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5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理坐标北纬34。截至2012年底,境南北长约65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76%,全县有12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93.89万人口,耕地面积107.47万亩,粮田面积75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理坐标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截至2012年底,境南北长约65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76%,全县有12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93.89万人口,耕地面积107.47万亩,粮田面积75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
  郯城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南部,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系沂蒙山区冲积平原。地形由东北向西南缓缓低下。东部马陵山绵延南北,中西部平原沂、沐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38米,自然比降为0.03%。郯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沂、沐河贯穿南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肥沃,适宜银杏种植。
  郯城银杏栽培历史悠久。银杏,古称鸭脚,又名白果树、公孙树,是裸子植物门银杏纲(目)中繁衍至今的唯一生存种,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新生代第四纪,由于冰川侵袭,银杏类植物濒于灭绝,仅存于中国少数地区,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名贵树种,又因其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而有“金色活化石”之称。银杏历经远古漫长的岁月沧桑,在山东形成了以郯城县境内沂河中下游沿岸为重点的集中分布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银杏集中产区之一。郯城银杏栽培历史悠久,素以产量高、品质好而闻名国内外,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驻地银杏古梅园内原官竹寺遗址的一株古银杏,树高37.2米、胸径2.6米,为国内最高的银杏雄株,堪称“银杏之王”,当地称之为“老神树”;明代中、后期,县内银杏栽植进入鼎盛期。建于明朝中叶的胜利乡白果树村,即因村前有两株银杏树而得名。港上镇前埝村村东一株古银杏为明朝洪武年间所植,年产银杏达450公斤,1985年被砍伐掉。港上镇后埝村小学校院内的一株古银杏,树龄1000余年。
  清乾隆年间和清末民国初,境内银杏生产进入第二个鼎盛时期。沂河两岸南起新村,北至马头,银杏林绵延不断。此期间第一次发展高峰在乾隆初期;第二次在乾隆中后期;第三次是光绪中期;第四次在民国初期。以上各个时期营建的银杏大园,县内尚存不少,主要分布在新村、港上、重坊等乡镇。在这里银杏
  被视为“传世家宝”,贻福子孙。由于累代增植,倍加保护,境内沂、武河两岸银杏片林,绵亘数十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诗人张敬蔵游览至此写下《中秋既望观园》,记有“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根蟠黄泉下,冠盖峙云天。干粗几合抱,猿猱愁攀援。蹼叶和风舞,累籽压枝弯。天物假造化,沂涘有奇观。”生动描绘了当年沂河两岸银杏园林的盛况。当时这里每逢银杏收获季节,大家小户到处堆满了银杏果实。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政府驻地、港上镇王桥村、重坊镇高庄村至今尚遗留银杏古树群落。银杏为县内主要栽培果树之一,《中国银杏》、《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等书中均有记载。1949年前,全县银杏面积4700亩,银杏大树8万株,沂河两岸的银杏林带长达20多公里,最高年产量达100万公斤。据《中国实业志》(民国23年)载,银杏是当时山东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郯城县每年向欧美日岀口银杏1500包,价值15000元。但由于长期战乱洗劫及人为破坏,银杏生产历经曲折。1949年,年产量只有80万公斤。1950〜1960年,银杏价格跌入低谷,1公斤银杏仅与等量小麦价格相同,销路不畅,大量银杏树被砍伐。特别是“大跃进”期间,银杏生产不被重视,银杏树疏于管理,果园水土流失,肥源断绝,银杏树大批死掉,加之乱砍滥伐,损失惨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银杏树又一次遭到严重毁坏,到1965年产量降至低谷,仅为7.5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郯城银杏生产总体上处于半林半果、粗放经营的水平,
  1978年全县银杏片林3068亩,产量60万公斤。1982年普查,全县有银杏树5.4万株,其中百年以上树2.8万株。1985年全县银杏片林4215亩,产量70万公斤,接近建国前银杏生产规模。
  1978年以后,郯城县各级本着适地适树、连片开发、规模生产、立体种植的原则,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银杏发展高潮,银杏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银杏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银杏收购价格迅速上升,银杏市场收购价格1980年、1983年、1986年、1988年分别为2.0元/公斤、3.6元/公斤、7.0元/公斤、28.0元/公斤,价格的迅速上涨激发了群众种植银杏的积极性。1979〜1983年,林业科技工作者进行良种选育、矮化嫁接、人工授粉等一系列试验研究,取得了幼树嫁接3年结果、5年丰产的突出成绩,不仅解决了结果晚的问题,而且选出早实丰产良种4个,为银杏生产拓岀了新路,这些科技成果在全县的迅速推广应用,促进了银杏生产的发展。1984〜1985年新育银杏苗24万余株,新发展银杏650亩,银杏产量上升到70万公斤,居全国第二。1987年,郯城县被山东省列为银杏生产商品基地,银杏种植进一步全面推广。1988年,县委、县政府作岀了《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银杏生产发展的政策。县政府还对全县银杏生产作出规划,确定以沿沂河8个乡镇为重点,建立银杏基地,集中经营,连片开发。县人大十二届八次常委会也相继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议》,并确定银杏为“郯城县树”。县银杏生
  产领导小组、银杏协会成立以后,先后在新村、黄村、孙出口、徐圩子建起了不同模式的示范园4处。至1989年,全县培育苗木50万株,银杏面积发展到14000亩,定植40万株,主要分布在沿沂河的新村、港上、重坊、胜利、马头、花园、高册、十里8个乡镇152个自然村。
  1990-1995年,郯城银杏迅猛发展,面积、产量骤增。1992年9月举办“中国郯城银杏节”,1993年举办“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1994年承办第三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至1995年底银杏面积发展为5.5万亩,定植银杏550万株,年产银杏200万公斤,产叶250万公斤,银杏果、叶、苗系列产品年收入达2.5亿元。
  1996年后,县内银杏处于发展高峰阶段。1996年,县林业科技人员经过10年试验筛选的5个早实、丰产、优质良种通过鉴定。1997年,又选出了4个叶用品种、3个优良雄株品种。1978年以来,县内共选出20个优良品系,并通过广泛搜集银杏资源,建立了银杏基因库,该基因库拥有从全国各地及日本等引进的100余个银杏品种,是当时国内拥有银杏品种最齐全的银杏基因资源库。1996年7月,与法国波福易普生制药公司和德国施瓦布制药集团合资兴建绿源银杏责任有限公司投产,年加工银杏干叶200万公斤。
  1996-1997年,历时7个月完成205国道郯城段“跨世纪银杏绿色工程”,共计投工100万个,动用土方60余万立方米,定植银杏大苗19424株,建护林房82处,总投资1300万元,在县境内沿205国道两侧建成53公里的银杏林带。
  林带中立标志碑一处,由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苗枫林题词。1998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建设银杏城的决定》,开展义务捐栽银杏树活动。1999年2月,郯城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银杏之乡” 称号。
  到1999年底,银杏栽植已遍及全县22个乡镇,片林面积达13万亩,定植银杏1300万株,林网1000多公里,在沂河沿岸形成了200平方公里的集中栽植区。银杏年产量达200万公斤,占全省产量的90%以上,居全国第二位。年产干叶500万公斤,银杏系列产品产值达6.5亿元,果叶创汇1500万美元。银杏生产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2年,郯城县贯彻落实全市银杏座谈会议精神,广泛开展了城乡银杏进万家活动,全县"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栽植银杏300万株。全年度完成县城外环路银杏林带建设,全长达14公里,林带宽30米,栽植银杏大苗(5公分以上)3万余株。县境内建设银杏林网106公里,栽植银杏8.5万株。京沪高速马头、胜利、红花段,绿色通道建设栽植银杏6.5万株。到2002年底,县内银杏片林面积10.5万亩,定植1400万株,银杏苗木1亿余株,年外销各类银杏苗木2000余万株,银杏产量220万公斤,银杏叶、果岀口创汇500万美元。
  2003-2012年又是银杏产业大发展阶段。2003年,银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组织了银杏产业调研。2004年,银杏产业发展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成立,专门负责银杏产业;3月,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银杏
  产业发展的决定》,召开了万人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广植银杏,6月至10月开展了银杏产业普查。2005年9月4~6日,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四次银杏学术研讨会暨银杏研究会2005年年会和第三届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2006年得到省科技厅资金支持,组建了县银杏企业研发中心。2008年,承担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郯城银杏)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09年,承担了省科技厅山东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郯城县银杏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集成研究》项目。2011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银杏产业发展的意见》(郯发[2011]39号文件),明确了“优化基地布局,壮大龙头企业,拓展流通市场,开展城乡绿化,开发生态旅游”五大重点,努力实现银杏全国“五个第一”,即:银杏栽植总株数、栽植面积、开发规模、银杏果叶产量及综合效益全国第一。成立了由县长郑连胜任组长的加快银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始终坚持从领导做起,常抓不懈,以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影响带动群众发展银杏生产。
  2011年全县银杏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1.9亿元,2012年增加到13.7亿元,全县已发展银杏21万亩,定植1600万株,拥有各种规格银杏苗木2亿株,年产银杏果400万公斤,种植范围遍布新村、重坊、胜利、马头、港上、高峰头等乡镇,银杏产业已成为郯城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县的朝阳产业,并带动起更多的农民和企业从事银杏种植、加工、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发展路子,其经济拉动效应越来越凸显。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