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栽植模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6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栽植模式
分类号: S792.95
页数: 8
页码: 46-53
摘要: 乔干稀植结果园在全县栽培历史悠久,新村、港上、重坊等银杏重点乡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白果园多属此类型,主要经营目标是产果。
关键词: 银杏 栽植模式

内容

【乔干稀植结果园】
  乔干稀植结果园在全县栽培历史悠久, 新村、港上、重坊等银杏重点乡镇历史上遗留 下来的老白果园多属此类型,主要经营目标是 产果。此类园树木主干高,密度小,多为嫁接 树,初植密度每公顷在750株左右。随树龄的增 大,每公顷留150-300株不等,枝下高控制在 2~2.5米。传统的嫁接方式有劈头接(新村、重 坊、港上、马头等乡镇常见)和分层嫁接(港
  上镇王桥村多为此类)两种。或随植随嫁接, 或植后嫁接。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展银杏较 晚的乡镇,如杨集、归昌、高峰头、庙山、李 庄等乡镇的果农,因当时缺乏嫁接苗,多是先 栽实生苗后嫁接。
  经营乔干稀植结果园注重园地的选择。 通常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深 1.5米以上的土地建园。管理的关键是保留合 理密度,控制各级侧枝的数量和方向,使树
  46◎图2-7新村乡银杏乔干稀植结果园
  ◎图2-8重坊镇高庄村百年生银杏片林(实生树)
  木有良好的风光条件。为提高效益,早期常实行复合经营,间植桃、杏、柿等干、鲜果或在行间种银杏小苗或农作物。如新村乡新一村,港上镇王桥村、樊埝村、珩头村,重
  坊镇高庄、铺里、杨庄寺等以及李庄镇大唐庄等。王桥村的分层嫁接树适宜早期间种小苗并兼收木材之利和保留雄株授粉。
  ◎图2-9港上镇银杏矮化密植园
  【矮化密植丰产园】
  1979年,县林业局、县外贸局等在新村乡新一村,进行了“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的试验研究,实现了3年结果,5年形成产量的良好效果,改变了“要吃白果三十年,无儿不栽白果园”的传统理念。1980~1990年,新村、重坊、港上、胜利等乡镇陆续推广。据林业部门1999年统计,营建并推广矮化密植早期丰产园的村庄有:新村乡新一村8公顷、新五村2.5公顷、黄村5.5公顷;港上镇王桥村7.3公顷、徐圩子村3.8公顷;重坊镇孙出口5.3公顷、徐出口3.3公顷、王场15.3公顷、西高庄5公顷;胜利乡赵楼16.7公顷、果园9.1公顷。
  营建该类园片,主要抓住4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是提早嫁接。选取苗龄2~3年生,粗度基本一致的实生苗木定植,栽植当季即采用舌接、劈接或插皮接等方法嫁接,干高30~40厘米。后来有的果农采用嫁接苗建园。二是适当密植。初植密度1260株/公顷左右。三是选用早实、丰产品种。不同银杏品种间初果年龄差异甚大,常选用5号、9号等早实丰产良种。四是促花保果。采用倒贴皮等促花措施,控制营养生长,为花芽分化创造有利条件。即在枝条速生期,于主干光滑处,按枝粗十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宽度,环刻深达木质部,将皮揭开,倒贴于原处,然后用塑料布扎严。据1982在新村试验园调查,4年生银杏幼株倒贴皮后,成花株率高达80%,为对照树的10倍之多。
  银杏矮化密植早实丰产园树体矮小,密度大,5、6年后园地即达郁闭,对管理操作和树木以后的生长结果都有影响。
  ◎图2-10新村乡孙埠村银杏采叶园
  【采叶专用园】
  采叶专用园是专以生产银杏叶为经营目的的园片。随着国内外银杏叶加工业逐渐兴起,20世纪80年代,自新村乡开始,全县相继开展了采叶专用园营建。最盛时,全县采叶专用园面积达5300余公顷。农户多用种子直播和栽植实生小苗两种方式建园。通过合理密植、科学修剪,形成适当的叶幕层,增加枝、叶数量,实现高产、稳产之目的。较为典型的是胜利乡果园村、新村乡孙埠村的采叶园。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适时疏移植株,及时调整密度,合理修剪,达到充分利用土地与光照,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般初植密度为12.5万株/公顷。经多年调整,至第4、第5年时多为3.75万~4.5万株/公顷。至第8年后平茬更新。据县国有苗圃试验,5年生园产鲜叶达29700千克/公顷。
  【复合经营】
  林农复合经营是当代银杏生产的重要发展趋势,在郯城县既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又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充分发挥银杏树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性,对银杏复合经营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建国前,港上镇王桥村的村民对银杏实行分层嫁接,实现了银杏果材兼用;20世纪80年代,新村乡新一村的村民进行了银(杏)(蔬)菜复合经营的建设,建成了26.7公顷的银菜复合经营林,取得较高效益。以后新村、重坊、港上、马头、胜利等银杏生产重点乡镇的群众在银(杏)——粮(食)、银(杏)——银 (杏)、花(卉)——银(杏)复合经营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2007年,林业、农业科技人员又进行了银(杏)——(中)药(材)
  ◎图2-11胜利乡果园村银杏采叶专用园 ◎图2-12李庄唐庄银杏一桃复合经营
  ◎图2-13重坊镇铺里村银杏路(1958年栽植,2010年摄)
  ◎图2-14重坊镇徐出口村银杏林网(1986年栽植,201()年摄)
  复合经营的研究。至2008年,全县银杏复合经营面积达0.65万公顷。据调查,郯城县银杏复合经营主要有四大类型:一是银(杏)——银(杏)型,包括(银杏)苗——(银杏)果——(银杏)材兼用型(港上镇王桥村百年生银杏分层嫁接园)、(银杏)果——(银杏)苗型(胜利乡赵楼村)、(银杏)果——(银杏)叶型(重坊镇龙马村)、(银杏)苗--(银杏)叶型(重坊镇东庄村)、(银
  杏)果--(银杏盆)景型(新村乡新一村
  村民丁凤文)等;二是银(杏)——作物型,包括银(杏)--(蔬)菜型(重坊镇孙出口村)、银(杏)——(黄)草型(重坊镇重坊一村)、银(杏)——食用百合型(重坊镇徐出口村)、银(杏)——粮(食)型;三是花 (卉)——银(杏)型(重坊镇大刘庄);四是果树-银杏型(李庄镇唐庄)等。
  进行复合经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除杂草、防风固沙的作用。重坊镇铺里村,80年生银杏与花生间作园,产白果3375千克/公顷,花生2250千克/公顷。孙出口村10年生银杏树与大萝卜、莴苣等蔬菜间作,产白果3150千克/公顷,加上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的蔬菜,年效益几十万元。果农们在进行复合经营中,积累了成功经验:一是选择适宜的初植密度,采用合理的配置方式。一般采用大行距,小株距,南北成行的长方形配置方式,多见4x20米,4x30米。而且随树株的生长,适时调整密度。二是适当提高银杏主干高度,培养合理的树体结构。一般干高3~4米,实行分层嫁接,保留4~5层,层间距1~1.5米,每
  层2~4个主枝,使主枝分布均匀。三是选择适宜的间作物。避免相互之间争肥、争光的矛盾。多选用适宜早春、晚秋生长的粮食、蔬菜作物,如小豌豆、大蒜、萬苣、菠菜等;也有选择小冠型的桃、李、杏、梨树、石榴等果树类和樱花、玉兰等绿化苗木类。
  【农田林网】
  1958年郯城县开始银杏林网建设。重坊镇铺里村至今仍保留着1958年栽植的银杏路(图2-13)。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银杏树体高大、寿命长、树干圆满通直、根深叶茂,与农作物共患的病虫害较少等优点,逐渐被群众认识,且银杏苗木越来越充足,银杏逐渐成为营造农田林网的主栽树种。1991年,庙山乡的多处乡村道路栽上银杏树,全长约10000米,实
  行一路一屋一人管护,建成31处护林房,配备33名护林员。1993年,小埠、庙山两乡协作,选用胸径3厘米的银杏实生苗,建成了南起小埠乡刘港口村,北至庙山乡水泥厂路,长达15千米的银杏路。20世纪90年代,新村、港上、重坊、马头、胜利、红花、高峰头、沙墩、李庄、花园、归昌、杨集等乡镇都先后开展了银杏的道路绿化。1999年,全县银杏林网长度达100多千米,2004年发展到200多千米,银杏林网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道路沟渠两旁,均为双行栽植。依据树株繁殖方式分为实生型、劈头接和分层接3种类型。从经营方式上看,初植密度较大。许多林网的银杏树株,待长到一定高、粗度后,则作为绿化大苗,移作他用,经济效益也颇高。2002-2004年,对新村、重坊、庙山、马头、港上、红花6个乡
  ◎图2-16胜利乡赵楼村村居银杏绿化
  ◎图2-17新村新一村村居银杏绿化
  ◎图2-18红花镇政府绿化
  镇13个村庄调查,其经济效益显著好于杨树林网,与银杏林网的树龄、初植密度和经营方式显著相关。50米长的银杏林网年均纯收入最低为1577元,最高达10522元;投入产出比最低为48.5,最高达631.0。营建银杏林网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一是明确经营目标,搞好规划设计。根据县内灾害性风向情况,确定东西方向做主林带,实行窄林带小网格,疏透结构的林带,带距250~300米。二是合理密度,初植密度可大些,株距可6~8米。三是栽植大苗,苗龄5年以上,胸径3厘米以上,苗高2.5米以上,且顶芽饱满充实。四是选用实生苗栽植或栽植实生苗后分层嫁接,实现果材双丰收。另外,间植伴生树株杞柳、棉槐者,应掌握互有促进,而不能互有影响,保留或疏除据情而行。
  【村镇绿化】
  银杏树形优美,病虫害少,具有比杨树等一般用材树种抗风能力强,更安全,经济效益更高等优点,是村镇绿化的理想树种。自古以来,县内群众就十分注重用银杏进行村镇绿化,谚曰“家前院后栽银杏,确保子孙不受穷”。银杏重点产区素有“家家栽银杏,户户产白果”之说。1949年以前,郯城县村镇栽植银杏多为群众自发进行。1980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号召下,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村镇栽植银杏热。据统计,1989年全县“四旁”银杏树为32万株,1999年为300万株,2010年达到600万株。
  千百年来,县内广大群众充分利用庭院大力发展银杏,创造了多种栽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据2004-2005年在郯城镇、港上镇、重坊镇、胜利乡、归昌乡、泉源乡6个乡镇12个村庄调研,其经营方式分三种,一是立体式,即以银杏为主栽树,在树下和房顶进行银杏盆景的培育和制作;二是复合式,即采用大密度的初植方式,把银杏分永久株和临时株,临时株作为银杏大苗培养,实行长短效益结合;三是单一式,只栽银杏。其繁殖方式,分为实生树型,劈头嫁接型和分层嫁接型3种。以复合式嫁接树型最好,可为今后的推广方向。不仅单位面积年纯收入高,投入产出比大,而且经营管理技术易于群众掌握,便于推广普及。经营中,可加大初植密度,待树株长成,移走临时株,保留6~8米的株距。至于嫁接方式,各有其优点,可因地制宜的选用,为了实现果材兼用,可以采用分层接树型。
  村镇栽植银杏,是银杏产区农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调查表明,约占全县整个银杏产业经济效益的三分之一以上,众多农家以此发家致富。1980年重坊镇西高庄1株55年生宅旁银杏树产白果250千克,当时属全国同龄银杏树单株高产纪录(《临沂果茶志》)。新村乡新一村农民丁明四,50年生银杏树5株,1981年平均株产白果100千克。在当时价格尚低的情况下,年收入达1700元(《中国果树志•银杏卷》(1993年)。新村乡黄村农民黄敬符院内8株60年生银杏树,1998年产白果500多千克,收入2万元,夫妇俩的生活全靠白果树的收入。在村镇银杏绿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栽培经验。主要有: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树种多元化。根据建设花园式新农村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栽植银杏与住宅、村庄道路建设结合起来,全盘考虑,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注重多元化树种的选用,使栽植的银杏与房屋、道路、沟渠以及其他树木等互为协调,整齐美观,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二是栽在阳光充裕的地方。栽植时避开积水沟,至少离酸、碱、盐、废水排水道10米。还要离电线、光缆线5米以外。有水泥、沥青硬化地面的地方,夏季高温、散热影响树株生长,也有碍施肥、浇水,应予以破除,留足树盘。三是选择实生苗定植,优良品种嫁接;也可不嫁接或分层嫁接。应选择苗高4米以上,胸径6~8厘米,树干通直、光滑、无损伤、无病虫害的大规格优质实生壮苗栽植。四是加强保护管理。防止人畜损害,严禁树周堆放麦秸、垃圾、石灰、水泥等杂物。注意防涝,防止雨水及生活污水的长时间浸泡。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