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52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490.0
页数: 13
页码: 1-13
摘要: 临沂地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濒黄海,西与枣庄、济宁、泰安三市为邻;北靠淄博、潍坊两市;南界江苏省;东北与青岛市接壤。现有境域,西周时期为莒、郯、鄫、鄅 、颛臾等诸侯国。春秋时分属鲁国和齐国。战国时分属齐、楚国。秦时分属琅琊郡和郯郡。汉时分属琅琊国和东海郡。隋、唐、宋时皆为琅琊郡。元时改置莒州和沂州。明时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和青州府莒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沂州府。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区。抗日战争时期分属滨海、鲁南、鲁中三个行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临沂、沂水两个专区。1953年撤销沂水专区,并归临沂专区(即今临沂地区)至今。
关键词: 信息描述 概述

内容

临沂地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濒黄海,西与枣庄、济宁、泰安三市为邻;北靠淄博、潍坊两市;南界江苏省;东北与青岛市接壤。现有境域,西周时期为莒、郯、鄫、鄅、颛臾等诸侯国。春秋时分属鲁国和齐国。战国时分属齐、楚国。秦时分属琅琊郡和郯郡。汉时分属琅琊国和东海郡。隋、唐、宋时皆为琅琊郡。元时改置莒州和沂州。明时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和青州府莒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沂州府。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区。抗日战争时期分属滨海、鲁南、鲁中三个行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临沂、沂水两个专区。1953年撤销沂水专区,并归临沂专区(即今临沂地区)至今。
  临沂地区现辖临沂、日照市和郯城、苍山、莒南、莒县、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县。全区总面积2278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丘陵占28%,平原占36%,涝洼占3%。人口1155.56万人。是山东省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地 (市)区。
  全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沂山、蒙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沂河、沭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区扌以沂沭河流域为中心,北、西、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状冲积平原。东有海岸线99.6公里。全区除日照沿海外,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2度至14度之间,年乎均降雨量650-820毫米,年平均湿度在63—72%之间,无霜期为189—230天。本区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和土地宽阔、人口众多等特点,很适于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对植桑种柞,发展蚕丝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已是本区传统生产,有着悠久历史。
  临沂地区的蚕丝业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历经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发展进入兴旺时期。到了春秋、秦汉时期发展更加迅速,养蚕者遍布千家万户。《史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又载:“齐鲁千亩桑麻……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然是富给之资也”。《诗经?东山》云:“我徂东山(今蒙山)滔滔不归……蜎蜎者蠋,蒸在桑野……”。1976年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时期桑丝帛画,织工已相当精巧,薄细程度属全国上乘。画中纺绩图展示了本区当时丝织业的发达。《沂州府志?秋胡行》中“三月垂杨蚕未眠,携笼结侣南陌边”诗句亦描述了本区群众采桑养蚕兴旺景象。
  东汉末年之后,本区内长期受到战乱影响,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蚕丝业也随之衰退下来。
  公元618年,唐朝统一全国后,社会较为安定,蚕丝业得到复兴,区内亦再次出现兴旺景象。大诗人杜甫在诗中写到“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中国通史》记载当时沂州绢已被列全国第五等销往各地。《沂州志》亦载境内有绢、绵、山绸、绵绅等丝织品。
  宋元时期,北方战乱。以山东为重心的蚕丝业向长江以南转移,並随着棉花的传入,区内蚕丝业趋于萎缩状态。元朝后期有一定的发展,朝廷规定山东民户“每两户出丝一斤给国用,五户出丝一斤给诸王功臣汤沭之资”,本区农村几乎都纳户丝。
  明代中叶,社会比较安定,蚕丝海外贸易又渐而扩大,社会仍有很大需求,引起封建官府的重视,使本区蚕丝业随之复兴 《沂州志》载:“国有农桑民之本,沂地旷人稀耕植者甚众” 《蒙阴县志》亦载:“蒙阴山多,地少,而且瘠,民知种禾者有之,至于桑枣杂树为永世之利……为今之计每岁春督令阖县人民各照力量分为三等……宜偏植桑枣,又禁牛羊之害”。同时本区柞蚕也由柞林中自生自灭开始人工放养,莒州、沂水、日照、蒙阴、费县一帶山区是最早的放养地之一,并有很大发展。《重修莒志》记载:“昌邑绸之所用南山茧(莒县、沂水、五莲、日照等县一带山区称南山)半输自莒”。此时丝绸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山东通志》记载:兖州的镜花绫、双距绫:青州的仙纹绫(当时本区辖地为兖州、青州分辖);沂州的绢、花绒等丝绸产品均为国贡物。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载向国纳农桑丝绢:蒙阴县三百八十九匹七尺;莒州九百五十二匹一丈一尺六寸三分五厘;沂水二百一十六匹一丈三尺五分;日照二百一十匹一丈三尺五寸。万历年间《沂水县志》载:沂水地方“尤勤树畜饶物产,蚕妾红女,缫盆机杼之声相闻,千树之素封,接畛而居”。
  清代,本区蚕丝业日渐兴旺。《山东通志》载:“沂州府民淳物阜,桑土繁滋”。《临沂县志》载宋鸣梧撰《琅琊城东新创李公庄记》中云:“昔日……桑麻隐蔼遥映而达郡城”。日照县令张成教在《海》诗中写到:“我醉即当泛月槎,归来海上问桑麻。但见桑麻青如莽,不见神仙更来往”。清曹倜著《蚕桑速效编》中亦述:“临沂、兖州一带乡民每年立春后,春分前去浙江石门天花荡购买红皮单枪大种”栽植。这一时期本区的柞蚕生产已进入盛期。《沂州府志》载王士正《山蚕词四首》中云:“那问蚕奁更火箱,春山到处是蚕房。……春茧秋丝各自谙,一年三熟胜江南”。孙廷铨撰《山蚕说》中述:“山蚕(即柞蚕)齐鲁诸山所在多有,今他省亦间有之,而以沂水产者为最”。乾隆年间,沂水县在苏州阊门里设有“山东沂水茧绸发客不误”五间门面开展贸易。《山东通志》载;“费县掺山茧为桑丝以自食”。《重修莒志》载庄锡缜《山蚕词》中云:“山田荦确势嵯峨,轻雨轻寒长欂椤。怪道阿环缚帚把,齐来树下系金蛾……东山茧与西山茧,估客牵车一例收”。《蒙阴县志》载吴伟业《夜宿蒙阴》诗中也写到“野蚕养就都成茧,村酒沽来不费钱”。蒙阴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一首诗:“饲罢春蚕又饲秋,一年生计此中求,槲林更比桑林广,何必争先拜马头”随着柞蚕生产的发展,放养、缫织技术也开始传往外地。1736年安徽省来安县“募沂兖工师教其民”从事柞蚕业。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内外丝绸贸易市场扩大,促进了蚕丝业的进一步发展。到清末民初本区的蚕丝业进入旺盛时期。各县成立了蚕丝机构。临沂、郯城、费县、莒州、蒙阴、沂水、日照县相继开办了蚕业学校,借以培养蚕业人才,倡导生产,传播技术,使蚕丝业迅速发展。到1912年全区桑蚕茧年产量达到50284市担,占全省年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山东省各县乡土调査录》中述:“临沂县养蚕者日见其多;费县民家无不养蚕,桑树无家不栽;蒙阴县居民多赖养蚕为生;郯城县蚕业日见进步,沂、沭河两岸桑树甚多,马头镇一带民间桑园无确数,多者60亩,少者数十株;沂水、莒县栽桑养蚕者颇多”。柞蚕生产亦盛极一时。
  1854年,沂水县知县吴树声所撰《沂水桑麻话》中述:“沂多山,山必有场。种桲椤以养山蚕,岁出山茧山绸无算。”1908年,莒县人袁文思开始组织蚕户集中放养柞蚕。1912年贵州省遵义县派人来本区学习沂州、日照县种柞放蚕技术,并从沂水县购 “沂水庄”柞蚕种回境放养。1920年,山东省16个柞蚕重点县中就有日照、沂水、蒙阴、莒县。1922年,日照、沂水、莒县三县年产柞蚕茧共6660市担。1931年,沂水县柞场发展到一万亩。
  1933年费县柞蚕放养户已达7700户,占全省放养户的34%,产柞茧1111市担,居全省第五位。
  随着蚕茧生产的发展,这一时期本区的丝绸工业和贸易也出现了繁荣景象。沂水、莒县、临沂、日照、蒙阴、费县、郯城县都纷纷开办了茧行缫织坊、丝线店、绸坊等,进行加工制作丝织产品,开展贸易。
  1854年,沂水县知县吴树声在《沂水桑麻话》中写到:
  “岁出山茧山绸无算。西客皆来贩卖,设经纪以抽税,岁入数千金焉。东门外山绸会馆,为山绸客公会之所,颇壮丽可观……茧行尚可观。每至茧成时,各集卖茧,堆积如阜”。《历下志游》中亦记有“他郡所产皆不能及沂水织作绢”。1856年,安徽汪廷玉在莒城南关开办“益泰线店” ;1906年,费县城关人徐伟信开办“恒兴线店”,每年缫制丝线100-200市斤,销周村。临沂绢、丝带、丝发网;费县黄绢、山绸;沂水绵绸、山茧缎行销各地。1907年,诸城、日照、莒县联合成立“华商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茧、丝、绸贸易业务。次年莒县袁文思也组织蚕户收茧制丝,对外贸易。1912年,临沂县有绸坊30家,蒙阴县有缫坊千余家,潍县、周村商贾结伙来临贸易。日照夹仓一带亦设有“和生、复合茂”丝绸店;安东卫、岚山头等地设绸缎庄与上海、大连等地通商贸易。同时潍县人张佃奎在莒县大店镇开办韩家坊店经营绸缎。莒县石场、柏崖每逢集日,茧市长里余,柞茧交易四、五百担。1914年,临沂县五色丝线、椿绸、白绢;日照县山茧绸;沂水县花茧绸、茧绸;莒县茧缎;蒙阴县椿绸;费县黄绢:郯城县丝罗底均在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上展出并获奖。到1918年本区丝织工业和贸易更加昌盛。《中国年鉴》记载:“临沂县每年出桑丝五万兩左右,所织绢软洁为县境纺织品之冠,山绸亦有名,椿绸较山绸为多;费县有黄绢山绸,黄丝为主要输出品;沂水县生产布棉绸、山茧绸、茧丝也为大宗;莒县有织茧?者32户,茧?每年产额约4320匹,输出茧丝约万斤;蒙阴县出产家蚕丝约30万两,并有绸缎输出;郯城县每年出桑茧丝5000两左右”。这时日照县亦已成为行销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南山丝、南山绸”重要产区。直到1931年,区內丝绸业仍盛不衰。《中国蚕业史》记载:“蒙阴、沂水县已成为山东省著名产丝之地,沂水有正式缫丝厂7家,产丝80箱(毎箱100市斤);蒙阴县有两家,产丝90箱”。此时临沂城有丝线店作坊6家,每年销往上海黄丝1000块。又据山东省实业厅1934年调查:沂水县缫丝户数390户,丝灶数397个,年产丝159.9担;费县缫丝户数85户,丝灶数77个,年产丝67担;蒙阴县缫丝户数1002户,丝灶数1006个,年产丝1024担,每年销上海300担;郯城县年产丝8担(临沂、莒县、日照县未调查)。
  1934年后,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市场丝绸销路停滞,价格猛跌。“农民养蚕不仅无利可图,抑有折本之虚”,加之匪去兵来,患殃连年,本区的蚕丝业急剧下降。1935年缫丝厂仅存蒙阴县坦埠“德昌” 一家,有丝车50架。到1937年全区桑茧年产量只有9900市担。1938年,日军侵占临沂后,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抢光、杀光),迫使蚕业机构中断,桑、柞资源被毁大半。同时海运不通,出口受阻,使本区蚕丝业每况愈下,陷于绝境。为挽救此业,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于1941年后在沂南县创办公私合营“利源染织厂”、沂水县“新昌丝织厂”、临沂县“华大丝织厂”、日照县公营“大纶丝织厂”,并建立了滨海区蚕业指导所。1946年8月,滨海区第二届参议会提出“积极开展造林事业,多栽桑树,提倡养蚕”,并通过贷款扶持群众开展蚕丝业生产。当时,日照、莒县年产柞蚕茧3000余市担。莒县民众联合办缫丝厂训余家,有纺车294架。临沂城亦有周村人开办了 “元亨永”、“丰亨玉”等商号绸缎庄,使本区蚕丝业一度又活跃起来。据1946年山东省工商总局统调科工商材料记载:
  ”滨海区出口蚕丝100000斤”。1947年,临沂、滕县被列为鲁南
  平原产丝区。
  三年内战,使本区刚抬头的蚕丝业大受影响,并越来越不景气,到1949年全区剩下桑园500亩,加零植桑树年产茧才7433市担,仅是1912年的七分之一;柞茧年产量只有2134市担;丝绸工业和贸易也处于凋敝冷落状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蚕丝业的恢复和发展。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确立了 “以恢复为主,争取三年内柞蚕全部恢复战前(抗日战争)水平,桑蚕恢复达50%”的发展方针。本区通过发放扶持贷款,引进推广改良蚕种,组织蚕农蚕种共催,表彰奖励养蚕模范;对丝绸工业采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等鼓励扶持政策,使蚕丝业得以顺利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区桑园发展到1400亩,年产桑蚕茧恢复到9385市担;柞蚕茧3499市担,均比1949年增长28%以上;丝绸工业也于1952年在莒县、沂水、日照县恢复建立了10家丝织作坊生产合作社(私营3家,合作社7家)。
  1953年柞丝税率增高,丝绸贸易停滞。山东省采取“限产、减产、维持”的蚕业生产方针,进行桑蚕退种、柞蚕杀种,抑价限量收购蚕茧,责成银行贷款扶持私商购销。当年本区杀柞蚕种三分之一,使柞蚕茧产量比1952年减产47%;桑蚕也抑制发种,生产停滞不前。是年秋末丝绸脱销,外贸货源不足,土丝价格上涨,经营土丝的农民和私商均获暴利,引起蚕农的不满,上诉到国务院。
  1954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方针,本区在积极贯彻的同时提出“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纠正压制生产的做法,积极组织试验推广建立蚕丝基点,重点发展。桑蚕生产以蒙阴、沂源、沂水、苍山、沂南县一带山区为重点;柞蚕以临沐、莒县、莒南、日照、沂水、沂源县为重点,要求四年内发展柞林17万亩。并为基层培训了1700多人的桑蚕共催共育技术队伍,同时扩建了日照、莒县两处国营缥丝厂,使本区蚕丝业得到逐步发展。1956年全区桑蚕茧年产量12557市担,比1953年增长22%;柞蚕茧14118市担,比1953年增长7倍多》柞蚕丝16.96吨,比1953年增长8倍多。是年本区在临沂县首次试养蘆麻蚕也获得成功,后推广全区。
  1957年临沂地委对柞蚕生产提出“维持现状”政策,柞树入社未评价偿还,又无专人管理,出现砍伐柞林现象,柞茧产量比1956年下降了48%。
  1958年,在大跃进期间,本区贯彻中央“大力发展,飞速跃进”的蚕业生产方针,并受共产风、浮夸风、平调风、瞎指挥风 ……”之五风影响,提出“反右倾,鼓干劲,破保守,立壮志,发展蚕业生产”进行桑、柞入社归公,社、队办蚕场,进行大计划、高指标植桑种柞、养蚕。要求“迅速建立大片桑园”。搞养蚕大集中,一年四季皆养蚕(蒙阴县一年养蚕11批),批判 “养蚕没有桑蚕茧生产不能跃进”右倾保守思想。临沂地委要求1959年全区柞蚕茧产量达到71000市担。由于在生产中重栽轻管、重蚕轻桑,集体经营投资过大,群众得不到直接收益,加之自然灾害频繁,蚕病暴发,茧价偏低,使蚕茧生产大起大落,滥砍乱伐桑、柞连年发生。同时在大炼钢铁、大办食堂运动中亦进行大量砍伐桑柞以为其用。沂源县80万株老桑树,一年砍掉20万株,全区桑园由1958年6200亩,1961年降到4800亩#年产茧量由10407市担降到2978市担;柞岚亦减少了8万多亩,柞蚕茧由13495市担,降到874市担;年产柞蚕丝由17.61吨,降到4,77吨。
  1962年贯彻调整方针。本区提出“努力恢复蚕业生产,发展桑园,谁栽谁有,群众宅旁院内桑树永远归己”政策。全国蚕茶工作会议后,又贯彻了“巩固现有,积极恢复,迅速发展”的蚕业生产方针,在本区全面推行“三包一奖四固定”蚕业生产责任制,实行队营户养,一包几年不变;成片桑园和柞岚组织专业队营;户有桑户养蚕的办法;大力推广使用蜈蚣簇和沂源县马王峪大队用嫁接法改良地边实生桑墩,一年产茧量翻一番的经验。在柞蚕生产中采取稀放、隔离防病除害技术措施;推广日照县“三选六定”育种法,培育良种,从而提高了蚕茧产量与质量,增加了蚕农收入。同时在蚕茧收购中实行奖售政策,并上调了茧价,激励了群众发展蚕茧生产的积极性,使本区蚕茧生产开始回升,蓖麻蚕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1965年,临沂地委提出“三蚕(桑、柞、篦麻蚕)并举,以桑蚕为主,巩固现有,大力发展,开展育苗运动,三年栽桑一亿株”的蚕业生产方针。临沂专员公署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中,也要求五年内栽地堰桑100万亩,以苍山、沂水、沂源、蒙阴、沂南、日照县为重点。地委书记薛亭在全区林业会议上讲:“要抓桑育苗,加快栽桑速度,搞好管理,不准损坏;对蓖麻蚕也要抓一下,提倡大养,不但社员户里养,机关也可以养”。并号召各县一把手学习沂源县委书记李顺祥,抓思想、领导、人力、物力、地块、技术六落实,实现当年育苗、移植、嫁接、养蚕、当年见收益和舍得拿领导、劳力、好地、肥料发展桑蚕生产的经验。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在临沂检查工作时也指示:“解决花钱问题,一是养蚕。现在看,恢复桑蚕是个战略任务,沂源解放前收100万斤茧,现在只收20万斤,要想法搞上去”。随后全区掀起育苗运动,栽桑热潮。沂源县提出“一年育足苗,二年嫁接完,三年实现梯田地边桑树化”的奋斗目标,并着手辟建鲁村区南岭万亩桑园。沂水县委、县府亦成立了建设百里大桑园指挥部。莒南县8万亩柞岚进行开发利用。同时机关学校、农村团支部、农民家庭也都在为蓖麻蚕生产而同心尽力。使全区蚕业生产进入发展高潮。当年全区育桑苗9000余亩,新栽桑800万株;柞蚕茧年产量达到15230市担,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最高水平。春蚕平均每蛾单产70.3粒,创本区历史最高记录。蓖麻蚕茧达到1680市担,是1956年开始饲养产量的560倍。1966年临沂地委又指示要把桑蚕生产连续抓三年,要求1967年育桑苗一万亩,栽桑两亿株,并发放专项贷款85000元,扶持生产,从而全区桑园面积迅速增加。1966年梯田地边桑达到18400亩,比1961年增长四倍多;年产柞蚕丝31.031吨,是1961年陥6?5倍。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政府机构瘫痪。从城市到乡村,男女老幼皆卷入“革命”,影响了蚕丝业生产。1971年后,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产生厌恶情绪,广大干部群众又致力于蚕丝业的发展。是年5月,山东省在沂源县召开了全省蚕业生产现场会议,提出“以发展桑蚕为重点,积极巩固提高现有蚕区,大力发展新蚕区”,并制定了发展规划。规划中把临沂地区列为桑蚕重点产区,要求在五年内发展专用桑园二至三万亩。会后本区组织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8000多人次到省内外参观桑蚕生产。并制定发展规划,提出“专用桑园和粮桑间作、零星植桑并举”的方针。同时成立科技组织,举办蚕业培训班,组织桑蚕专业队,推广室外养蚕和临沂县“当年栽桑、养蚕、收益;促粮、促机 (机械化)、促肥和舍得拿好地、肥料、资金、劳力”发展桑蚕生产的经验。使全区桑蚕生产迅速发展,到1977年进入高潮。临沂县许多公社都提出“一人一分桑”的口号。是年该县专用桑园发展到19000余亩。全区专用桑园达到66500亩,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居全省地(市)之首位,多集中在临沂、蒙阴、苍山、莒南、郯城县。零星植桑12190万株,以沂源、蒙阴、沂水县居多。全区年产桑茧32290市担,是1949年的54倍,1966年的6?1倍。临沂县超过5000市担。沂源县超过12000市担。随着桑蚕生产的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沂源、临沂、莒县、平邑等国营缫丝、丝织厂家。乡镇丝织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77年全区建社办、队办缫丝厂、丝织厂32处。同时临沂、日照、莒南、沂水、沂源、蒙阴、苍山县都成立了蚕丝公司,专营蚕丝业。
  柞蚕、蓖麻蚕生产自七十年代起由于农业学大寨,治山治水,许多柞岚被辟为大寨田,或辟为果园、其他经济林,使柞岚面积逐年减少。加之外贸市场销路不畅,茧价又偏低,蚕农视收入低不愿再业。政府、业务部门也尚未大力提倡,使柞蚕、蓖麻蚕生产又衰落下去。
  由于桑园面积迅速增加,蚕室蚕具、技术力量跟不上发展的形势,且普遍存有“重栽轻管、重蚕轻桑,杀鸡取蛋、急于求成”的倾向,使部分桑园“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主(刨掉)”。在养蚕中追求产量,施命令之法,进行多批养蚕,大小蚕套养,不能彻底消毒,加之专业队管桑养蚕大呼隆,缺乏责任心,导致全区蚕病大暴发,蚕茧减产,价格又低,使经济效益不高,开始刨桑改种,桑园面积逐年减少。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本区桑蚕生产也由村集体管理变为户管桑户养蚕、个体承包生产,加强了生产责任心。在这时期,本区结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对桑蚕生产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平原区以发展粮桑间作为主;山岭地区以梯田地边桑为主;各地并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建立适当数量的密植专用桑园。同时全区还推行了小蚕共育(专人、专室、专具养小蚕)、大蚕少回育,加强对桑园的管理,提高了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加之国家上调蚕茧收购价格,增加对蚕农的投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到1980年桑蚕茧年产量上升到52824市担;桑蚕丝达到218吨;丝织品58?4万米,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沂源、临沂、蒙阴县桑蚕茧都超过万市担。沂源、蒙阴、、临沂、莒县、莒南、苍山县已被列入全省桑蚕基地县,重点发展。此间本区柞蚕因生产体制形式不适应柞岚分散到户,削弱了生产力,加之茧价偏低,使其很不景气,蓖麻蚕也濒临绝产。
  1981年成立临沂地区丝绸公司。各县也相继成立了丝绸公司或蚕茧站,全区实行茧、丝、绸,农、工、商、贸一体化管理。在本区各职能部门与丝绸系统进行业务、人事、财产和其他事宜交接期间,放松了对蚕丝业的领导和投入,蚕茧生产又受棉花提价之影响,相比之下蚕茧价格偏低,致使蚕丝业一度下降。全区刨去桑05000亩,刨去零星桑1000万株,桑丝年产减少20余吨。
  隨之临沂地委、行署加强措施,组织各县分管此业的县长、丝绸公司经理赴浙江省参观学习,制定发展规划,对管理差、技术低质量次达不到出口标准,收不付出的乡、村办缫丝厂进行整顿下马。对国营缫丝厂要求限期提高产量、质量。对桑蚕生产职能部门采取印发《栽桑养蚕大有可为》典型材料;改一年多批养蚕为一年三季只养四批蚕;推广稚蚕共育;发展小蚕复盖育,更换养蚕品种;推广使用方格簇;培训蚕农技术员两万人次;设桑蚕基点258个,实行技术承包,发放扶持资金等措施发展生产。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全省桑蚕基地县进行了调整,把本区临沂、沂源、蒙阴、莒县、莒南、沂水县列入全省桑蚕基地,加快发展。同时临沂行署也提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积极发展”的蚕业生产方针。莒南县把发展蚕业生产列入县委、县府主要议事日程之一。县委书记张怀三在各种会议上都大讲蚕业生产,使这个县的蚕业生产迅速发展,群众栽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区蚕业生产得到很快好转。1985年全区桑园由1982年30100亩增到43417亩;年产茧由53364市担增到60600市担,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居全省地(市)首位;年产白厂丝也由195吨上升到260.79吨;丝织品生产翻了一番;丝绸贸易同时出现繁荣景象。唯柞蚕、蓖麻蚕生产仍处下降局面。
  1986年后,物价实彳了双轨制,蚕丝多渠道出口,乡镇丝棉业的自由发展,蚕茧原料走俏,出现了一些私营茧站和商贩,高价抢购倒卖茧丝,形成全国性“蚕茧大战”,並愈演愈烈。1987年秋“蚕茧大战”延及本区,到1988年全区性的“蚕茧大战”达到高峰,茧贩四起,市场失控。全区有非法.自营茧站102处,收购点50余处,小茧贩上万人次,哄抬茧价,抢购蚕茧4万市担,国营茧站仅收购3.29万市担,使本区三家国营缥丝厂停产待料。生丝非法出境者也不在少数。对“蚕茧大战”现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制订措施,加以制止,进行整顿,“关、停、并、转”了一部分乡镇缫丝加工业;经济制裁了一批非法经营者;上调了蚕茧收购价格;山东省内对蚕茧生产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使“蚕茧大战”基本得到平息,蚕丝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89年全区桑园发展到58408亩,桑蚕茧年产量达到83000市担,仍居全省地(市)之首位。丝绸工业也由原来分散的个体私营作坊,.自1956年公私合营后,逐步过渡到由地、县、乡统一管理的国营、集体厂家;生产由手工操作转向半机械、机械化生产。到八十年代本区丝绸工业进入兴旺发达时期,全区已初步形成以日照、莒县、临沂、沂源为主的缫丝、织绸、印染生产基地。蒙阴、平邑、费县、郯城、沂水、莒南县也都建立了一些乡镇丝织工业,构成了全区丝绸生产网络。1989年全区有国营丝、绸厂6处,县集体丝绸印染厂1处,乡镇丝、绸厂11处;共有桑蚕缫丝机952台,19040绪;柞蚕缫丝机252台,5040绪;丝织机356台;年生产桑蚕白厂丝303.26吨,居全省第二位;桑蚕农工丝61?2吨;柞蚕丝18?61吨;丝织品264?85万米;印染能力120万米。丝绸工业总产值3406万元,实现利税549?5万元(不含乡镇企业)。
  丝绸贸易也自1983年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政策以来更加繁荣。内贸实行多渠道,少环节,以效益为主,打破行业、地区界限,各行各业各家于全国各地自由购销;国外贸易不断增加品种,到1989年末全区有丝绸批发部、兼营丝绸产品国营、.集体商店3682家,代销网点12296户,经营品种上千计;外贸丝绸出口产品58种,出口额4659万元。
  随着蚕丝业的发展,到1989年全区已建立了临沂地区丝绸公司、临沂丝绸进出口支公司和9个县丝绸公司,3个县蚕茧站行政、经营管理机构,全系统共有干部职工487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64人。

知识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临沂地区丝绸志》

出版者:山东省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

本志编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务求做到资料准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本志设编、章、节、目四级,采用以事分类,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反映临沂地区丝绸业的全貌。体裁采用记、志、图、表诸种,以志为主。记事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断限上自1840年、下至1989年。有些内容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大事记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按时间顺序表述。只知月份不知具体日期的记在本月;只知其事,不知月日,或贯穿一年的大事则记在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沂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