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贸营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9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商贸营销
分类号: S792.95
页数: 22
页码: 171-192
摘要: 自清代起,郯城县所产白果均用船外运,北到京、津,南到淮、扬、苏、杭,有“舟舶填塞,帆桅锚动”之描述。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但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商品流通欠发达,银杏市场也只是买卖两方聚集一起进行交易,呈现市场的原始状态。
关键词: 银杏 商贸营销

内容

自清代起,郯城县所产白果均用船外运,北到京、津,南到淮、扬、苏、杭,有“舟舶填塞,帆桅锚动”之描述。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但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商品流通欠发达,银杏市场也只是买卖两方聚集一起进行交易,呈现市场的原始状态。正如古人所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新村80多岁的老农禚宝渠回忆,年幼时曾随父亲担挑着白果去重坊、马头的商行,换来洋布(纱布)、洋火(火柴),洋油(煤油)。及至战乱稍平,银杏贸易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起来。最盛时县城有40家、马头有96家商行经营白果,如源兴城、东增圣、西增圣等在当时颇有名气。农民大都将白果直接送至各商号,换取生活、生产必需品。商行则主要通过英、德在上海开设的太古、怡和洋行和美国在天津开设的康宣洋行外销。民国8年(1919年)林修竹编纂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中,即把郯城县白果列入重要产品。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亦有1500包白果销往欧、美的记载。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
  战乱使银杏种植和银杏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银杏树木频遭破坏,农民丧失了种植积极性,商家失去了白果经营的胆量与信心,往日繁闹的银杏市场一度不复存在。
  1938年4月,日军侵占郯城县,大肆掳掠烧杀,县城、马头等地的商号、民房被抢劫一空。当时马头镇的聚盛德、丰聚同、于恒顺、西增圣、东增圣等商号都存有大量白果。甫初,日军还不知道白果可食,随混于其他商品中大火焚烧,烟浪冲起树梢高,三天而不绝。后来知道可以食用,便一车车的往外运。日军的侵占使商家纷纷关门停业,白果市场从此萧条,一蹶不振。昔日沂河各渡口车船穿梭、人稠物穰的繁茂景象荡然无存。
  1945年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开始,银杏产业仍难以发展。不仅群众无法收获果实,而且国民党军大肆杀银杏树构筑所谓“木寨”。港上镇王桥村:当时村中被杀掉碗口粗以上的银杏树不下千棵,许多百年生银杏一时被毁于刀斧之下。有一年全村约有15万千克白果因无法采收,散落于园地,全部烂掉。商贸
  也几近停止,当时无官办的商家。作为鲁南、苏北贸易中心的马头镇,只是保留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的“商会”,松散性的管理着各商号和集市贸易。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仅有少量白果销往南方。1947年,一商号老板曾作为药材往安徽亳州运白果500余千克,行至徐州西大约15千米处,遭兵痞抢劫,从此再不敢远途经商了。
  【计划经济时期】
  1949年,郯城县未形成银杏市场,农民所产白果仍是提篮小卖,苗木多为自产自用或馈赠亲朋。1953年始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各类物资按国家计划统一生产、收购、运输、销售。郯城县白果的收购销售由国营商业和供销部门负责。此时期银杏市场比较稳定,收购渠道、销售门路单一。白果主要由供销、夕卜贸部门收购、经销。作为土特产出口,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及东南亚地区,不经过加工,附加值相当低。银杏木材仅有樊埝等村承袭清朝以来的玩具工艺雕刻,产品量也很少。
  20世纪50年代初,县供销社是白果经销的中坚力量,先后成立了土产杂品公司、推销经理部、盐业果品公司等,在白果重点产区设立代购站点,收购数量、价格、销往何地,均按国家计划执行。为完成收购任务,供销系统广大职工发扬’一条扁担’的创业精神,肩挑车推、走村串巷收购白果。据资料,1955〜1978年(缺1963年)供销部门共收购白果117312担(注:每担50千克),年均5100担。20世纪50年代,江苏徐州、南京、镇江和河北保定的土产公司均有客户前来购买白果。
  20世纪70年代初,县商业局设立外贸组。
  1976年县政府成立外贸局,后改称外贸公司,均参与白果的收购与出口,采取以直购为主,直购与代购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管理、收购、调运一条龙。每年年底,由县外贸部门根据货源情况,编制次年度的收购计划方案,国家审批下达计划后,除在重点产区设收购网点外,还与供销部门签订收购合同。收购的白果按计划调拨给青岛等口岸组织出口。
  【改革开放以后】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银杏市场并不活跃,产业经济效益甚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一系列兴国富民政策的大力推行、银杏利用价值的广泛开发,银杏市场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是发展的鼎盛时期,果、叶、苗、接穗、花粉、盆景及技术均已进入市场。1996年县外贸总公司获得自营出口权后,促进了银杏产品的出口,使银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以新村、胜利、重坊、郯城4乡镇为重点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银杏及其产品的集散地。鼎盛期白果价格达每千克60元,青干叶每千克16元,1年生苗(苗高不足1()厘米)每株1.6元。据统计,县、乡、村三级从事银杏果、叶、苗、茶经销者达千户以上。新一村有“家家出经理,户户有老板”之说。1990年6月14日《大众日报》载:“郯城银杏撐起农业的半壁河山.综合效益达6.5亿元”。据1993年9月25日《郯城报》载,全县已形成果、叶、苗、盆景、栽培技术、产品加工六大创汇、创收市场体系,年收入近亿元。年出口白果50万千克,创汇600万美元;成交银杏叶150万千克,收入100万元。向全国各地供应苗木200多万株,种子30万千克,直接收入1900多万元。销售盆景
  500余盆,获利20万元;有500多名“土专家”分赴各地传技献艺。建成果、叶加工企业4个,开发产品有银杏汁、银杏口服液、银杏药枕等9种,畅销国内194个城市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
  在国内,白果主要是作为种子和制成加工品销售,重点销往京、津、浙、豫、皖等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银杏种植热的出现,形成了种子抢购风,大半个中国都来本县购买,年最高销售量达200万千克以上。白果加工品主要有罐头、脱水白果、八宝粥、银杏精、银杏露、银杏白酒、银杏啤酒等。仅县城驻地就有38家白果个体加工企业。白果及其加工品外销的主力军是获取自营出口权的县外贸局及其他涉外企业,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东南亚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1984年县经济协作办公室在深圳设立窗口,吸引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客户;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组织有关乡镇、外贸出口企业、三资企业参加“广交会”、“青交会”,为白果及其加工品走出国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日本东京、大板、神户的大型’量贩’(超市)都能看到本县的白果产品。
  20世纪80年代始有银杏叶销售,主要是出卖银杏叶原料,也有部分企业生产银杏叶茶、银杏酒和银杏饮料,进行黄酮提取等,主要销往浙、湘、皖、沪等省及本省的临沂、威海等地的制药厂家。银杏叶出口主要是德国、法国。1996年中、法、德合资在新村乡政府驻地兴建了 “郯城绿源银杏有限公司”,采取定单农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保证了银杏叶国际市场的平稳发展,仅1998年就出口青干叶1494吨,创汇410.9万美元。银杏叶用于制茶,在国内亦属首创。据不完全统计,新村、胜利、郯城3乡镇就有20余家银杏叶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百万千克之多。其中刘道江的华银银杏叶茶、赵楼的佛乐银杏叶茶,先后出口日本、韩国,效益颇佳。2003年新村乡发展绿色银杏产业,实施GAP标准生产,绿源银杏公司与农户签订责任书,聘请了16名农民技术员进行指导。对30多个园片进行了检测,最终确定10片160公顷为合格。当季收购140万千克鲜叶。GAP生产标准的推行,为新村乡银杏叶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国内一些银杏叶制剂生产厂家纷纷前来抢购,加上当地新上的三家叶加工厂,使鲜叶供不应求。
  20世纪8()年代后,苗木十分热销。新村苗木市场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每到植树季节,新村长达两千米的街道两旁布满大大小小各种规格的苗木,各地客商熙来攘往,运苗车辆络绎不绝。初,主要是销售良种嫁接苗、小规格实生苗。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绿化对大规格苗木的不断需求,大苗、大树成为市场销售的主要对象,价格逐年提高。2001年4月17日《临沂日报》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需要栽植银杏树。运往西部的银杏小苗已突破亿株大关。用于大苗包装的稻草编织袋一度告急,一些客商只好到外地组织农民加工编织袋。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2009年累计外销各种苗木7亿株以上。
  随着白果价格的上涨,银杏科研的深入及科技知识的普及,果农晓知通过人工授粉可使树木结果,丰产丰收。20世纪80年代初,银杏花粉市场悄然兴起,每年4月上、中旬,在新村、重坊、港上等重点产区皆有银杏花粉交易场所,尤以港上镇王桥村最为集中,设摊长达二三百米。据王桥村农民王继沭言,1989年春
  天,曾见一个集市日银杏鲜花穗上市量达千余千克。如此繁荣的银杏花粉市场持续近20年。银杏花粉主要被浙、豫、皖、苏及本省的海阳、栖霞、东营、泰安、临沂等地的果农所购买,价格每千克60〜80元,奇缺时高达120元。
  银杏根皮属中药材,鉴于树木珍贵,历史上绝少挖取市售。2004年始重坊、新村、港上等有药材部门收购。2007年港上镇始有客商挂牌收购。初,鲜根皮价格每千克1.2〜1.6元,后逐渐上升,最高时干皮每下克4〜6元,鲜皮2.6元左右。据业内人士估计,2009年新村乡售岀银杏根皮3000〜5000千克。
  银杏盆景是盆景家族中佼佼者。20世纪80年代前银杏盆景仅供盆景爱好者自我玩赏或馈赠亲友,无批量生产。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银杏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渐兴旺。全县以新村乡为重点,涌现出近百家盆景专业户,年生产10万余盆,产值80余万元。高档次的银杏盆景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济南、广州等大城市。盆景半成品等多销往江苏淮阴、沭阳,浙江金华,上海嘉定等地。价格低者10多元,高者达数千元乃至上万元。专业户多在农贸市场摆摊交易半成品。高档次银杏盆景十分昂贵,有许多客商慕名前来购买,北京的一客户花8000元购买了郭振华的一银杏盆景,连说“值得,值得” 。
  伴随银杏良种的选育成功和国内银杏热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郯城县形成了庞大的银杏接穗市场。主要生产者是国有苗圃和新村乡的专业户。国营苗圃建有0.7公顷银杏良种繁育基地,繁育有20余个果用良种及少数叶用和雄株良种接穗。业内人士分析统计,10年间全县卖出接穗3000余万根,收入250()万元,其中1994年春,销售接穗30万根,最高价达每根1.5元。新村乡银杏研究中心是该乡销售银杏接穗的主体。由科技副乡长禚宝洋主持,1991年建成6.7公顷基地,专司良种接穗繁育,13年中供应外地接穗30余万根,收入27万元以上。新一村禚昌民、禚洪年,黄村黄敬符,王桥村王绍生、县农委园林开发中心周兴盛等也都繁育大量良种接穗。银杏接穗主要销往湖南、河北、河南、江西、陕西等省及本省胶南、平度、莱州、滕州、泰安、德州、东营等县市。胜利油田先后调去接穗9万余根,营建了55公顷结果园和良种繁育圃。山东巨野县王楼村、莱芜市圣水庵村、莱州市小草沟村,江西上饶县黎坤宏,河南偃师市郭欣,安徽霍邱县王怀先、利辛县黄志轩等,甚至连续二、三年都来购买接穗。
  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新村为重点,胜利、重坊、港上、郯城5乡镇共同形成了庞大的银杏技术市场,长盛不衰。概括起来有5大特点:一是人数多。据粗略估计,全县从事技术服务者达数千人;二是参与面广。既有学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乂有身怀绝技的农民技术员;既有银杏重点产区的人员,也有非银杏重点产区的银杏爱好者;三是项目全。囊括嫁接、移植、授粉、修剪及加工等诸多生产技术;四是时间长,一年四季不辍;五是服务面广,遍及大半个中国。1992年10月8日《大众日报》报道:新一村丁凤尤帮助栖霞、昌邑等地进行银杏授粉。曾有县直机关干部外出滕州、栖霞等地探亲访友,当地人反映:沂州府郯城县年年来人给银杏“打花粉”(花粉兑水,用喷雾器打)使产量倍增。:1997年第3期《中国银杏报》报道:郯城有支23人的女子嫁接队,赴各地开展嫁接服务,一年嫁接银杏10万余株,成活率达90%以上。高峰头镇南蔺村蔺华德连
  续多年带人赴安徽六安,东营胜利油田,莱芜圣水庵村等地嫁接。县国有苗圃每年都组织职工到河北秦皇岛市、安徽利辛县、河南三门峡市、江苏丰县等地嫁接。新村乡新一村、埝东村、黄村,港上镇樊埝村、王桥村等处的许多农民,往往只身一人怀揣一把嫁接刀,每年春(4月份)、秋(7月份)两季,赴各地嫁接。胜利乡赵楼村农民张全亮,1989年指导三门峡市国牛集团建立了茶厂,使该企业133公顷银杏叶有了出路,创产值数十万元。职工中专的教师马瑞赫指导山西晋城、长治等地市,建立了银杏叶茶厂,使当地的银杏叶找到了出路。
  第—节营销方式
  银杏的营销方式主要受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市场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949年前,人们主要是到附近集市或商行销售白果。若遇政局动乱或天灾地荒则多是以物易物。据港上镇朗里村老农回忆:1945年前厉,一布袋白果(约25千克)在马头集上可换5尺门布(约1.6米)。有关苗木、穗条,县内并无规模培育,农家多系自产自用或亲朋相赠。1949年到1978年除部分白果由供销、外贸部门收购出口外亦大体如此。改革开放,搞活了市场,带来了果、叶、苗及其加工品经销方式的转变,销售方式多种多样。
  [市场经销】
  此为主要经营方式。以新村为核心,周围辐射港上、重坊、胜利、马头等乡镇100多个村庄,形成了果、叶、苗、盆景、加工产品5大市场。以苗木为例,每年4、5月份新村乡苗木市场及政府驻地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足有三四千米长,各类苗木堆积如山,大小车辆穿梭往来,时有堵塞;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住满当地旅馆、饭店,甚至住到了农家院舍。据新村乡副乡长禚洪波说:“2001年春仅供应北京、上海、西安、大连等外地苗木4000多万株,收A2000多万元。本地苗木竟一度脱销。”2002年11月23日《沂蒙晚报》载:新村乡驻地大街两旁堆积如山的银杏绵延数千米。人们二五成群聚在一起,砍价、交易、装车,忙的不亦乐乎。进入11月份,每天都有外地客户来新村、重坊等收购银杏苗。外地客商蜂拥而来,使银杏苗特别是大苗的销售价格一路飙升。据不完全统计,当年销售各类银杏苗达几十万株。其中直径10厘米以上大苗占五分之一以上。一位来自北京的客商对记者说:“去年(2001年)米径10厘米的银杏苗每株也就150元左右,没想到今年涨到了200多元。”2011年7月1日《报刊文摘》载,新村乡胸径40厘米的银杏大树价格10万元。
  【电话销售】
  20世纪90年代,随着程控电话和手机的普及,为银杏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的快捷与方便。1993年5月30日《临沂大众》载,胜利乡一度出现购银杏苗电话热线。经电话联系苗木畅
  销北京、浙江、安徽、河北、江苏、新疆、山东等省市。又据胜利乡赵楼村书记张全德称:该村年均银杏苗销售收入不下10万余元,其中80%是由电话往来联系。再如,汇丰食品有限公司,每年银杏加工品达70万,乃至100万千克,60%销往日本,其余销往美国等国家及东南亚和中国台湾地区,多半是通过电话(手机)联系成交的。
  [网上销售】
  21世纪,进入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县、乡镇政府积极引导,开展了信息革命。县政府于2002年制作了“天下银杏第一县”的网页,积极促成各乡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仁和制药有限公司等县内银杏加工企业,率先建立了自己的网页,进行网上交易。银杏主产区各乡镇、生产加工重点户也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网页,进行网上推介、交易。使网上交易成为一种新时尚,打开电脑诸如神州银杏、老神树银杏、中华银杏等网页琳琅满目,应接不暇。通过网络,足不出户便可从事各种
  ◎图7-1银杏产品销售覆盖国内的地理范围示意图
  银杏交易。2001年3月19日《今日郯城报》载:新村乡党委、政府先后投资15万元,建立信息网站,在北京、陕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制作了银杏专题节目实行滚动式宣传,使新村银杏苗木很快在全国打响。北京北辰花木公司、陕西省政府“山川秀美”办公室等20余家公司及政府部门纷纷到新村乡收购银杏绿化大苗。一年中,向北京、江苏、西安、大连等省市销售银杏苗木3000万株,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2002年4月25日《临沂日报》报道,本县苗木上网后,吸引了大量外地客户,出现了苗木脱销现象。是年通过网络销售的银杏苗木50多万株,价值约1000多万元。2007年4月3日《临沂广播电视报》报道,重坊镇为解决银杏苗木销路难问题,通过郯城信息港和远程教育网制作了银杏专页,将该镇的银杏信息搬上了 “天下银杏第一县”网页;有的银杏销售大户制作了个人网页,宣传了银杏,为银杏找到了买家。
  【订单销售】
  诚信甚高的银杏果、叶、苗、条、盆景等生产加工户(企业),多采用此交易形式。即买、卖双方经过研究商讨,签订包括银杏产品、苗木数量、价格、质量、包装、运输、货物交付期限、付款方式等内容的合同。实行订单销售,令专业户、加工厂家组织生产心中有数,敢于放手去干,不愁销路。汇丰食品有限公司、华康食品有限公司、县养蜂厂等都是采取此种形式,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新一村农民禚洪伟同浙江康恩贝制药集团建立了长期的供求关系。仅2004年向康恩贝集团提供干叶800吨,获利100余万元。
  第三节出口外销
  ◎图7-2银杏产品国际贸易覆盖的地理范围示意图
  白果为郯城县主要的农副土特产出口产品。清末民初即有白果的出口外销,其岀口方式为洋行组织货源,进行转口贸易。据1917年 (民国6年)《中国实业志》载,主要销往英、德在上海的太古、怡和洋行,后亦有销往美国在天津的康宣洋行。又据资料,1934年销往日本及欧美国家的白果1500包,价值15000元。
  1949年后,随着体制与形势的变化,白果的出口方式不断变化,出口量逐年增多。县内涉及白果出口的单位主要有县供销社推销经理部、县外贸总公司、县土产公司、县果品公司。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由省外贸部门下达计划,供销部门代为收购。20世纪70年代成立县外贸局(公司),实行以直购为主,直购、代购相结合,管理、收购、调运一条龙的方式组织收购、出口白果。每年县外贸部门根据货源情况,编报下年度收购计划方案,报国家审批后,或在新村、重坊等设立收购站点直购,或与供销社签订合同由其代购,按计划调拨给口岸组织出口。1996年后,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白果出口贸易日趋活跃。县外贸公司及一些外贸企业不断邀请外商到县考察、洽谈出口业务,或参加大型白果涉外经贸活动。每年县计划委、县外贸局等组织涉外部门、有关乡镇及外贸出口企业、三资企业参加省政府举办的青岛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和经贸部举办的广州“广交会”,展销白果及其系列加工产品,宣传郯城银杏,洽谈业务、签订合同。1997〜
  1999年,县委、县政府有关责任人带队,县外经委牵头组织有关企业、乡镇连年参加了国家外经贸委在福建厦门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向客商介绍本县的投资环境、银杏资源状况,全面展示本县独具特色的银杏系列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出口业的发展。1997年,县绿源银杏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了自营出口创汇的骨干作用,出口银杏叶1309吨,创汇338万美元;1998年,出口银杏叶1494吨,创汇410.9万美元,成为县内自营创汇的主力军,进入全市自营创汇企业前十强。据《郯城县志》(2001)资料:1949年,全县岀口白果5.95万千克,至1989年则达到25.8万千克,增长了4.3倍。
  县外贸公司(局)是白果出口的主体单位,其编写的《郯城外贸志》记录了1986〜2005年的银杏出口情况(见表7-1)。
  1986〜2005年郯城县外贸银杏营销情况统计表
  表7-1单位:千克、万元/吨
  第四节银杏果、叶分等与定级
  【白果的分等与定级】
  长期以来,白果买卖双方多依其大小(每千克粒数)划分等级。偶有客商将嫁接果、实生果分收或依其外贸要求单收圆形果者。其分级打价方法随时代不同也略有差异。早时,采用随机取样品100粒称重,以确定其等级,至于是否夹杂有浮果,则不予考虑。且同一等级同一价格。20世纪90年代后,实行先随机称取0.5千克样品(有时重复2〜3次,以求平均),清点白果粒数,用水漂洗,统计浮果粒数。依据白果大小和浮果多少分级定价。定价的方法是根据0.5千克白果粒数确定该批白果级别价格,
  再根据浮果粒数适当调整,以反映品质方面的差价。白果交易中要求果壳洁白、无破碎、无污染、无霉变、漂浮果小于5%,且出售前不得在水中长期浸泡;否则降低其商品价值。白果仁变质(俗称发浆)、变色(色淡清)、变硬(胚乳失水)则不予收购或降级处理。其等级与价格多由买卖双方依其目测或水漂法量测后议定。
  许多农家为便于销售,在白果脱皮、洗净、晾干,进入市场前采用人工或机械法进行分级。人工分级是通过粒选、筛选(专用之分粒筛)等方法。机械分级是将晾干之白果送入选果机,自动分成大、中、小三级。
  市场上亦有收购浮果和“实蛋”果者。浮果是指白果漂洗作业中,浮于水面者。实蛋果是指种子经催芽后,最终不生芽者。浮果、实蛋果多是作为药材原料收购。价格也只有正常白果价的1/20〜1/10。
  1992年新村乡政府驻地挂牌收购白果等级标准抄录如表7-2。
  为解决营销中无标准可循,规范其检测方法,2000年由临沂市技术监督局提出,县林业局银杏研究所、市标准化协会负责起草,王玉芬、闫长智作为主要起草人,制订了 “银
  白果分级表
  杏种核分类与定级标准”(DB3713/TO11—2000),由市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1月1日批准发布,同年2月1日实施。该标准明确了银杏种核的分类、检测方法,分别对生产用种和商品白果提岀了具体的分级标准(见表7-3、表7-4),并对银杏种核的包装、运输及贮存提出了要求。
  【银杏叶的分等与定级】
  2000年1月1日,由县林业局银杏研究所、临沂市标准化协会负责起草,王玉芬、闫长智等为起草人,制订了《银杏叶分等定级》标准,(DB3713/TO13—2000),由市技术监督局发布作为市地方标准,于2000年2月1日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银杏叶的等级划分、检疫、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储存要求。其分级标准见表7-5。
  银杏生产用种分级标准表
  表7-3
  商品银杏种核分级标准表
  表7-4
  银杏叶分级标准表
  表7-5
  第五节银杏果、叶价格
  受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市场兴衰、产量丰歉等影响,白果及叶子的市场价格形成了波动。据县物价局1999年调查与查阅资料,宣统六年至民国23年(1911〜1934年)以银元计算,每50千克白果1.1〜2.5元,其间一直呈上升趋势。民国24至29年(1935〜1940年)以法币计算,每50千克白果2.7〜3.0元,保持基本稳定。民国33年至37年(1944〜1948年)中储币、北海币、法币相混用。受中日战争的影响,从与粮食对比值来看,价格有所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1979年长达30年,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实行了对外开放,外贸事业不断扩展,加之国内外形成银杏发展的高潮,种苗需求量大,白果成为抢手货,其价格飙升。据《大众日报》1994年4月4日报道“郯城银杏种子价格持续增长",每千克400粒者为50.00元左右,600粒者为60.00元左右,均比往年价格高三分之一。清末至20世纪初期,大体是1千克白果换取1千克小麦或1千克馍馍或二尺(1米=3尺)白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总体上看,价格呈上扬趋势,甚而暴升至0.5千克白果可换取12.5〜15千克小麦或2〜2.5千克猪肉或4〜5千克板栗。
  《郯城县物价志》记载了1911〜1960年数十年县内白果价格的变化,见表7-6。
  1955年县供销社推销经理部,更名为“土产废品副食品经理部”,从事白果收购、外销业务,1955〜1983年间经营的白果价格情况如表7-7。《郯城县志》(2001年版)收录了1949-1999年的白果价格、1971〜1999年的银杏干青叶价格,根据有关资料延至2010年价格,列表如表7_8、表7-9。
  1911-1960年白果价格表
  表7-6
  续表
  说明:表中所用计量单位参考文字叙述,摘自《郯城县物价志》
  1955-1969年县供销部门经销的白果价格表
  表7-7
  说明:摘自《郯城县供销社志》,为二等品价格
  1949〜2010年白果价格表
  表7-8单位:元/千克
  续表
  1971〜2010年银杏干青叶价格
  表7-9单位:元/千克
  续表
  第六节加工营销企业名录
  表7-10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七节市场兴衰剖析
  1999年10月13日《大众日报》载,郯城镇葛庄农民葛步良投资2.5万元,建了0.32公顷采叶园,银杏叶卖不出的照片。有的则说银杏产业低而不衰,依然旺盛。2006年第一期(总第56期)《中国银杏报》载,胜利乡赵楼村银杏产业从未出现过低迷现象。
  【银杏产业低靡滑坡显而易见】
  银杏产业兴衰如何,在银杏果、叶、苗市场上反映最为突出。1990年始,银杏果、叶价格逐年走高,白果价格始终维持在每千克20元以上,最高近60元;银杏干青叶价格多年稳定在每千克8元以上,高时达16元;苗木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胸径7厘米实生苗木售价150元/株,其至200多元,然而,从1999年起,银杏叶、果、小苗价格呈下降趋势,2004年银杏干青叶价格下降到每千克1.2元,2009年白果价格下降到每千克2.8元。黄酮甙等部分加工品销路受阻。银杏市场萧条,客户稀少,昔日饭店、旅馆客满为患的情景不复存在,县城沿街悬挂的招徕银杏客商的牌子相继摘下,不少银杏种植户,毁银杏园改种粮食、蔬菜等作物。
  [专业村(户)的收入有增无减]
  在人们普遍哀叹银杏产业低靡滑坡的时候,许多银杏专业村、专业戸仍然“咬住银杏不放松”(《临沂日报》2003年11月21日),“抢占制高点发展银杏产业”(《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5月23日),“力葆银杏产业活力”(《山东科技报》2002年4月12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银杏产业带来了机遇,银杏大苗成为城市绿化的有选树种,价格呈上升趋势,
  逐年坚挺,热销不“冷”。直径20〜30厘米银杏大苗,2000年售价3000〜5000元;到2010年售价达1万〜3万元。银杏生产的重点乡村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培育银杏大苗,满足市场需求。据报载,2002年冬至2003年春,全县售出各种规格苗木500多万株,收入5000多万元。保证绿源银杏公司,华银银杏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汇丰食品有限公司、天源银杏有限责任公司、宏伟银杏有限责任公司、三利银杏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型银杏叶、果系列产品加工企业的良好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银杏产业重点区的新村乡,不仅形成了果、叶、苗、盆景、技术及系列产品的销售中心,吸引了大批客户;而且大力发展银杏叶加工业,积极推行定单农业,在充分利用绿源银杏公司的供叶合同,制定银杏叶每千克4元的基本保护价的基础上,又新建三家大型银杏叶烘干企业,保证了银杏叶的销路,给群众吃了定心丸。胜利乡赵楼村于20世纪80年代初,将其43.3公顷农田全部栽种了银杏,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多模式经营的方针,不断调整银杏产业内部的结构。先是卖小苗,接着烘制茶叶,鲜叶烘干,继而卖大苗、卖白果,使效益接力、持续发展,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350元,递增到2004年的1.2万元。被《中国银杏报》(2006年3月第1期)誉为“银杏产业无低谷的专业村”。
  [大规格苗木价格一路飙升]
  据新村乡通讯报道员禚艳华、县银杏产业发展中心张振学等调研,银杏大规格苗木价格一路飙升,特别是2010年以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大规格者几乎是“一树难求”。胸径3〜5厘米的每株2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倍;胸径15厘米的每株200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胸径20〜25厘米的大规格苗木,每株售价5000〜10000元不等;胸径35厘米以上的高大、美观的超级大苗(树),每株售价高达80000元。作为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的新村乡商贾云集,日交易额达到600〜700万元,究其因有三:一是全国城市绿化蓬勃开展,对银杏大规格苗木(树)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导致价格急剧上涨。上海承办世博会、郑州承办绿博会等,都从本县购进了大量银杏苗木(树);二是市场供应能力远远小于需求量。多年来当地苗农转向以经营采叶园为主,致使大、中型规格的苗木断档。加之苗农们看到市场行情愈来愈好,存有惜售、待机赚大钱的想法,导致市场缺口更大;三是由于连续多年的外销,当地资源呈现短缺,苗农们多从外地的转买转卖,亦成为价格上涨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加工产品市场状况】
  银杏系列加工产品市场,是整个银杏产业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通过县城驻地各商家、店铺调查访问得知:
  (一)价格不稳。20世纪80年代银杏产业开始崛起,银杏口服液、银杏精、银杏罐头等相继开发成功,银杏茶、银杏蜂宝、银杏药片等产品纷纷登市。这些自古以来市场上从未见过的保健品、食品和药品,得到了人们普遍重视和认可。更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生产者、销售者对其广泛宣传,特别是对黄酮甙的明显扩张血管作用、银杏茶的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作用的广泛宣传。人们往往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购之饮用。普通银杏茶每千克卖60〜80元,稍高档次者每千克卖100—200元,青叶精
  制桶装竞达每千克500〜600元;普通蜂蜜每千克6〜10元;加入黄酮甙,制成银杏蜂蜜后,每千克可达30〜50元。这些产品常被作为馈赠亲朋挚友尚属上等佳品。后来,由于适口感等多种原因,致使产品价格逐年下落,市场渐渐萧条;银杏茶(二级品)降至每千克10〜15元,银杏精(0.5千克瓶装)降为8〜10元等等。
  (二)档次偏低。银杏果、叶的医药、食用、保健价值非常高,是开发“三药、两品”的重要原料,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但长期以来,主要是销售原材料和初加工品,始终处于初制、粗制水平,产品附加值低,拉动力不强。对银杏叶的利用还停留在提取黄酮甙的水平上,且只注重黄酮貳而忽视内酯类物质,市售的黄酮貳含量不稳定;银杏加工产品更新换代慢,开发的新产品少,质量无保障,包装档次低。而国外银杏叶提取物已制成针剂、滴剂、酊剂、溶液剂和复方剂等多种剂型。
  (三)销路狭窄。由于国内当前的加工品主要是保健品,发挥作用慢,短期疗效不明显,需要长期使用方能发挥作用,许多人难于坚持;国内还没开发出利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制剂,限制了真正患者,特别在重症患者使用银杏产品。加之银杏加工品的口感缺陷,如银杏茶的苦味等,也使银杏加工品丢失了一部分消费者。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