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点园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8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重点园片
分类号: F304.5
页数: 5
页码: 144-148
摘要: 省级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新村乡辖区,北起红石崖,南至老坝台,东至纪念堂,含沂河东的新村、埠村、于村、黄村、鲍村、郝庄、埝东、丁沟、卢庄、颜庙等10个自然村,面积达666.7公顷,约2万株以上,树高8~11米,胸径40~80厘米,年产银杏30万千克。
关键词: 农业园区 郯城县 重点园片

内容

【省级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新村乡辖区,北起红石崖,南至老坝台(与江苏分界处),东至纪念堂,含沂河东的新村、埠村、于村、黄村、鲍村、郝庄、埝东、丁沟、卢庄、颜庙等10个自然村,面积达666.7公顷,约2万株以上,树高8~11米,胸径40~80厘米,年产银杏30万千克。该园初建于清末,乃本县银杏栽植鼎盛期之代表,多为富户禚从敏(晚清秀才)的园地,至1949年前为其子禚恩厂、禚恩旭(禚晓峰)经营;除此,马姓、丁姓村民也据部分.抗战前达10万株,古人云“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根蟠黄泉下,冠盖峙云天。干粗几合抱,猿猱愁攀援”,依赖于此,禚姓成为远近有名的富户人家。初建时以银杏为主,间有桃、杏、柿等杂果。由于累代增植,倍加保护,遮天蔽日,郁郁葱葱。20世纪80年代清除杂树,几乎成一色的银杏树。该园曾遭三次大的破坏: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禚晓峰为防御日本人入村,大量砍伐银杏树扎木寨、筑围墙,将整个村子包围起来;二是1957年暴雨成灾,河埝西的银杏树被淹20余天,伐下的死树堆积如山,长达近3千米;三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伐直径40~50厘米粗的树达数千棵之多。
  2006年10月,山东省林业检测规划院陈景和等8位专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山东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临沂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郯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村乡古银杏林园总体规划》等文件。按照“以生态旅游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规划园区的区位、交通、市场和环境优势,总体布局、整合资源,重组大旅游、大产业格局,使已形成的银杏果叶生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银杏林园的旅游支柱产业。通过完善设施、增强功能、美化环境,把公园建成资源优化、产品开发、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科研商务、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高品位的生态游览区、银杏生态园观光区、标准化示范区、古银杏树景区、古银杏林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区和古梅园景区”的指导思想,对古银杏森林公园进行了规划设计,
  绘制了详尽、完美的规划图。规划建设期为9年,分三期安排:第一期(2007~2008年),以古梅园、园区绿化、游览网络建设为重点,完成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第二期(2009-2010年),以古银杏林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开发银杏产品和商品;第三期(2011-2015),各景区、景点建设完善配套,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健全管理体系和营销体制。
  2008年12月,经山东省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论证,省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审查,被省林业局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鲁林场字 [2008]197号),批准面积700公顷。
  【中华银杏品种园】
  位于重坊镇政府驻地东北沂河岸边,始建于1978年,由徐出口、孙出口、朱出口、刘马、宋园等10余个村的银杏园连片组成,面积66.7公顷,银杏9240株。1980年,县社、县外贸局拨出扶持资金,在徐出口、孙出口村河滩地建银杏园,初为银杏与桃树间作,1982年春组织人员对银杏树进行了第一次嫁接,但由于管理不善,嫁接成活率极低。随着桃树的老化,后仅存银杏实生树。1987年秋,县林业局、县科委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良种筛选,从全县8万株结果大树中筛选出53个优良单株。1988年4月,县林业局、县科委组织嫁接队,从选出的优良单株上采集接穗,以徐出口、孙出口村银杏实生树为砧木,按照随机区组排列,进行了劈头嫁接。嫁接后3年即开始结果,之后,县、乡、村三级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树势壮旺,果实累累。据2006年调査,平均单株产果65千克以上,个别达90千克,每公顷产白果11250千克以上。1996年从中筛选出了早实、丰产性好的郯丰、郯早、郯艳、郯魁、郯新等5个核用良种,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鄰新、郯魁、郯艳在1998年山东省名优经济林品种鉴定会上分获金、银奖。2005年为迎接全国第14次银杏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县、乡加大投入,增设景点建设,建成拱桥、中型交通桥各-座,四座亭榭,摆放了奇石、石凳。201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华银杏品种园”。
  银杏品种园建成后,至2011年底,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张玉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苗枫林,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宗廉,省农业厅开发办主任曹云龙,山东黄河河务局、省林业厅、农业厅等140余名部、厅级领导以及内蒙古、湖北、江苏等省内外120多个考察团,累计32800人次到园视察指导和参观考察。王宗廉赞誉其为“中华银杏第一园”,苗枫林、李晔等视察后,挥笔泼墨,题词为“中华银杏中华魂”、“中华银杏种质宝库”,中国银杏研究会会长陈鹏教授赞誉“中华银杏品种园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04年,被上海医药集团、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林学会银杏研究会定为“银杏科研基地”、“全国银杏良种基地”。
  【树圣园•中华银杏文化碑林】
  坐落于重坊镇东庄村沂河滩涂地内,总占地10公顷,是郯城县着力推荐的银杏精品生态旅游项目。其依托东庄村两棵千年古银杏树、近百棵银杏大树、东岳庙旧址及出口村中华银杏品种园等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以“建设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由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及收藏艺术家协会等艺术权
  威部门联合投资2000万元兴建。该园主要分为福寿大道、智慧园、思乡园、福寿坛、福寿墙等五个单元,重点打造以银杏福寿文化为主题的碑林文化。园内荟萃近万幅国内知名书法家作品,所书福寿二字,笔法各异,千变万化,是该园打造文化碑林的最大亮点。其中著名书法家朱绍阳的《岳阳楼记》等4幅作品已被《临沂电视报》选登。主要景点之福寿大道、如意广场、文武台、两座大门、十二生肖、福寿塔、万福碑、大型龙珠、凤珠文体碑的雕刻等已基本完成。与邻边的中华银杏品种园和山东中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鲁苏花卉基地连成一体,共同构成重坊银杏特色生态旅游区。被纳入临沂市生态“逍遥游”旅游圈,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陶冶情操、修心养性,接受文化熏陶的好去处,也将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银杏文化交流基地。
  【银杏盆景大世界】
  位于新一村村东,由新村乡科技副乡长禚宝洋营建。面积3.3公顷,建园于2004年。禚氏热爱银杏,热衷于园林艺术,多年来走遍深山老林,田间地头,采撷古朴怪异的银杏树桩;通过矮化、修剪、蟠扎、扭绕,把银杏的雄姿浓缩于盆盎之中,创造出格调高雅、独具韵致的银杏艺术精品,引来省内外众多盆景艺术家前来观赏、购买。其作品多次获奖,2000年在山东省首届花卉博览会上,获一等奖一盆、二等奖两盆;2002年在省第二届(大明湖)花卉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一盆;2007年在省第三届(青州)花卉博览会上获一等奖一盆、二等奖两盆、三等奖三盆、优秀奖一盆。2008年在江苏邳州首届银杏盆景博览会获特等奖一盆。园内有各规格、各品类的银杏盆景10万余盆。按照观赏角度和培育目的不同,分为种实盆景、观叶盆景、树桩盆景;按照艺术造型的不同分为云片式、悬崖式、螺旋式和丛林式等。其造型完美,给人以雄壮感、灵秀感、坚实圆润感和潇洒超脱感。“鳄鱼腾浪”、“同一起跑线”、“这边独好”、“钟山风雨”、“春华秋实”、“任重道远”、“枯木逢春”、“沂蒙新秀”、“东方龙”等等,盆销价达8万元之高。
  【关庄银杏绿化大苗培植园】
  位于高峰头镇关庄村东,面积8.7公顷,建于1997年,系由县药监局、林业局、土地局、房管局、六中等单位的25名职工承包关庄村民的连片耕地建设而成。初期每公顷承包费6000元,后增至7500元。水、路、电设施由村里投资建成,组建专门护林班子。或种子育苗,或购苗栽植;逐年进行间苗定株,成为专业的银杏绿化大苗培育园。由于水、肥等管理措施到位,生长良好,每公顷600-750株,一般树高8米,胸径17厘米,价值150万~225万元。比较突出的张现玉等户的园片,年均直径生长量达1.8~2厘米,每公顷效益达300万元。银杏大苗远销北京、上海、济南等许多大城市。不论树势、年均生长量,还是经济、生态效益,均成为全县银杏绿化大苗培植的典型园片。
  [房后一村银杏微喷园】
  马头镇房后一村银杏微喷示范园坐落于镇南部,北临白马河,西临京沪高速公路,园地10公顷,营建于1998年,植银杏5550株,平均直径15厘米,行株距3x6米。2010年可获35万元的经济效益。园内银杏树均承包到户,长势良好,是马头镇建成的面积最大、规格最咼、
  ◎图5-1中华银杏品种园◎图5-3银杏盆景园保存最完整的银杏示范园。
  【和平银杏定植园】
  马头镇和平街银杏定植园位于镇东农业开发区,于1999年建成,园地3.9公顷,银杏树2146株,平均直径18厘米。整个定植园管理得当,树木长势良好,树型美观、整齐,体现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主要以生产银杏绿化大苗和银杏果丰产园经营。
  【曹村银杏大苗(树)培育园】
  位于高峰头镇曹村村北,205国道西侧。面积3.5公顷,营造于1997年。系县委党校、建设局、供电局、财政局等单位13名职工、干部承包的当地农民的耕地建园而成。采取“庄园式”开发,一名职工,一片银杏。
  最初,年公顷土地承包费4500元,后增至7500元。水电设施完备,雇用当地农民为其管护。经营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规范管理,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2004年被县银杏研究会推荐为“银杏优质高产大苗培育基地”。起初,以采叶为主,待树株长到一定高度,则及时调整密度。至8年生开始,本着“去密留稀,去劣留优,去弱留强”三去三留的原则。分年度调整到每公顷300~450株。2010年春调查,平均株高8.4米,胸径13.7厘米。最大株高11.5米,胸径15.9厘米。实施信息、技术、销售一体化服务。其树型好、交通便利,苗木重点销往上海、浙江以及江苏徐州、淮安,安徽合肥、六安等大中城市。据承包户座谈反映在所经营的14年中除去各项成本,每公顷年效益7.5~12万元。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