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杏在境内经过长期栽培,从北魏至明清时期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集中反映在《齐民要术》和《农圃便览》中。改革开放以来,杏果品价格上升,其种植规模、良种化水平提高,生产条件等随之显著改善,杏树栽培技术研究也相应加强,使延续千年的传统粗放栽培方式开始走向较为科学规范的栽培模式。
一、繁殖
《齐民要术•种梅杏篇》记述杏的繁殖方法有实生繁殖和分株繁殖。乾隆二十年(1755)沂州西石梁人丁宜曾所著《农圃便览》记:“好杏取极熟者,带肉埋土粪中,至春芽出,即移别地……李接桃实毛,梅接杏实甘。”说明早期先民们对杏的选种、选砧、育苗、选地栽植及实生幼苗易于驯化的规律都有了较高水平的认识。古时采用结果性状较好的母树上的杏果,取仁种植,俗称子母杏。
18世纪以后,杏的嫁接繁殖逐渐增多,当时砧木大多采用坐地实生苗。50年代后砧木多选用当地普通杏的中晚熟小果实生类型,习惯上称土(毛)杏或羊屎蛋杏,其种核较小,离核,种仁饱满,种核约700粒/kg。80年代也有的用西伯利亚杏做砧木,嫁接亲和力也较好。少量处理杏核时,待果实充分成熟,去果肉(可沤制),充分干燥后(摇动杏核有响声),放在通风干燥处贮藏,于11月下旬进行沙藏层积,90~100天后催芽播种。沂水县诸葛镇果树站田宝江(1992)对未经层积的杏仁和当年夏季新采的杏仁用赤霉素打破休眠:取出杏仁,浸入50~60mg/L的赤霉素8小时,冲洗后播种,发芽率可达92.4%~94.5%, 生长正常。
培育嫁接苗常采用芽接和枝接两种方法,芽接多用丁字形芽接或带木质部嵌芽接,T字形芽接多在6月上旬或8月雨季过后,嵌芽接春、夏、秋皆可。枝接多于春分至清明采用切腹接或劈接,以蜡封接穗成活率较高。费县费城镇果树站唐公田等(1998)试验了杏“三当”快速育苗技术,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苗。其技术要点是:阳畦播种,覆盖地膜,肥水轰苗,适期嫁接(6月上旬),及时(接后3天)剪砧,当年平均苗高130cm。
80年代中后期,苍山、平邑、临沂等地有的桃园在5一10年生的桃树上改接杏树,当地称“桃改杏”,生长结果情况良好,并且还可早熟2-3天。费县费城镇90年代后期对山岭地高龄杏树高接换头技术进行了试验,提出高龄杏树(20年生以上)高接换头以春季高位回缩,于夏季(6月份)在当年萌条上芽接,嫁接成活率高(95%),树冠恢复快,适于结果部位严重外移的高龄杏树改造。
二、栽植
《齐民要术》记载“杏密栽则子细而味亦不佳”。《农圃便览》记载:“杏行宜稀,宜近人家。树大移栽,多不茂。”可见本境在早期对杏树选地(土质肥沃、避风、避寒)、选苗木、栽植密度及栽植方式等都有了较丰富经验。据调査,在鲁中南山区建在背风向阳的山谷或山坡地上的杏园,多数表现开花结果良好,年间产量较稳定,其中尤以邻近村庄或村内栽培者为好。沂山一带农民经验,杏开花早,花期“虽怕急寒,更怕慢阴”,故背风向阳可少受寒风侵袭,又有利于传粉昆虫的活动。
中国杏品种大多数自花不实或结实率很低,建杏园时必须配置授粉树,一般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比例为3~4:1。老杏园多为稀植大冠,其株行距常在6~7m,个别在9~10m,新建杏园多采取密植方式,株行距通常为3~4m,仁用杏可加密到2~3mx3~4m。地区林科所1984年在蒙阴县旧寨乡建立红玉杏、关爷脸、宿胡榛杏品种密植园,定植密度有3x2m、3x3m不等。杏苗定干高度一般在0.8一1.0m,地边或实行间作制的杏园可高些。蒙山果农经验“杏树冻低不冻高”,故定干不宜过低。
三、土肥水管理
沂蒙山区原有的老杏树,多栽于山坡或地边地堰,很少松土施肥浇水,产量低下。蒙阴县旧寨乡西彭吴村700余株40余年生以上的成龄杏树,70年代平均株产仅有6.5kg。70年代后栽植的杏园,多于冬春季结合扩大树穴,施用有机肥,方法一般为环状或半环状沟施,深60~70cm,宽50~60cm不等,每株100kg左右,树穴填平后浇水。有水浇条件的杏园还普遍在土壤封冬前灌足水,5月中下旬天旱时也浇水,以减少干旱落果,增大果个。1984年开始,地区林科所在蒙阴县旧寨、坦埠等乡镇建立密植杏园,每年每666.7㎡施1500kg有机肥作基肥,花前追7.5kg氮肥,花后追10kg复合肥及喷0.2%磷酸二氢钾,果实膨大期施50kgK2S04,采果后追10kg碳酸氢铵,施肥后均灌水。经加强土肥水管理,4年生杏园平均666.7㎡产杏1696kg。80年代后一些山地杏园还采用树盘内覆草,厚度为15~20cm,对保埼和增产均有良好效应。四、整形修剪
境内老龄杏树多为自然圆头形,大枝(主枝)一般5~7个以上,角度大小不一,主枝上的侧枝分布不均匀,大的冗长枝过多,树冠内膛空虚,枝组衰弱,花多而质差,坐果率低。进入80年代后,对部分成龄杏园的大树冠进行调整,锯除过密的大枝(主枝或侧枝),回缩重叠、交叉、冗长的分枝,并复壮枝组,坐果率有明显提高。新建杏园幼树采用自然开心形(适于树势中庸的品种)或主干疏层形(适于树势壮旺品种)。主干高度约60~80cm,着生4一6个主枝,主枝基角常在60°~70°。由于杏萌芽力强而成枝力中等,主枝延长枝每年留35cm~40cm短截,促发分枝以培养侧枝和结果枝组。中心干压缩至斜生弱枝上,也能促进内膛枝的大量结果。生长季节对背上枝采取多次摘心(20~30cm时摘心5cm),同时对辅养枝基部环缢(1个月)促进早成花、早结果。费县果树站李文斌(1988)采取秋季环剥,对提高红玉杏花芽质量有明显效果。
五、花果管理
境内原有杏品种属于华北生态品种群,大多数品种雌蕊退化,低于雄蕊,此类花的比例较高,需要异花授粉结实。李发清等(1986)对红玉杏人工辅助授粉,花朵坐果率由5%提高到18.6%。费县城关果树站张淑容等(1995)试验提出,提高红玉杏坐果率以5月中旬环剥和花后40天喷1000m/L的B9效果显著。陈修会、陈振峰(1999)在临沂双大金杏花期喷60mg/L赤霉素加0.8%硼砂,可提高坐果率(11.2%)并可增加果重(13.7%)。当大量结果、坐果率偏高时,应当疏花疏果,按树冠体积留果,一般大型果(红玉杏、玉杏等)50一70个/m³小型加工品种(宿胡榛杏、关爷脸杏等)80一100个/m³,若按重量留果,以4~7kg/m3为宜。仁用杏除疏去小果、虫果外可不疏果。费县林业局(1989)对麦黄杏、桃杏在花蕾露红期疏去总花量的50%,平均坐果率提高33.8%。
杏树花期早,易受晚霜冻害,影响坐果,常造成“花期一场喜,花后一肚气”的结果。预防花期霜冻除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促进花器发育外,在花前杏园灌水、枝干涂白,降温延迟开花,必要时堆柴熏烟,对避免杏树花期霜冻都有一定效果。
六、病虫害防治
境内杏树常见病害有杏疔病(王八叶)、细菌穿孔病、褐腐病、流胶病等,害虫有蚜虫、杏星毛虫(夜猴子)、杏象鼻虫(杏象甲)、杏仁蜂、天牛(串皮虫)、球坚蚧(树虱子)等。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有:冬季刮除老翘皮及流胶病部位,树干涂白;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展叶后至幼果期喷40%多菌灵600倍或75%猛杀生800倍加10%呲虫啉4000~5000倍或15%安打3500倍液防治杏疔病、蚜虫等。杏星毛虫、象鼻虫在花蕾期咬食嫩芽、花蕾、幼叶,要注意人工捕捉。杏仁蜂较重时,于落花后地面喷洒甲基异柳磷或万灵杀灭成虫。杏树对波尔多液、敌百虫等十分敏感,常有药害发生,应慎用。
七、杏果加工
境内杏果以鲜食为主,少量用于制杏干、杏脯、杏仁《农圃便览》记载:“收熟杏核晒干,俟八月内,取仁任用,取早则腻。”杏仁、杏干还是临沂重要的出口商品,1963年出口杏干20t、苦杏仁55t,1964年出口杏干10t、苦杏仁80t。创始于清道光年间的临沂名产“八宝豆豉”和蒙阴垛庄“酱杏米”都是以杏仁等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
八、大棚栽培技术
境内杏的大棚栽培始于90年代中期。1995年1月初,平邑县地方镇西瑶草村将3~5年生红荷包杏树扣棚3个,使成熟期提早至4月下旬。临沂杏大棚栽培分冬暖、春暖2种类型,冬暖式栽培可提早成熟30一40天,春暖式栽培可提早成熟20天左右。2000年临沂大棚杏面积112.3h㎡,产杏I975t,666.7㎡,收入5000~8000元。2002年全市大棚杏面积达到266.7h㎡,产杏3000t,其中沂水县94.411㎡,产杏14801;沂南县切曲,产杏做上,该县张庄镇依汶村冬暖式金太阳大棚70个(4.6h㎡),产杏50t。陈修会(1999)、费县吴远峰 (2000)、沂水田宝江(2001)、沂南王绪军(2002)等先后对杏大棚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调查,提出杏树大棚栽培的主要措施有:控长促花(7月上旬到7月下旬喷2次15%PP333200倍液);精细修剪(采用纺锤形树形,适当加大修剪量);适时扣棚(12月底至1月初);辅助授粉(即使金太阳、凯特杏等欧美杏在棚栽时也必须辅助授粉);调控温湿度(花期温度10℃~20℃,湿度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