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点园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7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重点园区
分类号: S792.95
页数: 14
页码: 135-148
摘要: 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位于郯城县西南部,南与邳州市港上镇接壤,东与郯城县港上镇相邻,西、北隔沂河与重坊镇、胜利镇相望。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有“天下银杏第一乡”之称。
关键词: 银杏 郯城县 重点园区

内容

位于郯城县西南部,南与邳州市港上镇接壤,东与郯城县港上镇相邻,西、北隔沂河与重坊镇、胜利镇相望。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有“天下银杏第一乡”之称。辖25个行政村,3.9万人,土地面积36平方千米。该乡原属港上镇,1984年5月分出,建立乡政府。银杏是该乡的主导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称为“老神树”的官竹寺古银杏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清末民初乃大发展时期,沂河旁蜿蜒数十华里的万亩老银杏树,多为那时所植。1949~1978年虽稍有发展,但规模不大1978年后,特别是1986-1999年间,随着果、叶价格及出日量大幅度提高,全国掀起银杏生产高潮,在新一村、黄村等示范园的带动下,该乡银杏种植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儿乎所有农田改种银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银杏种、苗、叶生产基地,实现了“户户有银杏,家家产白果”。积极兴建银杏加工企业,1995年与德、法公司合资组建郯城绿源银杏有限公司,1999年创建山东郯城新盛银杏有限公司,后陆续建银杏酒、银杏茶、银杏玩具等门类繁多的加工厂。仅2003年就新建银杏叶烘干厂6家,年加工能力700万千克。开展银杏及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叶、果、苗专业市场。仅新村、孙埠村两个自然村,专司银杏经营的户达200余家,营销高峰期有时一天发车200余辆(次)。注重实施品牌战略,该乡的银杏矮化密植丰产试验园、省长经济林示范园、银杏古梅园和新老万苗银杏园,在全国享有盛名。拥有“全国优质银杏生产基地乡镇”、“省级古银杏森林公园”、“山东银杏发展基地”、“新村银杏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山东银杏名镇”、省级著名农产品商标——“老神树”等6个银杏品牌。积极打造银杏生态旅游强乡,成立了银杏生态旅游开发办公室、景区管理所,进行科学的近期及远期规划论证,进 —一步完备旅游设施,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餐饮住宿、特色购物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顺利通过全市旅游强乡考核验收,先后被授予
  “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全省十大魅力乡镇”、"全市十强经济林专业乡镇"等称号。2012年底,全乡银杏片林面积2010.44公顷,银杏产业销售收入5.4亿元,农民纯收入的80%来自银杏。据统计,1988年产白果20.5万千
  克,2008年产白果89.5万千克,干青叶458万千克。1988年产白果20.5万千克,2008年产白果120万千克,干青叶500万千克,2009年产白果130万千克干青叶450万千克,2010年产白果150万千克,干青叶600万千克,2012年产白果160万千克,干青叶400万千克。全乡银杏人均收人1990年170元,1993年800元,1994年1200元,2008年2500元。
  1989年来,吴官正、姜春云、谷牧、张高丽、陈士渠、赵志浩、姜大明、李振、李晔、苗枫林、宋法棠等国家和省领导人先后到新村视察。苗枫林题写的“老神树”,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银杏之乡”,分别在银杏古梅园和大街上刻碑、筑坊留念。1992年、1993年中国国际银杏节,1994年第三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和2005年第十四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均在该乡作现场。
  2011年撤销该乡,成立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
  【重坊镇】
  位于县城西南、沂河西岸,苏、鲁两省之郯、苍、邳三县(市)交界处。辖25个行政村,5.9万人,面积49平方千米,耕地2933公顷。当地自古就有种植银杏的传统习惯,现存百年生以上大树1.5万株,多由地主、富户所栽植。1949年后,刘马、西高、杜庄等村10余公顷400余株大银杏树在土改运动中收归国有。1980年始,当地党委、政府把银杏生产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以银杏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的指导思想,采取多项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银杏。随着银杏果、叶的食用、药用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银杏果、叶、苗市场长期红火,广大群众发展银杏产业的积极性逐年提高,银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成片银杏园,曹庄王庄王场、东太平、西太平、杜庄、刘马南、刘马北、东高庄、西高庄、铺里、孙出口、徐出口、朱出口、宋园、杨庄寺、倪楼、倪村等建成了银杏专业村。同时,镇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成14条银杏路(总长1.5万米,植银杏1.65万株),路路插牌立界,责任到人,达到了“千米一个看护房,间间房屋有人住”,确保“栽一棵活一棵,建一条成。
  该镇1980年始在孙出口村营建的“中华银杏品种园”国内闻名,成为重要的银杏科研、旅游基地。1996年始倪村、倪楼、宋园、徐出口、孙出口、朱出口、刘马、东庄、银杏新村等共同建立了186.7公顷银杏园成为市长经济林示范园。1988年,全镇年产银杏果15万千克;2008年,年产银杏果88.6万千克,干青叶248万千克;2012年,年产干青叶360万千克。
  到2012年,全镇银杏片林面积2960.6公顷,建成了10余处银杏苗木购销基地,建立了5家银杏加工企业,苗木销往各大城市搞绿化,银杏叶经初加工后,销往本县及江苏、安徽、上海等。据统计,2013年3月,“中华银杏品种园”启动国家AAA级景区建设,聘请山东省大华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景区控制性规划设计,景区大门及停车场已开工建设。
  【港上镇】
  辖23个行政村,4.1万人,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2533公顷。是本县银杏栽植历史悠久、面积大的乡镇之一。港上、樊埝、刘桥村、傅桥村、王桥村、姜庄、珩头、朗里等村的村民历来有栽植银杏的传统习惯。樊埝村委
  会院内一株古银杏,树高24.0米,胸径1.29米,冠幅14x15米,最高年产300千克,200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并立碑,据碑文记载,
  “此树植于唐代之前,与新村乡之老神树并称郯邑银杏双雄”,树龄应为1000余年。据“樊氏家谱”记载,该处原有5株大银杏树,清光绪年间沂河决口,因地势低洼,被淹死4株。王桥村的银杏大树分层嫁接、樊埝村的银杏木雕可谓独创,国内闻名。2010年,全镇银杏片林面积704.58公顷,有结果大树16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结果大树0.4万余株。1988年银杏果产量8.5万千克,2008年银杏果产量35万千克,银杏干青叶产量21.7万千克。2007年樊埝村建银杏叶烘干厂,年加工能力达40余万千克青干叶,带动了当地银杏产业的发展。
  [胜利镇】
  辖28个行政村,4.9万人,总面积5800公顷,耕地3000公顷,2012年,银杏片林面积1079.6公顷,年产青干叶240万千克。银杏栽植历史久远。白果树村建于清雍正年间,因村内有两株大白果树(1958年被伐)而得名。这两株银杏树还有与明代督堂张景华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甚广、甚久。南刘宅村1260年生古银杏,胸径1.9米,树高16米。徐蒲坦、吴蒲坦、沈村、高大、果园、田窑等村庄均有成片银杏林,“四旁”也有栽植。徐蒲坦村郯101号银杏个大、质优,被评为县内银杏良种。20世纪30年代,新村丁姓女子嫁至沈村,娘家人送来银杏树苗,栽了2公顷银杏园。后村民纷纷仿效栽植,发展至近10公顷。无论遇到什么政治体制变动、军事战争都无遭致破坏,一直林相整齐,树势健壮。20世纪80年代起,赵楼村43.3公顷耕地全部发展了银杏采叶园、大苗培植园,村民依靠银杏过上了小康生活,在全国享有盛名。
  第二节重点村庄
  [新一村】
  位于新村乡政府驻地,西依风光美丽的沂河,系郯城县闻名的银杏栽植专业村,素有“天下银杏第一村”之美称,有“郯城银杏看新村,新村银杏数新一”之说。全村3500余人,总面积28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3.3公顷。该村银杏栽植历史悠久,被新村群众称为“老神树”、“二神树”的2株古银杏就属该村,清未民初,该村糕姓、丁姓富户曾大力栽植银杏。现存百年生以上大树3120株。1983年,县林业部门在该村进行的“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试验”项目的成功,改革了银杏的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定植嫁接后3年结果,5年丰产,为该村银杏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7年,村委投入6万余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看护、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套设施,在园周建起了保护铁丝网,园内新打机井、新建护林房,并架设了高压电,安排了专职护林人员,在村东建成了26.7公顷银杏园,成为建国后全县大面积发展银杏的第一村。随
  着全国银杏生产热潮的到来,该村银杏生产步入快车道,到1995年,全村所有农田全部栽植了银杏,实现了户户栽银杏,家家产白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13元,白果产量达30万千克,出售银杏干叶150吨,银杏苗木40万株,仅银杏一项全村农民增加收入200多万元,实现了“户均半亩银杏园,平均收入超万元”,银杏成为了该村的金山。进入21世纪,虽然银杏价格的大幅下跌,但银杏叶、大苗价格逐年提高,在县、乡政府止确引导下,及时进行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开展了银杏大苗的培育;采用“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了银杏叶GAP生产,保障了银杏种植效益,保证了银杏种植面积的稳定。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组织技术人员外出传授银杏嫁接、授粉及丰产栽培技术,从事银杏果园承包,开展银杏果、叶、苗营销,自筹或吸引外资投资建厂等。村先后成立了银杏开发公司、银杏研究中心等开发营销机构,以地入股,吸引中、法、徳合资兴建了绿源银杏有限公司,许多村民自筹资金建成了银杏叶烘干厂。2004年村民禚洪伟建成了叶烘干厂,并同浙江康恩贝制药集团签订了长期供应银杏干叶合同,当年供干叶800吨,获利10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叶、苗、果专业市场,全村从事苗木经营的大户50余户,从事经营人员1000多人。银杏叶、果、茶加工企业35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1994年该村被省政府定为银杏生产基地,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村” 和“文明村”。1998年被山东农业大学定为银杏科研基地。
  【赵楼村】
  胜利乡赵楼村地处郯城县与苍山县交界处,耕地面积43.3公顷。该村是一个历史上本无银杏树,却以银杏为突破口,实现经济腾飞的典型村。1980年代初,该村以繁育杨树苗、泡桐苗、板栗苗等为主,全村无一株银杏苗、无一株银杏树。1986年,村委从日本客商到郯城收购银杏叶这一信息发现发展机遇,开始引导村民发展银杏生产,派人外岀学习技术,以15户1.3公顷土地为试点,统一购种,开始银杏育苗,当年秋就有12户收人超万元,为群众树立了典型。1992年,村对土地进行调整,每0.3公顷一块,按户分配、承包,并稳定50年不变;同时,实施路沟渠配套,使所有耕地旱能浇、涝能排。通过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先富带后富,到1995年,全村所有耕地全部育上了银杏苗。同时,抓住时机,内引外联,引导群众闯市场,促进银杏产业化发展。1996年在省果科所、省农科院帮助下,研发了银杏叶保健茶,当年获利80万元。1997年与临沂外贸公司共同投资100万元,组建三利银杏叶保健茶公司,年产8个品牌百吨银杏叶茶;与香港等4家客户签订合同,当年获利600多万元。其“佛乐”牌商标产品经卫生部检验合格,在潍坊国际风筝节上被评为“风联”十大专用产品之一。与日本客商、临沂外贸公司,合资1000万元建银杏叶烘干厂一处,年加工鲜叶150万千克。先后到东营市、威海市以及济南市承包土地种植银杏,到北京香山、北海公园、颐和园,青岛崂山等地承包大银杏树。1998年成立“全徳实业集团公司”,使全村银杏苗、叶销售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发展银杏使该村实现了经济腾飞,到2009年全村银杏种植面积75.3公顷(含村民在外包地种植面积),“四旁”定植银杏树1.4万株;198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350元,2003年达5600元,2009年达万元。1998
  年全村实行统一供煤气、自来水,80%的户安装了电话和太阳能热水器。1999年,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聘请省、市建筑设计院专家规划设计,建成了80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小康楼。1997年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到该村视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苗枫林等领导多次到该村视察指导。苗枫林赞誉说“赵楼无楼,今朝楼起新农村”。
  【王桥村】
  港上镇王桥村794户,3021口人,土地面积213.3公顷。该村银杏种植面积大、古树多;存老银杏园25.3公顷,结果大树2467株,搂把粗的比比皆是。一般年产白果2~2.5万千克,株产100-150千克,个别年度总产达5万千克。银杏年收入达到百万元,银杏收入占到整个农业收入的一半以上。采用分层嫁接,主干明显,雌雄同株,实现果材兼用,为国内独创。据83岁的老人王恒儒介绍:清朝时为大发展时期,其祖父王士杰即栽有4.7公顷。清康熙年间富户王逢辰,考取功名不愿为官,居家种田,栽银杏0.7公顷,后其子孙将其发展到5.3公顷。王维东的曾祖父栽植300余株,1公顷地栽300~450棵。村民凡有荒地不宜种农作物者,均用来栽植银杏、板栗、核桃、柿子、杏、山楂等果树,后逐渐伐掉杂树,只留下银杏。超过3.4公顷的,就有4〜5户。主要分布在村北、村东、村西北及汪东足有53.3公顷。解放前所产白果多在马头、重坊集市出售,也有新浦、海州的客商前来收购。1955年树株打价入社归公,每户仅留2~3株自留树。群众对白果树倍加爱护,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也绝少损坏。2000年后,由于大树价格不断上升,个别农户只顾眼前利益,出现了挖树卖树现象,造成大树流失。2008年始村集体计划筹建“天下银杏雄树第一园”王桥村金银滩公园,进行了开发性保护。
  【珩头东村】
  位于港上镇西部,474户,2013人,耕地111.3公顷。1990年起,村里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将发展银杏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要内容来抓。研究制定了“人均半亩白果树,小康路上迈大步”的具体规划。村里投资10多万元,统一搞电、房、渠、路配套工程。于村东、南、北3片建银杏园53.3公顷,其中银粮(菜)间作园20公顷,绿化大苗20公顷,结果园13.3公顷。在定植树行间发展采叶圃。将“四旁”及农出林网中的杂树清除,以栽植银杏为主,仅此人均达到10株以上。1994~2003年的10年间,年均产白果1万千克,仅银杏苗、叶平均年收入即达2万余元。村民巩文开育苗0.05公顷,10年累计苗、叶收入2.5万元,所植嫁接树大量结果,收入500元。同时,村里积极组织、鼓励村民大搞苗木营销,建起银杏果、叶、苗专业市场。村民土成伟,于2000年春将本村15车苗木销往北京,解决了卖苗难的问题,村里按规定奖励其3000元。
  【高庄】
  咼庄即重坊镇所属东高庄、西咼庄、前咼庄、后高庄和高集五个行政村,于明朝中叶建村。银杏树栽植历史悠久,尚存千年生古银杏1株,属县内重点保护树株。据西高庄75岁的老农张学正回忆:年幼时曾随其祖父栽银杏树,家植0.05公顷银杏园。村周围银杏大树遮天蔽日,全村过半数的人家不论贫富,凡荒地、滩地均栽银杏树。重坊街一刘姓富户就在西高庄
  建有6.7公顷银杏园(管理区驻地周围),于1948年土改运动时收归国有。1953年开始各村银杏收山集体。1962年县委工作组进行林木确权发证,宅旁、院内的银杏树株归户所有。1949年前所产白果多数通过沂河运到上海等大城市。至1970年后,所产白果由供销社土产公司统一收购。小粒者0.50元/千克,大粒者0.76元/千克,还给布票奖励。
  据资料,1995年以来,银杏主产大发展,仅西高庄即发展银杏园63.1公顷(其中结果园26.7公顷),20厘米粗以上大树577株。街道两侧、农田林网、农户房前屋后,已全部栽植了银杏树。
  【银杏新村】
  银杏新村系2004年由重坊镇的王场、米庄、王庄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人口1870人,450户,133.3公顷土地全部栽上了银杏,有粗10厘米以上的银杏树9万余株。该村发展银杏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集体从四川调来树苗,人均4棵,统一栽植。20世纪90年代初,则实行种子育苗。园地一则卖小苗,二则留下部分培育绿化大苗。逐渐发展成为县内银杏大苗重点专业村,许多农民以此发家致富,米庆明0.53公顷银杏园,价值上百万元。1991年村民赵佃吉,贩卖2000株银杏树发往北京朝阳区,带动了全村的银杏苗木经营。全村有200多辆机动车,专业贩卖、经营苗木,有的户一年挣钱6万元。1999年,全村银杏经营上缴利税达10万元之多。全村仅银杏一项人均收入达万元。70%的户靠银杏收入将平房改建成楼房。
  【铺里】
  位于沂河西岸,重坊镇最南部。人口2870人,耕地74.6公顷,是一个银杏生产悠久的村庄。有银杏园面积83.1公顷,粗20厘米以上大树1116株,年产白果8万千克。据村民石起恩讲:原有的古树、大树多为实生,嫁接者约为十分之一。多属闫、石、邹、刘、倪诸姓中十几家富户所有o1948年土改运动中分给了贫户。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每户留2株自留树,其余均打价入公归集体所有。1980年后按估产产量,人均承包到户(雄株也承包到户),承包期15年,到期再按实际情况另行签订合同。该村有千年生以上银杏古树一株(包给村民石中九管理),一般年份产白果50-150千克。
  【果园村】
  位于胜利乡南部,人口2380人,耕地160公顷。历史上村庄周围、家院前后多种植银杏。粗20厘米以上的大树有579株。耕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1992年起村民颜丙田承包村里土地1.4公顷,开始种植银杏苗,次年收入20余万元,后承包面积逐年扩大,定植5年生以上大苗4000余株,收获鲜叶3.6万千克,收入18万元。在其带动下,1998年全村银杏面积发展到133.3公顷,2000-2006年银杏市场低迷,面积减少一半;2007年银杏市场行情回升,村民开始培育大苗,至2010年扩至120公顷,有胸径10厘米以上大苗5万余株。2004-2005年县政府投资公司投资,在村西北按照CAP标准营建了20公顷银杏叶规范化种植示范园,2009年平均产鲜叶12750千克/公顷,完全达到出口标准,被列为全县银杏叶GAP生产认证基地。
  【孙埠村】
  孙埠村位于沂河东岸,新村乡驻地北一千米。536户,2856人,耕地102.4公顷,银杏叶、果园及苗圃近70公顷,年产白果30万千克,银杏干叶500万千克,出圃各种规格苗木300余万株。该村银杏栽培历史悠久,存百年生以上古银杏300余株。1992年以来,以发展银杏采叶园及培育绿化大苗为主。除村民积极种植外,县直机关的干部、职工也纷纷前来承包土地,从事银杏生产开发。2006年起,列入全县银杏叶GAP生产基地,产品供应中、法、德合资经营的绿源银杏叶烘干厂。伴随着银杏产业的发展,该村兴起了银杏市场,与毗邻的新村银杏市场连成一体。全村有40户专业从事苗、叶、果的经营。2008年,银杏产业户均收入达38000元。
  [于村]
  位于新村乡西南部,沂河岸边,南与江苏邳州市曹楼村毗邻。262户,1003人,耕地面积78.5公顷。是全县银杏发展历史久、白果产量高、树株多的村庄之一。村内、外全植银杏树,与丁沟、颜庙、新村的银杏园连成一片。银杏面积66.7公顷,其中结果园8公顷,大苗培植园47.3公顷,采叶园11.4公顷,年产白果1.5万千克,百年生以上古树382株。其中村民樊勤生院内一株500年生。村东南前宅顶一株达千年。该村由县林业局、科技局选报的甜白果、大园铃等优良单株,性状突岀。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邢世岩、县科技局高工侯九寰、县苗圃皇高工甫桂月等多次到该村,进行科学研究,推广到全国许多银杏产区嫁接繁殖,普遍给以良好评价。另外,该村从事银杏果、苗、叶营销,年经营1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80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及本省济南、青岛等地、市,多次被评为县生态示范村、小康村、市级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省绿化示范村。
  【桑庄】
  桑庄位于马头镇驻地西,沂河东岸。历史上银杏生产久负盛名。据村民任洪利、任洪彬、孙思来介绍,该村早在一百余年前的清末即栽植银杏,家庭院内、街道两旁大银杏树比比皆是。只要是空隙地都栽银杏树。特别是富裕户,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存最大的3株分别在村东北岗和原村委会院内,为村民任观贤祖辈所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村民任照明院内有粗30-40厘米大银杏树22株,此乃全村银杏大户。百年来,由于体制多变、农户宅基搬迁、房舍改扩建等原因,银杏树多有破坏。据统计,全村现存百年以上古银杏树近300株。一般年份产白果2万千克。1986年村委会组织发动,在村东统一规划栽植1200株,面积5.3公顷,曾由32户农民承包,都大量开花结果;后因建设占地,被移到他处零星栽植。
  另外,新村乡的西滩头、东滩头、王滩头、郝庄、黄村、卢庄、埝东、西鲍村、东鲍村、中鲍村、赵林、丁沟、颜庙,重坊镇重坊、大刘庄、宋园、刘马村、徐出口、孙出口、东庄、刘孟庄、倪楼、吴村、高集、杨庄寺、栗园、吴道口,港上镇港上、刘桥村、傅桥村、朗里,胜利乡南刘宅子、徐蒲坦、吴蒲坦、沈村、田窑、高大、沙窝,花园乡田哨、张哨、西北湾,郯城镇刘港口、孙港口、西杜港口、东杜港口、坡里、葛庄、梅岭齐,马头镇张高册、万高册、仇高册、凌高册、刘花园、大圩沟、高大寺,归昌乡王楼,高峰头镇于圩子、曹村、王庄、关庄,红花乡红花中村,李庄镇唐庄等村庄,或栽植历史悠久,或新发展面积大,或“四旁”栽植株数多,或
  果、叶、苗产量高、效益大,各有其突出特点,亦是县内重点银杏村庄。
  县民热爱银杏,对银杏可谓情有独钟。许多村庄以银杏冠名。例如胜利乡白果树村。据该村杨氏族谱记载,清雍正年间自杨家园(今属苍山县)迁此建村。原称碾庄。后因村内两株古白果树而更名。原新村乡新村四村、五村,因银杏产业闻名遐迩,于2004年合并更名为“银杏村”。原重坊镇王场、米庄、王庄3个村因村内、外有大量银杏树,于2004年合并,命名为"银杏新村"。
  第三节重点园片
  【省级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新村乡辖区,北起红石崖,南至老坝台(与江苏分界处),东至纪念堂,含沂河东的新村、埠村、于村、黄村、鲍村、郝庄、埝东、丁沟、卢庄、颜庙等10个自然村,面积达666.7公顷,约2万株以上,树高8~11米,胸径40~80厘米,年产银杏30万千克。该园初建于清末,乃本县银杏栽植鼎盛期之代表,多为富户禚从敏(晚清秀才)的园地,至1949年前为其子禚恩厂、禚恩旭(禚晓峰)经营;除此,马姓、丁姓村民也据部分.抗战前达10万株,古人云“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根蟠黄泉下,冠盖峙云天。干粗几合抱,猿猱愁攀援”,依赖于此,禚姓成为远近有名的富户人家。初建时以银杏为主,间有桃、杏、柿等杂果。由于累代增植,倍加保护,遮天蔽日,郁郁葱葱。20世纪80年代清除杂树,几乎成一色的银杏树。该园曾遭三次大的破坏: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禚晓峰为防御日本人入村,大量砍伐银杏树扎木寨、筑围墙,将整个村子包围起来;二是1957年暴雨成灾,河埝西的银杏树被淹20余天,伐下的死树堆积如山,长达近3千米;三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伐直径40~50厘米粗的树达数千棵之多。
  2006年10月,山东省林业检测规划院陈景和等8位专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山东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临沂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郯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村乡古银杏林园总体规划》等文件。按照“以生态旅游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规划园区的区位、交通、市场和环境优势,总体布局、整合资源,重组大旅游、大产业格局,使已形成的银杏果叶生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银杏林园的旅游支柱产业。通过完善设施、增强功能、美化环境,把公园建成资源优化、产品开发、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科研商务、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高品位的生态游览区、银杏生态园观光区、标准化示范区、古银杏树景区、古银杏林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区和古梅园景区”的指导思想,对古银杏森林公园进行了规划设计,
  绘制了详尽、完美的规划图。规划建设期为9年,分三期安排:第一期(2007~2008年),以古梅园、园区绿化、游览网络建设为重点,完成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第二期(2009-2010年),以古银杏林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开发银杏产品和商品;第三期(2011-2015),各景区、景点建设完善配套,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健全管理体系和营销体制。
  2008年12月,经山东省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论证,省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审查,被省林业局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鲁林场字 [2008]197号),批准面积700公顷。
  【中华银杏品种园】
  位于重坊镇政府驻地东北沂河岸边,始建于1978年,由徐出口、孙出口、朱出口、刘马、宋园等10余个村的银杏园连片组成,面积66.7公顷,银杏9240株。1980年,县社、县外贸局拨出扶持资金,在徐出口、孙出口村河滩地建银杏园,初为银杏与桃树间作,1982年春组织人员对银杏树进行了第一次嫁接,但由于管理不善,嫁接成活率极低。随着桃树的老化,后仅存银杏实生树。1987年秋,县林业局、县科委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良种筛选,从全县8万株结果大树中筛选出53个优良单株。1988年4月,县林业局、县科委组织嫁接队,从选出的优良单株上采集接穗,以徐出口、孙出口村银杏实生树为砧木,按照随机区组排列,进行了劈头嫁接。嫁接后3年即开始结果,之后,县、乡、村三级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树势壮旺,果实累累。据2006年调査,平均单株产果65千克以上,个别达90千克,每公顷产白果11250千克以上。1996年从中筛选出了早实、丰产性好的郯丰、郯早、郯艳、郯魁、郯新等5个核用良种,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鄰新、郯魁、郯艳在1998年山东省名优经济林品种鉴定会上分获金、银奖。2005年为迎接全国第14次银杏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县、乡加大投入,增设景点建设,建成拱桥、中型交通桥各-座,四座亭榭,摆放了奇石、石凳。201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华银杏品种园”。
  银杏品种园建成后,至2011年底,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张玉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苗枫林,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宗廉,省农业厅开发办主任曹云龙,山东黄河河务局、省林业厅、农业厅等140余名部、厅级领导以及内蒙古、湖北、江苏等省内外120多个考察团,累计32800人次到园视察指导和参观考察。王宗廉赞誉其为“中华银杏第一园”,苗枫林、李晔等视察后,挥笔泼墨,题词为“中华银杏中华魂”、“中华银杏种质宝库”,中国银杏研究会会长陈鹏教授赞誉“中华银杏品种园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04年,被上海医药集团、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林学会银杏研究会定为“银杏科研基地”、“全国银杏良种基地”。
  【树圣园•中华银杏文化碑林】
  坐落于重坊镇东庄村沂河滩涂地内,总占地10公顷,是郯城县着力推荐的银杏精品生态旅游项目。其依托东庄村两棵千年古银杏树、近百棵银杏大树、东岳庙旧址及出口村中华银杏品种园等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以“建设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由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及收藏艺术家协会等艺术权
  威部门联合投资2000万元兴建。该园主要分为福寿大道、智慧园、思乡园、福寿坛、福寿墙等五个单元,重点打造以银杏福寿文化为主题的碑林文化。园内荟萃近万幅国内知名书法家作品,所书福寿二字,笔法各异,千变万化,是该园打造文化碑林的最大亮点。其中著名书法家朱绍阳的《岳阳楼记》等4幅作品已被《临沂电视报》选登。主要景点之福寿大道、如意广场、文武台、两座大门、十二生肖、福寿塔、万福碑、大型龙珠、凤珠文体碑的雕刻等已基本完成。与邻边的中华银杏品种园和山东中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鲁苏花卉基地连成一体,共同构成重坊银杏特色生态旅游区。被纳入临沂市生态“逍遥游”旅游圈,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陶冶情操、修心养性,接受文化熏陶的好去处,也将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银杏文化交流基地。
  【银杏盆景大世界】
  位于新一村村东,由新村乡科技副乡长禚宝洋营建。面积3.3公顷,建园于2004年。禚氏热爱银杏,热衷于园林艺术,多年来走遍深山老林,田间地头,采撷古朴怪异的银杏树桩;通过矮化、修剪、蟠扎、扭绕,把银杏的雄姿浓缩于盆盎之中,创造出格调高雅、独具韵致的银杏艺术精品,引来省内外众多盆景艺术家前来观赏、购买。其作品多次获奖,2000年在山东省首届花卉博览会上,获一等奖一盆、二等奖两盆;2002年在省第二届(大明湖)花卉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一盆;2007年在省第三届(青州)花卉博览会上获一等奖一盆、二等奖两盆、三等奖三盆、优秀奖一盆。2008年在江苏邳州首届银杏盆景博览会获特等奖一盆。园内有各规格、各品类的银杏盆景10万余盆。按照观赏角度和培育目的不同,分为种实盆景、观叶盆景、树桩盆景;按照艺术造型的不同分为云片式、悬崖式、螺旋式和丛林式等。其造型完美,给人以雄壮感、灵秀感、坚实圆润感和潇洒超脱感。“鳄鱼腾浪”、“同一起跑线”、“这边独好”、“钟山风雨”、“春华秋实”、“任重道远”、“枯木逢春”、“沂蒙新秀”、“东方龙”等等,盆销价达8万元之高。
  【关庄银杏绿化大苗培植园】
  位于高峰头镇关庄村东,面积8.7公顷,建于1997年,系由县药监局、林业局、土地局、房管局、六中等单位的25名职工承包关庄村民的连片耕地建设而成。初期每公顷承包费6000元,后增至7500元。水、路、电设施由村里投资建成,组建专门护林班子。或种子育苗,或购苗栽植;逐年进行间苗定株,成为专业的银杏绿化大苗培育园。由于水、肥等管理措施到位,生长良好,每公顷600-750株,一般树高8米,胸径17厘米,价值150万~225万元。比较突出的张现玉等户的园片,年均直径生长量达1.8~2厘米,每公顷效益达300万元。银杏大苗远销北京、上海、济南等许多大城市。不论树势、年均生长量,还是经济、生态效益,均成为全县银杏绿化大苗培植的典型园片。
  [房后一村银杏微喷园】
  马头镇房后一村银杏微喷示范园坐落于镇南部,北临白马河,西临京沪高速公路,园地10公顷,营建于1998年,植银杏5550株,平均直径15厘米,行株距3x6米。2010年可获35万元的经济效益。园内银杏树均承包到户,长势良好,是马头镇建成的面积最大、规格最咼、
  ◎图5-1中华银杏品种园◎图5-3银杏盆景园保存最完整的银杏示范园。
  【和平银杏定植园】
  马头镇和平街银杏定植园位于镇东农业开发区,于1999年建成,园地3.9公顷,银杏树2146株,平均直径18厘米。整个定植园管理得当,树木长势良好,树型美观、整齐,体现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主要以生产银杏绿化大苗和银杏果丰产园经营。
  【曹村银杏大苗(树)培育园】
  位于高峰头镇曹村村北,205国道西侧。面积3.5公顷,营造于1997年。系县委党校、建设局、供电局、财政局等单位13名职工、干部承包的当地农民的耕地建园而成。采取“庄园式”开发,一名职工,一片银杏。
  最初,年公顷土地承包费4500元,后增至7500元。水电设施完备,雇用当地农民为其管护。经营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规范管理,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2004年被县银杏研究会推荐为“银杏优质高产大苗培育基地”。起初,以采叶为主,待树株长到一定高度,则及时调整密度。至8年生开始,本着“去密留稀,去劣留优,去弱留强”三去三留的原则。分年度调整到每公顷300~450株。2010年春调查,平均株高8.4米,胸径13.7厘米。最大株高11.5米,胸径15.9厘米。实施信息、技术、销售一体化服务。其树型好、交通便利,苗木重点销往上海、浙江以及江苏徐州、淮安,安徽合肥、六安等大中城市。据承包户座谈反映在所经营的14年中除去各项成本,每公顷年效益7.5~12万元。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