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葡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199
颗粒名称: 第十章 葡萄
分类号: S663.1
页数: 14
页码: 200-213
摘要: 葡萄,古名蒲陶、赐紫樱桃,是临沂古老果树之一。葡萄性平、味甘,在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胃痛腹胀、心血 管疾病等方面有一定功效。
关键词: 浆果类 葡萄

内容

第十章葡萄
  葡萄,古名蒲陶、赐紫樱桃,是临沂古老果树之一。沂山山旺中新纪化石中就有古葡萄、秋葡萄等葡萄的近缘种。临沂葡萄属资源丰富,栽培历史久远,目前已形成了沂水泉庄、平邑武台、鄰城高峰头、莒南石莲子等远近闻名的葡萄生产基地。葡萄浆果色艳多汁,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葡萄浆果含总糖14.6g、蛋白质0.5g、滴定酸0.62g、脂肪0.6g、果胶0.29g、钙11.5mg、磷12.0mg、铁0.3mg、维生素A0.04mg、维生素C4.0mg等。葡萄浆果除鲜食外,还可用于酿酒、制汁。葡萄性平、味甘,在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胃痛腹胀、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一定功效。
  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葡萄是沂蒙山区的古老果树,早在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约1800万年)形成的沂山山旺化石中,就发现有葡萄的近缘种:古葡萄(Vitissinomiocenica)和秋葡萄(V.romanetii)。目前沂蒙山区植被未被破坏的地方,如蒙山的野葡萄沟(图3一24)及白云岩、费县玉带山等仍分布有大量的野生葡萄,其中中新纪时的秋葡萄尚有分布,表明在远古时代,葡萄已经在沂蒙山区生长繁衍。临沂人工栽培葡萄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建于明朝初期(距今600年前)的蒙阴县北楼迎仙桥、明正统年间(1436~1449)的沂南县苗家曲信量桥均刻有葡萄(大粒大穗)丰架浮雕,看出元明时期鲜食葡萄栽培在沂蒙山区已较普遍。临沂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沂州志》就有葡萄的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费县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城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费县志》、宣统二年(1910)《蒙阴县志》等都将葡萄列入果之属。清康熙十三年(1674)《沂州志》记载葡萄“有紫白两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记载葡萄“有水晶马乳两种,又有野葡萄赖葡萄曰草荔枝”;清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记载“葡萄有紫白青长圆数种”;可见明清时期沂蒙地区的葡萄种质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乾隆二十年(1755)沂州西石梁人丁宜曾在《农圃便览》记载:清明架葡萄;六月,葡萄取旺枝如指粗者,就原架下压盆内,实以肥土,用冷肉汁或米泊水勤浇之,白露前后栽下;葡萄落,净叶卸架,以潮润土培根。修去编枝,束成圈;上用草覆,不可漏水。表明明清时期临沂已实行冬季埋土防寒、春季架枝的栽培方式,以及用压条方法繁殖苗木,这些技术与近代葡萄管理技术基本一致。
  据记载,19世纪以前,临沂一直栽培的是东方品种群中中国古老的一些品种,如牛奶、龙眼等。1896年,德国人华德胜引入欧洲葡萄品种玫瑰香、甜水及美洲葡萄黑虎香等,在费县洋山咬舌子沟东南坡建园,这是临沂引进欧美葡萄品种的开端。虽然临沂栽培葡萄的历史悠久,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多为庭院零星栽培,面积产量都很小。民国23年 (1934)《中国实业志》上仅记载了临沂有费县、日照两个县成片栽植葡萄,民国22年(1933)两县栽植8800株,产量909t。后据华i匕实业总屠统计泯国31年(1%2)蒙阴、费县、日照、郓城4县共有葡萄1720株,产葡萄246。可见战乱对葡萄生产破坏的严重程度。
  新中国成立后,临沂的葡萄生产开始恢复发展,并由庭院零星栽植逐步发展到大田成片栽植。1955年,莒县浮来山园艺场在第一生产队种植玫瑰香葡萄;1956年,莒南县大店的宣文岭、岭泉的西岭泉等几个果园,在果园内成片栽植龙眼等品种;1958年沂南县历山园艺场、北大山林场分别建立葡萄园,品种为黑虎香、玫瑰香、龙眼。1959年,临沂葡萄产量310t,较1952年(185t)增加67.6%。60年代初期,农村开始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葡萄园,如1964年莒南县大店公社峰山后大队栽植玫瑰香300株。70年代后期,由于对酿酒葡萄品种需求增加(主要由青岛葡萄酒厂、连云港果酒厂收购),葡萄栽培面积的增长速度加快,如莒南县岭泉公社砖瞳大队仅1976年就栽植葡萄(黑虎香)10.67h㎡。1979年临沂葡萄产量1025t,是1952年的5.54倍。
  葡萄真正的大发展是在80年代后,当时国营莒南县葡萄酒厂投产,带动了北醇、白羽等酿造品种以及黑虎香等兼用品种的发展,同时由于栽植葡萄的经济效益要远好于粮食作物,促使葡萄的栽种面积迅速扩大。1980年,郯城县葡萄面积40応,1985年增长到400h㎡。80年代以来蒙阴县将葡萄作为农村庭院开发的重要项目,建立了大量小型葡萄园,该县城关镇八大峪村家家都有葡萄栽植,有的户年产2000kg以上。1987年沂南县苏村镇西李庄李德纯一次引进巨峰葡萄10万株,栽种面积16.67h㎡。1987年临沂葡萄面积1899h㎡,是1980年(107h㎡)的17.8倍;1988年葡萄产量24434t,是1980年(640t)的38.2倍。此期平邑、临沂、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列入山东省葡萄生产重点县(市)。80年代后期,由于巨峰葡萄的过度发展,成熟期过于集中,价格下跌,有些地方出现了毁园改种现象。90年代前中期,葡萄生产发展平稳,1990年~1996年,面积年递增4.4%;90年代后期葡萄发展较快,1996年~2000年,面积年递增23%。2001年,葡萄的总产量73536t,列居临沂第四大水果,2003年全市葡萄发展到8686h㎡,产量达到86216t,2004年全市葡萄总产增加到102537t(表10-1、表10-2)。50年代至60年代,沂水、平邑等县葡萄生产相对集中;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莒南、沂南两县为临沂葡萄生产重点县;进入80年代中期后,平邑、莒南等县发展葡萄较快。1989年~2001年,平邑县葡萄产量一直居临沂首位,其中1991年、1995年分别占临沂葡萄总产的48.6%和42.1%,1991年平邑葡萄产量仅次于平度列全省第2位,1994年列全省第3位。90年代中期以来,沂水县葡萄生产发展迅速,2002年沂水葡萄产量达到18041t,居全市第1位,2004年沂水葡萄产量45376t,占全市的44.25%。
  2003年临沂葡萄产量超过500t的乡镇有33个,其中3000t以上的有9个,沂水县泉庄乡葡萄产量15000t,占全市的17.4%(表10-3)。
  莒南县的葡萄生产在李云章等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下,无论是品种引进,还是栽培技术,大都走在全区前列。1966年该县大店公社峰山后大队3年生玫瑰香葡萄园666.7㎡产1152.5kg;1982年岭泉公社砖瞳大队14.5h㎡成龄黑虎香葡萄园666.7㎡产2900kg;1987年~1989年岭泉镇后柴沟7~9年生玫瑰香葡萄园三年平均666.7㎡产3106kg;1990年~1999年石莲子镇李家埠52h㎡巨峰葡萄园(3~12年生)平均666.7㎡产2449.2kg等,均为临沂同时期葡萄大面积丰产优质的典型。
  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临沂栽植葡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18世纪《农圃便览》一书详细记载了当时葡萄栽植的压条繁殖、越冬防寒等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临沂葡萄栽植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零星庭院栽植发展到大田栽植,夏季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贮藏加工、保护地栽培等技术被推广应用,葡萄栽培技术在科学化、集约化方面有了较大进步。
  一、繁殖
  葡萄在古代主要沿用实生繁殖。明清时期,临沂已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繁殖葡萄植株,《农圃便览》记载了当时的压条方法是“原架下压盆内,实以肥土。”60年代开始采用硬枝扦插方式育苗,因其操作简单易行,繁殖较快,远优于压条繁殖,成为当时葡萄育苗的主要方式。以后又发展了绿枝抨插、嫁接等繁殖技术,但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硬枝扦插育苗有平畦和城畦两种方式,时间选拝在春季土温升到10℃ ~20℃时(清明前后),株距10~15cm,行距30~40cm,插穗长度多用2一3芽。扦插时对插穗进行催根处理,可用冷床、温床和化学药剂催根,其中化学药剂催根因其简单有效,应用较多,主要采用的药剂是荼乙酸、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80年代大多应用硬枝抨插地膜覆盖技术,用单芽或双芽插条,直接扦插,留顶芽在膜上,芽上覆土少许,由于该法增温保墒效果好,育苗成活率较高。80年代后期,冬季又使用营养钵在塑料大棚中繁育葡萄苗,大大加快了优良品种的繁育。费县上冶镇90年代初曾应用葡萄硬枝倒催根技术育苗,效果也较好。难生根的品种(如藤稔)也可以扦插繁殖,90年代中后期沂水县马站镇在育苗时采用电热温床催根,辅之化学药剂催根,藤稔葡萄的扦插成活率几乎百分之百。
  嫁接法在葡萄生产中应用较少,多用于优良品种的快繁,或用于大树改换良种。育苗时一般在生长季采用绿枝劈接法,在砧木苗上直接接品种。大树改换良种时多用“土接法”,即早春将葡萄主蔓短截留5-10cm,采用硬枝劈接,一个主蔓接1~3个头,最后将整个接穗、接口和砧木用湿润细土培成土堆,并用塑料薄膜罩住。1977年莒南县岭泉公社砖瞳大队在9年生黑虎香上嫁接白羽,1987年坪上镇南牛庙村在7年生黑虎香上嫁接康太,2000年沂水县新民官庄乡嫁接红提葡萄,效果均好。
  二、栽植
  葡萄在临沂春秋两季均可定植。《农圃便览》载有葡萄“白露前后栽下”,可见明清时期多是秋季定植。五六十年代时,不讲究定植质量,有的就随意的栽植在地堰上。80年代后开始普遍采用开大沟深翻改土栽植,也有的在春季用接穗直插建园,接穗一般长3~4芽,每穴插2条。90年代末期沂南县张庄镇林业站应用营养袋绿苗夏季定植黑提葡萄,成活及长势均好。
  栽植时株行距依据架式、品种、技术而定,总体演变是由稀变密。棚架式行距80年代以前5~6m,株距1~2m,以后变为行距3~4m,株距1~1.5m;单篱架式80年代时行距2~3m,株距1~1.5m,90年代渐变为行距1~2m,株距0.5~1m。
  三、土肥水管理
  70年代以前,葡萄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很少用化肥;80年代,化肥施用量逐渐增加,当时主要施用以氨水、碳铵为主的氮肥,后由于偏施氮肥,树势旺长,病害增加,开始重视配方施肥,一般是年中分别施用基肥、追肥和叶面喷肥。基肥在采收后施入,尽量早施,以农家肥为主,结合施入过磷酸钙等磷肥,施肥量每666.7㎡1250~2500kg,高产园片甚至能达到5000kg;追肥每年2~3次,以速效肥为主,第一次在早春萌芽前后,施用尿素、碳铵等氮肥,第二三次分别在坐果后、浆果开始成熟时施用,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一般100kg果施纯氮1kg,氮、磷、钾的比例约1:0.5:0.7~1.2。叶面喷肥一年4~5次,花期喷硼肥混合氮肥,果实膨大期喷氮肥,果实着色期前后喷磷钾肥。
  80年代以前,葡萄园面积小,管理粗放,浇水不受重视。80年代发展起来的葡萄园,大多建在平原地或山间平地,有一定的水浇条件,每年灌溉4次左右,灌水时期分别是萌动时、花序出现至开花前、幼果豆粒大小左右、采收后。在临沂气候条件下,年内4次浇水对葡萄高产十分重要。无论棚架栽培或篱架栽培,幼龄园大多实行间作,间作物一般是矮棵的作物,如花生或豆类等,成龄园一般不再间作。莒南、沂水、费县部分园片,在成龄园间作草莓,方法是采用大小行栽植或适当稀植,间作行一般起双垅,每城栽种2行草莓,行株距35cmx20cm,实行一年一栽制。
  四、整形修剪
  解放前葡萄一般不整形,任其自然爬架(多为棚架)。50一60年代,采用自由形,也有的用龙干形,主侧枝无固定数量,以充分利用架面为原则,自由配置在架面上。70年代主要采用单壁篱架扇形整枝:不留主干,主蔓从地面培养,在架面上呈扇形布置。主蔓上不规则地配置侧蔓,侧蔓上选留结果母枝,也可宜接在主蔓上配置结果母枝。主蔓的多少视株距大小而定,株距1.5~2.0m,留4~6个主蔓;株距小于1.5m,留3~4个主蔓。80年代随着巨峰葡萄的推广,双壁篱架逐步得到应用。莒南县岭泉公社后柴沟村1987年调查,8年生巨峰葡萄双十字型双壁篱架(U形叶幕结构)坐果率42.7%~61.3%,单壁篱架36.4%;费县1999年调查,3年生巨峰葡萄采用Y形架比单壁篱架平均穗重高55g,着色期提前3~4天,病果率低3.44%,且穗形丰满,口感好。
  50年代以前,葡萄基本不进行夏剪,冬剪仅仅是将枯枝、不成熟枝、过长枝削去。1953年起,平邑县天宝山园艺场对30年生29株龙眼、牛奶葡萄(棚架)进行了以缩剪主蔓为主的修剪,刺激后部隐芽萌发,并在生长季节进行了摘心、疏果、剪穗尖等夏季修剪。60年代开始推广剪枝(主要是冬季修剪)技术,夏季修剪也逐步得到重视。冬季修剪时,因品种、架式等因素采用不同的修剪手法:玫瑰香采取中、短梢修剪,巨峰等品种因基部芽不充实,采取中梢修剪;龙干形、水平形整形时用短梢修剪,扇形整形时用混合修剪法,并有计划的更新复壮枝蔓。夏季修剪主要是除萌、定梢、摘心、除副梢、除卷须。莒南县玫瑰香葡萄的夏季修剪一般在芽眼萌发后抹除瘦弱、畸形、病虫芽,新梢长至3~5cm时定梢,666.7㎡留7000条上下,梢距10cm左右。新梢9叶左右时摘心,穗前留存3一5叶,新梢第一次摘心及引缚于花前一周内结束。对易落花落果的巨峰系品种,实行重摘心,花序以上留1~3叶,以后用副梢补充叶面积。对副梢只保留结果枝顶端1~2个副梢,留3~5叶反复摘心,其余副梢全部贴跟除去。
  五、花果管理
  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市场对果实质量的要求,果农普遍重视了花果管理。主要措施是疏花序、疏果穗、整理果穗、果实套袋。在莒南县,玫瑰香疏花序于初花前结束,结果系数保持在1.3左右,壮枝留双穗,中庸枝留单穗,在花序顶端掐去全长的1/3~1/4;巨峰系一般保留每穗30-40个果粒。90年代后期,为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残留,生产外观好的果品,开始采用套袋栽培,红提、黑提等欧亚种葡萄品种应用较多。沂水县龙家圈乡果树站1998年选用红、蓝、紫、无色4种塑膜袋,套京亚、巨峰葡萄,获得了套紫色塑膜袋果粒增重的效果。
  玫瑰香、巨峰等品种生长期极易再次产生花序,生产上可用于一年两次结果或延迟结果。玫瑰香一般在5、6节位的叶片长约3cm时,在花穗前留2~3片叶摘心,摘心后顶端留1~2个夏芽副梢。花后2周剪除暂留的夏芽副梢,剪后4~6天冬芽萌发。为获得优质的二次果,一二次果的产量比例为7:3左右,666.7㎡总产量控制在2250kg以下。部分果农为获得更多的二次果,疏去一次花序,专门用二次花序结果,此法相当于延迟结果。
  90年代中期,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无核葡萄技术开始应用。郯城县高峰头、归昌葡萄园,在开花前一周及盛花后10天,用100ppm赤霉素沾花(果)穗,可使葡萄无籽并促进早熟;有的还在巨峰葡萄上喷施200~300倍的%,减缓新梢生长,减轻摘心的工作量,同时使果穗完整紧凑。莒南县十字路镇赵庄子村6年生巨峰葡萄应用葡萄优质早熟剂在盛花期及10天后浸穗,可使无核率达84%以上,成熟期提前15-20天。
  六、病虫害防治
  临沂夏季高温多雨,葡萄的病害发生较重,虫害相对较轻。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于病虫害基本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任其发生。60年代以后,逐步应用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病害,取得了不错的防治效果;70年代后,由于多菌灵等农药的应用,才较为有效地控制住了病虫害的危害。
  1958年鲁中南果调组的《沂南县果树资源调査总结报告》中记载当时葡萄的主要病虫害是“天蛾、天牛及黑痘病、褐腐病、毛毡病”。1972年山东农学院在临沂地区调査,当时葡萄主要病害是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黑腐病、蔓割病。80年代以后,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叶斑病为重点病害,穗轴褐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在个别年份发生较重,康太、康拜尔早生葡萄根系褐腐病也有所发生。葡萄虫害一般为害不重,主要是葡萄叶蝉、金龟子、根结线虫等,混栽的果园桃蛀螟较重,庭院葡萄透翅蛾较重。临沂市植保站李长存(1990)调查临沂葡萄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个别园片发生较重。
  80年代中期以前,玫瑰香为主要栽培的品种,黑痘病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病害。随着巨峰取代玫瑰香成为主要的栽植品种,黑痘病发生变轻,成为次要的病害。90年代红提、黑提栽培面积扩大,黑痘病又成为主要的防治对象。
  对葡萄病虫害,重点抓前期防治,芽萌动前、萌动期喷布铲除剂,花前花后各喷一次杀菌剂,以后间隔15天左右交替喷布波尔多液及其它杀菌剂。陈修会(2000)使用68.75%易保1000倍液防治黑大粒葡萄黑痘病,防效为96%。虫害根据发生情况喷万灵、氯戊菊酯等杀虫剂防治,李玉涛(2001)喷布15%安打3500倍液防治藤稔葡萄透翅蛾、大青叶蝉,防效良好。葡萄套袋也能取得较好的防病防虫效果。
  七、贮藏加工
  葡萄贮藏性差,过去葡萄主要用于鲜食,供应当地市场,没有贮藏的习惯。80年代后期,贮藏技术提高,开始在冷藏库中贮藏葡萄。葡萄贮藏温度选择一1℃或0℃,包装箱内衬以0.04mm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袋,袋内放入保鲜剂(主要成分是焦硫酸钠和焦来硫酸钾与缓释剂)效果更好。90年代后期莒南县李家埠村等葡萄产区使用微型冷藏保鲜库贮藏保鲜葡萄,可贮至翌年4月。莒南县石莲子镇先后建立起微型冷藏保鲜库70余座,年贮藏保鲜葡萄1000余t。微型冷藏保鲜库由贮藏室、机房和缓冲间三部分构成,配用冷风机通风致冷,48小时内能使葡萄果实温度降至0℃,并使库温稳定维持在-±0.5七。微型冷藏保鲜库与保鲜袋、保鲜剂结合进行贮藏效果更好,其工序是:采收选择优质葡萄→果穗整理→产地装入内衬聚乙烯保鲜袋的果箱f果穗间隙加葡萄保鲜剂〜入冷库±0.5T敞口预冷10一12小时f扎紧袋口、封箱码垛f一l±0.5T下贮藏。
  临沂的现代葡萄酒生产始于100多年前。据记载,清光绪年间(1896年以后),德国人华德胜在费县建酿酒作坊,酿制并出售葡萄酒,与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1892年创建)属于同一时期。六七十年代,青岛葡萄酒厂从费县马庄公社批量收购毛葡萄,主要用于红葡萄酒调色调酸,济宁酿造厂也利用费县毛葡萄酿酒。1982年,莒南县酒厂葡萄酒车间成功试产红、白葡萄酒,1984年葡萄酒车间从酒厂析出成立莒南县葡萄酒厂,当年生产葡萄酒1376t,主要产品“峙嵋山”牌红葡萄酒、“峙嵋”牌白葡萄酒分别于1987年、1990年获地区优质产品称号。同一时期,在日照县也建了一座葡萄酒厂。80年代中期,曾有小型加工厂用当地葡萄生产葡萄干。近几年,临沂的葡萄加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产品是葡萄酒和糖水罐头。平邑县地方镇的一些果品加工厂生产糖水葡萄罐头,年产量达数千吨,销往全国许多地区;位于河东区的山东悦达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多个品种。
  八、保护地栽培
  葡萄是临沂最早进行设施栽培的果树树种之一。90年代起,葡萄保护地栽培开始发展,一般采取日光温室促成栽培。1992年莒南县石莲子镇李家埠村进行了葡萄和草莓春暖式塑料大棚保护地立体栽培,9个棚0.28h㎡,当年666.7㎡产葡萄(凤凰51、乍娜、康太)1.35t、草莓(戈雷拉)0.76t,均比露地栽培提早成熟1个多月。1997年平邑县地方镇西瑶草村在8年生巨峰葡萄园内建起了三拱联体拱圆式大棚,占地0.25h㎡;1998年沂南县苏村镇进行日光温室葡萄栽培,5个葡萄日光温室全部试验成功;1999年临沭县职业中专在日光温室栽植的8611葡萄,次年666.7㎡产2.28t;2000年蒙阴县蒙阴镇徐家沟村栽植的红双味、乍娜葡萄,15个温室0.72h㎡,次年666.7㎡产1.396t0全市2000年葡萄设施栽培面积93.6h㎡,当年产量1400t,产值1900万元。葡萄在温室内多年栽培,果穗变得小而松,大小粒严重,着色暗,连续丰产性变差,葡萄保护地栽培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为此,一些地方(费县等)实行一年一栽制栽培,即当年春季定植苗木,冬季扣棚,第二年春果实采收后,将植株拔除,重新定植新的植株。冬暖式塑料大棚葡萄一般于5月下旬6月上旬成熟,提前2个月上市。
  综合各地温室栽培葡萄的主要经验是:1.选择极早熟、早熟和中早熟葡萄品种,主要有京亚、巨峰、乍娜等。2.人工低温处理,当自然最低气温低于7.2℃时,即及时扣棚并盖上草帘,夜间拉帘并打开放风口降温,白天盖帘并关闭风口以保持低温,约30天。3.加强温湿度管理,扣棚前充分灌水后覆盖地膜以提髙地温。萌芽至开花期,最适温度20℃ ~25℃,夜间8十以上,湿度80%;花期最适温度21℃ ~26℃,夜间12℃以上,湿度60%;果实膨大期至着色成熟期,白天温度在28℃~30℃,夜间15℃左右,湿度60%~65%。4.选用适宜的修剪方法,一是重短截法,在采果除膜后,对结果枝留2个芽重短截,促发的新梢作为来年结果枝,冬剪时留5~7芽短截;二是留副梢法,采果除膜后至7月中旬,将原结果枝留副梢培养,所留副梢作为来年结果母枝,冬剪时在副梢上留3-5个芽修剪;三是长留梢法,由于受棚内光照和营养的影响,很多底部芽分化不良,所以冬剪时留中上部饱满芽作为来年结果芽,一般留7~10个芽修剪。修剪时,以上3种方法可配合应用。
  第三节临沂葡萄种质资源
  按地理分布和生态特点,一般把葡萄属的各个种分为三大种群,即欧亚种群、东亚种群、北美种群。沂蒙山区原产有东亚种群的4个种,以及近缘的蛇葡萄属3个种。欧亚种群、北美种群均系引进。
  一、野生葡萄种类
  1.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
  为强壮的藤本,多攀援于乔灌木及岩石上。嫩梢绿带红色,被中等白色绒毛,成叶心脏形,较厚,锯齿钝有尖,全缘或3裂,裂刻较浅,叶面成网皱状。多雌雄异株,果穗小,果粒圆形,直径约8~11mm,紫黑色。费县、蒙阴、平邑、沂水、沂源、领取均有分布。
  2.毛葡萄(V.quinquangularis Rehd.)
  强大藤本。嫩梢绿带红色,密生锈色蜘蛛丝状绒毛;叶面有稀疏绒毛,成叶卵形或近五角形,长9~13cm,宽近似,中厚,平滑,有光泽,叶缘向上,近全缘,叶背锈绒密生。雌雄异株。果穗小,平均穗重30g;果粒小,圆形,紫黑色。蒙阴、费县、苍山、平邑有分布。
  3.蘡薁(V.thunbergii Sieb.et Zucc.)
  又名董氏葡萄。细长藤本。嫩梢被锈色绒毛,较密;成叶宽卵形,9.10cmx8.59cm,多为5裂,少数3裂,裂刻深,叶缘锯齿疏钝。果粒圆形,紫黑色。果汁深红紫色,含糖量为14.6%,含酸量为1.35%。平邑、蒙阴、费县、沂水、沂源、日照有分布。
  4.葛藟(V.flexcuosed Thunb.)
  强大藤本。嫩梢绿色,被中等灰白色绒毛;成叶中大,9.0cmx9.5cm,近圆形,叶缘向上,全缘,少数3裂,浅,叶缘锯齿形。雌雄异株,果穗圆柱形,9.0cmx3.5cm,果粒圆形,小,紫黑色。费县、蒙阴、平邑、沂水、沂源有分布。
  5.葎叶蛇葡萄(Ampelopsishtunulifolia别名水葫芦桃。强大藤本。嫩梢红色,无绒毛;成龄叶片中大,近圆形,中厚平展,钝齿,全缘或浅3裂。果穗极松散,果粒小,扁圆形,无香味。费县、蒙阴、沂水、苍山有分布。
  6.蛇葡萄(A.sinica Miq.)
  木质藤本。嫩梢红色,有刺毛;成龄叶片心脏形,较厚,背面具刺毛,全缘,圆钝锯齿;果穗、果粒小,百粒重24g,种子1粒。蒙阴县分布较多,费县、平邑、沂水也有分布。
  7.白蔹(A.japonica Thunb.)
  当地名为山地瓜、山芋头。藤本。嫩梢黄绿色,无绒毛。掌状复叶。果穗分枝,仅1~3个果粒;粒小,扁圆,稍甜。费县、蒙阴、平邑、沂水、沂源有分布。
  二、栽培葡萄种类
  临沂栽培的葡萄基本属于欧亚种、北美种及欧美杂交种。1.欧亚种(V.vinifera L.)
  又称欧洲葡萄,临沂境内栽培有其2个品种群。
  (1)东方种群幼叶无绒毛,新梢多为赤褐色,粗壮。叶背光滑。生长势强,生长期长,果枝结实力较低。果穗大,颗粒大或中大,果肉脆而多汁。抗旱力强。该品种群在临沂栽培历史悠久,龙眼、牛奶、鸡心等均属此品种群。
  (2)西欧品种群幼叶绒毛密生,呈桃红色。新梢较细,呈淡褐色。叶背具绒毛。生长势较弱,但结果枝多,结果系数高。果穗较小,单株产量较低,生育期较短。多系酿酒品种,如佳利酿等。
  2.北美种(V.labruscaL.)
  幼叶具浓密绒毛。成叶大而厚,叶表面呈暗绿色,有光泽,叶背密生灰白或褐色绒毛。卷须连续着生。果穗小或中等大。果粒圆形,肉质软,有肉囊,种子与果肉不易分离,有草莓香味(也称狐臭味),如康可、香槟(紫冠)等均属北美种。
  通过人工反复杂交育出欧美杂交种,这些杂交后代的特性有的倾向于美洲种,如康太等;有的倾向于欧亚种,如巨峰品种群。
  第四节品种描述民国时期,临沂栽培的葡萄大多为原产我国的欧亚种。50年代沂南县栽培的品种除黑虎香、玫瑰香外,还有马奶、羊奶、香葡萄、猫奶、龙眼、鸡心等我国原产品种。60一70年代引入了白羽、北醇、佳利酿等酿造品种及巨峰等鲜食品种,以后黑奥林、藤稔、红地球、黑提等日本及欧美的品种发展较快。临沂先后引入葡萄品种43个,目前以巨峰系的品种栽植面积最大。现将品种特征描述或列表介绍如下。
  1.龙眼
  又名秋紫,原产中国。欧亚种。
  果穗大,圆锥形,果粒着生较紧密,平均穗重694g,最大1800g。果粒中等大,平均粒重6.09g,最大8.2g,近圆形。果皮中等厚,紫红色,果粉多。果肉柔软多汁,味甜酸,无香味,含糖16%,含酸0.6%,出汁率71.58%左右。品质中上。9月中下旬成熟。
  树势极强。嫩梢绿色。幼叶上下表面有稀疏白色茸毛,略带红褐色。成叶中大,肾形,近全缘或浅5裂;叶面较为平滑,叶背无茸毛,锯齿圆钝,叶柄微红色,叶柄洼开张,宽拱形。
  2.康太
  辽宁省园艺研究所从康拜尔早生群体中选出的四倍体自然芽变品种。80年代引入。
  果穗大而整齐,圆锥形,平均穗重330g。果粒着生紧密,着色容易且一致,果粒大,圆形,平均重8.1g,最大达15g。果皮黑紫色,果皮厚而韧,果粉多,果皮与果肉不易分离。果肉软,多汁,果汁无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有浓郁的香味,品质中上。属早熟品种,比巨峰品种早熟20天左右。
  嫩梢绿色,密生绒毛。成龄叶片大,圆形或心脏形,叶面平展,深绿色,叶背密生毯状绒毛。花序和花蕾大,成熟枝条为褐色,质地坚硬,节间较短。3.藤稔
  欧美杂交种,四倍体.是巨蜂系第三代特大粒鲜食葡萄新品种90年代初期引人。
  果穗中等大小.平均重600~700段最大穗重1000艮果粒短椭圆形或圆形,巨大,粒重15一20g,大小均匀果皮紫黑色,有果粉,光泽度好;果皮薄易剥离,果肉肥厚,裂果少。肉质中脆,味甜多汁.可溶性固形物18%以上,果实有香味,品质上。8月上旬成熟;
  树势较强,枝条生长较为直立;嫩梢绿色带浅紫红色,幼叶淡粉红色,成龄叶片大而厚,叶形近圆,呈中~深5裂。花序中等大,每花序平均有180朵花抗真菌病害能力强于巨峰,一年生枝赤褐色,节间中等长,冬芽肥大,绿色。
  4.玫瑰香
  原产英国,属欧亚种。19世纪末期引入果穗中等大,圆锥形,果粒着生中密或緊密,平均穗重350g,最
  大820g°平均粒重4g,最大6g果皮紫红或紫黑色,果粉较厚肉脆多汁,有浓郁的玫瑰香味,含糖18%一20%,含酸0.5%一0.7%,品质上。出汁率76%以上。8月底成熟(图10.1)。
  树势中等。新梢绿色,有稀疏黄白茸毛。幼叶黄绿,略带紫红。成叶中等大,心脏形,黄绿色,有5裂,上侧裂较深,叶缘向上弯曲,锯齿大,中锐。叶柄洼开缝为楔形。
  5.京亚
  欧美杂交种,四倍体,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从黑奥林实生
  苗中选育出的早熟品种。90年代初期引入。
  果穗圆锥形或圆柱形,平均穗重478g.最重1070g.果粒着生中密,平均粒重10.8g,最大20g,椭圆形,紫黑色,果粉厚,皮中厚,肉质较软,汁多酸甜,微有玫瑰香味。含可溶性固形物13.5%一18.0%,含酸量0.65%~0.9%,品质上。7月中下旬成熟;植株长势较强,花序小,副梢结实力强。着色早而快,不裂果.不脱粒.无日灼,耐运输。抗病力强,对黑痘病、白腐病、霜霉病等均有较强的抗性。用赤霉素处理易得无核果。成熟早,适于大棚、温室栽培和盆栽。
  6.巨峰
  欧美杂交种,原产日本。70年代初期引入。
  果穗大,圆锥形,平均重400g,最大850/果粒大,椭圆形,平均粒重10g,最大重15g。浆果着生疏紧不等。果皮中厚,紫黑色,果粉厚,果刷短,运输易脱粒。果肉较软.具肉囊,味甜多汁,有草莓香味。品质中上。8月中旬成熟(图10.2)。
  树势旺盛。新梢长势很强,绿色略带紫褐色,密生灰白色的茸毛。成叶大,厚而粗糙,心脏形,5裂。成熟枝条紫褐色,节间长。芽眼萌发率92%。每结果枝平均花序数1.5个,副芽、副梢结实力均强,极易产生二次果。
  7.京秀
  欧亚种。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杂交育成,1994年通过鉴定。90年代中期引入。果穗圆锥形,平均穗重450g,最大达1000g以上。果粒着生紧密,椭圆形,平均粒重7~9g,果皮呈玫瑰红色或鲜红色,肉质脆,味甜多汁。含糖量15.0%~17.5%,含酸量0.46%,品质上等。7月上中旬成熟。
  生长势较强,结果枝率中等,枝条成熟好。不裂果,无日灼,落果轻,坐果好,找丰产。果粒着生牢固,耐运输。
  8.红地球(红提、晚红)
  欧亚种。美国杂交育成。90年代中期引入。
  果穗圆锥形,平均重880g,最大穗重达2000g左右。果粒着生紧密,圆形至卵圆形,平均粒重12.2g,最大达22.0g。果皮中厚,深紫红色。果肉硬而脆,甜酸适口,含可溶性固形物16.3%,品质极佳。果刷粗长,耐拉力强,不易脱粒,每粒果含种子3~4粒。极耐贮运。10月中旬成熟(图4-78)。
  树势生长旺盛,枝条粗壮。结果枝率为68.3%,每个果枝着生1~2个果穗,果粒大小整齐,成熟一致。适宜中、小棚架和高篱架栽培以及中短梢混合修剪。极丰产。
  9.黑提
  属欧亚种,包括黑大粒和瑞必尔两个品种,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临沂90年代中期引入。
  (1)黑大粒果穗较大,长圆锥形,穗重500~700g,最大1500g。果粒呈卵圆形,平均粒重10g左右,着生紧密。果皮厚,蓝黑色,黑亮如漆,极美观。果粉厚,果肉硬脆,能削成薄片。果汁紫红,味甘甜爽口,含可溶性固形物18%以上,品质优良。果粒着生牢固,耐拉力强,极耐贮藏运输,贮至翌年二三月份,风味不变。.
  (2)瑞必尔果穗大,圆锥形,平均穗重500~600g,最大穗重1200g。果粒近卵圆形,单粒重10~12g。黑紫色,果肉硬脆,含可溶性固形物在18%以上,极耐贮运。
  黑大粒与瑞必尔生长势强,芽眼萌发率高。每果枝平均花序数在1.5个以上。极丰产,抗病性强。果实易着色,成熟一致,不裂果,不落粒,于9月底至10月上旬成熟。适于篱架或棚架栽培。
  10.无核早红(8611)
  欧美杂交种,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杂交育成。90年代后期引入。
  果穗中等偏大,圆锥形,平均重400~500g。果粒中等,经处理后8~10g,最大13g。果粒着生紧密,果皮淡红到紫红色。果肉较硬,无核,充分成熟后稍有草莓香味,可溶性固形物13%~14%。7月上旬成熟。
  树势旺盛,枝粗叶大,早果性好,且连续丰产。结果以双穗为多,无落粒、裂果现象。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