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栽培历史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栽培历史与现状
分类号: S601.9
页数: 6
页码: 243-248
摘要: 板栗是临沂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记载。临沂板栗主要分布在蒙山前后的平邑、费县、蒙阴、沂水、沂南及甲子山区的莒南以及沂沭河流域的临沭、河东等县区。进入70年代后期,临沂板栗生产发展迅速。
关键词: 栽培历史 发展现状

内容

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板栗是临沂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记载,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初修上林苑.苑内栗有四种.其中峄阳栗(大如拳)即为峄阳都尉曹龙所献,苍山县抱犊崗即处于当时峰阳一带.从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岀土的炭化栗实看,栗实较小,与当今的栗实相似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中称:“栗,兖州、宣州最盛「说明当时泗水、峄县、费县、郯城(时属兖州)一带已成为板栗的重要产区之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沂州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沂水县志》、《蒙阴县志》,康熙二十八年(1689)《费县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郯城县志》,嘉庆元年 (1796)《莒州志》,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均有板栗的描述和记载。建于元朝的蒙山明光寺当时还有“橡栗满山,松竹盈院”的景况。始建于元朝的郯城县栗林、栗园村,明朝的苍山县栗园村,清朝的蒙阴县栗子行、沂南县的栗子沟等村均因当初栗树多而得名,可见在元明清时期沂蒙地区栗树种植已较普遍。据传清朝时期郯城县城东直至沭河沿岸,栗林“绵延数十里,浓荫蔽日”。该县东庄、坝子村由于栗树多,收益大,历史上素有“金东庄、银坝子”的美称。郯城县东庄、莒南县东夹河村至今仍保留着数十公顷的清代板栗园(图14.1)。沂水县下岩峪1株老栗树树高15m,干高1.5m,干周5.1m,树冠投影面积370㎡,树龄已有500余年,仍枝繁叶茂结果良好,每年仍产栗子100kg以上(图3一9)0临沐县沙窝、费县大古台(图3一10)、平邑县大洼、蒙阴县布袋峪(现为百花峪)、莒南县杨岭箭及大公书等也都有古老板栗大树分布。
  板栗虽然是古代最早的重要果树之一,但长期以来多数地方都沿用实生繁殖的方法,即种子繁殖,栽培管理也相当粗放,而且多集中于土壤瘠薄的山丘和河滩。20世纪初,临沂板栗的主要产区有费县、郯城县(分别是当时山东省仅次于历城的第二、三大产栗县)。据记载栗子当时在郯城属于热门商品,县城东增盛、西增盛,马头丰聚同、聚盛恒等商号都设点收购板栗,船运商销,优质者发往国外。民国23年(1934)《中国实业志》记载:郯城、费县、临沂、沂水、日照、莒县共有板栗树6.12万株,产栗1151t。以后由于战乱的破坏,板栗株数、产量急剧下降。1942年华北实业总署统计:郯城、费县、日照、蒙阴县有栗树1.04万株,产栗240t。到1949年临沂栗产量也只有511t。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休养生息和保护林果的政策,奖励农民利用荒山荒滩发展果树。60年代初把板栗当作木本粮食推广,并逐步实行选种、无性繁殖等一系列品种良种化和集约化的栽培制度。1963年省人委下达“农产品派购目录”,指定临沂专区的栗子为全省集中产区。1972年地区农林局与地区土产公司组织各县林业局果树技术干部到河北省遵化县、迁西县参观考察板栗生产。70年代初中期还从河北等地聘请有经验的果农来临沂指导,当时费县、临沭、莒南、鄰城等县都有1~2人常年在生产一线指导板栗生产。
  临沂板栗主要分布在蒙山前后的平邑、费县、蒙阴、沂水、沂南及甲子山区的莒南以及沂沭河流域的临沭、郓城、河东等县区。进入70年代后期,临沂板栗生产发展迅速。1981年临沂地区(不含日照、沂源、莒县)板栗产量面积已跃居全省第1位,分别占全省产量的40.67%和总面积的32%。90年代,板栗出口形势看好,价格上升,带动区内板栗又有较大发展。1993年临沂板栗总产突破万吨大关。1996年临沂产栗30316t,占全省的41.7%。2003年全市板栗栽培面积、总产量分别为59044h㎡、68282t,2004年又分别增加到61400㎡、87819t(表14一1、14一2)。临沂板栗60%左右供出口,主要销往日本、韩国、.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1978年以前出口量每年仅数百吨,1980年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85年为2900t,1986年为3652t,1990年为4109t,2000年达到了39000t。
  1978年以前郯城为区内板栗产量第一大县,该县板栗主要分布在沐河两岸几十华里的冲积平原,处于全国板栗集中分布区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26m~58m)。1979年以后莒南县跃居第一位,该县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板栗生产基地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2002年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特色经济林开发区,2003年莒南县板栗面积15000h㎡,总产量门畑,在全省名列第一。该县洙边镇板栗总产量4500t,结果园平均666.7㎡产250kg,单产超出全市62.3%,洙边镇的东夹河村13.33h㎡板栗结果园自1985年以来平均666.7㎡产一直在356kg以上,创临沂百亩片连续15年单产最高记录。费县也是临沂乃至山东板栗生产大县,2003年板栗产量10097t,居全市第二位。2003年临沂板栗产量500t以上的乡镇35个,其中2000t以上的有9个(表14一3),知城县郯城镇、莒南相沟、莒南洙边、蒙阴野店、费县薛庄、蒙阴垛庄、沂水院东头、蒙阴桃墟、费县大田庄等均为临沂也是山东重要的板栗集中产区。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