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沂水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刘益生,去上海购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和一部手摇发电机,在南京买到一部电影片,回来后在民众教育馆(现沂水县老京剧院)内发电放无声电影,以后又出城下乡,到蔬菜园艺实验区、棉花实验区:大梨行村、高桥、苏村等许多乡村放映,这是沂水县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台发电机。
第二节内燃机发电
一、日本侵略军在沂水城发电
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沂水城后,在东关街万通巷子东头路北(现沂水县第一五金门市部处)安装一台50马力柴油机,带动一台30瓩发电机发电,
供日军驻沂水城司令部和营房照明。
1942年,日军在沂水县酒厂处建成了南营房。年底,发电设备随日军迁到南营房继续发电。1944年8月16日,八路军解放沂水城时,发电设备被日军销毁。
二、沂水专署发电
1950年11月,沂水专署在沂水城公兴栈(现沂水县邮电局处)利用美国产中吉普车上的50马力汽油机带动15瓩交流发电机(美国产)发电,供沂水专署机关照明,发电时间每晚4小时,年发电量2万千瓦时。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其发电设备移交沂水县政府。同年,沂水《农村大众报》社用25马力柴油机带动4.5瓩直流发电机发电,供报社照明。
三、县直属机关电灯管理委员会发电
1953年8月,沂水县直属机关电灯管理委员会利用沂水专署移交的发电设备在原公兴栈处发电,供县机关照明,发电时间每晚4—5小时,年发电量2.5万千瓦时,到1958年建起内燃机发电厂后停止发电。
1958年,沂水县在城北关街肖家宅(现北关小学院内),建成内燃机发电厂,用两台60马力汽油机带动两台55瓩发电机发电,供县机关等几个单位和路灯照明,发电时间每晚4一5小时,年发电量16万千瓦时。
1959年,内燃机发电厂迁到沂水城东(现果品公司院内),发电设备改为两台300马力柴油机(波兰产),一台300瓩和一台200瓩发电机,年发电量为72万千瓦时。
1961年,内燃机发电厂与县利民铁工厂、县炼铁厂等几个厂子的发电设备合并于沂水城北头炼铁厂 (现沂水工具厂),发电供城里和几个厂子用电。发电设备有三台300马力柴油机,二台300瓩和一台200瓩发电机,年发电量为115万千瓦时。
1963年下半年,内燃机发电厂发电设备已发展到:300马力柴油机4台,发电机总功率1,000瓩,年发电量为140万千瓦时。内燃机发电厂于1969年2月,城南燃煤火力发电厂第一台发电机组建成投产后,停
止发电。
酒厂发电
1952年4月,沂水县酒厂用15马力柴油机带动从苍山县兰陵酒厂调拨来的一台5瓩110伏直流发电机发电,供本厂和沂水地委机关(现沂水县第一招待所处)照明,每晚发电4一10小时,年发电量为1.3万千瓦时。1961年,从县利民铁工厂调来一台90马力柴油机和一台80瓩发电机,从此酒厂的电力不仅用于照明,而且用于生产。
植物油厂发电
1953年1月1日,沂水县植物油厂利用蒸汽机天轴带动1952年10月从青岛购进的一台7.5瓩直流发电机(日本产)发电,供厂办公室、车间及化验室照明,每晚发电6—10小时,年发电量为2万千瓦时。
利民铁工厂发电
1954年秋,沂水利民铁工厂用柴油机带动8瓩直流发电机发电,供本厂照明。1958年,又增加一台
135马力柴油机带动一台125瓩交流发电机;一台60马力汽油机(长春产)带一台40瓩发电机。此时,全厂发电机总功率为173瓩,白天发电供车间生产,夜间发电供生产和照明,年发电量为74.5万千瓦时。
1961年发电设备一部分被调拨,一部分与县内燃机发电厂合并。
电影队发电
1955年春,沂水县成立电影放映队,用美国产4马力汽油机带动1.5瓩发电机发电放电影,以后又增加了一台3瓩发电机,其发电设备一直用到由沂水县内燃机发电厂供电后才装为备用。
广播站发电
1957年11月,沂水县广播站借用县放映队一台4马力汽油机和一台3瓩发电机,开始发电广播。
邮电局发电
1960年,沂水县邮电局用26型3瓩汽油连心发电机和日本产立式12马力柴油机带动6瓩发电机发电,供本局通信和照明用电,直到由县燃煤火力发电厂供
电后,发电设备才转为备用。
六、城乡各单位自备发电
六十年代后,沂水县的厂矿企业发展较快,工业用电量迅速增加,用电设备容量不断扩大,电力供应紧张,存在缺电、限电、停电等现象,为保证连续生产,部分单位自备发电设备,在电网中断对本单位供电时,为保证正常生产,便自行发电。
附:城乡各单位自备发电设备统计表
1967年,经上级批准,沂水县建设燃煤火力发电厂。5月,沂水县成立了建厂领导小组,从县直厂矿及有关部门抽调35名干部职工,40余名民工参加建厂。厂址设在沂水城西南沂河东岸原沂水造纸厂处。第一期工程安装一台1,500瓩发电机组,于1969年2月竣工发电。1970年2月,安装第二台发电机组,于1971年9月安装完毕投入运行。两期工程由上级拨款和县自筹共投资143万元,总装机容量为2X1,500瓩。
二、发电设备
主要设备:锅炉2台(BG521—10/13——350型、北京锅炉厂生产);
汽轮机2部(TK1.5型、太原汽轮机厂生产);
发电机2部(1部TQT—1.5/4型、一部
TQTK—1.5/4型,国营松江电机厂产)。
辅助设施:生产厂房面积544平方米;
办公室面积108平方米;
供水设施:泵房面积12平方米;水井两眼,均为4米深;输水管道有350一条长100米;直径200一条长600米,燃料储存设施540平方米。
三、电力生产
燃料和水源
发电厂的燃料主要是用沂源县草埠、新汶、莱芜、临沂煤矿的煤,用汽车运输。年耗煤量为10,000吨左右。
发电厂的水源来于沂河,电厂地处沂河东岸,地面离地下水位不足3米,厂内打水井两眼,供发电用水,年用水量为130,000吨。
生产组织
发电厂下设生产组,负责电力生产的组织与领导工作,生产组由运行、检修和化验三部分组成。有运
行班4个、修配班、锅炉检修班、汽机检修班、电气检修班、化验室各1个。
经济技术指标
发电厂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发电量、煤耗率、厂用电率、发电单位成本和企业盈亏等,其他作为辅助指标。发电厂属小型燃煤火力发电厂,在双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按理论计算日发电量为7.2万千瓦时,年发电量为2,592万千瓦时,但电厂建成发电10多年来,由于燃料供应不足等原因,经常单机运行,发电量最高年份还不足1,500万千瓦时,日发电量一般在3万千瓦时左右,
电厂自建成投产以来,发电量最多的年份是1973年为1,331.7万千瓦时,耗煤率和厂用电率的历史最好水平是857克/千瓦时和8.34%;1978年发电量1,083.5万千瓦时,比计划超发184.7万千瓦时,提前73天完成生产任务,厂用电率完成8.44%比计划降低1.59,标准煤耗率实现874克/千瓦时,比计划降低26.克/千瓦时,为国家节煤560吨,节电17万千瓦时,价值3.8万元。
电厂1979年实现了安全、满发、高产、低消耗,创造了连续安全生产300天的记录,受到上级电力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附:发电厂历年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表
沂水县没有煤矿,电厂离煤炭资源较远,发电厂的燃料均用汽车运输,运费较高,加上计划供应的燃料只能达到本厂生产所需燃料的三分之一,尚缺部分只能自行解决,用高价煤,生产成本逐年增高,企业连年亏损。
1973年6月后,发电厂与临沂电网、跋山水电站并网发电。
1980年7月初,发电厂因当时燃料紧缺,企业亏损,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等因素,县革命委员会批准电厂停产。
第四节水力发电
一、概况
1958年至六十年代中期,沂水县兴建了4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88瓩,国家投资29万元,大埠岭水电站是其中最早的一座,装机容量125瓩,于1959年建成发电,但是这些小水电由于受到水源不足等因素
的制约,不长时间就停产了。
从六十年代末开始,沂水县掀起了自力更生办电的热潮,坚持“小、土、群”方针,相继恢复和兴建小水电站46座,总装机容量为8,444瓩,其中5座100瓩以上的小水电站6,165瓩发电机组并于电网运行,为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缓和电力供求矛盾起了重要作用。到1986年全县水力发电量累计10,492.57万千瓦时。
1980年后,由于连年降水量不足及管理不善等因素,致使不少小水电站停产。1981年停产13座,到1985年全县只剩16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6,673瓩。1985年能发电的小水电站只有9座,发电量为1,702.2万千瓦时,占全县用电量的23.14%。除跋山水电站发电较正常外,其他小水电站一般在汛期发电,发电量甚少。跋山水电站1985年发量为1,644.8万千瓦时,占当年水力发电量的96.6%,1986年跋山水电站和沙沟水电站发电939.4万千瓦时。
二、水电站
(—)100瓩以上水电站
沙沟水电站
沙沟水电站地处沫河上游沙沟水库,为水库坝后式,1968年9月动工兴建,1969年10月1日开始发电,装机容量为2X200瓩,投资20万元(县自筹),年发电量144万千瓦时,该站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水利局,1977年10月并入沂水电网。
寨子山水电站
寨子山水电站地处沂河支流,建于院东头公社石门水库,为水库坝后式,1971年9月动工兴建,1976年投产发电,装机容量为2X70瓩,投资16万元(国家投资12万元,县自筹4万元),年发电量为40万千瓦时。电站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水利局,1980年7月并于沂水电网。
跋山水电站
跋山水电站建于沂河上游跋山水库,为水库坝后式,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4年4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后又逐步安装第二台、第三台机组,1978年第四机组也安装完毕投入运行。电站装机容量为4X1,250
瓩,投资400.1万元(国家投资357.5万元,县自筹42.6万元),年发电量为1,300万千瓦时,1985年发电量1,644.8万千瓦时,为历史最好水平。电站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水利局,1974年4月投产后并入沂水电网。
黄崖头水电站
黄崖头水电站地处姚店子公社黄崖头村西沂河边,为渠道开发式。1973年动工兴建,1975年5月投产,装机容量为1X125瓩,投资15.24万元(国家投资14.57万元,自筹0.67万元),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电站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姚店子公社,电站未并入电网。
邵家宅水电站
邵家宅水电站地处沂河支流,在姚店子公社邵家宅村北,为河床开发式。1978年3月动工兴建,当年11月份投产,装机容量为3X75瓩。全部由国家投资31万元,年发电量为54万千瓦时,电站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姚店子公社,1981年7月并入沂水电网。
匡庄水电站
匡庄水电站地处沂河支流,建于黄山公社大匡庄西,为渠道开发式,1976年动工兴建,1978年投产,装机容量为2X200瓩,投资43.839万元(国家投资33.839万元,自筹10万元),年发电量120万千瓦时,电站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于黄山公社,投产时并入沂水电网,发电时间较短,只发无功。
(二)100瓩以下水电站
沂水县水力发电的最盛时期是1980年,100瓩以下的水电站40处2,154瓩,这些小水电站全是社队自办的。1980年以后,因连年降雨量少,无法发电,水电站逐年减少。到1983年全县100瓩以下水电站只有14座768瓩,1986年仅剩10座383瓩,现在能在汛期发电的电站也甚少。如今社队争先用网电,未停产的小水电站仍存着停产的趋势。
附表1:
100千瓦以上水电站主要设备一览表
附表2:
部分水电站情况一览表
附表3:
水电发展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