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沂水县自1933年从上海购进一台手摇发电机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电力部门的干部职工同全县人民一起积极办电,使沂水县的电力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经历了内燃机发电、燃煤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电网供电、普及用电四个时期。
1950年下半年,沂水专署先后用汽车头和柴油机带动15瓩发电机发电,供专署机关照明。1953年秋天,沂水县成立县直属机关电灯管理委员会,发电供县机关照明。1958年沂水县建成内燃机发电厂,装机容量110瓩,1959年发展到500瓩,1961年达800瓩,1963年至1969年保持在1,000瓩以上,年发电量为140万千瓦时。从1952年开始,有些县直単位也逐步利用柴(汽)油机作动力自己办电,发电较早的有酒厂、植物油厂、利民铁工厂、电影队、广播站、邮电局等单位。1969年2月,在城西南建成2x1,500瓩燃煤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在1,000万千瓦时左右,发电量最高的年份是1973年,年发电1,300多万千瓦时。1980年7月初,因燃料紧缺等因素而停产。
1958年后,沂水县开始发展小水电事业。1959年全县最早的大埠岭水电站建成发电。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电力供不应求,全县开始大办小水电。在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小水电发展速度较快,至1980年全县共建大小水电站46处,装机容量8,444瓩,年发电量为1,500多万千瓦时,100瓩以上的水电站6处,先后有5处水电站6,165瓩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其中最大的是跋山水电站,容量4X1,250瓩,1974年建成发电,年发电量在1,300万千瓦时左右,发电量最高的年份是1985年,为1,644.8万千瓦时。1980年后,因连年降雨量不足,大部分水电站因无法生产而停产。到1986年,全县仅存16处,能发电的只有3处,年发电量为900多万千瓦时,现发电较正常的是跋山水电站。
从1967年开始,沂水县西部几个公社逐步由泰莱电网供电。1973年,临沂电业局架设了铜井(沂南县)一一沂水35千伏线路,沂水电网并入临沂电网。
1978年,杏峪——沂水35千伏线路建成,1979年初沂水电网并入泰莱电网。同年架设了韩旺变电站至诸葛、泉庄6千伏“沂水支农”线路,西北部的诸葛、泉庄两个公社用上了淄博电网的电。随着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各电网对沂水县的供电量逐年增加,1986年各电网供电量共达8,346万千瓦时。现除跋山水电站能发电外,全县90%的电力靠外地电网供给。
1973年前,全县输变电工程量少,只在沂水城内及附近公社架设供电线路。1973年以来,先后与临沂、泰莱等电网并网,陆续兴建了35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配电线路。到1986年底,全县有110千伏变电站1处,容量15,0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1条34千米。35千伏变电站8处(其中1处水电变电站、1处厂用变电站),容量24,4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9条144.9千米。配电变压器1,267台85,718千伏安,主配电线路36条1,324.7千米。形成了以11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35千伏线路为骨架,10千伏线路为网络的辐射形供电系统,1986年供电量达到9,246.2万千瓦时。
全县农电发展从1967年夏蔚公社和部分村庄通电开始,先后有王庄、崖庄、黄山、马站、崔家峪、城关、十里7处公社通了电。至1972年,全县共有8处公社74个大队用上了电。1973年后,先后又有高桥、杨庄、道托、姚店子、院东头、圈里、诸葛、泉庄、官庄、四十里堡10处公社相继通了电。至1979年底全县18处公社全部通电,用电大队发展到323个,1985年全县用电村达到684个。特别是从1985年下半年上级拨款开展电力扶贫以来,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办电的积极性,1986年全县用电村达86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1%。农业用电量4,614.8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的50%,农业人均年用电量49千瓦时。
实现社社通电以后,电力事业的发展开始走向普及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坚持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乡镇企业及家庭副业项目增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家用电器进入家庭”电力逐步普及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力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3,483万元,增长到1986年的62,803万元,增长了17倍,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23.3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倍。
五十多年来,沂水县的电力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电力事业的发展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始终存在着电力供需矛盾,用电逐步走向普及化,老用户不断增容,新用户与日俱增,人民生活用电直线上升。1986年全县用电量达到8,740.2万千瓦时,用电量年递增速度在20%以上,电力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近几年来,县政府和县电力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搞好计划用电、节约用电,较好的缓和了电力供需矛盾,促进了沂水经济发展。
事实证明:发展经济,能源为本,电力是关键。因此,加快电力事业的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