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翼城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7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队伍
分类号: R197
页数: 7
页码: 79-85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专业人员贫乏,医疗条件简陋,缺医少药现象严重,1949年,全县有医务工作者33人,其中中医17人, 西医13人,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17人。
关键词: 医疗机构 医疗队伍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专业人员贫乏,医疗条件简陋,缺医少药现象严重,1949年,全县有医务工作者33人,其中中医17人,西医13人,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17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到1959年,全县有医务人员425人,其中县、社医院126人,村保健站256人。1965年,全县有医务人员592人,其中县、社两级206人,大队卫生所386人。1972年,全县县乡两级有医务人员362人,农村有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603人。1987年,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医务人员869人,乡村医生723人。1998年,全县共有医务工作者1071人,其中医生399人(中医51人、西医348人)护士229人。同时,利用创办卫校,举办培训班,选送医疗骨干外出进修,利用卫IV项目等各种方式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医疗队伍素质。
  2000年,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达到2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本县实施“科技兴医,人才兴医”发展战略,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2002年,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132人,2006年,全县有医务人员158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1人。200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3.16人。2008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医生3.25人,已建立起了一支适应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医疗队伍。
  队伍发展
  1946年翼城解放,县人民政府为了适应群众就医需要和组织医生轮流参战支前,分别在翟家桥、隆化、甘泉等地区把10余家私人药铺集中起来,组成为济民一、二、三医药合作社,在冷泉办起了济民药店,在四望办起了民生医院,在青洼办起了医药研究社。1947年,将冷泉的济民药店、四望的民生医院、青洼的医药研究社合并起来,成立翼城县中西医院,有人员十几人,其中一位行政负责人,一位指导员,其余为医生和后勤人员。全县又在上交、店上、小庙、西阎、辽寨河举办了9处群众药社。1948年,将翼城县中西医院改名为“翼城县民兵医院”,人员增至20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翼城县民兵医院更名为“翼城县人民医院”,为加强对全县在乡医生的领导,按5个区政府管辖范围、划分了城关、隆化、甘泉、南梁、郑庄5个片,成立5个区卫生工作者协会,下设若干个医疗小组,对全县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全县有医务工作者33人,其中:中医医生17人,西医医生13人,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17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951年至1952年,经专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建立了隆化、甘泉(后迁到西阎)、南梁、郑庄(后迁到里砦)、城关、北冶、上石门7个公立卫生所,编制人员18人。1952年,随着私人商业的改造,全县又建立了13个联合诊疗所,共有医生52人,学徒13人。1954年,全县设有县医院1个、人员19人,区卫生所7个、人员51人,联合诊疗所13个,人员52人。1956年,全县农村有联合诊疗所7个,乡、社保健站24个,参加医生116人;城镇有医院1个,卫生所6个,医务人员85人。1959年,全县有医务人员425人,其中:县、社医院126人,村保健站256人。1963年,全县有医务人员335名,其中中医123名,西医57名,其他医务人员155名。1965年,全县医务工作者592人,其中县、社两级206人,大队卫生所386人。1972年,全县县乡两级有医务人员36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14人,勤杂管理人员48人,农村有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603人。1980年,全县县社两级共有医务人员5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3人,其他人员70人,农村有赤脚医生738人。1987年,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医务人员869人,乡村医务人员723人。1991年,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医务人员796人,乡村医生729人。1993年,全县共有医务人员1043人,1998年,共有医务工作者1071人,其中医生399人,中医51人,西医348人,护士229人。
  2000年,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达到2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后,全县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2.8人以上。2002年,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032人。2005年,县、乡两级医院共有医务工作者971人,其中医生331人,占34.09%,中医医生60人,西医医生271人;护士299人,占30.79%;农村卫生所医务人员518人。2006年,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共有医务人员158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1人。2008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医生达3.25人。
  队伍素质
  全县医疗队伍创建之初,都是由各医药点合并来的工作人员。以后陆续吸收一些私人诊所医生和在乡中医,但没有一位是科班出身。20世纪50年代,为提高县医院医疗水平,曾遍访社会名医,邀请了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的张子宜、张立基等中医名医到医院任职。为了提高全院医生看病质量和水平,时任院长张子铭专门组织8位老中医编写了《学医必备》和《中医秘方小册子》印发给全体医务人员供学习使用,对加强医务人员基础知识教育,促进医疗队伍素质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对全县280名中西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测验,计分合格者168名,占全县医生60%。由县人民政府发给了合格行医证,给充实安排到乡村公立卫生所,保健站或联合诊疗所。1956年,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选送15名业务骨干到省、专医院学习培训。同时,根据省、专决定,开展中医带徒活动,县医院、联合诊所、保健站的中医每人争取带2个徒弟,1956年中医带徒166人,1957年,中医带徒120人, 对促进医疗队伍素质提高作用很大。
  20世纪60年代,全县各医疗单位在拥有一批有临床经验的医疗骨干的基础上,又先后分配来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调入了一批技术骨干,县医院有何培良、吴先林、李元庆、周玉森、姚玉珍、吴继芳、赵力忠、柳崇典、韩宝贤、吉敏等。浇底卫生院有张士烈、侯位虎、韩善广、吉风兰、张红莲等,使医院的医生素质和医疗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县医院在原来只能做一些阑尾切除等一般性腹部手术的基础上,发展到可以做胃修补、胸腔引流术、剖腹产、子宫肌瘤摘除等当时难度较大的手术。公社医院的中级医士由24名增加到30名,高级医师由4人增加到6人;南梁、隆化、里碧、十河4个医院一般阑尾炎、肠梗阻等中小型手术都可开展;13个公社医院都有了化验、消毒等服务项目。46个农村保健站都有了中西药混合药房、医疗技术都有所提高, 一般常见疾病都可就近就医。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和干扰,一大批医疗骨干被调离、下放、医疗队伍受损、队伍素质下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开展全面改革整顿,为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医疗专业队伍的进修和培训。全县各级医疗机构选送了一大批有一定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到省、地和外省市医院离职进修;对在“文革”中毕业分配的青年医护人员选送到省、市训练班系统提高。以县卫校为基地,持续开办各类专业培训班,对中级职称以下的医护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并组织各级各类人员,结合临床实践,开展老带新、高带低、强带弱,实行互教互学,精学多练的临床带教模式,总结经验互相提高。使各级各类人员技术业务素质迅速提高。1974年至1976年中专毕业的34人已成为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骨干,198。年,根据卫生部《关于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标准和省政府、省卫生厅有关卫生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规定,经过地区卫生技术人员考核晋升学术委员会考核鉴定,县医院吉敏等16人晋升为主治医师或相当职称。其中:县医院8人,春雷厂职工医院5人,桥上卫生院1人,甘泉卫生院1人,武池卫生院1人。198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和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及省、地安排意见,县卫生局制定了《卫生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翼城县卫生系列职称改革指导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组成由院、站、所长负责,3—5人参加的职称改革领导组,在全系统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聘任县医院、中医院、南梁、隆化、西阎、浇底等卫生院贾永清等99人为医(药、护、技、助产)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贾兰玲等108人为医(药、护、技、助产)士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985年至1988年分配的27名大中专毕业生,有9人获得医师级、18人获得医士级技术职称。1988年,按照省、市指示精神,对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改革,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和评审,并报上级批准,由4人晋升为副主任医师,59人晋升为主治(管)医师,127人晋升为医(护)师,129人晋升为医(护)士。1989年分配到卫生系统大中专毕业生25名,其中大学本科2名,专科3名,中专20名。到1989年,县、乡两级有卫生技术人员852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53名,初级职称238名;学历大专以上66名,中专189名,初中205名,初中以上392名;乡村医生729名,取得技术职称的578名。
  1990年后,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对卫生事业的人才支持,1990年至1994年先后为卫生系统分配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军人54名,其中大学本科5名,专科3名,中专44名,转业军人2名,全部按照“专业对口,面向基层” 的分配原则和使用方向安排充实到基层医院,使其真正发挥了 “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作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也把培养人才作为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大计,一手抓卫生改革,一手抓人才培养,长计划,短安排,通过各种途径、加速人才培养。1990年选送到外地医院学习进修的85人,参加各种函授学习的215人,县卫校招收了三年制学习新学员。1991年,全县人才培训投入资金10万余元,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人,其中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的15人,到地级医院进修的30人,离岗脱产参加成人教育的60余人。1992年,除县卫校坚持培训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采用多种形式培训乡村医生313人。1995年,办各种短训班、专训班、培养各级人员200余人。1996年,外出培训进修达100余人次,卫校在校项目班学生80余人,举办各种讲座20余次,培养学科带头人1。余人。1997年,利用卫IV项目优惠政策,对县、乡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学历人员进行中专学历培训,脱产学习39人,不脱产学习123人,使其全部达到中专学历。1998年,把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以此来指导卫生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建设,针对部分单位班子人员缺额、老化等情况,下发了《关于加强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单位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形式,从全县23个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拔了年轻干部32人,初步建起卫生系统后备干部人才库。1999年,全县426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外出进修的23人,参加卫IV项目培训78人,90%的卫生技术人员达到中专或相当水平。
  2002年,本县实施人才兴医战略,调班子增活力,抓管理增效益,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述职演讲,对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北撤、桥上、王庄、甘泉、南唐、南梁等9个医疗卫生单位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真正把忠于职守、业务精湛、管理经验丰富、廉洁自律的优秀人员推上领导岗位。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技术职务和技术职称终身制,在全县16个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实行聘任合同制。院、站负责人聘任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聘任一般人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为全县医疗队伍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同时,高质量完成初中级卫生专业考试及高级卫生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对报考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卫技人员严格按照报考条件予以审核。报考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率达100%。对于高评申报推荐的人员进行了资格预审,并在县政府外进行了三次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2003年,在防治“非典”斗争中,全县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勇参战,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在县医院设立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在中医院、妇幼站、两个厂矿医院、14个乡镇卫生院设立非典观察站,在212个行政村卫生所设立了非典观察点,在火车站、汽车站、重点企业及宾馆饭店设立了11个留验站,在46个居民小区设立了排查点,县医院成立专家诊治组,县防疫站成立了流调队伍和消杀队伍,形成纵向到边,横向到度,纵横交错,上下结合的预防诊治体系,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使全县医疗队伍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对处置突发医疗事件的能力。
  2004年,县卫生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救治体系和报告网络,组建了由名主治医师以上医务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组,投资30万元购置了救护车以及传染病区所需要的医疗器械。同时,还对县、乡、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了心理强化培训,组织了应急演练,锻炼了队伍,增强了意识,提升了医疗队伍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同时,通过人才市场招聘了4名专科以上学历大学生,充实医疗单位,县医院通过竞争选拔有5名优秀护士走上了护士长岗位,有5名年轻医生走上了科主任工作岗位。
  2005年一2006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提岀的八项行业纪律、省卫生厅制定的山西省医疗工作行业“十不准”以及临汾市医务人员“十不准” 制度及处罚规定,多次在府前广场举办行风评议咨询,对重点单位、重点科室进行教育整顿,对群众反映的重点、热点问题及时处理,作到“规定”上墙,警示在心,大力开展队伍医德医风建设,营造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廉洁高效的医疗队伍,一大批优秀医务人员被评为优秀科主任、优秀护士长、明星医生、明星护士、十佳医生、十佳护士,成为医疗队伍的骨干和精英。
  2007年,实施人才立院,科技兴院,文化强院战略,增强了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执业医师由2003年的430人,上升为1027人,执业护士由2003年132人,上升为430人。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2007年卫生系统医技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9个。科研水平和临床诊断能力显著提高。医院的文化建设不仅活跃了院内的学术气氛,推动了学习型医院的建设进程,而且提高了全体职工的基本素质,对降低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医院、中医院、唐兴卫生院建立了职工阅览室、活动室、荣誉室,并利用护士节、元旦、国庆节、春节、劳动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文娱活动,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增加了医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8年—2009年,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严格医疗卫生人员准入,通过在职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免费进修学习等多种措施,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卫生队伍素质。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定期根据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由政府公开组织考试录用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各医疗单位,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继续实行县级医疗单位人员晋升职称必须到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的制度,开展县级医院定点帮扶乡镇卫生院和卫生下乡活动,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更好地为当地人民群众服务。

知识出处

翼城卫生志

《翼城卫生志》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全面系统记述翼城卫生事业的 历史与现状,力求内容真实、全面。本志通贯古今,详今略古,上溯事物发端,下至2010年12月底。彩页不受下 限时间限制。 记述以类记事,以时为序,横排竖写。按章、节、目设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首设概述,未设大事记,志为全书 主体,分门别类记述全县卫生情况,图表照片穿插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翼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