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翼城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7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7
页数: 73
页码: 36-108
摘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北关、隆化、甘泉、南梁、郑庄分别建立“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各协会组成若干医疗小组,负责群众疾病防治工作。
关键词: 卫生机构 医疗机构

内容

民国35年(1946),翼城解放,为了适应群众就医需要,县民主政府先后在冷泉村办起济生药店,在四望村办起民生医院,在青洼村办起医药研究社,在曹公村办起同济医院,民国36年(1947),将上述4家医院、药店及张百武在城内开办的私人药店合并,建立翼城县第一所县级医院——中西医院(1950年改为翼城县卫生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北关、隆化、甘泉、南梁、郑庄分别建立“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各协会组成若干医疗小组,负责群众疾病防治工作。后又建立城内、西张、浇底、老官庄、曹公、白壁、四望、郑壁、中卫、樊店、李家垣、二曲、北撤13个联合诊疗所。1952年、1954年经专署批准设立区卫生所7个。1956年,建立农村保健站24个,1957年发展到42个。至此,全县初步建立起县、区、村三级医疗网络,时有医疗机构50个,其中,县医院1个、区卫生所7个,医务人员85人,病床60张,农村保健站42个,保健站有中西医生163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建立城关、十河、隆化、南梁、里碧、浇底、甘泉公社医院。1963年, 又建立辛安、王庄、南唐、北撤、武池、桥上、二曲、中卫公社卫生院。1965年,根据农村工作需要,要求每个大队都建立卫生所,到年底建立大队卫生所220个,全县时有医疗机构236个,其中县医院1个,公社卫生院15个,大队卫生所220个,医务人员165名,村卫生所医生310名。到1972年,全县有医疗机构251个,其中县医院1个,地区医院3个、公社卫生院11个,医务人员362人,床位328张;大队卫生所236个,赤脚医生(村医)603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贯彻落实,全县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到1987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310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6个,村卫生所292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65名,其中县乡两级587名,乡村医生578名,病床位560张。1989年,翼城县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县,县政府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全面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到1994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6个,其中农村381个,占85.4%,县城65个占14.6%,按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划分二级医院2个,一级医院18个,行政村卫生所298个,专科医院1个,其他部门所属医疗机构19个,社会办医7个,个体行医101个,县上有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遍及城乡各社区,为全县人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县拥有病床63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2.25张。农村每千人拥有病床1.7张。有医务人员73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5人;有乡村医生530人,农村平均每千口人拥有医生1.81名。1998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符合翼城县情的卫生服务、卫生医疗保障和监督执法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全体干部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在加强人员、房屋、设备、技术四配套建设基础上,不断引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10年,全县县乡村三级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93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0个(下辖4个分院),厂矿医院2个,民营医院4个,行政村卫生所240个,个体诊所35个,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为83.69%,每千人拥有医生3.25人,每千人拥有病床3.26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5.83%,“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一个适应全县人民健康需求且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建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县级医院
  县人民医院民国35年(1946),县民主政府先后在冷泉村办起济生药店,在四望村办起民生医院,在青洼村办起医药研究社,在曹公村办起同济医院。民国36年(1947)2月,将上述四家医院药店及张百武在城内开办的私人药店合并,建立翼城县中西医院,地址在北关车辕胡同路西,时有医护人员8人,住院床位12张。民国37年(1948)上半年,中西医院改称民兵医院。同年10月,与太岳二专署医院合并,称翼城县政民医院。1950年1月,太岳二专署医院迁往运城,政民医院改为翼城县卫生院。时有医护人员11人,床位12张。1954年,设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手术化验等科室,共有医护人员23人,床位19张。1958年更名为翼城县人民医院,院址迁至红旗街中段,时有职工55人,住院床位50张。1964年,建起门诊急救室,配置了救护车。1969年4月,县人民医院改称翼城县六二六卫生院(196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去”的号召)。197。年,院址迁至红旗街东端,占地24.6亩。1972年,恢复翼城县人民医院名称。1975年,县医院有职工90人,住院床位90张。1979年,县医院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全省三分之一)卫生重点建设单位。1984年,被省卫生厅授予“文明医院”称号。时有职工156人,住院床位137张。1988年12月,门诊大楼竣工启用。1990年,有职工199人,住院床位180张,1994年4月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同年7月,通过省“爱婴医院”评审。8月,通过“二级乙等”医院评审。1995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1999年,职工人数达351人,住院床位182张。2003年,被确定为防治非典定点医院,2005年5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同年1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3月,被确定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院。4月1日,与山西省肿瘤医院达成协议,成立“山西省肿瘤医院翼城协作医院”。时有在职职工394人,住院床位380张。2007年,成立肿瘤科,投资2200余万元,新建了放疗楼,文化活动中心、药库、职工澡塘楼、收费结算大厅、完成了门诊、住院楼扩建工程;并对庭院环境进行花园式建设,安装了音乐喷泉、树木花草和奇石假山,新增建设面积4200平方米。投资2000余万元购置了0.4T核磁共振、医用直线加速器、遥控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仪、螺旋CT、高压氧舱、彩超、CR等大中型医疗设备32台(件)。投资18。万元,购置了自动耐压6吨锅炉、洗衣机、电梯等后勤服务设备,对锅炉房、焚烧炉、污水处理站进行了集中改造,使全院基础设施、设备占有量和技术含量均达临汾市同级医疗单位先进水平,特别是核磁共振、放疗设备质量在全省县级医院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荣获“省级文明和谐单位标兵”奖牌。2009年,成立内分泌科,开展血液透析新项目。投资800余万元,购置了高频遥控X光机及数字胃肠机、飞利浦彩超、日本原装血液透析机、800测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命监护仪、德国进口呼吸机等万元以上设备29台(件);投资100余万元,对产科病房、影像楼二层、原药库(改PCR试验室)、门诊楼、住院楼卫生间、消防管道、茶炉等进行装修改造,新增空调个、救护车2辆、灭火器23个,紫外循环风消毒机28台,更新病床300张,为CT室、放射科安装防护门、为16个重点区域安装闭路监控系统,为医技科室安装防漏费系统,全院环境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重症医学科,购置迈端中央监护、呼吸机、微量注射泵、营养泵等先进设备,提高了危重病人援救成功率和医院综合实力。到2010年,县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为设施设备与专业队伍初具规模、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300张,开放床位500张,固定资产7800余万元,共有在编员工394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4人,占到总人数的77%,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83人,初级职称202人。医院内设临床科室20个,门诊科室23个,医技科室7个,主要医疗设备拥有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身螺旋CT、CR、C型臂、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后装机、模拟定位仪、美国惠普彩超、富士能99型电子胃镜、日本乳腺诊断仪、大型电视遥控X光机、六人高压氧舱、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脑电地形图仪、中央心电监护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全自动麻醉机、英国无痛分娩仪、高精度裂隙灯、数字洗胃机、德国进口呼吸机、日本原装血液透析机,微量注射泵、营养泵等一大批高精尖大中型医疗设备400余台(件)。医疗技术可开展髋关节置换术、肱骨带锁髓内钉术、重型颅脑损伤抢救、食道肿瘤切除、胃大部切除、肝叶部分切除、大脑半球肿瘤切除、小脑肿瘤切除、肝叶部分切除、大脑半球肿瘤切除、小脑肿瘤切除、胃癌根治、结肠癌根治、乳腺癌根治、开放性闭合性重度脑挫裂伤、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心包穿刺、心肺复苏、延髓背侧综合症等高难手术和肾病综合症、顽固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白血病、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等高疑难病症的诊治,还开展了网上远程会诊,微创手术、肿瘤化疗、放疗、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窥镜的诊断治疗等新技术,年门诊60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万余人次,手术2000余例,业务收入6000余万元。
  表2-1县人民医院历任院长、负责人名表县中医医院位于县城红旗街中端。1984年12月组建,1986年开诊,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房屋面积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26.2万元,病床32张,干部职工46人,其中主治医4人,医(护)师7人,医(护)士14人。当时业务开展还不全面,设有中医内科、儿科、妇科、针灸按摩、检验、放射、心电图、理疗、急诊等13个科室,住院部是内外混合病床。1988年,医院深化内部改革,实行承包经营,副院级和科室主任采取聘用制,医院业务工作逐步扩大,医疗质量明显提高,促使医院迅速发展。1989年和五四一总院横向联合办医,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创伤外科,不但提高了本院知名度,扩大了服务半径,而且通过带帮,也提高了本院医护人员技术水平。1990年固定资产增长到38.1万元,医疗器械由200元以上的12台(件)增加到43台(件),病床40张,干部职工增至55人。1989年,1990年被省卫生厅评为“文明中医院”。1991年,医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新增痔痿、脉管炎、风湿等专科,干部职工增至65人,病床设至50张,新建办公楼10间,职工家属宿舍55间。1992年,创办了肿瘤专科和骨伤科,新设了五官科,4月和山西省泰和高科技开发公司签订肿瘤临床药物实验协议书,引进了921高效抗癌注射液,并自制了抗癌散取得良好疗效。1994年,筹建了口腔科,扩大病房3间,增加病床10张,并顺利通过省等级医院评审,被评审为“二级乙等”中医医院。1995年,购置了口腔器械、急诊心电监护仪,扩大了服务项目,被临汾市卫生局评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设立肿瘤专科门诊、脑血管专科门诊,购买了验光配镜设备,成立了低视力服务部。1998年,开办了皮肤科、风湿科。2000年,购置了200毫安X光机、B超、白瘢风治疗仪、表皮细胞分离机,开展了黑色素细胞移植术治疗白瘢风,填补了本县治疗白瘢风的空白,被临汾市卫生局评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购置了光电离子治疗仪,开展了血疗液疗,被临汾市卫生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医疗环境,筹资154万余元,新建锅炉房、业务用房700余平方米,维修房屋2100平方米;购置了进口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系列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双目显微镜、万能手术床、心电监护仪、救护车等大型医疗设备11台(件)。药剂科被省卫生厅授予“放心药房”称号。2003年,投资260万元建起了存车棚、凉亭、花池,硬化了地面,更新了全院用电线路,安装了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购置了大型B超、全自动中药煎药封装机、器械机、消毒车等22台(件);被临汾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一等功”,市民政局授予“拥军优属先进单位”。2004年,投资89.5万元,购置了BC—3000血球仪、心电监护仪、婴儿保温箱、微波治疗仪等。被市卫生局授予“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等级医院评审,被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05年,购置了母婴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微量元素分析仪、口腔综合治疗仪等医疗设备,设置了输液室、特需病房,开展白内障复明扶贫手术96例。被省卫生厅授予“山西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亚洲防盲基金会、香港盲人辅导会、省卫生厅、省残联指定为“复明扶贫定点医院”,授予“复明扶贫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国健康扶贫组委会确定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定点医院”,被临汾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一等功”。2006年,继续开展“复明扶贫”工程,为107例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医院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糖尿病重点专科,并拨款30万元用于专科建设。2007年,投资420余万元,购置东软双排螺旋CT机、柯达 CR、柯达激光相机、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多功能牵引床、中频治疗仪等; 积极参与中医药科研项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单位,拨付33万元急诊专科设备。2008年,购进500毫安X光机、移动式50毫安X光机、微机控制呼吸机等先进设备15台(件),并新建8间诊疗室,装备了空调、电视、沙发和无菌柜,使医院诊疗能力和诊断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药房建设项目单位,并拨付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中药房建设。2009年,中医医院综合楼项目建设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扩大内需投资计划项目。项目投资1700万元,其中1100万元为中央扩大内需资金,600万元为地方财政配套。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县国营农场,建筑面积8901平方米,碎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到2009年底,医院固定资产增至842.6万元,职工总数138人,其中本科学历12人、大专学历37人,中专学历60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63人;还有7人在读本科,3人在读专科,于山西省中医药临床人才研究班招生中考取3人, 院内临床、医技、职能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已发展成一所设备设施、专业技术队伍初具规模,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表2—2县中医医院历任院长名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籍贯
  张伯刚副院长(主持工作)1984.12-1986.12中卫乡吴寨村
  李元庆院长1986.12-1988.1南唐乡晓史村
  张伯刚院长1988.1-2002.8中卫乡吴寨村
  张胜院长2002.8-隆化镇辽寨河村
  乡镇卫生院
  南梁中心卫生院位于南梁镇南梁村,创建于1945年,当时名为第四卫生所,是全县解放后成立的首批公有制卫生所,由7人组成,所址在南梁村关公庙内的土地殿。1955年,人员增加到8人,所址迁到南梁村王家场,占用民房10间,设有药房、医疗等。1958年,成立南梁公社医院。196。年,由南梁村王家场迁移到南梁滦池乔泽庙,更名为南梁地区医院,有房屋余间,人员十几个人,开设床位12张,同时分出二曲、中卫、武池3个医院。1964年,在南梁村舞台对面新建门诊部18间,医院内设有手术室、化验室、内科、外科、中医科、X光室、住院部等。1966年,更名为白求恩医院,人员增加到30余人。1967年,病床位增加到50张,1970年,扩建门诊15间口1976年,经县政府规划为南梁中心卫生院,增添了手术床、显微镜和30毫安X光机。1982年,经县政府批准,一个医院两个牌子,成立翼城县干部疗养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房屋改造和扩建,新建住院病房14间,增加更新了一些医疗设备,省卫生厅装备救护车一辆。1984年,创建了康复专科。1988年,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医疗项目,自力更生在南梁镇新建一所门诊部,并对原有集镇门诊部进行改造,方便了群众就近看病,增加了医疗业务收入。1989年,开设小型专科,以骨刺、关节炎和癫痫为攻关项目,进行重点学习,重点培养,重点装备,自筹资金购买仪器,中西结合,应用古方,全年收治患者480余例,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1年—1993年,投资对30余间漏房进行了维修;选派2名医生分别到县医院和长治医学院进修学习;新购进B超1台,对各科室和住院部增添了部分小型器械和设备。1996年,在南梁党委、政府及各村的大力支持下,南梁中心卫生院从南梁滦池旧址迁移到南梁村,集资新建二层楼房及平房60余间,新购置医疗设备心电图机1台、B超机1台、半自动尿分析仪1台,大大改善了医疗环境和服务条件。1997年被评审为 “一级甲等”医院。2002年,新建门诊部14间。2003年,选送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3人次,购进心电图机1台,B超机1台。2006年1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月,新建住院、办公楼上下14间,并安装了暖气,改善了住院环境。2009年,中央财政和省、地、县财政装备X光机、B超、心电图机、农村急救车等医疗设备23台(辆),总价值15万余元。2010年3月,实行药品统一配送、执行零差价销售;8月实施九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9月省卫生厅装备农村急救车一辆。
  到2010年底,全院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7平方米,设有病床40张。在编人员29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0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执业医师6人、执业护士5人、大专以上学历3人、中专学历11人、内勤服务人员15人。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急诊科、防疫科、妇幼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药房、收费、手术室、X光室、检验室、心电B超室等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X光机200毫安双管双床1台、台式B超1台、便式B超1台、心电图机3道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双目显微镜1台、尿分析仪1台、血球计数仪1台、洗胃机1台、简易手术床1台、液式手术床1台、立式无影灯1台、吊式无影灯1台、台式呼吸机1台、急救箱1台、气管切开包1台、吸引器1台、观片灯1台、毁形器2台、产床1台、妇科检查器1台、多普勒胎儿听诊器1台,农村急救车1辆。
  南梁中心卫生院分别于1991年、2004年、2007年至2009年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卫生工作先进集体”、“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表2—3南梁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西阎中心卫生院位于西阎镇西阎村,始建于1956年2月,三区卫生所由甘泉迁址十字河,同年6月,十字河乡联合保健站成立。1958年,称十字河钢铁医院,院址在西阎镇十河村民侯其旺房内。1963年迁址西阎,称西阎地区医院,设在一个四合院内,房屋陈旧、设备简陋、8名医生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的小病或做一些小手术。1965年,建土木结构瓦房,经县人民政府规划,报上级部门批准为西阎中心卫生院。1970年,建土木结构瓦房10间。1977年,新建业务用房7间。设置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化验、X光室、手术室、药房等科室,外科能开展腹部手术。1980年,建2间门卫用房和2个凉亭。1988年,建西阎中药厂。1992年至1996年,先后投资6万余元,对41间病房和职工宿舍进行大修、油漆了门窗、更换了玻璃、窗纱、还为病房添了床垫、被褥、痰盂。投资4万余元,购置了B超、200毫安X光机、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1998年至2001年,连续4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自筹资金65万元,新建门诊部、住院部、办公区、锅炉房、新建房屋65间,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绿化面积400平方米,建成设计独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环境幽雅的花园式医院。2004年,自筹资金2万元购置10余台彩电配入病房。2007年,自筹资金5万元,封闭门诊部、住院部走廊。2008年,自筹资金3万元,购置更新办公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2009年,由上级投资18万元,对住院病房进行改造。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3957.75平方米,建筑面积1492平方米,硬化面积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平方米,主要医疗设施设备60台(件),总价值90余万元。人员19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2人、医士3人、护士2人。内设临床医技科室16个,医疗技术能开展大型骨科急诊手术、四术和内外抢救治疗,并能处理高难度难产手术。尤其是能开展骨科各类大中小型手术,彻底改变山区因矿山多、森林多、导致骨折病人难处理的局面。该院198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医院”称号;1990年县政府授予“卫生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被临汾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先进集体”;1997年,被临汾地委、行署授予“全区百所卫生院建设大会战红旗单位”;2000年至2001年,被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县级文明单位”;2003年,被临汾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04年,被临汾市卫生局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表2-4西阎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籍贯
  翟雄院长1956-1960隆化镇寨里村
  杨作桂院长1961.7-1962.7唐兴镇陵下村
  王儒明院长1962.7-1967南梁镇北常村
  聂中和院长1967-1970南梁镇东郑村
  马吞延院长1970-1973.7绛县
  程长夏院长1973.7-1979.12南梁镇程家村
  徐元骏院长1980.1-1982.4上海市南京西路
  曹大慧副院长(主持工作)1982.5-1986.6绛县郝庄乡南永庆村
  牛英勇院长1986.7-1986.12南梁镇牛家坡
  曹大慧院长1987.2-至今绛县郝庄乡南永庆村
  隆化中心卫生院位于隆化镇隆化村。始建于1945年9月,时为二区卫生所,人员5人,所址设在隆化村石家庙院内,有北房3间,设有药房、医疗等1958年经县人民政府规划,报上级部门批准为隆化中心医院。1983年, 创办正骨专科,至1990年共诊治各种骨科病人4560余例,治愈好转率达98%。1988年至1990年,先后投资45000余元购置了 B超、心电图机、X光机、骨质增生治疗机、磁电疗机、骨科器械等80(台)件医疗器械,新开展18项医疗项目,1988年、1989年被临汾行署卫生局授予“卫生改革先进集体,1990年被临汾行署卫生局授予“先进小型专科医院”,出席地区卫生局召开的小型专科先进单位表彰会,全国先后有五省二十多个地县到该院参观卫生改革、小型专科、医院管理及初保工作,受到上级领导及参观者好评。199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初级卫生保健先进集体”。1993年至2002年,投资30万元建起门诊楼。2005年,投资15万元建起医院门诊平房12间。2006年,投资5万元购置了医疗设备;投资10万元安装了取暖设备。2008年,投资20万元建业务用房12间。2009年,投资180万元建设住院大楼,完成污水及垃圾处理工程,硬化绿化面积800平方米,改善了医院就医环境。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5281平方米,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设有病床20张,在编人员25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3人,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执业护士3人,大学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14人。内设临床医技科室16个。主要医疗设备有:台式B超1台、便式B超1台、心电图机3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双目显微镜1台、尿分析仪1台、血球计数仪1台、洗胃机2台、简易手术床1台、立式无影灯1台、吊式无影灯1台、台式呼吸机1台、观片灯1台、毁形器2台、产床1台、多普勒听诊器1台,农村急救车1辆。
  表2—5隆化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浇底中心卫生院位于浇底乡浇底村,创建于1952年,时为浇底诊所, 有中医5人,租用民房、个人集资,以中草药为主,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1957年,把诊所改为浇底医院,人员增加到11人,设立正规药房,开始西药应用。1961年,开始医院建设,设立医疗、防疫等科室,积极开展各项工作。1966年,医疗队伍扩大,医院调入2名专科大学生,配备了外科、妇科医生,可开展内科、外科多项医疗服务。1968年,完成了医院迁址、房屋修盖、购置了X光机、组织外出培训了检验员、药剂人员、五官科医生、儿科医生和中医师,完善了机构设置,有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防疫妇幼科等科室,全面开展工作,医院整体实力大大提升,1975年至1978年门诊达9000余人次,住院达200人次,极大方便了山区人民就近就医。1984年,建立防保科、加强农村防疫工作。1988年,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岗位操作规程,使医院管理工作逐步规范达标。2006年, 薪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医院增添了新的活力,医院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医疗条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2007年被县政府授予“完成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到2010年,全院主要医疗设备有:救护车、洗胃机、半自动生化机、尿液分析仪、显微镜、B超、胎儿监护仪、呼吸机、电脑血球计数器、产床等,有床位12张,可进行一般清创缝合、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收治,年住院病人200余人次,门诊6000人次,业务收入20余万元。
  表2-6浇底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里碧中心卫生院位于里碧镇里砦村,始建于1956年,时为感军火炬农业社保健站,地址在里砦村,有房屋4间,设药房、外科室、诊断室、人员8人,以出诊为主,负责农业社8个自然村社员的医疗就医。1958年,改为里碧公社医院,人员增加到14人,设观察病床5张。1959年建设房屋3排,医院大门一座,内设门诊室、外科室、化验室、妇幼室、中医室、可做常规化验检查,外科可做外伤缝合、疝气治疗等,医院设有住院病床15张。60年代,医院两次建设房屋20余间,加上原来的房屋,共有房屋40余间,设施有了手术床,50毫安X光机,又增置了心电图、冰柜、保温箱、手术台、外科器械等,为开展医疗工作创造了条件。70年代,随着医院建设的不断扩大,医院加强职工培训,据统计,全镇乡村两级70余名医务人员中就有66人外出到太原山大附属医院和临汾、运城、侯马等医院学习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素质普遍提高,相继开展了新的医疗项目,内科治疗范围扩大,阑尾切除、胃穿孔修复、肠梗阻等外科手术都可进行,一般危急重病也可救治,医院声誉提高,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进入90年代,医院加强管理,改革经营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1994年7月由普通乡镇卫生院更名为中心卫生院,获得世行投资的机会。医院积极开展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建设,新建门诊和住院大楼各一座,新增500毫安X光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5台(件),通过学历教育、外出进修、参加各种专题讲座等培养各学科人才65人次,使全院整体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到2009年,全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9平方米,有职工36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9人,设有18个临床医技科室、开放病床40张。医疗技术能正确诊治内、夕卜、妇、儿等危重疑难病症,独立完成普外、骨科、妇产科等中小型手术。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病治疗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2008年门诊19800人次,住院856人。2009年住院病人946人次,年业务收入105万元,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先后被省卫生厅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临汾市授予“全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目标责任制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优化发展环境服务最佳单位”等荣誉称号。
  表2—7里砦中心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唐兴镇卫生院(翼城县儿童医院)位于县城兴华路中端。创建于1945年9月,时为翼城县第一区卫生所,所址设在北关村。1957年6月,由一区卫生所、寿城保健站、岳庄保健站人员组建北关乡医院,院址在北关村火道胡同三完小西北角临街,租赁私人房屋南房5间、西平房6间,街面房3间,简易医疗设备有听诊器、血压计、灌肠器、手术包、消毒锅等,医院开设全科医疗。1958年9月,北关乡医院、南唐乡医院、王庄乡医院合并为先锋人民公社医院,人员增加到20人,院址在城内村石牌楼北路东街面房8间,后院内房屋10间,木牌楼西公社对面房屋8间,另在北关原乡医院处开设门诊部。I960年10月,购买原北关乡医院房屋14间(约占地3亩),设置有儿科、内科、外科、妇产科、针灸、药房。1961年5月,改名为城关公社卫生院,人员增加到33人,把北关原有的门诊部门面旧房拆除,重建门诊部门面房4间,科室增设化验室、手术室、防疫科、下辖南寿城、城南、下石3个联合保健站。实行药品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发放工资。1965年,经城关公社批准,购买了北关大队九队饲养处和一些社员私人宅基地,盖起了城关公社卫生院门诊楼(现唐兴镇卫生院门诊楼地址)和院内西房与南房,共计建房34间,1966年上半年建设竣工投入使用。1971年7月,由城关公社各大队集资5万余元,在医院中心建立起二层住院楼21间,院北瓦房9间。1968年,开始创办儿科专科,年诊治儿科患者6000余人次,业务收入2万余元。1973年至1978年,采用外出学习、本院培训、请专家辅导等多种办法,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医院的儿科专科愈受群众欢迎,规模也越来越大,设病床40张,年诊治患儿13000余人次,住院400余人次,业务收入7.9万余元。1979年提岀“巩固提高,成龙配套,健全制度,专题攻关”的方针,使医院的儿科专科初具规模,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与办专科经验。1980年,购置婴儿保温箱、B超、心电图机、100毫安X光机、自动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开放床位50张。1984年12月,政社分离,设立乡镇,改称城关镇卫生院。1985年,自筹资金8万余元建起医院家属院二层楼房20间,会议室平房5间,药房2间,房屋总数达108间,100元以上医疗设备64(台)件,病床74张。到1998年,全院干部职工72名,年门诊量3.8万人次,儿科占79.4%,住院3000余人次,儿科占80%以上,业务收入52.3万余元。1990年,经县政府批准,成立翼城县儿童医院。与城关镇卫生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4年,购置五官综合治疗仪1台,韩国进口 B超1台、妇产科微波治疗仪1台、高压消毒锅2台、红外线治疗仪1台、甲种医疗手术器械包1套。同年12月,被省卫生厅评审为“一级甲等”医院。1996年9月被授予“爱婴医院”。1997年9月在职职工40岁以下人员通过系统学习全部获得中专以上学历。2000年撤并乡镇,更名为唐兴镇卫生院。2005年至2007年,投资500余万元,进行了三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拆除了原有的住院楼、门诊楼、院内西房与院中心南房,建起了建筑面积3318.2平方米的四层住院楼和建筑面积1320.77平方米的门诊楼,使医院面貌焕然一新,为患者提供了环境优美、舒适宽敞的就医场所。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3820平方米,在职职工1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0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62人,年门诊38000余人次,住院病人3522人次,开放床位110张。医院新增医疗设备有:日本希森美康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心电监护工作站、心电监护仪、数字化B超、300毫安X光机、彩色经颅多普勒、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脑电化同步导联心电图机、婴儿培养箱、母亲胎儿监护仪,超声雾化器、治疗车、救护车等。2005年,被临汾市劳动局确定为“临汾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6年被县卫生局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2008年,被中共翼城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临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临汾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表2—8唐兴镇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中卫乡卫生院位于中卫乡中卫村,始建于1952年,时为中卫联合诊疗所,1957年,更名为中卫中心保健站,地址在中卫村牌楼北西侧一座小四合院中,房屋9间(西房3间、南房3间、北房3间),人员14人,其中中医医士7名、西医医士2名、护士1名、司药2名、妇幼1名、防疫1名、设药房、门诊和防疫。1961年,改为中卫公社卫生院。1963年,院址由牌楼北民房迁至村西庙内,随之在庙内废墟上建了二排土木结构瓦房共19间,分设药房、内科、外科、中医科、妇科、住院部、承担中卫公社医疗、防疫、爱国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工作。1968年,新建住院病房13间,1971年,新建房屋2。间。1981年,购进心电图机、X光机、新建房屋20间,在全县乡镇卫生院首创小型专科,开办痔瘘专科。1986年,增加医疗设备,省卫生厅装备救护车1辆。1987年,翻修房屋20间,选送4人到上级医疗单位学习进修。1988年,增设医疗科、淋巴结核专科门诊。1990年,增设五官科,开展外科下腹部手术、骨刺治疗、关节病研究等新项目,为医院增添了活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先后培养了骨科、外科、X光、护士、妇幼、五官、痔屡、儿科等各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使医院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到1991年,全院共有房屋59间、人员32名、病床29张,年业务收入12余万元。1992年,增设气管炎小型专科,治愈率80%以上,1995年开展等级医院创建活动,“一级甲等医院”通过评审。1998年,在百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大会战中,维修房屋、更新设备,培训人员、硬化场地、种花种草,达到“一无三配套”标准。2006年,投资30万元新建门诊、住院用房30间,给全部住院、门诊科室安装暖气,改善患者就医条件。2009年,中央和省、市、县财政装备B超、心电图仪、洗胃机等医疗设备12台(件),总价值达10余万元。到2010年,该院占地面积4769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设有病床38张,医务人员33人,其中初级职称10人、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执业护士2人。内设医疗检验科室18个,主要医疗设备有30毫安X 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双目显微镜、尿分析仪、血球计数仪、乙种刀包、农村急救车等30余台(件)。
   中卫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桥上镇卫生院位于桥上镇桥上村。始建于1944年,当时在桥上村舞台南四合院二楼,名为健民药室,由中共地下党员李奇秘密创立。1947年与隆化卫生所合并,称翼城县第二区卫生所,所址在翟家桥村老庙北房,人员6人,分内科、外科。1952年,迁址到桥上机械厂院内,改称联合诊疗所。1958年,迁至寺西庙内,人员3人,资金3000元。1959年,人员增加到7人,资金5000元,以出诊为主。1961年,开展西医西药,外科可做脓肿切开换药小手术。1963年,建立桥上公社卫生院,开始设立病房,收治住院病人。1967年,增设了化验室、X光室、首创小儿输液疗法,被很多医院学习推广, 县卫生局在桥上卫生院开办翼城县中西医结合学习班。1969年,新建带走廊房20间,门诊排房10间。1974年,维修后院西房5间,新建东房5间,年业务收入5000元,流动资金1000元。1979年,规范医院管理,全院设3科7室1房1部,即:内科、外科、妇产科、X光室、化验室、供应室、心电图室、抢救室、手术室、处置室、药房、住院部,年业务收入达36000元,全省在桥上公社卫生院召开了医院管理现场会。1981年,开展结核治疗专科。1982年, 新建门诊部平房10间,翻修房屋10间,建结核专科病房5间,打围墙40米, 硬化了地面,修建了凉亭;投资购置超声波、超短波、红外线灯、电动吸引器、电动洗胃器、电冰箱、干燥箱、分析天平、恒温水温箱、五官器械等医疗检验设备,开展了生化、骨髓像分析、外科可开展普外手术、内科、妇科、儿科可处理疑难病症。1988年,增设防保科,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1991—1993年,新建了医院大门,翻修走廊房22间,购置了心电图机、721分光光度机、血红蛋白单机;狠抓了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年业务收入增长到13.1万元。2002年至2003年,新建住院楼36间,翻修房屋40余间,打深井解决医院用水,安装暖气、改善医院环境,投资5万元购置医疗设备,年业务收入达50万元。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中央财政和省、地、县财政装备总价值15万元的医疗设备。
  到2010年,该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业务用房1362平方米。设有病床20张,有人员25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0人,大学以上学历4人、中专学历21人。内设医技职能科室16个,主要医疗设备有:X光机1台、B超机2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双目显微镜1台、尿分析仪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血球计数仪1台、洗胃机1台、手术床1台、台式呼吸机1台、多普勒胎儿听诊器1台,农村救护车1辆。
  表2—10桥上镇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王庄乡卫生院位于王庄乡王庄村,始建于1957年,当时为“联合诊所”,所址设在小河口镇,没有集体房屋,租用4间民房,医疗器械也只有注射器、摄子等简单常用器械。人员5人,以中医为主,有两名老中医坐诊。药品的来源以自种、采集为主,购买为辅,并自己加工制作成丸药,为当地居民防病治病。1960年,小河口公社成立,诊所改为小河口公社医院。医生护士增加到20人,仍租用民房,开设病房2间,病床6张,医疗器械有所增加。1962年,随着小河口公社分为王庄、北撤两个公社,医院也随之分为王庄、北撤两个公社医院,迁到王庄后的公社医院仍租用民房15间,医护人员15人,有病房3间,设病床9张。1973年,上级拨付一部分建设经费,全院人员从领导到学员,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搞建设,自己打砖自己烧,平整场地,搬运材料,绿化院落,新建手术室,妇产科、外科室、内科室、X光室、化验室等房屋26间。1975年,根据公社党委统一规划,医院迁址到现在的院址,建房32间,并配备X光机1台、显微镜1台、床位10张、医护人员27人。到1990年,全院有医护人员22人,有X光机、显微镜、电动离心器、7孔无影灯、器械台、手术床、麻醉台、丙种刀包、空气麻醉机、洗胃器、血红胆白计等医疗设备17件,固定资产3.2万元,床位12张,年业务收入5万余元。1992,恢复淋巴结核专科治疗,增设了牙科门诊和气管炎专科,投资2000余元整修院落。维修房屋5间,投资2000余元购置桌、椅、柜等办公用品20余件。1995年,对全部房屋进行了翻修,投资3万元,更新了部分医疗设备。1998年,在全区百所乡镇卫生院大会战中,全面完成“一无三配套”建设。2005年,投资50余万元,拆掉原门诊用房,建起二层门诊双面楼。2009年, 上级装备和自筹资金购置超声波诊断仪、洗胃机:尿分析仪、手术床、单导心电图机、呼吸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36台(件),使医院整体实力全面提升,门诊人次由前些年的500人次上升到1万人次,住院人数由前些年20余人次上升到300人次,业务收入由10余万元上升到70万元。到2010年,该院已发展成一所集临床、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乡镇卫生院, 担负着王庄乡及翼钢3万余人的疾病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表2—11王庄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南唐乡卫生院位于南唐乡南唐村,始建于1954年,其前身是原村乡中心保健站,1960年初,改建南唐公社卫生院°成立时,房无一间,在南唐村租用民房办公,时有人员23人,其中正式职工16人,临时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4人,西医师2人,医士1人,护士1人,当时只设有门诊、防疫、妇幼科,只能担负门诊常见病的诊疗。1968年,医院迁址到南唐村北,占地3530平方米,新盖了瓦房10间。1969年,又建了瓦房10间。1971年建灶房3间,共有房屋23间,时有人员15人,有专业技术人员4人,西医师3人,医士1人,医院设有门诊、处置室、化验、防疫、妇幼科,有了病房2间,设床位6张,全年业务收入1.2万元。到1976年,医院建立了半走廊式的门诊部1。部,人员和科室都有所增加,共有人员23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0人(医师3人、医士5人、护士2人),设有内科、外科处置室、妇产科、化验室、透视室、防疫、妇幼科、病房增加到5间,床位15个,全年业务收入1.8万余元。1977年,医院大胆探索,刻苦攻关,办起精神病专科, 给医院带来极大活力,住院病人日趋增多,医院又先后于1978年、1980年、1983年新建病房29间,更新增添了部分医疗设备,省卫生厅于1979年给该院装备了一辆救护车,使全院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到1983年,全院共有房屋62间,床位扩大到50张,其中精神病人床位35张,常见病床位12张,产科床位3张。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五官科、针灸理疗室、注射室、化验室、透视室、功能室,时有人员3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1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6人,医士10人,护士4人。尤其是医院在院办专科中大胆实践总结的“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药物与针灸相结合、心理疗法”治疗精神病的经验,取得可喜疗效。先后收治来自陕西、河南、河北、湖北、武汉、北京、甘肃及本省市的精神病患者2000余人,治愈率达78.4%,有效率达98%,多次受到省、地、县各级领导好评。1985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科研成果二等奖。1987年8月被地区卫生局授予“先进专科医院”称号。1988年一1990年,投资2000余元,先后派送7人到省、地医院学习进修;投资2000余元,购置了X光防护屏、电动洗胃机、高压消毒锅、光电比色机及眼科器械等,使医院精神病专科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内科以及其他科室技术上都有明显提高,并开展了眼科针灸理疗等新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益也逐年增加,到1990年底,年业务收入达12万余元。2002年,自筹资金10余万元,购置了生化分析仪、多功能牵引治疗仪、超声诊断治疗仪、脑电图等医疗设备10余台(件),有效满足了患者常见病的诊治需求。2004年,投资50万元建设门诊部、住院房室760平方米。2006年,投资35万元改扩建办公用房12间,新增医疗设备数十件,并整合资源配置,重组合并成立了内科、外科、防疫科、精神科、急诊科等22个科室,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该院2004—2010年连续7年被评为翼城县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表2—12南唐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南梁中心卫生院武池分院位于南梁镇武池村,始建于1953年4月,当时为武池中心保健站,房屋4间,人员5名,设备简陋,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等。1963年6月成立武池公社卫生院,1964年一1965年,建了病房4间和10间门诊部。1974年12月,医院迁址到武池村西,建设新房5间。1975年,建设12间门诊部。1977年一1978年,又建了房屋15间,先后增添了化验设备,X光机等医疗设备,增设了住院、妇产科等医疗科室,固定资产达6万余元,时有卫生技术人员18名。1983年由公社卫生院改为乡镇卫生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也相应提高,全院医务人员潜心钻研,克难攻关,开展了皮肤病专科,使医院增添了活力。1985年,自筹资金新建住院部11间,满足了来院就诊患者的住院需要。1988年一1990年,投资2万元,购进心电图机、激光、红外线和X光拍片等医疗设备,新开展了骨质增生专科和疹痔专科,还两次聘请北京安贞医院专家来院讲学、指导工作,使全院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年业务收入多万元。1991年一1992年,投资2万元购置了X光防护屏、电动洗胃机、高压消毒锅、光电比色计及眼科器械,聘请中残联专家张军民坐诊为残疾人康复手术100余例。全乡初级卫生保健达标。1992年一1997年,连续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双文明”单位。1998年,修缮房屋20间,粉刷3800平方米,地面硬化、绿化约8000平方米,增加百元以上医疗设备36台(件),顺利通过临汾地区卫生局等级医院验收,达一级甲等医院标准。2008年5月16日武池乡卫生院更名为南梁中心卫生院武池分院。之后几年,由于时任院长患病及种种原因,医院发展不快。为了尽快改善武池分院的管理,2010年7月县卫生局重新调整了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到任后,很快对全院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整顿,对现有房屋进行了修缮,投资17万元新建12间门诊部,全面恢复正常的门诊接诊和合作医疗工作,深受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好评。
  表2—13武池分院历任院长名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籍贯
  隆化中心卫生院北撤分院位于隆化镇北撤村,成立于1952年,时为北撤联合诊疗所,地址在北撤村下院民宅,房屋15间,人员7人,设有药房、医疗等。1965年改为北撤公社卫生院,新建房屋12间,设内科、外科、中医科等。1968年,能开展子宫切除术、阑尾炎、胃穿孔、腹部探查术、泪囊摘除术、青光眼等手术。1972年至1975年,新建瓦房24间,人员增至20人, 新增手术床、产床、手术包等医疗设备。1975年,自力更生,修缮危房,上山采药、扩大医院经营;开展科研工作,用腐殖酸治疗癌症和肿瘤取得一定效果。1979年至1982年,改建医院大门,铺设室内地面,购置柜、桌、椅等用具60余件,病床20余张。1984年全省在翼城召开医院管理现场会,北撤医院病历书写合格率受到与会人员好评。1985年,购置了2万元医疗设备。1986年,新建半走廊门诊部10间、围墙100米,医院大门一座,改善了医院环境。1988年至1993年,人员增加到25人,投资3万余元,购置心电图机、外科手术包、微波治疗仪、神灯、口腔科器械等医疗设备。1994年至2002年,修缮住院、门诊用房23间,新建门面房10间,购置了100毫安X光机1台,腹部手术包1套、双目显微镜1台、恒温箱1台、离心机1台、吸引器1台,狠抓业务培训,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获县“双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至2007年,先后被确定为临汾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定点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临汾市工伤保险定点医院。2008年5月16日北撤乡卫生院更名为隆化中心卫生院北撤分院。2008年,投资3万余元修缮房屋,更新设备,购置电脑、改善办公条件,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3054平方米,建设面积1067平方米,设有病床20张,医疗人员18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2人、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执业护士6人、大专学历3人、中专学历15人,主要医疗设备有:100毫安X光机1台、台式B超1台、双目显微镜1台、心电图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简易手术床1台、吸引器1台、产床1台等。
  表2—14北撤分院历任院长名表
  中卫乡卫生院甘泉分院位于中卫乡甘泉村,创建于1945年,时为翼城县第三区卫生所,所址设在石佛村,后来搬到甘泉村一处村民二层楼上,开展医疗服务。1948年,购买了供销社旧址西窑3孔和北房3间,有了简单的办公桌椅及中草药。1959年,搬迁到现在的院址上,改名甘泉医院,新建窑洞3孔,北房4间,人员15人,还成立了输血队,可开展一般手术。1963年,新建窑洞3孔、北房7间、南房5间,门诊7间,能开展腹部普通外科手术。1972年,购置了手术床、无影灯、能开展妇产科手术、普外手术、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应用中草药为山区人民防病治病。1978年,新建门诊、治疗室、药房、住院部14间,购置30毫安X光机1台、显微镜1台、外科手术器械2套、空气麻醉机1台。1984年至1990年,改善服务设施,扩大服务范围,能开展普外科、妇产科、透视、化验、防疫、计划生育等项目,年业务收入1.5万余元。1991年至1994年,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颈总动脉药物注射治疗脑血栓”、“穴位结扎治疗气管炎、哮喘”、“消痔灵治疗痔疮” 等项目,方便了群众就医。1995年,购置200毫安X光机1台、心电图机1台、新建门诊楼16间,住院用房10间,被评审为一级甲等医院,2002年后,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院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到2010年,全院有职工10人、X光机、心电图机等主要医疗设备10余台(件),可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农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年门诊量约6000余人次,业务收入20余万元。2008年5月16日,甘泉乡卫生院更名为中卫乡卫生院甘泉分院。
  表2—15甘泉分院历任院长名表
  王庄乡卫生院辛安分院建立于1960年,时称辛安中心保健站,租用民房6间,人员5名。1963年,成立辛安公社卫生院,在辛安村西新建瓦房10间,人员增加到10人,只设门诊,没有住院。1970年,经公社协商将辛安村中机械厂10间房子换为医院。1972年又建瓦房10间,人员增加到18人,设门诊、注射室、外科室、防疫室、妇幼室、药房、透视室、化验室、收费室、财务室等,住院设观察病床3张。1983年,新建房10间,建立了住院部o设病床9张,新建带走廊窑洞11间。到1987年,全院共有房屋及窑洞40余间,分东、西院,西院为医疗临床科室,东院为防疫、妇幼、财务、后勤及职工生活区。当年,根据本地区生活用水含氟量过高,地方性氟骨病严重,给当地群众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建立起氟骨病专科,积极发挥中药优势,捜集整理当地中医治疗氟病的验方秘方,针对性研制出4种方剂和一种健身化氟胶囊,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家庭病床,收治氟骨病人300余例,总有效率达95.6%,1988年被临汾地区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授予地方病防治先进单位。到1990年,全院共有人员19名,其中医师4人、医士9人,设有X 光、心电图、脑血流图、手术室、化验室、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和药房,有病床15张,基本上做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危重病人诊断、转诊适当处理,担负全乡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工作。1991—1993年,地方性氟骨病专科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三年共收治各类氟骨病患者300余例,有效率达95%以上,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1996年,把东、西两院合并为西院一个院子,新建门诊楼22间,增加了氟病专科、B超室、手术室、产房、母婴保健室等,给住院病房完善设备,增添了被褥等用品,规范了医院管理。1998年至2001年,开展医院上等达标建设,被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2008年5月16日,辛安乡卫生院更名为王庄乡卫生院辛安分院。到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12平方米,设病床15张,人员13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执业助理师2人,具有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0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X光室、B 超室、心电图室、化验室、住院等12个科室,拥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双目显微镜、电解质分析仪等较大型医疗设备10余件,能基本满足本辖区群众的就医需要。
  表2—16辛安分院历任院长名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籍贯
  二曲乡卫生院位于南梁镇二曲村,建立于1961年,时称二曲公社中心保健站。院址在公社所在地二曲村,有3孔大窑洞、五间土瓦房、人员7名,医疗设备只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及一个药房等。1963年,更名为二曲公社卫生院,职工增加到10余人,专业医疗设备也得到改善。1972年,全院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边工作边劳动,炸山卷窑,新建砖窑8孔。1973年,新建土木结构瓦房8间,省卫生厅装备X光机1台、显微镜1台、丙种手术刀包1套、牙科器械1套、男扎包1套、专业技术人员增加,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化验室。1981年,在二曲乡党委、政府支持下,多方筹资,新建门诊部平房10余间,并解决了吃水困难问题,医疗条件大大改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开展一般腹部手术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门诊治疗。1984年,更名为二曲乡卫生院,有职工12人,流动资金增加到6000元。到1990年,全院房屋达30间,固定资产总值51733元,人员7人,其中中医师3人、妇产医士1人,中专毕业生1人。1998年,更新医疗设备,装备科室设施,整修房屋,硬化庭院,栽树花草,改善医疗条件,完成“一无三配套”建设,2002年8月乡镇合并后,二曲乡卫生院合并到南梁中心卫生院。
  表2—17二曲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大河乡卫生院成立于1985年10月,院址在原大河大队,房屋9间,人员9人,其中医士2人,其余为原大河大队卫生所医生,分别经过省中医学校,绛县卫校和西阎中心卫生院培训,并发给结业证书,有一定的技术业务素质,全院设置有诊断室、处置室、司药室、收费室、检验室、防妇室和住院部,有病房2间,床位6张。担负全乡3个行政村1个牧场,42个自然村,1246口人的防病治病,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工作。1986年元旦正式开诊,结束了偏远山区无医无药的历史,全年门诊2000余人次,业务收入7000余元,1987年,选派具有一定基础的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学习培训,购置了检验器材、产包等医疗设备,增加治疗服务项目,一般常见疾病均能在当地就诊,1988年,根据上级安排要求,全院以预防保健为中心,搞好防保工作。防妇工作有专职人员,以基础免疫为重点,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儿童实行全部保健,实行一年一定一交,生一个交一个,免疫一个;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对全乡妇女进行了摸底检查,对儿童进行了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双保工作达到98%以上,1996年投资3万余元,对医院房屋进行改造,硬化院落,建造花池,使医院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02年3月乡镇合并后,大河乡卫生院合并到西阎中心卫生院。
  表2—18大河乡卫生院历任院长名表
  民营医院
  康平骨科医院成立于2002年11月,位于唐兴镇北寿城村,是一所民营骨科医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设置床位20张。医疗服务项目:四肢骨折,胸腰脊柱骨折,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踝关节创伤,肌瓣移植,神经移植及替代等。人员配备:主治医师3名、医师3名、护士8名、技工1名、后勤4名,药士1名。主要医疗设备有:100毫安X光机1台、30毫安X光机2台、C臂1台、手术床1台、立式消毒锅1台等,该院拥有一流骨科专家,拥有多年骨科诊治经验,制定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疗服务给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实惠的就医环境,是深受人民群众信赖的“平民医院”。
  仁爱医院成立于2007年,位于县城绛源路桐封文化广场斜对面,法人代表郑林,是一所营利性民营医院。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服务方式:急诊、门诊、住院。设置床位20张。科室设置有护理部、质控科、院感科、财务科、办公室等职能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心电图、B超诊断仪、超声雾化治疗仪、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妇科检查床、微波治疗仪、双目显微镜、细菌培养箱等。诊疗科目: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急诊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人员2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主管医师1名、护士8名、药士2名,后勤8名,该院拥有一流专家、科室健全,人员配置合理,职责分工明确,融汇现代科技诊疗技术,实施“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的方针,由学科带头人等组成高素质的专业医疗队伍,每年接诊患者2000余人次,实行“十项全免费,十项大优惠”,真诚为广大患者提供诊疗、预防、咨询等全方位服务,让每一位来院就医者成为“仁爱情”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新东方医院成立于2008年12月,位于县城红旗街358号,占地面积1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人员1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助理医师3名、护理人员5名、后勤人员5名、管理人员2名,主要医疗设备有:B超、心电图、短波治疗仪、阴道镜、显微镜、微米光治疗仪、电离子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该院拥有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诊疗专家,同时全国26家知名医院医疗专家组成强大的专家顾问团,定期前来亲诊,为患者提供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该院引进了国际权威的微创技术、体外电磁短波治疗系统等高新设备仪器,设泌尿科、妇科(不孕症)、外科(结石病)、皮肤病、耳鼻喉、微创等7大专业科室,做到“专科、专病、专治”,深受全县广大患者欢迎。
  国才心脑血管医院成立于2009年8月,位于县城丹桥路西500米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开放病床20张,是一所以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急诊、医学检验、超声诊断、心电诊断、中医内科、预防保健为主的现代化新型医院。有专业人员20人,其中:高级4人、中级13人,其他3人。拥有脑超、心电图机、化验、康复治疗仪等医疗设备。该院拥有数名多年从事心脑血管、消化、呼吸、风湿、妇科、肿瘤、内分泌等疑难杂症研究,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专家组成的心脑血管专家会诊组,医疗技术过硬,医护人员齐全,设施设备配套,近年来接受诊治了许多在外地诊断不清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杂症患者,不但为患者解除病痛,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2009年该院被临汾市卫生局审核批准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单位。厂矿学校卫生院(所)
  1952年,翼城中学设医疗室,有校医1人,司药1人;上河煤矿、张家沟煤矿、青洼煤矿设医疗室,各配专职医生。1961年,殿儿垣煤矿设卫生所;二轻局建立职工卫生所,配备医护人员10人;桥上中学建立校医室,设医生1人。1970年,国营山西春雷机械厂职工医院建立。1971年,商业局建立商业卫生所,有医护人员5人;国营山西锻造厂职工医院建立。1975年,农机局设医疗室、医生1人。1976年,坩埚厂设医疗室、医生2人。20世纪8。年代,县级高中、初中,重点小学都设有校医室,并配有专职校医。牢寨煤矿建立职工卫生院,工业局设工业卫业所。1990年,全县有职工医院3处,医疗室17处,共有医护人员53人,病床34张。20世纪90年代后,二轻局、商业局、农机局所设卫生所逐步变为个体诊所,厂矿、学校医疗室多为个人承包经营,2006年,全县有厂矿学校卫生院(所)13处、医护人员40人。2010年,全县有厂矿医院两座,即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和国营山西锻造厂职工医院。
  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下属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所综合性医院。该院始建于1970年5月16日。医院的前身是山西省翼城县三线建设民工团工地卫生队,随民工团一道进驻建设工地,3个月后改为工地医院,院址占用上高村办公室,时有人员15人,其中医师5人,医士4人,其他人员6人,主要任务是为4000余名民工防病治病,隶属于翼城县三线建设指挥部。1971年10月,更名为5401厂工地医院,隶属于5401厂领导,院址迁入工地三排简易工房,时有房屋36间,人员20名,床位25张,拥有一般医疗器械设备,1974年8月迁入现址,占地5亩半,兴建1216平方米二层楼房一座,人员增加到36人,分为内科、外科、医技科和行政科4个科室,床位增至60张,其中传染病床10张,正式定名为国营山西春雷机械厂职工医院。此后,设备条件不断完善,医护人员逐渐增加、技术力量日益加强,1990年兴建915平方米门诊楼一座。1992年,随厂名改为国营山西春雷铜材厂职工医院,人员增加至75人。2004年,为进一步实施国家医疗体制合作,职工医院不断尝试新的运行模式,同年5月与侯马502厂职工医院进行全面合作,组建医疗集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实施翼城县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前列腺气化电切术。2005年,更名为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之后,随着地方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医院病人来源渠道主要是本厂职工家属和周围附近厂矿、农村的部分患者,还有在市内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的继续治疗。为适应医改的大环境,医院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完善服务设施,积极探索医院新的发展方向。到2010年,全院共有各类医技人员14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等6个临床科室0分为门诊、住院两部,门诊部各科室单列;住院部分内、儿、中医、传染和外、妇、五官两组,分别设有50张病床,另有传染病床10张,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业务熟练,技术精湛,对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内科对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中毒性休克以及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均有好的效果;外科能开展普外科及骨外科各类手术及治疗,同时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列腺气化电切术、腰间盘摘除术、关节置换术等新技术项目及大型手术;妇科除正常接生外,对功能性子宫出血、附件炎、不孕症及妇科各种手术及治疗,中医内科对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及妇科杂症的治疗,儿科对小儿肺炎的治疗,眼科对近视眼的治疗,口腔科对口腔溃烂的治疗,针灸科对偏瘫、坐骨神经病及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牙科对正常镶补、拔牙及牙病的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化验室开展常规检查、生化以及免疫检查,B超、心电、放射均能正常透照及各种造影等。
  该院主要设备有:长安之星救护车一辆,SSD—256型B型超声诊断仪一台,ECG—6511型心电图机一台,F30—niB型2(H)毫安X光机一台,日本产全自动尿分析仪一台,生物显微镜一台,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一台,RG一2B型脑血流图机一台,BM型按摩机一台,ZH—H型POP神灯一台,HNZMN—I型激光治疗机一台,1451型共鸣火花治疗机一台,CL—TB型磁电治疗机一台,LDT—CD3型超短波电疗机一台,LZT—8型电脑康复治疗机一台,RQBR—2型婴儿保育器一台,QZ—1型气囊助产器一台,103型循环紧闭式麻醉机一台,S648型电热恒温水箱一台,MM型微量振荡器一台,HHS电热恒温水浴锅,M—903E多功能麻醉机一台,BRD—2000心电监护仪2台,BC—50A医用多功能电脑高频电力一台,眼科裂隙灯一台,7A—23B电动吸引器一台,普外科、骨科、妇科手术器械成套(台)。
  国营山西锻造厂职工医院位于翼城县南梁镇庄里村北厂生活区,成立于1971年°当时租用庄里村3间民房,共有医护人员16人。1975年在厂生活区内建成了职工医院,占地7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9平方米,设病床50张。临床科室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辅助科室设有放射、化验、理疗、中西药房、挂号室(含病案室)。开设综合病房,大型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一台。1977年,门诊接诊23523人次,住院236人次,手术27人次。1983年,在厂区设立了保健站。1985年,随着工厂建设的不断加快,医院工作范围逐渐增加,医院进行扩建,病床增加至100张,医务人员增加到59人。病房分设内、外两综合病房°内、儿科在搞好常见病、多发病预防诊疗的同时,开展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外科开展了四肢骨折、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子宫全切、扁桃体摘除、甲状腺切除等手术。1986年,医护人员增加到60人,其中有主治医2人,西医师8人,中医师1人,护理师1人,护士10人,药剂师5人,检验士2人,放射技师1人,护理员11人,其他12人。医护人员比例为1.7:7,床位与职工人数比例为1:0.59。全年门诊接诊68958人次,住院1118人次,手术91人次,急诊146人次,年业务收入23.7万元。1987年,医护人员增加到78人,设内、儿科,外、妇、五官科、医技科、药剂科、后勤科5个科室,大型医疗设备新增东芝SAL一38As型B超一台,宁波NG—2型高压氢舱、心电图监护仪、洗胃机,更新救护车一台。各科室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1987年一1996年,内科在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急诊工作基础上,开展了大面积心肌梗塞、心原性休克脑血管意外抢救,成功抢救了数例肝昏迷、各种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心梗和脑血管意外。外科在开展腹部外科、四肢骨外科基础上新开展了颅脑减压术、甲状腺摘除术。口腔科开展了镶牙项目。五官科开展了扁桃体摘除、鼻息肉摘除、声带息肉摘除等手术。妇产科开展了卵巢囊肿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剖腹产术以及无痛药物流产、中期药物引产等。化验室可查常规、肝功、电解质。放射科拍片、胃肠造影,以及心电图检查、B超及高压氧疗。1997年一2003年,内科开展了(光量子)血疗工作、糖尿病防治工作和风湿类疾病的治疗,外科新开展了乳腺、胆囊、胆管、泌尿系取石、血管外科手术。五官科新开展了食道异物取出、鼻窦等手术。医技科新增生化仪开展了多项常规、生化工作,以及乙肝五项检测和艾滋病筛查。在2003年的防治“非典”工作中,全院每个医务人员掌握非典诊断标准,防治措施,隔离要求。强化防护意识,有力的保障了这一阶段工厂生产经营正常进行,被上级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抗非典先进青年集体”、“抗非典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到2003年底,因工厂下岗分流全院人员减到3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8人,医师3人,医士2人,护师5人,护士7人,主管药师1人,其他8人,以后年平均门诊3000人次,年平均住院886人次,年平均手术50人次。2007年,该院被指定为临汾市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9年,被指定为为临汾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农村卫生所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县农村有14个医疗诊所。1956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农村保健站”的指示,学习推广高平县米山乡的建站经验,首先在原村、十河两个乡搞试点,然后在全县开展了建站运动,到1956年底,全县共建立农村保健站24个,其中10个乡保健站,14个农业社保健站,参加医生116名。1957年发展到42个,其中乡保健站17个,分站14个,农业社保健站11个,参加保健站中西医生163名。1963年,全县有生产大队联合举办的保健站38个,生产大队单独举办的保健站20个,有医务人员335名,其中中医123名,西医57名,其他医务人员155名。1965年,根据农村卫生工作需要,要求每个大队都建立卫生所,在全县开展了社队组织普及工作,到年底,全县共建立220个大队卫生所,占大队总数85.6%,基本上达到普及。1972年,全县共有生产大队244个,有大队卫生所236个,有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603名。1974年,大队卫生所发展到244个,赤脚医生发展到633名,医疗条件好的有谭村、南庙等大队卫生所,建有房舍,设病床、药房、可诊断常见病,能处理普通外伤、多数大队实行合作医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队(村)卫生所体制逐步得以改革。1982年,全县287个生产大队,队队建立卫生所,有赤脚医生754名。1985年,全县292个村卫生所,有113个为村办,94个为乡村医生承包,39个为集体与个人联办,乡镇卫生院与村联办的5个,个体开办的41个。从1986年起,对村级卫生组织进行了连续四年的整顿建设,全县基本上达到了村村有卫生所。在此基础上,于1988年开展以“有3-4间以上房屋,设有药房、诊疗室、处置室、防妇室;流动资金人均3元以上,药品200种以上;有2—3名有职称的乡村医生;常用医疗设备齐全;村卫生所标志明显,宽敞明亮,陈设整齐,清洁卫生;处方合格率达95%以上;各种表、册、卡、簿健全,资料完整等”为具体标准的创建甲级卫生所活动。为了深化改革,提高乡村卫生专业技术水平,巩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1989年4月县政府下发《关于评定乡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全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县卫生局成立“翼城县乡村卫生专业人员职称评定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职称评定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成立评审小组,4月下旬开始,12月底结束,全县共有乡村医生724人,取得技术职称的543人,其中中级49人,师级209人,士级20人,员级265人。同年,县卫生局把村级卫生组织整顿建设作为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基础来抓,各乡镇政府、村委会和乡镇卫生院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在房屋、设备、人员、资金、乡村医生待遇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完善,使村卫生所基本上达到了有医有药,能防能治,全县298个村卫生所,有162个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达标率占到60.8%。
  1991年至1992年,根据“巩固一类、发展二类、建设三类”的指导原则,在全县持续开展了 “政府组织,群众参与,多渠道多形式投入”的集资办医活动,着力建设农村卫生组织。全县集资和卫生投入280多万元,有70个村新建卫生所房屋288间,97个村维修卫生所房屋294间,购置药柜、药架、诊断桌椅、观察床和血压计、听诊器、消毒锅等医疗设施、设备共达4255台(件),有力增强了农村卫生所的综合实力,在当年初保达标评审中,全县共有298个村卫生所,覆盖率达100%,甲级卫生所163个,占总数的60.8%。
  1994年结合小康村建设活动,在乡(镇)政府、村委会大力支持下,全县新建卫生所房屋86间,购置显微镜、血压计、消毒锅等医疗设备90余(台)件,基本做到了人员、房屋、设备、药品四配套,甲级卫生所占到全县总数的65%。1997年,对全县299个村级卫生所按照甲级卫生所标准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全县80%的村卫生所达到全省规划的“房屋三间,人员三个, 资金三千,集体举办”的甲级卫生所最低限标准。
  2002年,对全县299所村级卫生所人员从医行为进行了规范,服务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又提供常见病的初级诊治。200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台了《翼城县区域卫生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机构设置、布局要求、资源配置等总体部署,全年新建卫生所12个,修复房屋100余间,添置医疗器械428台(件),撤组并村后保留的212个行政村卫生所全部达到“七有”,即有医生、有防妇人员、有房屋、有器械、有80种以上药品,有0.8-1万元流动资金,有处方账目,甲级卫生所达154个,占总数的70%以上,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同时,对乡村卫生所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整顿后的村卫生所行政、业务、药品、财务、奖惩全部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乡村医疗机构的药品由县药材公司统一配送,从组织领导和基础设施上为全县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净化了环境,创造了条件。2004年,全县212个村级卫生所已有120个卫生所实现了四室分离。2005年,全县212个行政村,共有卫生所268个,县卫生局制定了《翼城县村级卫生所改造标准》,抓住合作医疗契机,大力进行村卫生所改造,严格按照标准检查验收。县卫生局还举办村医培训班6期,对全县518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2006年一2007年,结合全县新农合工作的推进,严格按照卫生所改造标准对全县268家村卫生所进行集中改造。有200家达到省级卫生所建设标准。2009年,按照省政府“五个全覆盖”工作要求,启动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工程。全县共有212个行政村,其中165个村卫生室达标,47个村卫生室还没达标。县委、县政府把村级卫生室建设作为夯实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举措,下大力气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县政府制定了《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安排,按照方案规定落实配套资金。县卫生局按照方案要求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联系,落实土地,完成图纸设计,积极开展工程建设,到年底全县212个村卫生室有211个达到了相关标准。在设备配备上,全县212个村卫生室,按照每个5000元的标准进行设备配备,设备总价值106万元,通过县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年底全部配备到位。在乡村医生考核与管理上,按照省、市规定,2009年乡村医生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月60元增加到每人每月400元。为加强乡村医生管理,县卫生局成立了考核领导组,制定了《翼城县乡村医生工作考核与补助办法》,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进行了具体的细化、量化、形成了《翼城县乡村医生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进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分为经常性考核和年终考核。经常性考核主要通过乡村医生例会进行,年终考核由乡卫生院院长、防保医生、村委会成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进行。具体程序是:乡村医生撰写个人全年工作总结;乡镇卫生院召开会议听取被考核全年工作汇报; 各乡镇卫生院考核小组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束一周内将考核结果报卫生局医政科;县卫生局结合年终综合目标考核进行复查,通报全县乡村医生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根据考核结果兑现乡村医生补助,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每月补助不少于400元;考核结果为合格的,每月补助不少于350元;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每月补助不少于300元;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不给予乡村医生补助;且对于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者,由所在乡镇卫生院解除聘任,县卫生部门注销注册,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2010年在村卫生室全覆盖的基础上,根据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通知》和《临汾市卫生室“五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以“建设标准化,资质合法化、管理一体化、考核制度化、服务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建设,村卫生室至少要设四室,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预防保健室;确保每个行政村有1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室, 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具有执业资质的医生;所有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补助发放“考核制度化”;村卫生室医疗服务看病有登记,配药有处方,转诊有记录,收费有票据,规范管理,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方便、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0年,全县211个行政村,共有行政村卫生所211个,卫生所面积12484平方米,达到四室分开176所;医疗设备5590台(件),总价值105.8万元;乡村医生478人,在较大行政村还设有第二卫生所29个。
  表2—19全县行政村卫生所基本情况一览表第二章医疗机构
  第二章医疗机构表2-20 全县行政村第二卫生所一览表个体诊所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仅有10余家私人药铺和10多个私人诊所,人员30人,且规模很小,医疗设备简陋,尤其是农村基本上是无医无药,社会上只有些走村串乡的江湖郎中,广大患者看病买药都得往返数十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很难得到保障。1945年翼城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适应群众就医需要,一方面积极鼓励各地名老中医创办诊所,一方面组织私人药铺成立济民药社等,先后在隆化、甘泉、上交、店上、小庙、西阎、辽寨河等地开办了9处群众药社,中卫、武子官庄办起了私人诊所,翟家桥办起了健民药室。1949年,在里碧、郑庄、鄢里、武池、南梁、四望、十河、李家垣等地又建起10余个私人诊所。1952年,随着私人工商业的改造,全县将私人诊所整顿组织成11处联合诊疗所,到1954年,全县私人联合诊疗所发展到12个,人员46人。1956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农村保健站的指示精神,全县乡村相继建起了农村保健站,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改善,私人诊所逐步减少,到1966“文革”期间全面禁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又重新恢复发展,对符合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管理办法及条件的个体诊所给予审核登记发证、允许执业行医。1992年,县政府下发《关于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对个体行医提出了“有固定开业地点、房屋,人员必须取得医士以上技术职称”等具体要求,凡申请个体办医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向县卫生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备案。1994年3月,由地区卫生局统一岀题评卷,对全县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人员进行统一考试,对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机构进行重新注册,登记发证,凡经考试合格,符合《山西省社会办医和个体行医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补充规定》者,经县卫生局审核同意后,报地区卫生局重新注册、登记、审核发证。凡未参加考试、注册、登记者,一律不准执业。当年全县个体诊所最高达到101个。
  1996年—1997年,对全县个体诊所和社会办医进行整顿,对一批不符合办医条件的予以取缔。1997年经地区卫生局批准,全县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个体诊所有6所。1998年,个体诊所21家。2002年,个体诊所29家。2006年,个体诊所32家。2007年,个体诊所34家。到2010年,全县个体诊所发展到35家,具体为:李荣云妇科、谈蜀嘉眼科、孙毅齿科、秦学德内科、许建华妇科,张文亮中医,吕清河中医,翟银海内科、贾华瑞内科、高培兴皮肤科,王成水中医,刘清华中医,韩家刚中医、贾伟内科、司红齿科、郭有伟内科、程玮内科、徐建民内科、乔子艺外科、董香菊妇科、贾光辉内科、商业卫生所、纺织三厂卫生所、粮食局卫生所、残联卫生所、续其明中医、吴嘉云齿科、郭延林内科、郑洪喜齿科、李君成中医、王萍内科、拜玉芬儿科、秦有福儿科、司一聪齿科、张伟东内科。
  第二节医疗队伍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专业人员贫乏,医疗条件简陋,缺医少药现象严重,1949年,全县有医务工作者33人,其中中医17人,西医13人,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17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到1959年,全县有医务人员425人,其中县、社医院126人,村保健站256人。1965年,全县有医务人员592人,其中县、社两级206人,大队卫生所386人。1972年,全县县乡两级有医务人员362人,农村有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603人。1987年,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医务人员869人,乡村医生723人。1998年,全县共有医务工作者1071人,其中医生399人(中医51人、西医348人)护士229人。同时,利用创办卫校,举办培训班,选送医疗骨干外出进修,利用卫IV项目等各种方式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医疗队伍素质。
  2000年,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达到2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本县实施“科技兴医,人才兴医”发展战略,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2002年,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132人,2006年,全县有医务人员158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1人。200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3.16人。2008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医生3.25人,已建立起了一支适应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医疗队伍。
  队伍发展
  1946年翼城解放,县人民政府为了适应群众就医需要和组织医生轮流参战支前,分别在翟家桥、隆化、甘泉等地区把10余家私人药铺集中起来,组成为济民一、二、三医药合作社,在冷泉办起了济民药店,在四望办起了民生医院,在青洼办起了医药研究社。1947年,将冷泉的济民药店、四望的民生医院、青洼的医药研究社合并起来,成立翼城县中西医院,有人员十几人,其中一位行政负责人,一位指导员,其余为医生和后勤人员。全县又在上交、店上、小庙、西阎、辽寨河举办了9处群众药社。1948年,将翼城县中西医院改名为“翼城县民兵医院”,人员增至20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翼城县民兵医院更名为“翼城县人民医院”,为加强对全县在乡医生的领导,按5个区政府管辖范围、划分了城关、隆化、甘泉、南梁、郑庄5个片,成立5个区卫生工作者协会,下设若干个医疗小组,对全县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全县有医务工作者33人,其中:中医医生17人,西医医生13人,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17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951年至1952年,经专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建立了隆化、甘泉(后迁到西阎)、南梁、郑庄(后迁到里砦)、城关、北冶、上石门7个公立卫生所,编制人员18人。1952年,随着私人商业的改造,全县又建立了13个联合诊疗所,共有医生52人,学徒13人。1954年,全县设有县医院1个、人员19人,区卫生所7个、人员51人,联合诊疗所13个,人员52人。1956年,全县农村有联合诊疗所7个,乡、社保健站24个,参加医生116人;城镇有医院1个,卫生所6个,医务人员85人。1959年,全县有医务人员425人,其中:县、社医院126人,村保健站256人。1963年,全县有医务人员335名,其中中医123名,西医57名,其他医务人员155名。1965年,全县医务工作者592人,其中县、社两级206人,大队卫生所386人。1972年,全县县乡两级有医务人员36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14人,勤杂管理人员48人,农村有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603人。1980年,全县县社两级共有医务人员5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3人,其他人员70人,农村有赤脚医生738人。1987年,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医务人员869人,乡村医务人员723人。1991年,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医务人员796人,乡村医生729人。1993年,全县共有医务人员1043人,1998年,共有医务工作者1071人,其中医生399人,中医51人,西医348人,护士229人。
  2000年,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达到2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后,全县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2.8人以上。2002年,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032人。2005年,县、乡两级医院共有医务工作者971人,其中医生331人,占34.09%,中医医生60人,西医医生271人;护士299人,占30.79%;农村卫生所医务人员518人。2006年,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共有医务人员158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1人。2008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医生达3.25人。
  队伍素质
  全县医疗队伍创建之初,都是由各医药点合并来的工作人员。以后陆续吸收一些私人诊所医生和在乡中医,但没有一位是科班出身。20世纪50年代,为提高县医院医疗水平,曾遍访社会名医,邀请了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的张子宜、张立基等中医名医到医院任职。为了提高全院医生看病质量和水平,时任院长张子铭专门组织8位老中医编写了《学医必备》和《中医秘方小册子》印发给全体医务人员供学习使用,对加强医务人员基础知识教育,促进医疗队伍素质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对全县280名中西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测验,计分合格者168名,占全县医生60%。由县人民政府发给了合格行医证,给充实安排到乡村公立卫生所,保健站或联合诊疗所。1956年,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选送15名业务骨干到省、专医院学习培训。同时,根据省、专决定,开展中医带徒活动,县医院、联合诊所、保健站的中医每人争取带2个徒弟,1956年中医带徒166人,1957年,中医带徒120人, 对促进医疗队伍素质提高作用很大。
  20世纪60年代,全县各医疗单位在拥有一批有临床经验的医疗骨干的基础上,又先后分配来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调入了一批技术骨干,县医院有何培良、吴先林、李元庆、周玉森、姚玉珍、吴继芳、赵力忠、柳崇典、韩宝贤、吉敏等。浇底卫生院有张士烈、侯位虎、韩善广、吉风兰、张红莲等,使医院的医生素质和医疗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县医院在原来只能做一些阑尾切除等一般性腹部手术的基础上,发展到可以做胃修补、胸腔引流术、剖腹产、子宫肌瘤摘除等当时难度较大的手术。公社医院的中级医士由24名增加到30名,高级医师由4人增加到6人;南梁、隆化、里碧、十河4个医院一般阑尾炎、肠梗阻等中小型手术都可开展;13个公社医院都有了化验、消毒等服务项目。46个农村保健站都有了中西药混合药房、医疗技术都有所提高, 一般常见疾病都可就近就医。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和干扰,一大批医疗骨干被调离、下放、医疗队伍受损、队伍素质下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开展全面改革整顿,为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医疗专业队伍的进修和培训。全县各级医疗机构选送了一大批有一定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到省、地和外省市医院离职进修;对在“文革”中毕业分配的青年医护人员选送到省、市训练班系统提高。以县卫校为基地,持续开办各类专业培训班,对中级职称以下的医护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并组织各级各类人员,结合临床实践,开展老带新、高带低、强带弱,实行互教互学,精学多练的临床带教模式,总结经验互相提高。使各级各类人员技术业务素质迅速提高。1974年至1976年中专毕业的34人已成为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骨干,198。年,根据卫生部《关于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标准和省政府、省卫生厅有关卫生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规定,经过地区卫生技术人员考核晋升学术委员会考核鉴定,县医院吉敏等16人晋升为主治医师或相当职称。其中:县医院8人,春雷厂职工医院5人,桥上卫生院1人,甘泉卫生院1人,武池卫生院1人。198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和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及省、地安排意见,县卫生局制定了《卫生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翼城县卫生系列职称改革指导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组成由院、站、所长负责,3—5人参加的职称改革领导组,在全系统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聘任县医院、中医院、南梁、隆化、西阎、浇底等卫生院贾永清等99人为医(药、护、技、助产)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贾兰玲等108人为医(药、护、技、助产)士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985年至1988年分配的27名大中专毕业生,有9人获得医师级、18人获得医士级技术职称。1988年,按照省、市指示精神,对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改革,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和评审,并报上级批准,由4人晋升为副主任医师,59人晋升为主治(管)医师,127人晋升为医(护)师,129人晋升为医(护)士。1989年分配到卫生系统大中专毕业生25名,其中大学本科2名,专科3名,中专20名。到1989年,县、乡两级有卫生技术人员852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53名,初级职称238名;学历大专以上66名,中专189名,初中205名,初中以上392名;乡村医生729名,取得技术职称的578名。
  1990年后,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对卫生事业的人才支持,1990年至1994年先后为卫生系统分配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军人54名,其中大学本科5名,专科3名,中专44名,转业军人2名,全部按照“专业对口,面向基层” 的分配原则和使用方向安排充实到基层医院,使其真正发挥了 “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作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也把培养人才作为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大计,一手抓卫生改革,一手抓人才培养,长计划,短安排,通过各种途径、加速人才培养。1990年选送到外地医院学习进修的85人,参加各种函授学习的215人,县卫校招收了三年制学习新学员。1991年,全县人才培训投入资金10万余元,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人,其中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的15人,到地级医院进修的30人,离岗脱产参加成人教育的60余人。1992年,除县卫校坚持培训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采用多种形式培训乡村医生313人。1995年,办各种短训班、专训班、培养各级人员200余人。1996年,外出培训进修达100余人次,卫校在校项目班学生80余人,举办各种讲座20余次,培养学科带头人1。余人。1997年,利用卫IV项目优惠政策,对县、乡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学历人员进行中专学历培训,脱产学习39人,不脱产学习123人,使其全部达到中专学历。1998年,把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以此来指导卫生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建设,针对部分单位班子人员缺额、老化等情况,下发了《关于加强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单位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形式,从全县23个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拔了年轻干部32人,初步建起卫生系统后备干部人才库。1999年,全县426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外出进修的23人,参加卫IV项目培训78人,90%的卫生技术人员达到中专或相当水平。
  2002年,本县实施人才兴医战略,调班子增活力,抓管理增效益,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述职演讲,对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北撤、桥上、王庄、甘泉、南唐、南梁等9个医疗卫生单位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真正把忠于职守、业务精湛、管理经验丰富、廉洁自律的优秀人员推上领导岗位。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技术职务和技术职称终身制,在全县16个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实行聘任合同制。院、站负责人聘任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聘任一般人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为全县医疗队伍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同时,高质量完成初中级卫生专业考试及高级卫生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对报考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卫技人员严格按照报考条件予以审核。报考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率达100%。对于高评申报推荐的人员进行了资格预审,并在县政府外进行了三次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2003年,在防治“非典”斗争中,全县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勇参战,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在县医院设立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在中医院、妇幼站、两个厂矿医院、14个乡镇卫生院设立非典观察站,在212个行政村卫生所设立了非典观察点,在火车站、汽车站、重点企业及宾馆饭店设立了11个留验站,在46个居民小区设立了排查点,县医院成立专家诊治组,县防疫站成立了流调队伍和消杀队伍,形成纵向到边,横向到度,纵横交错,上下结合的预防诊治体系,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使全县医疗队伍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对处置突发医疗事件的能力。
  2004年,县卫生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救治体系和报告网络,组建了由名主治医师以上医务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组,投资30万元购置了救护车以及传染病区所需要的医疗器械。同时,还对县、乡、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了心理强化培训,组织了应急演练,锻炼了队伍,增强了意识,提升了医疗队伍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同时,通过人才市场招聘了4名专科以上学历大学生,充实医疗单位,县医院通过竞争选拔有5名优秀护士走上了护士长岗位,有5名年轻医生走上了科主任工作岗位。
  2005年一2006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提岀的八项行业纪律、省卫生厅制定的山西省医疗工作行业“十不准”以及临汾市医务人员“十不准” 制度及处罚规定,多次在府前广场举办行风评议咨询,对重点单位、重点科室进行教育整顿,对群众反映的重点、热点问题及时处理,作到“规定”上墙,警示在心,大力开展队伍医德医风建设,营造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廉洁高效的医疗队伍,一大批优秀医务人员被评为优秀科主任、优秀护士长、明星医生、明星护士、十佳医生、十佳护士,成为医疗队伍的骨干和精英。
  2007年,实施人才立院,科技兴院,文化强院战略,增强了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执业医师由2003年的430人,上升为1027人,执业护士由2003年132人,上升为430人。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2007年卫生系统医技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9个。科研水平和临床诊断能力显著提高。医院的文化建设不仅活跃了院内的学术气氛,推动了学习型医院的建设进程,而且提高了全体职工的基本素质,对降低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医院、中医院、唐兴卫生院建立了职工阅览室、活动室、荣誉室,并利用护士节、元旦、国庆节、春节、劳动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文娱活动,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增加了医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8年—2009年,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严格医疗卫生人员准入,通过在职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免费进修学习等多种措施,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卫生队伍素质。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定期根据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由政府公开组织考试录用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各医疗单位,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继续实行县级医疗单位人员晋升职称必须到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的制度,开展县级医院定点帮扶乡镇卫生院和卫生下乡活动,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更好地为当地人民群众服务。
  第三节医疗设备
  新中国建立后60年来,本县医疗设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先进的发展历程。
  县医院建立之初,仅有普通注射器、血压计、体温表和一般手术刀、剪、镜子等器械。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步添置了 X光机、显微镜、小型高压消毒器以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电冰箱、分析天平等。70年代,购置心电图仪、救护车、立式高压灭菌器。80年代,添置脑血流图仪、超声诊断仪、自动呼吸器、体外反搏机、麻醉机、牙科综合治疗机等。到1990年,县医院有各种大中型医疗设备192台(件)。90年代,先后购置纤维胃镜、电子胃镜、腹腔镜、自动洗胃机等。2000年,拥有500毫安大型电脑遥控X光机、高压氧舱、电脑射频痔疮治疗仪、脑电图仪、心电监护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中央心电监护仪、血凝仪、全自动麻醉机、牙科综合治疗仪、高频喷射呼吸机、电除颤仪、高精度裂隙灯、胎儿监护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00余台(件)。2001年至2009年,新购置彩色B超仪、C型臂、全身螺旋CT、乳腺诊断仪、生化分析仪、CR机、0.4核磁共振、医用直线加速器、遥控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仪、血液透析机、迈端中央监护仪、微量注射泵、营养泵等多种现代化诊疗设备。
  1990年,县中医院主要医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微波针灸仪、显微镜、电冰箱、干燥箱等。2000年后,又陆续添置进口 B型超声诊断仪、乳腺诊断仪、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仪、呼吸机、全自动洗胃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系列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多功能麻醉机、高频电刀、牙科综合治疗仪、眼科手术显微镜、眼科A/B超、全自动电脑煎药包装机、大型B超、BC30(X)血球仪、微波治疗仪、螺旋CT机、柯达CR、500毫安X光机、微机控制呼吸机等大中型先进医疗设备。
  1973年,各乡镇卫生院共有X光机4台、显微镜10台、高压消毒器15台、蒸储水器8台、轻便手术床8台、麻醉机4台、吸引器13台、各类手术器械37套。1985年有显微镜16台、手术床15张、高压消毒器16个、X光机15台、无影灯13台、电冰箱4个、干燥箱3个、麻醉机1台、五官科检查器1件、婴儿保养箱1个。2003年,购置大中型设备15台(件)。2006年,全县14所乡镇卫生院拥有大中型医疗设备38台(件)。2009年,中央、省、市、县财政给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装备X光机、B超、心电图机、农村急救车等医疗设备230余台(件),总价值200余万元。
  影像设备
  X光机全县第一台X光机,是县医院于1959年由县财政拨款购买的国产200毫安X光机,这台X光机只能透视,不能照相,透视清晰度较差。1963年,从太原买回一套X光照相设备与主机配套,X光机就从原来只能检查心、肺、胃,发展到能够对头颅、腰椎、胸椎、颈椎等部位进行拍片检查诊断。1964年,南梁中心卫生院购买30毫安X光机1台。1967年,桥上卫生院购买30毫安X光机1台。临汾地区卫生局又先后为南梁中心卫生院装备50毫安X光机1台,为隆化、浇底、里碧3个卫生院各装备30毫安X光机1台。1977年,西阎中心卫生院购置30毫安X光机1台。1979年,省卫生厅为县医院配备了1台双管双床X光透视机。20世纪80年代,县医院购进1台300毫安X光机。1992年,县医院购置500毫安双床三球管X光机、隔室操作,这种X光机带电视屏,透视时不需要暗室。1995年,西阎中心卫生院购置200毫安X光机1台。在1991年至1999年全区开展的“百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大会战中”,全县16所乡镇卫生院都更新装备了X光机。2000年,县中医院购进200毫安X光机1台。2006年,省卫生厅给县医院调拨1台500毫安双床球管X光机。2007年,唐兴镇卫生院新增300毫安X光机1台。2008年,县中医院购进500毫安X光机,移动式X光机。2009年,中央财政和省、地、县财装备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X光机全部予以更新(200毫安和500毫安)。
  螺旋CT机又称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1994年,县医院购置了1台△—50—2型CT机,但这台CT机只能做人身体的部分部位检查、扫描速度慢。1996年,又投资120万元购买了1台GE-9000型普通CT,其扫描速度、检查部位、机器稳定性等都较第一台CT机有很大提高。2002年,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院条件的改善,县医院投资277万元购置1台美国产螺旋CT,这台全身CT,设计新颖、技术先进,图像清晰,定位准确,诊断可靠。2002年至2006年,又先后购回CT影像工作台、数字影像管理系统以及球管、不间断电源、稳压器等CT配套设备。2007年,县中医院购置东软双排螺旋CT 机1台。
  CR机即日本进口原装柯尼卡美能达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县医院2005年购置1台,县中医院2007年购置1台。该机设计新颖、技术先进、影像清晰、诊断能力强,通过对数字图像的后处理,能够显示更细微的病灶。这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上,适用于全身骨关节及软组织摄影,以及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骨盆、骶髂关节、胸片、腹部平片、心脏三位片等部位X 线摄影和曲面体层摄影及鼻咽侧位、乳腺软组织摄影。
  C形臂影像、手术两用大型设备,可进行血管造影,在透视条件下,进行各种骨科手术,如钢板内固定、各种骨折复位等,直观、清晰,是21世纪骨科及微创手术必备的先进设备。县医院于2003年购置1台,民营康平骨科医院购置1台。
  0.4T永磁型核磁共振成像仪(MRI)县医院于2007年7月投资600余万元购进1台0.4T永磁型核磁共振成像仪,该设备是集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等现代高科技之大成的医疗器械,是当时全省及至周边省市最先进的永磁性核磁共振成像仪。MRI检查无创伤、无痛苦、无放射源侵害、安全舒适,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人体各部位进行成像,可对颅脑病变,眼、鼻、喉部病变,脊柱、关节病变、肺、纵膈病变,上腹部及后腹膜病变,盆腔内病变,软组织病变,血管性病变等进行成像检査。放射设备
  2007年7月,县医院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了遥控后装治疗机、放射治疗模拟机、电子直线加速器,开展肿瘤治疗项目,利用髙能放射线治疗各种肿瘤。
  遥控后装治疗机这种高剂量率(伽玛)射线遥控后装治疗机,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上推出的新一代肿瘤治疗设备。它将放射影像技术、放射物理、剂量学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后装治疗源剂量率低、准确性差、治疗时间长、工作人员损害性大等不足,使后装技术由传统的妇科治疗领域扩大到鼻咽、食道、支气管、直肠、膀胱、乳腺、胰腺等多种肿瘤治疗, 可进行腔内、管内、组织间等各种照射。
  放射治疗模拟机SL—1型放射模拟机是“国家重点新产品”,主要特点是图像清晰,不论在低亮度还是在高亮度条件下都能获得髙质量图像;各种模拟参数显示精度高,重复性好;可自动设置机架角度,源皮距SAD;影响增强器的扫描范围大,并可与光栅同步移动;具有米帧图像锁存功能,为肿瘤放射治疗准确性提供了有力保证。
  直线加速器 XHA600医用直线加速器按等中心原理设计,既可固定角度治疗亦可旋转治疗;上下光栅均可独立运动,并能过等中心,最大过等中心距离10cm;采用计算机控制,运行可靠,便于维修。轴耦合驻波加速管全长仅34cm,治疗床采用双剪式治疗床,全方位满足立体定点放射治疗的需要, 配合X刀使用更加简便、精确,性能指标均优于IEC规定值。
  检验设备
  1954年县医院建立化验室,1959年购回第一台双目显微镜。1960年,浇底、隆化、南梁、城关、里砦、十河6个公社医院购置了化验仪器(显微镜6台),建立起化验室。1972年春雷厂职工医院购置显微镜2台;商业卫生所购置显微镜1台。1973年、1975年省卫生厅、地区卫生局装备公社卫生院医疗设备,为全县14个公社卫生院先后装备离心机9台、采血针5盒、蒸馏水器3台、200克天平6台、血沉台2套、尿比重针7支、干燥箱1台、血色素计4套、血球计算器2套、显微镜1台。1982年桥上卫生院购置了电冰箱、干燥箱、分析天平等检验设备。1988年,县医院购回火焰光度计1台,培养箱1台。1996年,南梁中心卫生院购置半自动尿分析仪1台。1996年至2001年,县医院购回离心机1台、冰箱1台,YS-HB双目显微镜2台,尿液分析仪1台、血库专用冰箱1台、病理切片机1台、凝血分析仪1台。2002年,县中医院购进尿系列分析仪、双目显微镜。2003年至2006年,县医院购回离心机3台、洗板机1台、血细胞分析仪1台、尿液分析仪4台、尿沉渣工作站1台、低温冰箱1台、凝血分析仪1台、水处理器1台、血沉仪1台、培养箱1台。2008年,桥上卫生院、唐兴卫生院、浇底卫生院、中卫卫生院先后配备了血细胞分析仪、尿分析仪。2009年,中央、省、市、县财政装备乡村卫生院 (所)设备,为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各装备双目显微镜1台、尿分析仪1台、血球计数仪1台,使各级医疗机构常规检验设备初具规模,基本满足了临床诊疗检验检测需要。
  生化设备
  20世纪70年代,县医院购置581光电比色机、712光电比色机。1986年购置电解质分析仪1台。1988年,桥上镇卫生院购置721分光光度机、血红蛋白单机。1994年,县医院购置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2001年,县医院购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2002年,南唐卫生院购置生化分析仪1台;县中医院购置了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电解质分析仪1台。2003年,县医院购置电解质分析仪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酶联免疫检测仪1台、血流变仪1台、放免疫测量仪1台、全自动血流变仪1台、酶标仪1台,2004年至2007年,县医院购置微量元素分析仪1台、化学光发仪1台。2008年,唐兴卫生院、中卫卫生院购置了生化半自动分析仪。2009年,中央、省、市、县财政给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各装备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
  急救设备
  全县县乡两级医院在五、六十年代初创期间,抢救设备只有氧气袋、清创缝合器械、吸痰器等。1972年,增加急腹症手术器械25套,其中县医院5套,16个公社卫生院19套,春雷铜材职工医院1套。1973年,地区卫生局给南梁、隆化、甘泉、辛安、二曲、浇底、里碧、王庄等8个公社卫生院装备电动吸引器2台、气管切开器1套、输血器4台、氧气吸入器4台、氧气袋8个、吸引器2台。1975年,省卫生厅给县医院装备医用救护车1辆;给16个公社卫生院装备氧气吸入器1套,简易吸引器3套、脚踏吸引器7台、电动呼吸器1台、氧气瓶3个、氧气机1台。南唐卫生院购置救护车1辆。王庄卫生院购置洗胃器1台。1980年,唐兴卫生院购置心电图机1台、自动呼吸机1台。1981年,中卫卫生院购置心电图机1台。1982年,桥上卫生院购置电动吸引器1台、电动洗胃机1台。1983年,隆化卫生院购置心电图机1台、洗胃机1台。1991年,桥上卫生院购置心电图机1台。1992年,西阎卫生院购置心电监护仪1台;里碧卫生院购置心电图机1台。1995年县中医院购置心电监护仪1台。1996年,县医院购置自动洗胃机2台,南梁卫生院购置心电图机1台。2000年,县医院购置呼吸机1台。2001年,县医院购置除颤监护仪2台,金脑人多功能监护仪2台。2002年至2005年,县医院购置心电图机1台、输液泵1台、救护车5辆及多功能抢救床,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开胸包、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等急救设备。县中医院购置心电监护仪、母婴监护仪、救护车等急救设备。2005年,唐兴卫生院购置心电监护工作站、心电监护仪、脑电同步导联心电图机、母婴监护仪、治疗车、救护车。2008年, 县中医院引进微机控制呼吸机。2009年,中央财政、省、市、县财政为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各装备心电图机三道1台、洗胃机1台、台式呼吸机1台、急救箱1台、气管切开包1套、吸引器1台、农村急救车1辆。2010年,县医院建设高标准重症医学科,购置迈端中央监护、呼吸机、微量注射泵、营养泵等先进设备,有效提高了危重急救病人救援成功率和医院的综合实力。
  手术麻醉设备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县、乡医院的手术设备一直很简陋,当时麻醉方法以硬膜外,腰麻、乙醚全麻为主。县医院主要设备只有1台国产103型简易麻醉机,1台万能手术床、全县16个公社医院仅有6台麻醉机、7台轻便手术床和各类手术器械17余套。春雷职工医院有1台轻便手术床、1台麻醉机。1973年,地区卫生局给南梁、隆化、甘泉、辛安、二曲、浇底、里碧、王庄8个公社卫生院装备四头无影灯2台、空气麻醉机4台、简易手术床2张、乙种刀包1套、丙种刀包1套、器械台3个。1975年,省卫生厅给公社卫生院装备空气麻醉机9台、手术照明灯5台、手术床6张、丙种刀包6套。1978年,甘泉卫生院购置空气麻醉机1台。1986年,县医院引进了静脉复合全麻技术,结束了乙醚全麻历史,当年进回1台山西肿瘤医院改装的全自动麻醉机,提高了麻醉质量,增强了病人麻醉的安全性,减轻了麻醉师的劳动强度。1988年,购置了全自动麻醉机1台,全液压手术床1台。1993年,购置高频电刀1台,全自动麻醉机1台,人体全髋置换器械1套。1994年,购置液压手术床1台,无影灯2台。1996年,购置双极电凝1台,双目显微镜1台。1998年至1999年,购置多功能电动颅钻1台,电钻1台,颈椎前路手术器械1台套,下肢器械包1套,喉镜1部。2001年至2007年,购置高频电刀1台、麻醉机2台、欧美达全自动麻醉机1台,全液压手术床1台,食道吻合器1台套,吻合器1台套,单孔无影灯1台,眼科手术显微镜1台、DHS器械包1套,脊柱托架1个、器械台6个,手术监护仪、麻醉监护仪3台、空气净气灭菌器2台、空气消毒器2台、腹腔镜1台、膀胱镜1台、内切开尿道镜1台、宫腔镜1台、腹腔镜器械1套。2000年,县中医院购置白瘢风治疗仪、表皮细胞分离机、开展黑色素细胞移植术。2002年,购置万能手术床02004年,开展气管插管全麻、硬膜外麻醉术后止痛,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和肌腱沟臂丛麻醉。2006年,开展舐管麻醉。2009年,中央、省、市、县财政为10所乡镇卫生院各装备简易手术床1台、液压式手术床1台、立式无影灯1台、吊式无影灯1台。
  康复设备
  1997年,县医院购置多功能整体治疗仪1台。1998年购置肢关节康复器1台,骨质增生治疗仪1台。2000年,购置微电脑中低频治疗仪1台。2002年,购置手动脊椎牵引床4张。2003年,购置超短波治疗仪1台。2004年, 购置电动脊椎牵引床1张。2006年,购置中频电疗仪1台。2007年,购置电动直立床1张,下肢功率车1台、减重步态训练器1台、训练阶梯综合工作台1台、中频电疗仪1台。2007年,中医院购置多功能牵引床1张,多功能熏蒸床1张,中频治疗仪1台。
  光疗设备:中频电疗仪,主治软组织损伤,缓减疲劳,治疗各种疼痛症状。红外线特定电磁波,主治滑膜炎、外伤、伤口感染、软组织损伤、疼痛、面神经麻痹等。
  电疗设备:五官超短波、主治耳、鼻、眼等器官发生的疾病及小儿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超短波治疗仪,主治腹腔内炎症、术后粘连、妇科病等。
  牵引设备:颈椎牵引仪,主要用于颈椎损伤者康复牵引。腰椎牵引仪,用于腰椎损伤者康复训练。0T工作台,训练上肢功能不全的患者,如关节、肘关节、手指功能障碍等。减重步行器,使患者可以在减重状态下,早期给予步行训练,防止患者出现异常步态,尽早恢复正确步行能力。下肢功率车,纠正患者下肢功能状态差,使患者可同时活动競关节、膝关节、課关节,并能随阻力的增加而增加下肢肌力。起立床,患者平卧位转为站位时,可能出现血压不稳,甚至影响到生命,使用起立床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患者的体位变化,并能防止下肢异位骨化现象,减少并发症。
  消毒设备
  县域医疗机构最早消毒设施能源,一开始用木炭、煤炭。20世纪70年代初统一供电后,改用电源消毒。1972年,县医院有高压消毒器1台,全县16个公社卫生院有高压消毒器12台,蒸馏水器11个。春雷职工医院、工业卫生所、商业卫生所各有高压消毒器1台。1973年,临汾地区卫生局给隆化公社卫生院装备煮沸消毒器1台,给甘泉公社卫生院装备高压消毒器1台。1975年,省卫生厅给公社卫生院装备高压消毒器2台。1988年,武池卫生院购置高压消毒锅1台。1992年,县医院购置下排气蒸汽灭菌器1台。1994年,县医院购置0.8型脉动真空灭菌器1台,敷料切割机1台、针头冲洗机1台、超声清洗机1台。唐兴卫生院购置立式高压消毒锅1台。2002年,县中医院购置紫外线消毒车1辆。2003年,县医院购置胃镜清洗消毒机1台,更换蒸馏水机1台。2005年,县医院购置XGIUP—1.2B脉动真空灭菌器1台、胃镜超声清洗机1台、恒温干燥箱1台、蒸汽培养箱1台、无菌物品存放车1台、县中医院安装工业洗衣机、脱水机各1台、更新消毒锅2台。2006年,省卫生厅给县医院装备XGID—0.6B脉动真空器2台。2010年,省财政给全县212个行政村卫生所各装备高压消毒锅1台,无菌柜1台。第四节医疗技术
  建国初期,因受医疗条件限制,医疗诊断主要靠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听诊、査体温等,能够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20世纪50年代,县医院开始做阑尾、肠梗阻、宫外孕、疝气、截肢等手术,以及人工流产、骨科整复等。60年代,县医院引进病理切片、胸部手术、脑外伤、紫外线等医疗技术;南梁、隆化、里碧、十河、甘泉等乡镇卫生院可开展一般阑尾、肠梗阻等中小手术。46个农村保健站、站站都有了中西混合药房,一般常见病都可就近就医。七、八十年代,县医院能开展肺叶切除、胸外伤肋骨骨折、气血胸闭式引流、开胸探查等胸外手术;隆化、南梁、里碧、辛安等卫生院可开展胃穿孔、阑尾、截肢(指)、摘除扁桃体等中小手术,并有8家卫生院创办了治疗儿童病、精神病、痿痔、皮肤病、偏瘫、骨伤、妇女病、结核病等各具特色的小型专科。90年代,各级医疗机构强化职工培训,改善医疗环境,每年有计划地选送医疗骨干外出进修和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聘请省内外著名院校专家教授来院讲学,指导工作,在院内广泛开展理论考试,操作比武,专题研讨和新技术新项目开发活动,使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全面提高。县级医院开始逐步实施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乳腺癌根治、食管下段癌切除、颅内血肿清除、椎体肿瘤切除,以及自体腓骨移植,胸腰椎截减压复位固定等大型手术,内科各专业对心脑血管疾病,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白血病的治疗和中医治疗白瘢风、白内障等均有较大突破,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进入21世纪,各级医疗机构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医”新理念,加强医疗队伍建设,以“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使各项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到2007年,县医院可全面开展胃癌根治、结肠癌根治、乳腺癌根治、直肠癌根治、贲门癌根治、肝叶部分切除、大脑半球肿瘤切除、小脑肿瘤切除、开放性闭合性重度脑挫裂伤,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心包穿刺术、心包腔内置管引流、人工关节置换、颅骨复位成形以及肾病综合症、顽固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白血病、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等高难病症的诊治和微创手术,肿瘤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窥镜的诊断治疗跨入全省同级医院先进行列。县中医院可实施胆囊切除,胃癌切除、肾切除、肝修补、乳腺癌切除、结肠癌根除、脑室开窗引流、带锁髓内针和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脊柱矫正等手术。妇科可做剖宫、宫外孕、子宫全切、气体吸入无痛分娩等。五官科开展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扁桃体切除等手术。内科中西医结合医疗肾病综合症,心肌梗塞、脑出血、脑梗塞、肝硬化,采用血液疗法配合准介入治疗冠心病、风心病、脑膜炎、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以及治疗老年性痴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显著疗效。各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院前急救,对急诊病例应诊、出诊并进行初步诊断和组织转诊,对常见病实施门诊和住院诊治,对常见外伤进行处理和开展一般下腹部手术。使广大患者尽可能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临床诊疗
  县医院建院之初,因受医疗条件限制,医疗诊治主要靠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望、触、叩、听,一般常见病只能以内服药为主,辅以一般注射剂,外科只能处理些脓泡疮病、切开排脓术及小肿瘤摘除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做阑尾、肠梗阻、宫外孕、疝气、截肢等手术以及人工流产、骨科整复等。60年代末,引进病理切片、脑外伤、紫外线等医疗技术以及中西结合治疗一些疑难病症。70年代后期,开展胸外手术,如肺叶切除、胸外伤肋骨骨折、气血胸闭式引流、开胸探查,以及胆囊造痿和膀胱造痿等。1982年,开始做开颅手术。到1990年,县医院各科掌握的诊断医疗技术:内科能正确诊断和治疗各种常见病和传染病,对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各种中毒病症能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和处理,能运用心电监护仪、胃镜体外反搏仪和自动呼吸器抢救危重病人。外科可做胃全切、前列腺和肾结石摘除、食管破裂以及各种骨折、脱位整复及断肢再植等手术。妇产科可做计划生育四项手术 (输精管结扎、输卵管结扎、上避孕环、人工流产)、子宫全切、阴道成形、剖腹产、输卵管吻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以及产后大出血和羊水栓塞抢救等。儿科可处理新生儿窒息综合症,各种脑炎及过敏性紫瘢等。五官科能做白内障、青光眼、球内异物、下颌骨囊肿摘除、食道异物取出、鼻泪管吻合、扁桃体摘除、龋洞填补、上下颌骨整复、近视治疗、泪道抽管手术以及五官各类炎症治疗等。20世纪90年代,县医院通过外派进修和请专家讲学、指导工作等方法,逐步实施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乳腺癌根治、阴茎癌根治、食管下端癌切除、颅内血肿清除、椎体肿瘤切除以及胸腰椎截瘫减压复位固定等大型手术。同时,对心脑血管疾病、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白血病等治疗有较大突破。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达到省级先进水平。2000年以后, 县医院内科利用同步电复律对急性心肌梗塞、持续性室速、心源性休克病人进行抢救,获得成功;在成功实施心包穿刺基础上,开展数例导管心包穿刺引流;在专家指导下为1例心跳2。次/分钟的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还奇迹般治愈1例16天无自主呼吸的急性脊髓炎病人。外科开展的输尿管吻合术、前列腺分叶切除三重缝合止血法,骨科开展的FN治疗复杂股骨粗隆下骨折、倒打针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均达国内领先水平。妇产科成功为患者实施2公斤巨大肿瘤切除。儿科成功治疗、护理3例1.5公斤以下体重极低早产儿。2006年,实施微创手术74例。开颅、开胸等大型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2007年,普外科腹腔镜手术30例,膀胱镜检查21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2例;1例外伤患者同时行胸腹联合切口,肝叶切除、脾切除、胃食管吻合、手术长达8小时、抢救成功。神经外科的大脑肿瘤切除、颅骨成形的术式改进,脑室腹腔分流的手术开展,结束了靠上级专家外援的历史,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成功率达92.5%。1例重度颅脑损伤、双瞳散大、呼吸停止、经抢救6天自主呼吸恢复。妇科成功为一患者切除5斤半巨大子宫肿瘤;LEEP手术解决了妇科宫颈早期病变、宫颈重度糜烂等妇科疾病、填补了医院技术空白。产科剖腹产手术732例,手术全部采用美容切口,技术娴熟、安全可靠,达省、市专业水平。骨科在上级专家指导下,成功开展2例复杂骨盆粉碎性骨折手术。心内科抢救1例昏迷长达10天的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确诊4例严重肺栓塞病人,救活3例主动脉夹层瘤病人。急诊科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0%。2008年,成功开展的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为全市首例,在国内领先;开展的神经血管吻合术即断指(肢)再植术,使本县此类患者不必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内科抢救1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病人反复出现呼吸衰竭,经采取及时有效抢救措施,成功救治;妇科成功为1七旬老太太切除了12斤巨大卵巢肿瘤;肿瘤科开展的规范化放射治疗和化疗,为全县肿瘤患者提供了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2009年,成立内分泌科,开展了血液透析新项目,为广大肾衰患者提供了方便和实惠。肿瘤内科开展了适形调强治疗,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规范的治疗技术。神经外科开展了中心静脉高营养,对肿瘤及衰竭病人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心血管内科成功抢救1例4次心跳停止的患者,住院28天,康复出院。神经内科准确诊治脊髓空调症、胸椎结核、脊髓压迫症、慢性格林利综合症,重症肌无力等少见或罕见病列,得到广大患者和上级专家好评。儿科、产科联手救治1例极低体重早产儿三胞胎,全部存活。骨科成功开展断指再植手术2例,填补了本县此项技术的空白,2010年, 神经内科迅速准确诊断1例罕见“烟雾病”,受到北京“301”医院专家称道。新创建的重症医学科收治危重病人15例,全部好转,抢救成功率100%。
  县中医院1986年建成开诊,设有中医内、儿、妇、针灸按摩、理疗、急诊等科室,开展中医医疗服务。1991年,新增痔瘘、脉管炎、风湿寒等专科诊治。1992年,创办肿瘤专科和中医药治疗骨质增生,引进了921高效抗癌注射液、并自制抗癌散。1994年,引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研制的纯中药制剂一 BH五联针,穴位封闭治疗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1996年,引进“蛇毒冲剂治疗脑血管病”新技术。2000年,开展黑色素细胞移植术治疗白瘢风,填补了本县手术治疗白瘢风的空白,在省眼科医院专家指导下开展超声雾化、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并首次开展针刀、针拔疗法治疗骨折增生、椎间盘突出等骨科疾病。2001年,开展血疗液疗。2003年,内科开展准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外科开展胆、脾、肾切除术,肝脏修补术、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妇科开展剖宫产、子宫全切。并首次邀请省防盲办专家来院开展复明扶贫活动,为40例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加入工晶体植入术。2004年,医疗技术日臻成熟,急诊科开展了气管插管配合急救呼吸机的使用,成功完成心跳呼吸停止3分钟的危重病人抢救。外科开展结肠癌切除术,脑室引流,带锁髓内针治疗四肢骨折。五官科开展了鼻泪管吻合术、扁桃体切除术。妇产科开展了微波治疗附件炎。麻醉科开展了气管插管全麻、硬膜外麻术后止痛、腰——硬联合麻醉和肌腱沟臂丛麻醉。继续开展复明扶贫手术82例。2005年,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28项,内科开展了溶栓治疗心肌梗塞、脑梗塞,外科开展了颅脑外伤清创手术、脊柱外科手术,五官科开展了耳前痿管摘除术,妇产科开展了子宫下段切口剖宫产术、阴道直肠痿修补术,针灸科开展了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骨性关节炎等。2006年至2009年,开展了25项新技术、新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暴发性肝炎、帕金森综合症、脊髓血管病、糖尿病、肾病、运动神经元、癫痫、多发性硬化、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等;外科开展小针刀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症、长管骨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急诊科开展手指Y型皮瓣转移; 康复科开展针灸穴位埋线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陈旧性偏瘫、中药湿(热)敷治疗腰椎疾患、锋钩针疗法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
  20世纪60年代,南梁、隆化、里砦、十河、甘泉等乡镇卫生院可开展一般阑尾炎、肠梗阻等中小手术,46个农村保健站,站站都有了中西药混合药房,医疗技术都有所提高,一般常见疾病,完全可以就近就医。70年代,隆化、南梁、里碧、辛安等卫生院可开展胃穿孔、阑尾、疝气、宫外孕、截肢(指)、扁桃体切除中小型手术,14个乡镇卫生院都可施行计划生育“四术”。80年代,即可给氧和输液抢救危重病人,做一般急腹症手术,外伤缝合,小肿瘤切除等。尤其是从1980年开始,逐步在全县8家乡镇卫生院创办了治疗儿童病、精神病、屡痔、皮肤病、偏瘫、骨伤、妇女病、结核病等各具特色的小型专科,南唐卫生院收治各种精神病人1500余人次,治愈率达81.4%.西阎中心卫生院开办骨科,除处理各种骨折、脱位外,还可做截肢、阑尾等手术。唐兴卫生院以儿科特长,每年接诊各地患者愈万人,治愈率95%以上,被确定为县儿童医院。辛安卫生院针对地方病开展研究,自制成中药治氟I号、II号,对氟骨病、氟斑牙有明显疗效。中卫卫生院屡痔专科开展了结肠镜检查新项目,对直肠、结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南梁中心卫生院偏瘫专科开展了“颈动脉滴注”新技术,收治1000余人次,取得较好疗效。90年代,各乡镇卫生院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院办专科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职工培训,改善医疗设施,开展医学交流,开发新项目,以专科带多科,促进了多科医疗技术全面提升,内、儿、传染科能熟练处理各种常见病,一般常见病均可控制在社区之内,并能解决一定程度的疑难病症的恰当处理与转诊;对心衰、肾衰、呼吸功能衰竭,急性中毒和休克及其他一般危急病人能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处理;掌握了传染病的治疗和消毒隔离措施。外科、妇产科能对外科急腹症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理,能开展上腹部一般手术;能完成外科的止血、缝合、包扎、骨折固定处理和开展剖腹产手术。五官科能诊断治疗常见病及部分急诊处理,到2010年,随着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改善,新型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医疗队伍素质的提高,各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院前急救,对急诊病例的应诊、出诊并进行初步诊断和组织转诊; 对常见病实施门诊和住院诊治;对常见外伤进行处理和开展一般下腹手术。农村卫生所也能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和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合作医疗、健康教育等工作。
  辅助检查
  县医院的医学检验开始于1953年,当时只有1台显微镜。1954年8月成立化验室,可做血常规、大小便常规、一般细菌分泌物化验。1955年能检查尿糖定性、尿蛋白定性、网状细胞计数、精子计数。1956年能进行尿胆红素试验、尿胆原测定、红血球脆性试验、血色素指数、梅毒冷凝集试验。1957年能做肝功能、肾功能、细菌分类。1958年能做胃液分析、墨汁染螺旋体尿酸试验、尿素试验、常规脑脊液检查、癌细胞检查。1959年开展X光机、影像诊断。1962年开展黄疸指数、细菌培养。1964年,进行动物接种补体结合试验,肌酐等生化试验。对病理切片和巴氏染色液、苏术素染液进行改进,效果很好。1975年开展血糖、胆固醇、血钾、钠测定和血非蛋白蛋测定,2。世纪80年代,开始心电图功能检查,影像诊断各项业务逐步开展。1983年购回A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心动图诊断仪等新型诊断设备,功能检查逐步展开。1985年开展细菌学五项,免疫学三项,血流变五项,其中血液储存技术应用推广荣获县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1986年,开展了膝关节空气造影术,膀胱逆行造影术、膝关节及上颌窦断层、脊髓造影和B型超声探查泌尿系统疾病。1987年,参加了生化八项室间质控和血磷、尿酮钾、钠检验技术改进。1989年开展了总胆红素定量测定、尿酸定量测定、尿酮体检测和经皮肝穿二级胆管造影。1990年至1992年,开展了脑脊液糖定量的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伤寒血清凝集试验改良、性病检测、三肝、甲胎球、尿系列八项分析和血流图仪诊断应用,1992年至1995年相继引进了日本阿洛卡SSDT20型超声诊断仪、6511三导全自动心电图仪和动态心电图、BM—1116脑电地形图仪、日本富士能99型电子胃镜,开展了对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器质性和功能疾病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997年引进 F—820型血球分析仪、R计数仪,2001年引进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002年,投巨资购回美国CE全身新型螺旋CT机,2003年至2006年引进日本原装CR,乳腺远红外线诊断仪、全自动酶标仪、全自动血流变、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微量元素分析仪、尿沉渣系列工作站、尿液分析仪、血凝仪、进口血气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病理切片机、电解质分析仪、国内外最先进的免疫发光分析仪及血库专用冰箱。2007年引进0.4T永磁型核磁共振成像仪,使全院辅助检查水平全面提升,为临床一线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县中医院2002年购置了进口半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尿系列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双目显微镜等。2003年开展了抗精子抗体检测等。2004年,购置了BC—3000血球仪及配套设施。2005年,为化验室配置了微量元素分析仪。2006年至2009年,开展了血流变,全自动生化分析及艾滋病筛查等。
  20世纪60年代,浇底、隆化、南梁、城关、里碧、十河6个乡镇卫生院购置了化验仪器,建起化验室。70年代,有8个乡镇卫生院有了X光机,省地卫生局又为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离心机、采血针、天平、显微镜等检验设备,各乡镇卫生院均可开展一般常规检查。80年代,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有4个开展了肝功能化验、11个增设了心电图、2个开展了超声波。90年代,桥上、隆化、唐兴、南梁、南唐、中卫等乡镇卫生院开展了生化检测分析。2009年,中央、省、市、县财政为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装备更新了X光机、显微镜、尿分析仪、血球计数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测检验设备,使各乡镇卫生院辅助检查设备初具规模,能开展血、尿、便常规及简单生化检验、X线胸透、拍片、心电、超声检查等,基本满足了临床治疗检验检测的需要。
  第五节医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动和发展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就十分重视医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动员和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开展西医学中医运动,选派专人到运城、临汾学习耳针疗法、剪腮治疗食道癌等。1959年,在县科委领导下成立“翼城县医学科学研究所”,学习研究医学知识、针灸等。六十、七十年代,创办卫校、举办培训班、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初级卫生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群众信任、患者满意的医疗骨干,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八、九十年代,随着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面对医疗队伍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事业整体进步的现状,广泛开展了继续教育工程和长短期正规专科培训工作,县卫校举办正规系统培训班、成人中专班、函授大专班、各医疗机构每年都有计划地选送医疗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各院都培养出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使整体医疗水平全面提升。与此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县医院、县中医院积极开展和上级省市著名院校建立协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来院讲学、坐诊、指导工作,解决重大疑难病症,合作攻关新技术、新项目。1987年至2008年,先后与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康复协会山西分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河北医科大学、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解放军301总医院、山西省泰和高科技开发公司、山西省眼科医院、省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合作开展了小儿麻痺康复、内分泌、风湿性疾病、肿瘤疾病诊治,超声雾化治疗白内障及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新技术新项目,积极参与了 “第二项中国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研究”、“心率振荡在心血管中的作用”、“芪参益气冲剂用于心肌梗塞二级干预”等10余项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初级卫生培训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逐步建立,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医疗卫生队伍的技术业务培训。从1956年开始,采用中医带徒弟的办法培养人才,要求联合诊疗所、保健站的中医每人争取带2个徒弟。1956年至1957年,全县中医带徒弟280余人。1957年,县卫生局成立学习中医针灸训练班,每乡抽调有针灸常识的医生3人,集中到县训练20天,由县卫生院针灸医生张立基负责培训。县上集中培训后,每乡或每社为一小片,由各乡社名中医与受训的针灸医生负责分片传授针灸技术,达到每乡社都有1名针灸医生。
  为了培养全科医生,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县上于1959年创办卫校,时名为“红旗大学卫生班”,招收学员20名,此后正式定名为“翼城县卫生学校”。1962年,招收医士班学员40名,学习时间3年。1964年招收护理班学员40名,学习时间2年。县医院也于1959年兴办卫生学校,招收学员30名,利用本院设备设施,因陋就简,开展教学,为农村培养医疗卫生工作者,1965年开办半农半读卫生学校,招收学员46名,由本院有教学能力、临床经验丰富的各科大夫授课,学员半天上课学习业务,半天临床实践,经过一年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诊治常见病、多发病。
  1971年,县上在桥上卫生院举办第二期西医学中医学习班,时间2个月,参加学习人员64人,其中公社卫生院14人,大队赤脚医生(乡村医生)50人。1972年,在县办中学设了一个医疗卫生班,师资由县医院承担,学员是由大队选送的有一、二年实践工作经验的赤脚医生,学期一年。轮训内容以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把掌握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员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的能力,共轮训了3期,达50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开展,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县卫校又恢复招生,招收护士班学员50名,学期2年,从1981年起,县卫校以卫生技术人员中短期培训班为主,每年都招收学员,先后办了医士、理疗、护士、妇幼、防疫、医药管理,中药炮制等培训班,有近300人受训。1987年,为了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开辟为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新途径,县政府和县卫生局决定,建设正规化的翼城县卫生学校,面向全县招生,进行系统化教学,走长短结合的办学路子,原翼城县卫校成为经省计委批准,地区卫生局备案,县卫生局直属的翼城县卫生学校。1988年,县卫校开始举办乡村医生、医士、护理培训班,学制三年,在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聘请各方面的技术尖子任教,既传授卫生基础知识,又传授防病治病技能,既注重培养会“望、闻、问、切”,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人员,更注意培养管理人员和保健人才,先后培养的152名卫生技术人员都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医疗基础知识,成为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群众信任, 患者满意的骨干力量。同时,发展卫生职业教育,在县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增设卫生教学班或卫生知识课程,实行县、乡卫生单位代培制度,开展短期培训,着力加强乡村卫生人才培训开发。
  2002年,对所有村卫生所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372人,这是全县卫生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村级卫生人员全员培训,培训合格率达98%以上,县妇幼保健站对全县17家医疗单位及36家个体从事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的80余人进行了业务培训。2003年,县卫生局举办村医培训班5期,参训518人,占总数82%以上,一批资历长、学历高、技术优、医德好的医务工作者充实到村卫生所。妇幼保健站举办削峰工程培训班二期,参训人数达150人次。县防疫站举办传染病、艾滋病培训班二期,参加人数达65人,考试合格率100%,有效提高了公众对传染病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好地完成了卫技人员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县红十字会在人员少、经费缺、办公场所简陋的条件下,不仅组织专兼职人员勤奋学习红会法律、法规,钻研红会业务,而且举办了十大系统行业急救知识培训班20期,参训人数达2000余人。2004年,举办了乡镇卫生院院长、医疗组长、防妇人员等42人参加的管理培训班,通过现身说法,经验交流,专家讲授等方式,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和医疗救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005年,疾控中心举办艾滋病、禽流感等各类传染病培训班6次,参训人员300余人,提高了三级预防保健人员常见传染病防治和应急技能。妇幼站举办了削峰工程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200余人。县卫生局在2003年对518名乡村医生进行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对117名乡村医生进行了考试注册。另外还分别于5月份和11月份对全县乡村医生进行了传染病防治,常见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禽流感防治等进行了培训。
  2007年,村级卫生所500余名医务人员全部在翼城卫校和卫生局举办的培训班上进行了培训,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继续医学教育
  医疗卫生事业是科技密集型行业,防治各种疾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都离不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更新,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全县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的现状,全县各级医疗机构把卫生人力开发摆到突出位置,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工程和长短期正规专业培训工作。
  县医院从1980年开始,在重视多渠道引进人才的同时,为使毕业后的医务工作者在本专业领域内不断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水平,始终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及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共选送到北京、西安、山东、太原、临汾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人员达135人次,时间都在半年以上。到省、地参加学术研究研讨会和专科学习班的人员达38人次。这些进修人员返院后分别开展了骨科、胸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外科、麻醉科、放射科等专业的新技术,并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1985年利用多种渠道,抓紧人才培养,元月,对45名乡镇卫生院正、副院长、医疗组长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培训,重点学习了行政、医疗、器械、财务等方面的业务管理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卫生院的管理水平。4月县卫校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护理培训班,参加学员40名,重点解决全县存在的护理人员少、素质差的问题。7月组织各医疗单位的院长,会计、统计共64人参加了安徽医学院举办的“卫生管理干部函授班”的函授学习。9月,县卫校开始举办为期一年的中医培训班,参加学员40员。11月,县医院举办了脑外科、心血管学术讲座,并从地区卫校请来主治医师,讲师进行授课,参加听课学习达100余人,全年各医疗单位选送10人到省外医疗单位进修学习。1986年,全县送往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等12人,送往县级医疗单位学习培训的58人。县医院举办了基础护理,神经外科,心血管学术讲座3次,8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学习,还参加省、地举办的内科、外科、五官等临床短期培训班,报告会12次,参加人员45人次。1988年,县、乡两级医疗单位送往省、地以上医疗单位进修学习的51人,送往县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的82人,主要培养了内、夕卜、妇、儿、护理等有关专科人才。城关卫生院先后派送2名医生和8名护理人员到西安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并组织76名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参加了山西中医函授、安徽医科大学函授学习。县卫校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在职护理人员进修班,县医院、县中医院、各乡镇卫生院等单位的50名护理人员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当年县卫校还与临汾卫校联合招收了卫生职业中专班学员,由临汾卫校负责教学。1989年,翼城卫校与临汾卫校合办卫生中专班,面向社会招生、考试录取、学制3年,翼城卫校组织教学,学习期满合格由临汾卫校颁发毕业证,县卫校招收了45名三年制学员。全县各医疗单位了也都把培养人才作为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大计,一手抓卫生改革,一手抓人才培养,长计划短安排,通过各种途径,加速人才培养。全年县、乡两级医疗单位送往省、地以上医疗单位进修学习85人次,送往县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152人;参加各种函授学习215人;带资上学25人。各单位还自办培训班,开展专业讲座,每日一题,定期业务考核等活动,促进职工自学,使广大专业人员在干中学,学中干,快速成长。
  1990年,全县派送上级单位培训,办培训班,举办各种函授,卫校办班等培训各类人员168名。1991年,全县共投入资金10万余元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人,其中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的15人,到地、市级医院进修的30人,离岗脱产参加成人教育的60人。
  1992年,除县卫校坚持正规培训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采用多种形式为农村培训乡村医生313名。1993年,翼城县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卫生人力开发”项目山西省“农村卫生人力开发(简称“IV”项目)重点项目县。项目总目标是开发农村卫生人力,改善项目地区农村卫生状况,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促使全省农村卫生人力事业尽快发展。项目覆盖全省7个地(市)的21个重点项目县和58个普通项目县,翼城县被列为重点项目县。项目自1994年运行,至1997年,全县使用世行贷款99万元,县财政配套65万元,完成县卫校教学楼建设,装备教学实习基地4个,配备教学仪器设备240台 (件),培训项目学员433人,1997年,临汾地委、行署授予县项目办“世界银行贷款卫生IV项目先进单位”。
  1994年至1995年,全县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岗位培训,外出进修,举办培训班,培训各类专业人才200余名。1996年,全县外出培训进修人数达100余人次,卫校在校项目班学生80人,举办各种讲座2。余次,培养学科带头人10余人。1998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实施科学兴医战略,加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卫技人员。卫生IV项目卫生人力培训步伐加快,1995第一批项目学员有85人,已学完全部课程,于1998年7月毕业,奔赴工作岗位。第二批项目学员有108人接受理论课堂教育,卫生IV项目全年培训防疫人员85人次,并接受项目设备200余台(件)。1999年,“卫生IV”项目学员108人,结束课堂教学,到县医院、中医院、唐兴卫生院临床实践。当年“卫生IV”项目培训防疫人员80人次,为县、乡、村3级医疗机构装备设备350台(件)。据统计,县医院1990年至1999年先后选送178人次到西安医科大二院、山医一院二院、省妇幼院、省儿童医院、省眼科医院、空军总医院、北京妇产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第四军医大、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宣武医院进行专业进修,时间均在半年至一年以上,还分别组织195人次参加全国和省内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及培训,这些人员进修深造陆续返院后,带来了崭新的医学观念和先进的医疗技术,使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院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县卫生系统继续坚持“科技兴医,人才兴医”的理念,不断加大智力投资和人才梯队建设。2000年,全县426名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全部参加继续工程教育,有90%的卫技人员达到中专水平,40岁以下的卫技人员100%达中专水平。全县18个医疗单位送上级医院长期培训24人,短期培训93人,举办各种讲座50余次,受教育者达1700余人次。2002年,针对全县各医疗单位存在的专业技术人员年令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县卫生局结合全县实际制定下发了《人才培养实施办法》、《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全年全系统送往市级以上医疗单位进行进修的达100余人,邀请专家进行培训达10余次,受训人数达500余人。县卫生局还专门邀请山西省优秀青年律师周斌教授在北关宾馆给大家讲授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护操作规范,参训人数达200余人。同时,县卫生局还对全系统从业人员全部实行了继续教育学分制,有效提高了大家学业务、学技能的自觉性。2003年,县中医院选派4人到省级以上医疗单位进修学习,重点加强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工程建设。乡镇卫生院参加继续教育和外出进修培训者达80余人次,全县医护人员参加继续教育178人,其中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00人,占总数60%以上。
  2004年,县医院、中医院投资13万元,先后洗派27名医疗骨干到上海瑞金、北京301医院、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培训进修,14个乡镇卫生院共选送27名医护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进修。全县医疗人员参加学历教育者达120人,有15人通过职称统考获得了中级以上职称,通过在省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培训基地造就了20名学科带头人,县卫校顺利通过省级教育厅教育因素评估,在本省38所县级卫校中名列第一,被确定为临汾市唯一能举办大专函授的县级函授站,2004年招收来自临汾市14个县市的专科函授生。2006年,县卫生局制定岀台了《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单位每年以在岗人员10%的比例统筹安排人员外出进修,所有卫生技术人员在“十一五”末,全部取得执业资格,大专以下学历人员普遍提高一个档次,职称普遍提高一个级别。为保证计划落实,各单位每年提取财政拨款的5%上交卫生局计财股,卫生局按照市级培训每月200元,省级以上培训每月300元标准,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补助,同时,加大继续医学教育力度,积极申报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合格率在90%以上,县中医院投资5万元选送5名医疗骨干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进修学习,返聘医院退休人员尤其是在中医方面有专长的老专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中医后备人才,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为改变全县卫生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县卫生局成立了翼城县卫生系统继续教育委员会,岀台了《翼城县卫生系统继续教育实施办法》,通过学历教育,职称晋升,岗位培训,离职进修,执业考试,举办讲座等形式提高了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县医院把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全部分批送往培训基地(上海瑞金医院、北京301医院、山西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轮训,并多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讲课。县中医院先后把医疗骨干送往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地进行重点培养,各乡镇卫生院把医护人员分批送往县医院、中医院、临汾市第一人民医院离职进修。据统计,2006年至2007年,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共有735人参加了继续医学教育,占总人数的95%以上;共有25人通过脱产、函授等形式达到本科学历,128人达到专科学历;共有85名医护人员到北京、上海、太原等全国著名医院进修学习。
  2008年,县医院共派出3人到上海、西安等地的全国知名医院长期进修学习,共有84人次参加了省级以上的业务或管理培训,县中医院选派妇产科副主任到北京海军医院妇产科进修学习;选派9人分别到太原参加护士管理条例培训,工会主席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培训,科主任培训和防辐射上岗培训;选派人员分别到临汾参加艾滋病治疗知识培训,血管外科新技术新进展培训和射线防护知识培训。
  2009年,县中医院组织3名骨干参加了全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选派2人参加“山西省中医院分级管理”培训和“医院分级管理培训县医院年共外出培训99人次,其中医疗60人次,护理39人次。
  2010年,县医院继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好办法。送往北京朝阳医院,北京301等全国著名医院参加长期培训13人次,参加全国各专业技术培训班35人次,聘请全国著名专家讲学、指导工作5人次。此外,院内组织学科讲座6次,护理部组织讲座6次,通过函授,办班等形式,大面积提高在职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学术研究交流
  为了推动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从新中国建立起县政府及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就十分重视医疗学术研究交流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动员和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开展西医学中医运动,先后派人到运城医院学习耳针疗法,到临汾学习剪腮治疗食道癌等。1959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群众性科研工作,县医院和各公社卫生院都成立了医学科研小组,由各级医务人员在防治疾病实践中提供科研信息,县医院进行实验以证实其效果。在县科委领导下成立了翼城县医学科学研究所,学习研究医学知识、针灸等。还通过采风访贤收集单方秘方,编印成《验方汇编》,供全县医务人员学习推广。
  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都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有的甚至达到省、地级先进水平。1975年,为了全面提高医疗水平,县医院积极开展和上级省市著名院校建立协作关系,聘请著名心血管专家李运乾来院临床教学。1979年,为促进全县医学学术和科普活动开展,县上成立 “中华医学会翼城分会”,其基本职责是举行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会,讨论会、讲座等学术活动,推动全县学术交流。
  从1980年开始,全县各医疗单位开始鼓励和组织广大医务人员结合工作特点和实际,及时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1983年,县医院科室以上医护人员撰写论文31篇,其中有3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6篇获县学术年会奖。1984年,撰写论文45篇,全部参加县医学会论文交流,其中2篇获一等奖、篇获二等奖、11篇获三等奖。1986年,撰写论文12篇,其中有2篇分别在全国农村医院管理协作组第七届学术会议上和全国医院改革与质量管理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到2008年,全县各级医疗技术人员根据临床实践撰写各种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县医院撰写各种学术论文776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48篇,省级交流26篇,国家级交流59篇;县中医院撰写各种学术论文117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31篇,省级发表12篇;乡镇卫生院创办小型专科的学术论文,有多篇在《中华农村医学》、《山西医学杂志》等刊物发表。
  1982年,中华医学会翼城分会和县卫生局召开了1982年度学术年会,这次年会共收到学术资料31篇,其中内科11篇、外科5篇、妇产科4篇、儿科2篇、五官科1篇、针灸3篇、药物3篇、护理3篇、有论著,有综述,有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还有验方介绍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16篇资料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当年,为加快医院技术创新及业务建设,县人民医院与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城乡挂钩,在省人民医院专家教授传、帮、带下,县医院医疗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开展新技术项目50余项。1987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康复协会5名儿麻专家来翼城开展儿麻矫正手术,在协会专家指导下,县医院成立小儿麻痹康复中心,聘请北京301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徐州电业职工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著名骨科专家为顾问,为本院康复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988年至1990年,县医院聘请临汾地区医院、临汾卫校和省眼科医院的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等科主任来院进行对疑难病诊的会诊和技术指导20余次。
  1992年,县医院聘请山大一院内、夕卜、妇、儿、眼科专家教授来院坐诊指导工作15天,诊治病人2064人次;讲学10次,手术10例,并与眼科达成一项长期协议,每月1至5日来院解决眼科方面的疑难病症,不仅促进了本院医疗水平的提高,而且极大方便了患者。县中医院和山西省泰和高科技开发公司签订了肿瘤临床药物实验协议书,引进了921高效抗癌注射液,并自制了抗癌散。还邀请省眼科医院副院长石正奇教授来院坐诊五官科,帮助指导工作。1994年,全县开展新技术项目40余项,仅县医院就开展了32项,有三分之二以上达到省级水平。县中医院开展了抗散癌,参赭抑癌汤、穴位封闭治支气管哮喘等研究。全县医疗卫生人员撰写论文254篇,其中县医院200篇,中医院24篇,县卫校8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5篇,特别是县卫校杨国才主编的“康复三宝丛书”,由山西省髙校联合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他还撰写论文8篇,参加国际交流2篇,其中1篇荣获国际“生命力杯”金奖。县卫生局会同县政协中医学会将全县优秀医学论文整理成册,出版了论文集,并对优秀医学论文进行了评奖。1995年,为迎接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按照县委安排,卫生系统由何培良等6名医药卫生专家组成“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审定小组”,对全县1990年至1994年撰写的医药卫生论文,运用的新技术,开展的新项目进行审定,经过层层筛选、审定、最后有150篇论文、100项新技术新项目参加了县首届科技成果展览,受到县委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县医院郭秀兰主持开展的“鼓膜修补术”获县委、县政府科技成果展览优秀奖。县中医院参展项目8项,3项获二等奖、5项获三等奖。1998年,县医院心血管防治中心张清河、贾红旗、张养性等医师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医药科技攻关《1035工程》项目和中华医学会“重点推广工程项目茶色素课题研究”,并撰写科研论文《茶色素对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经专家委员会审定人选《中国茶色素临床科研论文专辑》。县医院妇产科医师赵秀娥撰写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用于晚期妊娠引产临床观察》获得中国生产力学会科学技术生产力专业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力转化评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于光远签署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力转化评价证书》。可行性评价为: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五米索前列醇进行晚期妊娠引产促宫颈成熟,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推广应用。
  1999年至2005年,县医院心血管内科参加了由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共同组织实施的国际性多中心和大规模临床实验一第二项中国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研究,观察病例300多例,为B—受体阻滞剂及氯毗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有效提供了临床依据,研究主要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
  2000年,县医院放射科先后聘请临汾地区医院影像专家李小平,北京宣武医院影像专家高勇安,北京海军总医院影像专家李美铃多次来院进行有关影像专业知识讲座,县中医院邀请省眼科医院专家来院开展超声雾化,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2003年,县中医院首次邀请防盲办专家来院开展复明扶贫活动,为40例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2004年,县医院先后邀请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研究院教授张国恩、冯宝生,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王树英、张世渊,山大三院胸外专家郑炳祥、北京三院产科主任叶榕华,妇科主任韩劲松,省肿瘤医院眼科专家钱军来院讲学、坐诊,指导工作,并合作开展颅骨缺损成形术,胃门失弛缓症手术,肺囊肿切除术,胃底贲门癌手术及对妇产类、眼科类、风湿类疾病的诊治。2006年4月1日,“山西省肿瘤医院翼城协作医院”举行揭牌仪式,双方建立协作关系,省肿瘤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常年给予指导,并开通绿色通道负责接受由翼城县人民医院转入的肿瘤患者。当年,县医院两次聘请省肿瘤医院专家李华田来院合作开展直肠癌根治术、胃肿瘤切除、胃大部切除、胃癌腹腔转移、机械性肠梗阻、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数例,填补了医院的空白。2007年,县医院心血管内科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共同参与“心率振荡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课题研究。县中医院积极参与中医药科研项目,与省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定点县中医院为芪参益气冲剂用于心肌梗塞二级干预临床观察基地。2008年,县医院全年派出3人到上海、西安等地全国知名医院长期进修学习,有84人次参加省级以上业务或管理短期培训,全年有8名全国和省知名专家来院进行业务指导。县中医院委派1人到北京参加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品安全研讨会,参加北京药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2人到临汾参加复方丹参丸研讨会;2人到太原参加医院药剂科管理技能提升研讨会,有1人到太原参加中医药学术年会和健康管理学术会。2009年,县医院聘请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梅雪、二炮医院心内科主任胡桃红、省中研所主任高峰、省医院检验中心戎建荣等专家教授来院讲学,指导工作50余人次。心内科与西安第四军医大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签署军民共建友好医院合作协议书,对提高全院专业技术水平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翼城卫生志

《翼城卫生志》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全面系统记述翼城卫生事业的 历史与现状,力求内容真实、全面。本志通贯古今,详今略古,上溯事物发端,下至2010年12月底。彩页不受下 限时间限制。 记述以类记事,以时为序,横排竖写。按章、节、目设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首设概述,未设大事记,志为全书 主体,分门别类记述全县卫生情况,图表照片穿插其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