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翼城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7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
分类号: R197.1
页数: 12
页码: 188-199
摘要: 1956年3月15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建立农村保健站》的文件,要求在全省推广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保健站的经验。
关键词: 合作医疗 农村合作

内容

1956年3月15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建立农村保健站》的文件,要求在全省推广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保健站的经验。翼城县卫生科根据晋南专署通知,赴稷山进行了参观学习。回后抽调了张国翠、牛玉勤等人,选择原村乡、十河乡为试点,并编印了《为什么要建立保健站》、《保健站的优越性是啥》等宣传材料,在全县进行了宣传。通过试点和宣传,根据社员自愿、本社自愿、医务人员自愿的原则,1956年在全县保留了原有的7个联诊所,新发展了10个乡保健站、14个分站、11个农业社保健站,共计42个保健站。其中个体医生新建的17个,参站医生116人,不脱产医生21个。发展村保健室12个,保健医生12人。一般每个保健站设站长1人,司药1人,中西医生各1—2人,保健员、接生员1—2人。保健站的药品资金来源,原联诊所转为保健站的,以原资金为主,新办的保健站,有的以个体医生集资,有的从农业社公益金项下支付,有的采取收社员保健费和扣除工分的办法。如原村乡保健站,除公益金支付一部分外,每年还收取社员3—5角钱的保健费和3—5分劳动日的办法。医生的待遇,有的是由农业社包干支付劳动日,有的实行固定工资。医生工资因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平川区每个医生最高每月35元、最低20元。山区最高20元、最低5元。如北关乡寿城保建站站长40元,医生35—37元,不脱产记工分。十河乡保健站、站长、医生17—21元,不脱产评工分,最多40个工分、最低20个工分。当年搞的最好的是原村和北丁两个保健站,医生和保健员、接生员,固定了定期巡迴制度,有病进行治疗,无病宣传防疫。农忙时医生骑上车子插上红旗,带上急救药品,深入田间,一面劳动,一面看病。原村乡保健站,夏收时为社员准备了5000余袋大人丹、3000余瓶急救水送到地头,使全乡一万余人没有得暑热病,顺利完成了夏收任务。还购买了80余斤紫草,让全乡所有小孩饮用,防止了痢疾病发生。北丁保健站、在各村实行了患者挂牌处,谁家有病就按指定地点挂牌,医生巡迴时就按牌上门看病,不用派人去叫。当时群众的反映是:保健站真优越,就近就医好处多, 头痛脑热有保健,新法接生有保障,母子母女保安全。1957年,县卫生科通过对1956年发展保健站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发现存在着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地区不平衡,医生经费待遇低不落实等问题,影响着保健站的巩固与发展。如石门乡、里碧乡是乡卫生所所在地,建起了乡保健站;大河乡、宋家腰乡,群众迫切需要保健站而未建立。中卫保健站每个医生每年205个劳动日,每个劳动日分红8角5分,全年分红180元,每月平均15元,连医生一个人的生活也顾不住,全家成了欠款户。小河口乡保健站医生张之堪,因待遇低顾不住脱离了保健站。针对存在问题,县卫生科制订了整治方案,全县21个乡,各乡都成立了整治工作组,从3月1日开始,到5月底结束,通过整治,进一步宣传了举办保健站的重要性,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明确了农村保健站是农业社举办的社会主义卫生福利事业机构,是取之于社员,用之于社员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医疗组织。在当前国家尚不能大量投资发展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情况下,依靠农民和在乡医生的集体力量,开办农村保健站,是当前改进和提高农村卫生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得力措施。调正了站址,解决了保健站重叠现象。北关、隆化、西阎、南梁、里碧、桥上6个乡有卫生所担负保健职责,不再设保健站。其余王庄、原村、浇底、李家垣、上交、店上、十河、大河、小庙、郭家、南常、辛安、石门、四望、甘泉15个乡各建立一个保健站。并在重点农业社设分站24个。落实了保健站人员,安排了全脱产医生92人,占总人数25%,安排民间医生半脱产的46人,补贴制的54人。当保健医生、保健员的42人。生活待遇也得到了落实。解决了保健站的资金来源。主要采取筹集个人保健费和从农业社提取公益金两种办法,为保健站主要收入来源。整顿后, 各乡都进行了总结汇报。附浇底乡各农业社保健费筹资表和人员工资评定表, 可反映出全县的整顿后情况。
  表8—3浇底乡各社保健费分季排队筹集表1957年3月表8-4浇底乡保健站人员工资评定表1957年3月
  1958年2月,根据划分行政区域乡政府变化,全县乡保健站达到18个,保健分站达到22个,形成了乡有保健站、接生站、高级社有保健室、接生组,生产队有保健员、接生员三级保健网。1958年12月,翼城县委、县人委又根据公社化后的新情况,制定了《关于建立公社保健网,并逐步实行全民公费医疗方案》,方案要求,全县9个公社均在公社设立医院,各管理区设保健站,由公社医院分设,人员由公社医院统一使用,财务由公社医院统一核算,生产队设保健室和妇产房,人员不脱产,待遇由生产队负责,标准与社员相同。作业组设保健员、接生员,形成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作业组四级卫生网。经费工资公社医院人员采取供给制,公社以下医疗保健机构由公社全包的办法。对逐步实行全民公费医疗保健制度,提岀了由公社包干、公社与社员分摊,收取公费医疗费等设想。由于这种设想,是在当时“左”倾思想路线影响下提出的不现实想法,未能实行。
  I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全县13个公社,坚持办下来的46个保健站,为了给群众诊治浮肿病,建起了药品加工厂,自制出了松汁糖浆8500余斤,丹参益母膏、康芙饼1800余斤,预防季节性病的药品780多斤,贡献出的土方、秘方120余种。城关公社医院医生张汉三与陵下保健站5名医生共同研制出了利水退肿丸、正气散等300多斤。甘泉公社保健站老中医韩善隆,以中药五苓散配浮萍制成浮肿丸,治疗浮肿病人十几例,全县各保健站为治浮肿病,开展了出诊带药,用平车推、自行车带,担子担等送药活动,实行了一日一治疗,两日一送药,三日一检查工作制度,深受群众欢迎。
  1961年,通过贯彻《人民公社工作条例60条》,对全县保健站进行了整.顿。原则上要求队队设保健站,属于生产大队事业单位,由大队自己出钱,自己管理领导,业务属公社医院领导。每站设3—5人或2—3人。推广新接生法,设不脱产接生员、生产队设保健室,县医院对保健站医生进行了业务培训,县卫生防疫站对保健员、接生员进行了培训。1963年根据各地农村保健站停办的情况,国家卫生部下发了《关于调正农村基层保健组织的意见》,1964年4月,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认真办好农村基层保健组织的通知》,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指示。根据上述精神,1965年,翼城县人民委员会制订了《关于普及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意见》,要求在全县现有64个联合卫生所基础上,普及大队卫生所,变联队办为单队办,变医务人员工资制为工分制,变脱产为半脱产,实行大队补助劳动日和自做劳动日相结合的办法,按人头分摊评定。达到每个公社有一座卫生院,每个生产大队办一个卫生所,每个生产队有一名卫生员和一名接生员。建所资金有大队公益金内提取300—500元,或每人收取2—3角建所费。通过卫生局组织实施,到1965年底,全县15个人民公社257个生产大队、1324个生产队,新建了160个卫生所,加上原有60个,共有220个大队建起了卫生所,占全大队总数85.6%,有医务人员253人,平均475人中有一名医务人员。有37个大队未建卫生所(包括公社所在地15个)。
  1968年9月,经毛泽东主席批示《从赤脚医生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发表,全县在“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高潮中,把培养农村“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中心内容的卫生工作推向了高潮。1969年,翼城县革委会在南梁公社进行试点,各公社在本社搞试点,全县县、社两级共搞试点大队15个。通过大会交流推广,年底全县250个生产大队,有234个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占全大队95%,社员群众看病、有的全免、有的部分免、有的只免四费(诊疗费、手续费、手术费、接生费或三费)。南梁、城关、王庄、武池公社全部实现了合作医疗。全县各医院对赤脚医生进行了培训,县“六二六”卫校培养赤脚医生210名,回村后成为大队卫生所骨干,实行半农半医,治病误工采取记工分办法。为加强合作医疗管理,从公社到大队成立了有贫下中农代表、革命领导干部、革命医务人员组成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管理大队卫生所。部分大队选出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公社卫生院,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县上还在王庄公社新村大队搞了自力更生、勤俭办合作医疗的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土医、土药、土方的“四自三土”及一根针、一把草药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开展了专业人员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种植中药材的运动。全县有140多个大队,利用小块地、零散地种植药材1200多亩,采集各种药材22000多斤,西阎、浇底、甘泉3个公社还用自采自种药材,换回外地药材和西药。多数卫生所开展使用收集整理土单方、偏方、使用针灸、拔火罐等,以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办法,创办农村合作医疗。
  由于创办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新事物,时间短、缺乏经验,1970年至1971年,有的大队因经费困难,人员不稳定不断停办,全县垮台的合作医疗大队达到59个,占大队总数四分之一。为总结经验,1971年,翼城县革委会生产组卫生办公室,在辛安公社召开了有各公社负责人、各公社医院负责人、县医院负责人、合作医疗搞的好的重点大队参加的“巩固合作医疗现场会”,会上交流了里碧公社卫生院革委会《用毛主席哲学思想培养赤脚医生》的经验、里碧公社西午寄大队赤脚医生用《老三篇育红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经验、王庄公社新村大队赤脚医生侯普林《走毛主席指引的路,当一辈子赤脚医生》的经验,以及辛村大队、后洼大队革委会办好合作医疗的经验,并制定了1971年至1975年全县合作医疗发展计划,即全县免费卫生所要由1971年的15个,到1972年达到95个、1973年达到185个、1974年达到215个、1975年达246个,制药厂要由1971年的11个,到1975年达到224个,采药由1971年3万斤,1975年达到80万斤,种药由1971年1108亩,发展到4008亩。会议以后全县停办的合作医疗大队又重新恢复,由1970年的67%上升到89.6%(附表)。当年11月25日至29日,临汾地区文教部在翼城县召开了 “全区计划生育、合作医疗现场会”,使全县合作医疗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表8—51972年翼城县实行合作医疗检查评比表
  1973年下半年,县卫生局对全县合作医疗进行了一次调查,全县原实行合作医疗的242个大队,由过去全免费、半免费倒退到只免四费的有108个, 有17个重新回到谁吃药谁出钱的老路,有的钱光药尽,散了摊子。其原因是 (一)在认识上有一等二靠三要思想。(二)弃药种粮,全县原种药地500余亩有160余亩种了粮食。(三)经营管理不善,财务混乱、经费超支。(四)工作人员不团结等。根据调查的这些问题,1974年2月,县革委会批转了县卫生局《关于整顿农村合作医疗意见》的报告,并根据全省规定制定了《翼城县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内容共五章,第一章性质任务、第二章组织规模、第三章赤脚医生、第四章财务管理、第五章加强领导。临汾地区卫生局在全区予以转发。5月20日全县组织了56人参加的检查整顿组,用19天时间分片分组对全县合作医疗组织进行了整顿。重新组建了由大队领导干部、贫下中农代表,赤脚医生组成的三结合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对全县633名赤脚医生全部进行了培训。在翼城中学附设了3个医疗卫生班,师资由县医院负担,学期一年,为农村培养了卫生员150人。又在全县总结推广了新村大队赤脚医生侯普林、南寿城大队孙兴发、程家大队吴国仁、孙家大队刘音忠、史伯大队柴兴源以及后洼大队等赤脚医生充分发挥“三土四自”创业精神的经验。1974年,全县14个公社250个大队,实行合作医疗达到247个,吃药免费20个、部分减免227个。共有赤脚医生649人,男478人,女166人,不脱产卫生员1098人。共种药材1500余亩,收药62000多斤,自采药材134000多斤,自制丸、散、丹、片、针、液等药多种。1974年5月,参加了临汾地区召开的赤脚医生代表会议,王庄公社辛村大队党支部在会上作了《坚持斗争哲学,巩固发展合作医疗》的经验介绍,参加会议的代表以全县633名赤脚医生的名义,向全区赤脚医生发出了《热情支持新生事物,努力办好合作医疗》倡议书。会后,县革委会拨款2110元,于6月28日举办了女赤脚医生50人参加的培训班,学期半年。
  1975年,全县267个大队,建立卫生所实行合作医疗的262个大队,其中全免9个、免药费19个、部分免费171个、免30%以下的63个。靠“四自”集资的4个,社员与大队两级集资的72个,社员、大队、小队三级集资85个,社员与“四自”结合集资101个,共有赤脚医生741人,共培训赤脚医生375人,占总人数的50%,其中县医院培训108人,公社医院培训193人,送外地培训74人,共有不脱产卫生员1112人,共采药14115斤,大队种药554亩,卫生所种药700余亩,自制中药达30余种。1975年3月26日,翼城县革委会参加了临汾地区在蒲县召开的全区卫生工作会议,并作了《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的经验介绍。9月又参加了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作了《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办好合作医疗》的经验发言。当年全县有80多个大队达到合作医疗的先进队水平。(附表)
  表8—61973年合作医疗情况统计表(一)表8—71972—1973年度合作医疗种药釆药统计表(二)表8—81975年农村赤脚医生情况统计表(三)表8-91975年合作医疗先进重点队名列表(四)
  1976年1月,县文教部在王庄公社新村大队召开了全县第一批87个大队共200余人参加的“赤脚医生”培训会议,用3天时间,交流了新村大队队办合作医疗培养赤脚医生经验,批判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3月15日,在翼城中学开设了赤脚医生专业学习班,学期一年,第一批学员共43人,名额分配到全县13个公社,6月又在新村大队召开了180个大队200余人参加的第二批赤脚医生培训会议。1976年10月,临汾地区召开了全区赤脚医生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会议,翼城县革委会被地区授予合作医疗先进单位,并在会上作了《热情支持新生事物,合作医疗巩固发展》的经验介绍,全县有18个大队被评为合作医疗先进集体,有29名“赤脚医生”被评为先进个人。1977年5月,县卫生局汇集了全县各医院医生,各大队赤脚医生献出的祖传秘方、单方、土方,编印成小册子,发给全县“赤脚医生”供临床应用,共有18类几百种药方,现保存在县档案馆。1978年8月,山西省卫生厅召开了全省采种制中草药经验交流会,翼城县卫生局在大会介绍了《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科学种药》的经验。全县种植药品总面积达到1408亩,年产药材12万余斤。1979年12月15日,国家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医药管理局、供销总社,联合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有总则、任务、举办形式和管理机构,基金和管理制度,赤脚医生和卫生员、接生员、中草药、加强领导等共七章。根据章程规定,1980年,对全县合作医疗重新进行了整顿。全县15个公社,286个大队,实行合作医疗的283个大队,占98%,共有“赤脚医生”761人,其中女274人、男351人,全免费的77个大队,部分免费的26个大队,免“四费”的256个大队。合作医疗人均资金在一元以上大队由1978年的68个上升到124个,人均0.5元一1元的由81个大队上升到102个,人均0.5元以下的由135个大队减少到58个,原停办的26个大队恢复了14个,有医无药、时停时办的123个大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人均资金最多的十河、甘泉、石丘大队达到10.5—11元。全县合作医疗资金由原来18万元增加到23万元,达到人均一元二角。1981年省卫生厅制定了《山西省赤脚医生统一考核办法》,10月25日全省进行了统一考试,60分为及格,颁发《乡村医生证》;不满60分的虽可当赤脚医生,但不能发证。全县参加统考的631人,发《乡村医生证》的460人,占70%。
  表8-10附表1976年一1981年合作医疗情况表
  1981年1月30日,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领导整顿办好合作医疗的通知》,要求对停办的合作医疗,采取从实际岀发,尊重社队自主权、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采取多种途径集资的办法进行整顿,但赤脚医生不能随便更换减裁。根据这一精神,翼城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对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加强管理的通知》,县卫生局制定了《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后合作医疗如何办的意见》,提出了对赤脚医生待遇问题,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按工龄长短、技术水平高低、工作能力大小、服务态度好坏,按一、二、三、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同民办教师待遇一样,从公社大队提留中解决。从1982年开始,各公社、大队既与村卫生所采取签订医疗卫生合同实行乡村医生责任制的办法,使农村合作医疗重新开办和延续。合同的内容主要有医生报酬、资金来源,承包项目有合作医疗、爱国卫生、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五项任务。1983年,全县11个乡,还保留有“赤脚医生”524人。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农村合作医疗逐渐失去了集体资金的支持,农民重新恢复到谁吃药谁花钱的状况,历时40余年的农村合作医疗至此停办。
  表8—111983年各乡镇赤脚医生人数统计表

知识出处

翼城卫生志

《翼城卫生志》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全面系统记述翼城卫生事业的 历史与现状,力求内容真实、全面。本志通贯古今,详今略古,上溯事物发端,下至2010年12月底。彩页不受下 限时间限制。 记述以类记事,以时为序,横排竖写。按章、节、目设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首设概述,未设大事记,志为全书 主体,分门别类记述全县卫生情况,图表照片穿插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翼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