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5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蚕
分类号: S887
页数: 3
页码: 128-130
摘要: 1920年前,区内柞蚕全都放养二化性品种,有沂水庄、客岭庄(从文登传入)、胶州庄。1930年始费县放养一化种。1953年莒县从辽宁省宽旬、凤城等县引进黄安东、白银两个品种,1962年从荣城县引进克岭种,1963年又从栖霞县方山蚕场引进胶兰种,1966年引进鲁青种,1979年引进杏黄种。
关键词: 柞蚕 养蚕

内容

一、品种
  1920年前,区内柞蚕全都放养二化性品种,有沂水庄、客岭庄(从文登传入)、胶州庄。1930年始费县放养一化种。1953年莒县从辽宁省宽旬、凤城等县引进黄安东、白银两个品种,1962年从荣城县引进克岭种,1963年又从栖霞县方山蚕场引进胶兰种,1966年引进鲁青种,1979年引进杏黄种。
  一化种从1953年至1955年全区普及,到1974年被淘汰。1963年日照县试验成功一代杂交种,后在全区推广。主要有一化和黄安东正反交,黄安东和胶兰正反交,以及胶兰杏黄杂交,杏黄、鲁青杂交等品种。从此自育柞蚕种自给有余,支援外地,结束了主要靠外地供给的历史。二、放养
  区内柞蚕放养分春秋两期。1885年《日照县志》载:“清明后十日分树上,五十日成者为春茧,夏至后分树上四十五日成者为秋茧”。放养技术不甚讲究。到五十年代初期区内柞蚕放养春季多采用河套养蚁法,秋季为野外拴蛾。1956年临沂专署建设科 《关于春季柞蚕生产技术意见》中提出改进放养技术,作到四勤 (眼勤、手勤、口勤、脚勤)、三放(放匀、放稀、放齐)、六要六不要(要保护小蚕,不要灌蚁;要眠满叶,不要晒眠;搬蚕要趁早晚、中午雨露天不要搬;要调好饲料,使蚕饱食,不要蚕出五眠;剪移要细心,不要丢下蚕)。1958年后全区普遍建立固定蚁场,春季引蚁上山,小蚁场养蚁,先放墩柞,后放桩柞,小蚕放阳坡,大蚕放阴坡。1959年日照县在柞蚕放养中做到“四不”(不光墩,不跑坡,不眠光枝,不吃眠前柞)、“三就”(有光墩就搬,有光枝就匀,饱食就眠)。1966年沂南县张庄区大峪大队采用春放密、秋放稀;春由低向高处放,秋由高向低处放养。
  六十年代区内着眼防病,采用大破稀放,蚕到大眠起场。移蚕三次,两次亦有之。七十年代后则采用因地因时制宜,稀密结合措施进行放养。天旱柞老虫害多时密放,阴湿柞嫩虫害少时稀放,使柞蚕放养技术日趋完善,柞蚕茧产量趋于稳定。
  三、病虫
  区境内柞蚕病害主要有微粒子病、脓病和软化病。
  微粒子病:俗称黑皮病,自清代一直发生。1954年临沂专署建设科提出四条防治措施,一是严格挑蛾,二是剔除病蚕病蛾烧埋,三是饲养中饱食匀而稀放,四是进行杂交,培养良种。该病得以控制。1958年后粗制滥造蚕种,该病又蔓延成灾01961年日照县三庄蚕种场种茧发病率达24%,使该县平均百蛾产茧量由1958年的51.36斤下降到13.59斤。1962年秋,莒县龙山公社柏崔大队培育的50千粒茧种发病率超过50%。1964年后经蚕种场通过严格显微镜检查防止食下传染等措施,制出了无毒蚕种,用于
  生产后,此病被控制,不再发生。
  脓病:俗称黄烂病,日照、莒县称狸猫。全区年年发生,轻者发病率20%左右,重者达50%以上,尤以阴雨连绵,气温低时愈重。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全区脓病泛滥成灾,有三分之一放养柞蚕大队柞茧绝产。后经技术人员指导,采取制种时严格消毒,保种暖卵暖茧时温湿度适中,羽化出蛾时勿使受伤,放养稀匀,视气候采用不同的柞叶饲蚕,及时埋掉病蚕等措施进行防治,发病率下降到5%左右。
  软化病;又称皮条病(亦称倒流),以秋季结茧前,遇东北风时常发此病。1964年8月12日连刮7天东北风,莒县柏崖大队柞蚕出现各异,在黄沙岭柞场放养的柞蚕发病率50%到70%,在土地肥沃柞场放养的柞蚕很少发病,柞茧获得丰收。
  害敌主要有蝈蝈、螳螂、蚂蚁、蜘蛛、蜂子、麻雀、蟾蜍、老鼠、刺猬等。对此多采用人工捕捉驱赶,亦有药杀者,今以药杀为多。

知识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临沂地区丝绸志》

出版者:山东省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

本志编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务求做到资料准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本志设编、章、节、目四级,采用以事分类,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反映临沂地区丝绸业的全貌。体裁采用记、志、图、表诸种,以志为主。记事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断限上自1840年、下至1989年。有些内容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大事记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按时间顺序表述。只知月份不知具体日期的记在本月;只知其事,不知月日,或贯穿一年的大事则记在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沂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