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南茶北引初期,主要是沿袭南方常规茶叶生产技术,在以后的实践中,临沂的茶叶技术人员认真总结国内外茶叶生产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茶叶生产实际,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宜北方茶区的茶叶生产实用技术,特别是茶树适密适矮“区田”栽培法,被认为是北方茶树栽培的创新。
一、茶树繁殖
60~90年代末,临沂茶树繁殖方式为有性繁殖,一般是秋季从浙江、安徽购进茶籽,冬季进行干沙或湿沙贮藏,翌年春天浸种后进行温床催芽,当40%一50%茶籽露胚时,即可拣剔播种。催芽播种的茶籽比不实施催芽直接播种的茶籽提前21~26天出苗,且苗全苗旺。80年代临沂还进行了茶树扦插育苗。2001年,莒南县果茶中心尝试无性系茶苗单芽扦插繁殖,建立“福鼎大白茶”良种繁育苗圃0.4血,自繁苗木30万株,开辟了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历史的新篇章,为加快推进全市茶树无性系良种化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茶园建立
茶树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酸、耐阴、怕旱、怕寒”的特点,种植茶树的土壤PH值一般要在4.5~6.5范围内,土壤含钙须在0.2%以下,地下、地上水源条件较好。土壤PH值在6以上者,需施硫磺粉或硫酸亚铁(黑矶)调整。由于临沂冬季冻害较为严重,90年代以前,通常将冻害防御作为建园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一般选择背风向阳的中下山坡较多,平原地带相对较少。90年代以后,随着气候逐步转暖及茶园越冬防护技术的提高,茶园灌溉条件与土壤酸度显得越来越重要,新建茶园一般选在水浇条件较好、土地较为平整的酸性地块。
1980年以前,茶树种植一般采用单行种子催芽或不催芽直播方式种植,在每年的春分前后,按照1.2~1.5m的行距,0.3m的株距将茶籽播入土壤中,每丛茶籽5~8粒,深度一般5cm,并在上面培10cm厚的土墩进行保境,在茶苗要露土时将土墩及时除去,成活后每丛保留茶苗3棵。到1981年,为了提高冬季茶树的抗寒能力,临沂部分地方开始采用“区田”栽培法,要求茶树种植在低于地面15cm左右的区田内,同时加大了种植密度。一般掌握挖宽40cm、深20cm的种植沟,在沟内相距30cm播2行茶籽,或者挖宽100cm、深20cm的种植沟,在沟内间距30cm播3行茶籽海条茶带之间的距离为1.2~1.5m。1998年以后,本地开始从浙江、安徽引进无性茶苗进行种植。2月底到3月初,从南方引进茶苗后,整平土地,按照120~150cmx30cmx30cm的规格双行(丛距30cm)栽植茶苗,在深耕好的地块开深10cm的小沟,栽植深度以将土覆到茶苗泥门处为宜,每丛3株,然后及时浇定苗水。
采用种子直播种植的茶园,在播种后20天左右,扒开土墩检査一下茶籽发芽情况,当主根扎好、扎实,胚芽开始上长,即将出苗时,及时将10cm的土墩退平。在退土的同时,插遮荫障,遮荫物以马尾松、玉米秸、高梁秸为好,插在茶行南侧15~20cm处,倾斜角度为70°,高度为70~80cm,以中午能将两行茶苗遮好为宜。当茶苗第1次和第2次生长停止以后,分别进行1次追肥,第1次在小行中间开沟追施,沟深5cm.666.7㎡施尿素3~5kg;第2次在茶行两侧15cm处,开深10cm的沟施肥,666.7㎡施尿素5~6kg,两次施肥后将土壤踏实,并及时浇肥后水,水量不宜过大,3~5天后进行松土保墒。同时,及时拔除茶行间的杂草。翌年,以往有的茶园就开始进行以采代剪的方式进行少量采摘,培养茶蓬。有些茶园则在第2次定剪后再进行以采代剪。进人90年代以后,随着种茶技术水平与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高,这种以采代剪培养茶蓬的方式逐渐被淘汰,越来越重视茶园早期的培育与管理,普遍采取了3次定剪培养茶园的管理方式。一般在第1年秋或者第2年春,在茶苗长到20cm以上时,离地20cm全部剪去。第2年夏秋季节,待新梢长到15cm以上时,在第1次的剪口上提高10一15cm全部剪除。在第3年的春天,等新梢长出15cm后,在第2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cm将上面全部剪除,从而完成了幼龄茶园的培养,开始进入茶园的投产阶段。自1998年本市开始种植无性系茶树以来,普遍采取此种3次定剪方式来培养幼龄茶园。不同之处在于,第1次定剪时间是在茶苗栽植成活后当年的春天,第2次一般在当年的秋天或者翌年的春天,第3次在翌年的春天或者秋天完成,一般第3年春天或者夏天即可正式进入投产阶段。
栗(果)茶间作是本地茶农在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茶园管理措施。1983年临沭县玉山公社早科大队在460㎡的茶园栽植了40株板栗,几年后发现这种种植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立体种植,又能改善茶树的生长环境,提高茶叶的内在质量。1990年该园产高档茶10kg、炒青茶30kg,板栗120kg,合计收入6000元(折合666.7㎡收入8700元)。栗(果)茶间作模式被业务部门及时进行了总结推广,成为目前临沂茶园的主要间作模式。
三、茶园的土肥水管理
与其它植物相比,茶树的生长对土肥水的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对土壤酸度的要求最为严格,而本地大多用于种茶的土地,都不能完全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为此,本地从南茶北引以来,就十分重视茶树的土肥水管理。新建茶园深翻土地一般在0.8m以上,并做到底上两平,坡度较大的建成梯田。在深翻的同时,将树根、杂草、石块及铁、锈结核等清除出园。种植前,进行开沟施肥,沟深、宽以各60cm为宜,沟距一般90一120cm,666.7㎡施土杂肥5000kg以上,并拌施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30kg、硫酸亚铁50kg,肥土拌匀,施入表土15cm以下。在茶园耕作上,主要是根据杂草发生的多少和土壤板结程度以及降雨情况确定。一般茶园一年要耕锄5~7次,其中必不可少的有春茶前的中耕、春茶后的浅锄、夏茶后的浅锄和秋荼生产结束后的深耕4次。春茶前的中耕(松土保墒)于3月底施“催芽肥水”后进行,深度为5~10cm。在6月初,当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浅锄,深度约为10cm。在夏茶结束后的7月下旬,进行7~8cm的浅锄。在秋季的8、9月份,进行深耕,深度为15~25cm。1975年,临沂部分地区开始在茶园采取铺草措施,每年6月上中旬(麦收后),把麦秸平铺于茶行地面上,厚度15~20cm,既可保墒,控制杂草生长,又可提高冬季茶园地温,增强冬季茶树的抗寒越冬能力。
在茶园施肥上,一般每隔3年施1次基肥,“白露”前后,666.7㎡施土杂肥2500kg,并配施50kg过磷酸钙、20kg硫酸钾和50kg酸亚铁,在树冠外沿下方开沟施,沟深40~60cm,肥土拌匀,回填踏实后浇水。追肥一般每年进行3次,第1次在3月下旬施,称为“催芽肥”,投产园666.7㎡施尿素15~20kg,半投产园10~15kg,施肥沟开在树冠外沿下方,沟深10一15cm,肥后浇水,适时松土保墻。第2次追肥在春茶结束后,第3次在夏茶结束后,施肥方法与第1次相同。进入80年代以后,叶面施肥技术开始在本地茶园应用,在茶树生长季节,每轮新梢萌发的一芽一叶初展期,喷施300ppm的稀土微肥、0.5%的尿素液等,可明显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地区林业局、临沂农业学校等1982年完成的茶园土壤调查研究表明:666.7㎡产茶在150kg以上需达到有机质1%,全氮0.1%,有效磷20ppm,有效钾130ppm以上,PH值4,5一5.51666.7㎡产85~125kg需有机质0.6%一0.9%,全氮0.06%-0.08%,有效磷10~15ppm,有效钾70~100ppm,PH值5.3~6。
四、茶树的修剪与釆摘
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本地幼龄茶园实行打顶采摘、以采代剪方式培养树冠。投产园普遍在3月上旬进行修剪,黄大茶产区实行秋后修剪,一般在“立冬”前后进行。修剪深度为5cm。茶叶采摘有两种标准,绿茶产区采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黄大茶产区采一芽四、五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绿茶采摘全部用手摘,黄大茶春、夏茶以手摘为主,秋茶多用剪子实行以剪代采。进入90年代后,绿茶中名优茶的生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采摘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春茶早期一般只采摘一芽一叶,夏茶采摘相对稍老,多采一芽二三叶到一芽三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秋茶采摘嫩度介于春、夏茶之间,多采一芽一二叶到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五、茶树越冬防护
临沂从60年代种茶以来,逐步探索出了浇越冬水、基部培土及搭防风障的茶园越冬方法。80年代初期,临沂开始采取“区田”栽培种植方式,将茶树种植在低于地面15~20cm的“区畦”内,可明显降低冬季干寒风伤害,提高茶树根部温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到目前,除“区田”栽培外,临沂还探讨总结出了以下8种主要越冬防护方法,形成了北方茶区较为成熟的越冬防护栽培技术体系。一是建立防护林。为阻挡寒流侵袭,建园时在茶园四周营造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的防护林网。主林带,乔木一般选用黑松,种植2~3行,行距3m,株距2m,灌木选用侧柏,种植在黑松中间,行距2m,株距1.5m。每隔100m设一条辅林带,种植1行黑松和2行侧柏,行株距同主林带。二是重视秋季基肥施用。在“白露”前后,沿树冠外沿直下位置开沟深施,每666.7㎡施饼肥200kg或土杂肥2500kg,并配施尿素20kg。三是浇越冬水。在“立冬”前后,采用大水漫灌方法,浇足浇透,有利于提高冬季茶园地温。四是冬季培土。灌足越冬水后,待土壤稍干,立即进行松土,并对茶树基部培土。幼龄茶园,“小雪”前后再培至茶蓬高度的一半,“大雪”前后再培土至茶苗仅露2~3叶为宜;成龄茶园,一般只在“大雪”前,再培1次即可,培土高度为20~30cm。五是搭防风障。11月下旬,在茶行北侧用玉米秆搭成60°倾斜的防风障,可每隔1~2行搭一条。六是茶园铺草。在土壤出现冻土层之前,于茶行间铺上15~20cm厚的草。七是蓬面撒草。在“大雪”前后用碎的稻草、杂草等覆盖蓬面,覆盖厚度以遮而不严、透光见叶为宜。八是塑料薄膜覆盖茶蓬。在茶行北侧直接用薄膜覆盖至茶蓬顶部(南侧不用覆盖)。
六、茶树病虫害防治
引种成功后的最初几年,临沂茶园病虫害主要是茶细蛾、茶卷叶蛾、茶轮斑病和茶云纹叶枯病。70年代以后,茶蚜、螨类、蚧壳虫、小绿叶蝉等茶树害虫都曾在临沂有过不同程度的发生。对于茶细蛾、茶卷叶蛾与小绿叶蝉等的防治,当时一般喷施50%辛硫磷或80%敌敌畏1000倍液。1980年以后,开始应用敌杀死等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目前在无公害茶园中一般采用0.2%的苦参碱1000~1500倍或2.5%鱼藤酮300一500倍液进行防治。对于轮斑病和茶云纹叶枯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在秋季和早春摘除有病枝叶,在6月及8~9月盛发期,叶发病率在10%~15%时,喷施50%的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70年代多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入90年代中期后,黑刺粉虱开始在本市茶园大面积爆发,该虫一年发生4代,幼虫在叶背吸食汁液为害,受害树树势衰弱,芽叶稀瘦,对该虫一般在晚秋喷施波美0.5度的石硫合剂,在生长季节用50%辛硫磷800~1000倍或10%呲虫啉2000~3000倍防治,无公害茶园多选用15%安打悬浮剂3000倍液或黑刺粉虱真菌制剂500倍进行防治。此外,加强茶园的土肥水管理,及时采摘和清园、除草,都可有利于减轻茶园病虫害的发生。七、大棚茶栽培
本地大棚茶种植始于90年代初期。1992年莒南县朱芦乡河西村试验小弓棚茶,收到了保护越冬和提早春茶生产的效果。1993年临沭县陈宅茶厂袁春山种植冬暧大棚茶获得成功,1000㎡冬棚产春茶30kg。1994年10月莒南县在洙边、演马等乡镇20多个茶园推广大棚茶5h㎡,采用了日光温室内加地膜覆盖的“二膜一苫”和保温坑加温技术,冬暖棚一般于11月上旬扣棚,鲜茶在春节前上市,当时亩收入上万元。随后大棚茶栽培获得较快发展,2002年临沂大棚茶面积发展到100h㎡。大棚茶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茶园种植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填补了江北茶区冬季无新茶供应的空白,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江北茶区的冻害问题。
大棚茶的关键栽培技术,一是选择立地条件和树势较好的茶园。一般要选在避风向阳、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机质丰富的茶园地块,要求树龄一般在4~10年,树势强壮,生产枝、叶层厚度达15cm以上,茶园覆盖度达85%以上。二是搞好树势改造和培养。一般采取春茶后进行轻修剪,修剪深度3~5cm。秋茶轻采,秋茶结束后,提早封园。另外,可在扣棚前5天进行轻修剪,修剪深度2~5cm°三是重施基肥,多次追肥。每年8一9月份,在茶树行间挖宽、深各50cm的施肥沟,将3000~5000kg优质腐熟土杂肥和50kg的过磷酸钙充分混匀,分层施入施肥沟内,上面盖一层土。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施肥量以每产100kg干茶,施纯氮15~20kg计算,分2~3次施入,催芽肥占50%,于新梢萌动前10-15天施入。四是及时覆膜,适时揭膜。冬暖式大棚在“霜降”至“立冬”期间覆膜,拱圆式大棚在“立冬”至“小雪”期间覆膜,“大雪”前后加盖草苫子。翌年4月上旬先对棚内茶树通风练树,一周后揭棚。五是控制棚内温湿度。大棚覆膜前先浇足水,在茶行覆草,厚度为15~20cm。下午4点前覆盖草苫子,早晨8~9点揭开草苫子。棚内温度超过30℃时,通风散热,并及时闭棚,每天保持棚温22℃~28℃的时间为6~7小时。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80%左右,湿度不足时,喷水保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