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3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研究
分类号: S792.95
页数: 4
页码: 275-278
摘要: 郯城县银杏栽植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银杏文化。《郯城银杏栽培史考略》秦士杰于1998年在《郯文化研究》上发表。
关键词: 银杏 文化研究

内容

郯城县银杏栽植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银杏文化。
  《郯城银杏栽培史考略》秦士杰于1998年在《郯文化研究》上发表。作者征文考献,认为银杏栽培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宋僧人了智编修的《大净寰土寺志•释氏上人传》、清光绪年间《重修官竹寺记》均有提及新村"大神树”的事迹。另外,重坊镇铺里、倪楼村都有唐、宋时代的银杏树。港上镇后埝村有500年生以上古银杏。胜利乡白果树村,建于明代,因村前曾有两株大白果树而得名。沂河两岸的新村、港上、重坊、胜利等乡镇存有大量占银杏树株,充分说明郯城县银杏栽植确实有久远的历史。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郯城人民与银杏结下不解之缘,而且对银杏经济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展。秦士杰对县内银杏栽培史研究做到了引经据典,确为详实可靠。
  《银杏经济研究的理论与重点》刘开林、皇甫桂月1998年8月在“全国第七次银杏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指出:银杏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其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市场经济及信息工作的动态中。认为研究银杏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创造科学的银杏经济理论,把银杏产业纳入科学的管理轨道。为领导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资料,以便科学处理、正确决策。此乃银杏产业经营管理,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范畴与建议。迄今,从事银杏经济研究的人员与单位不多,此文对银杏经济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大胆的设想。
  《关于银杏美学理论的探讨》刘开林2003年8月在“全国第十二次银杏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认为探讨银杏美学理论是银杏研究领域的崭新课题。应从银杏形态的美学、银杏内在品质的美学、银杏盆景(人为景观)的美学、银杏神奇奥秘的美学、银杏长生不老的美学五个方面加以论述。此种观点的提出,提高了人们对银杏的认识、对银杏的情感,对银杏的开发利用注入了一定的精神力量。从而,开创了银杏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发掘银杏文化,推进银杏事业》侯九寰、秦士杰于2003年8月在“全国第十二次银杏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作者广泛搜集古今中外资料、引经据典深入研究,认为银杏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影响到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中华民
  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其次,银杏有其雍荣华贵的姿态和纯洁无瑕的品质,博得历代文人骚客的赞颂和赏识。文人雅士们挥毫泼墨,用诗词歌赋和字画、楹联讴歌古老而神奇的银杏。三是以银杏为题材的各种传闻轶事,在广大银杏产区家喻户晓、广为传颂。许多银杏大树与革命活动有关,被定为文物。四是对银杏的医药、保健功效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银杏饮食文化、长寿文化的概念。作者认为,进一步从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深入发掘、着力弘扬银杏文化,必将大大提高人们热爱银杏、栽植银杏的积极性。特别是当时正值国树评选活动,众多专家学者、志士仁人频频呼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银杏定为“国树”,该文的发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
  《银杏造园景观设计概论一兼论银杏景观设计学的建立》闫长智、侯九寰、孙德华、高森在《中国农业》2009年第5期发表。认为:银杏是世界遗产,是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加之冠形美、叶形美、干形美,成为造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树种。作者着眼于创新,立足于银杏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立"银杏造园景观设计学”的设想。对银杏造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内容、配置方式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初步概说,还就银杏造园景观设计存在状况及发展方向问题,提出了前瞻性的设想,建议进一步建立银杏造园设计学科,培养造就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该文为全国银杏文化学研究的新课题。
  郯城县银杏栽培史考略
  银杏俗称白果,古称公孙树、鸭脚(掌)、圣果、枰仲树,在3亿多年前,人类尚未诞生,就已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形成了庞大的银杏家族,与动物界的恐龙同时称霸于世。然而,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骤然变冷,绝大多数地方的银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唯独因我国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成为冰川运动的天然屏障,有幸保存下来。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银杏树的故乡在中国为世人所公认。沂山山旺铁线蕨型银杏化石和即墨银杏树干化石的出土,有力地证明沂蒙山一带是中国银杏的起源和分布中心之一。根据现有地质地层的研究,从沂河滩至马陵山区都有褐红色砂质亚粘土的另类岗地的残留地层,县境内没有经过第四纪冰川期危害的现象。显然,本县银杏繁衍至今,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一、栽培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据文献记载,我国的银杏栽培早于秦、汉,然而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则在唐、宋之际。据考证,县内银杏栽培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境内有胸径1米以上的古银杏7株,其中最大的1株在新村乡银杏古梅园内。该株为雄性,高37.2米,胸径2.6米,冠幅20.1x21.4米。有“天下第一银杏大雄树"之称,当地人称之为"大神树”。1978年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底层嫁接枝尚能年产银杏50公斤,它生长于官竹寺旧址,为该寺附属物无疑。清光绪年间《重修官竹寺记》云:"有大树焉,横十围而高沓空冥,院宇为之肃森。”即指此古树。确切树龄向来说法不一。或谓唐,或谓汉,一度无法确证。曾征文考献,已有明确答案。据南宋僧人了智编修的《大净寰土寺观志•释氏上人传》载:"(北魏)正光辛丑(即251年),有上人洎京师(洛阳)挂搭,坚苦服食至东徐沂左一丘。其在阜隆水襄,乃形胜也。心乐之。卓锡□口,庵名崇福,旋复命广福。(上人)手植鸭脚二于庵比。一枯,一蕃茂焉。今婆娑扶摇者,上人所植也。”这里所说的"沂左一丘",与今银杏古梅园所处的位置和自然形势完全相同。该小丘名曰“红石崖”,紧傍沂河东岸,确为形胜之地。"庵名崇福,旋复命广福”,也正与官竹寺旧名相同。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官竹寺记》云:"县西南四十里有官竹寺,即旧名广福寺也。"可见"官竹"即为"崇福”、“广福”之后起之名。其始建之年即为北魏正光辛丑,建寺时上人手植的银杏树也就有了确切的树龄了。它植根于官竹寺旁,其勃勃生机,显示了银杏树神奇的生命力,也是县内银杏栽培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古银杏是寺庙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故《释氏上人传》、《重修官竹寺记》在记述寺庙时都要提及,使我们因以得知,这株古银杏在宋代已“婆娑扶摇”,蔚为大观,在清代则“横十围而高沓空冥”。官竹寺古银杏即为释氏上人所植。但上人来自京师,系游方僧人,他是在“飞锡”时发现“沂左一丘”为形胜之地后,方才决定于此建寺的。故其手植的两株银杏,不可能从遥远的京师带来,应当是取自当地的苗木。因此,可以推断,县内银杏的人工栽培,至迟不会晚于北魏正光年间。
  沂、武河两岸在较大区域内零星分布着一些古银杏,其中亦不乏千年以上古树。胜利乡白果树村,紧傍武河东岸。据老人讲,该村人世代相传,清初建村时因当地有两株古银杏而命名为“白果树村”。这两株树在1958年被砍伐时,大的一株胸径在3米以上。估计树龄不会低于官竹寺“老神树”。所有这一切,不仅说明县内银杏栽培在时间上只会早于北魏正光年间,而且已作为一种经济树种蓺植于较大区域了。
  二、已成为重要的银杏产区
  据调查,银杏在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栽植。如重坊镇铺里村曾有唐代植银杏,且尚存一株宋植银杏,胸径在1米以上。重坊镇倪楼村的两株古银杏,相传为唐代所植,其中一株仍结果,年产银杏5()()公斤。港上镇后埝村原有3株同龄古银杏,其中3株于光绪年间被沂河洪水淹死。仅存一株为实生树,树龄亦在5()()年以上。这些古树分布在沂河两岸的新村、港上、重坊、胜利等乡镇,充分表明县内大面积栽植,确实有其久远的历史。如果说寺庙中僧人栽植银杏是出于对银杏树种优良特性的尊崇(如银杏树姿优美,叶形奇特,富有观赏性;银杏树生命力强,是长寿树;银杏的种仁营养价值高,药食俱佳,能使人延年益寿),是为了使寺院庙宇更显得肃穆庄严,富有神秘感的话,那么农人们大面积地蓺植银杏则是在于看重银杏的经济价值了。县内银杏栽培很早就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县民与银杏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对银杏的经济价值,认识不断深化,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扩展。据专家考证,中国银杏的初期栽培,主要是用于观赏,次之在于用材。宋代以后,文献中始将银杏列入果部。但银杏用作食品仍属罕见,达官贵人亦视银杏为珍贵果品"宋人欧阳修诗云“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元代李杲的《食物本草》始以白果之名,来专指银杏种核,白果名亦随其食用、药用的普及而广泛使用。县民至今仍普遍称银杏为白果。银杏种核-白果的价值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开发。清乾隆二十八年修《郯城县志》将白果列入物产中“果之属”,充分表明银杏之种子生产已处于突出地位。《中国果
  树志•银杏卷》(郭善基主编,林业出版社出版,1993年)载“在中国银杏种子产区有较大面积的银杏栽培。根据多方面的调查访问,除安徽宣城、湖北江陵在宋代已有种子生产的记载外,江苏泰兴、邳县、山东郯城,广西桂林地区均始自明代城西部数乡镇古银杏的大面积分布,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清康熙年间,县内银杏栽培大幅度增加,出现了一个高峰期。由于白果外运远销,需要量不断增加,收益十分可观。一些富户利用土地集中的优势便开始营建大面积的银杏园.如港上镇王桥村的王逢辰,考取功名后不愿为官而退守田园,营建银杏园10余亩,至其孙辈即发展到80余亩。新村、重坊也有一些富家大户营建了成片银杏园。一般农户土地少,便在宅前、屋后以至庭院栽植。众多农户竞相栽植,使沂河两岸村庄的银杏林连成一片,村里、村外银杏树随处可见。清光绪年间庠生张敬葳在《中秋既望观园》一诗中写道:“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 根蟠黄泉下,冠盖峙云天“干粗几合抱,猿猱愁攀援。下流遮高树,林荫苔成斑。蹼叶和风舞,累籽压枝弯,虫豸怯神奇,蝮蝶岂敢沾沧桑时多易,古木麻彭年。天物假造化,沂涘有奇观。"该诗具体生动地展现了当时银杏园林的盛况,发出了"沂涘奇观"的由衷赞美。银杏是长寿树种,结果期长,用于种子生产,有着长期的经济效益,栽植银杏,子孙累世受用不尽,确实是造福后代的千秋大业。这也正是银杏栽植历经世代,沧桑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动因。
  县内重点银杏产区,紧靠沂河,而沂河下游,又与运河相通,故有舟楫之利。这为银杏的行销外地提供了方便条件。这里有号称“小上海"的商业重镇马头。马头镇北枕沂河,早在明代就是一个商贾云集之地,店铺林立,是苏北、鲁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在清代,马头、新村及重坊各渡口都曾“舟舶填塞,帆桅锚动,舶载特产,下而远售。”所出产的小麦、黄豆、花生、栗子、白果等土特产都在此包装上船,通过沂河入运河载往南方的淮、扬、苏、杭等地,银杏作为著名特产更是名播四方"民国初年林修竹所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郯城县,特别出产:银杏、香附、金针、栗子”.已把银杏列为郯城第一特产。由于资料缺乏,难于更详细地了解历史上的具体产销情况,但也可以肯定,至晚在民国时期,县内银杏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了。据《中国实业志》(民国23年版)载,在“山东各县进出品商品”统计表中列有:“郯城出口白果1500包,价值15000元,往欧美日。”民国31年(1942)日本人山崎百治著《支那物产综览》记载山东银杏生产地是郯城、临沂、滕县等地,每年运销12万公斤。银杏作为商品行销海内外,刺激着银杏生产的发展。不难看出,正是宋、元以来银杏种核-----白果进入食品和医药领域以后,社会需要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着银杏生产的不断发展"自明代形成国内最重要的银杏产区以来,白果生产一直是银杏栽培的主体。事实表明,凡是银杏木材大量应用的时期,往往伴随着银杏大树的砍伐。此乃大都是种子生产不景气,效益低的时期,因而也是银杏栽植的萧条时期。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旧中国,县内银杏的发展,总起来说还是很缓慢的。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