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家电网供电阶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3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国家电网供电阶段
分类号: TM7
页数: 2
页码: 55-56
摘要: 国家电网供电阶段1962年2月,山东省冶金厅以(62)东冶基字16号文向山东省计委报告:“冶金厅同意省电力设计院(62)鲁电设网字第027号文提出的从新太电厂到铜井采用110千瓦输电工程,为沂南金矿送电的方案。"限于当时的条件,方案未被批准。1968年,山东省冶金工业公司“革委会”以(68)东冶革矿字第50号文,批准沂南金矿和沂南县共同筹建临沂至沂南的输电工程,矿负担的20万元费用,从矿山维持简单再生产项目中列支。临沂一界湖35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969年4月初动工,1970年6月全线架通送电。沂南金矿变电所位于铜井村西北侧,1970年施工,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6公里,变电所占地面积
关键词: 国家电网 供电阶段

内容

1962年2月,山东省冶金厅以(62)东冶基字16号文向山东省计委报告:“冶金厅同意省电力设计院(62)鲁电设网字第027号文提出的从新太电厂到铜井采用110千瓦输电工程,为沂南金矿送电的方案。"限于当时的条件,方案未被批准。
  1968年,山东省冶金工业公司“革委会”以(68)东冶革矿字第50号文,批准沂南金矿和沂南县共同筹建临沂至沂南的输电工程,矿负担的20万元费用,从矿山维持简单再生产项目中列支。临沂一界湖35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969年4月初动工,1970年6月全线架通送电。沂南金矿变电所位于铜井村西北侧,1970年施工,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6公里,变电所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安装主变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1970年6月竣工,7月1日临沂供电局供电,从此结束了矿自备柴油机发电的历史。矿35千伏变电所设有3条6千伏配电线路:一至铜井矿区,二至金场矿区,三至堆金山矿区,线路总长度为15公里。全矿拥有配电变压器12台,总容量为5700千伏安,其中铜井矿区有配电变压器6台,总容量达3520千伏安,总建筑面积140平方米。金场矿区6千伏变电所建筑面积为64平方米。
  1976年12月,临沂电业局为解决沂南县、莒县、沂水县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在沂南县界湖村东建设的110千伏变电站竣工,沂南金矿在原35千伏线路第6基杆处左拐又新架线路2.5公里,形成了35千伏407号界金线,全线7.5公里。在矿35千伏变电所内新上2号主变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主变总容量3600千伏安。
  1970年建的铜井35千伏变电所,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建成农用、简易、户外式变电所,在操作、保护、安全运行等方面均不适应现代安全生产的要求。1989年进行了改造,投资25万元新建房屋182.4平方米,把1号主变更换为 SL7-2000/35型,更换35千伏油开关2台,新安高低压柜、盘19面,成为电动操作、保护系统完整、部分设备更新、户内配电的中型变电所,保证了安全运行。
  铜井、金场、堆金山3个矿区生产生活用电正常情况下需2300千瓦,而临沂供电(电业)局供电以来,分配给的电力指标为600瓦一800千瓦,最大指标为1800千瓦。为力求缓解紧张状况,矿曾于1971年8月、1975年9月、1976年7月、1977年5月、1977年4月、1978年1月、1979年7月先后7次向山东省革委工交办公室、山东省冶金工业局、临沂地区工交办公室、临沂地区供电(电业)局书面报告,请求增加电力负荷指标,均未批准。1989年7月,矿投资30万元向沂南县供电局购买用电权指标150千瓦,合同规定有效期20年,用电高峰期(农忙、抗旱、灯峰)常被限电,电力紧张,求大于供的问题没从根本上解决。
  高旺矿区供电电源引自汾水110千伏变电所,在竖井厂区东南角建有35千伏总降压变电站1座,建筑面积280.2平方米,投资总额为114万元,安装3150千伏安主变1台,以14公里单回路 LGJ-95架空线为导线,变电所二次电压为6千伏,下设井口、井下、选厂、生活办公区4处变电所,基本能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知识出处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沂南金矿位于沂蒙山腹地,这里的采金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虽然采金的历史悠远,但从未留下过系统的文字记载。因此,要写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志书确非易事。修志人员都是本矿职工,池鱼故渊,知之深望之切,利用业余时间,苦力劳神,尽可能搜集翔实的资料,无论重大事件的记述,还是历史的追记,均去粗取精、略古详今,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虚美,不掩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沂南金矿的历史面貌和几代职工奋斗的光辉业绩,基本反映了在生产、地质、基建、管理、科研等诸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山东省沂南金矿志》的出版,为沂南金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现实依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丰硕成果,也是惠及子孙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