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安全机构与网络
1975年前,安全工作由党委挂帅,分工一名常委靠上去抓,生产科设专职安全员,由车间主任具体抓。1976年,成立安全科,相继配备了专职安全、环保、测尘、统计人员。1993年,安全科与生产技术科合并。1995年7月,恢复安全环保科,专管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全矿自60年代就建立了矿、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管理体系,矿设安全生产委员会、车间设安全组,工段班组设立不脱产的安全员,历经多次充实调整,逐步形成以矿长为中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网络。
第二节安全方针和安全管理制度
建矿来,认真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把保障矿山安全、防止矿山事故、保证矿山职工人身安全、促进矿山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政一把手抓安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50年代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60年代总结岀了安全工作达到四化(群众化、经常化、制度化、纪律化)标准;80年代以来,认真贯彻两个条例(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一个规程(冶金矿山安全规程)。在安全工作上建立六道防线(即思想、自我、群众、制度、组织、设备防线);第一把手做到五个亲自(即亲自参加、亲自布置、亲自领导、亲自检査、亲自总结评比安全工作),五个坚持(即坚持对安全问题的解决和事故的分析处理,坚持参加安排和落实安全活动开展,坚持组织参加大检查,坚持参加安全活动的总结评比,坚持宣传党的安全方针);安全工作做到五个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査、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査、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努力实现五消灭(即消灭重伤、死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一降低(即降低千人负伤率)、一提高(即提高粉尘合格率)。 建矿初期,党委根据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结合实际制定了部分安全管理措施,如露天爆破“挂禁行牌,设监视器”等;1960年,党委3次发动职工修订了“安全生产章程”,尽管有较大的局限性,基础工作薄弱,但在较长时间的安全生产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8年9月,党委制定的《沂南金矿工作条例》对安全管理制度作了较详细的规定;1984年5月,为贯彻国务院1982年发布的两个条例和冶金部颁发的《冶金矿山安全规程》,进一步完善了《沂南金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共两部4篇14章45节2233条。历次制定的安全生产措施、制度、规程都对采矿、选矿、机电、安全部门职责范围、安全教育、安全检査、安全事故追查、安全计划、安全措施、爆破器材、有毒有害物品等项管理作了详细的规定。1991年,矿制定各项管理的标准,再次对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了完善,使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达到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安全管理规章日趋完善。1993年5月1日起,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使安全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第三节安全教育和培训 建矿初,为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每周一天安全活动日,学习党的安全方针和安全条例、规章,加强了职工的安全教育。如事故案例教育,现身说法教育,对特殊工种进行培训,对新工人进行入矿上岗教育,对调换工种的职工进行工种变动教育,对违章者进行教育等;还开展班前教育、季节性教育、四个对待教育。同时,经常利用墙报、宣传栏、幻灯、广播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知识。矿里把安全规程印成小册子,发给职工,结合学文化进行安全教育。并坚持安全教育日和班前讲安全活动。1970年后,对新工人入矿进行三级(矿、车间、班组)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1974年来,先后派出8名专职安全环保人员到大专院校进行安全管理、顶板预测、通风防尘、环境保护等专业培训。1976年以来,在对职工进行普遍安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对凿岩工、爆破工、装岩机工、卷扬机工、锅炉工、电气焊工等8个特殊工种进行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至1996年,累计轮训400余人次,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安全技术操作证,做到了持证上岗。 对普通岗位上的职工,也进行安全常识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考试。1977年至1993年,举办轮训班108期,轮(培)训职工23400人次,考试成绩均装入个人安全档案。1985年投资3万元建起127.32平方米的安全教育室,向职工进行建矿以来的安全生产概况、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管理制度、矿山救护、典型事故案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为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矿安全委员会每年两次对车间干部和专职、兼职安全员进行安全方针、法规、章程的教育。
第四节安全检查建矿初期,每月组织一次全矿安全检查,日常由安全员兼职安全检査。随着党的安全方针的深入和安全法规的完善,从本矿实际出发,从1980年起,逐步健全了安全检査制度,共分矿、车间、班组三级检査。全矿性检査的内容有:定期性检査,每季度一次;季节性检査是夏季四防(防洪、防雷电、防倒塌、防暑降温)和冬季四防(防冻、防滑、防火、防煤气中毒);经常性检査,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决定,由安全部门组织进行。检査的主要内容是査思想、査纪律、査制度、査组织、査隐患,査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和现场管理、两库(炸药库、尾矿库)、一所(变电所)安全管理及值班制度落实等情况,对査岀的隐患,由安全部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按时整改,被查单位负责人在隐患通知书上签字存档。车间每周检査一次,重点检査现场管理和各班组安全活动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定人定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向安全部门报告。工段班组检査由工段班组长和兼职安全员组织,对工作现场、设备状况进行检査,随时观察作业现场,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班后进行安全工作总结, 填写安全记录卡报车间存档。
第五节安全活动
1977年前,安全管理活动贯穿于生产建设中。1978年,落实国家经委等五部委关于开展安全月活动的通知,相继开展了“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竞赛”、“安全周”、“安全月”、“滚动式百日安全无事故”等项安全活动。活动以国家的安全方针为准绳,以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内容为重点,从本矿生产建设任务和季节实际出发,明确活动内容,提出奋斗目标。活动中坚持思想教育先行,多次组织了安全知识竞赛,使职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普遍提高,强化了安全管理。1985年至1993年,连续开展了32次“百日无事故活动”,实现了五消灭一降低一提高的奋斗目标,实现安全生产3245天。从1988年至1993年,先后3年被国家黄金管理局、中国黄金总公司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连续5次被山东省黄金工业局、山东省劳动厅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有13名同志受到山东省劳动厅、山东省经委、省黄金工业局表彰;有4名同志被地区行署评为矿山安全先进个人。1989年1月,在国家黄金管理局召开的全国黄金安全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竞争承包,促进了我矿的安全生产》的安全管理经验;1991年4月,在山东省黄金工业局召开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强化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经验。
第六节安全技术措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在生产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了新技术。1976年,在全矿推广应用了“三通一次点火爆破法”,废弃了长期使用的“单点炮”起爆法,减少了爆破事故。从1980年开始,又推广应用了非电导爆管,取代了“三通一次爆破法”,使安全系数进一步提高。为解决提升运输中的跑车和过卷问题,1983年始,先后在金场斜井坑口+97米、+42米中段和铜井汞泉坑口+93米、+50米中段及堆金山坑口+70米中段安装了捞车网;在铜井山子涧竖井、金场冶官墓竖井、高旺矿区竖井分别安装了安全卡(即断绳器,又名断绳保险)和防过卷装置,从而基本上杜绝了跑车和过卷事故。为防止井下炸药库潮湿,确保爆破安全,1985年,在金场冶官墓竖井零米、铜井矿区汞泉坑口+93米中段和山子涧+30米中段建造了自动调温炸药库,达到了防潮要求,解决了井下存放爆破器材易受潮的问题,保证了安全生产。
第七节劳动保护及保健
1960年前,没有劳动防护品和保健;1961年春,开始发放工作服673套、手套3828双、口罩192个、肥皂1509块、安全帽252顶、胶鞋177双(公用),从此,劳动防护逐步健全完善。1970年,制定了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1978年重新制订了劳动防护用品30个种类的规定;1983年,矿安全委员会又进一步修订劳动防护品发放标准共分50个种类;1988年,矿劳动保险委员会把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充实为112个种类J993年,全矿再次完善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定为138个种类。每年劳动防护品费用15万元左右。
保健,1961年到1976年,沿用山东省劳动厅对接尘毒作业人员保健标准,每人每天0.2元;1977年至1992年,每人月保健费为7元;1993年,提高为每人月24元。1976年至1979年,对高温、露天、井下防署降温费标准为每人月3.2.1元;1980年改为每人月9、6、3元的标准;1985年为每人月12、9、6元的标准;1991年后执行每人月24、18、12元的标准。
第八节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
从60年代起就注重通风防尘和矽肺病的防治工作;70年代,环保工作意识进一步增强;80年代以来环保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规章和措施进一步完善。通过一系列治理防范措施,职工的作业环境和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一、通风防尘建矿至1975年底,井下大部分靠自然通风,虽有几台轴流风机,但没有形成完整的通风系统,井下粉尘浓度超标,选厂也没有除尘设备。1976年,采纳省冶金局通风防尘工作队的建议,完善了通风防尘制度和措施,在山子涧两个中段安设风门风墙,在+75米中段南主运巷打通风井并安装4—72—11离心式风机1台;在堆金山+70米中段砌风墙并安装4—72—11离心式风机1台;在金场+42米安装风门,+97米中段安装70B2-11型风机1台。到1996年底,各坑口供通风系统健全,通风良好,彻底解决了各作业场区通风防尘问题。1978年至1984年间,在铜井、金场选厂安装泡沫除尘器各3台,极大地减少了碎矿所产生的粉尘。据测尘记录记载:1976年前,井下、选厂粉尘浓度都严重超标;1976年至1983年,井下粉尘浓度每立方米在2毫克至2.5毫克之间;1983年至1996年,选场粉尘浓度每立方米为0.5毫克至2毫克,矿山每立方米为0.5毫克至1毫克之间。
二、尾矿管理铜井矿区选厂1960年投产后,尾矿排放至地表尾矿库;1970年,库满后排放到寨子河铜井段;1960年,金场选厂年投产后,尾矿全部排到金场小河。多年来,尾矿日渐堆积,污水中的悬浮物严重超标,造成了污染。为疏通河道,减少污染,铜井矿区于1980年到1983年雇工在河道中心挖排水沟5次近30000立方米。1978年,无偿转让给金场矿区驻地金场村翻斗汽车一辆,用于运送尾砂及从尾砂中选金用。但上述措施并没根治污染,导致村民多次上访。1981年至1984年,上缴排污费435601元。为治理污染造福于民,1984年,自行设计了铜井矿区尾矿充填一期工程施工方案,投资39.42万元(其中环保补助费资金22.4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6.92%),在地县两级环保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工程于1984年8月初动工,12月竣工。建成砂泵房两座154平方米,浓密池1座450平方米,沉淀池1座700平方米,配套设备及井下全部工程也全部完工。经试运行,1985年8月地、县两级环保及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工程达到设计要求,设备运行正常,治理效果良好,污水处理率达96.17%,废水达标率100%。见表14。表14尾矿充填工程一览表在取得成功经验之后,1988年至1992年分别投资17.06万元、14.53万元、17.19万元、23万元建成铜井矿区、金场矿区尾矿充填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累计投资(不含运行费)90万元。沂南县志记载:“沂南金矿系废渣废水排放大户,1983年至1987年,结合技术改造投资60万元,完成充填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且每年可创价值11.5万元。
三、噪音治理
沂南金矿噪声源主要有凿岩、爆破、井下风机、压风机房,选厂的碎矿和球磨等,1980年前对此还没有治理措施。1988年10月,在铜井、金场矿区的两个选厂分别建成20平方米隔音室,以后全矿各压风机房都建了隔音室。室内噪声由98分贝降为45分贝,使职工免受噪声侵害。但井下凿岩、选厂粗碎、球磨的噪声尚未根治, 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四、矽肺病防治
1961年,党委提出“坚持积极预防,慎重对待,加大措施”预防矽肺病的措施。1966年,对接尘人员进行X光拍片检查,发现矽肺病73人,其中一期3人、二期3人、疑似67人。1976年,统计接尘人员患矽肺病者,凿岩工占18.7%,扒装工占6%,破碎工占15.2%,翻砂工占3%,选厂维修工占4.5%。1976年后,随着通风防尘措施的落实,职工作业条件的改善,矽肺病率大大降低。1976年至1993年对接尘人员进行10次査体,累计共有矽肺患者12人, 其中1986年前的矽肺病患者10人,新发现的只有2人。
五、汞毒防治
建矿来一直沿用在重选工艺中用汞提取冶炼成品金。
1、1974年前,由于领导和职工普遍缺乏汞毒知识,不了解汞毒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重选投汞摇簸子时不戴防护手套,汞金一毛金一成品金除汞和冶炼过程中没有预防汞气吸收的任何措施,故导致接汞人员深受其害。
2、1975年,矿组织人员赴南京铜井铜矿考察汞防治措施,回矿后随即向职工进行汞毒知识教育,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例如重选工人摇簸子时戴乳胶防护手套、戴口罩。但班组所产汞金,仍用火烤除汞,全矿每月一次的集中炼金依旧使用土法冶炼,汞气污染严重,操作人员受汞气侵害,到1981年,对接汞人员进行尿汞检査时,仍有汞吸收者。
3、1984年以来,在进一步提高对汞毒认识的基础上,个人防护意识增强,凡接汞人员都自觉穿工作服、穿水靴,戴工作帽、口罩、乳胶手套,达到全身防护。班组所产汞金由传统的火烤除汞改用螺旋压力挤汞器除汞。在选厂主厂房内单设混汞室,将有毒的混汞作业与磨浮作业分开,混汞室采取密闭负压通风,废气经载氯活性碳吸附降化排入大气,密封汞膏,月底集中蒸汞处理。在成品金冶炼方面,建起了比较先进的炼金室,取代了用焦碳、煤油作燃料的原始的土法冶炼方式。炼金室(内按装蒸汞炉和炼金炉)和操作室分开,两室之间用大玻璃窗密封隔离,既防止操作人员接触汞气又利于观察炉情。炼金室内蒸汞前地面洒水严防落地汞挥发,蒸汞前开启风机,蒸汞结束继续开机半小时,确保汞蒸气排出,汞蒸气冷凝回收利用。炼金时,海绵金中存留的少量汞经处理后从炉子上部的烟囱排放出。 由于采取了得力措施,对汞气污染治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1986年至1987年,中国黄金总公司委托长春黄金研究所对沂南金矿汞气污染情况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监测,结论是室内外环境汞蒸气含量全部达标,废气净化率达96%。1985年、1986年两次对接汞人员进行体检,没有发现汞吸收者。1992年,对接汞人员进行体检,查出6名轻度汞吸收者。1994年,对参与金冶炼和重选工人体检,未发现汞中毒者。
六、矿区绿化
建矿后坚持每年春季植树活动。1979年前,以杨树、槐树、梧桐树为主。1980年始,进一步重视环境绿化和美化工作,坚持植树和种花草。到1996年,全矿绿化面积达9000平方米,占应绿化面积的90%以上。累计绿化投资30万元。全矿保有白杨、梧桐、水杉、国槐等成材树13500余棵,雪松、龙柏、黄柏、冬青、月季等绿化树木花卉6000余株。大小花坛面积达600平方米。
第九节历年工伤伤亡
从建矿至1996年底,发生工伤和死亡事故121起,其中重伤33起,死亡15起。
全矿工亡的15人中,片帮冒顶事故3人,爆破事故3人,坠落事故4人,油罐爆炸、矿车脱轨事故各1起。见下表。历年工亡人员登记表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