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在济南召开了黄金工作会议,9月10日,省人委下发了《关于加强黄金生产领导的通知》,沂南县人委根据会议精神和境内黄金资源状况决定组建地方国营金矿。1957年11月22日,沂南县人委以沂民(57)字第45号文通知建立地方国营沂南县金场金矿并公布印章。1958年3月1日,县人委转发了山东省人委《山东省采金管理暂行办法》,4月25日,县人委以沂民(58)第16号文通知建立地方国营沂南县铜井金矿和地方国营沂南县上峪金矿并公布印章,1958年11月,沂南县建制撤消,金场金矿和铜井金矿同时划归沂水县。1959年10月4日,沂水县将金场金矿与铜井金矿合并,改称沂水县铜井矿场。1961年8月,沂南县恢复建制,铜井矿场回归沂南县。1964年7月,隶属临沂专署工业局,改名为沂南铜矿。同年10月5日,改名为山东省沂南铜矿。1965年隶属冶金部黄金总公司,改名为沂南金矿,并由地方国营变为国营。1965年10月,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将沂南金矿并入招远金矿。1966年5月,沂南金矿与招远金矿分开,隶属山东省冶金厅。1970年,隶属临沂地区工业局。1979年7月,改为冶金工业部和山东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管理体制。1980年9月,隶属冶金工业部中国黄金总公司,改名为冶金工业部沂南金矿。1987年10月6日,冶金工业部将沂南金矿下放,隶属山东省黄金工业局。1988年5月24日,山东省黄金工业局通知,更名为山东省沂南金矿。
沂南金矿的生产规模经过了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建矿初期规模很小,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1960年3月在金场、铜井分别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发电后,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铜井、金场先后建起了日处理矿石150吨和50吨的选厂,到1962年底,两个矿区形成了日处理矿石200吨的生产能力。1970年7月,由临沂至铜井矿区的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供电,结束了自备发电的历史,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71年,金场选厂扩建,新增生产能力100吨。1975年10月,根据临沂地区重工业局(75)便字13号批复对堆金山矿区进行探采施工。1975年,铜井矿区完成山子涧竖井开拓工程。1978底,完成了对铜井选厂改扩建工程,生产规模扩大为300吨。金场矿区根据浅部开采的情况,1978年底,对深部矿体进行探采,到1983年底建成井深为333.5米、井径为4米的冶官墓竖井和日处理矿石300吨的新选厂,全矿形成日处理矿石600吨的生产能力。1990年10月,经山东省经委批准开始建设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的高旺矿区,1994年12月,通过验收投产,建有竖井、斜井联合开拓系统及日处理矿石300吨的选厂,全矿的生产能力达到了日处理矿石900吨。
沂南金矿凭自力更生建矿,靠艰苦奋斗发展,边生产边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建矿初期只有几十个人对一些地表矿进行露天开采,生产手段原始,设备简陋,从采矿到选矿全部手工操作。据1957年沂南县工业局《关于开发黄金生产的初步方案》中记载:矿山生产工具除1部抽水机外,其余皆为人力操作的钢钎、二锤、镐头、抬筐及石磨等简易工具。采矿用手锤打炮眼,镐刨锹铲,人抬肩扛;选矿用锤砸碎矿石,人工推磨磨矿浆,土法拉溜选淘黄金。在党的领导下,沂南金矿老一代工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酷夏日晒雨淋,严冬顶风冒雪,但无一人叫苦喊难,手锤打眼曾达到台班穿孔2.2米的记录。露天坑采深达20米,矿石全靠人工肩抬背扛。那时没有电,劳保用品缺乏,工人点着灯,身披蓑衣,手上磨起 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仍争先恐后拼命干。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 乐,都把多打一个孔,多抬一筐矿石看成是对革命事业应尽的贡 献。
为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党组织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职工上班搞生产,下班忙钻研,用秫秸杆和泥制作革新模型,群策群力,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据1960年统计资料记载,全矿职工提合理化建议2690条,制作模型40个,设计图纸13张,制造、改制、仿制各种新工具210多件。其中土打眼机56个,土卷扬机8台,飞筐34个,粉碎机8台,夹板锤1个,动力磨7台,装卸台8个,上料台3个,铺小土铁轨4000米,道叉10个,安装轱轳矿车70多部,建煤气炉13个。实现了采选作业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举,达到了节省人力、降低体耗、提高工效、确保安全、促进生产之目的,使矿山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种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职工中代代相传,成为沂南金矿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50年代末,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沂南金矿根据上级的 指示,生产转移到以采铁矿石为主,人员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 1200多人。
60年代初期,发生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停止了1958年大跃进时上马的红石庄、朱家庄东山、金场后金敦、铜井龙头旺等采区。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一些条件不足的工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下半年,沂南金矿被列入压缩单位,铜井山子涧露天坑、汞泉斜井又先后停采、停建,大批职工下放、离职、退职。到年底,职工人数由1960年的1282人减少到437人。1963年3月,上级在财政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拨款1万元,使铜井汞泉斜井恢复生产,当年黄金产量突破千两,达到1155.7两。
1966年下半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了黄金生产。1967年至1969年,连续三年黄金产量大幅度下降,1969年,黄金产量由1966年的3737两减少到2136两。1967年,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执行“三支”、“两军”任务进驻沂南金矿,促使各群众组织进行大联合,成立“革委会”,管理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建立,生产得到了恢复发展,黄金产量稳步上升。1972年,军宣队撤离。1973年,黄金产量突破万两大关,达到10897两,成为国家重点黄金矿山之一。根据生产的需要,职工人数不断增加,1976年达到1129人。1977年,黄金产量创造建矿史上最高水平,达到14450两。
进入80年代后,矿山遇到了严重的资源危机,从1980年至1983年的4年间,黄金产量下降到4000两左右,连续4年累计亏损183.72万元。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沂南金矿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改革管理制度和企业整顿,增强了企业内部活力,1984年,生产黄金5692两,比上年增长31.76%,实现扭亏为盈。1988年,省黄金工业总公司对沂南金矿实行承包经营,实行“利润为零,亏损不补,盈利全留”的方案。在资源严重危机、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全矿制定了“以金为主、多种经营、内挖潜力、外搞联合”的生产经营方针,发扬“团结拼搏、奋发进取、图存图强、争创一流”的创业精神,加强了以落实经济责任制为主的内部考核管理,使生产经营活动保持了稳定发展,黄金产量维持在5000两左右。高旺矿区建成投产后,黄金产量有所回升,1995年完成6828两。沂南金矿的矿床为矽卡岩型含金铜多金属矿床,矿石中除含金铜外,尚含有银、铁、钼、硫等有用元素。建矿后,根据矿石的上述特点,除主要回收金铜铁外,对其他伴生有用元素也进行了综合回收。建矿以来,矿山曾生产过硫酸铜、钼酸铵、硫酸、硫酸亚铁等产品。
1957年至1996年底,累计生产黄金6183.24公斤、白银7170公斤、金属铜13667吨、铁精粉445644吨、硫酸7534吨、钼17.82吨,累计创产值31844.92万元、利润2752.1万元。完成采掘总量452.5万吨,采选矿量312.7万吨,掘进量1021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