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杏
杏是沂蒙山区古老的传统果树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银雀山汉墓中还发现有杏核。杏成熟期早,果实鲜艳美观、多汁、酸甜可口、芳香浓郁,含有丰富的矿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据临沂农业学校2000年对临沂双大金杏的分析测定,每100g果肉含总糖12.51g、蛋白质1.2g、总酸2.23g、维生素C8.267吨、钙2.6mg、磷2.4mg、铁0.8mg。除鲜食外,杏还可以制成干、脯、酱、汁、酒和罐头等。杏仁具有止咳去痰、润肺清泻等功效,也可加工成茶、糖果、酱菜等,是临沂名产“八宝豆豉”以及“酱杏米”的主要原料。
杏树适应性强,抗旱耐瘠薄,结果早,易繁殖,易管理,在沂蒙山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以及园林观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杏树在境内栽培历史悠久。在临沂银雀山的汉墓中出土有杏核,可见杏在汉代就被视为珍贵的果品。自明万历年间以来所编地方史志,如《沂州志》(1608)、《沂水县志》(1672)、《蒙阴县志》(1672)、《费县志》(1689)、《沂州府志》(1760)、《郯城县志》(1763)、《莒州志》(1769)等均有杏的记载,并且有些以桃杏为首,枣栗梨其后,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沂州府费县乡土志》记有“果之属桃李梅杏最多枣栗次之”,这也说明桃和杏栽植较为普遍。始建于明朝的费县探沂镇杏山岭、汪沟镇大杏花及小杏花、芍药山乡杏树湾,沂南县马牧池乡杏墩子、孙祖镇杏岭子以及沂水县夏蔚镇杏山子岭村,还有始建于清朝时期的蒙阴县岱崮镇杏岭子、小杏山及旧寨乡杏山子、常路镇杏山庄,沂水县夏蔚镇杏峪及院东头乡杏山坪,沂南县张庄镇杏埠子、双堠镇杏山窝、岸堤镇杏山子,费县薛庄镇杏埠、杏庄等村,都是因为最初栽植杏树而得名。清初朱泽沅在《游蒙山记》中“栗枣杏椿,参差.层叠”以及清道光时期诗人吴步韩《曹庄八景》中“杏林燕落……柳陌莺歌”(曹庄今属临沭县)的诗句,也反映出了当时杏树栽植的规模。可是在以后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与桃等果树相比,杏却居于次要位置,这可能是由于古人对杏的一种偏见,认为“杏伤人”的缘故。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记载:“杏,黄榛二种,又有杏梅,似梅而酸,种实杏也。” 清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记有“杏大小早晚数种,种仁俱入药,仁不苦者曰榛杏。” 民国6年(1917)《临沂县志》记有:“杏大小数种,仁甜者名巴旦杏。”说明当时境内已有较多数量的杏树优良“品种”。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费县、莒县、郯城、日照4县在民国时期属杏生产大县,1933年4县有杏树10.35万株,当年杏果产量2260t。杏树旧时多植于山坡地边及庭院周围,以分散零星栽培为主,也有少量成片杏林。如费县方城镇城子峪村西至今还保存有一片百年树龄的杏树几十株,年年仍可开花结果(图3-22)。
解放以后,杏树面积和产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境内杏果产量1949年、1950年分别为607t、559t,到1956年、1957年分别达到3749t、4513t。1958年的大跃进和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区伐掉了不少大杏树,使杏的产量连续下降,到1961年和1965年分别为2394t、2157t。由于杏不耐贮运,又称热果子,“腿短”,有些年份还“杏黄成灾”。多年来杏在本地属于“零星自给”的杂果,一直到1993年临沂杏果产量均在2000t左右徘徊。
80年代初期,费县、蒙阴、沂南等县相继引进了红玉杏、关爷脸杏、玉杏、红荷包等品种,建立了一批幼龄杏园。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需要,杏果畅销,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凯特杏、金太阳等耐倒春寒且坐果率高的欧洲杏品种的引进推广,以及沂水丰甜榛杏、临沂双大金杏等优良品种的选育扩栽,从根本上改变了杏树“十年九不收”的局面,临沂杏的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临沂杏树面积1985年596h㎡,1993年840h㎡,1998年1406h㎡,2000年1886h㎡;杏产量1994年4666,1998年6780t,2001年14986t 为增幅最大的一年(较2000年增产66.7%)。
临沂是山东省重要的杏树基地,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2000年、2002年杏产量分别为4660t、6543t、7670t、7112t、8981t、11610t,均居全省第2位;2001年全市杏总产14986t,居全省第1位。沂水县是临沂乃至山东省杏集中产区,1994年、1996年、1997年全县杏产量分别为1500t、3652t、3500t,均居临沂第1位和全省第2位。
2003年,临沂杏树面积3995h㎡,产杏15455t(表6一1),产量100t以上的乡镇有30个,其中1000~20001的有沂水诸葛、费县费城、费县朱田、蒙阴桃墟镇(表6一2),4个镇产杏6440t,占全市杏总产的41.67%02004年,临沂杏树面积4456h㎡,产杏17502t,分别较2003年增加11.16%和]1.33%。1983年地区林科所开始在蒙阴县旧寨乡西彭吴村老龄杏树上进行丰产开发试验,通过采取配套的综合复壮措施,1984年、1985年、1986年760株40一80年生的杏树分别产杏10451kg、26116kg、53000kg,分别是1982年4800kg 的2.18倍、5.44倍和11.04倍。1988年蒙阴县坦埠镇东西崖村4年生杏树(红玉杏等)密植园(3mx3m)666.7㎡产杏1221.9kgo1995年兰山区马厂湖乡无梁店村韩殿春4年生仰韶黄杏666.7㎡产量1200kg。1996年沂水县诸葛镇胡同峪村7年生丰甜榛杏园666.7㎡产量2100kg。2000年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4年生临沂双大金杏666.7㎡产量1252.6kg(株产18.4kg),2002年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5年生棚栽凯特杏666.7㎡产杏1360kg。
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杏在境内经过长期栽培,从北魏至明清时期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集中反映在《齐民要术》和《农圃便览》中。改革开放以来,杏果品价格上升,其种植规模、良种化水平提高,生产条件等随之显著改善,杏树栽培技术研究也相应加强,使延续千年的传统粗放栽培方式开始走向较为科学规范的栽培模式。
一、繁殖
'《齐民要术•种梅杏篇》记述杏的繁殖方法有实生繁殖和分株繁殖。乾隆二十年(1755)沂州西石梁人丁宜曾所著《农圃便览》记:“好杏取极熟者,带肉埋土粪中,至春芽出,即移别地……李接桃实毛,梅接杏实甘。”说明早期先民们对杏的选种、选砧、育苗、选地栽植及实生幼苗易于驯化的规律都有了较高水平的认识。古时采用结果性状较好的母树上的杏果,取仁种植,俗称子母杏。
18世纪以后,杏的嫁接繁殖逐渐增多,当时砧木大多采用坐地实生苗。50年代后砧木多选用当地普通杏的中晚熟小果实生类型,习惯上称土(毛)杏或羊屎蛋杏,其种核较小,离核,种仁饱满,种核约700粒/kg。80年代也有的用西伯利亚杏做砧木,嫁接亲和力也较好。少量处理杏核时,待果实充分成熟,去果肉(可沤制),充分干燥后(摇动杏核有响声),放在通风干燥处贮藏,于11月下旬进行沙藏层积,90~100天后催芽播种。沂水县诸葛镇果树站田宝江(1992)对未经层积的杏仁和当年夏季新采的杏仁用赤霉素打破休眠:取出杏仁,浸入50~60mg/L的赤霉素8小时,冲洗后播种,发芽率可达92.4%~94.5%, 生长正常。
培育嫁接苗常采用芽接和枝接两种方法,芽接多用丁字形芽接或带木质部嵌芽接,T字形芽接多在6月上旬或8月雨季过后,嵌芽接春、夏、秋皆可。枝接多于春分至清明采用切腹接或劈接,以蜡封接穗成活率较高。费县费城镇果树站唐公田等(1998)试验了杏“三当”快速育苗技术,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苗。其技术要点是:阳畦播种,覆盖地膜,肥水轰苗,适期嫁接(6月上旬),及时(接后3天)剪砧,当年平均苗高130cm。
80年代中后期,苍山、平邑、临沂等地有的桃园在5一10年生的桃树上改接杏树,当地称“桃改杏”,生长结果情况良好,并且还可早熟2-3天。费县费城镇90年代后期对山岭地高龄杏树高接换头技术进行了试验,提出高龄杏树(20年生以上)高接换头以春季高位回缩,于夏季(6月份)在当年萌条上芽接,嫁接成活率高(95%),树冠恢复快,适于结果部位严重外移的高龄杏树改造。
二、栽植
《齐民要术》记载“杏密栽则子细而味亦不佳”。《农圃便览》记载:“杏行宜稀,宜近人家。树大移栽,多不茂。”可见本境在早期对杏树选地(土质肥沃、避风、避寒)、选苗木、栽植密度及栽植方式等都有了较丰富经验。据调査,在鲁中南山区建在背风向阳的山谷或山坡地上的杏园,多数表现开花结果良好,年间产量较稳定,其中尤以邻近村庄或村内栽培者为好。沂山一带农民经验,杏开花早,花期“虽怕急寒,更怕慢阴”,故背风向阳可少受寒风侵袭,又有利于传粉昆虫的活动。
中国杏品种大多数自花不实或结实率很低,建杏园时必须配置授粉树,一般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比例为3~4:1。老杏园多为稀植大冠,其株行距常在6~7m,个别在9~10m,新建杏园多采取密植方式,株行距通常为3~4m,仁用杏可加密到2~3mx3~4m。地区林科所1984年在蒙阴县旧寨乡建立红玉杏、关爷脸、宿胡榛杏品种密植园,定植密度有3x2m、3x3m不等。杏苗定干高度一般在0.8一1.0m,地边或实行间作制的杏园可高些。蒙山果农经验“杏树冻低不冻高”,故定干不宜过低。
三、土肥水管理
沂蒙山区原有的老杏树,多栽于山坡或地边地堰,很少松土施肥浇水,产量低下。蒙阴县旧寨乡西彭吴村700余株40余年生以上的成龄杏树,70年代平均株产仅有6.5kg。70年代后栽植的杏园,多于冬春季结合扩大树穴,施用有机肥,方法一般为环状或半环状沟施,深60~70cm,宽50~60cm不等,每株100kg左右,树穴填平后浇水。有水浇条件的杏园还普遍在土壤封冬前灌足水,5月中下旬天旱时也浇水,以减少干旱落果,增大果个。1984年开始,地区林科所在蒙阴县旧寨、坦埠等乡镇建立密植杏园,每年每666.7㎡施1500kg有机肥作基肥,花前追7.5kg氮肥,花后追10kg复合肥及喷0.2%磷酸二氢钾,果实膨大期施50kgK2S04,采果后追10kg碳酸氢铵,施肥后均灌水。经加强土肥水管理,4年生杏园平均666.7㎡产杏1696kg。80年代后一些山地杏园还采用树盘内覆草,厚度为15~20cm,对保埼和增产均有良好效应。四、整形修剪
境内老龄杏树多为自然圆头形,大枝(主枝)一般5~7个以上,角度大小不一,主枝上的侧枝分布不均匀,大的冗长枝过多,树冠内膛空虚,枝组衰弱,花多而质差,坐果率低。进入80年代后,对部分成龄杏园的大树冠进行调整,锯除过密的大枝(主枝或侧枝),回缩重叠、交叉、冗长的分枝,并复壮枝组,坐果率有明显提高。新建杏园幼树采用自然开心形(适于树势中庸的品种)或主干疏层形(适于树势壮旺品种)。主干高度约60~80cm,着生4一6个主枝,主枝基角常在60°~70°。由于杏萌芽力强而成枝力中等,主枝延长枝每年留35cm~40cm短截,促发分枝以培养侧枝和结果枝组。中心干压缩至斜生弱枝上,也能促进内膛枝的大量结果。生长季节对背上枝采取多次摘心(20~30cm时摘心5cm),同时对辅养枝基部环缢(1个月)促进早成花、早结果。费县果树站李文斌(1988)采取秋季环剥,对提高红玉杏花芽质量有明显效果。
五、花果管理
境内原有杏品种属于华北生态品种群,大多数品种雌蕊退化,低于雄蕊,此类花的比例较高,需要异花授粉结实。李发清等(1986)对红玉杏人工辅助授粉,花朵坐果率由5%提高到18.6%。费县城关果树站张淑容等(1995)试验提出,提高红玉杏坐果率以5月中旬环剥和花后40天喷1000m/L的B9效果显著。陈修会、陈振峰(1999)在临沂双大金杏花期喷60mg/L赤霉素加0.8%硼砂,可提高坐果率(11.2%)并可增加果重(13.7%)。当大量结果、坐果率偏高时,应当疏花疏果,按树冠体积留果,一般大型果(红玉杏、玉杏等)50一70个/m³小型加工品种(宿胡榛杏、关爷脸杏等)80一100个/m³,若按重量留果,以4~7kg/m3为宜。仁用杏除疏去小果、虫果外可不疏果。费县林业局(1989)对麦黄杏、桃杏在花蕾露红期疏去总花量的50%,平均坐果率提高33.8%。
杏树花期早,易受晚霜冻害,影响坐果,常造成“花期一场喜,花后一肚气”的结果。预防花期霜冻除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促进花器发育外,在花前杏园灌水、枝干涂白,降温延迟开花,必要时堆柴熏烟,对避免杏树花期霜冻都有一定效果。
六、病虫害防治
境内杏树常见病害有杏疔病(王八叶)、细菌穿孔病、褐腐病、流胶病等,害虫有蚜虫、杏星毛虫(夜猴子)、杏象鼻虫(杏象甲)、杏仁蜂、天牛(串皮虫)、球坚蚧(树虱子)等。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有:冬季刮除老翘皮及流胶病部位,树干涂白;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展叶后至幼果期喷40%多菌灵600倍或75%猛杀生800倍加10%呲虫啉4000~5000倍或15%安打3500倍液防治杏疔病、蚜虫等。杏星毛虫、象鼻虫在花蕾期咬食嫩芽、花蕾、幼叶,要注意人工捕捉。杏仁蜂较重时,于落花后地面喷洒甲基异柳磷或万灵杀灭成虫。杏树对波尔多液、敌百虫等十分敏感,常有药害发生,应慎用。
七、杏果加工
境内杏果以鲜食为主,少量用于制杏干、杏脯、杏仁《农圃便览》记载:“收熟杏核晒干,俟八月内,取仁任用,取早则腻。”杏仁、杏干还是临沂重要的出口商品,1963年出口杏干20t、苦杏仁55t,1964年出口杏干10t、苦杏仁80t。创始于清道光年间的临沂名产“八宝豆豉”和蒙阴垛庄“酱杏米”都是以杏仁等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
八、大棚栽培技术
境内杏的大棚栽培始于90年代中期。1995年1月初,平邑县地方镇西瑶草村将3~5年生红荷包杏树扣棚3个,使成熟期提早至4月下旬。临沂杏大棚栽培分冬暖、春暖2种类型,冬暖式栽培可提早成熟30一40天,春暖式栽培可提早成熟20天左右。2000年临沂大棚杏面积112.3h㎡,产杏I975t,666.7㎡,收入5000~8000元。2002年全市大棚杏面积达到266.7h㎡,产杏3000t,其中沂水县94.411㎡,产杏14801;沂南县切曲,产杏做上,该县张庄镇依汶村冬暖式金太阳大棚70个(4.6h㎡),产杏50t。陈修会(1999)、费县吴远峰 (2000)、沂水田宝江(2001)、沂南王绪军(2002)等先后对杏大棚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调查,提出杏树大棚栽培的主要措施有:控长促花(7月上旬到7月下旬喷2次15%PP333200倍液);精细修剪(采用纺锤形树形,适当加大修剪量);适时扣棚(12月底至1月初);辅助授粉(即使金太阳、凯特杏等欧美杏在棚栽时也必须辅助授粉);调控温湿度(花期温度10℃~20℃,湿度50%左右)。
第三节临沂杏种质资源
—、种类介绍
境内杏的种类单纯,只有杏(或称普通杏)1种,为栽培或半野生,无野生种。80年代' 作为砧木引入了少量的西伯利亚杏(山杏)。
1.杏(Prunus armeniaca L.)
又名普通杏。乔木,植株一般高10m,寿命可达100余年。叶片宽卵圆形或卵圆形,长5~9cm,宽4~8cm。花为两性花,但退化花多,单生,先于叶开放,子房上位,谢花时筒状花萼脱落。果实近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多超过2.5cm,白色或橙黄色至橙红色,常具红晕,被短茸毛;果肉细软多汁或绵软,味甜或甜酸,芳香;核面平滑,通常腹缝线中部是龙骨状棱脊,两侧有棱或浅沟。
2.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
又名山杏、蒙古杏。落叶灌木或乔木,高2~5m,树姿开张。叶片卵圆形至近圆形,长3~10cm,宽2.5~7cm。果实球形,直径1.4~2.5cm潢色,常有红晕;果肉薄而干涩,极易离核;核近球形,黄褐色,腹棱明显而尖锐,背棱喙状凸出;种仁味苦。作砧木,耐寒、抗旱力均强。
二、品种群划分
境内原有的杏属华北生态群,绝大多数是异花结实,因长期以来实生繁殖,加之栽培环境的多样性,出现了许多类型和优良单株。较早出现的有文字记载的是甜仁(榛杏)和苦仁,在康熙年间已有了分类描述。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品种有麦黄杏、水杏、巴旦杏(有些地方叫巴娄杏)、泥旦杏、青皮烂等。1980年后选育和引进的品种较多。从外地引进的红玉杏、白玉杏、骆驼黄、大果杏、拳杏等及本地选育的沂水丰甜榛杏、临沂双大金杏均属华北生态群。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意大利1号杏、凯特杏、金太阳、玛瑙杏等属于欧美生态群。欧美生态群来源于欧洲及北美,为中型乔木,枝条较粗,自花结实率高,花期抗冻能力强,有效花比率大,花、叶和果实多为大型,果实含酸量较高,有香气,种仁味苦,成熟时易脱落。华北生态群一般生长势强,抗旱,果实品质优良,对细菌性穿孔病和杏疔病抗性较强,且几乎都是自花不实。依据成熟期、形状、色泽、肉质、风味、仁的甜苦,按照《山东果树志》杏品种资源分类,大致归纳为5个类群(品种群)。
1.麦黄杏品种群
本品种群成熟较早,通常在麦收或其之前成熟采收,果皮和果肉多为淡黄色或黄色,故名麦黄杏。果实通常较小,单果重一般30~40g,肉质中粗,汁中等,味甜酸,多离核,苦仁。如产于郯城县的新村麦黄杏、沂水麦黄杏及引进的二花曹杏等属于本品种群。
2.水杏品种群
本品种群果皮和果肉乳白或微黄,肉质软,汁特多,故名水杏。果个较大,味甜,充分成熟易软烂,需及时采收,不耐贮运。如产于沂水等县的大接杏、苍山的青皮烂以及引进的白玉杏、泰安水杏、桃杏等均属本品种群。
3.红杏品种群
本品种群果皮底色和果肉均为橘红色,果皮彩色为红色至紫红色。果肉质细,汁液中等,酸甜适度,风味浓郁,较耐贮运。如红玉杏、红荷包、大关爷脸、崂山红杏、滕县关爷脸、邹平水杏、红金榛等。
4.巴旦杏品种群
本品种群果实色泽、肉质、风味差异较大,但其共同特点是甜仁通常叫榛杏。如沂水丰甜榛杏、临沂双大金杏、蒙阴麦黄榛杏以及巴旦水杏、拳榛杏、假仁红杏(菏泽大红杏)、塞买提杏等。
5.仁用杏品种群
本品种群通常果实较小,果肉薄,肉质粗,汁少,味淡,多有涩味,但种核较大,核壳较薄,种仁饱满,出仁率高,多为甜仁,少数为苦仁。如产于蒙阴县的宿胡榛杏、引进的龙王帽以及一窝蜂、白玉扁、超仁等均属本品种群。
第四节品种描述
据统计,临沂目前共有杏树品种56个,其中本地原有11个,引进45个,现将品种来源、果实性状及栽培特性描述或列表简介如下。
1.大槎杏
别称大接杏(沂水)、黄槎杏(苍山),属水杏品种群,为沂水、苍山、蒙阴、费县地方传统品种。.
果实椭圆形,顶部稍狭,平或微凹;平均单果重55g,缝合线浅宽,明显,两侧不对称;果皮底色淡黄,阳面处有红晕;果皮薄,难剥离。果肉淡黄色,质较细,汁多,味酸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0.5%,品质中上。离核,核扁卵形,苦仁。6月上旬果实成熟。
树冠自然圆头形,树姿开张。叶片较大,深绿色,平展。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成熟早,果型大,品质较好,为当地受欢迎的鲜食品种。
2.麦黄榛杏
原产于蒙阴县旧寨乡一带,为栽培历史较长的农家品种,属巴旦杏品种群。
果实近圆形,果个中小型,单果重30g,果顶平;缝合线浅,不明显,左右对称;梗洼狭,中深。果皮淡白黄色,阳面少见红晕。果肉黄白色,肉质细,汁中少,味淡,品质下。离核,仁甜。果实6月上旬成熟。
树势强,树姿半开张。
3.麦黄杏
沂水县地方品种,属麦黄杏品种群,成熟期正值麦收季节,故称麦黄杏。
果实长卵圆形,顶部圆,平均单果重40g,缝合线浅,两侧对称;梗洼深狭;果皮橘黄色,果肉橘黄色,质细,味酸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2%,品质中等。半离核,苦仁。果实6月上旬成熟。
树势中庸,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4.平邑红接杏
别名铁星,属水杏品种群,原产于平邑县仲村一带。
果实长扁圆形,果顶尖;果实极大,平均单果重100g,缝合线浅,显著;果皮底色黄色,阳面具有鲜红色晕和暗红色斑点;果皮中厚。果肉橙黄色,肉质细软,汁多,味甜,品质上乘。离核,核小,仁苦。果实6月下旬成熟,为优良的晚熟鲜食品种。
树冠圆头形,树姿开张。萌芽力强,成枝力中等,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5.宿胡榛杏
别称须胡子,原产于蒙阴县旧寨乡一带,属仁用杏品种群。
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33g;纵径3.9cm,横径4.0cm。果顶平,缝合线浅;梗洼中深、广。果皮橘黄色,被短茸毛,难剥离。果肉橘黄色,质较粗,汁中多,味甜酸,品质中;含可溶性固形物10.7%,总糖4.8%,总酸1.7%,维生素C8.84mg/100g。粘核;核扁卵形,鲜重2g,仁甜,饱满。果实6月上旬成熟(图4_58)。
树势中庸,树姿半开张。萌芽力强,成枝力弱。以短果枝结果为主,丰产。适于加工或仁用。
6.沂水丰甜榛杏
沂水县诸葛镇果树站在该镇上胡同峪发现的优良实生单株,母株40余年生,1997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重60.2g。果实缝合线显著、中深,两侧对称,果顶平。果皮底色黄色,光洁,阳面有红晕。果肉橙黄色,肉厚1.8cm,质细,纤维少,酸甜适口。果实可食率95.4%,可溶性固形物14.9%。离核,仁甜。6月上旬成熟(图4-58)。
树姿半开张,枝条稍密。以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自然授粉坐果率较高。一般芒种后果肉发黄微带香味,故当地群众又称之为“芒黄香”。7.临沂双大金杏
临沂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选岀的杏优良品种,母树在茶山园艺场,30年生。其果实、叶片硕大,果皮呈金黄色,故名。2000年通过临沂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属巴旦杏品种群。淄博、菏泽、枣庄及河北、新疆、山西等地引种栽培。
果实卵圆形,稍扁,整齐均匀;平均单果重84.9g,最大单果重125g;果实底色整体金黄,阳面略带红晕,果皮中厚、强韧、不易剥离。果肉橙黄色,质地致密,汁液丰富,酸甜适口,芳香味浓,品质上等;含可溶性固形物14.3%,总糖12.51%,总酸2.23%,维生素C8.267mg/100g。离核,平均鲜核重3,3g,仁甜,肥厚饱满。6月上旬成熟(图4-55)。
树势中庸,自然开心形,萌芽力较高(82.5%),成枝力中(6.2%),枝条中密,果枝较粗,节间较短。完全花比例高,自花结实力强,花期较耐霜冻,丰产稳产,4年生树平均结果15.1kgo果实耐贮运。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杏树鲜食品种。
&红玉杏
别称大峪杏、红峪杏。原产于济南历城,80年代初引入临沂。
果实近圆形或椭圆形,果顶平;平均单果重80g,大者120g;缝合线明显,梗洼深冲狭;果皮橙红色,也有阳面具片状红晕者,果皮不易剥离。果肉橙红色,肉质较韧,肉厚,汁中多,酸甜可口,有香气,品质上,耐贮运,含可溶性固形物15.9%。离核,果核扁卵圆形,较大,鲜核重4g 左右,仁苦。果实6月上中旬成熟(图6.1)。
该品种早熟、丰产、果大、质优,是生食、加工
兼用的优良品种。但花期易受早春低温危害而产量不稳,易感叶斑病。
9.凯特杏
美国1978年发表的特大果型优良品种,山东省果树研究所1991年从美国加州引进国内。临沂1995年引入,表现良好,发展较快。
果实阔椭圆形,顶平,平均单果重105.5g,最大单果重130g。果皮较厚、光洁,底色橙黄,成熟时阳面有红彩。果肉橙黄色,纤维少,肉质细嫩,汁多芳香,酸甜适口。可溶性固形物12.7%,总糖量10.9%,可滴定酸0.94%,离核。6月10-15日成熟(图4-57)。
树势强,幼树生长旺盛。嫁接树第2年开花结果,成龄树盛果期树势中庸,丰产,稳产,适应性强,耐瘠薄。完全花比率高,自花结实。属鲜食、加工兼用良种,同时也适于保护地促成栽培。
10.金太阳杏
原产美国,山东省果树研究所1993年弓I进国内,临沂1998年弓|入。
果实近圆球形,缝合线浅平,两半对称。平均单果重66.9g,最大单果重87.5g。果面光洁,底色金黄,阳面有红晕。果肉黄色,可食率96.8%。离核,肉质细嫩,汁较多,有香气,可溶性固形物为14.7%,总糖量为13.1%,总酸量为1.1%,风味浓,抗裂果,较耐贮运。5月下旬成熟(图4-56)。树势中庸,树姿开张,早果丰产,较抗晚霜,自花结实。属已引进欧美生态型品种群中最早熟的品种,既宜于大田生产,也适宜大棚促成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