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质科研成果与生产相结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3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质科研成果与生产相结合
分类号: P62
页数: 2
页码: 36-37
摘要: 沂南金矿的地质工作者参照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沂南金矿建矿以来的探采资料进行整理,发现沂南金矿矽卡岩型金铜矿床受中酸性岩体、含矿层位和岩体边部构造形态三者控制。另外根据铜井岩体多期次侵位的特点,利用岩体内不同期次侵位的岩石界线,寻找早期侵位与晚期侵位岩浆(石)界线处围岩捕掳体蚀变矿化成的矿体。因为早期侵位的岩浆所形成的岩石与晚期侵位的岩浆所形成的岩石,在其接触界线处是其构造薄弱地带,受构造应力的作用,部分地段容易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此处第六章地质研究工作及其与矿山探采相结合成为热液体活动的中心,附近如有含矿层捕掳体时,易于蚀变成矽卡岩和矿体。
关键词: 地质研究 研究成果

内容

沂南金矿的地质工作者参照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沂南金矿建矿以来的探采资料进行整理,发现沂南金矿矽卡岩型金铜矿床受中酸性岩体、含矿层位和岩体边部构造形态三者控制。金场矿区的矿床赋存于金场岩体与寒武系地层中的张夏一段、徐庄一段和馒头二段地层(含矿层位〉接触处所形成的矽卡岩中,矽卡岩的规模和形态又受岩体边部的港湾状构造、株枝状连生体构造控制;铜井矿区的矿体赋存于铜井岩体与寒武系地层中的徐庄一段ー层、馒头二段一层和馒头一段二层地层(含矿层位)接触处所形成的矽卡岩中,矽卡岩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受岩体边部的“株枝状连生体构造”控制。
  根据上述规律用含矿层位和岩体边部的“株枝状连生体构造”进行了成矿预测,在井田边缘预测出金场矿区冶官墓矿床北区、铜井矿区山子涧矿床南部地段和汞泉矿床北部为成矿有利地段,后经探矿在上述预测区找到矿石储量为70万吨的矿体,将已有的井巷工程延伸进行了探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0年。
  另外根据铜井岩体多期次侵位的特点,利用岩体内不同期次侵位的岩石界线,寻找早期侵位与晚期侵位岩浆(石〉界线处围岩捕掳体蚀变矿化成的矿体。因为早期侵位的岩浆所形成的岩石与晚期侵位的岩浆所形成的岩石,在其接触界线处是其构造薄弱地带,受构造应力的作用,部分地段容易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此处成为热液体活动的中心,附近如有含矿层捕掳体时,易于蚀变成矽卡岩和矿体。利用上述成矿理论和预测方法在汞泉东区找到了一个中型矿床。

知识出处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山东省沂南金矿矿志》

沂南金矿位于沂蒙山腹地,这里的采金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虽然采金的历史悠远,但从未留下过系统的文字记载。因此,要写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志书确非易事。修志人员都是本矿职工,池鱼故渊,知之深望之切,利用业余时间,苦力劳神,尽可能搜集翔实的资料,无论重大事件的记述,还是历史的追记,均去粗取精、略古详今,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虚美,不掩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沂南金矿的历史面貌和几代职工奋斗的光辉业绩,基本反映了在生产、地质、基建、管理、科研等诸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山东省沂南金矿志》的出版,为沂南金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现实依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丰硕成果,也是惠及子孙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