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制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53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制种
分类号: S882
页数: 4
页码: 130-133
摘要: 1946年前区内柞蚕制种多为蚕农自繁、自制,分春、秋两季。春季制种在“雨水”时将种茧移入室内,多用火炕加温暖茧,无具体温度标准,皆以穿单衣在室内感到不冷不热为宜,大都在清明前后出蛾。出蛾后,雌雄交尾,拆对后选蛾放入席筒内产卵,將卵剥下,用清水或稀盐水冲洗蚕卵然后晾干,再经过暖籽到“谷雨”出蚕。秋季制种是用自然温度,出蛾后经过交配拆对,将母蛾拿到山上,用草绳栓到柞枝上,待其产卵出蚕。
关键词: 制种 柞蚕

内容

一、制种
  1946年前区内柞蚕制种多为蚕农自繁.自制,分春、秋两季。春季制种在“雨水”时将种茧移入室内,多用火炕加温暖茧,无具体温度标准,皆以穿单衣在室内感到不冷不热为宜,大都在清明前后出蛾。出蛾后,雌雄交尾,拆对后选蛾放入席筒内产卵,將卵剥下,用清水或稀盐水冲洗蚕卵然后晾干,再经过暖籽到“谷雨”出蚕。秋季制种是用自然温度,出蛾后经过交配拆对,将母蛾拿到山上,用草绳栓到柞枝上,待其产卵出蚕。
  1946年后日照蚕种场成立,随之莒具、日照县各柞蚕重点乡村设立合作育种点用新法制种。五十年代蚕种卵面消盍用2%福尔马林,六十年代改用1%有效氯漂白粉上清液消毒。1968年始,雌蛾由室内拉绳晾蛾改为小框草绳挂钩晾蛾。七十年代初改席筒内产卵为塑料纱网袋产卵,秋季野外栓蛾产卵为室内制种。暖茧由在“雨水”节后用平温渐渐暖茧,1977年后改为在“惊蛰”后10天用变温快速暖茧法,较旧法提前14天出蛾。
  柞蚕制种分原原种、原种、普通种三级繁育。区内主要进行原种、普通种繁育。春季饲养原种,制成普通种,供秋季使用。
  二、制种场
  日照县蚕种场
  1946年4月,滨海行署蚕业指导所在藏马县中町村(今五莲县)借民房4间建立蚕场,没收地主柞岚200亩。同年冬随滨海行署蚕业指导所迁入莒县大石头下可院寺庙(今五莲县境内)有柞岚500亩。翌年6月蚕场改为滨海行署蚕业合作推进社育种股。1948年冬迁往日照县三庄。1949年春称山东省鲁中南区第六行政专员公署蚕场,有职工35人,蚕室7间,宿舍9间,征用柞岚817亩,开始培育柞蚕种,供日照、五莲、莒县所用。1950年春开始兼制少量桑蚕种。1951年改称山东省沂水专区日照县蚕场,1954年又改称山东省胶州专区日照县蚕场。1957年定名为日照县蚕场,属国营事业单位归属临沂地区农林部门领导,1981年交由临沂地区丝绸公司领导。1985年底有固定资产5.2万元,柞岚756亩,桑园46亩,干部职工18人。1988年撤并于苍山桑蚕育种场。历任负责人佘云峰、唐学斗、姜祥、于丙其。
  莒县柏崖蚕场
  该场于1963年建立,属国队合营。是年由山东省农业厅拨款2?3万元,建平房18间(300㎡),並用蚕业改进费购置制种用具,由莒县业务部门派专业技术员李振宗负责技术指导。柏崖大队投入柞岚200亩並组织专业队繁育柞罢种,年繁育茧种30余万粒,供应本县。胡召进任场长。

知识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临沂地区丝绸志》

出版者:山东省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

本志编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务求做到资料准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本志设编、章、节、目四级,采用以事分类,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反映临沂地区丝绸业的全貌。体裁采用记、志、图、表诸种,以志为主。记事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断限上自1840年、下至1989年。有些内容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大事记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按时间顺序表述。只知月份不知具体日期的记在本月;只知其事,不知月日,或贯穿一年的大事则记在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沂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