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财 经法规,加强财会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企业内部财务 管理制度。在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产品成本管理等方面 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由于财务工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企业经济效 益的不断提高。
第一节财务机构与财会队伍
一、财务机构
1957年至1966年期间,设置了财务科,负责全矿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并着手建立了一些财务收支制度,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管理工作。
1968年,财务科与物资供应保管、汽车队合并为经营组,财务 管理职能被削弱,一些管理制度和基础工作受到破坏。
1973年,将财务管理从经营组分离出来,成立计财科,负责计划与财务管理。1976年,将计划管理归于生产科,专设财务科。经过企业整顿、企业升级、会计工作达标等一系列活动后,充实了财会队伍,建立健全了财务会计制度,强化了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使财务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0年10月,经山东省黄金工业局批准,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筹建高旺金矿,并设立了财务科,作为矿财务科的派出机构。1996年10月,高旺矿区财务科撤消,业务直接由矿财务处统一管理。
二、财会队伍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形势的发展,财会队伍日益壮大,财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建矿初期至1976年,由于矿山规模小,管理粗放,全矿财会人员仅10人左右,负责财务收支、发放工资、记帐报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对财务管理的标准越来越高,对经济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因而逐步健全了“三级管理二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系,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财会人员增加到23人。1988年5月以来,随着多种经营项目的增加,企业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财务管理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至1996年底,有财会人员48人。 为了提高财会队伍的素质,1980年至1990年,先后选送11名财会人员参加省、部组织的财会干部进修班学习;有9名青年财会人员参加财会函授学习;有12人参加沂南职业中专的专业学习,同时矿内先后举办财会人员培训班4期。由于重视了学习培训工作,财会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48名财会人员中大专文化8人、中专(含高中)40人。高级会计师1人、会计师6人、助理会计师13人。
第二节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主要构成项目,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矿来,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总量不断增加。建矿初期矿山规模小,装备水平低,到1965年全矿固定资产原值只有233万元。70年代,先后完成了35千伏高压输变电系统,对金场、铜井两个选场进行扩建改造,到1980年,全矿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718万元。1984年,历时8年的金场冶官墓日采选300吨的工程峻工投产后,全矿日处理矿石设计能力达到了600吨,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1884万元。高旺矿区建成后投产后,全矿日采选矿石设计能力达到900吨。到1996年底,全矿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893万元,其中高旺矿区固定资产原值为4159.3万元。
1980年以前的扩建工程、技措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国家基建拨款、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和企业自筹三部分组成,以后国家对企业的投资实行“拨改贷”,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1990年至1994年间,建设高旺工程和铜井汞泉东区的技措工程投资,主要靠银行贷款,至1996年底,长期负债为4151万元,其中高旺矿区为3124万元。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严格执行了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正常的固定资产购置,先编制年度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重大技措技改、基建项目都事先充分考察、论证,按程序审批。根据管理的需要,先后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固定资产购置、调拨、验收、修理、折旧、报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方面,始终按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比例,按固定资产原值提取折旧基金,按采矿量来提取矿山维简费。1993年以前,折旧基金按固定资产原值的6%提取,大修理基金按固定资产原值的3%提取,矿山维简费按每吨采矿量9元提取。1993年以后,只按固定资产原值的9.21%计提折旧费,不再计提大修理基金和矿山维简费。为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坚持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査盘点,对盘盈盘亏报废等都按规定程序报批处理。严密的管理,使固定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得到了保证。
第三节流动资产的管理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存货、应收及预付款等。流动资产的货币形态称为流动资金。从1984年企业整顿以来,坚持“统一计划、定额管理、分口负责”的办法管理流动资金。具体操作步骤是由财务部门根据全矿生产经营计划编出全年资金收支计划,核定出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占用定额、成品资金平均占用定额、货币资金和结算资金占用定额。储备资金管理由物资供应部门负责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控制库存限额,合理储备,积极处理积库,保证储备资金占用不超限额。生产资金管理由生产管理部门会同生产车间,根据核定的定额来控制,既保证生产的需要,又尽量减少生产资金的占用。产成品资金、货币资金及结算资金由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共同负责管理,主要通过及时组织产成品的销售发运,及时收回销售货款,认真清理各种欠款来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
1988年承包经营后,兴办了一些内部独立核算项目,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增加,管理难度加大。财务部门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借鉴内部银行的经验,采用“定额控制,有偿占用”的办法,对流动资金进行管理。就是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给每一个单位核定一个流动资金占用限额,当占用额在定额之内时,财务部门按统一利率向其供应资金。超过限额部分,从严控制,并且提高利率。如对钢棉厂核定的流动资金年均占用定额为30万元,定额内月息为1%,超定额部分月息为1.2%,利息支出增加,单位利润减少,职工收入也相应减少。这一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各个单位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压缩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以尽可能少的资金占用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第四节专用基金管理
企业的专用基金是为适应生产发展和职工福利的实际需要而建立的各种具有特定来源和专门用途的资金。
一是更新改造资金。是由按固定资产原值提取折旧费和按采矿量提取矿山维简费形成的。 二是生产发展基金。资金来源有3个渠道,即就是国家黄金政策性补贴,主管部门专项拨款和企业留利。1976年,起每两黄金国家给予政策性补贴100元,从1985年11月起,每两黄金给予政策性补贴300元,按一定比例在国家黄金管理局、省黄金工业局和矿山企业进行分配,每年又以“重点技措改造、地质探矿补助”等形式向矿山企业拨付部分资金。1980年,国家规定从利润留成中提取生产发展基金。1988年实行承包经营,省黄金工业总公司对沂南金矿实行“利润计划为零,亏损不补,盈利全留”的承包方案,至1993年,实现的利润70%转作了生产发展基金,30%转作职工福利基金。
三是职工福利基金。主要资金来源是根据工资总额提取和从企业留利中提取。1993年前,国家规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1%提取福利基金,并规定其中5.5%作为职工医疗费使用,3%作为职工福利补助,2.5%作为职工奖励基金。1993年后,根据有关规定按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在1988年至1993年承包期间,企业留利的30%转作职工福利基金。
历年来,财会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各项专用基金,在专用基金管理上始终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从而保证了企业地质探矿、安全环保和技术改造之需,在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第五节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日常成本控制、开展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1978年以前,就制定了一些成本管理制度,初步开展了成本管理工作,由财务科统一按月核算全矿的最终产品成本。
1978年后,对成本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实行矿部、车间、班组三级管理、三级核算。财务科核算全矿产品成本和综合作业成本,车间分别核算采矿、选矿作业成本,班组考核各种定额成本情况。
1984年,开展企业整顿工作后,计量、定额、原始记录等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断加强,成本核算也进一步深化。在企业整顿过程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 《沂南金矿成本核算规定》、《沂南金矿财务管理制度》,对成本管理和核算的任务、对象都作出明确规定,使成本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成本核算工作由过去的单纯事后算帐变为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成本管理的加强促进了费用的节约和成本的降低。1984年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为7.68%,吨矿综合工厂成本为40.80元,低于全国同类矿山的平均成本。1984年8月在冶金部召开的财务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增收节支, 扭亏为盈》的经验。
1988年以来,开始推广“目标成本”成本管理法,由财务科会同计划、生产等部门对全矿的产品成本、作业成本进行预测,核定产品目标成本及采矿、选矿、掘进作业目标成本,然后把目标成本分解到车间、科室以及班组,对各基层单位实行“成本包干、费用限额,与职工收入挂钩”的管理办法。成本计划以经济责任制的形式下达到车间、科室,按月考核,节约按一定比例提取奖金,超支按一定比例扣发工资。把成本费用的管理与职工收入直接挂钩,促使职工“人人参与管理,个个注意节约”,有效地调动了职工节约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积极性。主要财务指标见表7。表7主要财务指标统计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