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培管理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栽培管理技术
分类号: S604
页数: 4
页码: 217-220
摘要: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临沂境内在柿树栽培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将一一介绍。
关键词: 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

内容

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境内在柿树栽培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主要特点如下。一、繁殖
  历史上柿树繁殖概用嫁接。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记载:“柿,结实尖扁二种,用软枣树接。”以往习惯沿用劈接、腹接或插皮舌接,繁殖速度较慢。60年代中期,开始改用芽接法,芽接时以方块芽接成活最好,但取芽片时必须带有“护芽肉”(生长点)。芽接以柿花期及7月上旬为佳,成活率以嫁接动作快速、熟练者为高。因柿树含有单宁酸,经刀削后可生成鞣酸铁而隔离砧穗形成层的愈合。有经验的老农都是先把接芽切好,暂不剥下,等剥好砧皮后,用手剥下接芽,立即插入砧皮。需要嫁接硬枝时采取接前剪砧“放水” 及蜡封接穗等措施,均可提高嫁接成活率。砧木只用君迁子。山区习惯于先在梯田边缘栽植君迁子,作为坐地苗进行高接。70年代后大多改用君迁子圃内嫁接育苗,其关键是春播经层积或风干的君迁子前,需用30℃温水浸种催芽,然后播种。一般是在第2年春季或秋季嫁接。计划当年嫁接的砧木苗,应在苗高35cm后摘心,促使苗木增粗。1992年沂水县林业局徐兆义在立夏前后采用盾形芽接技术,接芽取自去年旺条,成活率达98%(同期方块形芽接91%)。1999年苍山县林业局魏传礼进行柿树绿枝芽接试验,即利用当年生新梢腋芽嫁接,结果在6月30日~7月20日和9月10日~9月30日,以方块芽接和开口套接成活率高,可以达到80%~90%。
  二、栽植
  临沂柿树大多分布于山区,基本上是按山地、丘陵的地形栽植,也有的在田边地沿和梯田外沿成单行栽植。成片建园时瘠薄土壤或山地按4x6m或5x6m定植,平地按5x7m或6x8m定植,柿粮间作多按株距6m、行距20~30m定植。间作园尽量南北成行,以提高光能利用率。90年代以来,柿树密植园开始采用2~3mx3~4m的株行距定植。
  涩柿品种单性结实能力强,不用配置授粉树。部分甜柿品种如富有、次郎等单性结实力较弱,必须配置授粉树才能保障坐果。
  三、土肥水管理
  临沂的柿树多分布在山区,旧时一般不单独浇水施肥,柿粮间作园只在对间作物施肥、浇水时兼顾柿树。80年代初期蒙阴县旧寨乡王家庄子村对山岭薄地成龄柿树加强了以土肥水为重点的管理,产量大幅上升。其主要措施一是整修树盘保持水土,树盘整成外高内低,内填20~40cm厚的沃土,覆盖裸露的根系;二是穴贮肥水,每株树在树盘外沿挖深40cm、直径20cm左右的贮肥水穴5~10个,将在尿水中浸泡1小时的草把垂直放入穴中,用土与过磷酸钙(3:1)混合物填缝隙,1年在穴中施肥4次,浇水7~9次;三是覆草保境,3月下旬在每株树盘内覆草15~20kg,覆草后浇水100kg左右;四是早施基肥,采果前后株施圈肥100kg左右。
  四、防止落果
  柿树落花落果严重,苍山县林业局丛欣夫(1978)观察:柿树绝大多数为单雌花结实,盛果期树一般有80%左右的花果早期脱落。防止落花落果,生产上多采取的措施有:花前灌水,控氮;改进修剪,增加内膛光照,及时更新结果母枝;花期喷3%过磷酸钙浸出液或40mg/L赤霉素或0.2%硼砂,以及花前或花期环状剥皮等。地区林科所李发清(1985)对结果初期馍馍顶柿树在盛花期主干环割,割口0.3cm左右,坐果率提高51.1%,产量增加47.4%。
  
  五、整形修剪
  柿树树体高大,山区梯田边缘的柿树多半为自然圆头形或自然开心形,存在着主枝过多、枝条细弱、表面结果的问题。以往修剪仅仅是结合采果时折枝和疏除细弱枝、病虫枝,只有苍山抱犊崮等个别柿区去除树膛的萌膛枝(当地称之“劈膛”)。70年代起,开始采用主干疏层形和多主枝自然开心形。凡生长壮、干性强、树体高大的品种,如满堂红柿、红姑娘柿、尖顶子柿等,采用主干疏层形,主枝7~10个,少留侧枝,层距在80cm以上,能充分利用山区梯田的空间与光照;对于树冠较小,干性中弱的品种,如牛心柿、托柿、软枝脆等,则以多主枝自然开心形为宜,主枝开张角度以60°~70°较好。修剪上以疏为主,去弱留强,除培养骨架外,对一年生枝一般不短截(一年生枝顶端的1~3芽多为混合花芽)。随树龄增长,对因结果而开张下垂的骨干枝,轮流进行回缩更新,以保证结果枝的健壮,延长盛果期年限。对衰老的放任树要采取改善光照及疏剪与短截更新结合的方法,落头开心,修剪过密枝、重叠枝,抬起角度,恢复结果。
  六、病虫害防治
  本地柿树病害主要有柿角斑病、圆斑病(柿子烘)、炭疽病等。60年代以前,对病害基本没有防治措施,所以病害常造成落叶、落果甚至大面积死枝、死树。70年代采用剪除枯枝、摘净残蒂病果、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7月喷1~2次1:5:400~500式波尔多液。80年代以后生长季节喷药多改用多菌灵、代森锰锌、乙磷铝、喷克等。害虫主要有柿举肢蛾、柿蒂虫(烘虫)、柿绒绵蚧、柿虱子、柿斑叶蝉(浮尘子)、柿毛虫(秋千毛虫)、草履蚧(草鞋底)等。其中以柿举肢蛾为害最为普遍和严重,常造成大量落果和严重减产。柿毛虫成灾时可把柿叶大部吃光。60年代之前,果农仅仅是采取刮树皮、摘虫果等防治措施。1954年苍山县、沂水县等先后大面积发生柿毛虫,重者每株千余条,有些果农在树下堆石块籍虫子白天下树藏伏时捕杀。60一70年代,采用石硫合剂、六六六、DDT,还有土制敌敌畏(1份敌百虫加半份碱兑水1500倍液)防治。70年代后期应用杀螟松、马拉硫磷、敌敌畏、辛硫磷等防治,80年代后期使用溴氰菊酯、灭扫利、功夫等菊酯类农药。李发清(1985)、陈修会(1989)、田宝江(1994)对柿树分别采用20%速灭杀丁20倍液(防治柿毛虫)、25%多菌灵10倍液(防治炭疽病)、40%氧化乐果10倍液(防治草履蚧)涂环,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七、柿果脱涩
  临沂柿果主要是涩柿,供鲜食者需先经过脱涩。鲜食以烘柿(软柿)为主,淋柿(硬柿)为辅。硬柿脱涩旧时是用水浸泡,《农圃便览》记载:“淋柿,用水一瓮,置柿其中,数日即熟。或埋河沙水中,二日取食,更甜脆。”50年代后,多改用3~5kg石灰兑水,以能淹没100kg柿果为度,经3~4天即可脱涩,但此法柿果色泽不佳(表面附有石灰迹)。其后用温水法,即用草帘围护大缸保温,将柿果浸入40℃左右的温水中,保持水温,经10一24小时即可脱涩,此法可使柿果保持原有硬度及脆度,且果色鲜亮。
  烘柿脱涩习惯用鲜果混存法,即将100kg柿果与2~3kg梨或木瓜、山楂、苹果等分层相间,置于密闭容器中,利用鲜果产生的乙烯催熟,3~5天柿果变软脱涩,色泽鲜丽,风味更浓。70年代中后期,直接用乙烯利脱涩,即用250mg/L乙烯利水溶液喷布在已成熟、即将采收的柿果上,或将采收的柿果盛于筐中,直接浸入上述溶液中3分钟,捞出经3~7天即可软化脱涩。90年代中期又改良为酒精脱涩,即以75%的酒精或高度白酒喷于柿果上,密封4~5天,可在运输途中完成脱涩,又称运输脱涩。
  八、贮藏与加工临沂柿农历史上就有制作柿饼的传统习惯,并有着丰富的经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记载:“柿有方柿赤柿二种,赤皮揉干可做饼。”《农圃便览》记载:“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纳瓮中,自生柿霜。”本地品种大多数适宜制饼,尤以满堂红、牛心柿、托柿、大红袍等为好。加工用的柿果应充分成熟、但尚未软化,此时,糖分含量高,容易脱涩软化,水分散失快,成品味甜、质软、霜厚、色红、肉亮,出饼率也高。本地多用在霜降节采收的柿子,柿农说:“早无霜,晚流浆,霜降的柿子正适当。”柿饼有两种类型,一是排饼,二是吊饼。排饼即传统柿饼,制成扁平形,其加工过程包括:去萼、旋皮(苍山柿农用旋床每天可旋柿果200kg)、晾晒、捏制整形、出霜等几个步骤,约30天左右,出饼率为25%~30%。吊饼开始于70年代中期,其工序是:去萼留柄(以便拴吊);旋皮须净;线拴吊晒(每隔10cm1个每串20个),经15一20天后即可解线、剪柄、上箔、整形,最后归堆出霜。吊饼失水快、软化均匀,质量好。苍山县还将不能晒饼的受伤或半软柿果,切成四瓣,晒成柿角用柿果(包括软枣)制酒在沂蒙山区也由来已久。《农圃便览》记载:“熟柿去蒂,入好曲末,蒸酒浸没,封口,来春取用。”民间应用发酵法,即100kg果肉,加曲4~5kg,加煮半熟高粱lkg,搅拌入缸,密封发酵,然后加谷糠蒸馏,出酒率为15%左右。柿子酒醇和香甜,善饮者多以碗量。直到50年代,沂山一带稍觉滋润的人家,每到秋季还成一二大缸的酿制柿子酒。1989年苍山县饮料厂还研制出柿干、柿角、柿脯、柿酱、柿罐头、柿晶6种柿果产品。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