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重点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重点乡镇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3
页码: 137-139
摘要: 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位于郯城县西南部,南与邳州市港上镇接壤,东与郯城县港上镇相邻,西、北隔沂河与重坊镇、胜利镇相望。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有“天下银杏第一乡”之称。
关键词: 乡镇 郯城县 重点乡镇

内容

位于郯城县西南部,南与邳州市港上镇接壤,东与郯城县港上镇相邻,西、北隔沂河与重坊镇、胜利镇相望。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有“天下银杏第一乡”之称。辖25个行政村,3.9万人,土地面积36平方千米。该乡原属港上镇,1984年5月分出,建立乡政府。银杏是该乡的主导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称为“老神树”的官竹寺古银杏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清末民初乃大发展时期,沂河旁蜿蜒数十华里的万亩老银杏树,多为那时所植。1949~1978年虽稍有发展,但规模不大1978年后,特别是1986-1999年间,随着果、叶价格及出日量大幅度提高,全国掀起银杏生产高潮,在新一村、黄村等示范园的带动下,该乡银杏种植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儿乎所有农田改种银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银杏种、苗、叶生产基地,实现了“户户有银杏,家家产白果”。积极兴建银杏加工企业,1995年与德、法公司合资组建郯城绿源银杏有限公司,1999年创建山东郯城新盛银杏有限公司,后陆续建银杏酒、银杏茶、银杏玩具等门类繁多的加工厂。仅2003年就新建银杏叶烘干厂6家,年加工能力700万千克。开展银杏及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叶、果、苗专业市场。仅新村、孙埠村两个自然村,专司银杏经营的户达200余家,营销高峰期有时一天发车200余辆(次)。注重实施品牌战略,该乡的银杏矮化密植丰产试验园、省长经济林示范园、银杏古梅园和新老万苗银杏园,在全国享有盛名。拥有“全国优质银杏生产基地乡镇”、“省级古银杏森林公园”、“山东银杏发展基地”、“新村银杏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山东银杏名镇”、省级著名农产品商标——“老神树”等6个银杏品牌。积极打造银杏生态旅游强乡,成立了银杏生态旅游开发办公室、景区管理所,进行科学的近期及远期规划论证,进 —一步完备旅游设施,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餐饮住宿、特色购物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顺利通过全市旅游强乡考核验收,先后被授予
  “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全省十大魅力乡镇”、"全市十强经济林专业乡镇"等称号。2012年底,全乡银杏片林面积2010.44公顷,银杏产业销售收入5.4亿元,农民纯收入的80%来自银杏。据统计,1988年产白果20.5万千
  克,2008年产白果89.5万千克,干青叶458万千克。1988年产白果20.5万千克,2008年产白果120万千克,干青叶500万千克,2009年产白果130万千克干青叶450万千克,2010年产白果150万千克,干青叶600万千克,2012年产白果160万千克,干青叶400万千克。全乡银杏人均收人1990年170元,1993年800元,1994年1200元,2008年2500元。
  1989年来,吴官正、姜春云、谷牧、张高丽、陈士渠、赵志浩、姜大明、李振、李晔、苗枫林、宋法棠等国家和省领导人先后到新村视察。苗枫林题写的“老神树”,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银杏之乡”,分别在银杏古梅园和大街上刻碑、筑坊留念。1992年、1993年中国国际银杏节,1994年第三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和2005年第十四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均在该乡作现场。
  2011年撤销该乡,成立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
  【重坊镇】
  位于县城西南、沂河西岸,苏、鲁两省之郯、苍、邳三县(市)交界处。辖25个行政村,5.9万人,面积49平方千米,耕地2933公顷。当地自古就有种植银杏的传统习惯,现存百年生以上大树1.5万株,多由地主、富户所栽植。1949年后,刘马、西高、杜庄等村10余公顷400余株大银杏树在土改运动中收归国有。1980年始,当地党委、政府把银杏生产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以银杏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的指导思想,采取多项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银杏。随着银杏果、叶的食用、药用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银杏果、叶、苗市场长期红火,广大群众发展银杏产业的积极性逐年提高,银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成片银杏园,曹庄王庄王场、东太平、西太平、杜庄、刘马南、刘马北、东高庄、西高庄、铺里、孙出口、徐出口、朱出口、宋园、杨庄寺、倪楼、倪村等建成了银杏专业村。同时,镇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成14条银杏路(总长1.5万米,植银杏1.65万株),路路插牌立界,责任到人,达到了“千米一个看护房,间间房屋有人住”,确保“栽一棵活一棵,建一条成。
  该镇1980年始在孙出口村营建的“中华银杏品种园”国内闻名,成为重要的银杏科研、旅游基地。1996年始倪村、倪楼、宋园、徐出口、孙出口、朱出口、刘马、东庄、银杏新村等共同建立了186.7公顷银杏园成为市长经济林示范园。1988年,全镇年产银杏果15万千克;2008年,年产银杏果88.6万千克,干青叶248万千克;2012年,年产干青叶360万千克。
  到2012年,全镇银杏片林面积2960.6公顷,建成了10余处银杏苗木购销基地,建立了5家银杏加工企业,苗木销往各大城市搞绿化,银杏叶经初加工后,销往本县及江苏、安徽、上海等。据统计,2013年3月,“中华银杏品种园”启动国家AAA级景区建设,聘请山东省大华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景区控制性规划设计,景区大门及停车场已开工建设。
  【港上镇】
  辖23个行政村,4.1万人,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2533公顷。是本县银杏栽植历史悠久、面积大的乡镇之一。港上、樊埝、刘桥村、傅桥村、王桥村、姜庄、珩头、朗里等村的村民历来有栽植银杏的传统习惯。樊埝村委
  会院内一株古银杏,树高24.0米,胸径1.29米,冠幅14x15米,最高年产300千克,200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并立碑,据碑文记载,
  “此树植于唐代之前,与新村乡之老神树并称郯邑银杏双雄”,树龄应为1000余年。据“樊氏家谱”记载,该处原有5株大银杏树,清光绪年间沂河决口,因地势低洼,被淹死4株。王桥村的银杏大树分层嫁接、樊埝村的银杏木雕可谓独创,国内闻名。2010年,全镇银杏片林面积704.58公顷,有结果大树16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结果大树0.4万余株。1988年银杏果产量8.5万千克,2008年银杏果产量35万千克,银杏干青叶产量21.7万千克。2007年樊埝村建银杏叶烘干厂,年加工能力达40余万千克青干叶,带动了当地银杏产业的发展。
  [胜利镇】
  辖28个行政村,4.9万人,总面积5800公顷,耕地3000公顷,2012年,银杏片林面积1079.6公顷,年产青干叶240万千克。银杏栽植历史久远。白果树村建于清雍正年间,因村内有两株大白果树(1958年被伐)而得名。这两株银杏树还有与明代督堂张景华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甚广、甚久。南刘宅村1260年生古银杏,胸径1.9米,树高16米。徐蒲坦、吴蒲坦、沈村、高大、果园、田窑等村庄均有成片银杏林,“四旁”也有栽植。徐蒲坦村郯101号银杏个大、质优,被评为县内银杏良种。20世纪30年代,新村丁姓女子嫁至沈村,娘家人送来银杏树苗,栽了2公顷银杏园。后村民纷纷仿效栽植,发展至近10公顷。无论遇到什么政治体制变动、军事战争都无遭致破坏,一直林相整齐,树势健壮。20世纪80年代起,赵楼村43.3公顷耕地全部发展了银杏采叶园、大苗培植园,村民依靠银杏过上了小康生活,在全国享有盛名。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重坊镇
相关地名
港上镇
相关地名
胜利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