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记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270-271
摘要: 1987年秋组织进行土地调整,1988年春率先在村东建立了26.7公顷银杏园,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郯任县委常委、纪委书记,1987年2月任县委副书记,1990年4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8年2月退休。
关键词: 社会人物 人物传记

内容

田庆淮(1938年〜2008年8月)男,汉族,郯城县胜利乡田窑村人,郯城师范毕业,1962年参加工作,先后任教师、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教育局局长,1984年3月任县政府副县长,1985年9月县、乡林业、科技部门进行“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试验”项目建设,使其顺利实施,圆满完成。1987年秋组织进行土地调整,1988年春率先在村东建立了26.7公顷银杏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郯任县委常委、纪委书记,1987年2月任县委副书记,1990年4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8年2月退休。1997年12月被推选为县银杏开发协会首任会长。他热爱银杏事业,无论在领导任上还是退休离开领导岗位,都积极投身于发展银杏产业的工作中。在其主持下,1988年3月县人大十二届八次常委会议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
  银杏生产的决议》,并将银杏定为县树;1992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向全县人大代表发出了“大力发展银杏的倡议书”。长期深入农村,广泛开展调研,组织编写了《郯城县银杏生产调查报告》,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做出银杏生产重大决策,提供了良好建议和充足依据。1994年4月带头捐资6500元,并号召有关单位职工捐款在褚墩镇建银杏林。
  城县首次进行大面积银杏园建设,对促进全县银杏事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1987-1989年选用3.5〜5厘米粗的银杏实生苗木将田间的主要道路全部绿化,植树1500余株。
  他率先垂范,除将自家的0.67公顷责任田栽植了银杏,还承包村0.4公顷河滩地建起了银杏园,带动了全村银杏园建设,使全村100公顷土地全部种上了银杏,成为国内有名的银杏专业村。
  为提高种植银杏的经济效益,率先进行了银杏立体种植,实行银菜、银粮间作;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实行适当密植,高、低结合,雌雄株搭配,加大管理措施,使银杏3年结果,5年进入盛果期。1996年他家新老果树产果2800千克,收入15万元,成为当地“银杏首富户”。多次受到省领导的接见及县、乡领导的表彰奖励。1993年被县授予“银杏致富模范”。19944月带頭捐资6500元,并号召有关单位职工捐款在褚墩镇建银杏林。
  禚宝权(1928年〜2008年)男,汉族,新村乡新一村人,中共党员。1974年8月至1988年8月任新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群众的领头人,长期致力于开发银杏产业,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了一条靠银杏致富的新路子。1978年始积极协助
  年该村银杏园被市、县确定为银杏优良品种试验基地,来此参观者络绎不绝。自编赞银杏的山东快书段子,在县、乡农村文艺汇演时激情
  献唱。
  为表彰银杏生产、科技中涌现出的模范代
  表人物,1993年春,县委、县政府下发通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评选“银杏科技状元”和“银杏致富模范”活动。1993年9月经乡镇推荐选报,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对评选出的十二名“银杏科技状元”和十二名“银杏致富模范”予以通报表彰。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庆淮
相关人物
禚宝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