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5年(1946),翼城解放,为了适应群众就医需要,县民主政府先后在冷泉村办起济生药店,在四望村办起民生医院,在青洼村办起医药研究社,在曹公村办起同济医院,民国36年(1947),将上述4家医院、药店及张百武在城内开办的私人药店合并,建立翼城县第一所县级医院——中西医院 (1950年改为翼城县卫生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北关、隆化、甘泉、南梁、郑庄分别建立“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各协会组成若干医疗小组,负责群众疾病防治工作。后又建立城内、西张、浇底、老官庄、曹公、白壁、四望、郑壁、中卫、樊店、李家垣、二曲、北撤13个联合诊疗所。1952年、1954年经专署批准设立区卫生所7个。1956年,建立农村保健站24个,1957年发展到42个。至此,全县初步建立起县、区、村三级医疗网络,时有医疗机构50个,其中,县医院1个、区卫生所7个,医务人员85人,病床60张,农村保健站42个,保健站有中西医生163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建立城关、十河、隆化、南梁、里碧、浇底、甘泉公社医院。1963年, 又建立辛安、王庄、南唐、北撤、武池、桥上、二曲、中卫公社卫生院。1965年,根据农村工作需要,要求每个大队都建立卫生所,到年底建立大队卫生所220个,全县时有医疗机构236个,其中县医院1个,公社卫生院15个,大队卫生所220个,医务人员165名,村卫生所医生310名。到1972年,全县有医疗机构251个,其中县医院1个,地区医院3个、公社卫生院11个,医务人员362人,床位328张;大队卫生所236个,赤脚医生(村医)603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贯彻落实,全县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到1987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310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6个,村卫生所292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65名,其中县乡两级587名,乡村医生578名,病床位560张。1989年,翼城县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县,县政府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全面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到1994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6个,其中农村381个,占85.4%,县城65个占14.6%,按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划分二级医院2个,一级医院18个,行政村卫生所298个,专科医院1个,其他部门所属医疗机构19个,社会办医7个,个体行医101个,县上有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遍及城乡各社区,为全县人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县拥有病床63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2.25张。农村每千人拥有病床1.7张。有医务人员73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5人;有乡村医生530人,农村平均每千口人拥有医生1.81名。1998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符合翼城县情的卫生服务、卫生医疗保障和监督执法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全体干部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在加强人员、房屋、设备、技术四配套建设基础上,不断引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10年,全县县乡村三级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93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0个(下辖4个分院),厂矿医院2个,民营医院4个,行政村卫生所240个,个体诊所35个,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为83.69%,每千人拥有医生3.25人,每千人拥有病床3.26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5.83%,“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一个适应全县人民健康需求且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建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县级医院
县人民医院民国35年(1946),县民主政府先后在冷泉村办起济生药店,在四望村办起民生医院,在青洼村办起医药研究社,在曹公村办起同济医院。民国36年(1947)2月,将上述四家医院药店及张百武在城内开办的私人药店合并,建立翼城县中西医院,地址在北关车辕胡同路西,时有医护人员8人,住院床位12张。民国37年(1948)上半年,中西医院改称民兵医院。同年10月,与太岳二专署医院合并,称翼城县政民医院。1950年1月,太岳二专署医院迁往运城,政民医院改为翼城县卫生院。时有医护人员11人,床位12张。1954年,设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手术化验等科室,共有医护人员23人,床位19张。1958年更名为翼城县人民医院,院址迁至红旗街中段,时有职工55人,住院床位50张。1964年,建起门诊急救室,配置了救护车。1969年4月,县人民医院改称翼城县六二六卫生院(196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去”的号召)。197。年,院址迁至红旗街东端,占地24.6亩。1972年,恢复翼城县人民医院名称。1975年,县医院有职工90人,住院床位90张。1979年,县医院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全省三分之一)卫生重点建设单位。1984年,被省卫生厅授予“文明医院”称号。时有职工156人,住院床位137张。1988年12月,门诊大楼竣工启用。1990年,有职工199人,住院床位180张,1994年4月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同年7月,通过省“爱婴医院”评审。8月,通过“二级乙等”医院评审。1995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1999年,职工人数达351人,住院床位182张。2003年,被确定为防治非典定点医院,2005年5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同年1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3月,被确定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院。4月1日,与山西省肿瘤医院达成协议,成立“山西省肿瘤医院翼城协作医院”。时有在职职工394人,住院床位380张。2007年,成立肿瘤科,投资2200余万元,新建了放疗楼,文化活动中心、药库、职工澡塘楼、收费结算大厅、完成了门诊、住院楼扩建工程;并对庭院环境进行花园式建设,安装了音乐喷泉、树木花草和奇石假山,新增建设面积4200平方米。投资2000余万元购置了0.4T核磁共振、医用直线加速器、遥控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仪、螺旋CT、高压氧舱、彩超、CR等大中型医疗设备32台(件)。投资18。万元,购置了自动耐压6吨锅炉、洗衣机、电梯等后勤服务设备,对锅炉房、焚烧炉、污水处理站进行了集中改造,使全院基础设施、设备占有量和技术含量均达临汾市同级医疗单位先进水平,特别是核磁共振、放疗设备质量在全省县级医院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荣获“省级文明和谐单位标兵”奖牌。2009年,成立内分泌科,开展血液透析新项目。投资800余万元,购置了高频遥控X光机及数字胃肠机、飞利浦彩超、日本原装血液透析机、800测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命监护仪、德国进口呼吸机等万元以上设备29台(件);投资100余万元,对产科病房、影像楼二层、原药库(改PCR试验室)、门诊楼、住院楼卫生间、消防管道、茶炉等进行装修改造,新增空调个、救护车2辆、灭火器23个,紫外循环风消毒机28台,更新病床300张,为CT室、放射科安装防护门、为16个重点区域安装闭路监控系统,为医技科室安装防漏费系统,全院环境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重症医学科,购置迈端中央监护、呼吸机、微量注射泵、营养泵等先进设备,提高了危重病人援救成功率和医院综合实力。到2010年,县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为设施设备与专业队伍初具规模、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300张,开放床位500张,固定资产7800余万元,共有在编员工394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4人,占到总人数的77%,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83人,初级职称202人。医院内设临床科室20个,门诊科室23个,医技科室7个,主要医疗设备拥有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身螺旋CT、CR、C型臂、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后装机、模拟定位仪、美国惠普彩超、富士能99型电子胃镜、日本乳腺诊断仪、大型电视遥控X光机、六人高压氧舱、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脑电地形图仪、中央心电监护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全自动麻醉机、英国无痛分娩仪、高精度裂隙灯、数字洗胃机、德国进口呼吸机、日本原装血液透析机,微量注射泵、营养泵等一大批高精尖大中型医疗设备400余台(件)。医疗技术可开展髋关节置换术、肱骨带锁髓内钉术、重型颅脑损伤抢救、食道肿瘤切除、胃大部切除、肝叶部分切除、大脑半球肿瘤切除、小脑肿瘤切除、肝叶部分切除、大脑半球肿瘤切除、小脑肿瘤切除、胃癌根治、结肠癌根治、乳腺癌根治、开放性闭合性重度脑挫裂伤、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心包穿刺、心肺复苏、延髓背侧综合症等高难手术和肾病综合症、顽固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白血病、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等高疑难病症的诊治,还开展了网上远程会诊,微创手术、肿瘤化疗、放疗、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窥镜的诊断治疗等新技术,年门诊60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万余人次,手术2000余例,业务收入6000余万元。
表2-1县人民医院历任院长、负责人名表县中医医院位于县城红旗街中端。1984年12月组建,1986年开诊,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房屋面积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26.2万元,病床32张,干部职工46人,其中主治医4人,医(护)师7人,医(护)士14人。当时业务开展还不全面,设有中医内科、儿科、妇科、针灸按摩、检验、放射、心电图、理疗、急诊等13个科室,住院部是内外混合病床。1988年,医院深化内部改革,实行承包经营,副院级和科室主任采取聘用制,医院业务工作逐步扩大,医疗质量明显提高,促使医院迅速发展。1989年和五四一总院横向联合办医,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创伤外科,不但提高了本院知名度,扩大了服务半径,而且通过带帮,也提高了本院医护人员技术水平。1990年固定资产增长到38.1万元,医疗器械由200元以上的12台(件)增加到43台(件),病床40张,干部职工增至55人。1989年,1990年被省卫生厅评为“文明中医院”。1991年,医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新增痔痿、脉管炎、风湿等专科,干部职工增至65人,病床设至50张,新建办公楼10间,职工家属宿舍55间。1992年,创办了肿瘤专科和骨伤科,新设了五官科,4月和山西省泰和高科技开发公司签订肿瘤临床药物实验协议书,引进了921高效抗癌注射液,并自制了抗癌散取得良好疗效。1994年,筹建了口腔科,扩大病房3间,增加病床10张,并顺利通过省等级医院评审,被评审为“二级乙等”中医医院。1995年,购置了口腔器械、急诊心电监护仪,扩大了服务项目,被临汾市卫生局评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设立肿瘤专科门诊、脑血管专科门诊,购买了验光配镜设备,成立了低视力服务部。1998年,开办了皮肤科、风湿科。2000年,购置了200毫安X光机、B超、白瘢风治疗仪、表皮细胞分离机,开展了黑色素细胞移植术治疗白瘢风,填补了本县治疗白瘢风的空白,被临汾市卫生局评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购置了光电离子治疗仪,开展了血疗液疗,被临汾市卫生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医疗环境,筹资154万余元,新建锅炉房、业务用房700余平方米,维修房屋2100平方米;购置了进口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系列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双目显微镜、万能手术床、心电监护仪、救护车等大型医疗设备11台(件)。药剂科被省卫生厅授予“放心药房”称号。2003年,投资260万元建起了存车棚、凉亭、花池,硬化了地面,更新了全院用电线路,安装了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购置了大型B超、全自动中药煎药封装机、器械机、消毒车等22台(件);被临汾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一等功”,市民政局授予“拥军优属先进单位”。2004年,投资89.5万元,购置了BC—3000血球仪、心电监护仪、婴儿保温箱、微波治疗仪等。被市卫生局授予“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等级医院评审,被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05年,购置了母婴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微量元素分析仪、口腔综合治疗仪等医疗设备,设置了输液室、特需病房,开展白内障复明扶贫手术96例。被省卫生厅授予“山西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亚洲防盲基金会、香港盲人辅导会、省卫生厅、省残联指定为“复明扶贫定点医院”,授予“复明扶贫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国健康扶贫组委会确定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定点医院”,被临汾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一等功”。2006年,继续开展“复明扶贫”工程,为107例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医院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糖尿病重点专科,并拨款30万元用于专科建设。2007年,投资420余万元,购置东软双排螺旋CT机、柯达 CR、柯达激光相机、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多功能牵引床、中频治疗仪等; 积极参与中医药科研项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单位,拨付33万元急诊专科设备。2008年,购进500毫安X光机、移动式50毫安X光机、微机控制呼吸机等先进设备15台(件),并新建8间诊疗室,装备了空调、电视、沙发和无菌柜,使医院诊疗能力和诊断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药房建设项目单位,并拨付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中药房建设。2009年,中医医院综合楼项目建设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扩大内需投资计划项目。项目投资1700万元,其中1100万元为中央扩大内需资金,600万元为地方财政配套。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县国营农场,建筑面积8901平方米,碎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到2009年底,医院固定资产增至842.6万元,职工总数138人,其中本科学历12人、大专学历37人,中专学历60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63人;还有7人在读本科,3人在读专科,于山西省中医药临床人才研究班招生中考取3人, 院内临床、医技、职能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已发展成一所设备设施、专业技术队伍初具规模,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表2—2县中医医院历任院长名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籍贯
张伯刚副院长(主持工作)1984.12-1986.12中卫乡吴寨村
李元庆院长1986.12-1988.1南唐乡晓史村
张伯刚院长1988.1-2002.8中卫乡吴寨村
张胜院长2002.8-隆化镇辽寨河村
乡镇卫生院
南梁中心卫生院位于南梁镇南梁村,创建于1945年,当时名为第四卫生所,是全县解放后成立的首批公有制卫生所,由7人组成,所址在南梁村关公庙内的土地殿。1955年,人员增加到8人,所址迁到南梁村王家场,占用民房10间,设有药房、医疗等。1958年,成立南梁公社医院。196。年,由南梁村王家场迁移到南梁滦池乔泽庙,更名为南梁地区医院,有房屋余间,人员十几个人,开设床位12张,同时分出二曲、中卫、武池3个医院。1964年,在南梁村舞台对面新建门诊部18间,医院内设有手术室、化验室、内科、外科、中医科、X光室、住院部等。1966年,更名为白求恩医院,人员增加到30余人。1967年,病床位增加到50张,1970年,扩建门诊15间口1976年,经县政府规划为南梁中心卫生院,增添了手术床、显微镜和30毫安X光机。1982年,经县政府批准,一个医院两个牌子,成立翼城县干部疗养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房屋改造和扩建,新建住院病房14间,增加更新了一些医疗设备,省卫生厅装备救护车一辆。1984年,创建了康复专科。1988年,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医疗项目,自力更生在南梁镇新建一所门诊部,并对原有集镇门诊部进行改造,方便了群众就近看病,增加了医疗业务收入。1989年,开设小型专科,以骨刺、关节炎和癫痫为攻关项目,进行重点学习,重点培养,重点装备,自筹资金购买仪器,中西结合,应用古方,全年收治患者480余例,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1年—1993年,投资对30余间漏房进行了维修;选派2名医生分别到县医院和长治医学院进修学习;新购进B超1台,对各科室和住院部增添了部分小型器械和设备。1996年,在南梁党委、政府及各村的大力支持下,南梁中心卫生院从南梁滦池旧址迁移到南梁村,集资新建二层楼房及平房60余间,新购置医疗设备心电图机1台、B超机1台、半自动尿分析仪1台,大大改善了医疗环境和服务条件。1997年被评审为 “一级甲等”医院。2002年,新建门诊部14间。2003年,选送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3人次,购进心电图机1台,B超机1台。2006年1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月,新建住院、办公楼上下14间,并安装了暖气,改善了住院环境。2009年,中央财政和省、地、县财政装备X光机、B超、心电图机、农村急救车等医疗设备23台(辆),总价值15万余元。2010年3月,实行药品统一配送、执行零差价销售;8月实施九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9月省卫生厅装备农村急救车一辆。
到2010年底,全院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7平方米,设有病床40张。在编人员29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0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执业医师6人、执业护士5人、大专以上学历3人、中专学历11人、内勤服务人员15人。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急诊科、防疫科、妇幼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药房、收费、手术室、X光室、检验室、心电B超室等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X光机200毫安双管双床1台、台式B超1台、便式B超1台、心电图机3道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双目显微镜1台、尿分析仪1台、血球计数仪1台、洗胃机1台、简易手术床1台、液式手术床1台、立式无影灯1台、吊式无影灯1台、台式呼吸机1台、急救箱1台、气管切开包1台、吸引器1台、观片灯1台、毁形器2台、产床1台、妇科检查器1台、多普勒胎儿听诊器1台,农村急救车1辆。
南梁中心卫生院分别于1991年、2004年、2007年至2009年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卫生工作先进集体”、“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表2—3南梁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西阎中心卫生院位于西阎镇西阎村,始建于1956年2月,三区卫生所由甘泉迁址十字河,同年6月,十字河乡联合保健站成立。1958年,称十字河钢铁医院,院址在西阎镇十河村民侯其旺房内。1963年迁址西阎,称西阎地区医院,设在一个四合院内,房屋陈旧、设备简陋、8名医生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的小病或做一些小手术。1965年,建土木结构瓦房,经县人民政府规划,报上级部门批准为西阎中心卫生院。1970年,建土木结构瓦房10间。1977年,新建业务用房7间。设置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化验、X光室、手术室、药房等科室,外科能开展腹部手术。1980年,建2间门卫用房和2个凉亭。1988年,建西阎中药厂。1992年至1996年,先后投资6万余元,对41间病房和职工宿舍进行大修、油漆了门窗、更换了玻璃、窗纱、还为病房添了床垫、被褥、痰盂。投资4万余元,购置了B超、200毫安X光机、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1998年至2001年,连续4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自筹资金65万元,新建门诊部、住院部、办公区、锅炉房、新建房屋65间,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绿化面积400平方米,建成设计独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环境幽雅的花园式医院。2004年,自筹资金2万元购置10余台彩电配入病房。2007年,自筹资金5万元,封闭门诊部、住院部走廊。2008年,自筹资金3万元,购置更新办公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2009年,由上级投资18万元,对住院病房进行改造。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3957.75平方米,建筑面积1492平方米,硬化面积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平方米,主要医疗设施设备60台(件),总价值90余万元。人员19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2人、医士3人、护士2人。内设临床医技科室16个,医疗技术能开展大型骨科急诊手术、四术和内外抢救治疗,并能处理高难度难产手术。尤其是能开展骨科各类大中小型手术,彻底改变山区因矿山多、森林多、导致骨折病人难处理的局面。该院198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医院”称号;1990年县政府授予“卫生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被临汾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先进集体”;1997年,被临汾地委、行署授予“全区百所卫生院建设大会战红旗单位”;2000年至2001年,被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县级文明单位”;2003年,被临汾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04年,被临汾市卫生局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表2-4西阎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籍贯
翟雄院长1956-1960隆化镇寨里村
杨作桂院长1961.7-1962.7唐兴镇陵下村
王儒明院长1962.7-1967南梁镇北常村
聂中和院长1967-1970南梁镇东郑村
马吞延院长1970-1973.7绛县
程长夏院长1973.7-1979.12南梁镇程家村
徐元骏院长1980.1-1982.4上海市南京西路
曹大慧副院长(主持工作)1982.5-1986.6绛县郝庄乡南永庆村
牛英勇院长1986.7-1986.12南梁镇牛家坡
曹大慧院长1987.2-至今绛县郝庄乡南永庆村
隆化中心卫生院位于隆化镇隆化村。始建于1945年9月,时为二区卫生所,人员5人,所址设在隆化村石家庙院内,有北房3间,设有药房、医疗等1958年经县人民政府规划,报上级部门批准为隆化中心医院。1983年, 创办正骨专科,至1990年共诊治各种骨科病人4560余例,治愈好转率达98%。1988年至1990年,先后投资45000余元购置了 B超、心电图机、X光机、骨质增生治疗机、磁电疗机、骨科器械等80(台)件医疗器械,新开展18项医疗项目,1988年、1989年被临汾行署卫生局授予“卫生改革先进集体,1990年被临汾行署卫生局授予“先进小型专科医院”,出席地区卫生局召开的小型专科先进单位表彰会,全国先后有五省二十多个地县到该院参观卫生改革、小型专科、医院管理及初保工作,受到上级领导及参观者好评。199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初级卫生保健先进集体”。1993年至2002年,投资30万元建起门诊楼。2005年,投资15万元建起医院门诊平房12间。2006年,投资5万元购置了医疗设备;投资10万元安装了取暖设备。2008年,投资20万元建业务用房12间。2009年,投资180万元建设住院大楼,完成污水及垃圾处理工程,硬化绿化面积800平方米,改善了医院就医环境。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5281平方米,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设有病床20张,在编人员25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3人,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执业护士3人,大学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14人。内设临床医技科室16个。主要医疗设备有:台式B超1台、便式B超1台、心电图机3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双目显微镜1台、尿分析仪1台、血球计数仪1台、洗胃机2台、简易手术床1台、立式无影灯1台、吊式无影灯1台、台式呼吸机1台、观片灯1台、毁形器2台、产床1台、多普勒听诊器1台,农村急救车1辆。
表2—5隆化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浇底中心卫生院位于浇底乡浇底村,创建于1952年,时为浇底诊所, 有中医5人,租用民房、个人集资,以中草药为主,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1957年,把诊所改为浇底医院,人员增加到11人,设立正规药房,开始西药应用。1961年,开始医院建设,设立医疗、防疫等科室,积极开展各项工作。1966年,医疗队伍扩大,医院调入2名专科大学生,配备了外科、妇科医生,可开展内科、外科多项医疗服务。1968年,完成了医院迁址、房屋修盖、购置了X光机、组织外出培训了检验员、药剂人员、五官科医生、儿科医生和中医师,完善了机构设置,有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防疫妇幼科等科室,全面开展工作,医院整体实力大大提升,1975年至1978年门诊达9000余人次,住院达200人次,极大方便了山区人民就近就医。1984年,建立防保科、加强农村防疫工作。1988年,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岗位操作规程,使医院管理工作逐步规范达标。2006年, 薪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医院增添了新的活力,医院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医疗条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2007年被县政府授予“完成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到2010年,全院主要医疗设备有:救护车、洗胃机、半自动生化机、尿液分析仪、显微镜、B超、胎儿监护仪、呼吸机、电脑血球计数器、产床等,有床位12张,可进行一般清创缝合、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收治,年住院病人200余人次,门诊6000人次,业务收入20余万元。
表2-6浇底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里碧中心卫生院位于里碧镇里砦村,始建于1956年,时为感军火炬农业社保健站,地址在里砦村,有房屋4间,设药房、外科室、诊断室、人员8人,以出诊为主,负责农业社8个自然村社员的医疗就医。1958年,改为里碧公社医院,人员增加到14人,设观察病床5张。1959年建设房屋3排,医院大门一座,内设门诊室、外科室、化验室、妇幼室、中医室、可做常规化验检查,外科可做外伤缝合、疝气治疗等,医院设有住院病床15张。60年代,医院两次建设房屋20余间,加上原来的房屋,共有房屋40余间,设施有了手术床,50毫安X光机,又增置了心电图、冰柜、保温箱、手术台、外科器械等,为开展医疗工作创造了条件。70年代,随着医院建设的不断扩大,医院加强职工培训,据统计,全镇乡村两级70余名医务人员中就有66人外出到太原山大附属医院和临汾、运城、侯马等医院学习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素质普遍提高,相继开展了新的医疗项目,内科治疗范围扩大,阑尾切除、胃穿孔修复、肠梗阻等外科手术都可进行,一般危急重病也可救治,医院声誉提高,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进入90年代,医院加强管理,改革经营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1994年7月由普通乡镇卫生院更名为中心卫生院,获得世行投资的机会。医院积极开展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建设,新建门诊和住院大楼各一座,新增500毫安X光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5台(件),通过学历教育、外出进修、参加各种专题讲座等培养各学科人才65人次,使全院整体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到2009年,全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9平方米,有职工36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9人,设有18个临床医技科室、开放病床40张。医疗技术能正确诊治内、夕卜、妇、儿等危重疑难病症,独立完成普外、骨科、妇产科等中小型手术。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病治疗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2008年门诊19800人次,住院856人。2009年住院病人946人次,年业务收入105万元,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先后被省卫生厅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临汾市授予“全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目标责任制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优化发展环境服务最佳单位”等荣誉称号。
表2—7里砦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唐兴镇卫生院(翼城县儿童医院)位于县城兴华路中端。创建于1945年9月,时为翼城县第一区卫生所,所址设在北关村。1957年6月,由一区卫生所、寿城保健站、岳庄保健站人员组建北关乡医院,院址在北关村火道胡同三完小西北角临街,租赁私人房屋南房5间、西平房6间,街面房3间,简易医疗设备有听诊器、血压计、灌肠器、手术包、消毒锅等,医院开设全科医疗。1958年9月,北关乡医院、南唐乡医院、王庄乡医院合并为先锋人民公社医院,人员增加到20人,院址在城内村石牌楼北路东街面房8间,后院内房屋10间,木牌楼西公社对面房屋8间,另在北关原乡医院处开设门诊部。I960年10月,购买原北关乡医院房屋14间(约占地3亩),设置有儿科、内科、外科、妇产科、针灸、药房。1961年5月,改名为城关公社卫生院,人员增加到33人,把北关原有的门诊部门面旧房拆除,重建门诊部门面房4间,科室增设化验室、手术室、防疫科、下辖南寿城、城南、下石3个联合保健站。实行药品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发放工资。1965年,经城关公社批准,购买了北关大队九队饲养处和一些社员私人宅基地,盖起了城关公社卫生院门诊楼(现唐兴镇卫生院门诊楼地址)和院内西房与南房,共计建房34间,1966年上半年建设竣工投入使用。1971年7月,由城关公社各大队集资5万余元,在医院中心建立起二层住院楼21间,院北瓦房9间。1968年,开始创办儿科专科,年诊治儿科患者6000余人次,业务收入2万余元。1973年至1978年,采用外出学习、本院培训、请专家辅导等多种办法,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医院的儿科专科愈受群众欢迎,规模也越来越大,设病床40张,年诊治患儿13000余人次,住院400余人次,业务收入7.9万余元。1979年提岀“巩固提高,成龙配套,健全制度,专题攻关”的方针,使医院的儿科专科初具规模,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与办专科经验。1980年,购置婴儿保温箱、B超、心电图机、100毫安X光机、自动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开放床位50张。1984年12月,政社分离,设立乡镇,改称城关镇卫生院。1985年,自筹资金8万余元建起医院家属院二层楼房20间,会议室平房5间,药房2间,房屋总数达108间,100元以上医疗设备64(台)件,病床74张。到1998年,全院干部职工72名,年门诊量3.8万人次,儿科占79.4%,住院3000余人次,儿科占80%以上,业务收入52.3万余元。1990年,经县政府批准,成立翼城县儿童医院。与城关镇卫生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4年,购置五官综合治疗仪1台,韩国进口 B超1台、妇产科微波治疗仪1台、高压消毒锅2台、红外线治疗仪1台、甲种医疗手术器械包1套。同年12月,被省卫生厅评审为“一级甲等”医院。1996年9月被授予“爱婴医院”。1997年9月在职职工40岁以下人员通过系统学习全部获得中专以上学历。2000年撤并乡镇,更名为唐兴镇卫生院。2005年至2007年,投资500余万元,进行了三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拆除了原有的住院楼、门诊楼、院内西房与院中心南房,建起了建筑面积3318.2平方米的四层住院楼和建筑面积1320.77平方米的门诊楼,使医院面貌焕然一新,为患者提供了环境优美、舒适宽敞的就医场所。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3820平方米,在职职工1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0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62人,年门诊38000余人次,住院病人3522人次,开放床位110张。医院新增医疗设备有:日本希森美康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心电监护工作站、心电监护仪、数字化B超、300毫安X光机、彩色经颅多普勒、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脑电化同步导联心电图机、婴儿培养箱、母亲胎儿监护仪,超声雾化器、治疗车、救护车等。2005年,被临汾市劳动局确定为“临汾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6年被县卫生局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2008年,被中共翼城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临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临汾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表2—8唐兴镇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中卫乡卫生院位于中卫乡中卫村,始建于1952年,时为中卫联合诊疗所,1957年,更名为中卫中心保健站,地址在中卫村牌楼北西侧一座小四合院中,房屋9间(西房3间、南房3间、北房3间),人员14人,其中中医医士7名、西医医士2名、护士1名、司药2名、妇幼1名、防疫1名、设药房、门诊和防疫。1961年,改为中卫公社卫生院。1963年,院址由牌楼北民房迁至村西庙内,随之在庙内废墟上建了二排土木结构瓦房共19间,分设药房、内科、外科、中医科、妇科、住院部、承担中卫公社医疗、防疫、爱国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工作。1968年,新建住院病房13间,1971年,新建房屋2。间。1981年,购进心电图机、X光机、新建房屋20间,在全县乡镇卫生院首创小型专科,开办痔瘘专科。1986年,增加医疗设备,省卫生厅装备救护车1辆。1987年,翻修房屋20间,选送4人到上级医疗单位学习进修。1988年,增设医疗科、淋巴结核专科门诊。1990年,增设五官科,开展外科下腹部手术、骨刺治疗、关节病研究等新项目,为医院增添了活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先后培养了骨科、外科、X光、护士、妇幼、五官、痔屡、儿科等各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使医院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到1991年,全院共有房屋59间、人员32名、病床29张,年业务收入12余万元。1992年,增设气管炎小型专科,治愈率80%以上,1995年开展等级医院创建活动,“一级甲等医院”通过评审。1998年,在百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大会战中,维修房屋、更新设备,培训人员、硬化场地、种花种草,达到“一无三配套”标准。2006年,投资30万元新建门诊、住院用房30间,给全部住院、门诊科室安装暖气,改善患者就医条件。2009年,中央和省、市、县财政装备B超、心电图仪、洗胃机等医疗设备12台(件),总价值达10余万元。到2010年,该院占地面积4769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设有病床38张,医务人员33人,其中初级职称10人、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执业护士2人。内设医疗检验科室18个,主要医疗设备有30毫安X 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双目显微镜、尿分析仪、血球计数仪、乙种刀包、农村急救车等30余台(件)。
中卫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桥上镇卫生院位于桥上镇桥上村。始建于1944年,当时在桥上村舞台南四合院二楼,名为健民药室,由中共地下党员李奇秘密创立。1947年与隆化卫生所合并,称翼城县第二区卫生所,所址在翟家桥村老庙北房,人员6人,分内科、外科。1952年,迁址到桥上机械厂院内,改称联合诊疗所。1958年,迁至寺西庙内,人员3人,资金3000元。1959年,人员增加到7人,资金5000元,以出诊为主。1961年,开展西医西药,外科可做脓肿切开换药小手术。1963年,建立桥上公社卫生院,开始设立病房,收治住院病人。1967年,增设了化验室、X光室、首创小儿输液疗法,被很多医院学习推广, 县卫生局在桥上卫生院开办翼城县中西医结合学习班。1969年,新建带走廊房20间,门诊排房10间。1974年,维修后院西房5间,新建东房5间,年业务收入5000元,流动资金1000元。1979年,规范医院管理,全院设3科7室1房1部,即:内科、外科、妇产科、X光室、化验室、供应室、心电图室、抢救室、手术室、处置室、药房、住院部,年业务收入达36000元,全省在桥上公社卫生院召开了医院管理现场会。1981年,开展结核治疗专科。1982年, 新建门诊部平房10间,翻修房屋10间,建结核专科病房5间,打围墙40米, 硬化了地面,修建了凉亭;投资购置超声波、超短波、红外线灯、电动吸引器、电动洗胃器、电冰箱、干燥箱、分析天平、恒温水温箱、五官器械等医疗检验设备,开展了生化、骨髓像分析、外科可开展普外手术、内科、妇科、儿科可处理疑难病症。1988年,增设防保科,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1991—1993年,新建了医院大门,翻修走廊房22间,购置了心电图机、721分光光度机、血红蛋白单机;狠抓了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年业务收入增长到13.1万元。2002年至2003年,新建住院楼36间,翻修房屋40余间,打深井解决医院用水,安装暖气、改善医院环境,投资5万元购置医疗设备,年业务收入达50万元。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中央财政和省、地、县财政装备总价值15万元的医疗设备。
到2010年,该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业务用房1362平方米。设有病床20张,有人员25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0人,大学以上学历4人、中专学历21人。内设医技职能科室16个,主要医疗设备有:X光机1台、B超机2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双目显微镜1台、尿分析仪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血球计数仪1台、洗胃机1台、手术床1台、台式呼吸机1台、多普勒胎儿听诊器1台,农村救护车1辆。
表2—10桥上镇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王庄乡卫生院位于王庄乡王庄村,始建于1957年,当时为“联合诊所”,所址设在小河口镇,没有集体房屋,租用4间民房,医疗器械也只有注射器、摄子等简单常用器械。人员5人,以中医为主,有两名老中医坐诊。药品的来源以自种、采集为主,购买为辅,并自己加工制作成丸药,为当地居民防病治病。1960年,小河口公社成立,诊所改为小河口公社医院。医生护士增加到20人,仍租用民房,开设病房2间,病床6张,医疗器械有所增加。1962年,随着小河口公社分为王庄、北撤两个公社,医院也随之分为王庄、北撤两个公社医院,迁到王庄后的公社医院仍租用民房15间,医护人员15人,有病房3间,设病床9张。1973年,上级拨付一部分建设经费,全院人员从领导到学员,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搞建设,自己打砖自己烧,平整场地,搬运材料,绿化院落,新建手术室,妇产科、外科室、内科室、X光室、化验室等房屋26间。1975年,根据公社党委统一规划,医院迁址到现在的院址,建房32间,并配备X光机1台、显微镜1台、床位10张、医护人员27人。到1990年,全院有医护人员22人,有X光机、显微镜、电动离心器、7孔无影灯、器械台、手术床、麻醉台、丙种刀包、空气麻醉机、洗胃器、血红胆白计等医疗设备17件,固定资产3.2万元,床位12张,年业务收入5万余元。1992,恢复淋巴结核专科治疗,增设了牙科门诊和气管炎专科,投资2000余元整修院落。维修房屋5间,投资2000余元购置桌、椅、柜等办公用品20余件。1995年,对全部房屋进行了翻修,投资3万元,更新了部分医疗设备。1998年,在全区百所乡镇卫生院大会战中,全面完成“一无三配套”建设。2005年,投资50余万元,拆掉原门诊用房,建起二层门诊双面楼。2009年, 上级装备和自筹资金购置超声波诊断仪、洗胃机:尿分析仪、手术床、单导心电图机、呼吸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36台(件),使医院整体实力全面提升,门诊人次由前些年的500人次上升到1万人次,住院人数由前些年20余人次上升到300人次,业务收入由10余万元上升到70万元。到2010年,该院已发展成一所集临床、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乡镇卫生院, 担负着王庄乡及翼钢3万余人的疾病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表2—11王庄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南唐乡卫生院位于南唐乡南唐村,始建于1954年,其前身是原村乡中心保健站,1960年初,改建南唐公社卫生院°成立时,房无一间,在南唐村租用民房办公,时有人员23人,其中正式职工16人,临时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4人,西医师2人,医士1人,护士1人,当时只设有门诊、防疫、妇幼科,只能担负门诊常见病的诊疗。1968年,医院迁址到南唐村北,占地3530平方米,新盖了瓦房10间。1969年,又建了瓦房10间。1971年建灶房3间,共有房屋23间,时有人员15人,有专业技术人员4人,西医师3人,医士1人,医院设有门诊、处置室、化验、防疫、妇幼科,有了病房2间,设床位6张,全年业务收入1.2万元。到1976年,医院建立了半走廊式的门诊部1。部,人员和科室都有所增加,共有人员23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0人(医师3人、医士5人、护士2人),设有内科、外科处置室、妇产科、化验室、透视室、防疫、妇幼科、病房增加到5间,床位15个,全年业务收入1.8万余元。1977年,医院大胆探索,刻苦攻关,办起精神病专科, 给医院带来极大活力,住院病人日趋增多,医院又先后于1978年、1980年、1983年新建病房29间,更新增添了部分医疗设备,省卫生厅于1979年给该院装备了一辆救护车,使全院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到1983年,全院共有房屋62间,床位扩大到50张,其中精神病人床位35张,常见病床位12张,产科床位3张。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五官科、针灸理疗室、注射室、化验室、透视室、功能室,时有人员3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1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6人,医士10人,护士4人。尤其是医院在院办专科中大胆实践总结的“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药物与针灸相结合、心理疗法”治疗精神病的经验,取得可喜疗效。先后收治来自陕西、河南、河北、湖北、武汉、北京、甘肃及本省市的精神病患者2000余人,治愈率达78.4%,有效率达98%,多次受到省、地、县各级领导好评。1985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科研成果二等奖。1987年8月被地区卫生局授予“先进专科医院”称号。1988年一1990年,投资2000余元,先后派送7人到省、地医院学习进修;投资2000余元,购置了X光防护屏、电动洗胃机、高压消毒锅、光电比色机及眼科器械等,使医院精神病专科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内科以及其他科室技术上都有明显提高,并开展了眼科针灸理疗等新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益也逐年增加,到1990年底,年业务收入达12万余元。2002年,自筹资金10余万元,购置了生化分析仪、多功能牵引治疗仪、超声诊断治疗仪、脑电图等医疗设备10余台(件),有效满足了患者常见病的诊治需求。2004年,投资50万元建设门诊部、住院房室760平方米。2006年,投资35万元改扩建办公用房12间,新增医疗设备数十件,并整合资源配置,重组合并成立了内科、外科、防疫科、精神科、急诊科等22个科室,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该院2004—2010年连续7年被评为翼城县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表2—12南唐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南梁中心卫生院武池分院位于南梁镇武池村,始建于1953年4月,当时为武池中心保健站,房屋4间,人员5名,设备简陋,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等。1963年6月成立武池公社卫生院,1964年一1965年,建了病房4间和10间门诊部。1974年12月,医院迁址到武池村西,建设新房5间。1975年,建设12间门诊部。1977年一1978年,又建了房屋15间,先后增添了化验设备,X光机等医疗设备,增设了住院、妇产科等医疗科室,固定资产达6万余元,时有卫生技术人员18名。1983年由公社卫生院改为乡镇卫生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也相应提高,全院医务人员潜心钻研,克难攻关,开展了皮肤病专科,使医院增添了活力。1985年,自筹资金新建住院部11间,满足了来院就诊患者的住院需要。1988年一1990年,投资2万元,购进心电图机、激光、红外线和X光拍片等医疗设备,新开展了骨质增生专科和疹痔专科,还两次聘请北京安贞医院专家来院讲学、指导工作,使全院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年业务收入多万元。1991年一1992年,投资2万元购置了X光防护屏、电动洗胃机、高压消毒锅、光电比色计及眼科器械,聘请中残联专家张军民坐诊为残疾人康复手术100余例。全乡初级卫生保健达标。1992年一1997年,连续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双文明”单位。1998年,修缮房屋20间,粉刷3800平方米,地面硬化、绿化约8000平方米,增加百元以上医疗设备36台(件),顺利通过临汾地区卫生局等级医院验收,达一级甲等医院标准。2008年5月16日武池乡卫生院更名为南梁中心卫生院武池分院。之后几年,由于时任院长患病及种种原因,医院发展不快。为了尽快改善武池分院的管理,2010年7月县卫生局重新调整了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到任后,很快对全院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整顿,对现有房屋进行了修缮,投资17万元新建12间门诊部,全面恢复正常的门诊接诊和合作医疗工作,深受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好评。
表2—13武池分院历任院长名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籍贯
隆化中心卫生院北撤分院位于隆化镇北撤村,成立于1952年,时为北撤联合诊疗所,地址在北撤村下院民宅,房屋15间,人员7人,设有药房、医疗等。1965年改为北撤公社卫生院,新建房屋12间,设内科、外科、中医科等。1968年,能开展子宫切除术、阑尾炎、胃穿孔、腹部探查术、泪囊摘除术、青光眼等手术。1972年至1975年,新建瓦房24间,人员增至20人, 新增手术床、产床、手术包等医疗设备。1975年,自力更生,修缮危房,上山采药、扩大医院经营;开展科研工作,用腐殖酸治疗癌症和肿瘤取得一定效果。1979年至1982年,改建医院大门,铺设室内地面,购置柜、桌、椅等用具60余件,病床20余张。1984年全省在翼城召开医院管理现场会,北撤医院病历书写合格率受到与会人员好评。1985年,购置了2万元医疗设备。1986年,新建半走廊门诊部10间、围墙100米,医院大门一座,改善了医院环境。1988年至1993年,人员增加到25人,投资3万余元,购置心电图机、外科手术包、微波治疗仪、神灯、口腔科器械等医疗设备。1994年至2002年,修缮住院、门诊用房23间,新建门面房10间,购置了100毫安X光机1台,腹部手术包1套、双目显微镜1台、恒温箱1台、离心机1台、吸引器1台,狠抓业务培训,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获县“双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至2007年,先后被确定为临汾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定点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临汾市工伤保险定点医院。2008年5月16日北撤乡卫生院更名为隆化中心卫生院北撤分院。2008年,投资3万余元修缮房屋,更新设备,购置电脑、改善办公条件,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3054平方米,建设面积1067平方米,设有病床20张,医疗人员18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2人、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执业护士6人、大专学历3人、中专学历15人,主要医疗设备有:100毫安X光机1台、台式B超1台、双目显微镜1台、心电图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简易手术床1台、吸引器1台、产床1台等。
表2—14北撤分院历任院长名表
中卫乡卫生院甘泉分院位于中卫乡甘泉村,创建于1945年,时为翼城县第三区卫生所,所址设在石佛村,后来搬到甘泉村一处村民二层楼上,开展医疗服务。1948年,购买了供销社旧址西窑3孔和北房3间,有了简单的办公桌椅及中草药。1959年,搬迁到现在的院址上,改名甘泉医院,新建窑洞3孔,北房4间,人员15人,还成立了输血队,可开展一般手术。1963年,新建窑洞3孔、北房7间、南房5间,门诊7间,能开展腹部普通外科手术。1972年,购置了手术床、无影灯、能开展妇产科手术、普外手术、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应用中草药为山区人民防病治病。1978年,新建门诊、治疗室、药房、住院部14间,购置30毫安X光机1台、显微镜1台、外科手术器械2套、空气麻醉机1台。1984年至1990年,改善服务设施,扩大服务范围,能开展普外科、妇产科、透视、化验、防疫、计划生育等项目,年业务收入1.5万余元。1991年至1994年,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颈总动脉药物注射治疗脑血栓”、“穴位结扎治疗气管炎、哮喘”、“消痔灵治疗痔疮” 等项目,方便了群众就医。1995年,购置200毫安X光机1台、心电图机1台、新建门诊楼16间,住院用房10间,被评审为一级甲等医院,2002年后,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院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到2010年,全院有职工10人、X光机、心电图机等主要医疗设备10余台(件),可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农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年门诊量约6000余人次,业务收入20余万元。2008年5月16日,甘泉乡卫生院更名为中卫乡卫生院甘泉分院。
表2—15甘泉分院历任院长名表
王庄乡卫生院辛安分院建立于1960年,时称辛安中心保健站,租用民房6间,人员5名。1963年,成立辛安公社卫生院,在辛安村西新建瓦房10间,人员增加到10人,只设门诊,没有住院。1970年,经公社协商将辛安村中机械厂10间房子换为医院。1972年又建瓦房10间,人员增加到18人,设门诊、注射室、外科室、防疫室、妇幼室、药房、透视室、化验室、收费室、财务室等,住院设观察病床3张。1983年,新建房10间,建立了住院部o设病床9张,新建带走廊窑洞11间。到1987年,全院共有房屋及窑洞40余间,分东、西院,西院为医疗临床科室,东院为防疫、妇幼、财务、后勤及职工生活区。当年,根据本地区生活用水含氟量过高,地方性氟骨病严重,给当地群众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建立起氟骨病专科,积极发挥中药优势,捜集整理当地中医治疗氟病的验方秘方,针对性研制出4种方剂和一种健身化氟胶囊,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家庭病床,收治氟骨病人300余例,总有效率达95.6%,1988年被临汾地区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授予地方病防治先进单位。到1990年,全院共有人员19名,其中医师4人、医士9人,设有X 光、心电图、脑血流图、手术室、化验室、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和药房,有病床15张,基本上做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危重病人诊断、转诊适当处理,担负全乡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工作。1991—1993年,地方性氟骨病专科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三年共收治各类氟骨病患者300余例,有效率达95%以上,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1996年,把东、西两院合并为西院一个院子,新建门诊楼22间,增加了氟病专科、B超室、手术室、产房、母婴保健室等,给住院病房完善设备,增添了被褥等用品,规范了医院管理。1998年至2001年,开展医院上等达标建设,被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2008年5月16日,辛安乡卫生院更名为王庄乡卫生院辛安分院。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12平方米,设病床15张,人员13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执业助理师2人,具有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0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X光室、B 超室、心电图室、化验室、住院等12个科室,拥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双目显微镜、电解质分析仪等较大型医疗设备10余件,能基本满足本辖区群众的就医需要。
表2—16辛安分院历任院长名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籍贯
二曲乡卫生院位于南梁镇二曲村,建立于1961年,时称二曲公社中心保健站。院址在公社所在地二曲村,有3孔大窑洞、五间土瓦房、人员7名,医疗设备只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及一个药房等。1963年,更名为二曲公社卫生院,职工增加到10余人,专业医疗设备也得到改善。1972年,全院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边工作边劳动,炸山卷窑,新建砖窑8孔。1973年,新建土木结构瓦房8间,省卫生厅装备X光机1台、显微镜1台、丙种手术刀包1套、牙科器械1套、男扎包1套、专业技术人员增加,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化验室。1981年,在二曲乡党委、政府支持下,多方筹资,新建门诊部平房10余间,并解决了吃水困难问题,医疗条件大大改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开展一般腹部手术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门诊治疗。1984年,更名为二曲乡卫生院,有职工12人,流动资金增加到6000元。到1990年,全院房屋达30间,固定资产总值51733元,人员7人,其中中医师3人、妇产医士1人,中专毕业生1人。1998年,更新医疗设备,装备科室设施,整修房屋,硬化庭院,栽树花草,改善医疗条件,完成“一无三配套”建设,2002年8月乡镇合并后,二曲乡卫生院合并到南梁中心卫生院。
表2—17二曲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大河乡卫生院成立于1985年10月,院址在原大河大队,房屋9间,人员9人,其中医士2人,其余为原大河大队卫生所医生,分别经过省中医学校,绛县卫校和西阎中心卫生院培训,并发给结业证书,有一定的技术业务素质,全院设置有诊断室、处置室、司药室、收费室、检验室、防妇室和住院部,有病房2间,床位6张。担负全乡3个行政村1个牧场,42个自然村,1246口人的防病治病,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工作。1986年元旦正式开诊,结束了偏远山区无医无药的历史,全年门诊2000余人次,业务收入7000余元,1987年,选派具有一定基础的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学习培训,购置了检验器材、产包等医疗设备,增加治疗服务项目,一般常见疾病均能在当地就诊,1988年,根据上级安排要求,全院以预防保健为中心,搞好防保工作。防妇工作有专职人员,以基础免疫为重点,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儿童实行全部保健,实行一年一定一交,生一个交一个,免疫一个;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对全乡妇女进行了摸底检查,对儿童进行了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双保工作达到98%以上,1996年投资3万余元,对医院房屋进行改造,硬化院落,建造花池,使医院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02年3月乡镇合并后,大河乡卫生院合并到西阎中心卫生院。
表2—18大河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民营医院
康平骨科医院成立于2002年11月,位于唐兴镇北寿城村,是一所民营骨科医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设置床位20张。医疗服务项目:四肢骨折,胸腰脊柱骨折,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踝关节创伤,肌瓣移植,神经移植及替代等。人员配备:主治医师3名、医师3名、护士8名、技工1名、后勤4名,药士1名。主要医疗设备有:100毫安X光机1台、30毫安X光机2台、C臂1台、手术床1台、立式消毒锅1台等,该院拥有一流骨科专家,拥有多年骨科诊治经验,制定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疗服务给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实惠的就医环境,是深受人民群众信赖的“平民医院”。
仁爱医院成立于2007年,位于县城绛源路桐封文化广场斜对面,法人代表郑林,是一所营利性民营医院。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服务方式:急诊、门诊、住院。设置床位20张。科室设置有护理部、质控科、院感科、财务科、办公室等职能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心电图、B超诊断仪、超声雾化治疗仪、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妇科检查床、微波治疗仪、双目显微镜、细菌培养箱等。诊疗科目: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急诊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人员2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主管医师1名、护士8名、药士2名,后勤8名,该院拥有一流专家、科室健全,人员配置合理,职责分工明确,融汇现代科技诊疗技术,实施“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的方针,由学科带头人等组成高素质的专业医疗队伍,每年接诊患者2000余人次,实行“十项全免费,十项大优惠”,真诚为广大患者提供诊疗、预防、咨询等全方位服务,让每一位来院就医者成为“仁爱情”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新东方医院成立于2008年12月,位于县城红旗街358号,占地面积1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人员1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助理医师3名、护理人员5名、后勤人员5名、管理人员2名,主要医疗设备有:B超、心电图、短波治疗仪、阴道镜、显微镜、微米光治疗仪、电离子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该院拥有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诊疗专家,同时全国26家知名医院医疗专家组成强大的专家顾问团,定期前来亲诊,为患者提供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该院引进了国际权威的微创技术、体外电磁短波治疗系统等高新设备仪器,设泌尿科、妇科(不孕症)、外科(结石病)、皮肤病、耳鼻喉、微创等7大专业科室,做到“专科、专病、专治”,深受全县广大患者欢迎。
国才心脑血管医院成立于2009年8月,位于县城丹桥路西500米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开放病床20张,是一所以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急诊、医学检验、超声诊断、心电诊断、中医内科、预防保健为主的现代化新型医院。有专业人员20人,其中:高级4人、中级13人,其他3人。拥有脑超、心电图机、化验、康复治疗仪等医疗设备。该院拥有数名多年从事心脑血管、消化、呼吸、风湿、妇科、肿瘤、内分泌等疑难杂症研究,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专家组成的心脑血管专家会诊组,医疗技术过硬,医护人员齐全,设施设备配套,近年来接受诊治了许多在外地诊断不清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杂症患者,不但为患者解除病痛,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2009年该院被临汾市卫生局审核批准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单位。厂矿学校卫生院(所)
1952年,翼城中学设医疗室,有校医1人,司药1人;上河煤矿、张家沟煤矿、青洼煤矿设医疗室,各配专职医生。1961年,殿儿垣煤矿设卫生所;二轻局建立职工卫生所,配备医护人员10人;桥上中学建立校医室,设医生1人。1970年,国营山西春雷机械厂职工医院建立。1971年,商业局建立商业卫生所,有医护人员5人;国营山西锻造厂职工医院建立。1975年,农机局设医疗室、医生1人。1976年,坩埚厂设医疗室、医生2人。20世纪8。年代,县级高中、初中,重点小学都设有校医室,并配有专职校医。牢寨煤矿建立职工卫生院,工业局设工业卫业所。1990年,全县有职工医院3处,医疗室17处,共有医护人员53人,病床34张。20世纪90年代后,二轻局、商业局、农机局所设卫生所逐步变为个体诊所,厂矿、学校医疗室多为个人承包经营,2006年,全县有厂矿学校卫生院(所)13处、医护人员40人。2010年,全县有厂矿医院两座,即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和国营山西锻造厂职工医院。
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下属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所综合性医院。该院始建于1970年5月16日。医院的前身是山西省翼城县三线建设民工团工地卫生队,随民工团一道进驻建设工地,3个月后改为工地医院,院址占用上高村办公室,时有人员15人,其中医师5人,医士4人,其他人员6人,主要任务是为4000余名民工防病治病,隶属于翼城县三线建设指挥部。1971年10月,更名为5401厂工地医院,隶属于5401厂领导,院址迁入工地三排简易工房,时有房屋36间,人员20名,床位25张,拥有一般医疗器械设备,1974年8月迁入现址,占地5亩半,兴建1216平方米二层楼房一座,人员增加到36人,分为内科、外科、医技科和行政科4个科室,床位增至60张,其中传染病床10张,正式定名为国营山西春雷机械厂职工医院。此后,设备条件不断完善,医护人员逐渐增加、技术力量日益加强,1990年兴建915平方米门诊楼一座。1992年,随厂名改为国营山西春雷铜材厂职工医院,人员增加至75人。2004年,为进一步实施国家医疗体制合作,职工医院不断尝试新的运行模式,同年5月与侯马502厂职工医院进行全面合作,组建医疗集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实施翼城县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前列腺气化电切术。2005年,更名为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之后,随着地方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医院病人来源渠道主要是本厂职工家属和周围附近厂矿、农村的部分患者,还有在市内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的继续治疗。为适应医改的大环境,医院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完善服务设施,积极探索医院新的发展方向。到2010年,全院共有各类医技人员14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等6个临床科室0分为门诊、住院两部,门诊部各科室单列;住院部分内、儿、中医、传染和外、妇、五官两组,分别设有50张病床,另有传染病床10张,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业务熟练,技术精湛,对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内科对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中毒性休克以及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均有好的效果;外科能开展普外科及骨外科各类手术及治疗,同时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列腺气化电切术、腰间盘摘除术、关节置换术等新技术项目及大型手术;妇科除正常接生外,对功能性子宫出血、附件炎、不孕症及妇科各种手术及治疗,中医内科对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及妇科杂症的治疗,儿科对小儿肺炎的治疗,眼科对近视眼的治疗,口腔科对口腔溃烂的治疗,针灸科对偏瘫、坐骨神经病及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牙科对正常镶补、拔牙及牙病的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化验室开展常规检查、生化以及免疫检查,B超、心电、放射均能正常透照及各种造影等。
该院主要设备有:长安之星救护车一辆,SSD—256型B型超声诊断仪一台,ECG—6511型心电图机一台,F30—niB型2(H)毫安X光机一台,日本产全自动尿分析仪一台,生物显微镜一台,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一台,RG一2B型脑血流图机一台,BM型按摩机一台,ZH—H型POP神灯一台,HNZMN—I型激光治疗机一台,1451型共鸣火花治疗机一台,CL—TB型磁电治疗机一台,LDT—CD3型超短波电疗机一台,LZT—8型电脑康复治疗机一台,RQBR—2型婴儿保育器一台,QZ—1型气囊助产器一台,103型循环紧闭式麻醉机一台,S648型电热恒温水箱一台,MM型微量振荡器一台,HHS电热恒温水浴锅,M—903E多功能麻醉机一台,BRD—2000心电监护仪2台,BC—50A医用多功能电脑高频电力一台,眼科裂隙灯一台,7A—23B电动吸引器一台,普外科、骨科、妇科手术器械成套(台)。
国营山西锻造厂职工医院位于翼城县南梁镇庄里村北厂生活区,成立于1971年°当时租用庄里村3间民房,共有医护人员16人。1975年在厂生活区内建成了职工医院,占地7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9平方米,设病床50张。临床科室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辅助科室设有放射、化验、理疗、中西药房、挂号室(含病案室)。开设综合病房,大型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一台。1977年,门诊接诊23523人次,住院236人次,手术27人次。1983年,在厂区设立了保健站。1985年,随着工厂建设的不断加快,医院工作范围逐渐增加,医院进行扩建,病床增加至100张,医务人员增加到59人。病房分设内、外两综合病房°内、儿科在搞好常见病、多发病预防诊疗的同时,开展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外科开展了四肢骨折、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子宫全切、扁桃体摘除、甲状腺切除等手术。1986年,医护人员增加到60人,其中有主治医2人,西医师8人,中医师1人,护理师1人,护士10人,药剂师5人,检验士2人,放射技师1人,护理员11人,其他12人。医护人员比例为1.7:7,床位与职工人数比例为1:0.59。全年门诊接诊68958人次,住院1118人次,手术91人次,急诊146人次,年业务收入23.7万元。1987年,医护人员增加到78人,设内、儿科,外、妇、五官科、医技科、药剂科、后勤科5个科室,大型医疗设备新增东芝SAL一38As型B超一台,宁波NG—2型高压氢舱、心电图监护仪、洗胃机,更新救护车一台。各科室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1987年一1996年,内科在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急诊工作基础上,开展了大面积心肌梗塞、心原性休克脑血管意外抢救,成功抢救了数例肝昏迷、各种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心梗和脑血管意外。外科在开展腹部外科、四肢骨外科基础上新开展了颅脑减压术、甲状腺摘除术。口腔科开展了镶牙项目。五官科开展了扁桃体摘除、鼻息肉摘除、声带息肉摘除等手术。妇产科开展了卵巢囊肿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剖腹产术以及无痛药物流产、中期药物引产等。化验室可查常规、肝功、电解质。放射科拍片、胃肠造影,以及心电图检查、B超及高压氧疗。1997年一2003年,内科开展了(光量子)血疗工作、糖尿病防治工作和风湿类疾病的治疗,外科新开展了乳腺、胆囊、胆管、泌尿系取石、血管外科手术。五官科新开展了食道异物取出、鼻窦等手术。医技科新增生化仪开展了多项常规、生化工作,以及乙肝五项检测和艾滋病筛查。在2003年的防治“非典”工作中,全院每个医务人员掌握非典诊断标准,防治措施,隔离要求。强化防护意识,有力的保障了这一阶段工厂生产经营正常进行,被上级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抗非典先进青年集体”、“抗非典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到2003年底,因工厂下岗分流全院人员减到3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8人,医师3人,医士2人,护师5人,护士7人,主管药师1人,其他8人,以后年平均门诊3000人次,年平均住院886人次,年平均手术50人次。2007年,该院被指定为临汾市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9年,被指定为为临汾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农村卫生所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县农村有14个医疗诊所。1956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农村保健站”的指示,学习推广高平县米山乡的建站经验,首先在原村、十河两个乡搞试点,然后在全县开展了建站运动,到1956年底,全县共建立农村保健站24个,其中10个乡保健站,14个农业社保健站,参加医生116名。1957年发展到42个,其中乡保健站17个,分站14个,农业社保健站11个,参加保健站中西医生163名。1963年,全县有生产大队联合举办的保健站38个,生产大队单独举办的保健站20个,有医务人员335名,其中中医123名,西医57名,其他医务人员155名。1965年,根据农村卫生工作需要,要求每个大队都建立卫生所,在全县开展了社队组织普及工作,到年底,全县共建立220个大队卫生所,占大队总数85.6%,基本上达到普及。1972年,全县共有生产大队244个,有大队卫生所236个,有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603名。1974年,大队卫生所发展到244个,赤脚医生发展到633名,医疗条件好的有谭村、南庙等大队卫生所,建有房舍,设病床、药房、可诊断常见病,能处理普通外伤、多数大队实行合作医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队(村)卫生所体制逐步得以改革。1982年,全县287个生产大队,队队建立卫生所,有赤脚医生754名。1985年,全县292个村卫生所,有113个为村办,94个为乡村医生承包,39个为集体与个人联办,乡镇卫生院与村联办的5个,个体开办的41个。从1986年起,对村级卫生组织进行了连续四年的整顿建设,全县基本上达到了村村有卫生所。在此基础上,于1988年开展以“有3-4间以上房屋,设有药房、诊疗室、处置室、防妇室;流动资金人均3元以上,药品200种以上;有2—3名有职称的乡村医生;常用医疗设备齐全;村卫生所标志明显,宽敞明亮,陈设整齐,清洁卫生;处方合格率达95%以上;各种表、册、卡、簿健全,资料完整等”为具体标准的创建甲级卫生所活动。为了深化改革,提高乡村卫生专业技术水平,巩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1989年4月县政府下发《关于评定乡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全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县卫生局成立“翼城县乡村卫生专业人员职称评定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职称评定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成立评审小组,4月下旬开始,12月底结束,全县共有乡村医生724人,取得技术职称的543人,其中中级49人,师级209人,士级20人,员级265人。同年,县卫生局把村级卫生组织整顿建设作为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基础来抓,各乡镇政府、村委会和乡镇卫生院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在房屋、设备、人员、资金、乡村医生待遇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完善,使村卫生所基本上达到了有医有药,能防能治,全县298个村卫生所,有162个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达标率占到60.8%。
1991年至1992年,根据“巩固一类、发展二类、建设三类”的指导原则,在全县持续开展了 “政府组织,群众参与,多渠道多形式投入”的集资办医活动,着力建设农村卫生组织。全县集资和卫生投入280多万元,有70个村新建卫生所房屋288间,97个村维修卫生所房屋294间,购置药柜、药架、诊断桌椅、观察床和血压计、听诊器、消毒锅等医疗设施、设备共达4255台(件),有力增强了农村卫生所的综合实力,在当年初保达标评审中,全县共有298个村卫生所,覆盖率达100%,甲级卫生所163个,占总数的60.8%。
1994年结合小康村建设活动,在乡(镇)政府、村委会大力支持下,全县新建卫生所房屋86间,购置显微镜、血压计、消毒锅等医疗设备90余(台)件,基本做到了人员、房屋、设备、药品四配套,甲级卫生所占到全县总数的65%。1997年,对全县299个村级卫生所按照甲级卫生所标准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全县80%的村卫生所达到全省规划的“房屋三间,人员三个, 资金三千,集体举办”的甲级卫生所最低限标准。
2002年,对全县299所村级卫生所人员从医行为进行了规范,服务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又提供常见病的初级诊治。200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台了《翼城县区域卫生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机构设置、布局要求、资源配置等总体部署,全年新建卫生所12个,修复房屋100余间,添置医疗器械428台(件),撤组并村后保留的212个行政村卫生所全部达到“七有”,即有医生、有防妇人员、有房屋、有器械、有80种以上药品,有0.8-1万元流动资金,有处方账目,甲级卫生所达154个,占总数的70%以上,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同时,对乡村卫生所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整顿后的村卫生所行政、业务、药品、财务、奖惩全部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乡村医疗机构的药品由县药材公司统一配送,从组织领导和基础设施上为全县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净化了环境,创造了条件。2004年,全县212个村级卫生所已有120个卫生所实现了四室分离。2005年,全县212个行政村,共有卫生所268个,县卫生局制定了《翼城县村级卫生所改造标准》,抓住合作医疗契机,大力进行村卫生所改造,严格按照标准检查验收。县卫生局还举办村医培训班6期,对全县518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2006年一2007年,结合全县新农合工作的推进,严格按照卫生所改造标准对全县268家村卫生所进行集中改造。有200家达到省级卫生所建设标准。2009年,按照省政府“五个全覆盖”工作要求,启动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工程。全县共有212个行政村,其中165个村卫生室达标,47个村卫生室还没达标。县委、县政府把村级卫生室建设作为夯实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举措,下大力气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县政府制定了《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安排,按照方案规定落实配套资金。县卫生局按照方案要求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联系,落实土地,完成图纸设计,积极开展工程建设,到年底全县212个村卫生室有211个达到了相关标准。在设备配备上,全县212个村卫生室,按照每个5000元的标准进行设备配备,设备总价值106万元,通过县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年底全部配备到位。在乡村医生考核与管理上,按照省、市规定,2009年乡村医生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月60元增加到每人每月400元。为加强乡村医生管理,县卫生局成立了考核领导组,制定了《翼城县乡村医生工作考核与补助办法》,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进行了具体的细化、量化、形成了《翼城县乡村医生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进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分为经常性考核和年终考核。经常性考核主要通过乡村医生例会进行,年终考核由乡卫生院院长、防保医生、村委会成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进行。具体程序是:乡村医生撰写个人全年工作总结;乡镇卫生院召开会议听取被考核全年工作汇报; 各乡镇卫生院考核小组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束一周内将考核结果报卫生局医政科;县卫生局结合年终综合目标考核进行复查,通报全县乡村医生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根据考核结果兑现乡村医生补助,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每月补助不少于400元;考核结果为合格的,每月补助不少于350元;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每月补助不少于300元;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不给予乡村医生补助;且对于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者,由所在乡镇卫生院解除聘任,县卫生部门注销注册,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2010年在村卫生室全覆盖的基础上,根据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通知》和《临汾市卫生室“五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以“建设标准化,资质合法化、管理一体化、考核制度化、服务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建设,村卫生室至少要设四室,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预防保健室;确保每个行政村有1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室, 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具有执业资质的医生;所有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补助发放“考核制度化”;村卫生室医疗服务看病有登记,配药有处方,转诊有记录,收费有票据,规范管理,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方便、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0年,全县211个行政村,共有行政村卫生所211个,卫生所面积12484平方米,达到四室分开176所;医疗设备5590台(件),总价值105.8万元;乡村医生478人,在较大行政村还设有第二卫生所29个。
表2—19全县行政村卫生所基本情况一览表第二章医疗机构
第二章医疗机构表2-20 全县行政村第二卫生所一览表个体诊所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仅有10余家私人药铺和10多个私人诊所,人员30人,且规模很小,医疗设备简陋,尤其是农村基本上是无医无药,社会上只有些走村串乡的江湖郎中,广大患者看病买药都得往返数十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很难得到保障。1945年翼城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适应群众就医需要,一方面积极鼓励各地名老中医创办诊所,一方面组织私人药铺成立济民药社等,先后在隆化、甘泉、上交、店上、小庙、西阎、辽寨河等地开办了9处群众药社,中卫、武子官庄办起了私人诊所,翟家桥办起了健民药室。1949年,在里碧、郑庄、鄢里、武池、南梁、四望、十河、李家垣等地又建起10余个私人诊所。1952年,随着私人工商业的改造,全县将私人诊所整顿组织成11处联合诊疗所,到1954年,全县私人联合诊疗所发展到12个,人员46人。1956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农村保健站的指示精神,全县乡村相继建起了农村保健站,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改善,私人诊所逐步减少,到1966“文革”期间全面禁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又重新恢复发展,对符合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管理办法及条件的个体诊所给予审核登记发证、允许执业行医。1992年,县政府下发《关于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对个体行医提出了“有固定开业地点、房屋,人员必须取得医士以上技术职称”等具体要求,凡申请个体办医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向县卫生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备案。1994年3月,由地区卫生局统一岀题评卷,对全县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人员进行统一考试,对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机构进行重新注册,登记发证,凡经考试合格,符合《山西省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补充规定》者,经县卫生局审核同意后,报地区卫生局重新注册、登记、审核发证。凡未参加考试、注册、登记者,一律不准执业。当年全县个体诊所最高达到101个。
1996年—1997年,对全县个体诊所和社会办医进行整顿,对一批不符合办医条件的予以取缔。1997年经地区卫生局批准,全县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个体诊所有6所。1998年,个体诊所21家。2002年,个体诊所29家。2006年,个体诊所32家。2007年,个体诊所34家。到2010年,全县个体诊所发展到35家,具体为:李荣云妇科、谈蜀嘉眼科、孙毅齿科、秦学德内科、许建华妇科,张文亮中医,吕清河中医,翟银海内科、贾华瑞内科、高培兴皮肤科,王成水中医,刘清华中医,韩家刚中医、贾伟内科、司红齿科、郭有伟内科、程玮内科、徐建民内科、乔子艺外科、董香菊妇科、贾光辉内科、商业卫生所、纺织三厂卫生所、粮食局卫生所、残联卫生所、续其明中医、吴嘉云齿科、郭延林内科、郑洪喜齿科、李君成中医、王萍内科、拜玉芬儿科、秦有福儿科、司一聪齿科、张伟东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