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爱国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翼城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73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爱国卫生
分类号: R19
页数: 16
页码: 133-148
摘要: 各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乡长是第一责任人。同年冬季,指挥部在城内召开了除“四害”万人誓师动员大会,会后全县23个乡分别召开了数千人誓师动员大会,全县有111443人参加了动员大会。
关键词: 爱国卫生运动 卫生事业

内容

1952年,全县开展了以“四净五灭”(人净、家净、院净、街净、灭鼠、灭蝇、灭蚊、灭麻雀、灭臭虫)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4年3月16日至26日组织全县开展了以挖蛹、灭蝇、灭鼠清除垃圾为中心的春季爱国卫生突击活动,10天共挖蛹350公斤、捕鼠3433只、填埋污水坑18个、厕所加盖5090处,清除垃圾积肥97万车,可施肥200余亩,有力的促进了春耕生产。同时在全县范围开展了以乡镇为单位爱国卫生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制定了《爱国卫生公约》,并印发到各乡村。1956年,结合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掀起除“四害”(即蚊、蝇、老鼠、麻雀后改为臭虫)新高潮,消灭麻雀采取的办法是弹弓打、筛子扣、土枪瞄、药剂拌米,消灭老鼠采取的办法是堵鼠洞、支鼠夹、下毒饵,消灭蝇蛆采取的办法是“担的担、拉的拉、粪堆茅坑全部挖”。全县消灭麻雀44546只、灭鼠15219只、堵鼠洞183840个、挖蛹567个,积肥801766车,涌现出范村、北续、安家垣、东石桥等模范村30余个。1957年,本县成立了“除四害指挥部”,县委副书记崔金声任总指挥、副县长兼县爱卫会主任吉怀橘、县团委书记王莉、县妇联主任韩玉秀任副总指挥,成员有工交部、县团委、县妇联、农业局、卫生科、交通科等部门负责人,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卫生科副科长张子铭担任。各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乡长是第一责任人。同年冬季,指挥部在城内召开了除“四害”万人誓师动员大会,会后全县23个乡分别召开了数千人誓师动员大会,全县有111443人参加了动员大会。有390个宣传队584个宣传小组利用287块黑板报、623个广播筒、620个读报组广泛进行宣传,决心奋战三年建成“四无”县。全年共消灭麻雀37465只,灭鼠24753只,挖蛹灭蝇209斤,清扫垃圾积肥109255车。同时涌现岀一批先进个人,如北关乡东石桥村老红军范德成,每天土枪不离身,1956年春节两个月消灭麻雀4060只。在这次除“四害”活动中,共消灭麻雀1700只,两年灭鼠3200只,获省、市除“四害”模范个人奖。1958年县除“四害”指挥部作出关于3年实现“四无”县初步计划。要求一年试点、二年普及、三年扫尾。除“四害”的口号是:“十天摸营十天攻,春节麻雀基本空,一月突击二月巢,五一老鼠无处跑,三月挖蛹六月灭,八一蚊蝇断子孙,十月一日大检查,消灭四害处祸根”。全县家家出动,人人动手,掀起了除“四害”的高潮。期间涌现出除“四害”模范夫妻,南梁乡上涧村张统贵、李兰英夫妇,一天消灭麻雀253只;李家垣乡成立了一个除“四害”专业队,拥有42支土枪,打一只麻雀记一分工,灭一只老鼠记一分工,挖一两蛹记一分工,一个月共消灭麻雀2万只、灭鼠1万只,挖蛹120斤。当年全县共消灭麻雀158530只,灭鼠59627只,挖蛹451斤。涌现“四无”乡1个,“四无”村28个,“三无”村23个,“二无”乡3个,“二无”村10个,“一无”乡5个,“一无”村118个,共清理垃圾92669吨。1959年11月,国家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来我县视察工作。
  1964年至1968年每年9月连续5年开展了“以预防流行性乙脑”为中心的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大打消灭蚊子歼灭战,每年9月份县医院和有线广播站联合举办宣传周,印发《预防流行性乙脑知识》手册1000余册,人人动手消灭蚊蝇传单2000余份,分发全县各机关厂矿公社大队。每年9月份活动期间,县委、县政府都要组织干部、教师、学生约3000人,深入到田间村头,工厂集市宣传预防流行性乙脑知识,宣传除“四害”的意义,每次活动电台播音不少于20台次,出黑板报1000余块,演讲报告会600余场次,学生课堂教育800余课次。全县受教育人数达60万人次。全县各机关厂矿和村庄每年9月1日统一时间(每晚黄昏),大摆烟火阵组织灭蚊,要求道路每50米摆一堆,院内东西南北中各摆一堆,原料是麦糠加666粉,点燃后用药烟呛死蚊子、苍蝇,每次连续10天。全县5年累计摆烟火95万堆,用666粉9・5万斤,灭蚊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有效控制了流行性乙脑等疾病的传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
  1982年6月,除害灭病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以灭鼠灭跳蚤为中心的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发放灭鼠毒饵2000斤,喷雾灭蚤灵3.5万瓶,全县灭鼠4.35万只,堵鼠洞5.63余个,清除垃圾11.7万车,有效控制了跳蚤孳生和流行性乙脑的传播。1984年,开展了以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病发生和流行为中心的除害防病灭病活动。在全县开展了4次全民性的突击灭鼠,使鼠密度下降到12.2%。本次活动受到各级领导重视,效果显著。1985年至1986年,大搞灭鼠、灭蚊蝇活动,县爱卫会成立了两个灭鼠专业队、一个消杀队、一个灭鼠咨询服务部,在全县开展了4次较大范围的除害灭病行动,共配制灭鼠毒饵14500余斤,在县城喷洒溟氢聚酯4次,共灭鼠104万只,县城鼠密度下降到3%以下,农村鼠密度降到10%以下,蚊蝇密度降到不具危害程度以下,有力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1987年,爱卫会开展除害灭病流动红旗竞赛和创建无鼠害单位活动,印刷宣传单1万余份,组织了两个专业灭鼠队,一个主管城镇,一个主管农村,县、乡、村三级灭鼠小分队共89个,专业人员435人,一边宣传灭鼠重要性,一边传授灭鼠技术,一边送药上门,然后统一时间,统一投药,统一喷洒,统一处理,收到明显效果。经抽样检测鼠密度由1986年县城和农村的3%和10%,分别降到0.97%和8.4%,年终南梁镇和北撤乡夺得流动红旗,粮局、招待所等4个县直单位被省爱卫会评为“无鼠先进单位”。10月临汾地区爱国卫生现场会在翼城召开,肯定了本县除害灭病的成绩,并要求在全区推广。1988年,经政府批准本县成立消杀服务中心,5月16日开业,服务中心设有灭鼠专业队和灭蚊蝇专业队,全县全年共开展4次消杀活动,发放灭鼠毒饵4000公斤,灭鼠5400只,喷洒3次臭氢脂,8月经省地爱卫检查团测定(粉迹法)鼠密度为1%,蚊蝇密度下降到规定标准。
  1989年到1991年连续3年,爱卫会开展以解决一个“脏”字、实现一个“净”字、达到一个“新”字为中心的除害灭病活动,每年4次灭害,发放持久性特效灭鼠药3万包,杀蚊蝇药剂2.5万瓶。喷洒杀蚊蝇面积4万平方米,县城鼠密度降为1%,农村鼠密度降为3%,蚊蝇密度达规定标准要求,传染病发病率降为360/10万。1992年开展灭鼠一役达标活动,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总指挥的灭鼠指挥部,批准爱卫办灭鼠方案,各乡镇成立相应的机构,指挥部与各乡镇签订了灭鼠一役达标责任书,筹集资金4万元,购药22万包,印发《告全县人民书》4000份,下发《灭鼠知识手册》5000本,培训领导干部450人,灭鼠员3780人,印刷《灭鼠员守则》4000份,《群众灭鼠守则》17000份。领导电视台动员报告7次,知识讲座11次,张贴大幅标语5180条,设咨询服务站19个,乡村动员大会1970次,全县受教育人数达22万人次。全县从城镇到乡村展开一场大规模灭鼠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7月21日,临汾地区灭鼠鉴定委员会受省爱卫会和地区爱卫会委派,对本县“一役达标”灭鼠成果进行粉迹法和目测法两种方法进行验收。测定结果:粉迹法农村布粉9760块,有效率为9419块,阳性块为264块,阳性率为2.8%,灭鼠率为91.28%;粉迹法县城布粉258块,有效率256块,阳性块2块,阳性率为0.78%,灭鼠率为95.5%;目测法农村共查房间7949间,有鼠房间为52间,有鼠房间率为0.65%,灭鼠率为98.1%,县城共查房间1025间,有鼠房间7间,有鼠房间率为0.68%,灭鼠率为96.35%,粉迹法下降91.88%,按鼠为人数的三倍计算全县约有鼠827973只,按灭鼠率91.88%推算,鼠口夺粮6846678公斤,每公斤按0.4元计算可折合人民币273871元,灭鼠投资经济效益为1:45:64。灭鼠工作实现了 “一役达标”,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翼城县灭鼠先进县”光荣称号。1993年至1996年,连续4年利用每年4月份爱国卫生月活动开展除害灭病,政府下发文件规定每年四月为灭鼠月,累计发放灭鼠毒饵8000公斤,敌敌畏9000瓶,灭蛆块11200块,鼠、蝇、蚊密度均达到了规定标准,连续4年保持“灭鼠先进县”光荣称号。从1997年起连续5年开展了以狠抓灭鼠“一役达标”保健康为中心的除害灭病活动。1998年县政府下发了翼政发(98)第12号文件,安排部署除害灭病活动,要求各乡镇和县直单位认真组织,宣传发动群众积极搞好除害灭病活动。发放灭鼠药2万袋;为防止以蚊蝇为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发生流行,同时采取灭蝇先灭蛆的办法杀灭蚊蝇,下发灭蛆块2000块,还向群众介绍灭蚊蝇的有效药品,号召群众自购自灭;为确保灭鼠科学安全,对市场销售的剧毒急性灭鼠药品,爱卫会组织工商、公安、技术监督、电台等部门进行检查,共清查33种、1985袋、270支(瓶)剧毒药品,落实了国务院和省地爱卫会关于严禁使用的急性剧毒灭鼠药品的通知,为科学灭鼠提供有利保证。1999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大力开展灭鼠防病活动的实施方案》,安排部署灭鼠防病工作。县爱卫会先后两次在省爱卫会购回灭鼠药80万袋,灭蛆缓释块3000块,实行统一灭蛆灭鼠,大大降低了蛆成蝇比率。1996年、1999年两年经省地再次检查验收,均达全国爱卫会(87)中爱卫字第一号文件要求标准,授予我县为“灭鼠先进县”。
  2001年结合“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爱卫会继续深入开展“一役达标”活动,使全县除害灭病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经省爱卫会灭鼠专家鉴定,连续3年保持“灭鼠先进县"光荣称号。同年8月,麻雀已被国家列为保护动物,麻雀在“四害”中由臭虫取代。之后由于社会生活变化,臭虫又被蟬螂取而代之。2007年,县爱卫会在全县召开了灭鼠动员大会,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县乡村都确定了专兼职灭鼠人员,制定下发了灭鼠实施方案,派专人参加除害灭病技术培训,积极筹措资金购鼠药,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药品,统一行动,立体投放,全面覆盖,药品覆盖率达到100%。在饭店、农贸市场、医院等重点部位设置配备了鼠夹、粘灭板、灭蚊剂、灭蝇电网、蚊香等,有效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
  2009年,县爱卫会开展了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中心的除害灭病活动,聘请专家对专兼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指导,安全扎实有效开展工作。灭蚊采取因地制宜,集中人力,物力对相关区域进行彻底消杀。灭鼠采取统一时间,统一投药,统一清理掩埋焚烧死鼠,彻底清理内外环境杂物,封堵房前屋后、上下水道周围鼠洞。发动全民共同参与灭蝇,重点抓好环境清理。对食堂,仓库等螳螂孳生地采取自行投药和专业消杀相结合的办法,投放蚊蜂宁、敌百虫等药物,彻底消灭蟬螂。通过消灭活动,大大改善了卫生环境。有效控制了鼠、蚊、蝇所致传染病的发生。11月2日至3日,经山西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灭鼠专家组对本县灭鼠工作进行验收,共布粉335块,有效粉块294块,阳性粉块4块,阳性率为1.36%,目测房间272间,有鼠迹房间5间,有鼠迹房间率为1.84%,目测室外环境累计2100米,发现鼠迹为零处。检查门、窗、下水道,通风口防鼠设施123处,不合格7处,不合格率为5.69%。专家组肯定了县委、县政府重视灭鼠工作,坚持以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的防治方针,完善环境治理措施,大大降低了鼠密度,灭鼠工作达到了国家规定要求标准,巩固了灭鼠成果,保住了 “灭鼠先进县”光荣称号。
  第二节“两管五改
  新中国建立之后,县委、县政府对“两管五改”工作高度重视两管”就是对居民的饮用水加强安全使用管理和对粪便实行无害化卫生管理,“五改”就是对水井进行改良,对厕所、畜圈、炉灶和环境进行改良。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20世纪50年代,开展饮用水井井台加高、加盖,厕所规划改良、茅坑加盖爱国卫生运动,全县有118眼水井加髙了井台和井盖,有50%的厕所茅坑加上活动盖板。安家垣村通过厕所规划挖蛹灭蝇积肥12000余担,促进秋粮增产,全县组织各村领导在安家垣村召开现场会,参观学习,受到良好效果。
  1963年,开展“学稷山、赶太阳”除害灭病活动,组织人员到稷山参观学习,组织专业队改良厕所8119个,畜圈1073个,水井井台加高、加盖385眼,鸡窝8275个,清除粪便垃圾3.5万吨,在这次活动中,先后涌现出北续、广适、上涧峡、安家垣等省级卫生模范村口1977年,开展治本改良工作,全县有厕所38976个,改良23670个,占总数的60.7%;猪圈39811个,改良22437个,占总数的56.3%;鸡室36140个,改良19891个,占总数的55%;水井3311眼,改良2151眼,占总数的65%;炉灶46163处,改造27930处,占总数的60.5%;大畜圈1648个,改良1489个,占总数的90.4%,有6个大队吃上自来水,28个大队吃上了手压机井水,全县“两管五改”占应管应改总数的72%,在本次治本改良活动中,中卫公社在南庙举办短期培训班,改良厕所30余个,武池公社在东郑大队通过学习培训,仅用40天时间改良集中厕所、鸡窝猪圈30余处。里碧公社西续村、南唐公社北唐村、城关公社谭村显著成绩,为全县树立了榜样。
  1984年,农村“两管五改”发生了新变化,由1979年的78%上升到86.1%,1985年,对居民饮用安全水进行调查评估,全县总人口为257799人,饮用安全水人数7940人,占总人口数的30.82%,其中城镇总人口为22588人,饮用安全水人数为19679人,占城镇人口数87.2%;农村总人口数为235011人,饮用安全水人数为59703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5.4%。1987年,“两管五改”由以往的管水管粪向标准化发展,农村投资125万元建设饮水工程,9.8万余人饮用上安全卫生水,占农村人口的44.85%,比1984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村五改率达到93.2%。1988年全年打深井9眼,建水塔6个,设自来水供应点800余处,全县87%的人口饮用上安全水,53%的人口饮用上自来水。水质检验合格率达96%。
  1990年农村改水成绩显著,全县饮用安全水人数达93%,饮用自来水人数达81%,隆化、西梁两个村被评为全省“农村改水先进村”,翼城县被评为全省“七五”期间农村改水先进县。1991年,农村改水采取政府领导,爱卫协调,多方集资;三资(防氟资金,卫生改水资金,人畜饮水资金)并用,加强建档科学管理的方针,全年投入748万元完善饮水设施,截止到年底,全县饮用安全水人数上升到228912人,占总人数的95.4%,饮用自来水人数上升到195612人,占总人数81.3%。同年12月,翼城县被评为“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县”,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爱卫办主任杨兆泰和爱卫办副主任马临源被评为全国农村改水先进个人。1993年,农村改厕工作圆满完成全国农村改厕及粪便处理背景调查项目,对两乡镇4个村1238个厕所,按标准要求进行了详细调查评估。农村有厕率为99.92%,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无害化处理为2.55%,乡村公厕合格率为75%。1995年,于4月和8月两个月开展了两次“爱国卫生月”活动,全县上下齐动员,人人积极参加,有力推动了改水改厕工作。全县自来水饮用率提高到86%,农村改厕率达45%,其中公厕率达85.37%,并通过了省、地对爱国卫生工作的验收,被临汾地区评为“全区先进县”。1996年,农村改厕达初级卫生保健标准要求的39%,新建房屋厕所达标在90%以上。1997年,投资4万元,修建浇底乡河寨、许村等7村5处引水入户工程,解决1350口人饮用安全水困难。1998年,狠抓农村自来水建设和损坏维修工作,先后投资486.5万元,对12处供水设施进行了扩建改造。南梁、隆化两镇完成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下达指标。自来水饮用人数仍保持在85%以上。在农村改厕工作重点抓了新房建设户的改厕,新建户的改厕率达95%以上,树立了3个改厕示范村,为全县树立了榜样。1999年,扩大集中供水工程,西阎镇投资90万元,出动劳力2000人次,铺设管道7115米,引水下山,送村入户,解决上河、古十艮、十河、曹公、堡子等5个村700口人饮水困难。6月25日,县爱卫会、妇联会,团县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告别不卫生、不文明的习俗,到20世纪末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0%的目标。要求各乡镇村领导将逐村改厕纳入各自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多方筹资,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9月15日组织各乡镇分管卫生的乡镇长和试点村村长到襄汾县参观农村改厕先进典型,并制定了在农村推行双瓮漏斗厕所实施计划。
  2002年和2005年,先后确定38个改厕试点村,举办4次改厕技术培训班,受训人数达1621人次,卫生厕所普及率两年新增4%。2005年县委、县政府把农村饮用水安全作为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和饮水安全督查小组”。县、乡、村三级领导齐抓共管,并组织专家对全县饮水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规划。2006年,在改厕工作上,结合沼气池建设,大力推进改厕改畜圈工程,在2005年完成10560个沼气池的基础上,又建设完成了2970个沼气池。每建一个沼气池就自然带动了厕所畜圈的改造。通过沼气池建设,实现了秸秆入圈、圈粪入池、厕便入池、催化产气、照明做饭、沼渣肥田,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效果,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生活环境。2006年2月25日,县上在里碧镇召开了“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动员暨里碧氟水改造工程动员会。同年投资1600万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6处,解决了104个自然村的7.0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里碧氟水改造工程投资716万元,涉及31个自然村2.45万人)。全县沼气池建成12000个,〃一池三改”(一池即沼气池、三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户达11000户。2007年,投资1647万元在中卫、辛安乡镇大力实施氟水改造工程,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8处,解决了37个自然村4.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又投资689万元实施县城改水工程。新农村建设中的试点村和整治村改水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县城郊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以沼气池建设为中心的改厕改圈改灶“一池三改”工程稳步推进,全县90%以上的沼气池都采用这种模式,涌现出符册、樊店、北丁、鄢里、南北绛、中卫、老官庄等一批“百池”示范村。“一池三改”取代了过去五改模式,改变了农村落后生活方式,为农业提供了大量沼液、渣等有机肥料,改良了土壤结构,促进了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实惠,方便卫生,深受农民欢迎。2008年至2009年,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先后投资3084万元,兴建饮水安全工程10处,完成工程量44.1万立方米,解决了203个自然村7.09万人饮水安全难题。县上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组,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的工作方法,在农村改厕改建双复漏斗式厕所,先后在3个乡镇8个行政村完成了在省争取改厕项目500户,县政府按照每安装建设一户补助200元标准,及时落实了10万元改厕补助资金,有力促进了改厕工作。通过双瓮漏斗式厕所无害化改造,实现了厕所无味、无蛆、无蝇、无毒,对于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卫生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中卫乡人望村、南唐乡晓史村、王庄乡北丁村、隆化镇两坂村被评为省农村改厕先进村,夏华、冯日会被评为省农村改厕工作先进个人。
  表5—1氟水、苦咸水改造供水工程一览表
  第三节创建卫生县城活动
  1952年,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成员由政府职能部门和主要企事业单位领导组成,日常事务由卫生主管部门办理。当年开展了以“四净五灭”(人、家、院、街净,灭蚊、灭蝇、灭臭虫、灭麻雀、灭老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4年,为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先后在城内、隆化、北撤、尧都、南梁等物资交流大会上举办小型卫生知识展览15场次,参观人员达24438人次。并组织爱国卫生下乡宣传活动,通过放映幻灯、话剧、快板、短剧等形式,观看群众3323人次。1956年,全县开展了以积肥增产为中心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利用黑板报、广播筒等形式,会前会后雨天,广泛进行宣传,共积肥801766车,涌现出范村、北续、安家垣、东石桥等20余个模范村。并做到了“四勤”、“五好”、“四多”、“三少”,“四勤”即社干村干督促检查勤、社员群众卫生打扫勤、衣服被褥洗晒勤、红旗竞赛评比勤,“五好”即井台加盖专人管理好、大街小巷维修好、厨房防蝇防尘设备好、厕所规划修整好、新法接生推广好,“四多”即积极分子出现多、消灭“四害”成绩多、清除垃圾积肥多、秋后粮食打的多三少”即蚊子苍蝇飞的少、院内街道垃圾少、群众疾病得的少。广大群众反映说:“搞卫生没有影响了生产,秋后粮食增了产。1959年11月,国家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曾到本县视察工作,对农村卫生宣传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
  1963年和1964年,开展以“学稷山,赶太阳”为中心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县15个公社确定15个重点村,256个生产大队,1536个重点户,在抓好重点的同时,首先对全县425名医务人员和2100名保健员和接生员进行业务培训,深入到重点村户进行技术指导,以点带面全面开展工作,先后10次组织1500余人到稷山参观学习。全县掀起了学习上涧、天马、屋山、安家垣卫生先进村和东关计划生育先进的高潮,形成了一个外学稷山赶太阳直追东四义,内学天马赶上涧超过安家垣,户学太昌赶范恭超过王日升的比学超的浓厚氛围(太昌是天马村卫生最差户后变为卫生模范户,范恭是天马的10个子女卫生最差户,后变为卫生模范户。王日升是天马村三代光棍户卫生最差,后变为卫生模范户)。通过比、学、赶、帮,全县214个卫生落后村有64个摆脱了落后面貌,南丁、木坪等5个村赶上一类村,204个二类村中有51个村赶上了一类村,一类村有102个增加到158个,还涌现出了5个卫生红旗村、15个示范点、64个卫生重点村、42个模范单位和525个卫生模范户。“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爱国卫生重新开展起来,农村有53个大队、县城有12个单位清除了垃圾、粪便、污水,改良了住宅、街院、水井、畜圈、厕所、环境、污水沟等。1982年和1983年3月,开始以治理脏、乱、差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4月开展了城镇以绿化、美化、香化、净化为中心,农村以“两管五改”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岀动38万人次整修街道450条,清理各种垃圾29万吨,修建花池花坛5100个,栽种各种风景树102万株。1983年夺得全省卫生流动红旗。1984年,根据中央、省地爱卫部门要求,本县开展了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与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建设高标准卫生文明县城出发,紧紧抓住影响城镇人民生活与健康的主要问题,将爱国卫生引向深入。并提出了“立足改革想新的、狠下工夫抓难的、排除阻力碰硬的、持之以恒干实的”口号。县委县政府充实了县爱卫会班子,和城镇爱卫办公室人员及城建局绿化队(办公地址设在城关卫生院),提出了建设“月季花城”实施方案,重点美化了红旗街。修建花池140个,栽月季花10000余株,培植盆景1000余盆,发动居民购置盆花10000余盆,基本上达到冬有松柏长青,春有鲜花盛开,院内有树木成荫,室有花草繁茂。县城街道硬化达到14970m3,其中水泥硬化面4100m2,砖砌面8370㎡ 石灰炉渣面2500㎡。交电公司投资18900元,林业局投资6000元,硬化了全部庭院。采取公办民助,财政拿一点,城建局投一点,单位拿一点的办法集资51834元,修疏下水道1200米,坚持门前三包制,划分173个清扫地段,实行日扫日清。1985年,开展坚持从治“脏”入手以美化环境为主要内容,提高卫生标准,建设“卫生红旗县城”的爱国卫生运动,更新树木花草,将红旗街原多年老化桐树全部更换成531棵松树和棵塔柏、321棵櫻花、200棵紫薇,补栽月季花12000株,冬青7000株,增设花盆3500余盆,更新花池花栏130余个。喷刷晋韩路、翼浮路、红旗街、兴华路所有墙壁11000扩建500余米翼南路,更新20多个临街门店牌匾,美化了所有宣传橱窗,制作3幅巨型壁画。新增80个果皮箱,涌现出36个公园化机关单位。1986年,县城公园化机关单位有1985年的36个增加到80个,新彩门花墙685米,凉亭2个,花池44个,绘制壁画6幅,购盆花321盆,硬化路面980㎡,假山32个。乡镇卫生工作达到五有,即有爱卫组织、有卫生工作责任制、有卫生公约、有爱卫制度、有爱卫计划,年底各乡镇共建花池256个,卫生宣传壁画8幅,凉亭3个,60%乡镇路旁有树,院内有花,80%乡镇净化坚持正常。20个乡镇直单位院内主街进行了硬化。北撤、南梁两乡镇曾在爱国卫生流动红旗竞赛中夺得了红旗。县城卫生夺得“省卫生红旗县城四连冠,1987年,开展以爱国卫生由县城转入乡镇农村。在全县16个乡镇和295个村开展了争创卫生文明村镇活动,使全县农村卫生发生了三大变化,环境卫生质量由单纯的净化向香化、美化发展;“两管五改”由一般的管水管粪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卫生文明村由点向面发展。共建成17个高标准村和92个卫生村。全县基本形成“晋韩路旁连成线、辛安全乡红一圈、中卫南梁形成片”的局面。3月下旬全区农村卫生现场会在翼城召开,县城夺得“省卫生红旗五连冠”,农村卫生名列全区第一名。1988年,建设高标准卫生红旗县城,公园式机关企事业单位标准提高到83%,县政府批准成立环境美化专业队。投资40万元在兴华路栽垂柳120株,红旗街栽山楂树300株,对原有的65个花池进行整修刷新,新建花池48个,新购置街头果皮箱30个。投资108万元完成红旗街西段和翼南路的建设任务以及红旗街东段的路面硬化,硬化16200m2。
  1989年省地爱卫会分别授予我县“卫生红旗县城”。1990年,县城卫生经地区爱卫会验收达“二级达标”,在第二个爱国卫生活动月中,全省排队名列第三。全县有16个村被省爱卫会授予“文明卫生村”称号,县爱卫办被授予“文明卫生先进单位”称号。1989、1990、1991年连续三年夺得省爱国卫生活动月流动奖杯。年底绿化队管理人员由原来4人增加到10人。1991年,县城绿化新建花池23个,栽冬青5万株,县城绿化覆盖率达1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4.2%,万元产值废气渣、固体废物排放量比1988年分别减少5%、7.5%、11.2%,县城粉刷墙壁15000m2绘制大型卫生宣传壁画382幅,更新广告牌12幅。在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县五大班子领导参加义务劳动清扫垃圾37人次,设置交通岗,理顺农贸市场卫生管理制度和环卫工人工资关系,出动清扫人数达21万人次,出动机动车辆620车次,清理垃圾7000m3,临汾地区授予本县为“卫生红旗县”在省爱卫会达标竞赛中被评为“二级达标县”。1992年,在县城开展“改善环境,爱我翼城“、在农村开展“农村卫生达标”活动。经地区爱卫会检查验收,县城119个单位,建成公园式单位12个,一类单位50个,二类单位58个,三类单位5个,投资2万元建成街心花园一个,栽冬青4000株,各种花木7495株,投资23万元安装112盏新路灯,连续6年达“地区一级标准”和省“卫生红旗县城”农村卫生15个乡镇和15个示范村全部达到地区标准。1992、1993、1994蝉联三年又夺取省、地爱卫月流动红旗,1995年爱卫月又夺取全区县级第一名。1993至1997年,先后投资17.9万元,开通绛源路,疏通排洪沟,硬化兴华路,购置垃圾清运车等10余项公共设施。连续5年全区排队第一。1997年地委行署授予本县为“爱国卫生先进县”铜匾一块。城关、西阎两乡镇获省卫生先进单位,里砦、南梁两乡镇获地区卫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94年至1999年蝉联6年获省爱卫 “卫生县城”。
  2003年,在开展防“非典”治理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成立防治领导组,制定防治实施方案,各乡镇村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层层签订责任,全县出动卫生清洁人数达25万人次,出动机动车辆1500车次,清理垃圾15万立方,粉刷墙壁30万米。成立消毒队290个,人数800余个,发放消毒液15万瓶,一日一消毒,城镇洒水车,早午两次洒水降尘,保持清洁、对防治工作起到良好效果,先后涌现出5个省级卫生文明单位和15个省级卫生文明村。
  2006年,围绕第十八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在县城和10个乡镇所在地及公路沿线开展了以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城乡交通秩序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整治活动,整个整治活动分宣传发动,突岀整治,检查验收,查漏补缺,总结评比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确定活动重点,做到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各职能部门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和职能特点,各尽其职,密切合作,统一指挥,电视报社等新闻媒体实施跟踪报道,跟踪监督,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全县上下掀起了爱国卫生活动热潮,一个月时间,全县各行各业共出动干部群众9000余人次, 动用大小车辆600余台次,清理公路城区、河道、乡村积存垃圾70000余立方,清理“牛皮癣”广告400余条,拆除临时建筑破旧危房480平米,清理大街书亭,话亭路牌51处,使城乡面貌和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2007年开展以“建设山西省经济强县”和“山西省发展环境最优县”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丰富和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创新和完善爱国卫生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翼城县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翼城县城市环境卫生强制性处罚规定》、《翼城县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办法》、《翼城县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翼城县车辆清洁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县城主要街道、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垃圾站,果皮箱、水冲厕所等环卫设施完好率达95%以上,公厕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垃圾实行早晚2次清扫保洁和上门收集制度,定时定点收集,日产日清。并实行无公害化处理填埋。在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县委、县政府五大班子领导带头上街清扫,全县共出动9万人次,清除垃圾43500余立方,清理“小广告”8000余条,取缔“店外店”、“马路市场”、“马路工厂”。加强绿化,达到一街一景,人均绿地面积3.5㎡,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实施“四化四改”工程,努力改变村容村貌,推动卫生村镇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修建油(水泥)路1300公里,在村庄绿化上实行通道绿化,园林村镇建设。投资2000万元,完成义务植树及四旁绿化植树120万株,荒山造林2.9万亩,交通沿线绿化2000亩,农田林网化15000亩,园林绿化村18个,通道绿化633公里,环城绿化10公里,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绿化单位90个。在电业局帮助下,全县15个行政村实现了路灯亮化标准。
  2008年,围绕在“十一五”期间把本县建成山西省经济强县和“文明富裕、和谐平安、环境宜人”新翼城的这一总体目标,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关于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要求,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作领导组,对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进行科学定位,制定出台了《翼城县创建最佳宜居城市和最佳人居地的实施意见》,在巩固省级文明和谐县城和省级卫生县城的成果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把本县创建成省级最佳宜居城市和最佳人居地,2009年以前,达到管理创优型和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标准,2010年以前达到功能完善型和资源节约型宜居城市标准。通过三年努力,把县城打造成省级综合类宜居城市,创建省级最佳人居地标准,即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支撑,达到“五有四无”标准(五有即:户有垃圾桶、巷有垃圾箱、街有垃圾池、区有垃圾运送车、村有垃圾场,四无即房前屋后无垃圾、巷道两侧无污水横流、街面无乱堆乱放、主要街道无乱搭乱建)。完善环境卫生设施,有一支专业环卫保洁队伍(镇有保洁队村有保洁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制度,有一套考核奖惩制度。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为总指挥的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总指挥部,县城以五街四路为重点,确定九个分指挥部,10个乡镇确定10个分指挥部,分指挥长全部由四大班子领导成员担任,明确了牵头单位和协调单位,牵头人全是单位一把手,设立了办公室,宣传组、督查组,县长同各分指挥长,牵头单位、协调单位、各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乡镇长同村委、村委会同保洁员签订了责任书。投资近亿元先后完成八一公园、九龙公园、唐尧大道、生活垃圾处理等11项重点市政工程,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全县上下开展了一场最大规模的创建省级最佳宜居城市和最佳宜居地活动。
  2009年,全县以城乡环境清洁工程为载体,建设环境宜人新翼城。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清洁工程长效机制建设,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扎实推进清洁翼城建设,做好五个保障,即:一是组织保障,各乡镇普遍实行了乡镇领导包片,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三包”责任制,二是队伍保障,全县共建成清洁队伍300支,人员达2200余人。三是投入保障,按照省、市要求,采取企业赞助,社会捐助,财政补助,集体资助,农民自助的五助办法,共筹资金达1500万元,全县购置垃圾清运专车280辆,建垃圾池2200余个,建垃圾填埋处理场地334处。四是待遇保障,县城清洁工工资纳入财政开支,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乡镇清洁员工资纳入乡镇财政,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五是奖惩保障,政府组织人大政协由纪委牵头,卫生局、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定期督查通报。当年投资近5亿元,启动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14项市政建设工程,结合爱国卫生活动月,全县共清运垃圾373m3,拆除残垣断壁、临时建筑2200余处,粉刷墙面86平方米,粉刷树木600万株,清理陈旧装饰物3200处,清理非法小广告30000余条。经过集中整治县城环境实现了净化、美化,新增绿地面积4765m2,整修乡村道路500公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全部实行亮化。农田林网1100。亩,荒山造林13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9.2%。全县共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102户,监督率达95%。宾馆、理发店、公共浴室、车站等从业人员962人,有效卫生许可证达100%,从业人员体检率和持证上岗率达85%以上,五病调离率达100%。全县在爱国卫生双佳创建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城乡卫生环境日臻向善。
  表5-2县城卫生清洁清运情况一览表
  表5—3县城街道绿化一览表表5-4县城公园绿化一览表
  附:
  县城街道绿地分布情况
  寿城桥三角绿地:建于1995年,面积865平方米,呈三角分布,中间建造不锈钢雕塑,栽植雪松、法桐、龙爪槐、红叶李、蜀衿、白皮松、百日红、高秆冬青球、金叶女贞、红叶小檗、豆瓣黄杨、月季、草坪、设有长廊和花架,栽植紫藤和凌霄。
  农业局三角绿地:面积525平方米,栽植有雪松、蜀松、油松、龙爪槐、日本樱花、红叶碧桃、红叶李、月季、冬青、金叶女贞、豆瓣黄杨、三叶草。
  农机厂公厕绿地:面积500平方米,修建有高标准水冲式公厕一座,绿地内有小型健身广场,配有健身器材,绿会栽植雪松、国槐、龙爪槐、蜀怜、冬青、金叶女贞、红叶小檗、三叶草。
  府前广场绿地:面积1500平方米,分东西两侧,呈对称式分布,栽植雪松、金叶女贞、白皮松、豆瓣黄杨、冬青龙柏球、月季、草坪。
  古槐绿地:面积120平方米,栽植油松、蜀怜、红叶碧桃、经樱、三叶草。
  解放路三角绿地:面积150平方米,载植法桐、雪松、云杉。
  南环路绿地:面积8700平方米,栽植法桐、雪松、杨树。
  绛源路坡地绿化:面积2300平方米,栽植雪松、法桐、银杏、红叶碧桃。
  红绿灯绿地:面积525平方米,绿地栽植大雪松、蜀松、油松、大叶女贞、红叶李、榆叶梅、金叶女贞、冬青、月季、草坪。

知识出处

翼城卫生志

《翼城卫生志》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全面系统记述翼城卫生事业的 历史与现状,力求内容真实、全面。本志通贯古今,详今略古,上溯事物发端,下至2010年12月底。彩页不受下 限时间限制。 记述以类记事,以时为序,横排竖写。按章、节、目设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首设概述,未设大事记,志为全书 主体,分门别类记述全县卫生情况,图表照片穿插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翼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