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板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19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板栗
分类号: S664.2
页数: 15
页码: 243-257
摘要: 临沂是山东最适宜于板栗生长发育的生态区,板栗产量长期居于山东首位。临沂板 栗以栗果均匀整齐、内皮易剥、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等特点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属 山东名贵的土特产,也是临沂传统出口创汇果品。
关键词: 坚果类 板栗

内容

第十四章板栗
  板栗是临沂最古老的果树之一,从沂山山旺发掘岀的大叶板栗化石表明,沂蒙山区可能处于板栗的起源中心地带之一。临沂地处暧温带,光照充足,板栗生长期热量较高,果实成熟期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适宜优质板栗的生产。据1983年山东省粮食厅对郯城油栗的化验分析:每100g油栗果实中含淀粉28.58g,总糖&60g.蛋白质7.12g,脂肪4.9g,钙128.37mg,铁4.95mg,烟酸1.2mg,维生素C60mg栗实适于炒食或加工高档食品,也可以生食或制罐等.板栗各部分可入药,栗果可健脾益气消除湿热,栗壳治反胃,叶可作收敛剂.树皮煎汤洗丹毒等.栗棚(总苞)和枝叶是良好的烤胶原料:板栗木质坚硬,耐湿防腐,还是高级的工艺雕刻材料。
  临沂是山东最适宜于板栗生长发育的生态区,板栗产量长期居于山东首位。临沂板栗以栗果均匀整齐、内皮易剥、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等特点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属山东名贵的土特产,也是临沂传统出口创汇果品。
  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板栗是临沂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记载,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初修上林苑.苑内栗有四种.其中峄阳栗(大如拳)即为峄阳都尉曹龙所献,苍山县抱犊崗即处于当时峰阳一带.从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岀土的炭化栗实看,栗实较小,与当今的栗实相似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中称:“栗,兖州、宣州最盛「说明当时泗水、峄县、费县、郯城(时属兖州)一带已成为板栗的重要产区之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沂州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沂水县志》、《蒙阴县志》,康熙二十八年(1689)《费县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郯城县志》,嘉庆元年 (1796)《莒州志》,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均有板栗的描述和记载。建于元朝的蒙山明光寺当时还有“橡栗满山,松竹盈院”的景况。始建于元朝的郯城县栗林、栗园村,明朝的苍山县栗园村,清朝的蒙阴县栗子行、沂南县的栗子沟等村均因当初栗树多而得名,可见在元明清时期沂蒙地区栗树种植已较普遍。据传清朝时期郯城县城东直至沭河沿岸,栗林“绵延数十里,浓荫蔽日”。该县东庄、坝子村由于栗树多,收益大,历史上素有“金东庄、银坝子”的美称。郯0城县东庄、莒南县东夹河村至今仍保留着数十公顷的清代板栗园(图14.1)。沂水县下岩峪1株老栗树树高15m,干高1.5m,干周5.1m,树冠投影面积370㎡,树龄已有500余年,仍枝繁叶茂结果良好,每年仍产栗子100kg以上(图3一9)0临沐县沙窝、费县大古台(图3一10)、平邑县大洼、蒙阴县布袋峪(现为百花峪)、莒南县杨岭箭及大公书等也都有古老板栗大树分布。
  板栗虽然是古代最早的重要果树之一,但长期以来多数地方都沿用实生繁殖的方法,即种子繁殖,栽培管理也相当粗放,而且多集中于土壤瘠薄的山丘和河滩。20世纪初,临沂板栗的主要产区有费县、郯城县(分别是当时山东省仅次于历城的第二、三大产栗县)。据记载栗子当时在郯城属于热门商品,县城东增盛、西增盛,马头丰聚同、聚盛恒等商号都设点收购板栗,船运商销,优质者发往国外。民国23年(1934)《中国实业志》记载:郯城、费县、临沂、沂水、日照、莒县共有板栗树6.12万株,产栗1151t。以后由于战乱的破坏,板栗株数、产量急剧下降。1942年华北实业总署统计:郯城、费县、日照、蒙阴县有栗树1.04万株,产栗240t。到1949年临沂栗产量也只有511t。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休养生息和保护林果的政策,奖励农民利用荒山荒滩发展果树。60年代初把板栗当作木本粮食推广,并逐步实行选种、无性繁殖等一系列品种良种化和集约化的栽培制度。1963年省人委下达“农产品派购目录”,指定临沂专区的栗子为全省集中产区。1972年地区农林局与地区土产公司组织各县林业局果树技术干部到河北省遵化县、迁西县参观考察板栗生产。70年代初中期还从河北等地聘请有经验的果农来临沂指导,当时费县、临沭、莒南、鄰城等县都有1~2人常年在生产一线指导板栗生产。
  临沂板栗主要分布在蒙山前后的平邑、费县、蒙阴、沂水、沂南及甲子山区的莒南以及沂沭河流域的临沐、鄰城、河东等县区。进入70年代后期,临沂板栗生产发展迅速。1981年临沂地区(不含日照、沂源、莒县)板栗产量面积已跃居全省第1位,分别占全省产量的40.67%和总面积的32%。90年代,板栗出口形势看好,价格上升,带动区内板栗又有较大发展。1993年临沂板栗总产突破万吨大关。1996年临沂产栗30316t,占全省的41.7%。2003年全市板栗栽培面积、总产量分别为59044h㎡、68282t,2004年又分别增加到61400㎡、87819t(表14一1、14一2)。临沂板栗60%左右供出口,主要销往日本、韩国、.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1978年以前出口量每年仅数百吨,1980年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85年为2900t,1986年为3652t,1990年为4109t,2000年达到了39000t。
  1978年以前郯城为区内板栗产量第一大县,该县板栗主要分布在沐河两岸几十华里的冲积平原,处于全国板栗集中分布区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26m~58m)。1979年以后莒南县跃居第一位,该县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板栗生产基地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2002年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特色经济林开发区,2003年莒南县板栗面积15000h㎡,总产量门畑,在全省名列第一。该县洙边镇板栗总产量4500t,结果园平均666.7㎡产250kg,单产超出全市62.3%,洙边镇的东夹河村13.33h㎡板栗结果园自1985年以来平均666.7㎡产一直在356kg以上,创临沂百亩片连续15年单产最高记录。费县也是临沂乃至山东板栗生产大县,2003年板栗产量10097t,居全市第二位。2003年临沂板栗产量500t以上的乡镇35个,其中2000t以上的有9个(表14一3),知城县郯城镇、莒南相沟、莒南洙边、蒙阴野店、费县薛庄、蒙阴垛庄、沂水院东头、蒙阴桃墟、费县大田庄等均为临沂也是山东重要的板栗集中产区。第二节良种推广与栽培技术
  长期以来,板栗处于粗放栽培状态。由于沿用实生繁殖,产品只有油栗和毛栗类型,结果晚、产量低、商品质量参差不齐。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板栗生产制度才逐步得到改进,在无性繁殖技术、品种选育、良种推广、栽培制度以及修剪、病虫防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80年代以后逐步纳入了规范化管理。
  一、良种选育
  临沂地区的板栗良种选育工作,从70年代初期开始在实生结果大树中进行初选,直到80年代才开始发动群众进行群选群报。在广泛初选的基础上,地区林业局组织各重点县林业局技术干部对母树进行综合考察,比较筛选具备达标的优良单株进入复选圃再进行复选,最后决选出的优良单株再在不同地域进行试栽,成功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此之前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在60年代初期即开始进行板栗地方良种评选工作,1964年在郯城县归义公社茅茨大队选出了郯城207,该品种1976年被山东省栗树选种协作组列为全省6个推荐优良品种之一,同期还被列为全国11个栗优良品种之一。
  山东省林业厅1981年下达山东省木本粮油果树良种评选条例,同时制定了板栗良种评选标准。具体标准有三项。①丰产性:结果母枝平均具有2条以上结果枝,每结果枝具有2个以上栗棚,每棚平均有2个以上栗实,出实率在35%以上,空棚率不超过10%。树冠投影面积产量0.5kg/m2以上,每kg栗实不超过140粒。②品质:糯性强,味香甜,涩皮易剥离。③抗逆性:抗栗癭蜂,抗板栗疫病,枝条抗抽干。为加强对良种评选工作的领导,省林业厅还组织成立了山东省木本粮油果树良种评选技术小组,临沂的成员有宋学智和门秀元。
  地区林业局1982年6月制定了临沂地区板栗良种普查提纲,规定了普查方法和对象、普查内容及标准。郯城、莒南等县还成立了相应的板栗良种评选技术组织。同年10月共收到沂水、临沂、莒南、临沭、鄰城、费县、日照等县报来初选优良单株83份。在初选的基础上,地区林业局组织各重点县林业局的8位技术干部组成板栗良种考察小组,对各县初选的母树进行综合考察,初步选出12个单株。在莒南县洙边崖子村和日照县夹仑一村各建1处复选圃进行复选。20多年来从大量实生板栗老园中共选出矮丰(莒南03号)、蒙山魁栗、油光(郯城207)、糯香、丽抗等地方优良品种,并已在生产中大量推广。
  二、良种的引进与推广
  临沂的板栗良种推广工作,70年代初期主要靠从外地引进,当时只注重了产量高、栗实大的品种。先后从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河南等省引进了处暑红、青毛软刺、九家种、粘底板、大红袍、大板栗、迟栗、双季栗等品种。这些长江流域品种,多为菜栗,主要特点是大粒型,但含水量大,含糖量低,品质较差,不适合炒食,也不适合外贸出口。
  70年代中后期,临沂板栗在良种推广方面注重了质量问题。地区林业局、供销社和有关板栗重点县先后从烟台引进了金丰、玉丰、清丰、海丰、红光栗等品种,从泰安引进了泰安薄壳、宋家早、无花栗、红栗等品种,从河北省引进了燕山红、大板红、燕山短枝等品种。据莒南、费县、郯城县后来多年调查,表现比较好的有石丰、红光、鄰城207、海丰、金丰等品种。为了保证良种纯度,1984年原临沂行署副专员黄子中批专款分别在沂水、蒙阴、莒南、郯城、临沭、日照6县建板栗良种采穗圃12处,面积共计8廣,自此临沂的板栗良种推广工作基本纳入规范化管理。80年代通过大规模劣种栗树高接换头以及新建密植园,大大提高了良种普及率。
  1984年8月,以日本“中国甘栗输入协会”会长柴源一郎为团长的一行9人来临沂考察板栗生产,就山东板栗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科研和外贸工作进行了技术和业务交流。日方指出:中国栗子以“天津甘栗”、“山东栗”等产品倍受日本消费者的欢迎。其中山东板栗作为中国地方板栗品种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第2位。然而在1983年山东板栗大面积发生了黑斑病、褐斑病,导致漂浮栗激增,严重影响了山东板栗的名气。他们建议中方:禁止打落未成熟板栗;要求农户严格筛选,执行“优质优价”政策;并要求农户用湿沙储存保鲜;缩短内陆运输时间。1986年日本食品商社喜多好和大野三郎等一行来临沂考察板栗也提出了类似建议。
  三、繁殖
  临沂境内板栗历来沿用实生繁殖技术,习惯选用充分成熟、大小均匀的栗实作种。采收后在阴凉处散热2~3天随即沙藏层积。翌年春天发芽前播种,播时种子平放,以利胚根向下生长。
  为了克服实生繁殖结果晚、产量低的缺点以及大面积发展的需要,60年代初开始总结群众采用嫁接技术进行无性繁殖的经验,当时多采用劈接法,接穗多用杨树叶包扎保湿,成活率不太高,多在70%左右。80年代中期后改用蜡封接穗保湿,提高了成活率,嫁接方法改用插皮接为主,后又改用双舌接,提高了嫁接速度,成活率达到90%以上。大树改接时根据砧口粗度安排接穗数量。当时提出:砧径1cm左右的采用双舌接,1桩1穗;2cm以上的采用插皮接,砧桩2~3cm的插2条接穗;4cm以上的插3~4条接穗。这样使砧桩粗细与接穗多少相适应有利愈合。宋学智、王法伟等调査:砧径1~2cm采用双舌接,1砧1穗当年愈合率100%;砧径2~3cm的采用插皮接,插1穗的愈合率75.1%,插2穗的愈合率98.4%;砧径4~7cm的1桩1穗愈合率51.1%,2穗的72.08%,3穗的89%。在苗木繁殖上还逐渐推广了在圃地直接培育良种苗木的办法,即当年播种育苗,第2年春季嫁接良种,秋季或次年春季出圃栽植。1981年费县科委张铁如等进行的“板栗子苗嫁接试验”,播种后72天即可培育出嫁接壮苗,建园成活率达到98%(图5-1)。
  四、建园
  除石灰岩形成的黏重土壤或PH值大于7及含盐量高于0.2%土壤不宜栽植板栗外,山地丘陵河滩均可发展板栗。临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老栗园多数散生稀植,成片的栗园不多,无标准的株行距。1970年前后,新栽板栗园采用了苹果建园的办法,先整地后栽植,并按照一定株行距配植授粉品种,在栽植密度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费县土产杂品公司1976年在五圣公社周庄(今属大田庄乡)进行“板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株行距采用两种密度互为对照,一种是2mx3m,666.7㎡栽111株,另一种是1.5mx2m,666.7㎡栽222株。利用5年生幼砧嫁接后第2.年部分结果,第3年666.7㎡栽222株的产量341kg,666.7㎡栽111株的产量180kg;第5年666.7㎡栽222株的平均产量524.1kg,创当时板栗幼树单产全国最高记录,国家林业部为此发文作了通报。莒南县林业局1979年开始进行板栗密植栽培试验,提出板栗密植园株行距以2mx3~4m为宜。
  为了探讨板栗密植园的配套栽培技术,1981年起费县科委与林业局等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板栗幼树早期丰产及劣种改良扩大试验”项目,在全县15个村建园66.65h㎡其中山地37.86h㎡,丘岭9.33h㎡,河滩小平地¢.46h㎡,全部采用密植方式栽植,平均666.7㎡栽134株,主栽品种为金丰、石丰、海丰、青毛软刺等,1986年千亩试验区总产量为20.03万kg,平均666.7㎡产200.3kg,高者552kg;6115株劣种大树,经嫁接改良后第2年平均株产6.6kg,是改良前的8.8倍。地区林业局1984年在总结费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性密植的栽培措施,即为了提高早期产量可以666.7㎡栽222株,结果5年后树冠郁闭结果部位外移,产量开始下降,就可以有计划地间移或重回缩,一般山区栗园每666.7㎡可保留100株左右,河滩平地栗园可保留55-83株。
  郯城县林业局80年代逬行了栗粮、栗菜、栗瓜间作早期丰产试验,千亩间作示范基地,4年生板栗666.7㎡(44株)产161.1kg(高者230kg),有效地解决了平原农区栗粮(瓜菜)争地的矛盾。
  五、整形修剪
  据记载,历史上临沂各栗产区的实生大树均为自然形成的树形,很少进行人工修剪,仅郯城等地有“川树”的习惯,即在休眠期对细弱枝进行疏剪。60年代初期专区农科所对郯城县东庄、茅茨板栗园树形进行了调査,认为主干疏层形较多主枝圆头形及自然开心形产量高而稳定。1965年郯城县林业局皇甫桂月对板栗修剪反应的调查结果是:实膛清码修剪较实膛混码修剪单株产量及单粒重均有明显提高。7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河北省迁西县栗产区的办法,对实生大树进行清膛和实膛修剪,但由于实生树的生长结果习性没有改变,前头长后头光,栗棚挂在树梢的问题仍未能解决。70年代后期为配合板栗良种的嫁接,整形修剪研究工作才有了较大的进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以嫁接树为主的整形修剪技术。1992年地区经济林站在总结万亩低产栗园综合增产技术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化修剪技术问题,就树体结构、结果母枝留量等提出了具体操作中应掌握的量化标准。
  1.树形
  新建栗园主要采用开心形和小冠疏层形,立地条件较好的河滩平地多采用小冠疏层形,山区多用开心形。
  (1)开心形干高50~60cm,全树3~5个主枝,主枝基角50°~60°,各主枝选留2~3个侧枝或大枝组,树高3m左右。
  (2)小冠疏层形干高60-70cm,第1层主枝3个,第2层、第3层各1~2个,第1层与第2层间距80~100cm,2~3层间距50~60cm,1层主枝基角60°左右,以上主枝基角50°左右,各主枝上选留1~2个侧枝或大枝组,树高3.5m左右。
  2.修剪
  嫁接当年一般于苗高70~80cm处进行摘心定干,促发分枝(若用嫁接苗栽植,栽后即进行定干)。对生长强旺者,年内进行多次摘心,使之当年形成小树冠。以后根据树形要求选留主侧枝。为了减缓枝的顶端优势,防止光腿,可对直立的主侧枝进行撑拉,开张角度,并依据枝的生长势强弱及时处理好三四股杈枝,一般掌握对摘心后出现三四股杈枝的,冬剪时疏除过旺的一股保持枝势平衡。
  对结果树的修剪,主要是防止结果部位外移过快,冠内光秃,故采取抑前促后、放缩结合的小回缩更新修剪,调控好结果母枝留量。中等树势的板栗园666.7㎡产200~250kg, 一般掌握树冠投影面积每㎡留8~10条健壮的结果母枝。主要根据是:目前推广的几个优良品种1条母枝均能抽生2条果枝,每果枝多数坐棚2个以上,每棚一般都是2个栗实,这样1㎡留10条可产60一80粒栗实,单粒重多在7g以上,可保证实产板栗420~560g,符合666.7㎡产250kg的基本标准。幼旺树或高额丰产的集约化栗园结果枝留量每㎡12一14条,最多也不要超过16条,可保持在666.7㎡产500kg左右的水平。管理较差的山区地栗园可留6~8条。在选留好结果母枝后,通常将结果母枝以下的细弱枝全部疏除,以集中营养用于结果母枝的发育。对于强旺树要适当保留部分细弱枝以缓和树势,一般掌握5%左右。对于多余的一部分强壮结果母枝或发育枝则需适当短截促使抽生下年的结果母枝。
  为了在密植条件下控制树冠,80年代初期地区经济林站提出了将冬季修剪改为春季芽萌动期修剪,对幼旺树果前梢超过30cm以上的,一次枝坐果后对果前梢保留2~3节摘心,可有效的促发二次枝,扩大结果部位。同时对果前梢特长的也可在8月上旬保留20~30cm短截,促使所留枝段芽体饱满但不萌发新枝,也能起到控冠的效果。
  此外,对盛果期栗树要及时进行小回缩更新修剪,一般是回缩到隐芽萌生枝处或多年生枝分枝分叉处。对于多年放任不修剪的树一般是随树改造,选留几个适当的大枝作为主枝,打开层次。对多余的大枝逐年疏除或回缩更新调整主从关系,对严重光腿枝,可采用腹接的办法嫁接补空,同时保留一定数量的多年生细长枝结果,以达到既改造树形又连续结果的目的。六、病虫害防治
  临沂栗区对病虫害的防治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60年代初期,基本上不打药防治,任其危害往往流行成灾。郯城县城关公社东庄村1960年秋栗毒蛾大发生,枝叶全被吃光,板栗几乎绝产。二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随着板栗良种的引进与推广,开始注意对当时栗园内的栗大蚜、红蜘蛛等的观察和防治。临沐石门园林场王云尊、卢洪仁对板栗皮夜蛾和透翅蛾等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费县科委张铁如和费县林业局周达文等采用树干氧化乐果涂环防治栗大蚜、红蜘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逐渐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三是80年代以后,不仅注意了虫害的防治同时也注意了病害的防治。据1989年地区经济林站对39处板栗园的调查,在生产中造成较重危害的虫害有:桃蛀螟、红蜘蛛、皮夜蛾、透翅蛾(串皮虫)、栗毒蛾、栗瘤蜂等;病害有:板栗腐烂病、白粉病、苗木立枯病等。在基本摸清板栗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总结群众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板栗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指导栗农进行规范防治。2001年后,费县等重点产区的部分栗园,试行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进行病虫害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七、采收贮藏及加工
  过去临沂栗区多数以打落栗棚集中采收为主,往往采收过早影响质量。过早采收不仅减产,而且漂浮率高,易腐烂不耐贮藏。地区经济林站1987年提出,板栗采收提倡栗子成熟落地后捡拾,这样板栗栗实能充分成熟,但必须做到随落随拾,防止自然风干失重;凡是打落栗棚的也要在30%栗棚开裂时用竹竿打落,对于成熟期不一致的栗园可分次分批打落采收。采收后的栗棚堆放时要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堆放厚度不超过30cm,每天泼水翻动降温发汗,处理2~3天后即可进行人工脱粒,且勿堆积过大以防栗果腐烂。
  板栗采收(脱粒或拾栗)后要及时用湿沙堆藏进行预贮。预贮的目的是降低栗温,同时保持水分防止风干。预贮的方法是:选择阴凉的地方地上铺上一层湿沙,厚度15~20cm(河沙的含水量6%左右),然后将栗子倒入盛清水的缸内或池内,除去浮在水面上的风干栗、虫栗和烂栗,取下层的好栗子,堆于沙上,堆厚10~20cm,覆盖10cm厚的湿沙,一层栗子一层湿沙,堆高约50~60cm,预贮期间经常往堆上泼水,增加湿度以防栗子失水。此法一般可贮藏至10月下旬。11月上旬对于未售完的栗子可进行地沟沙藏或冷藏。①沙藏法:选择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阴凉地方挖深70cm、宽100cm、适当长度的沟,于封冻前在沟底铺上一层厚10~15cm、含水量6%~10%的湿沙,然后将板栗与沙按1:3的比例混合放入贮藏沟内,应留出距地面15cm的空间再填满湿沙与地面平,上面再盖土20cm,天很冷时还要用草覆盖。每隔1m左右竖1个通气用的秸把。沟内温度控制在0℃~10℃之间。此法可贮藏至翌年2月底。②低温库藏法:目前莒南、费县、河东等地均有采用,温度控制在0℃~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栗实用麻袋包装(每袋50kg),将麻袋放在货架上。此法可贮藏至翌春4~5月份。
  板栗的工业化加工始于80年代,此期郯城县罐头厂研制成功了清水板栗罐头、糖水板栗罐头、板栗低糖蜜饯、营养板栗粉、金桔板栗酱、板栗果脯等产品,其中板栗低糖蜜饯、营养板栗粉填补国内空白。1984年开始临沂罐头厂也批量生产栗子罐头。90年代中期以后山东绿润食品有限公司(莒南)陆续生产保鲜板栗、冷冻刀削栗仁、清水栗仁、冷冻糖炒栗仁、冷冻热烫栗仁、栗甘露煮、板栗干、板栗粉、开口笑栗等板栗系列产品,年加工量约9000t,远销美、日、韩等国家。
  第三节临沂栗属种质资源
  一、资源种类
  目前为止,临沂境内板栗包括引进的在内共有3个种。
  1.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
  板栗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几米。树冠半圆形,树皮深灰色,呈不规则纵裂。新梢上有短毛。叶长椭圆披针形至卵椭圆披针形,先端短尖,叶缘锯齿粗大,有多数羽状的平行侧脉。雄花序长13-18cm,雌花生长在雄花序的基部,上具针刺。通常每栗棚有坚果1~3粒,种皮易剥离。可食部分为肥厚的子叶,肉质细密,味甜粘质有糯性。果实9月成熟。本种较耐寒,适应性较强。
  2.日本栗(C.crenata Sieb.et Zucc.)
  原产日本,90年代初莒南县文瞳有引进。
  为落叶乔木,枝芽微红,叶较窄,表面光滑,锯齿细密或刺毛状,叶背具鳞腺;栗棚近扁圆形,刺细长,坚果大,密生茸毛,种皮不易剥离。品质及抗病能力均不如板栗,与板栗嫁接亲和力较差。
  3.朝鲜栗(C.crenata var.dulcisnakai Sieb.et Zucc.)
  是日本栗的1个变种,在莒南县洙边、文瞳有栽植。适于沿海气候,并具早实特征,唯品质不如板栗。
  二、品种群划分
  目前境内共有板栗品种类型35个,其中本地品种类型11个,引进的24个。板栗品种类型按其品质及用途大致分为甘栗与菜栗两类。
  1.甘栗品种群
  原产中国北部,该群果实以中等大小为主,果实含糖量高,淀粉糯性,涩皮易剥离。本群又以栗实有无毛茸、毛茸多少而使果实光亮与否分为明栗与毛栗两大类,中间类型也较多,有毛而光亮者仍称明栗或油栗,生产栽培上以明栗为多。
  2.菜栗品种群
  南方栗及日本栗大多为菜栗型,果实较大,含糖较少而水分较多,淀粉糯性差。如处暑红、青毛软刺、九家种、粘底板等,这些品种多数枝粗芽大,适应性强,丰产性表现较好。第四节品种描述
  1.矮丰(莒南03号)
  1981年由莒南县林业局推荐,1985年被选为优株,其矮化性状明显,是一个典型的矮化品种。1999年市科委组织进行综合评审定名为矮丰。母树在莒南县相沟乡西相沟村,为20年生实生板栗树。
  栗棚中型;刺束中密较硬。每棚栗实2.5粒,单粒重7.1g,出实率40.8%。坚果椭圆形冲小型;果皮红褐色,光亮,品质优良(图4-88)。
  树冠紧凑,结果母枝粗短,1年生枝平均节间长1.2cm。结果母枝平均抽生果枝2~3个,最多5个,每果枝平均结棚2.04个。母树平均树冠投影每㎡产量0.96kg。5年生幼树平均666.7㎡产568kg,连续6年(1994年~1999年)平均666.7㎡产500kg以上,创国内板栗单产最高水平。10年生树平均树高1.8m,同龄的石丰品种为3.5m。
  2.油光栗(郯城207)
  1964年在郯城县归义公社茅茨村选出。为郯城大油栗的代表品种,1999年临沂市科委组织鉴定,定名为油光栗。
  栗棚中大型偏大,重80g左右;椭圆形;平均每棚含坚果2.6个。栗实紫红色,油光亮丽,果实大小均匀整齐,平均单粒重12.7g,风味香甜,糯性强(图4-85)。
  树冠开张,9年生树主枝基角平均为47.5。,腰角66.7。,分别比石丰品种大50.8%和27.1%。树冠呈明显的波浪型,透风透光性好,内膛极易结果,树冠投影面积平均每㎡产量1.2kg,是一个优良的早实丰产品种。
  3.丽抗(黄1埝号)
  莒南县林业局栾凤福等选出,2002年经省级评审定名。母树在莒南县洙边镇东黄埝村。山东、河北、江苏省等已引种栽培。
  栗棚中大,坚果近圆形,饱满整齐,平均单粒重11.2g。栗实深褐色,果面光滑无纵棱突起,美观靓丽,商品性状优良。坚果皮薄,果肉琥珀色,细糯香甜适于炒食。鲜果含蛋白质4.46%、脂肪1.3%、淀粉33.07%、总糖5.8%。丽抗品种较其他板栗品种物候期晚5~7天。9月下旬果实成熟(图4-87)。
  该品种树姿较直立,一年生枝灰褐色,皮孔较大而稀,混合芽较大有尖。叶片长椭圆形,浓绿色,有光泽,平均长14.3cm,宽6.3cm,叶片质地厚。雄花序较少,平均每枝有雄花序3一4个。雌花序着生均匀,一般每果枝2~3个。结果母枝平均长26.5cm,粗0.5cm, 果前梢平均长4~7cm,果前梢有饱满芽3~5个,平均每母枝抽生果枝2~3条,每果枝结棚2个,每棚有栗实2~3粒,出实率为43%。嫁接后第2年开始结果,第5年平均666.7㎡产273.8kg,第8年平均666.7㎡产433.6kg。该品种早实性、丰产性均表现稳定,抗旱耐瘠薄,抗抽干,烂果轻,较抗红蜘蛛。
  4.蒙山魁栗
  1988年费县科委张铁如等从本县马头崖大良村实生栗树中(母树树龄38年生)选出,是目前北方炒食栗品种中单粒重最大的品种,具有早实丰产优质等优良性状。该品种与莱西大油栗、郯城207并列为山东三个大果型资源1996年通过省科委评审定名坚果红褐色半毛栗,平均单粒重15g,黄肉,大小整齐,干样品总糖量20%、蛋白质5.46%.淀粉69.9%,品质上等、果实成熟期9月中下旬涩皮易剥,糯性强,适于炒食,耐贮藏(图4一86),该品种幼树较直立,叶片肥大浓绿,枝条粗壮,芽体饱满,雌雄花序比例为1:3.5。结果母枝平均抽生果枝2.5条,每棚内平均坚果2~3粒,棚刺稀而短,出实率为47.5%。每㎡树冠投影面积平均产量0.6kg,用2年生幼砧嫁接第2年结果,第3年平均株产1.6kg。
  5.垂枝栗
  垂枝栗是实生板栗的一个特异资源。1982年省果树研究所王凤才和地区林业局宋学智调查,在临沂共有4株实生母株。即临沭县石门园林场、郯城县坝子一村、临沂县大尤家(今属河东区)、莒南县洙边镇东夹河各I株。其共同特点是树冠下垂,形似垂柳。
  垂枝性状较为典型的大尤家35年生实生大树(后定名为垂直栗2号),树高2.5m,干高70cm,干周83cm,大主枝2个,树冠披垂,半圆头形幼树结果母枝长27cm左右,灰绿色,皮孔小扁圆形。果前梢多茸毛,3~4个芽:分枝角度特大,下垂生长。芽体中大而饱满。叶披针形,先端渐尖,绿色光亮,叶姿倒挂,边缘锯齿小直向。雄花长度多在14cm左右。幼树嫁接后生长缓慢,4年生的树树高仅1.5m左右。棚刺较细而硬.棚呈椭圆形,重54~60g,每棚有坚果2.7个,单粒重9.6g,树势生长中等,结果枝占43%,弱枝占57%,每果枝平均结棚1.9个,出实率47.5%,9月下旬成熟,
  垂枝栗可供美化观赏,属于稀有的种质资源(图4-90)。
  6.金丰(徐家1号)
  1969年招远县选出,1976年引入临沂,1980年开始推广金丰是临沂已引进板栗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品种:
  栗棚中型,重55g左右,棚刺束中密.平均每棚有坚果2.6粒,单粒重8g左右果顶茸毛较多,果皮红褐色、明亮,果肉质地细腻甜糯含淀粉61.2%,脂肪5.24%.蛋白质9.8%。果实较耐贮藏。9月中下旬成熟(图14.2)。
  幼树生长较旺,结果后渐趋开张。雌花形成容易,始果期早,结果母枝抽生果枝多数2条以上,结果枝平均结棚2.4个,每棚2粒以上,出实率38%左右。本品种喜肥水,不耐瘠薄。
  7.华光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利用实生板栗杂交育成;1986年引入,1989年后逐渐推广。
  该品种栗棚椭圆形,重43g,皮薄,刺束稀而硬。每棚平均坚果近3粒,平均单粒重8.2g,果皮红棕色,光亮,果肉细腻香甜,底座小而突出,耐贮藏。9月中旬成熟。
  幼树生长势强.大量结果后生长势缓和。结果母枝粗壮,果前梢大芽12个左右,每结果母枝抽生果枝2.9条,每果枝坐棚2.7个,岀实率55%,空棚率2.1%雌花形成容易,结果早,丰产稳产。本品种树体健壮,适宜短截修剪,抗逆性强8.石丰
  1971年海阳县选岀,1978年引人临沂,1986年以后推广平均每棚有坚果1.9粒,棚皮厚度0.18cm,出实率38%,单粒重10.9g,果实色泽为红褐色,9月下旬成熟。石丰坚果商品性状较好,按外贸收购标准一级品率占85%左右(图14.3)。
  幼树生长较直立,树体紧凑。盛果期以后树冠逐渐开张。石丰成花容易,结果早.嫁接第2年(砧龄2年)结果株率达83.3%。费县彭家岚子村嫁接在2年生幼砧上的石丰板栗第3年平均每㎡树冠投影面积产量1.85kg。
  9.华丰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从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品种。
  1986年引入,1990年推广。
  总苞椭圆形,重40g左右,皮薄约0.13cm,刺束稀而细,分枝角度大。总苞柄长,平均每苞含坚果2.9个,一字形开裂坚果椭圆形,腹面较平,平均重7.6g,果皮红棕色,光泽特亮,大小整齐美观。果实质地细糯,香甜,适于炒食。成熟期9月中旬(图14.4)。
  幼树时期生长旺盛,果前梢也长结果母枝平均抽结果枝近3条.结果枝平均坐棚2.6个,岀实率56%,空棚率不超过2%。枝条粗壮,中下部的芽也大而饱满,短截后仍可结果,是一个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10.处暑红
  属菜栗品种群,主产江苏溧阳、宜兴等地,由于果实一般在处暑成熟,故称处暑红。1972年引入,是临沂最早引进的板栗品种之一。
  棚重80g,刺束长而密,平均每棚有栗实1.7粒,单粒重17.9g。果皮红褐色,明亮美观,出实率35~40%°成熟早,一般9月上中旬即可上市。
  树冠呈半圆形,结果母枝长28cm左右,节间较短皮孔稀疏,混合芽半圆形叶片黄绿色,锯齿内向。雄花序较长,14一15cm该品种在临沂表现丰产,但品质中等,不耐贮藏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