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培管理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栽培管理技术
分类号: S604
页数: 6
页码: 204-209
摘要: 临沂栽植葡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18世纪《农圃便览》一书详细记载了当时葡萄栽植的压条繁殖、越冬防寒等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临沂葡萄栽植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零星庭院栽植发展到大田栽植,夏季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贮藏加工、保护地栽培等技术被推广应用,葡萄栽培技术在科学化、集约化方面有了较大进步。
关键词: 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

内容

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临沂栽植葡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18世纪《农圃便览》一书详细记载了当时葡萄栽植的压条繁殖、越冬防寒等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临沂葡萄栽植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零星庭院栽植发展到大田栽植,夏季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贮藏加工、保护地栽培等技术被推广应用,葡萄栽培技术在科学化、集约化方面有了较大进步。
  一、繁殖
  葡萄在古代主要沿用实生繁殖。明清时期,临沂已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繁殖葡萄植株,《农圃便览》记载了当时的压条方法是“原架下压盆内,实以肥土。”60年代开始采用硬枝扦插方式育苗,因其操作简单易行,繁殖较快,远优于压条繁殖,成为当时葡萄育苗的主要方式。以后又发展了绿枝抨插、嫁接等繁殖技术,但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硬枝扦插育苗有平畦和城畦两种方式,时间选拝在春季土温升到10℃ ~20℃时(清明前后),株距10~15cm,行距30~40cm,插穗长度多用2一3芽。扦插时对插穗进行催根处理,可用冷床、温床和化学药剂催根,其中化学药剂催根因其简单有效,应用较多,主要采用的药剂是荼乙酸、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80年代大多应用硬枝抨插地膜覆盖技术,用单芽或双芽插条,直接扦插,留顶芽在膜上,芽上覆土少许,由于该法增温保墒效果好,育苗成活率较高。80年代后期,冬季又使用营养钵在塑料大棚中繁育葡萄苗,大大加快了优良品种的繁育。费县上冶镇90年代初曾应用葡萄硬枝倒催根技术育苗,效果也较好。难生根的品种(如藤稔)也可以扦插繁殖,90年代中后期沂水县马站镇在育苗时采用电热温床催根,辅之化学药剂催根,藤稔葡萄的扦插成活率几乎百分之百。
  嫁接法在葡萄生产中应用较少,多用于优良品种的快繁,或用于大树改换良种。育苗时一般在生长季采用绿枝劈接法,在砧木苗上直接接品种。大树改换良种时多用“土接法”,即早春将葡萄主蔓短截留5-10cm,采用硬枝劈接,一个主蔓接1~3个头,最后将整个接穗、接口和砧木用湿润细土培成土堆,并用塑料薄膜罩住。1977年莒南县岭泉公社砖瞳大队在9年生黑虎香上嫁接白羽,1987年坪上镇南牛庙村在7年生黑虎香上嫁接康太,2000年沂水县新民官庄乡嫁接红提葡萄,效果均好。
  二、栽植
  葡萄在临沂春秋两季均可定植。《农圃便览》载有葡萄“白露前后栽下”,可见明清时期多是秋季定植。五六十年代时,不讲究定植质量,有的就随意的栽植在地堰上。80年代后开始普遍采用开大沟深翻改土栽植,也有的在春季用接穗直插建园,接穗一般长3~4芽,每穴插2条。90年代末期沂南县张庄镇林业站应用营养袋绿苗夏季定植黑提葡萄,成活及长势均好。
  栽植时株行距依据架式、品种、技术而定,总体演变是由稀变密。棚架式行距80年代以前5~6m,株距1~2m,以后变为行距3~4m,株距1~1.5m;单篱架式80年代时行距2~3m,株距1~1.5m,90年代渐变为行距1~2m,株距0.5~1m。
  三、土肥水管理
  70年代以前,葡萄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很少用化肥;80年代,化肥施用量逐渐增加,当时主要施用以氨水、碳铵为主的氮肥,后由于偏施氮肥,树势旺长,病害增加,开始重视配方施肥,一般是年中分别施用基肥、追肥和叶面喷肥。基肥在采收后施入,尽量早施,以农家肥为主,结合施入过磷酸钙等磷肥,施肥量每666.7㎡1250~2500kg,高产园片甚至能达到5000kg;追肥每年2~3次,以速效肥为主,第一次在早春萌芽前后,施用尿素、碳铵等氮肥,第二三次分别在坐果后、浆果开始成熟时施用,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一般100kg果施纯氮1kg,氮、磷、钾的比例约1:0.5:0.7~1.2。叶面喷肥一年4~5次,花期喷硼肥混合氮肥,果实膨大期喷氮肥,果实着色期前后喷磷钾肥。
  80年代以前,葡萄园面积小,管理粗放,浇水不受重视。80年代发展起来的葡萄园,大多建在平原地或山间平地,有一定的水浇条件,每年灌溉4次左右,灌水时期分别是萌动时、花序出现至开花前、幼果豆粒大小左右、采收后。在临沂气候条件下,年内4次浇水对葡萄高产十分重要。无论棚架栽培或篱架栽培,幼龄园大多实行间作,间作物一般是矮棵的作物,如花生或豆类等,成龄园一般不再间作。莒南、沂水、费县部分园片,在成龄园间作草莓,方法是采用大小行栽植或适当稀植,间作行一般起双垅,每城栽种2行草莓,行株距35cmx20cm,实行一年一栽制。
  四、整形修剪
  解放前葡萄一般不整形,任其自然爬架(多为棚架)。50一60年代,采用自由形,也有的用龙干形,主侧枝无固定数量,以充分利用架面为原则,自由配置在架面上。70年代主要采用单壁篱架扇形整枝:不留主干,主蔓从地面培养,在架面上呈扇形布置。主蔓上不规则地配置侧蔓,侧蔓上选留结果母枝,也可宜接在主蔓上配置结果母枝。主蔓的多少视株距大小而定,株距1.5~2.0m,留4~6个主蔓;株距小于1.5m,留3~4个主蔓。80年代随着巨峰葡萄的推广,双壁篱架逐步得到应用。莒南县岭泉公社后柴沟村1987年调查,8年生巨峰葡萄双十字型双壁篱架(U形叶幕结构)坐果率42.7%~61.3%,单壁篱架36.4%;费县1999年调查,3年生巨峰葡萄采用Y形架比单壁篱架平均穗重高55g,着色期提前3~4天,病果率低3.44%,且穗形丰满,口感好。
  50年代以前,葡萄基本不进行夏剪,冬剪仅仅是将枯枝、不成熟枝、过长枝削去。1953年起,平邑县天宝山园艺场对30年生29株龙眼、牛奶葡萄(棚架)进行了以缩剪主蔓为主的修剪,刺激后部隐芽萌发,并在生长季节进行了摘心、疏果、剪穗尖等夏季修剪。60年代开始推广剪枝(主要是冬季修剪)技术,夏季修剪也逐步得到重视。冬季修剪时,因品种、架式等因素采用不同的修剪手法:玫瑰香采取中、短梢修剪,巨峰等品种因基部芽不充实,采取中梢修剪;龙干形、水平形整形时用短梢修剪,扇形整形时用混合修剪法,并有计划的更新复壮枝蔓。夏季修剪主要是除萌、定梢、摘心、除副梢、除卷须。莒南县玫瑰香葡萄的夏季修剪一般在芽眼萌发后抹除瘦弱、畸形、病虫芽,新梢长至3~5cm时定梢,666.7㎡留7000条上下,梢距10cm左右。新梢9叶左右时摘心,穗前留存3一5叶,新梢第一次摘心及引缚于花前一周内结束。对易落花落果的巨峰系品种,实行重摘心,花序以上留1~3叶,以后用副梢补充叶面积。对副梢只保留结果枝顶端1~2个副梢,留3~5叶反复摘心,其余副梢全部贴跟除去。
  五、花果管理
  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市场对果实质量的要求,果农普遍重视了花果管理。主要措施是疏花序、疏果穗、整理果穗、果实套袋。在莒南县,玫瑰香疏花序于初花前结束,结果系数保持在1.3左右,壮枝留双穗,中庸枝留单穗,在花序顶端掐去全长的1/3~1/4;巨峰系一般保留每穗30-40个果粒。90年代后期,为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残留,生产外观好的果品,开始采用套袋栽培,红提、黑提等欧亚种葡萄品种应用较多。沂水县龙家圈乡果树站1998年选用红、蓝、紫、无色4种塑膜袋,套京亚、巨峰葡萄,获得了套紫色塑膜袋果粒增重的效果。
  玫瑰香、巨峰等品种生长期极易再次产生花序,生产上可用于一年两次结果或延迟结果。玫瑰香一般在5、6节位的叶片长约3cm时,在花穗前留2~3片叶摘心,摘心后顶端留1~2个夏芽副梢。花后2周剪除暂留的夏芽副梢,剪后4~6天冬芽萌发。为获得优质的二次果,一二次果的产量比例为7:3左右,666.7㎡总产量控制在2250kg以下。部分果农为获得更多的二次果,疏去一次花序,专门用二次花序结果,此法相当于延迟结果。
  90年代中期,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无核葡萄技术开始应用。郯城县高峰头、归昌葡萄园,在开花前一周及盛花后10天,用100ppm赤霉素沾花(果)穗,可使葡萄无籽并促进早熟;有的还在巨峰葡萄上喷施200~300倍的%,减缓新梢生长,减轻摘心的工作量,同时使果穗完整紧凑。莒南县十字路镇赵庄子村6年生巨峰葡萄应用葡萄优质早熟剂在盛花期及10天后浸穗,可使无核率达84%以上,成熟期提前15-20天。
  六、病虫害防治
  临沂夏季高温多雨,葡萄的病害发生较重,虫害相对较轻。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于病虫害基本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任其发生。60年代以后,逐步应用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病害,取得了不错的防治效果;70年代后,由于多菌灵等农药的应用,才较为有效地控制住了病虫害的危害。
  1958年鲁中南果调组的《沂南县果树资源调査总结报告》中记载当时葡萄的主要病虫害是“天蛾、天牛及黑痘病、褐腐病、毛毡病”。1972年山东农学院在临沂地区调査,当时葡萄主要病害是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黑腐病、蔓割病。80年代以后,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叶斑病为重点病害,穗轴褐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在个别年份发生较重,康太、康拜尔早生葡萄根系褐腐病也有所发生。葡萄虫害一般为害不重,主要是葡萄叶蝉、金龟子、根结线虫等,混栽的果园桃蛀螟较重,庭院葡萄透翅蛾较重。临沂市植保站李长存(1990)调查临沂葡萄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个别园片发生较重。
  80年代中期以前,玫瑰香为主要栽培的品种,黑痘病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病害。随着巨峰取代玫瑰香成为主要的栽植品种,黑痘病发生变轻,成为次要的病害。90年代红提、黑提栽培面积扩大,黑痘病又成为主要的防治对象。
  对葡萄病虫害,重点抓前期防治,芽萌动前、萌动期喷布铲除剂,花前花后各喷一次杀菌剂,以后间隔15天左右交替喷布波尔多液及其它杀菌剂。陈修会(2000)使用68.75%易保1000倍液防治黑大粒葡萄黑痘病,防效为96%。虫害根据发生情况喷万灵、氯戊菊酯等杀虫剂防治,李玉涛(2001)喷布15%安打3500倍液防治藤稔葡萄透翅蛾、大青叶蝉,防效良好。葡萄套袋也能取得较好的防病防虫效果。
  七、贮藏加工
  葡萄贮藏性差,过去葡萄主要用于鲜食,供应当地市场,没有贮藏的习惯。80年代后期,贮藏技术提高,开始在冷藏库中贮藏葡萄。葡萄贮藏温度选择一1℃或0℃,包装箱内衬以0.04mm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袋,袋内放入保鲜剂(主要成分是焦硫酸钠和焦来硫酸钾与缓释剂)效果更好。90年代后期莒南县李家埠村等葡萄产区使用微型冷藏保鲜库贮藏保鲜葡萄,可贮至翌年4月。莒南县石莲子镇先后建立起微型冷藏保鲜库70余座,年贮藏保鲜葡萄1000余t。微型冷藏保鲜库由贮藏室、机房和缓冲间三部分构成,配用冷风机通风致冷,48小时内能使葡萄果实温度降至0℃,并使库温稳定维持在-±0.5七。微型冷藏保鲜库与保鲜袋、保鲜剂结合进行贮藏效果更好,其工序是:采收选择优质葡萄→果穗整理→产地装入内衬聚乙烯保鲜袋的果箱f果穗间隙加葡萄保鲜剂〜入冷库±0.5T敞口预冷10一12小时f扎紧袋口、封箱码垛f一l±0.5T下贮藏。
  临沂的现代葡萄酒生产始于100多年前。据记载,清光绪年间(1896年以后),德国人华德胜在费县建酿酒作坊,酿制并出售葡萄酒,与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1892年创建)属于同一时期。六七十年代,青岛葡萄酒厂从费县马庄公社批量收购毛葡萄,主要用于红葡萄酒调色调酸,济宁酿造厂也利用费县毛葡萄酿酒。1982年,莒南县酒厂葡萄酒车间成功试产红、白葡萄酒,1984年葡萄酒车间从酒厂析出成立莒南县葡萄酒厂,当年生产葡萄酒1376t,主要产品“峙嵋山”牌红葡萄酒、“峙嵋”牌白葡萄酒分别于1987年、1990年获地区优质产品称号。同一时期,在日照县也建了一座葡萄酒厂。80年代中期,曾有小型加工厂用当地葡萄生产葡萄干。近几年,临沂的葡萄加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产品是葡萄酒和糖水罐头。平邑县地方镇的一些果品加工厂生产糖水葡萄罐头,年产量达数千吨,销往全国许多地区;位于河东区的山东悦达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多个品种。
  八、保护地栽培
  葡萄是临沂最早进行设施栽培的果树树种之一。90年代起,葡萄保护地栽培开始发展,一般采取日光温室促成栽培。1992年莒南县石莲子镇李家埠村进行了葡萄和草莓春暖式塑料大棚保护地立体栽培,9个棚0.28h㎡,当年666.7㎡产葡萄(凤凰51、乍娜、康太)1.35t、草莓(戈雷拉)0.76t,均比露地栽培提早成熟1个多月。1997年平邑县地方镇西瑶草村在8年生巨峰葡萄园内建起了三拱联体拱圆式大棚,占地0.25h㎡;1998年沂南县苏村镇进行日光温室葡萄栽培,5个葡萄日光温室全部试验成功;1999年临沭县职业中专在日光温室栽植的8611葡萄,次年666.7㎡产2.28t;2000年蒙阴县蒙阴镇徐家沟村栽植的红双味、乍娜葡萄,15个温室0.72h㎡,次年666.7㎡产1.396t0全市2000年葡萄设施栽培面积93.6h㎡,当年产量1400t,产值1900万元。葡萄在温室内多年栽培,果穗变得小而松,大小粒严重,着色暗,连续丰产性变差,葡萄保护地栽培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为此,一些地方(费县等)实行一年一栽制栽培,即当年春季定植苗木,冬季扣棚,第二年春果实采收后,将植株拔除,重新定植新的植株。冬暖式塑料大棚葡萄一般于5月下旬6月上旬成熟,提前2个月上市。
  综合各地温室栽培葡萄的主要经验是:1.选择极早熟、早熟和中早熟葡萄品种,主要有京亚、巨峰、乍娜等。2.人工低温处理,当自然最低气温低于7.2℃时,即及时扣棚并盖上草帘,夜间拉帘并打开放风口降温,白天盖帘并关闭风口以保持低温,约30天。3.加强温湿度管理,扣棚前充分灌水后覆盖地膜以提髙地温。萌芽至开花期,最适温度20℃ ~25℃,夜间8十以上,湿度80%;花期最适温度21℃ ~26℃,夜间12℃以上,湿度60%;果实膨大期至着色成熟期,白天温度在28℃~30℃,夜间15℃左右,湿度60%~65%。4.选用适宜的修剪方法,一是重短截法,在采果除膜后,对结果枝留2个芽重短截,促发的新梢作为来年结果枝,冬剪时留5~7芽短截;二是留副梢法,采果除膜后至7月中旬,将原结果枝留副梢培养,所留副梢作为来年结果母枝,冬剪时在副梢上留3-5个芽修剪;三是长留梢法,由于受棚内光照和营养的影响,很多底部芽分化不良,所以冬剪时留中上部饱满芽作为来年结果芽,一般留7~10个芽修剪。修剪时,以上3种方法可配合应用。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