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南金矿地处沂蒙山腹地,位于临沂市沂南县境内,矿部驻地在铜井镇,辖金场、铜井、堆金山和日照市高旺4个矿区。铜井镇南距沂南县城6公里,北距沂水县城28公里,距临沂市75公里,距青州市140公里,距日照市石臼港113公里,均有公路与其相通,交通方便。矿区内地形较为平坦,金场、铜井、堆金山矿区为丘岭山区,地面标高150米至183米,比高为33米;高旺矿区为海滨平原。区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13摄氏度,年降雨量为808毫米,光照时间为2476小时。沂河、汶河流经矿区边缘,铜井镇金波、玉液两泉常年涌水,日涌水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水资源较为丰富。
金场、铜井、堆金山矿区位于多金属成矿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冶及采金活动历史悠久。第一章历史采金
据史料记载,这一带有组织的矿冶及采金活动始于隋唐,《元和郡县志》载:隋代牟州刺史辛公义开沂州矿。到明代中叶,朝廷多次下令开采山东沂州、沂水金矿,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1621年(天启元年)先后派太监陈增、魏忠贤等到山东督办矿冶开采,使这一带的采金活动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现在,沂南金矿一带至今仍有那个时期留下的矿坑、矿峒等开采遗迹及“留头汪”、“冶官墓”等遗址传说。相传现在的铜井、金场等村名也是从那时因开采金铜沿袭而来。清朝中晚期这一带的采金活动进一步发展,官、商、民都参与开采,尤其是堆金山、叶落沟、石桥庄一带的砂金开采空前繁荣。1907年(宣统元年)道员朱某募工主办红石桥金矿,设局于小安庄,开井数百座,工人达万余,日产金二三百两。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掠夺的黑手伸向这一带的黄金资源。1889年,德商天津瑞记洋行德华采矿制造公司(后改为采矿公司)向清政府路矿总局呈请开办沂州、沂水等处矿务。1906年,该公司总办哈立德与山东省矿政局道员朱淇、唐荣浩、知府李德顺等议定合同八条,开采沂州、沂水等处金矿。1900年,有两名德国人来铜井、金场、石桥庄、堆金山一带探采金矿,并雇工开采两年之久。1912年,法国资本家与华人合资开采石桥庄一带砂金,1914年,收归国有。
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先后在石桥庄、铜井等处设立金矿局,组织开采金场、铜井、石桥庄等处金矿。1929年,山东建设厅在石桥庄建金矿局,设事务员、工程师、常备队,招募工人数千名采金。1937年,“七七事变”后,采金局移址夏庄。1938年初,沂水县在铜井重建采金总局,下设金场、石桥、夏庄、邵家峪、金星头5个分局, 工人5千至7千人,每月约产金600两。
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山东,在沂蒙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支援抗日战争,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建立鲁中金矿局,任命战工会财政处军需科长周民为金矿局局长。金矿局驻金场,下设铜井、金场和石桥庄3个分局,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组织群众采金。由于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该区黄金生产有较大发展,1942年,采矿井达600多个,采金人数近万人。1942年至1945年上半年,共产黄金25000多两。根据地政府利用所产黄金到青岛、济南、天津、上海等城市购置医疗设备、药品、军需装备等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黄金开采业受到重大的破坏。1947年,鲁中区金矿局移交沂南县事务所,1948年,归属第二专署财务科。这时期官采活动基本停止,但小规模的民采时断时续。新中国成立后,采金事业一度停止。第二章建矿简介
1957年8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在济南召开了黄金工作会议,9月10日,省人委下发了《关于加强黄金生产领导的通知》,沂南县人委根据会议精神和境内黄金资源状况决定组建地方国营金矿。1957年11月22日,沂南县人委以沂民(57)字第45号文通知建立地方国营沂南县金场金矿并公布印章。1958年3月1日,县人委转发了山东省人委《山东省采金管理暂行办法》,4月25日,县人委以沂民(58)第16号文通知建立地方国营沂南县铜井金矿和地方国营沂南县上峪金矿并公布印章,1958年11月,沂南县建制撤消,金场金矿和铜井金矿同时划归沂水县。1959年10月4日,沂水县将金场金矿与铜井金矿合并,改称沂水县铜井矿场。1961年8月,沂南县恢复建制,铜井矿场回归沂南县。1964年7月,隶属临沂专署工业局,改名为沂南铜矿。同年10月5日,改名为山东省沂南铜矿。1965年隶属冶金部黄金总公司,改名为沂南金矿,并由地方国营变为国营。1965年10月,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将沂南金矿并入招远金矿。1966年5月,沂南金矿与招远金矿分开,隶属山东省冶金厅。1970年,隶属临沂地区工业局。1979年7月,改为冶金工业部和山东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管理体制。1980年9月,隶属冶金工业部中国黄金总公司,改名为冶金工业部沂南金矿。1987年10月6日,冶金工业部将沂南金矿下放,隶属山东省黄金工业局。1988年5月24日,山东省黄金工业局通知,更名为山东省沂南金矿。
沂南金矿的生产规模经过了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建矿初期规模很小,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1960年3月在金场、铜井分别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发电后,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铜井、金场先后建起了日处理矿石150吨和50吨的选厂,到1962年底,两个矿区形成了日处理矿石200吨的生产能力。1970年7月,由临沂至铜井矿区的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供电,结束了自备发电的历史,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71年,金场选厂扩建,新增生产能力100吨。1975年10月,根据临沂地区重工业局(75)便字13号批复对堆金山矿区进行探采施工。1975年,铜井矿区完成山子涧竖井开拓工程。1978底,完成了对铜井选厂改扩建工程,生产规模扩大为300吨。金场矿区根据浅部开采的情况,1978年底,对深部矿体进行探采,到1983年底建成井深为333.5米、井径为4米的冶官墓竖井和日处理矿石300吨的新选厂,全矿形成日处理矿石600吨的生产能力。1990年10月,经山东省经委批准开始建设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的高旺矿区,1994年12月,通过验收投产,建有竖井、斜井联合开拓系统及日处理矿石300吨的选厂,全矿的生产能力达到了日处理矿石900吨。
沂南金矿凭自力更生建矿,靠艰苦奋斗发展,边生产边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建矿初期只有几十个人对一些地表矿进行露天开采,生产手段原始,设备简陋,从采矿到选矿全部手工操作。据1957年沂南县工业局《关于开发黄金生产的初步方案》中记载:矿山生产工具除1部抽水机外,其余皆为人力操作的钢钎、二锤、镐头、抬筐及石磨等简易工具。采矿用手锤打炮眼,镐刨锹铲,人抬肩扛;选矿用锤砸碎矿石,人工推磨磨矿浆,土法拉溜选淘黄金。在党的领导下,沂南金矿老一代工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酷夏日晒雨淋,严冬顶风冒雪,但无一人叫苦喊难,手锤打眼曾达到台班穿孔2.2米的记录。露天坑采深达20米,矿石全靠人工肩抬背扛。那时没有电,劳保用品缺乏,工人点着灯,身披蓑衣,手上磨起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仍争先恐后拼命干。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都把多打一个孔,多抬一筐矿石看成是对革命事业应尽的贡 献。
为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党组织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职工上班搞生产,下班忙钻研,用秫秸杆和泥制作革新模型,群策群力,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据1960年统计资料记载,全矿职工提合理化建议2690条,制作模型40个,设计图纸13张,制造、改制、仿制各种新工具210多件。其中土打眼机56个,土卷扬机8台,飞筐34个,粉碎机8台,夹板锤1个,动力磨7台,装卸台8个,上料台3个,铺小土铁轨4000米,道叉10个,安装轱轳矿车70多部,建煤气炉13个。实现了采选作业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举,达到了节省人力、降低体耗、提高工效、确保安全、促进生产之目的,使矿山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种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职工中代代相传,成为沂南金矿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50年代末,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沂南金矿根据上级的 指示,生产转移到以采铁矿石为主,人员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 1200多人。
60年代初期,发生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停止了1958年大跃进时上马的红石庄、朱家庄东山、金场后金敦、铜井龙头旺等采区。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一些条件不足的工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下半年,沂南金矿被列入压缩单位,铜井山子涧露天坑、汞泉斜井又先后停采、停建,大批职工下放、离职、退职。到年底,职工人数由1960年的1282人减少到437人。1963年3月,上级在财政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拨款1万元,使铜井汞泉斜井恢复生产,当年黄金产量突破千两,达到1155.7两。
1966年下半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了黄金生产。1967年至1969年,连续三年黄金产量大幅度下降,1969年,黄金产量由1966年的3737两减少到2136两。1967年,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执行“三支”、“两军”任务进驻沂南金矿,促使各群众组织进行大联合,成立“革委会”,管理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建立,生产得到了恢复发展,黄金产量稳步上升。1972年,军宣队撤离。1973年,黄金产量突破万两大关,达到10897两,成为国家重点黄金矿山之一。根据生产的需要,职工人数不断增加,1976年达到1129人。1977年,黄金产量创造建矿史上最高水平,达到14450两。
进入80年代后,矿山遇到了严重的资源危机,从1980年至1983年的4年间,黄金产量下降到4000两左右,连续4年累计亏损183.72万元。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沂南金矿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改革管理制度和企业整顿,增强了企业内部活力,1984年,生产黄金5692两,比上年增长31.76%,实现扭亏为盈。1988年,省黄金工业总公司对沂南金矿实行承包经营,实行“利润为零,亏损不补,盈利全留”的方案。在资源严重危机、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全矿制定了“以金为主、多种经营、内挖潜力、外搞联合”的生产经营方针,发扬“团结拼搏、奋发进取、图存图强、争创一流”的创业精神,加强了以落实经济责任制为主的内部考核管理,使生产经营活动保持了稳定发展,黄金产量维持在5000两左右。高旺矿区建成投产后,黄金产量有所回升,1995年完成6828两。沂南金矿的矿床为矽卡岩型含金铜多金属矿床,矿石中除含金铜外,尚含有银、铁、钼、硫等有用元素。建矿后,根据矿石的上述特点,除主要回收金铜铁外,对其他伴生有用元素也进行了综合回收。建矿以来,矿山曾生产过硫酸铜、钼酸铵、硫酸、硫酸亚铁等产品。
1957年至1996年底,累计生产黄金6183.24公斤、白银7170公斤、金属铜13667吨、铁精粉445644吨、硫酸7534吨、钼17.82吨,累计创产值31844.92万元、利润2752.1万元。完成采掘总量452.5万吨,采选矿量312.7万吨,掘进量102135米。第三章现状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和几代人的奉献,沂南金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由一个土法上马的小矿发展成为一个机械化程度较高、采选冶配套的大型国营矿山企业,成为鲁中地区重要的金铜矿产基地。
目前辖有铜井、金场、堆金山和日照市高旺4个矿区,建有5个坑口和3座选矿厂,年采掘总量为25万吨,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矿石900吨。选矿厂采用重选、浮选和磁选联合工艺选矿,生产成品金(银)、含金铜精矿和铁精矿等产品。1996年,生产黄金6406两、白银580公斤、金属铜741吨、铁精矿5.97万吨,创产值4368万元,实现利税161万元。
矿区占地面积529851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26534平方米,住宅面积29024平方米。至1996年底,累计投资1624万元,贷款415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93万元,流动资金3309万元。职工总数15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4人。4个矿区的装机容量为7000千瓦。
矿部设有党政领导机构和生产经营管理处室,下设4个采选车间和钻机队、汽车队、机修厂等生产辅助单位,生活服务设施有职工食堂、招待所、托儿所、职工医院等,另外在矿部驻地建有灯光球场、会议礼堂、图书室及老年人活动室等文化娱乐活动设施。
铜井和金场矿区,由地矿部门提交的储量在80年代已采尽。近年来,经过矿山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铜井矿区的汞泉东区找到了一个中型矿床,到1996年底还保有C+D级矿石储量76万吨,可供铜井矿区生产8年。金场矿区已与沂南县金场金矿达成联合开采小河口地段0米标高以下矿体的协议。据地勘部门资料,此地段成矿条件良好,有较好的探采前景,预计可获满足矿山5年生产的矿量。在“内部挖潜、抓好当前、发挥优势、立足长远、拓宽思路、顺应市场、量力而行、稳步发展”这一基本思路的引导下,沂南金矿必将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