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点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重点村庄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6
页码: 139-144
摘要: 新一村位于新村乡政府驻地,西依风光美丽的沂河,系郯城县闻名的银杏栽植专业村,素有 “天下银杏第一村”之美称,有“郯城银杏看新村,新村银杏数新一”之说。
关键词: 乡镇 郯城县 重点村庄

内容

【新一村】
  位于新村乡政府驻地,西依风光美丽的沂河,系郯城县闻名的银杏栽植专业村,素有“天下银杏第一村”之美称,有“郯城银杏看新村,新村银杏数新一”之说。全村3500余人,总面积28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3.3公顷。该村银杏栽植历史悠久,被新村群众称为“老神树”、“二神树”的2株古银杏就属该村,清未民初,该村糕姓、丁姓富户曾大力栽植银杏。现存百年生以上大树3120株。1983年,县林业部门在该村进行的“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试验”项目的成功,改革了银杏的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定植嫁接后3年结果,5年丰产,为该村银杏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7年,村委投入6万余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看护、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套设施,在园周建起了保护铁丝网,园内新打机井、新建护林房,并架设了高压电,安排了专职护林人员,在村东建成了26.7公顷银杏园,成为建国后全县大面积发展银杏的第一村。随
  着全国银杏生产热潮的到来,该村银杏生产步入快车道,到1995年,全村所有农田全部栽植了银杏,实现了户户栽银杏,家家产白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13元,白果产量达30万千克,出售银杏干叶150吨,银杏苗木40万株,仅银杏一项全村农民增加收入200多万元,实现了“户均半亩银杏园,平均收入超万元”,银杏成为了该村的金山。进入21世纪,虽然银杏价格的大幅下跌,但银杏叶、大苗价格逐年提高,在县、乡政府止确引导下,及时进行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开展了银杏大苗的培育;采用“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了银杏叶GAP生产,保障了银杏种植效益,保证了银杏种植面积的稳定。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组织技术人员外出传授银杏嫁接、授粉及丰产栽培技术,从事银杏果园承包,开展银杏果、叶、苗营销,自筹或吸引外资投资建厂等。村先后成立了银杏开发公司、银杏研究中心等开发营销机构,以地入股,吸引中、法、徳合资兴建了绿源银杏有限公司,许多村民自筹资金建成了银杏叶烘干厂。2004年村民禚洪伟建成了叶烘干厂,并同浙江康恩贝制药集团签订了长期供应银杏干叶合同,当年供干叶800吨,获利10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叶、苗、果专业市场,全村从事苗木经营的大户50余户,从事经营人员1000多人。银杏叶、果、茶加工企业35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1994年该村被省政府定为银杏生产基地,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村” 和“文明村”。1998年被山东农业大学定为银杏科研基地。
  【赵楼村】
  胜利乡赵楼村地处郯城县与苍山县交界处,耕地面积43.3公顷。该村是一个历史上本无银杏树,却以银杏为突破口,实现经济腾飞的典型村。1980年代初,该村以繁育杨树苗、泡桐苗、板栗苗等为主,全村无一株银杏苗、无一株银杏树。1986年,村委从日本客商到郯城收购银杏叶这一信息发现发展机遇,开始引导村民发展银杏生产,派人外岀学习技术,以15户1.3公顷土地为试点,统一购种,开始银杏育苗,当年秋就有12户收人超万元,为群众树立了典型。1992年,村对土地进行调整,每0.3公顷一块,按户分配、承包,并稳定50年不变;同时,实施路沟渠配套,使所有耕地旱能浇、涝能排。通过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先富带后富,到1995年,全村所有耕地全部育上了银杏苗。同时,抓住时机,内引外联,引导群众闯市场,促进银杏产业化发展。1996年在省果科所、省农科院帮助下,研发了银杏叶保健茶,当年获利80万元。1997年与临沂外贸公司共同投资100万元,组建三利银杏叶保健茶公司,年产8个品牌百吨银杏叶茶;与香港等4家客户签订合同,当年获利600多万元。其“佛乐”牌商标产品经卫生部检验合格,在潍坊国际风筝节上被评为“风联”十大专用产品之一。与日本客商、临沂外贸公司,合资1000万元建银杏叶烘干厂一处,年加工鲜叶150万千克。先后到东营市、威海市以及济南市承包土地种植银杏,到北京香山、北海公园、颐和园,青岛崂山等地承包大银杏树。1998年成立“全徳实业集团公司”,使全村银杏苗、叶销售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发展银杏使该村实现了经济腾飞,到2009年全村银杏种植面积75.3公顷(含村民在外包地种植面积),“四旁”定植银杏树1.4万株;198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350元,2003年达5600元,2009年达万元。1998
  年全村实行统一供煤气、自来水,80%的户安装了电话和太阳能热水器。1999年,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聘请省、市建筑设计院专家规划设计,建成了80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小康楼。1997年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到该村视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苗枫林等领导多次到该村视察指导。苗枫林赞誉说“赵楼无楼,今朝楼起新农村”。
  【王桥村】
  港上镇王桥村794户,3021口人,土地面积213.3公顷。该村银杏种植面积大、古树多;存老银杏园25.3公顷,结果大树2467株,搂把粗的比比皆是。一般年产白果2~2.5万千克,株产100-150千克,个别年度总产达5万千克。银杏年收入达到百万元,银杏收入占到整个农业收入的一半以上。采用分层嫁接,主干明显,雌雄同株,实现果材兼用,为国内独创。据83岁的老人王恒儒介绍:清朝时为大发展时期,其祖父王士杰即栽有4.7公顷。清康熙年间富户王逢辰,考取功名不愿为官,居家种田,栽银杏0.7公顷,后其子孙将其发展到5.3公顷。王维东的曾祖父栽植300余株,1公顷地栽300~450棵。村民凡有荒地不宜种农作物者,均用来栽植银杏、板栗、核桃、柿子、杏、山楂等果树,后逐渐伐掉杂树,只留下银杏。超过3.4公顷的,就有4〜5户。主要分布在村北、村东、村西北及汪东足有53.3公顷。解放前所产白果多在马头、重坊集市出售,也有新浦、海州的客商前来收购。1955年树株打价入社归公,每户仅留2~3株自留树。群众对白果树倍加爱护,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也绝少损坏。2000年后,由于大树价格不断上升,个别农户只顾眼前利益,出现了挖树卖树现象,造成大树流失。2008年始村集体计划筹建“天下银杏雄树第一园”王桥村金银滩公园,进行了开发性保护。
  【珩头东村】
  位于港上镇西部,474户,2013人,耕地111.3公顷。1990年起,村里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将发展银杏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要内容来抓。研究制定了“人均半亩白果树,小康路上迈大步”的具体规划。村里投资10多万元,统一搞电、房、渠、路配套工程。于村东、南、北3片建银杏园53.3公顷,其中银粮(菜)间作园20公顷,绿化大苗20公顷,结果园13.3公顷。在定植树行间发展采叶圃。将“四旁”及农出林网中的杂树清除,以栽植银杏为主,仅此人均达到10株以上。1994~2003年的10年间,年均产白果1万千克,仅银杏苗、叶平均年收入即达2万余元。村民巩文开育苗0.05公顷,10年累计苗、叶收入2.5万元,所植嫁接树大量结果,收入500元。同时,村里积极组织、鼓励村民大搞苗木营销,建起银杏果、叶、苗专业市场。村民土成伟,于2000年春将本村15车苗木销往北京,解决了卖苗难的问题,村里按规定奖励其3000元。
  【高庄】
  咼庄即重坊镇所属东高庄、西咼庄、前咼庄、后高庄和高集五个行政村,于明朝中叶建村。银杏树栽植历史悠久,尚存千年生古银杏1株,属县内重点保护树株。据西高庄75岁的老农张学正回忆:年幼时曾随其祖父栽银杏树,家植0.05公顷银杏园。村周围银杏大树遮天蔽日,全村过半数的人家不论贫富,凡荒地、滩地均栽银杏树。重坊街一刘姓富户就在西高庄
  建有6.7公顷银杏园(管理区驻地周围),于1948年土改运动时收归国有。1953年开始各村银杏收山集体。1962年县委工作组进行林木确权发证,宅旁、院内的银杏树株归户所有。1949年前所产白果多数通过沂河运到上海等大城市。至1970年后,所产白果由供销社土产公司统一收购。小粒者0.50元/千克,大粒者0.76元/千克,还给布票奖励。
  据资料,1995年以来,银杏主产大发展,仅西高庄即发展银杏园63.1公顷(其中结果园26.7公顷),20厘米粗以上大树577株。街道两侧、农田林网、农户房前屋后,已全部栽植了银杏树。
  【银杏新村】
  银杏新村系2004年由重坊镇的王场、米庄、王庄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人口1870人,450户,133.3公顷土地全部栽上了银杏,有粗10厘米以上的银杏树9万余株。该村发展银杏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集体从四川调来树苗,人均4棵,统一栽植。20世纪90年代初,则实行种子育苗。园地一则卖小苗,二则留下部分培育绿化大苗。逐渐发展成为县内银杏大苗重点专业村,许多农民以此发家致富,米庆明0.53公顷银杏园,价值上百万元。1991年村民赵佃吉,贩卖2000株银杏树发往北京朝阳区,带动了全村的银杏苗木经营。全村有200多辆机动车,专业贩卖、经营苗木,有的户一年挣钱6万元。1999年,全村银杏经营上缴利税达10万元之多。全村仅银杏一项人均收入达万元。70%的户靠银杏收入将平房改建成楼房。
  【铺里】
  位于沂河西岸,重坊镇最南部。人口2870人,耕地74.6公顷,是一个银杏生产悠久的村庄。有银杏园面积83.1公顷,粗20厘米以上大树1116株,年产白果8万千克。据村民石起恩讲:原有的古树、大树多为实生,嫁接者约为十分之一。多属闫、石、邹、刘、倪诸姓中十几家富户所有o1948年土改运动中分给了贫户。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每户留2株自留树,其余均打价入公归集体所有。1980年后按估产产量,人均承包到户(雄株也承包到户),承包期15年,到期再按实际情况另行签订合同。该村有千年生以上银杏古树一株(包给村民石中九管理),一般年份产白果50-150千克。
  【果园村】
  位于胜利乡南部,人口2380人,耕地160公顷。历史上村庄周围、家院前后多种植银杏。粗20厘米以上的大树有579株。耕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1992年起村民颜丙田承包村里土地1.4公顷,开始种植银杏苗,次年收入20余万元,后承包面积逐年扩大,定植5年生以上大苗4000余株,收获鲜叶3.6万千克,收入18万元。在其带动下,1998年全村银杏面积发展到133.3公顷,2000-2006年银杏市场低迷,面积减少一半;2007年银杏市场行情回升,村民开始培育大苗,至2010年扩至120公顷,有胸径10厘米以上大苗5万余株。2004-2005年县政府投资公司投资,在村西北按照CAP标准营建了20公顷银杏叶规范化种植示范园,2009年平均产鲜叶12750千克/公顷,完全达到出口标准,被列为全县银杏叶GAP生产认证基地。
  【孙埠村】
  孙埠村位于沂河东岸,新村乡驻地北一千米。536户,2856人,耕地102.4公顷,银杏叶、果园及苗圃近70公顷,年产白果30万千克,银杏干叶500万千克,出圃各种规格苗木300余万株。该村银杏栽培历史悠久,存百年生以上古银杏300余株。1992年以来,以发展银杏采叶园及培育绿化大苗为主。除村民积极种植外,县直机关的干部、职工也纷纷前来承包土地,从事银杏生产开发。2006年起,列入全县银杏叶GAP生产基地,产品供应中、法、德合资经营的绿源银杏叶烘干厂。伴随着银杏产业的发展,该村兴起了银杏市场,与毗邻的新村银杏市场连成一体。全村有40户专业从事苗、叶、果的经营。2008年,银杏产业户均收入达38000元。
  [于村]
  位于新村乡西南部,沂河岸边,南与江苏邳州市曹楼村毗邻。262户,1003人,耕地面积78.5公顷。是全县银杏发展历史久、白果产量高、树株多的村庄之一。村内、外全植银杏树,与丁沟、颜庙、新村的银杏园连成一片。银杏面积66.7公顷,其中结果园8公顷,大苗培植园47.3公顷,采叶园11.4公顷,年产白果1.5万千克,百年生以上古树382株。其中村民樊勤生院内一株500年生。村东南前宅顶一株达千年。该村由县林业局、科技局选报的甜白果、大园铃等优良单株,性状突岀。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邢世岩、县科技局高工侯九寰、县苗圃皇高工甫桂月等多次到该村,进行科学研究,推广到全国许多银杏产区嫁接繁殖,普遍给以良好评价。另外,该村从事银杏果、苗、叶营销,年经营1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80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及本省济南、青岛等地、市,多次被评为县生态示范村、小康村、市级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省绿化示范村。
  【桑庄】
  桑庄位于马头镇驻地西,沂河东岸。历史上银杏生产久负盛名。据村民任洪利、任洪彬、孙思来介绍,该村早在一百余年前的清末即栽植银杏,家庭院内、街道两旁大银杏树比比皆是。只要是空隙地都栽银杏树。特别是富裕户,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存最大的3株分别在村东北岗和原村委会院内,为村民任观贤祖辈所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村民任照明院内有粗30-40厘米大银杏树22株,此乃全村银杏大户。百年来,由于体制多变、农户宅基搬迁、房舍改扩建等原因,银杏树多有破坏。据统计,全村现存百年以上古银杏树近300株。一般年份产白果2万千克。1986年村委会组织发动,在村东统一规划栽植1200株,面积5.3公顷,曾由32户农民承包,都大量开花结果;后因建设占地,被移到他处零星栽植。
  另外,新村乡的西滩头、东滩头、王滩头、郝庄、黄村、卢庄、埝东、西鲍村、东鲍村、中鲍村、赵林、丁沟、颜庙,重坊镇重坊、大刘庄、宋园、刘马村、徐出口、孙出口、东庄、刘孟庄、倪楼、吴村、高集、杨庄寺、栗园、吴道口,港上镇港上、刘桥村、傅桥村、朗里,胜利乡南刘宅子、徐蒲坦、吴蒲坦、沈村、田窑、高大、沙窝,花园乡田哨、张哨、西北湾,郯城镇刘港口、孙港口、西杜港口、东杜港口、坡里、葛庄、梅岭齐,马头镇张高册、万高册、仇高册、凌高册、刘花园、大圩沟、高大寺,归昌乡王楼,高峰头镇于圩子、曹村、王庄、关庄,红花乡红花中村,李庄镇唐庄等村庄,或栽植历史悠久,或新发展面积大,或“四旁”栽植株数多,或
  果、叶、苗产量高、效益大,各有其突出特点,亦是县内重点银杏村庄。
  县民热爱银杏,对银杏可谓情有独钟。许多村庄以银杏冠名。例如胜利乡白果树村。据该村杨氏族谱记载,清雍正年间自杨家园(今属苍山县)迁此建村。原称碾庄。后因村内两株古白果树而更名。原新村乡新村四村、五村,因银杏产业闻名遐迩,于2004年合并更名为“银杏村”。原重坊镇王场、米庄、王庄3个村因村内、外有大量银杏树,于2004年合并,命名为"银杏新村"。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新一村
相关地名
赵楼村
相关地名
王桥村
相关地名
珩头东村
相关地名
高庄
相关地名
银杏新村
相关地名
铺里
相关地名
果园村
相关地名
孙埠村
相关地名
于村
相关地名
桑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