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培管理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1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栽培管理技术
分类号: S604
页数: 6
页码: 121-126
摘要: 历史上沂蒙山区的山楂栽培管理比较粗放,这与山楂适应性强、成花量大、结实容易 等特性有关。70年代中后期以来费县、平邑在山楂苗木繁育、早期密植丰产、整形修剪、 生长调节剂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山楂栽培逐渐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
关键词: 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

内容

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历史上沂蒙山区的山楂栽培管理比较粗放,这与山楂适应性强、成花量大、结实容易等特性有关。70年代中后期以来费县、平邑在山楂苗木繁育、早期密植丰产、整形修剪、生长调节剂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山楂栽培逐渐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
  ー、繁殖
  境内传统繁殖山楂苗木多采用根蘖苗(或果实落地萌生的实生苗)栽植后劈接,其次是利用山楂根部易萌不定芽和须根的特点进行埋根育苗。由于山楂种壳坚硬难破,播种的苗需1年播种,2年见苗,3年出齐。1978年费县马庄公社下牛田村研究成功了山楂种子快速育苗法,解决了种子育苗的几个难关:提出采集七至八成熟的山里红种子,此期种子稍加处理即可打破休眠;取种采用石碾上压碎,以种仁不破为准,将干净的湿种加1%~2%白碱搓洗3~5分钟后用开水烫2~3分钟,一边烫一边搅拌,接着用凉水反复浸泡3~4次,当种温与水温一致时捞出摊在水泥或石板上曝晒4~5天,促使多开口;也可将取出的种子放在烤烟房中加温处理,温度保持在45℃,停留4~5小时,大部分裂口;待有60%以上的种壳开裂,再将种子浸润10小时后,即可层积越冬待播;苗床用塑料薄膜拱形棚覆盖,10天左右即可出齐苗。烟台赵万图、费县李文斌调查:砧木品种平邑槎红子、费县小黄楂种仁率38.5%~78.7%,每公斤种子数6000~9000粒。
  经过苗期移栽炼苗、摘心增粗、喷肥促长等管理后,6月20日前后一周采用丁字形芽,接,成活者折砧或留3~4片叶剪砧,促芽萌发。接芽展叶后,在接芽上0.5~1.0cm处剪砧,可加快生长速度,达到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时称“三当苗”。嫁接时间如在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第2年可出圃优质壮苗。
  70年代后期临沂县果品公司还总结出根蘖“一年入圃多年出苗”的山楂循环育苗经验,1976年至1980年该县出圃山楂成品苗100多万株。
  二、栽植
  旧时,山楂多在地边、庄头、庭院、路旁、树间、荒坡随意零星栽植。多年来,成片山楂栽植密度沿用每666.7㎡12一16株(株行距5m~8m)。60年代初,临沂茶山园艺场定植山楂园采用4mx5m的株行距。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提倡高密度、早期丰产栽培,一般株行距2m ~3m X3m~4m,即每666.7㎡栽55~110株,有的更密。1978年费县李文斌在马兴庄建立的山楂密植园,平均666.7㎡栽187株。666.7㎡栽超过100株的密植园,实行变化性密植,对临时性植株采用拉平环剥等措施提前结果,当覆盖率达到80%时进行间伐。栽植方式一般丘陵山地按等高线栽植,平原地宽行密植或大小行栽植,栽植时期以秋栽优于春栽,费县1982年对1年生苗调査:秋栽者干周5.48cm,比春栽者增加2.18cm;单株枝量条比春栽者多4.4条,最长新根65cm,比春栽者长45.8cm。
  三、土肥水管理
  最早栽于山坡地的山楂园片多采用修筑鱼鳞坑、撩壕等保持水土。天宝山一带果农一直有春秋刨除山楂根蘖的习惯,实际也起到了浅刨松土的效果。70年代前,施肥以圈肥为主,年666.7㎡施800~1000kg,丰产园片按照“斤顶斤,挑顶挑”的施肥量,以树下撒施为主,间或采用“井”字形沟施。80年代以来,山楂丰产园大多按照“三早”施肥措施,即基肥在果实采收前“早”秋施;速效氮肥萌芽前“早”春施;复合肥料在果实着色期“早”追施。结果园施肥量一般掌握:每产百公斤山楂施折合纯N2kg.P2O51kg,K2O1kg。尿素、碳鞍等N肥施用以花前效果较好,但硝酸铵、氯化铵及氯化钾等常造成山楂根系腐烂,应忌用。1983年费县良庄山楂园用豆叶、花生叶和棉子饼作基肥,效果亦好。山楂展叶后、花期前后、果实迅速膨大期叶面喷肥,效果十分明显。费县调査,山楂发芽后每月喷1次0.3%尿素,单叶面积比对照高26.1%。
  山楂在花前和幼果弯脖子期及果实着色前等关键时期灌水十分重要,如1980年费县马兴庄山楂园采用花前灌水措施,使3年生的树花朵坐果率达到38.6%,比未灌水的提高11.5个百分点。80年代中后期山楂园也逐步推广地膜覆盖、穴贮肥水管理技术,莒南县葛家山1984年春天对15年生大金星山楂园采用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当年百叶鲜重增加10.3%,花序、花朵坐果率分别提高23.2%、34.6%,单产增加31.7%。
  四、整形修剪
  历史上境内果农没有专门对山楂树进行整形修剪的习惯,多是任其自然生长。20世纪中叶前,山楂树形特点是主干高、主枝多、外围密、内膛空,俗称“高干一蓬伞”。以后对大冠山楂树,冬季用锯或刀砍删,去除大枯枝、密枝、乱生枝,果农称为“大开膛”。树势转衰后,则采取“大务”或“小务”的更新复壮方法,以恢复树势和产量。70年代中期开始为适应山楂喜光的特性,在平原采用主干疏层形,在山地密植园采用开心形。疏层形干高60cm左右,全树有主枝5~6个,树高3m~4m,主枝上选留二级侧枝,侧枝相距50cm左右,侧枝上直接培养结果枝组,每立方米留枝量200个左右,达到通风透光、立体结果。开心形基本结构为干高50cm~60cm,树高3m~3.5m,主枝3~4个,各主枝在其外侧分层配置侧枝,侧枝着生位置低于主枝高度。1979年地区山楂生产技术协作组对平邑、莒南、日照、临沂县的部分山楂园进行了修剪技术调查,提出了山楂整形修剪技术的初步意见。费县城关林业站1982年调査:定干60cm者,枝量、花量和产量均高于30cm~40cm者,前者3年生单株枝量365个,花序数200个,产量5.44kg,分别比后者增加27.4%、14.5%和104.5%。80年代后期本地有些山楂密植园采用二层延迟开心的树形,较好地适应了山楂干性较强、层性明显的特性。
  对2~6年生幼树,则采用一切必要的修剪措施,如开角、摘心、环剥等,缓和树势,促进发枝和增加产量。1978年莒南县洙边调查:主枝角度70°与40°的山楂幼树相比,单株枝量增加52%,果枝粗度提高20%,株产量提高78%。1982年费县马兴庄山楂园将一长204cm的旺枝拉平,次年该枝收果6.2kg。费县城关林业站1980年在大绵球新梢25cm左右时,留4~6片叶摘心后下部可抽生2~3枝,而大金星摘心后仅抽发1~2个枝。1982年7月上旬至9月上旬日照县果品公司对6年生小金星旺长枝进行分期短截试验,次年调查发枝量以7月上旬者发枝最多,8月上旬次之,平均发枝数为5~6.6个。1980年费县李文斌对干周10cm以上的山楂幼树于5月上旬至9月中旬每隔10夭共14次环剥,按干周粗的1/10~1/15宽环剥一周,其中以6月上旬环剥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初果期树进入结果期后修剪要注意抑前促后,合理留枝。1983年日照安岱瞳7年生大金星丰产园666.7㎡枝量5万条,全园覆盖率76.7%,叶面积系数为3.5,果枝与营养枝比例1:1,叶果比为2.2~2.3:1。
  对成龄山楂树修剪要及时调整枝类,更新复壮。平邑县天宝山林场娄颂喜1976年对大金星成龄树连续结果3一4年的枝组回缩,花量增加1倍以上,单果重增加26%,增产68%;对直径1cm以上的多年生枝重截5cm~10cm,能够促使潜伏芽发出中短枝或"奶头枝”,用以更新复壮;对枝组外围枝采取“三叉枝”扣中心、“燕尾枝”去1个的修剪方法,可达到抑前促后、定位结果的目的。茶山园艺场高辉臣1977年开始对盛果期山楂树连续采用“去强、扶弱、保中庸”的复壮修剪方法,使山楂产量稳步上升。沂南五七大学张友功1981年对成龄山楂大树采取复壮和控制花序留量,果枝与发育枝维持在1:1.5时,可以有效避免大小年现象。平邑县天宝山镇果树站廉宝1990年提出,山楂成龄树的冬季修剪,要依据花量的多少施以不同的修剪方法:对花量少的“小年”树,要“两眼紧盯花,是花就留下”,没有花芽的1年生枝全部剪截,或从多年生处留橛(2~5cm)回缩,可使“小年”产量不小;对着花多的“大年”树,短截细弱的结果母枝和疏除粗壮的结果母枝,保留适量的中庸结果母枝(约保留总枝量的30%),这样能在大量结果的同时,形成足够的花芽,来年大量结果。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将生长在花(果)枝前端的生长枝从基部剪除,由花(果)枝当头,可明显提高山楂的产量和质量。
  五、花果管理
  山楂自花授粉坐果率较高,临沂大金星为19.3%,小金星为17.9%,但单性结实能力因品种、树势而不同,临沂大金星单性结实率为11.5%,而小金星仅为1.5%。人工辅助授粉能明显提高山楂坐果率。平邑县铜石公社林业站李道孔(1978)试验,山楂授粉者增产1倍左右;临沂茶山园艺场荆惺(1981)试验:大金星、小金星人工授粉分别提高坐果率127.9%.47.1%。控制花序留量也能有效提高山楂质量,平邑县天宝山林场1978年对28年生大金星树(单株花序数3000个)采取疏除55%的花量,结果单株产量虽然降低了3.1%,但单果重提高了16.3%,经济收入提高了19.4%。费县城关林业站1982年试验山楂幼旺树每平方厘米干截面积留果0.5kg~0.75kg为宜。
  山楂开花很多但落花落果现象也较为明显。1980年费县在小糖球、红子两个品种盛花期喷400倍硼砂,提高坐果率6.2%~7.5%。1981年费县马兴庄在山楂盛花期喷布30~50ppm九二0(赤霉素),提高坐果率20%~35%,单果重提高15%~30%,成熟期提早7天左右,这一技术在当地生产中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当时山楂生产上的一项关键技术。1987年平邑县农业局夏成光在山楂盛花期喷100ppmEF,花朵坐果率提高22.3%,单果重增加7.6%,而且可以减少果实日灼病的发生。费县孙腾飞、临沂李长存1992年试验,山楂幼果期如遇高温低湿天气,对外围果实喷施100-150倍石灰乳,也能有效减轻日灼病伤害。
  六、病虫害防治
  在历史上山楂栽培管理粗放,对其病虫害的观察研究也较少。以往山楂病害以白粉病、斑点病、白绢病发生普遍,虫害以桃小食心虫、白小食心虫、金缘吉丁虫(串皮虫)、芳香木蠹蛾(红蛤虫)等较多。近年偶有锈病、炭疽病、轮纹病、霉污病危害山楂。新中国成立前,有些病虫害根本无法防治,致使病虫危害严重,果实不堪食用,当时有“山楂包馅”的说法。60年代末开始,随着农药的推广使用,各地对山楂病虫害进行了防治,基本免于大的危害。
  进入70年代后期,因化学农药防治山楂食心虫,杀伤了果园天敌,引起山楂叶螨的发生逐年加重。80年代中期以来,山东农业大学牟慧芳(1985)、临沂地区农业局陈修会(1989)先后发现临沂存在果枝花期枯萎病(Fusicoccumvilicolum)、山楂超小卷蛾(Pammenecretaegicola)在花期为害山楂,二者均为国内外首次报导。平邑县天宝山果树站廉宝(1990)还观察到梨叶疹壁虱为害山楂。对山楂叶果病害,由于山楂喷布波尔多液易造成果面生锈,影响着色,特别是在山楂幼果硬核期以后,更易受此药害,故多不用波尔多液,而主要喷洒多菌灵或托布津、退菌特等防治。金缘吉丁虫、芳香木蠹蛾大都为害成龄大树,造成枯枝和死树,本地先后利用80%敌敌畏50倍液棉球(或注射)、磷化铝片塞入虫孔等方法熏杀幼虫。对山楂食心虫类的防治,在其卵发生盛期喷布杀螟松、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防治。山楂超小卷蛾(山楂小食心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为害花器和幼果,可在刮除其幼虫越夏越冬处粗翘皮、摘除虫花虫果的基础上,于山楂花序伸出期喷布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4000倍液防治,并可兼治山楂花象甲等杂食性害虫。
  七、贮藏加工
  沂蒙山区贮藏山楂的传统方法有囤藏、缸藏、堆藏,适合少量贮藏。30~60年代蒙山一带果农利用鲜橡子枝叶编的“囤子”贮存山楂,囤呈圆柱形,壳厚约0.5cm左右,果实装囤后保湿时间较长,有利贮运保鲜。莒县一带农家少量贮藏山楂时多用缸贮,缸中竖秫秸草把通气,放入果实后,用鲜菜叶、薯蔓等覆盖保湿,天冷后加盖封闭保湿保鲜。沂水、沂南一带山楂产区多用堆藏法贮藏,在背阴干燥处挖直径、深各80cm左右的圆坑,底铺细沙,“立冬”后放入山楂,果实高度约50cm,上面覆盖15cm左右的细沙,以后随气温下降逐渐加厚细沙覆盖层。80年代起山楂数量增加,天宝山一带果农改用半地下沟贮藏:在背阴干燥处挖深20cm ~30cm、宽60cm~70cm的沟,沟四周铲平,上部堆土境10cm,长度视贮果量而定,沟底和四周铺放松柏叶保持湿度,霜降后将果实放入堆成圆弧形,中间高出地面15cm左右,上盖一层松柏叶,沟内每隔1m~2m竖草把一束,以利通气。随气温降低逐渐增加覆盖物厚度防寒,沟内温度保持0℃~3℃,越冬后一次出沟,贮藏的山楂大都新鲜无皱。80年代中期以后,莒南、费县有的果农又采用塑料保鲜袋贮藏山楂,一般选用0.05~0.07mm无毒聚氯乙烯薄膜,制成长115cm、宽80cm的袋子,每袋装山楂30kg,装入后不扎口(待温度降至8℃以下时再扎口),将袋放入土窖、地沟中,或在通风库内贮藏,保鲜期可达150天以上。
  山楂的加工,根据《农圃便览》的记载:临沂民间旧时将“山楂蒸熟去皮核,趁热入攀末,多糖培之,蜜浸亦美。”天宝山一带的果农还将山楂用刀剁成4瓣或切成4~5片晒干出售,1941年该地曾晒制山楂片1500kg。冰糖葫芦(即蘸糖饴的山楂串)在临沂民间更是惹人喜爱,已有数百年的制作历史。
  60年代中期起,临沂、平邑酒厂食品车间开始生产山楂饼。1967年平邑酒厂山楂饼开始销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特别受到美国市场的欢迎。70年代末期起,各县纷纷上马山楂加工企业,1986年全区山楂加工企业上百家,年加工制品15000t,有山楂罐头、山楂酒、山楂脯、山楂晶、果丹皮、炒红果、山楂汁、山楂糕、山楂固体饮料、山楂果茶等(图5一16,其中炒红果、山楂固体饮料、山楂果茶属国内首创。1987年平邑天宝山“小神堂”牌山楂罐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年费县维健山楂汁在“熊猫杯全国食品研究会”上获铜奖。1989年沂源炒红果、1993年费县山楂脯获省星火三等奖。90年代中期以来,平邑县天宝山一带每年有千余人利用冬闲时间到全国特别是南方大中城市卖“糖葫芦”,王崮山村李修平还到深圳壽港搞糖葫芦批发。2000年临沂朱老大牌夹心冰糖葫芦被评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名牌产品。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