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重大科技专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308
颗粒名称: 第九节 重大科技专题
分类号: S792.95
页数: 3
页码: 223-225
摘要: 银杏种子育苗80公顷。银杏采叶园面积由0.28万公顷发展到0.53万公顷。新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银杏叶深加工企业30家以上。新建和完善银杏叶、果、苗、盆景及系列产品专业市场6处。银杏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银杏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
关键词: 银杏 科技专题

内容

【郯城县银杏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集成研究】
  项目来源:2007年9月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鲁财教指 [2007]37号)
  承担单位:郯城县人民政府
  项目起止时间: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
  项目简介:该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利用5年的时间,使全县银杏绿化面积由1万公顷发展到1.33万公顷(其中银杏片林面积由0.55万公顷发展到0.8万公顷)。总株数(不含采叶园)由600万株发展到1200万株。银杏林网总长度发展到1200千米。银杏种子育苗80公顷。银杏采叶园面积由0.28万公顷发展到0.53万公顷。新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银杏叶深加工企业30家以上。新建和完善银杏叶、果、苗、盆景及系列产品专业市场6处。在历史文化名胜区新建银杏景点,筹建银杏博物馆、银杏森林公园和中华银杏园,修建银杏观光大道,构建全县银杏生态旅游体系。银杏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银杏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争创银杏片林面积、采叶园面积、定植株数、林网长度和综合效益5个全国第一。该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有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医药工业设计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全国知名大专院校、科研所以及德、法等国外公司。省科技厅、财政厅根据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投资60万元的专项资金;县财政局按1:1的比例予以资金配套。
  为确保该课题的圆满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府分管县长任副组长,科技局、财政局、农业局、经贸局、招商局、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科技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证政策,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银杏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成立县银杏叶生产基地GAP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制定
  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绩效考核措施。县银杏产业发展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设、新品种引进及培育、种植面积落实、山间管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等。县银杏企业研发中心负责银杏叶加工生产过程中重大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制开发、市场开拓等。经贸局负责组织相关企业落实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质量监督、任务调配等。财政局负责地方配套资金的调配、上级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等。银杏种植及加工重点乡镇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各项任务的落实。
  通过技术集成研究,解决了影响银杏产业发展的品种和配套栽培等关键技术,丰富了银杏的品种资源,银杏果、叶的产量、质量逐年提高,效应有了明显提升。项目总投资97()万元,全县银杏绿化面积发展到1.4万公顷,银杏深加工企业12家,实现年加工收入9500万元,新建大型银杏收购市场1处,新建省级银杏森林公园1处,银杏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综合产值16亿多元,累计增收5.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30元。2010年12月5日,山东省科技厅、财政厅组织技术、管理、财务等有关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通过考察实地、听取汇报、审查资料,认为该项目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得力,完成了计划任务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郯城县银杏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及项目开发】
  项目来源:山东省科技厅,鲁科计字 [2006J82号
  承担单位:郯城仁和制药有限公司
  项目起止时间: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
  224
  验收时间:2011年5月28日
  项目简介:为全面研发县内银杏资源,2006年由市科技局主管,省科技厅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在仁和制药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的基础上组建县银杏企业研发中心,目标为:对县内银杏产业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给予全力技术支持;选育优良的叶用银杏品种,建立万亩优良GAP种植基地;进行银杏叶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的最新工艺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对银杏叶活性成分进行药理、毒理、药效、临床等深入研究,申报国家级新药;有重点、有选择的开发保健品、生物农药、化妆品、食品等副产品。
  仁和制药有限公司基础较好,有优良的试验条件和研发队伍,2006年企业员工55()名,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占72%;有1条银杏叶提取中试生产线、4条大型银杏叶提取生产线;已研发岀银杏口服液、银杏片、银杏叶胶囊。企业总资产1.97亿元,年销售收入达9800万元,利税2440万元。2001〜2003年连续被评为市级医药先进单位;2004年通过了GMP认证,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被评为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
  2001年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了保健食品银杏叶口服液。次年5月通过卫生部审批;2001年与复旦大学合作,成功进行了银杏叶提取最新技术改造;2002年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成功进行了低酚酸银杏叶提取物产品开发;2003年与山东诚创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新药5个,部分已取得国家批准文号和新药证书。与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合作进行了全方位的GMP改造,2004年5月通过国家药监局的 GMP认证。2003年冬,与济南胜瑞祥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十几个新药品种,已陆续被国家药监局批准颁发新药证书。2004〜2005年连续两年,在德国专家指导下,对银杏叶提取工艺进行了改进和改造。2005年底,与上海医药集团上海杏灵公司合作,进行了银杏叶GAP种植、高质量银杏叶采收和银杏叶深加工项目。2006年与山东大学合作,形成强强联合,使其研发优势更加突显。
  【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郯城银杏)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承担单位:县人民政府
  建设期限:2007-2009年
  项目来源: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项目简介: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郯城银杏)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属山东省2007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第二批)项目(下达文号:鲁科计字[2007]204号,项目编号:2007GG2NS02062),省财政投入资金100万元。该项目是一个以银杏叶、果及银杏药品、保健品生产为主体,包括银杏叶、果生产,银杏药品、保健品的研发、检测和技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在内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体系。根据银杏及医药产业发展特点、县内银杏产业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总体布局要求,确定基地的基本布局原则是:为银杏药品、保健品等产品加工制造提供原料(银杏叶、果等)为主的第一产业布局在沿沂河两岸的新村、重坊、胜利等3个乡镇,建成原材料生产基地,成为基地的主体园区,并带动郯城、
  马头、港上等乡镇,形成带动园区;以医药产品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服务的研发、流通和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布局在新村乡和县城驻地,由位于主体园区内的县绿源银杏有限责任公司、县新圣银杏有限责任公司和位于县城驻地的山东仁和制药有限公司等建成银杏产品纶产加工基地,构成基地辐射区;在郯城新区新建银杏产品博览城,构成基地流通与技术服务区。将基地建设成现代化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把郯城建成一座生产有序、布局合理、相耳关联、互为依存的银杏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的大都市,达到银杏果、叶及加工品质量稳定、均一、可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银杏产业。
  “十一五”期间确保银杏叶GAP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0.4万公顷,通过GAP认证的银杏叶种植面积666.7公顷以上。开发岀一批国内急需并符合国际规范的银杏叶新药及保健品,力争1〜2个新药(或保健品)品种进入国际市场;建设银杏叶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完善生产标准规范;培育一个能进入省内前20强的中药产业集团;提高郯城银杏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到2010年,力争实现银杏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提高郯城银杏产业对全省、全市GDP的贡献率,并多方位带动相关产业的提升,以促进全县经济的大发展。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