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山楂是沂蒙山区的原生果树之一,早在第三纪山旺时期(距今约1800万年)形成的沂山山旺化石中就有山楂的祖先:楔叶山楂(Crataegus miocuneota)和山楂(未定种)。山楂在本地俗称山里红、红子、楂子、酸楂、茅楂等,从这些同物异名的山楂语意上推断,先期山楂树绝大部分野生于荒山僻野。宋元以后,山楂逐渐入药应用,山楂树也从野生果树逐步过渡为半栽培状态。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一1620)的费县马庄镇红果峪村,即因最初盛产山楂而得名。相传清顺治至康熙初年(1650-1670)天宝山区大神堂小弯里庄有一棵“大星红子”,所结果实个大、味佳、耐贮,外乡人多从这棵树上采集接穗弓I种栽培,该棵“大星红子”应属山楂的早期优良单株。清雍正年间(1723~1735)天宝山区桃峪的林登庐等开始成片栽植红子。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天宝山区营子沟徐恒栽植的红子园年产数百担,是当地有名的红子大户。兰山涧头、李官,平邑铜石、郑城等都曾有大片的古山楂树。平邑泉子峪至今还分布有近百龄的山楂实生树上千株,有不少优良的品种类型即源于此峪。费县朱田镇圆宝石至团瓢店一带,现尚存百年左右的老龄山楂树200余株,其中一株青条红子山楂160余年生。沂水县上龙口村及平邑县桃峪村等百年以上的山楂树,近年株产仍达400~800kg,被当地称为“山楂王”。
沂蒙山区最早关于山楂栽培记载的地方志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临胸县志》,此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青州府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沂水县志》、《蒙阴县志》,康熙二十八年(1689)《费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绑城县志》均将山查(楂)列入药之品或果之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记载,山査:大而红者曰糖毬,小而黄者曰山查。清嘉庆元年(1796)《莒州志》记载:山査小者曰糖毬。清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记载:植粗并用图经本草又名棠楝,子其小者俗呼山楂入药。民国6年(1917)《临沂县志》记载:山樝大者羊机小者山里红,土人呼大者唐毬小者山查,宜糖食亦入药。民国26年(1937)(重修莒志》记载:樝古名机,有二种,大者为山植,小者名棠球,俗名植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费县、沂水、莒县、蒙吁等县开始大面积引种栽植山楂,仅天宝山周围就有50多个村先后栽植山楂。民国23年(1934)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费县、临沂、莒县檬阴、郯城等县均出产山楂。及至建国前,费县、苍山、郯城、莒县、沂水等都属于山东省山楂重点县。沂水诸葛宿山一带20一40年代年产山楂200多吨,享誉京城。
作为栽培应用山楂最早的山东,主要资源分布在鲁中南的泰沂山区。明清时期,随着果树嫁接技术的普及,原产山东的山楂品种的传播逐步向远处扩展。河南辉县胡树湾的“豫北红”原始母树旁有碑文记载: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一1722),此树由山东采码嫁接,此树距今二百七十余年,故取名山楂爷。山西晋城乔岭“泽州红”老树已有300余年生,是由该县柏洋坪商人用驴驮回少量山楂枝条嫁接。据考察江苏宿迁、河南安阳、辽宁铁岭、黑龙江牡丹江等地早期栽培的山楂许多来源于山东泰沂山区,这些地方生产的山楂糕、糖葫芦等有的还冠以“山东名产”。
50年代初期,在政府扶持果树生产的政策影响下,区内山楂产量有所恢复,1957年山楂面积为686.7h㎡,量2833t。60年代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对山楂果实及其加工用量很少,使山楂生产处于可有可无的低谷时期,1961年全区山楂产量2114t,1965年仅有1873t,1971年为3220t。1975年以后国内处于对山楂医疗价值的认识,价格急剧上涨,从0.5~0.8元/kg迅速上升到1981年的1.8元/kg(收购价),约为同期苹果价格的3~4倍,1986年更是上涨到3.2元/kg。临沂1981年开始出现栽植山楂的热潮,新园日增。1977年全区山楂产量4827t,1979年6016t,到1985年山楂面积由1981年的1393.311㎡增至15839.4h㎡,产量也由3835t增至9445t。1986年,全区山楂面积达到27452.9h㎡,2153.85万株,其中结果园面积4400h㎡,结果株数89.48万株,是年山楂产量12217t01987、1988年山楂园面积分别达到29273.3^^30453.3^0从1981年到1988年连续7年,全区山楂均逐年大面积扩大,平均每年递增58.49%,其中增幅最大的1984年到1985年增加了177.14%。从1982年至1993年连续11年,全区山楂产量均逐年大幅度上升,平均每年递增37.11%,其中1983年比1982年增长117.3%,1990年比1989年增长147.3%o1993年是区内山楂产量的顶峰,达到114629t。1990年、1991年全区山楂产量分别占当年水果总产的19.29%和19.48%,一度成为当时临沂地区的第二大水果树种。
由于80年代的“山楂热”是全国性的,从1983年开始幼树陆续投产,产量迅速提高,此后也造成了山楂的大量积压,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价格也随之迅速下跌。区内1989年市场开始出现滞销价跌现象,1990年全区山楂平均价格为1.22元/kg,1991年收购价跌至0.4~0.6元/kg,于是各县纷纷开始毁弃山楂,栽培面积大幅度减少。1989年当年即伐掉山楂园4253.3h㎡,山楂产量也随之持续降低,到2002年,全市山楂保有面积只有3960h㎡,产量36452t,只分别相当于1993年山楂面积、产量的21.56%、31.79% (表3 - 1、 表3 - 2)。 2003年山楂生产开始有所回升。临沂历来都是山东省山楂的主产区,1957年、1979年临沂山楂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1.46%、27.09%。1983年~1997年临沂山楂一直居山东省首位,其中1983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4年、1996年山楂产量分别占全省的30.04%、30.91%、33.68%、30.23%、31.37%和33.33%;2000年、2001年、2002年临沂山楂产量分别为51648t、44652t、36452t,均列全省第二位。1994年、1995年平邑、费县山楂产量均分别列全省前一、二位。1983年山东省林业厅山楂良种考察组将临沂大金星、沂蒙大绵球、平邑歪把红等列为全省山楂的优良品种。
平邑县是临沂山楂的重点产区,1949年该县山楂产量290t,占区内山楂产量的43.94%;1957年该县山楂面积333.3h㎡(9.2一万株),产量1075t,分别占全区山楂面积、产量的48.54%和37.94%;1961年全县山楂产量1175t,占全区的55.58%;1971年该县山楂产量1570t,占全区的48.76%;1977年该县山楂产量3772.75t,占全区78.2%;1983年该县山楂产量5000t,是全国7个山楂重点县之一;1985年该县山楂产量5500t,跃居全省之首,占全区山楂总产量的58.26%;1986年该县山楂产量6000t,亦居全省之首(第二位莱西县3500t);1991~1997年该县山楂产量仍一直居全省首位,其中1996年35000t,占全市的42.51%。
费县山楂1980年以来发展迅速,仅1985年全县就新发展山楂园4044h㎡,下牛田、马兴庄、三南尹、东洪沟等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楂专业村。1990年该县山楂产量33609t,占全区的47.29%;2004年山楂产量21383t,占全市的43.44%。临沂2003年山楂产量在100t以上的乡镇有39个,其中1000t以上的9个(表3一3),费县朱田、平邑地方两镇,是年山楂产量合计15117t,占临沂山楂总产量的35.99%o平邑县郯城镇桃峪村有山楂园40h㎡28000株,2003年山楂产量200t。
临沂60年代开始引进栽植敞口、大货等山楂优良品种,目前仍以当地传统品种大金星、大绵球为主(1958年省果树资源调查队鲁中南组调査大金星、糖球、绵楂子占临沂山楂的90%),近些年大五棱、甜红子栽植面积有所扩大。据统计,2003年重点栽培品种依次为:大金星(50.7%)、大绵球(17.6%)、歪把红(5.9%)、大五棱(3.8%)、甜红子(3.6%)、小金星(2.9%)、沂水楂子(2.1%)、大货(1.6%)、敞口(1.3%)、小糖球(1.2%)。
1978年以来,费县城关镇林业站李文斌等在该镇马兴庄开展了“山楂幼树密植早期丰产研究”,0.44h㎡试验园实现2年见果,3年生平均666.7㎡产755kg(高产片1165kg),4年生平均666.7㎡产1528kg(高产片2471.5kg),5年生666.7㎡产1697kg(高产片2747kg),6年生666.7㎡产2377.9kg(高产片3442.5kg),连续4年创造了当时国内山楂同龄幼树园的高产纪录。1986年平邑县仲村镇陈家寨4年生山楂园平均666.7㎡产2517.5kg,成为当地山楂幼园的丰产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