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栽培历史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栽培历史与现状
分类号: S601.9
页数: 5
页码: 200-204
摘要: 葡萄是沂蒙山区的古老果树,早在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约1800万年)形成的沂山山旺化石中,就发现有葡萄的近缘种:古葡萄(Vitissinomiocenica)和秋葡萄(V.romanetii)。新中国成立后,临沂的葡萄生产开始恢复发展,并由庭院零星栽植逐步发展到大田成片栽植。
关键词: 栽培历史 发展现状

内容

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葡萄是沂蒙山区的古老果树,早在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约1800万年)形成的沂山山旺化石中,就发现有葡萄的近缘种:古葡萄(Vitissinomiocenica)和秋葡萄(V.romanetii)。目前沂蒙山区植被未被破坏的地方,如蒙山的野葡萄沟(图3一24)及白云岩、费县玉带山等仍分布有大量的野生葡萄,其中中新纪时的秋葡萄尚有分布,表明在远古时代,葡萄已经在沂蒙山区生长繁衍。临沂人工栽培葡萄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建于明朝初期(距今600年前)的蒙阴县北楼迎仙桥、明正统年间(1436~1449)的沂南县苗家曲信量桥均刻有葡萄(大粒大穗)丰架浮雕,看出元明时期鲜食葡萄栽培在沂蒙山区已较普遍。临沂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沂州志》就有葡萄的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费县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城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费县志》、宣统二年(1910)《蒙阴县志》等都将葡萄列入果之属。清康熙十三年(1674)《沂州志》记载葡萄“有紫白两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记载葡萄“有水晶马乳两种,又有野葡萄赖葡萄曰草荔枝”;清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记载“葡萄有紫白青长圆数种”;可见明清时期沂蒙地区的葡萄种质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乾隆二十年(1755)沂州西石梁人丁宜曾在《农圃便览》记载:清明架葡萄;六月,葡萄取旺枝如指粗者,就原架下压盆内,实以肥土,用冷肉汁或米泊水勤浇之,白露前后栽下;葡萄落,净叶卸架,以潮润土培根。修去编枝,束成圈;上用草覆,不可漏水。表明明清时期临沂已实行冬季埋土防寒、春季架枝的栽培方式,以及用压条方法繁殖苗木,这些技术与近代葡萄管理技术基本一致。
  据记载,19世纪以前,临沂一直栽培的是东方品种群中中国古老的一些品种,如牛奶、龙眼等。1896年,德国人华德胜引入欧洲葡萄品种玫瑰香、甜水及美洲葡萄黑虎香等,在费县洋山咬舌子沟东南坡建园,这是临沂引进欧美葡萄品种的开端。虽然临沂栽培葡萄的历史悠久,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多为庭院零星栽培,面积产量都很小。民国23年 (1934)《中国实业志》上仅记载了临沂有费县、日照两个县成片栽植葡萄,民国22年(1933)两县栽植8800株,产量909t。后据华i匕实业总屠统计泯国31年(1%2)蒙阴、费县、日照、郓城4县共有葡萄1720株,产葡萄246。可见战乱对葡萄生产破坏的严重程度。
  新中国成立后,临沂的葡萄生产开始恢复发展,并由庭院零星栽植逐步发展到大田成片栽植。1955年,莒县浮来山园艺场在第一生产队种植玫瑰香葡萄;1956年,莒南县大店的宣文岭、岭泉的西岭泉等几个果园,在果园内成片栽植龙眼等品种;1958年沂南县历山园艺场、北大山林场分别建立葡萄园,品种为黑虎香、玫瑰香、龙眼。1959年,临沂葡萄产量310t,较1952年(185t)增加67.6%。60年代初期,农村开始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葡萄园,如1964年莒南县大店公社峰山后大队栽植玫瑰香300株。70年代后期,由于对酿酒葡萄品种需求增加(主要由青岛葡萄酒厂、连云港果酒厂收购),葡萄栽培面积的增长速度加快,如莒南县岭泉公社砖瞳大队仅1976年就栽植葡萄(黑虎香)10.67h㎡。1979年临沂葡萄产量1025t,是1952年的5.54倍。
  葡萄真正的大发展是在80年代后,当时国营莒南县葡萄酒厂投产,带动了北醇、白羽等酿造品种以及黑虎香等兼用品种的发展,同时由于栽植葡萄的经济效益要远好于粮食作物,促使葡萄的栽种面积迅速扩大。1980年,郯城县葡萄面积40応,1985年增长到400h㎡。80年代以来蒙阴县将葡萄作为农村庭院开发的重要项目,建立了大量小型葡萄园,该县城关镇八大峪村家家都有葡萄栽植,有的户年产2000kg以上。1987年沂南县苏村镇西李庄李德纯一次引进巨峰葡萄10万株,栽种面积16.67h㎡。1987年临沂葡萄面积1899h㎡,是1980年(107h㎡)的17.8倍;1988年葡萄产量24434t,是1980年(640t)的38.2倍。此期平邑、临沂、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列入山东省葡萄生产重点县(市)。80年代后期,由于巨峰葡萄的过度发展,成熟期过于集中,价格下跌,有些地方出现了毁园改种现象。90年代前中期,葡萄生产发展平稳,1990年~1996年,面积年递增4.4%;90年代后期葡萄发展较快,1996年~2000年,面积年递增23%。2001年,葡萄的总产量73536t,列居临沂第四大水果,2003年全市葡萄发展到8686h㎡,产量达到86216t,2004年全市葡萄总产增加到102537t(表10-1、表10-2)。50年代至60年代,沂水、平邑等县葡萄生产相对集中;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莒南、沂南两县为临沂葡萄生产重点县;进入80年代中期后,平邑、莒南等县发展葡萄较快。1989年~2001年,平邑县葡萄产量一直居临沂首位,其中1991年、1995年分别占临沂葡萄总产的48.6%和42.1%,1991年平邑葡萄产量仅次于平度列全省第2位,1994年列全省第3位。90年代中期以来,沂水县葡萄生产发展迅速,2002年沂水葡萄产量达到18041t,居全市第1位,2004年沂水葡萄产量45376t,占全市的44.25%。
  2003年临沂葡萄产量超过500t的乡镇有33个,其中3000t以上的有9个,沂水县泉庄乡葡萄产量15000t,占全市的17.4%(表10-3)。
  莒南县的葡萄生产在李云章等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下,无论是品种引进,还是栽培技术,大都走在全区前列。1966年该县大店公社峰山后大队3年生玫瑰香葡萄园666.7㎡产1152.5kg;1982年岭泉公社砖瞳大队14.5h㎡成龄黑虎香葡萄园666.7㎡产2900kg;1987年~1989年岭泉镇后柴沟7~9年生玫瑰香葡萄园三年平均666.7㎡产3106kg;1990年~1999年石莲子镇李家埠52h㎡巨峰葡萄园(3~12年生)平均666.7㎡产2449.2kg等,均为临沂同时期葡萄大面积丰产优质的典型。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