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331
颗粒名称: 编后记
页数: 2
页码: 387-388

内容

郯城县有着悠久的银杏栽培利用历史,自古至今都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县”。《郯城县银杏志》的编辑出版,目的是全方位地记录、反映郯城银杏产业的兴衰起伏、重大活动、科技发展路径以及经验教训等诸方面成果,从而为当今乃至后人研究郯城银杏的发展轨迹提供一卷较为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编辑出版《郯城县银杏志》是郯城有识之士的梦想。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郯城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田庆淮就曾两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0年年初,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玉金,县政府顾问韩明林,县史志办副主任刘卫星,科技局退休干部侯九寰再次倡议编写《郯城县银杏志》,但由于史志工作处于徘徊状态,未能如愿。
  201()年2月底,郯城县成立了银杏叶GAP认证办公室,从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卫生局、农业局以及相关乡镇抽调12人参与GAP认证工作。于2010年4月正式启动《郯城银杏百年概览》编纂工作。《郯城银杏百年概观》一书,侯九寰为该书的主要编纂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全县银杏发展的有关历史资料、相关政策文件、诗歌文集等材料,负责起草、构架此书;邓夫胜负责该书的构架、起草、收集材料,协调有关人员、有关单位,出版、校对等;苏明洲负责该书的有关材料收集、拍摄图片、构架、校对;张振学负责图片、文字收集、拍摄图片;孙艳涛负责该书的有关材料收集、拍摄图片、文字输入、文字排版、校对、配合邓夫胜做好相关协调;高森负责该书的部分章节材料收集、图片收集;李明光负责该书的部分章节材料收集;黄志伟负责材料文字输入;王金玲、宗学美负责材料的复印整理。2012年1月,经过材料收集、整理,形成《郯城银杏百年概览》初稿。该书为《郯城县银杏志》提供了系统、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郯城县银杏志》的编纂奠定了基石。
  2012年8月,县委、县政府调整充实了县史志办领导班子,任士刚任史志办主任,改变了史志工作的被动局面,加快和推动了《郯城县银杏志》的编纂工作。2012年11月20日,县政府副县长代长红主持召开了《郑城县银杏志》编纂工作会议,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和撰稿人员参加了会议。会后,对编纂工作进行了分工。刘卫星负责编目设置,侯九寰负责《栽培历史》,刘卫星、孙长生负责《凡例》、《大事记》、《概述》、《机构》、《人物》、《附录》,苏明洲、王宗喜负责《银杏栽培》、《种质资源》、《重点园区》、非重点乡镇数据统计,李明光、杜霖负责 《开发利用》、《商贸营销》,高森负责《银杏保护》,孙艳涛负责《银杏科研》,夏政平负责
  郯城县银杏志
  《银杏文化》。文稿汇总后,刘卫星、孙长生负责统纂全稿。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完成了评审稿。
  2013年7月169,召开了《郯城县银杏志》评审会。嗣后,刘卫星、苏明洲、孙长生、张振学又根据评审会意见,对评审稿进行了认真地加工修改,刘卫星、孙长生又对文稿进行认真地校对,力求少留遗憾。2013年9月完成送审稿。2013年10月12日,县政府批准出版。同月底送出版社出版。
  《郯城县银杏志》的编纂工作,始终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中国林业协会银杏分会名誉会长林协,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纪民,县委副书记、县长刘连栋为本书作序。副县长代长红多次听取汇报并对编写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县史志办、县林业局、县科技局等单位通力协作,主创人员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为本书的快速成稿立下了汗马功劳。
  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方志出版社的梅中英、李江、冀祥德对志稿进行了初审、复审、终审,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县林业局原局长张永瑞,县党史办原主任申友芳,县史志办原副主任秦士杰、陈景堂,县银杏研究所原所长王玉芬,县苗圃主任皇甫桂月,县药检所原书记张现玉,县农业局副局长邓夫胜,县农业局法规科副科长夏绪乾,原新村乡副乡长禚洪波,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刑世岩,淄博市银杏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田常杰等无不为该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
  《郯城县银杏志》的付梓,非一人数人之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借此机会,向所有为《郯城县银杏志》编纂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修《郯城县银杏志》是一项开拓性工作,无经验可循,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且编辑水平有限,加之时限跨度较长,资料收集难度较大,书中疏漏和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10月16日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