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策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邑金银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6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政策措施
分类号: F320.3
页数: 3
页码: 83-85
摘要: 金银花产业历经几百年,从民间自由贸易到官方主导购销,再到不同时期研究制定对应政策措施,总体上促进了金银花产业规模形成与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 政策措施

内容

金银花产业历经几百年,从民间自由贸易到官方主导购销,再到不同时期研究制定对应政策措施,总体上促进了金银花产业规模形成与持续稳定发展。
  “大跃进”期间,全县中药材特别是金银花产量下跌。金银花产量从1959年的25.4万千克下降到1961年的13.8万千克、1962年的12.6万千克、1963年的14.0万千克、1964年的14.1万千克、1965年的18.4万千克、1966年的19.6万千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金银花生产列入议事日程,当作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抓。曾多次制订发展规划,并提出重点抓好“两花加一楂”(金银花、棉花、山楂)、“要想发家,多栽银花”等口号,鼓励全县人民大力发展金银花生产。县多种经营办公室、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商业局、供销社、药材公司和银行等部门,把扶持金银花生产当作“份内事”,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县药材公司和供销社都设立多种经营机构,配备70多名干部、职工,坚持常年深入花区组织指导生产。1978年产量为55.5万千克,1979年产量为81.2千克。
  1982年,省科委下达“金银花增产技术扩大试验”科研课题,并拨给专项资金,经过3年的试验,总结出金银花增产的“六改”措施,初步形成一套科学管理技术。即改培墩栽植为水平阶栽培;改春施基肥和生长期不追肥为冬施基肥和生长期分期追肥;改不
  治虫为及时防治虫害;改不修剪为合理修剪;改割秋条一次定植为多次育苗和多次移栽;改晾晒为烤房烘干。实践证明,“六改”增产措施效果显著。5个试验点的平均墩产量由1981年的0.0825千克增加到1984年的0.179千克,增产117%。
  1966—1985年,省财政厅、药材公司先后拨专款20多万元,扶持发展金银花。1974—1985年,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召开1〜2次全县性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金银花生产和收购问题。县和15处公社普遍成立金银花生产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靠上抓,从县到村层层有人抓,形成发展金银花生产的组织网络。
  金银花的管理方式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相联系。合作化前,土地私有,花归地主,以户经营,分散管理。合作化特别公社化后,金银花管理方式基本有三种:一是土地、金银花墩由大队统一经营管理;二是土地金银花墩由生产队统一经营管理;三是土地归生产队,金银花墩归大队,分别经营,分别管理。实践证明,前两种方式,经营和管理二者统一,有利于生产;后一种方式,经营和管理相矛盾,毁坏金银花墩的现象时有发生。
  1980—1988年,全县相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花随地走,谁栽谁有",经营和管理统一于户,更加有利于发展金银花生产,加之推广应用新技术,全县金银花科学管理水平日益提高。1983年产量为100万千克,1984年产量为125万千克,1985年产量为150万千克,1987年达4500多万墩。至1988年全县各乡镇处处有金银花,1060个村庄栽植金银花的有800个村庄,栽培散生金银花达4700万墩,密植金银花5000亩,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千克,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为1949年的15倍。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价格下滑现象。1980—1990年,金银花价格变化区间5〜10元/千克。
  1991年后,县供销食品厂等企业加大金银花茶等系列产品研发生产,拓宽国内外销售市场,促进了金银花产业稳步发展。1997年,产量325万千克。
  1998年5月,为落实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平邑县农业产业化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由县级领导班子包扶,按照“规模化开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集约化经营”要求,重点对汶泗路沿线苹果经济带,地庞沿线黄梨经济林带,博徐路沿线金银花经济带和西南部丘陵区板栗经济林带等四条经济林带进行开发。
  2001年5月,县委、县政府提出“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努力搞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抓规模,重特色,着力培植发展金银花、瓜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培植金银花特色产业,把金银花栽植作为山区开发的重点,按照“巩固基地、扩大规模、提高品质”的发展思路,结合地堰绿化、荒山开发、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努力扩大金银花栽植规模。制定关于加快金银花发展的意见和考核奖惩规定,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把金银花栽植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县财政每年从农业发展基金中列出30万元专款,设立“金银花发展基金”,采取“以补代奖”的方式对完成任务目标的乡镇进行奖励。在巩固郑城、流峪两个专业乡镇建成新的金银花生产基地,实行联片开发,进一步提高金银花生产规模和水平。2001年,全县金银花栽植总量2.3亿墩,年产量350万千克,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粮经作物比例4:6。
  1998年后,县委、县政府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市县两级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中小微企业及合作社发展快速,使金银花种植规模和产量水平快速增长。至2012年,金银花栽植65万亩,总产量1750万千克,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同时,金银花产地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加之采摘成本逐年攀升,导致花农放松田间管理,“以橹代采” 和刨花现象时有发生。
  2013年后,县里先后成立县金银花产业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县金银花产业综合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县金银花产业提升指挥部等领导机构;组织发起成立山东省金银花行业协会和中国中药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实行“政府+协会”双轨协同机制,形成“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实施“绿色生产,三产融合,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战略,实现整治提升目标任务,确保金银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引领全省、全国金银花产业的创新发展。至2019年,金银花栽植面积稳定在65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1800万千克左右。

知识出处

平邑金银花志

《平邑金银花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平邑金银花志》共十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植物及生物学特性、种质资源、栽植管理、采收加工贮藏、产业规模、市场商贸等。详细记述了平邑县金银花的发展过程、历史积淀、产业现状等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有关金银花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研究金银花的品质积累与道地特点,推广金银花生产先进经验和技术,深化金银花的综合利用与新产品开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实现金银花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机构

平邑县委
相关机构
平邑县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邑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