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妇女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翼城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7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妇女保健
分类号: R173
页数: 6
页码: 124-129
摘要: 民国时期,县内尚无专门妇幼保健机构,更由于旧法接生极不科学,不少产妇、婴儿死于产后风和四六风等。
关键词: 妇女保健 保健组织

内容

民国时期,县内尚无专门妇幼保健机构,更由于旧法接生极不科学,不少产妇、婴儿死于产后风和四六风等。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成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组织,推行新法接生,使产妇、婴儿的死亡率逐年降低。
  1956年,全县改造改建了41个卫生所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站,全面开.展妇女保健、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工作。1958年6月,翼城县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关于1958年妇幼工作跃进计划》,推行孕妇产前检查,开展妇幼工作一条龙服务。1963年,在全县1560个生产队中普遍坚持推行因人派活,因活用人和三调三不调的妇女劳动保护制度,杜绝了因工致成妇女子宫脱垂出血、流产等现象。妇女劳动出勤率由1962年的67%提高到79%。经春、秋两季普查普治,治愈了妇女月经病、白带等各种慢性病3065人,占总病人数的47%。
  1973年扩大妇幼保健队伍,乡镇卫生院由原来14名保健医生增加到19名;各大队由原来125名保健员增加到188名。1978年全面开展妇女疾病筛查工作。即: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尿漏)国家给予免费治疗。到1990年全县孕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72%。在新法接生的基础上开展了科学接生,接生率与1988年同比增长18%,孕产妇建卡率提高了4%,妇女患病率下降了4.60%,孕产妇死亡率降至为零,降低了7.3%。1990年开展婚前检查和生育检查,有效地提高了妇女保健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医务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及B超、乳腺诊断仪、电子阴道镜、生化检验等高科技医疗器械的应用,妇女疾病的发病率和孕产妇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妇病筛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针对妇女在经期、孕期、产乳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简称“五期”)的生理特点,采取保健措施。1953年执行女工产假56天的规定,农村妇女派工做活,经期调做干轻活,不做冷水活;孕期不做重活;哺乳期不做远活等。
  1978年,全县组织培训各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骨干25人,乡村女赤脚医生258人,加强妇女病筛查和防治工作。同年,对39120名已婚妇女进行了妇女病普查,共筛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1971人,治愈1683人,治愈率达85.4%。1980年,县卫生部门研制出中药1号、2号粉剂,用于治疗妇女宫颈糜烂和滴虫性阴道炎。治疗调查结果表明,中药1号粉剂观察80例,治愈好转率达80%以上;中药2号粉剂观察120例,治愈好转率达78%以上。1981年,妇女患病率由1980年的26%下降到19.8%。特别是在治疗妇女子宫脱垂、尿漏方面县妇幼站效果更为明显,同年荣获地区嘉奖。1982年对全县原筛查出的351名子宫脱垂和5名尿漏病人,用中药和枯痔液进行全面治疗,治愈97人,手术治愈22人,低频电疗治愈232人,全年治愈率达93%以上。经随访和巩固,复发的共有23人,占总发病人数的0.06%。1985年对全县16135名已婚妇女,进行了防癌及常见病的普查普治,普查率达90%,共筛查出3003名各种妇病患者,患病率为18.60%,治疗率达97.6%。对原有的352例子宫脱垂和125例尿痿患者进行了逐人随防,对复发的3例III度子宫脱垂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同年,开展了冷冻治疗宫颈糜烂、阴道细胞学检查新项目。1988年,县妇幼保健站对县直各企事业单位的780名已婚妇女进行了全面普查和宫颈刮片,全部建立了档案。共查出可疑宫颈癌3例,其他妇女病312例,全部给予治疗,治疗率100%,治愈率87%以上。
  199。年,4年全县妇女普查率达90%,累计筛查妇女病患者7800余人,占全县妇女总数的16.34%。其中查出宫颈癌38例,治疗率达95%,治愈好转率72%,彻底杜绝了妇女“两病”的新发病例发生。1991年,为贯彻国务院总理李鹏“关心妇幼保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提词精神,在全省召开的防疫、妇幼保健工作会议上,省卫生厅发出“全省学翼城”的倡议,有力推动了全县妇幼工作的开展。全年县妇幼站工作人员20余人,先后深入到全县250个行政村筛查农村孕妇1500余人次,建卡率100%,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298个。妇女病普查率达90%,治疗率和治愈好转率分别达到100%和73%。1993年采用液氮冷冻法,治疗妇女宫颈糜烂病231例,治愈率达87%以上。各种妇女疾病的治愈率达95%以上,预防率达85%。同年县医院开展了用95%酒精注射代替手术治疗阴道壁囊肿效果明显。1995年开展非米司酮药物对早中期流产临床应用。1997年妇女常见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妇女病治愈率95%,系统管理率达85%。1999年运用微波治疗妇女宫颈炎新疗法。
  2002年,按照上级卫生部门会议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了妇女病的筛查和普治工作。全年共普查妇女10636人次,普查率达73.38%,筛查岀各种妇女病1014例,治疗率100%,治愈好转率85%。其中筛查出宫颈、乳腺疾病200例,并进行了治疗。2003年,县妇幼保健站投资19万元,新增置了B超、乳腺诊断仪、生化检验等设备,并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妇女病的筛查效率和监测水平。当年普查诊治妇女病15124人次,普查率达76.59%,筛查岀宫颈、乳腺病13例,全部给予了治疗。发病率比2002年降低了93%。2004年开展妇幼卫生工作三下乡活动,先后对甘泉、浇底、中卫、里碧等4个乡镇40余个行政村的600余名妇女,进行了妇病筛查,治疗率100%。并公开承诺,凡浇底、甘泉2个乡镇的妇女来县妇幼站就诊者,一律免费接送,医疗费用减免50%。并给全县下岗女职工、残疾和育龄妇女及女教师发放了免费体检卡1000余张。同年新增置了全县唯一的妇女病普查仪电子阴道镜。全年共体检妇女1450余人,筛查率达79.66%。对筛查的各种妇女病患者全部进行了治疗,治疗率100%。2005年共普查妇女9839人次,普查率达70.95%,义诊各类患者2200余人。2006年至2008年,全县妇女普查率平均达57%以上。2009年开展了孕产妇艾滋病筛查工作。全年共筛查孕产妇1684人,筛查出艾滋病阳性产妇1人,并按管理规范进行了管理。全年普查妇女6365人,普查率69.73%。
  生育检查
  20世纪80年代,全县各医院、妇幼站,开始对孕产妇女进行系统管理。1980年开展全县妇女婚前、产前检査工作。建立孕妇保健卡,使用了妊娠图和产程图。并对孕产妇落实节育措施。1985年实行了妇女围产期保险制。1989年全县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0%。1990年高危孕产妇住院率达100%,专册登记监护率达到95%,胎位难产发生率下降到1.6%,围产期死亡率下降到26%。全县孕产妇共有5306人,产前5次检查率及建卡率达95%,产后访视均达3次以上。系统管理率达到92%,管理达标率为81.35%,死亡率下降为零。早孕建卡率由1988年的70%提高到90%,消灭了会阴III裂伤,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围产期保险,全县人保妇女达4947人,入保率80%,比1989年增长了15%,全年深入到80个行政村检查孕产妇800余人,建卡800余人,帮助解决疑难问题390余个。
  1994年,县医院建立了孕妇学校,免费为全县孕产妇进行孕产期保健知识及优生优育教育,全年听课人员达二万余人次。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第四章妇幼保健
  127
  95.2%。1998年,根据省地卫生部门会议精神,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指数的“削峰工程”全面启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削峰工程”意义,先后制作活动板面6幅,发放宣传资料2.5万份,义务咨询2800人次,发放斯利安150余盒。同时开展了婚前检查工作,婚检男女青年260对,婚检率达70%以上。并建立B超筛查监测系统。充分发挥三级保健网络作用,严密监测全县新生儿出生情况。全年共发生各类出生缺陷16例,占全县出生人口的5.8%,与1997年相比明显下降。
  2000年婚检率达70%,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由1997年的208/万,下降到87/万,达到省“削峰工程”规划目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6.37%,孕产妇死亡率降至8.3/万。2003年对全县妇女全面普及婚前保健,加强婚前咨询指导,减少了近亲结婚、生育及高龄妊娠与遗传性疾病的现象发生。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从营养、孕期劳动保护、用药、科学补碘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与监测,健全三级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对全县孕妇进行重点监测,特别是对孕妇怀孕4—6个月进行两次B超监测。全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5.6%,孕产妇死亡率降至4.5/万。共发生出生缺陷11例,发生率为50/万。2006年加大贯彻落实《两纲两规》工作力度,积极拓展妇幼保健的内涵和外延,在服务项目上延伸年龄时限、改进服务方式,生育检查工作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全年共发生新生儿出生缺陷15例,发生率59.9/万,婴儿死亡人数为21例,死亡率为8.38%。孕产妇死亡率为零。2007年,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以降低婴儿出生缺陷、新生儿死亡、孕产妇死亡、提高生命质量为突破口,全年共发生报告出生缺陷8例,发生率为27.1/万,报告婴儿死亡26名,婴儿死亡率8.8%。孕产妇死亡率为33.87/10万。2008年,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恢复了妇幼保健科,实行了“四卡三册一表”,孕产妇系统登记管理办法,基本消灭了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的盲点。在8月1日至7日世界母乳喂养周和“9.12全国出生缺陷防治日”活动中,共发放宣传资料9种1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6000余人次。全年孕产妇死亡1人,死亡率31.13/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72%,高危孕产妇住院率达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0.07%,发生出生缺陷36名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2.07/万。
  2009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62.6%。产前检査覆盖率86%,住院分娩率达99.6%。母乳喂养率达72.28%,产后访视率达到65.86%。B超筛查4—6个月孕妇2754人,筛查出缺陷儿16人。全年统计报告出生缺陷23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70.03/万。新法接生
  新中国建立以前,人口生育一直处于无计划的自然生育状态。由于妇幼保健技术落后,遇到难产束手无策,产妇、婴儿死亡率极高,故本县流传者“人生人,吓死人”的民谚。有的妇女生产七八胎,成活仅有二三个,各村都有专扔死亡婴幼儿的“死娃沟”。当时隆化镇两坂村流传着“两坂出了东西门,死娃窑子吓死人,旧窑露骨新窑建,迟三过五有哭声”的民谣,亦是全县妇幼生命毫无保障的真实写照。直到解放后,这种状况才得到彻底改变。
  1952年,由县卫生院妇幼保健股开始宣传开展新法接生工作,全县培训接生员180人,到1956年全县已设立了61个基层接生站,培训接生员444个。全年新法接生婴儿1477个,占上级下达指标的85%。1958年全县基本普及了新法接生,消灭了新生儿“四六风”和“产褥热”。对1363名接生员进行普遍培训,整顿转建了23个乡助产院,227个社助产组。1962年,整顿接生组织、训练接生员788个,全年共岀生婴儿4947个,采用新法接生的4810个,新法接生率占96.10%。1962年全县发展到242个接生组织和65个接生站、888个接生员。全年共出生新生婴儿7708名,采用新法接生的6389个,新法接生率比1962年提高了17%。1982年上半年全县共出生婴儿755名,全部采用新法接生,无破伤风和产褥热病例发生。1985年在巩固新法接生的基础上,开展了科学接生,大力推广使用产程图,全县住院分娩1104人,住院分娩率达38%,科学接生率达46%。1988年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294个行政村共有接生员305人。
  1990年,为加强基层新法接生工作的开展,根据新法接生工作的需要,县妇幼站为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产包1200个。1991年高危孕产妇住院率100%,系统管理率92%以上,对高危孕产妇做到专人登记、专人管理,专人监护,监护率达98%以上,产前5次检查及建卡率达98.3%。产程图使用率87%,产妇住院分娩率71.8%,产后3次访视率达94%,全年没有发生新生儿破伤风现象。1998年至2001年全县累计出生新生儿9788个,全部采用了新法接生,新法接生率达100%.孕产妇累计建卡9600人,年均建卡率达98.11%,产后访视累计9514名,年均产后访视率为97.16%。
  2005年,为加强母婴保健管理,确保母婴生命安全,妇幼站对全县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开展了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的换证工作,取消了农村接生员的接生资格,促使农村接生员逐步向保健员过渡,提高了住院分娩率。全年新法接生2437人,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活产2419名,死亡18名,死亡率7.44%。其中高危孕产妇71人,监护率100%,孕产妇建卡1986人,建卡率81.96%;产后访视1982人,访视率81.93%。2007年,为降低新生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开展了 “健康宝宝,幸福家庭”宣传周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50000余份,岀动宣传车辆25次。加强了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7.56%以上,新法接生率100%。据统计,孕产妇死亡率为33.87/10万,婴儿死亡率8.80%。。2009年,围绕“降消”项目,加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管理、和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6%,新法接生3312人,婴儿活产3284名,死亡28名,死亡率&52%;高危孕产妇124人,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2056人,系管率62.60%。县、乡两级助产机构未发生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案例。

知识出处

翼城卫生志

《翼城卫生志》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全面系统记述翼城卫生事业的 历史与现状,力求内容真实、全面。本志通贯古今,详今略古,上溯事物发端,下至2010年12月底。彩页不受下 限时间限制。 记述以类记事,以时为序,横排竖写。按章、节、目设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首设概述,未设大事记,志为全书 主体,分门别类记述全县卫生情况,图表照片穿插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翼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