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银杏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银杏栽培
分类号: S792.95
页数: 27
页码: 37-62
摘要: 郯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银杏集中产区之一,县内银杏的人工栽培,不晩于北魏正光年间。千百年来,郯城银杏以“四旁”零星栽植为主,作为家庭副业经营。
关键词: 银杏 栽培

内容

郯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银杏集中产区之一,县内银杏的人工栽培,不晩于北魏正光年间。千百年来,郯城银杏以“四旁”(指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零星栽植为主,作为家庭副业经营。明代中后期、清代至民国初期,是县内银杏生产的两个鼎盛期,成为县内主要栽培果树之一。港上、新村、重坊的一些富家大户营建了成片银杏园,众多农户竞相在宅前、屋后以至庭院栽植。沂河两岸南起新村,北至马头,银杏成片林绵延不断,银杏林带长达20多千米。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以前),全县银杏面积313.3公顷、7.5万株。到
  1981年全县银杏总株数53879株,片林234.4公顷,重点集中在沂河两岸的新村、港上、重坊的40(15x2.7)多平方千米的沿河地带,且多为四旁零星栽植。其中,新村、王桥村、高庄等村周围的银杏树木占全县的70%。1986年以后,全县银杏生产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鼎盛期,县内以沿沂河的新村、重坊、港上、胜利、马头、花园等乡镇为重点,全面发展,建成了沂河沿岸200平方千米的银杏集中栽培区,达到了乡乡都有银杏园,村村都栽银杏树。全县银杏分布状况见表2-1。
  郯城县银杏分布状况表
  续表
  说明:资料来源于《郯城县农业区划》(1983年)、2004年银杏产业曹杳统计数据和2011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
  第二节产量
  据资料,中国银杏的初期栽培,主要是用于观赏,次之在于用材;宋代以后,文献屮始将银杏列入果部。宋、元以来,郯城县民即将银杏作为果品生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修《郯城县志》将白果列入物产中“果之属”,充分表明银杏种子生产已处于突出地位。民国初年林修竹所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郯城县,特别出产:银杏、香附、金针、栗子”,已把银杏列为郯城第一特产,银杏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据《中国
  实业志》(民国23年版)载,在“山东各县进出品商品”统计表中列有:“郯城岀口白果1500包,价值15000元,往欧美日。”民国31年(1942年)日本人山崎存治著《支那物产综览》记载山东银杏生产地是郯城、临沂、滕县等地,毎年运销12万千克。1949年前,全县白果最高年产量达100万千克。但由于长期战乱洗劫及人为破坏,银杏生产历经曲折,到新中国成立初,年产量只有80万千克.1949年后,由于“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1965年年产量降至低谷,仅为7.5万千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银杏产业带來了发展机遇,银杏多种利用价值得到不断挖掘,银杏结果园、采叶园栽植面积不断扩大,银杏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2年底,全县白果年产量达400万千克,银杏干青叶产量达1000万千克。历年银杏叶、果产量见表2一2。
   郯城县1949-2011年银杏栽培状况、产量表
  表2-2单位:公顷、万株、万千克
  续表
  说明:资料来源于《郯城县志》(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年版)、2001年林业二类调查数据、2004年全县银杏产业普查数据、《临沂果茶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2011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及历年《郯城统计年鉴》。
  第三节苗木繁育
  苗木是发展银杏生产的物质基础,广大群众十分重视银杏苗木繁育工作。历史上主要为分株育苗;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种子育苗;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科技人员进行了扦插育苗的探索。1982年银杏产区的农户开始在自留地、责任田和零星隙地采用种子繁育苗木。1990年以后,随着全国银杏产业的发展,全县掀起了银杏育苗热,许多农民及单位职工纷纷承包土地进行苗木繁育,个别农户走岀县境到外地承包土地育苗,建成了大量的苗木繁育基地——苗圃,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趋势。银杏苗木培育的主要形式有国营、集体和个体。国营和村集体经营的苗圃每片多在1公顷以上,个体经营者的一般在1公顷以下。1998年是全县银杏育苗最多的一年,当年育苗面积达2333公顷。种子繁殖成为银杏育苗的主要形式。据2004年银杏产业普杳资料,是年全县拥有银杏苗木5364.1万余株,其中,银杏实生苗5269.3万余株,嫁接苗94.8万余株。
  [分株育苗】
  分株育苗是群众长期以来培育银杏苗木的主要方法。据重坊镇杨庄寺村孟庆珠回忆,该村现存“四旁”银杏大树几乎全部为上辈老人采用分株育苗法栽植的。20-30年生银杏树极易萌生根蘖苗,群众从根蘖苗中选留健壮苗,于春季芽萌动前,把着生于母树上的萌蘖苗用
  ◎图2-1催芽后的银杏种子
  利刀或铁锨从母株上切出,使分岀的苗木带有一块马蹄状的老树皮或部分须根,据粗细、高矮、树势分级栽植在苗圃再行培植后造林;也可直接在“四旁”栽成固定树。分株苗具有来源多,成活易,成本低,生长快,开花结果早等优点,还能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
  【播种育苗】
  20世纪60年代初,县马陵山林场开始尝试播种育苗。20世纪80年代后全县大力推广,已成为当代银杏繁育的主要方法。早期,群众将种子采收后,不除去外种皮,将其放入罐子或麻包内入置室内,第二年春磨去外种皮,进行播种。20世纪80年代后,常规培育种子苗的关
  键措施是土壤选择、催芽与早播、适当提高育苗密度和遮荫、病害防治等;一般选用每千克500-600粒的白果作种子,每公顷播种量750千克左右,先催芽(胚根)再播种,畦播、沟播均可。银杏种子从3下旬出苗到11月中旬落叶,生育期240天。当年生种子苗一般苗高10~15厘米,地径0.4~0.6厘米;2年生苗一般高50~70厘米,地径1~1.2厘米。1999年,皇甫桂月等人提出了银杏壮苗培育关键技术措施:一是选用每千克400粒以内的大粒种子;二是采用保护地育苗,尤以大棚为宜;三是肥水要充足,播种前每公顷施6万千克以上的农家肥;1年生苗全年追肥3次,每次每公顷标准氮肥150-225千克;5~6月份田间持水量保持在80%;四是合理密植,高肥水条件下每公顷存苗60~75万株;中等肥水条件下每公顷存苗45~60万株,五是适度遮荫。通过这些措施,可使当年生苗苗高20厘米、地径1厘米以上;二年生苗苗高1米、地径1.5厘米以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群众育苗密度逐渐加大,有的超过120万株/公顷。
  2001年,徐敏英等人进行了银杏苗最佳密度的研究,一年生苗最佳密度为62.5万株/公顷,二年生苗最佳密度为31.32万株/公顷。
  ◎图2-2银杏种子育苗(左:一般密度,右:高密度)
  ◎图2-3
  (2011年5月摄)
  新村乡丁沟村嫩枝扦插育苗(1992年扦插)
  ◎图2-4重坊镇绿化大苗培育园
  【扦插育苗】
  扦插育苗分为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两种。1980年代始,皇甫桂月、赵庆华、樊纪欣等开始进行扦插育苗的研究及推广应用。1989年,赵庆华等利用银杏嫁接繁殖时剪下的砧木枝条(硬枝)进行全光扦插,成活率达90%左右;1993年,邢世岩、皇甫桂月等对银杏实生和嫁接雌株插条繁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实生雌株生根能力比嫁接母树强;1993年,徐敏英、樊纪欣和黄彦新等分别进行了银杏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影响插穗生根的主要因素有品种、母树树龄、插穗枝龄、扦插季节、基质、生根剂的应用和环境因素等。生产中一般有露地(大田)和保护地扦插。
  硬枝扦插于春季进行,可于春季随剪穗随扦插;也可年前秋末冬初时,采集插穗,用ABT生根粉处理,室外混沙窖藏,翌春取出扦插。密度为每公顷20万株左右。
  嫩枝扦插以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适。以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用ABT1号生根粉处理,先插入透气性强的砂质土壤苗床(或以蛭石为基质),待发根后再带土移栽到普通苗床中,成苗率可达90%以上。嫩枝杆插插后管理要求高,以林木遮光70%,空气温度25~33℃,空气湿度生根前95%以上、生根后85%以上,一般需釆取搭拱棚、遮荫、喷水等措施控制。
  采用扦插法培育出的苗木可以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能极早的辨别性别,且主干明显,根系为须根系(图2-3)。但鉴于郯城县种子充足,且扦插育苗苗木不整齐,影响被采条树株生长,新发展区又无条源,亦有碍采叶,故扦插特别是
  嫩枝扦插育苗,在生产中已较少使用。
  【绿化大苗培育】
  银杏属前期生长较慢树种。一般地,一年生苗高仅10~15厘米;二年生苗高仅50~70厘米;三四年后生长速度才逐渐加快。绿化大苗培育的关键在于适宜的密度和良好的肥水管理措施。郯城县主要是采用留床苗和二级育苗培育绿化大苗。即种子育苗后,通过逐年移植减少留圃株数,保留合理密度,继续培育;或移来小苗,定向培育。例如县药监局张现玉0.33公顷苗,原每公顷苗量33万株,连续10年间伐去株,每公顷留苗300株,平均胸径达到13.5厘米,高4.8米。新村乡新三村农民徐启富,1995年0.1公顷园地,全面深翻0.4米,每公顷施豆饼15000千克后,栽植2年生苗,苗量4.5万株/公顷。后连续数年隔行、隔株去苗。坚持每年夏、秋、冬三次施肥。主要是鸡、猪粪,每公顷每次45立方米,并适时浇水,进行精细管理,至2006年每公顷苗产量1200株,平均胸径12.7厘米,最粗者达17.8厘米。在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苗圃在叶子市场低迷时期改为大苗培育园。
  第四节嫁接
  ◎图2-5新村乡群众利用桥接技术抢救被剥皮的银杏大树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掌握并使用银杏嫁接技术历史悠 久,至少已有1000年的历史。2004年银杏产业 普查时在重坊镇发现了3株1000年生银杏嫁接 树,重坊、新村、港上、胜利等乡镇现有百年 生银杏嫁接树万余株。传统的嫁接方法是劈接 和嵌芽接法,以嵌芽接法为主;嫁接方式以结 果为主的采用劈头嫁接(如新村),以果材兼 用的采用分层嫁接(如港上王桥村)。1950年 山东大学农学院、1958年山东省园艺科研所先 后在郯城县调查,当地群众采用短枝嵌接法高 接银杏:先选取充实饱满的结果母枝,粗1厘 米左右,环状剥皮,带皮取下短枝,皮长约1 厘米。然后在砧木主枝基部10~15厘米处,取 下与接穗同样大小的树皮,将接穗嵌入,使密 切接合、包扎。每砧可高接3~4枝,二周后愈 合,5~8年开始结果。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采用塑料袋填土包装嫁接(也叫炮埝嫁接), 20世纪80年代改为蜡封接穗不包装的办法。 1990年以来,探索出了插皮接、插皮舌接、双
  舌接、切接、腹接及方块形芽接、丁字形芽接 等方法,可随季节、砧木、接穗、高度等不同 确定。在嫁接时间上,由原来的一年一季(春 季)改为春、夏、秋三季嫁接,春接在清明前 后,夏秋接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夏秋季嫁 接优于春季嫁接。1979年,门秀元等人试验, 春季插皮接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腹切接成活 率可达到85%。 1992年,苏明洲等人对劈接法 (春、秋季)、插皮舌接法、插皮接法、丁字 型芽接法、方块芽接法等进行对比试验,以选 用1~2年生枝作接穗、秋季劈接法和春季插皮舌 接法嫁接成活率最高,苗木新梢生长量大;以 春季丁字型芽接嫁接成活率最低。1999年,郯 城苗圃科技人员试验春季用冰箱冷藏接穗,在 5月下旬用3年苗嫩枝嫁接成功。银杏嫁接技 术主要用于良种嫁接苗的培育、定植大树品种 改良,有时也用于大树移栽或抢救被损坏的银 杏大树。嫁接操作要点是:嫁刀锋快、削面平 滑、皮部(形成层)对齐、绑扎严密结实。
  第五节栽植模式
  【乔干稀植结果园】
  乔干稀植结果园在全县栽培历史悠久, 新村、港上、重坊等银杏重点乡镇历史上遗留 下来的老白果园多属此类型,主要经营目标是 产果。此类园树木主干高,密度小,多为嫁接 树,初植密度每公顷在750株左右。随树龄的增 大,每公顷留150-300株不等,枝下高控制在 2~2.5米。传统的嫁接方式有劈头接(新村、重 坊、港上、马头等乡镇常见)和分层嫁接(港
  上镇王桥村多为此类)两种。或随植随嫁接, 或植后嫁接。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展银杏较 晚的乡镇,如杨集、归昌、高峰头、庙山、李 庄等乡镇的果农,因当时缺乏嫁接苗,多是先 栽实生苗后嫁接。
  经营乔干稀植结果园注重园地的选择。 通常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深 1.5米以上的土地建园。管理的关键是保留合 理密度,控制各级侧枝的数量和方向,使树
  46◎图2-7新村乡银杏乔干稀植结果园
  ◎图2-8重坊镇高庄村百年生银杏片林(实生树)
  木有良好的风光条件。为提高效益,早期常实行复合经营,间植桃、杏、柿等干、鲜果或在行间种银杏小苗或农作物。如新村乡新一村,港上镇王桥村、樊埝村、珩头村,重
  坊镇高庄、铺里、杨庄寺等以及李庄镇大唐庄等。王桥村的分层嫁接树适宜早期间种小苗并兼收木材之利和保留雄株授粉。
  ◎图2-9港上镇银杏矮化密植园
  【矮化密植丰产园】
  1979年,县林业局、县外贸局等在新村乡新一村,进行了“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的试验研究,实现了3年结果,5年形成产量的良好效果,改变了“要吃白果三十年,无儿不栽白果园”的传统理念。1980~1990年,新村、重坊、港上、胜利等乡镇陆续推广。据林业部门1999年统计,营建并推广矮化密植早期丰产园的村庄有:新村乡新一村8公顷、新五村2.5公顷、黄村5.5公顷;港上镇王桥村7.3公顷、徐圩子村3.8公顷;重坊镇孙出口5.3公顷、徐出口3.3公顷、王场15.3公顷、西高庄5公顷;胜利乡赵楼16.7公顷、果园9.1公顷。
  营建该类园片,主要抓住4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是提早嫁接。选取苗龄2~3年生,粗度基本一致的实生苗木定植,栽植当季即采用舌接、劈接或插皮接等方法嫁接,干高30~40厘米。后来有的果农采用嫁接苗建园。二是适当密植。初植密度1260株/公顷左右。三是选用早实、丰产品种。不同银杏品种间初果年龄差异甚大,常选用5号、9号等早实丰产良种。四是促花保果。采用倒贴皮等促花措施,控制营养生长,为花芽分化创造有利条件。即在枝条速生期,于主干光滑处,按枝粗十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宽度,环刻深达木质部,将皮揭开,倒贴于原处,然后用塑料布扎严。据1982在新村试验园调查,4年生银杏幼株倒贴皮后,成花株率高达80%,为对照树的10倍之多。
  银杏矮化密植早实丰产园树体矮小,密度大,5、6年后园地即达郁闭,对管理操作和树木以后的生长结果都有影响。
  ◎图2-10新村乡孙埠村银杏采叶园
  【采叶专用园】
  采叶专用园是专以生产银杏叶为经营目的的园片。随着国内外银杏叶加工业逐渐兴起,20世纪80年代,自新村乡开始,全县相继开展了采叶专用园营建。最盛时,全县采叶专用园面积达5300余公顷。农户多用种子直播和栽植实生小苗两种方式建园。通过合理密植、科学修剪,形成适当的叶幕层,增加枝、叶数量,实现高产、稳产之目的。较为典型的是胜利乡果园村、新村乡孙埠村的采叶园。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适时疏移植株,及时调整密度,合理修剪,达到充分利用土地与光照,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般初植密度为12.5万株/公顷。经多年调整,至第4、第5年时多为3.75万~4.5万株/公顷。至第8年后平茬更新。据县国有苗圃试验,5年生园产鲜叶达29700千克/公顷。
  【复合经营】
  林农复合经营是当代银杏生产的重要发展趋势,在郯城县既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又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充分发挥银杏树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性,对银杏复合经营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建国前,港上镇王桥村的村民对银杏实行分层嫁接,实现了银杏果材兼用;20世纪80年代,新村乡新一村的村民进行了银(杏)(蔬)菜复合经营的建设,建成了26.7公顷的银菜复合经营林,取得较高效益。以后新村、重坊、港上、马头、胜利等银杏生产重点乡镇的群众在银(杏)——粮(食)、银(杏)——银 (杏)、花(卉)——银(杏)复合经营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2007年,林业、农业科技人员又进行了银(杏)——(中)药(材)
  ◎图2-11胜利乡果园村银杏采叶专用园 ◎图2-12李庄唐庄银杏一桃复合经营
  ◎图2-13重坊镇铺里村银杏路(1958年栽植,2010年摄)
  ◎图2-14重坊镇徐出口村银杏林网(1986年栽植,201()年摄)
  复合经营的研究。至2008年,全县银杏复合经营面积达0.65万公顷。据调查,郯城县银杏复合经营主要有四大类型:一是银(杏)——银(杏)型,包括(银杏)苗——(银杏)果——(银杏)材兼用型(港上镇王桥村百年生银杏分层嫁接园)、(银杏)果——(银杏)苗型(胜利乡赵楼村)、(银杏)果——(银杏)叶型(重坊镇龙马村)、(银杏)苗--(银杏)叶型(重坊镇东庄村)、(银
  杏)果--(银杏盆)景型(新村乡新一村
  村民丁凤文)等;二是银(杏)——作物型,包括银(杏)--(蔬)菜型(重坊镇孙出口村)、银(杏)——(黄)草型(重坊镇重坊一村)、银(杏)——食用百合型(重坊镇徐出口村)、银(杏)——粮(食)型;三是花 (卉)——银(杏)型(重坊镇大刘庄);四是果树-银杏型(李庄镇唐庄)等。
  进行复合经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除杂草、防风固沙的作用。重坊镇铺里村,80年生银杏与花生间作园,产白果3375千克/公顷,花生2250千克/公顷。孙出口村10年生银杏树与大萝卜、莴苣等蔬菜间作,产白果3150千克/公顷,加上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的蔬菜,年效益几十万元。果农们在进行复合经营中,积累了成功经验:一是选择适宜的初植密度,采用合理的配置方式。一般采用大行距,小株距,南北成行的长方形配置方式,多见4x20米,4x30米。而且随树株的生长,适时调整密度。二是适当提高银杏主干高度,培养合理的树体结构。一般干高3~4米,实行分层嫁接,保留4~5层,层间距1~1.5米,每
  层2~4个主枝,使主枝分布均匀。三是选择适宜的间作物。避免相互之间争肥、争光的矛盾。多选用适宜早春、晚秋生长的粮食、蔬菜作物,如小豌豆、大蒜、萬苣、菠菜等;也有选择小冠型的桃、李、杏、梨树、石榴等果树类和樱花、玉兰等绿化苗木类。
  【农田林网】
  1958年郯城县开始银杏林网建设。重坊镇铺里村至今仍保留着1958年栽植的银杏路(图2-13)。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银杏树体高大、寿命长、树干圆满通直、根深叶茂,与农作物共患的病虫害较少等优点,逐渐被群众认识,且银杏苗木越来越充足,银杏逐渐成为营造农田林网的主栽树种。1991年,庙山乡的多处乡村道路栽上银杏树,全长约10000米,实
  行一路一屋一人管护,建成31处护林房,配备33名护林员。1993年,小埠、庙山两乡协作,选用胸径3厘米的银杏实生苗,建成了南起小埠乡刘港口村,北至庙山乡水泥厂路,长达15千米的银杏路。20世纪90年代,新村、港上、重坊、马头、胜利、红花、高峰头、沙墩、李庄、花园、归昌、杨集等乡镇都先后开展了银杏的道路绿化。1999年,全县银杏林网长度达100多千米,2004年发展到200多千米,银杏林网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道路沟渠两旁,均为双行栽植。依据树株繁殖方式分为实生型、劈头接和分层接3种类型。从经营方式上看,初植密度较大。许多林网的银杏树株,待长到一定高、粗度后,则作为绿化大苗,移作他用,经济效益也颇高。2002-2004年,对新村、重坊、庙山、马头、港上、红花6个乡
  ◎图2-16胜利乡赵楼村村居银杏绿化
  ◎图2-17新村新一村村居银杏绿化
  ◎图2-18红花镇政府绿化
  镇13个村庄调查,其经济效益显著好于杨树林网,与银杏林网的树龄、初植密度和经营方式显著相关。50米长的银杏林网年均纯收入最低为1577元,最高达10522元;投入产出比最低为48.5,最高达631.0。营建银杏林网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一是明确经营目标,搞好规划设计。根据县内灾害性风向情况,确定东西方向做主林带,实行窄林带小网格,疏透结构的林带,带距250~300米。二是合理密度,初植密度可大些,株距可6~8米。三是栽植大苗,苗龄5年以上,胸径3厘米以上,苗高2.5米以上,且顶芽饱满充实。四是选用实生苗栽植或栽植实生苗后分层嫁接,实现果材双丰收。另外,间植伴生树株杞柳、棉槐者,应掌握互有促进,而不能互有影响,保留或疏除据情而行。
  【村镇绿化】
  银杏树形优美,病虫害少,具有比杨树等一般用材树种抗风能力强,更安全,经济效益更高等优点,是村镇绿化的理想树种。自古以来,县内群众就十分注重用银杏进行村镇绿化,谚曰“家前院后栽银杏,确保子孙不受穷”。银杏重点产区素有“家家栽银杏,户户产白果”之说。1949年以前,郯城县村镇栽植银杏多为群众自发进行。1980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号召下,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村镇栽植银杏热。据统计,1989年全县“四旁”银杏树为32万株,1999年为300万株,2010年达到600万株。
  千百年来,县内广大群众充分利用庭院大力发展银杏,创造了多种栽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据2004-2005年在郯城镇、港上镇、重坊镇、胜利乡、归昌乡、泉源乡6个乡镇12个村庄调研,其经营方式分三种,一是立体式,即以银杏为主栽树,在树下和房顶进行银杏盆景的培育和制作;二是复合式,即采用大密度的初植方式,把银杏分永久株和临时株,临时株作为银杏大苗培养,实行长短效益结合;三是单一式,只栽银杏。其繁殖方式,分为实生树型,劈头嫁接型和分层嫁接型3种。以复合式嫁接树型最好,可为今后的推广方向。不仅单位面积年纯收入高,投入产出比大,而且经营管理技术易于群众掌握,便于推广普及。经营中,可加大初植密度,待树株长成,移走临时株,保留6~8米的株距。至于嫁接方式,各有其优点,可因地制宜的选用,为了实现果材兼用,可以采用分层接树型。
  村镇栽植银杏,是银杏产区农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调查表明,约占全县整个银杏产业经济效益的三分之一以上,众多农家以此发家致富。1980年重坊镇西高庄1株55年生宅旁银杏树产白果250千克,当时属全国同龄银杏树单株高产纪录(《临沂果茶志》)。新村乡新一村农民丁明四,50年生银杏树5株,1981年平均株产白果100千克。在当时价格尚低的情况下,年收入达1700元(《中国果树志•银杏卷》(1993年)。新村乡黄村农民黄敬符院内8株60年生银杏树,1998年产白果500多千克,收入2万元,夫妇俩的生活全靠白果树的收入。在村镇银杏绿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栽培经验。主要有: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树种多元化。根据建设花园式新农村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栽植银杏与住宅、村庄道路建设结合起来,全盘考虑,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注重多元化树种的选用,使栽植的银杏与房屋、道路、沟渠以及其他树木等互为协调,整齐美观,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二是栽在阳光充裕的地方。栽植时避开积水沟,至少离酸、碱、盐、废水排水道10米。还要离电线、光缆线5米以外。有水泥、沥青硬化地面的地方,夏季高温、散热影响树株生长,也有碍施肥、浇水,应予以破除,留足树盘。三是选择实生苗定植,优良品种嫁接;也可不嫁接或分层嫁接。应选择苗高4米以上,胸径6~8厘米,树干通直、光滑、无损伤、无病虫害的大规格优质实生壮苗栽植。四是加强保护管理。防止人畜损害,严禁树周堆放麦秸、垃圾、石灰、水泥等杂物。注意防涝,防止雨水及生活污水的长时间浸泡。
  第六节基地建设
  [山东省银杏生产基地】
  1986年9月,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县林业局组织制定了《银杏基地设计任务书》,1987年本县被省林业厅批准为山东省银杏生产基地。
  银杏生产基地拟建于沿沂河的新村、港上、重坊、胜利、小埠西部、马头西部、花园共7处乡镇,152个自然村,14万人,总面积1.67万公顷,全部为冲积平原,河潮土,也
  是本县银杏生产区。计划总投资833.25万元,1987年始,到1991年5年完成建设任务。规划建设形式为三种:一是以新村、重坊、港上、胜利、马头、小埠、花园7乡镇100个村为中心建立成片银杏园1万亩,其中一般园600公顷,密植园66.7公顷。二是以重坊、新村、港上、胜利、马头、小埠、郯城、店子、李庄、庙山、归义、花园12个乡镇沿沂、沭河农田约2万多公顷,林网总长110万米,将现有杨树为主的林网5年内换上银杏,栽植银杏50万株。三是以庭院为主的四旁栽植,银杏基地的7个乡镇6万户,栽植30万株;其他乡镇12万户,栽植24万株;共栽植银杏54万株。
  1988年9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定》,县人大十二届八次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议》,并将银杏定为县树。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开展了《评选银杏乡银杏村》活动。1989年1月,县林业局印发了《发展银杏,致富郯城》的宣传提纲,大力宣传,广造與论,统一认识。为保障基地建设有计划全面完成,以“两园”(密植园和稀植园)建设和优质大苗培育为重点,采取了 “二坚持五统一”措施,即坚持集中领导,坚持集体、个人两级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苗木栽植、统一质量标准和统一管理。县林业局成立了由两名工程师为主的基地建设执行小组,专门负责质量管理、技术指导、任务实施及技术攻关,随时提出基地建设意见。1987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166.7公顷银杏栽植任务。1988年,新发展银粮间作、银菜间作233.3公顷,培养大苗10万余株。到1991年完成建设密植丰产园666.7公顷,植银杏50万株,新建银粮间作园333.3公顷,栽植银杏林网树3万株,四旁植银杏30万株。
  【银杏经济林示范园】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副省反邵桂芳关于“各级领导干部同志要兴办绿化点、育苗点和果树示范园等林业示范点”的指示精神,根据省林业厅1996年鲁林经字[1996]13号文《关于建立领导干部经济林示范园的通知》要求,全县开展了领导干部兴办经济林示范园活动。至1997年底建成了新村乡省长银杏经济林示范园、重坊镇市长银杏经济林示范园、胜利乡赵楼村县长银杏示范园,毎个乡镇都至少建立了一处乡镇长银杏经济林示范园。
  省长银杏经济林示范园位于新村乡驻地以东,涉及新一村、新二村、新二村、银杏村、颜庙、于村、东鲍村、中鲍村、西鲍村、孙埠村、黄村等11个行政村、千余农户,始建于1988年,经数年的集中开发,由初建时的26.7公顷发展为总面积666.7公顷,南北长10千米,定植银杏树10万株,其中结果树3万株,成为银杏果、叶、材生产、苗木培育等多种经营目标,果用林、采叶专用园、用材林、大苗培育园及复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的示范园,1997年5月,根据省林业厅有关通知精神,挂牌“省长银杏经济林示范园”。该园营建中,县林业局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科学规划设计,大力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措施,乡里组织了专业队伍实行统一栽植,完善了林业承包责任制,坚持谁承包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实行一包30年不变,各级加大了资金投入,国家、集体和个人共投资4000余万元。经过多年的努力,不论在规模上,还是效益上,都成为全县的样板园片和示范点。1997年该园每666.7平方米经济收入达到8000元,其中银杏叶4500元,果、苗、接穗3500元。每年吸引国内上万人次来参观学习。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示
  范作用。
  市长银杏经济林示范园位于重坊镇。根据山东省林业厅《关于建立领导干部经济林示范园的通知》(鲁林经字[1996]13号)精神,1997年7月在重坊镇倪楼、许村、徐出口、宋园、刘孟庄等10余个自然村原有银杏园的基础上建成,是郯城县第一个“市长经济林示范园”。面积186.7公顷,选用5年生以上苗木,初植密度为150-200株/666.7平方米,按每666.7平方米50~80株为定植树,或嫁接作结果园经营,或不嫁接培育大规格实生苗或作用材树经营;其他树株逐年疏除卖苗。前期,实行银菜、银粮间作,间种小麦、莴苣、白菜、萝卜等,一般每年两种两收或三种三收,每666.7平方米收入8000~10000元。1999年产果8万千克。据了解,不少农户叶、果、苗、菜4年累计收入10万余元,在全县诸多银杏园片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0年5月淄博市银杏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春耀率8名农民专业户来参观,认为管理好、效益高,属全省典型的银杏园片。2005年9月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名代表参观了该园。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银杏示范基地]
  1998年5月,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郯城县被列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银杏示范基地,这是国家在临沂市建立的第一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银杏标准化示范区建立在新村、重坊、港上、花园、高册、马头、十里、胜利和郯城9乡镇,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全县银杏种植面积稳定在0.93万公顷,银杏果产量250万千克,干叶产量600万千克。1999年7月,县政府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制定了《郯城县国家银杏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方案》(鄰政发[1999]64号),与有关乡镇签订了目标考核责任状,通过全县群众共同努力,一是建立健全银杏标准体系。1995年3月始,县银杏研究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了《银杏栽培技术规程及其产品分类标准研究与推广》的研究,1999年10月,省、市、县11名专家对由县技术监督局、县林业局制订的6个地方标准进行了审定,由临沂市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1月1日发布,2000年2月1日实施执行。6项临沂市地方标准主要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银杏采叶园栽培技术规程》(DB3713/11)15—2000),制定了银杏采叶园栽培的基础条件及主要栽培措施,适用于省内具有本标准所规定的栽培条件的所有区域。《银杏丰产栽培技术规程》(DB3713/T016—2000),规定了银杏园丰产栽培条件、丰产指标和主要栽培技术。《银杏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DB3713AT014—2000),规定了银杏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区划分、丰产指标和主要栽培技术。《银杏种核分类与定级》(DB3713/T011—2000),规定了银杏种核的分类要求、检测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贮存。《银杏叶分等定级》(DB3713/T013—2000)规定了银杏叶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贮存。《银杏苗木分级标准》(DB3713/T012—2000),规定了银杏实生苗、嫁接苗、绿化苗木分级的要求,苗木出圃、抽样方法、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假植、包装和运输。二是积极探索和加强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三是建立健全银杏监督管理和质量检测体系。组织实施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嫁接、统一浇水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
  55【银杏叶GAP生产基地建设】
  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自2002年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以来,已成为国内中药材行业最权威的认证,并得到国际认可。银杏叶作为重要的中药材,郯城县积极开展银杏叶GAP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生产基地的建立。2001年始,新村乡政府就把银杏叶GAP生产作为银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下发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广。2002年春,委托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种植地块进行了土壤化验,严格按欧盟标准确定种植地块。聘请监督员进行生产管护监督,配备技术员全程跟踪记录,逐步形成了 “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转模式。2004年新村乡政府派员参加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办的培训班,有2人获得了合格证书。县政府从2004年起就与有关银杏叶加工企业联系,寻找认证主体,积极推进银杏叶GAP基地建设和认证;2006年4月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袁俊海任组长的银杏叶生产基地GAP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开始进行银杏叶GAP认证的准备工作。2006年3月27日和3月29日,县药监局、县
  ◎图2-19银杏叶GAP生产基地
  林业局组织人员先后到江苏省邳州市和淄博市的山东鼎立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银杏叶GAP认证知识学习。特别是2007年《郯城县银杏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集成研究》被山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列入山东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重大专项、《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郯城银杏)示范基地建设》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列入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后,县委、县政府更是把银杏叶GAP生产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郑连胜任组长,分管副县长解广琴任副组长的银杏叶生产基地GAP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门机构具体抓,下发实施方案,把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乡镇。2009年春,根据县政府安排,由县科技、林业、农业、卫生、环保、药监、质监等行业1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郯城县银杏叶生产基地GAP认证办公室,并聘请山东中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永清作技术顾问,开展了银杏叶规范化种植GAP认证准备工作。以安泰生物科技公司为认证主体,建立了银杏叶规范化种植基地684.1公顷,配备了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生产设施和设备。整理和制定了政府类文件32个,国家或行业标准25个,综合管理类文件51个,生产管理类文件82个,质量管理类文件共90个,技术研究资料14个。
  进行银杏叶GAP基地建设,控制银杏叶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一是基地选址。把道地性、适宜性作为首选条件,使所选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与银杏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避免在环境质量不合格的地方建基地。同时还应适当考虑当地的人文状况、经济状况、投资环境以及电力、通信、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建设等社会环境状况,以保证基地的可操作性和
  56良性发展。据国家林业局《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2000),完成于1995年的全国中药区划及部分银杏专家学者研究,本县是银杏叶的道地产区,是银杏叶GAP生产基地建立的首选地区。二是建园材料选择。应优先选用优良品种或无性系,建立良种繁育圃,采用无性繁殖苗建园。但采用种子繁殖苗建园仍是当前的主要方式,其所用种子应来源于采种基地或自建的种子园中优选的固定采种母树。三是合理施肥,保护土壤环境。应坚持“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提倡配方施肥、施用以有机肥为主的专用肥”的原则。肥料的重金属含量和使用量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有机肥应经过充分腐熟,严禁使用城市生活、工业、医院垃圾及粪便。四是合理使用农药。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合理运用农业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将各种防治技术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防治体系,把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以国家标准为依据,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严格按照产品标准规定的剂量、使用方法、施药时期、注意事项等施用农药,提倡不同类型农药的交替使用和适宜农药品种的混合使用。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的农药。五是及时平茬更新,适时采收干燥。采取截干平茬,实行灌丛式经营的方式及时更新,更新周期以8年左右为宜,截干高度掌握在30厘米左右。叶子采收后应采取机械烘干法尽快干燥,防止霉变。六是严格标准操作规程的制订与执行,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各个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搞好质量监测等。
  第七节绿化工程
  【205国道郯城段跨世纪银杏绿色工程】
  1996年10月1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动员会,1997年1月下发郯政发[1997]2号文,全面实施被列为1997年全县十件大事之一的“205国道郯城段跨世纪银杏绿色工程”。工程涉及205国道沿线的李庄、沙墩、庙山、十里、郯城、高峰头、红花7个乡镇,62个行政村,总长度53千米,总投资1360余万元。工程分两期。第一期为土方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投工100余万个,完成土方60余万立方米,在205国道两侧各整出一条宽5米的银杏栽植台面。第二期为栽植工程,按株行距4x6米,每侧栽两行,共栽植米径5厘米、高4米以上的银杏壮苗19424株,其中李庄镇2759株、沙墩镇3802株、庙山镇3721株、十里乡2698株、城关镇120株、高峰头镇2264株、红花乡4060株;并沿205国道两侧建成高标准护林房82处。二期工程投入资金360万元,其中苗木投资300万元,建设护林房投资60万元。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有关乡镇筹集一点,干部职工捐献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县直单位及干部职工积极捐款,共捐款100.59万元,其中捐款2000元以上的单位15
  ◎图2-20205国道跨世纪银杏绿色工程庙山段
  个,捐款100元以上的个人156人。至1997年4月15日,历时7个月,工程全面完成。在庙山镇前林村205国道东侧建纪念碑,碑高6.68米,占地630平方米,正面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苗枫林题词“郯城银杏路”,背面为“郯城县银杏绿色工程”碑记,书有捐款100元以上个人和捐款2000元以上单位名单。1999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县林业局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核查,缺株死株3433株,半截株422株。2008年,因205国道郯北段道路拓宽整修,大部分银杏树被移栽他处,仅存留沙墩段一小部分。
  ["2211" —期工程】
  “2211”工程是县委、县政府制定的银杏3年发展规划,即从1998年起至2000年,使全县银杏种植面积达到1.3万公顷(20万亩),定植银杏总株数达到2000万株,银杏林网总长度达到1000千米,实现银杏果、叶、苗及系列产品产值10亿元的奋斗目标。
  第一期工程完成情况:种植面积1492公顷,其中间作园面积870公顷,丰产密植园270公顷,专用采叶园22公顷,植银杏200万株,建银杏林网150千米,银杏育苗733公顷,基本上完成了规划任务。
  在“2211”工程建设中,主要突出了“两个重点”、保证了“三个到位”。“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抓了银杏基地建设。坚持果、叶、苗并举,经济效益和绿化功能并重的原则。以沿沂河的新村等8个乡镇180个行政村为重点,实行科学规划,集中连片生产,不断扩大规模,同时辐射全县,继续大力推广5种栽培模式;二是重点抓了银杏的产业化建设。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流通促生产,多方参与,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继续发展和完
  善银杏果、叶、苗、盆景、系列产品及技术6大市场。坚持依靠基地上项目,搞好加工促增值,广开门路,多方联合。1998年又新建银杏叶烘干厂10余家,黄酮甙提取厂2家,银杏叶茶厂10余家,银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三个到位”:一是资金投入到位。在充分利用各类贷款、周转资金的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增加投入。1998年共投入资金500万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二是技术投入到位。采用了地膜、拱棚等育苗新技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营建良种园266.7公顷,建立了一批高产密植和专用采叶圃,采用了叶面喷肥、化学除草、节水灌溉等技术。三是政策扶持到位。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银杏的优惠政策。根据《山东省林木种子苗木管理条例》,加强了市场规范化管理,确保了银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银杏城建设】
  1963年春,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在团结路及县委大礼堂(县委对门,2008年拆除)周围栽银杏树230株。2010年调查,银杏树整齐美观,树高8~10米,胸径30~40厘米。为进一步凸显银杏作为郯城县树、临沂市树这一特色,建设文明美丽新郯城,促进银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998年3月,县委、县政府做岀了《关于建设银杏城的决定》(郯发[1998]8号),发出了“全民动手栽银杏,十年建成银杏城”的号召,动员县直各单位、各行各业和广大城区居民,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捐栽银杏树,用银杏树绿化县城,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县城规划区内所有适宜植银杏的地方全部更新为银杏树。1998年3月13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全县林业生产暨建设银杏城动员大会,各乡(镇)长及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县委书记姜和良主持会议,常务副县长杨玉金传达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银杏城的决定》,县委办公室主任迟明丛传达了《县政府1998年林业生产意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祥友传达了《县政府在县城实现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意见》,县长杜甲普作了重要讲话。之后,成立了县银杏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建委制定总体规划,购买苗木,组织栽植,落实管理措施等。县林业局负责技术指导,确保栽植质量。郯城镇负责辖区内道路两侧及居民的栽植管理工作。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毁坏树木活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造舆论,全县各级干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捐款。当年投入资金300万元,其中,广大干部职工捐款120万元,栽植银杏18345株。
  银杏城建设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规划通过城市银杏网带建设,将城区内九纵九横主干道绿化带的乔木树种改建为以银杏树为主,形成银杏森林城市的绿化框架;通过实施银杏围城工程,充分利用外环路两侧土地建设银杏环城林带,形成银杏绿色屏障。人民广
  ◎图2-21县城驻地银杏道路绿化(2000年摄)
  场、火车站广场等把银杏作为建设主景,形成银杏特色广场或主题公园。全县城市银杏网主要有两类,一是三板四带式,这是主要栽植形式,利用两条行道树绿带把道路分成三块,人行道两侧紧靠建筑物的是3~5米宽的基础绿化带,行道树绿化带主栽银杏树。如人民路、郯东路等。二是三板两带式,主要是路面偏窄的道路,如郯西路、团结路等,只有两条行道树绿带。树种搭配类型有银杏、银杏与女贞、银杏与合欢等。新栽银杏树木长势良好。主干道两侧银杏树平均胸径25.4厘米,最大达40厘米,平均树高10.8米,树冠幅为5.5x6米;县城众多的银杏树错落分布,初步建成了风格独特的银杏森林城市景观。
  2010年始,紧紧围绕“争创森林城市,共建美好家园”这一主题,依托自身独特银杏资源,打造“绿色经济发达、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的银杏森林城市。在老城区东、西、南、北四个主要出口建成了以银杏树为主的四个主题公园即:沐河橡胶坝水上公园、白马河公园、以传统中国结为主题的银杏森林公园,以弘扬古郯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森林公园。东城新区以“古郯新韵、水上江南”为主题,通过以山壮城、以水秀城、以绿美城,构建山水相映、城林交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银杏新城区。所有新建道路绿化与建设同步进行,两侧均留出不少于20米宽的绿化用地,统一规划设计,公开招标,由绿化公司承建,全部建成以银杏树为主体,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高档道路景观。2011年12月至2012年春,完成了东城新区6横6纵,总长20余千米的主干道绿化带,共栽植胸径15公分以上大规格银杏苗木1万余株。
  【鲁苏边界道路绿化工程】
  2006年8月280,县委、县政府决定对205国道郯南段、310国道花园乡驻地至鲁苏交界处进行高标准绿化。9月聘请省林业监测规划院专家进行了现场规划设计。规划绿化带长度13.86千米,占地47.44公顷;路肩长度16.25千米。按照“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绿色景观通道、提高道路品味为宗旨,以银杏等乡土乔木树种为主,乔木和花灌木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出以周边环境为背景,以林带为主体,以绿化节点为点缀,四季常青,三季开花、韵律节奏突出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规划道路两侧路肩各栽植一条绿化带,上层为银杏(胸径10厘米)与蜀桧相间栽植,地被采用0.5米宽小龙柏、瓜子黄杨、金叶女贞沟边,内栽大花金鸡菊等草本花卉;205国道郯南段道路两侧灌渠外侧各建10米宽绿带,绿带最外侧为银杏与雪松相间栽植成一排,向内栽植两行垂柳;310国道道路两侧灌渠外侧各建10米宽杨树林带;在县城南岀口、国道205与310交叉高架桥处、红花埠立交桥至苏鲁交界处,各设置以银杏为主的景观点,形成凸显郯城银杏之乡特色的景观绿地。
  鲁苏边界道路绿化工程是郯城县的重点绿化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鲁苏边界道路绿化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县财政、林业、交通、土地、农业、水利、公路、公安及相关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实施。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县首次采用了对绿化建设用地实行统一租用、工程建设单位公开向社会招标的办法。对道路两侧
  灌渠外侧绿化条带需占用的土地,由县政府与有关农户签定协议,统一租用。通过公开招标把建设任务分成205国道红花工程段、205国道高峰头工程段和高速公路及310国道工程段三个标段分别承包给郯城县绿世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泰安市同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和临沂市河东绿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建设。县成立由财政、林业、审计、物价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工程质量监督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建设技术
  指导,督促检查工程各环节的建设质量,并定期向县鲁苏边界绿化指挥部汇报,及时监督检查。通过三家中标工程建设单位的不懈努力,加之强有力地行政措施及其技术支持,工程进展顺利,按期圆满完成。累计投资1350万元,共栽植树木49.5万株,其中,胸径10厘米银杏树5344株,雪松2045株,蜀桧2631株,杨树7.4万株,柳树2.5万株,各类小灌木38.6万株。
  第八节结果树管理
  长期以来,县内银杏树处于缺乏管理,放任生长状态。1978年始,门秀元等对银杏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开展银杏矮化密植、早期丰产试验研究,后王玉芬等又在港上镇王桥村、徐土于子村等推广应用。1992年,高恒歧对银杏低产大树改造技术进行了探索;1995年,王玉芬探讨了银杏大树丰产管理技术;2005年,张振学等对银杏结果低产园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2000年,王玉芬等提出了银杏丰产园栽培技术标准。通过科技人员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适宜土壤、良种选择、幼苗嫁接、适当修剪、加强肥水管理、促花保种等实现结果树的早实丰产的配套管理技术。
  【肥水管理】
  20世纪70年代以前,境内群众对银杏绝少施肥浇水,管理一直粗放,任其自然,故生长缓慢,结果晩,挂果银杏也是“今年结,明年歇”,大小年现象明显。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注意给银杏施肥,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银杏果价格的不断提高,群众十分重视银杏结果树的施肥。一般地,每年施三次肥。第一次是谷雨前后的“长叶肥”,以速效肥为主,一般株产50公斤的树施尿素1.5~2.0公斤;第二次是小暑前后的“长果肥”,株施三元复合肥2.0~2.5公斤;第三次是秋分前后的“谢果肥”(也称“补肥”),多用厩肥、堆肥等农家肥料,一般每产1公斤银杏补追2~3公斤农家肥。
  6~8月进行3~4次叶面喷肥,主要用0.2%光合微肥、0.3%磷酸二氢钾等。
  银杏喜湿润而怕积水,当地面积水3天以上时,细根开始死亡,9天即开始死树。因此群众特别注意银杏的汛期排涝,多采用根颈处培雍泥土及地块四周挖排水沟等措施防止银杏园积水受渍。
  20世纪头10年始,随着白果价格的降低,群众放松了对结果树的肥水管理。
  【整形修剪】
  银杏大树雌株一般为自然圆头形,雄株则为高耸的纺锤形或杯状形。新村、重坊一带的老银
  杏园、大银杏树常为开心形,由劈头接而形成。港上镇王桥村分层嫁接树多为主干疏层形。
  新发展的幼树园则根据栽植方式而异。在果粮间作、果材兼用或农田林网树时,采用主干疏层形,培养方法是:在砧木苗长到3米以上时,将树干2米以下的侧枝疏除,其上部各层枝由下向上分年嫁接,只保留中心干的延长枝不嫁接,直到达到要求的高度为止。密植丰产园则采用开心形。
  修剪有冬剪与夏剪,历史上,群众对银杏树的修剪技艺不太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门秀元等为了使银杏提前形成短果枝,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对幼树采用环割、环剥、倒贴皮等夏季修剪措施,促花效果良好。1980年门秀元等试验,5月上旬银杏嫩梢摘心可有效刺激二次生长和增加翌年发枝量。当前,银杏修剪措施有短截、疏剪、回缩、环割、环剥、摘心、纵伤等,但在银杏生产上仍较为少用。
  【人工授粉】
  银杏雌雄异株,自然授粉能力极强,可达数十千米。清泉寺林场、红花乡红花中学的银杏大树虽周围几十公里无雄树,却依然能够结果。但是银杏雌雄树相距的远近、气候状况对银杏结果量影响较大。1980年前,银杏雄株的大量采伐、雌雄树相距太远、花粉量不足,雌雄花期不遇或花期遇大风、阴雨、浓雾等不利天气,都给授粉带来一定困难,导致银杏产量低而不稳。
  1979年4月中旬,重坊镇杨庄寺村在雄花快开前将雄花枝条剪下插在水瓶里,挂在树冠上部和上风处任其风媒传粉,产量有显著提高;但此法破坏雄树严重,没有全面推广。1980年,新村开始采用振花粉法授粉,把雄花粉装入纱袋内,挂在竹杆顶端,站在上风方向,轻轻抖动竹杆,使花粉均匀振落飞散。1981年,重坊、新村银杏园为节约银杏花粉,提高工效,试验采用了喷雾法授粉。一般50年生株产50千克的银杏树,如用机动喷雾器喷雾,需100克鲜花序的花粉,兑水25千克;如用背负式喷雾器只需50克鲜花序的花粉兑水5千克;用超低量弥雾机仅需10克鲜花序的花粉兑水0.5千克。据果农经验,银杏雌株胚珠顶部吐出一滴似露水的“性水”时开始授粉,时间6~7天,其中以“性水”珠相当于授粉口直径的2~3倍时,为最佳时间(只有2~3天)。喷雾法授粉操作方便、授粉均匀、着果率高,但切忌用粉量过大而使结果过量。1983年始大面积推广,有些果农还远到江苏、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银杏产区授粉或传授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恒岐等在桑庄银杏园内,连续7年对低产银杏树进行人工授粉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粉者较不授粉者平均增产52%。2003年春,杜成涛协同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赵文飞等试验研究表明,花粉贮藏时间的长短对花粉活力有显著的影响,刚采集者萌发率达88.89%,15天后只有15.76%左右;不过室温贮藏1周内仍可应用。2006年春,县科委侯九寰等发现3株6年生实生雌株,开花百余朵;1株7年生雌株结了1粒白果,成为当时见诸报道的实生雌树开花结实最早的植株。
  为一劳永逸解决授粉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的银杏园采用雌树高接雄枝法,使其自然授粉。即在雌株上嫁接雄枝,最好采自与雌株同花期的雄枝作接穗,嫁接于雌株的顶部或春季多风的上风面。后或在建园时合理配置雄株;或在建园时采用分层嫁接,上部保留雄株,形成“雌雄同株”。2000年以后,大量银杏雄株逐年进入花期,每年花粉量充足,不仅不再需要人工授粉,且出现因部分年份结果量过大,形成结果大小年,大年疏花疏果已成为必须进行的工作。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