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412
颗粒名称: 第八节 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
分类号: X751
页数: 7
页码: 142-148
摘要: 从60年代起就注重通风防尘和矽肺病的防治工作;70年代,环保工作意识进一步增强;80年代以来环保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规章和措施进一步完善。通过一系列治理防范措施,职工的作业环境和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劳动卫生

内容

从60年代起就注重通风防尘和矽肺病的防治工作;70年代,环保工作意识进一步增强;80年代以来环保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规章和措施进一步完善。通过一系列治理防范措施,职工的作业环境和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一、通风防尘建矿至1975年底,井下大部分靠自然通风,虽有几台轴流风机,但没有形成完整的通风系统,井下粉尘浓度超标,选厂也没有除尘设备。1976年,采纳省冶金局通风防尘工作队的建议,完善了通风防尘制度和措施,在山子涧两个中段安设风门风墙,在+75米中段南主运巷打通风井并安装4—72—11离心式风机1台;在堆金山+70米中段砌风墙并安装4—72—11离心式风机1台;在金场+42米安装风门,+97米中段安装70B2-11型风机1台。到1996年底,各坑口供通风系统健全,通风良好,彻底解决了各作业场区通风防尘问题。1978年至1984年间,在铜井、金场选厂安装泡沫除尘器各3台,极大地减少了碎矿所产生的粉尘。据测尘记录记载:1976年前,井下、选厂粉尘浓度都严重超标;1976年至1983年,井下粉尘浓度每立方米在2毫克至2.5毫克之间;1983年至1996年,选场粉尘浓度每立方米为0.5毫克至2毫克,矿山每立方米为0.5毫克至1毫克之间。
  二、尾矿管理铜井矿区选厂1960年投产后,尾矿排放至地表尾矿库;1970年,库满后排放到寨子河铜井段;1960年,金场选厂年投产后,尾矿全部排到金场小河。多年来,尾矿日渐堆积,污水中的悬浮物严重超标,造成了污染。为疏通河道,减少污染,铜井矿区于1980年到1983年雇工在河道中心挖排水沟5次近30000立方米。1978年,无偿转让给金场矿区驻地金场村翻斗汽车一辆,用于运送尾砂及从尾砂中选金用。但上述措施并没根治污染,导致村民多次上访。1981年至1984年,上缴排污费435601元。为治理污染造福于民,1984年,自行设计了铜井矿区尾矿充填一期工程施工方案,投资39.42万元(其中环保补助费资金22.4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6.92%),在地县两级环保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工程于1984年8月初动工,12月竣工。建成砂泵房两座154平方米,浓密池1座450平方米,沉淀池1座700平方米,配套设备及井下全部工程也全部完工。经试运行,1985年8月地、县两级环保及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工程达到设计要求,设备运行正常,治理效果良好,污水处理率达96.17%,废水达标率100%。见表14。表14尾矿充填工程一览表在取得成功经验之后,1988年至1992年分别投资17.06万元、14.53万元、17.19万元、23万元建成铜井矿区、金场矿区尾矿充填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累计投资(不含运行费)90万元。沂南县志记载:“沂南金矿系废渣废水排放大户,1983年至1987年,结合技术改造投资60万元,完成充填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且每年可创价值11.5万元。
   三、噪音治理
  沂南金矿噪声源主要有凿岩、爆破、井下风机、压风机房,选厂的碎矿和球磨等,1980年前对此还没有治理措施。1988年10月,在铜井、金场矿区的两个选厂分别建成20平方米隔音室,以后全矿各压风机房都建了隔音室。室内噪声由98分贝降为45分贝,使职工免受噪声侵害。但井下凿岩、选厂粗碎、球磨的噪声尚未根治, 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四、矽肺病防治
  1961年,党委提出“坚持积极预防,慎重对待,加大措施”预防矽肺病的措施。1966年,对接尘人员进行X光拍片检查,发现矽肺病73人,其中一期3人、二期3人、疑似67人。1976年,统计接尘人员患矽肺病者,凿岩工占18.7%,扒装工占6%,破碎工占15.2%,翻砂工占3%,选厂维修工占4.5%。1976年后,随着通风防尘措施的落实,职工作业条件的改善,矽肺病率大大降低。1976年至1993年对接尘人员进行10次査体,累计共有矽肺患者12人, 其中1986年前的矽肺病患者10人,新发现的只有2人。
   五、汞毒防治
   建矿来一直沿用在重选工艺中用汞提取冶炼成品金。
  1、1974年前,由于领导和职工普遍缺乏汞毒知识,不了解汞毒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重选投汞摇簸子时不戴防护手套,汞金一毛金一成品金除汞和冶炼过程中没有预防汞气吸收的任何措施,故导致接汞人员深受其害。
  2、1975年,矿组织人员赴南京铜井铜矿考察汞防治措施,回矿后随即向职工进行汞毒知识教育,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例如重选工人摇簸子时戴乳胶防护手套、戴口罩。但班组所产汞金,仍用火烤除汞,全矿每月一次的集中炼金依旧使用土法冶炼,汞气污染严重,操作人员受汞气侵害,到1981年,对接汞人员进行尿汞检査时,仍有汞吸收者。
  3、1984年以来,在进一步提高对汞毒认识的基础上,个人防护意识增强,凡接汞人员都自觉穿工作服、穿水靴,戴工作帽、口罩、乳胶手套,达到全身防护。班组所产汞金由传统的火烤除汞改用螺旋压力挤汞器除汞。在选厂主厂房内单设混汞室,将有毒的混汞作业与磨浮作业分开,混汞室采取密闭负压通风,废气经载氯活性碳吸附降化排入大气,密封汞膏,月底集中蒸汞处理。在成品金冶炼方面,建起了比较先进的炼金室,取代了用焦碳、煤油作燃料的原始的土法冶炼方式。炼金室(内按装蒸汞炉和炼金炉)和操作室分开,两室之间用大玻璃窗密封隔离,既防止操作人员接触汞气又利于观察炉情。炼金室内蒸汞前地面洒水严防落地汞挥发,蒸汞前开启风机,蒸汞结束继续开机半小时,确保汞蒸气排出,汞蒸气冷凝回收利用。炼金时,海绵金中存留的少量汞经处理后从炉子上部的烟囱排放出。 由于采取了得力措施,对汞气污染治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1986年至1987年,中国黄金总公司委托长春黄金研究所对沂南金矿汞气污染情况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监测,结论是室内外环境汞蒸气含量全部达标,废气净化率达96%。1985年、1986年两次对接汞人员进行体检,没有发现汞吸收者。1992年,对接汞人员进行体检,查出6名轻度汞吸收者。1994年,对参与金冶炼和重选工人体检,未发现汞中毒者。
   六、矿区绿化
  建矿后坚持每年春季植树活动。1979年前,以杨树、槐树、梧桐树为主。1980年始,进一步重视环境绿化和美化工作,坚持植树和种花草。到1996年,全矿绿化面积达9000平方米,占应绿化面积的90%以上。累计绿化投资30万元。全矿保有白杨、梧桐、水杉、国槐等成材树13500余棵,雪松、龙柏、黄柏、冬青、月季等绿化树木花卉6000余株。大小花坛面积达6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沂南金矿位于沂蒙山腹地,这里的采金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虽然采金的历史悠远,但从未留下过系统的文字记载。因此,要写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志书确非易事。修志人员都是本矿职工,池鱼故渊,知之深望之切,利用业余时间,苦力劳神,尽可能搜集翔实的资料,无论重大事件的记述,还是历史的追记,均去粗取精、略古详今,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虚美,不掩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沂南金矿的历史面貌和几代职工奋斗的光辉业绩,基本反映了在生产、地质、基建、管理、科研等诸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山东省沂南金矿志》的出版,为沂南金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现实依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丰硕成果,也是惠及子孙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国黄金总公司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