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境内梨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从北魏到明清时期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集中反映在《齐民要术》和《农圃便览》中。60年代专署林业局邀请栖霞果农技术员衣振东参加平邑县“果树专车组”,常驻天宝山区传授梨树管理技术,其中一些生产经验经过改进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栽培技术。
一、繁殖
早在千余年前,境内梨农已开始采用实生、分株和嫁接繁殖梨树。《齐民要术》记有梨树“木边向木,皮还近皮”的嫁接技术。《农圃便览》记载了“插梨”的具体方法。平邑子母梨就是在清乾隆初年由自然实生梨树经过嫁接在青皮棠梨上而获得优良品种。清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记述:梨用棠杜接桑接者味更佳。先期繁殖梨苗时,多先定植根藥苗,2~3年后坐地劈接。天宝梨区总结:梨之砧木,以青皮杜梨最好,嫁接后根砧萌芽少,果色也好;白皮杜梨砧根藥多;红皮杜梨做砧木果色不好。50年代起,梨苗繁殖逐渐改用圃地育苗,即12月份进行种子沙藏,次年3月底4月初播种,7~9月进行嫁接,方法有丁字形、带木质部嵌芽接。山东农学院石荫坪(1954)实验:平邑杜梨嫁接巴梨,萌芽率比陕西杜梨高20.9%。1985年以后莒南、苍山县采用大小弓形塑料薄膜棚提前播种砧木,6月中旬前芽接成活后即剪砧或折砧,当年可成苗出圃,称为“三当苗”。
1970年以来,临沂梨区采用多头高接酥梨、雪花梨,即于发芽前劈接或插皮舌接,成活率可达80%。1976年莒南农校采用皮下接、腹接法高接改换长把梨1200株,接后3年即恢复了产量。平邑县天宝山黄梨多头高接改造课题组(1995)在5~40年生子母梨树高接20一400条金花梨接穗,其中留2、3、4芽接穗嫁接当年成花率分别为75.5%、86.7%、98.5%,一般第2年恢复到原产量的90%以上。费县费城镇果树站(1997)在绵梨、子母梨大树上春季高接绿宝石梨(图5一6),以高接树每10c㎡干截面积插皮接4只接穗,嫁接成活好,树冠恢复快。
二、栽植
梨树栽植,1950年前多为春季定植,栽植穴较小,多为半米见方。之后逐步改用大穴定植,穴直径1.0~1.2m,深0.8m,栽植时期也改为秋季(11月上中旬)和春季两季栽植,株行距多为6~7m。1980年以后,由大穴改进为定植沟,沟宽1.0~1.2m,深0.8~1.0m,株行距为3~5m。在沙地建园,如费县薛庄、沂南葛沟,1990年以来采用变化性密植的方法,先用4mx2.5m或4mx2,0m密植,使其早结果、早丰产,以后视其稀密,进行隔行去行或隔株去株的方法,以保证梨树正常生长。1996年苍山县大仲村镇从青岛平度市移植6年生丰水梨树18500株,建园66h㎡,成活率95%0
三、土肥水管理
境内梨园多数分布在山丘和河滩地带,山丘梨园多在祖辈遗留下来的小梯田,其地堰有石堰和土堰两种,保持水土效果较差。河滩梨园易涝易旱,土质改良困难。1958年以后,临沂开展群众性治山治水运动,对果园推广整平地面、挖堰下沟、修梯田外沿等整修梯田配套工程。1965年以后,开展果树深翻扩穴工作,深翻以秋冬为主,形式有行间深翻、半边树深翻、梯田里边深翻和全园深翻等,深度在30~40cm以上。深翻可以促进新根发生,壮健树势,提高抗旱能力。1970年以后平原梨园推广郯城粘土压沙、沙地抽沙换土,山地梨园推广莒南压土加厚土层的经验,并广泛开展园内养猪和种植绿肥以扩大肥源。1980年以来逐步实行果园覆草制,有些山丘梨园还采用炮轰扩穴的办法,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能。天宝梨农经验:梨树在砂壤土栽培,果实成熟早、肉质松脆、品质好;在粘土地栽培,成熟晚、肉质硬、酸味重。
蒙山梨区施肥历史上曾用“卧羊以施肥”,即将羊群圈于梨树下,排粪遗尿其间。天宝山梨农经验:冬初以羊卧地,如每亩地300只羊一宿,即可顶近万斤的农家肥料。1950年以前,幼龄梨树多不施肥,结果树每年施肥1~2次,即早春发芽前施1次,梨果实采收后至封冻前再施1次。肥料种类主要是圈杂肥及草木灰,施肥方法多采用环状沟施,大树也用树下撒施。每666.7㎡全年施人粪尿700~800kg,或施牲畜圈肥1000~1200kg,折合纯N5~5.5kg,P2O52.5kg。1957年沂水县泉庄公社松柏崖大队梨园在上冻前每株大树施土肥500kg,1958年梨树发芽开花比一般的树提早5~6天,叶色黑,果形大,果形好,单株结梨750kg。 1965年以后圈肥和化肥开始并用,施肥数量和次数均有增加,化肥 以氨水、碳钱为主,方法采用环状、条状、放射沟状施肥法。70年代后期开始结果梨园通 常施肥3 ~4次海666.7㎡施纯N 12 ~ 15kg,P2O5 6 ~ 8kg,K2O8~10kg,有些高产梨园按产量确定施肥量,一般每产100kg梨果施纯N0.4~0.5kg。1985年以后,一些旱薄地梨园开始采用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收到了改良土壤经济用肥的效果。此期许多梨园大量 用叶面喷肥,一年喷3 ~ 5次,6月底以前喷0.3%尿素2 ~ 3次,7 ~ 8月喷600~ 800倍磷酸二氢钾2次。80年代后期开始化肥的增产作用渐不明显,有些梨园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导致部分梨树患上了“焦叶病”(叶片失绿焦枯),后经过配方施肥又逐渐恢复正常。
历史上山丘梨园干旱时一般挑水浇灌,大树每株12-15挑(每挑30 ~ 35kg),小树每株5~10挑。自1955年农村开始搞大井、塘坝等水利建设,有些梨园开始灌溉,当时提水工具主要是辘水车。I960年以后开始修建机井、扬水站,灌溉机械增加了电动机、水泵。至80年代初,全区梨树灌溉面积已达到70%以上,每年灌溉4次左右,有花前水、花 后水、果实膨大水、越冬水。在山区梨园,秋灌可保持土壤水分稳定,有防止裂果和增产的良好作用。1995年以后,有的梨园开始推广滴灌。费县果业局巩传银(1999)、郯城县水利局刘珂(2001)试验表明:微喷灌、地膜穴式灌溉两种方式比小沟灌、喷灌更能有效解决沙 地梨园的漏水问题。
四、整形修剪
历史上境内梨树都是任其自然生长的大树,无一定树形。30一50年代,天宝梨区开始采用多主枝自然圆头形,这种树形主干较高,无中央领导干,在主干中上部形成6~7个大主枝,整个树冠基本呈倒下垂形。该种树形的主枝不分层,通风透光较差,内膛容易光秃,树冠虽大,有效结果面积较小,结果部位均在树冠外围。1958年省林业厅调査队在平邑县天宝山梨区调査,该地子母梨、槎子梨等梨树树形由于劈接还有多主枝丛生形。60年代初期衣振东指导天宝梨农对放任大树采用疏除大枝、落头开心、回缩复壮等手法,大规模改造树形,基本上是由自然圆头形改为改良圆头形。70年代新发展的梨园多采用疏散分层形,其主干较低,有层间距,整个树体结构较紧凑,能通风透光和内膛结果。1980年开始密植梨园逐步采用小冠形、纺锤形等树形,1998年临沂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对日 本沙梨试用网架整形(图5-14)。
在梨树修剪方面,20世纪前期有些梨农用锯、斧、镰等工具伐掉梨树病虫枝、削去过密枝,称为“砍树”,目的是清理树冠便于捉虫、摘梨等管理。1950年以后有了修枝剪,才开始短截修剪。1953年费县梁山头村杨培法经修剪的梨树收梨300kg,比不修剪的多收150kg,使群众对修剪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但此期许多园片修剪量过重,导致树势、产量 不稳定等现象。1960年以后,梨区开始纠正求形重剪的问题,提倡因树修剪,修剪量逐步减轻。60年代中后期,平邑天宝山林场娄颂喜对梨树修剪反应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克服梨树大小年和老梨树更新修剪等试验,摸索出一些较为科学的修剪方法:如对槎子梨利用其果台下隐芽回缩后易于萌发的特点,在果台连串时,采用回缩留长10cm左右,1~2个果台短截或对短果枝掰除顶芽等激发新梢;对香水梨则采取让出光路,只疏不堵来复壮枝势等,有效避免了梨树修剪上存在的“大光腿”、“小光腿”、“堵死”等现象的发生;绵梨树势不易控制,竞争枝、徒长枝多,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在修剪上应以缓和树势为主。平邑县农业局夏成光、李强(1988)对鸭梨幼旺树进行目伤、环剥、曲枝处理,中短果枝数量明显增多。平邑县天宝山镇果树站廉宝(1993)提出:天宝香梨幼树在定植后1~3年连续轻剪长放,截留长度宜在80cm以上,选留的主枝轻打头,能加速扩大树冠。1994年以来费县对沙地密植丰水梨树的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了试验调查,提出了自由纺锤形的整形步骤和培养枝组的修剪要领。临沂市果茶中心1999年提出了包括树体结构、覆盖率、枝叶量在内的梨树整形修剪指标,还对中心干的修剪、小主枝和结果枝组的培养以及幼旺梨树生长期修剪技术进行了量化规范:丰产梨园覆盖率75%~80%,地面透光率15%~20%, 适宜枝量8万~10万条,40万~45万叶。
五、花果管理
梨树绝大部分为自花不孕,需要多品种混栽,增加自然授粉。1960年以后,平邑县有的果农在槎子梨园挂瓶插池梨、坠子梨等品种的开花枝条,收到较好授粉效果。1970年以后有些品种单一的梨园推行高接授粉品种,解决授粉树不足的问题。1974年地革委林业局与费县许家崖公社林业站在下扬湾蹲点,观察到子母梨由于雌蕊高、雄蕊低,自然授粉能力差,并进行了人工辅助授粉试验。同年平邑县康庄大队,对子母梨进行人工授粉,花序坐果率提高67%以上。1975年3月地革委林业局召开了黄梨人工授粉经验交流会推广黄梨人工授粉。平邑县农业局夏成光、李强(1988)试验:子母梨的适宜授粉品种有青、黄皮槎梨和肠山酥梨,坐果率89%以上。平邑县天宝山镇1994年给子母梨普遍授粉后,梨果产量比未普遍授粉的1993年翻了一番,增产1000万kg。其授粉技术包括采集异品种花,两花对搓收取花粉并摊晾半天至一天制取花粉,用鸡毛制成山楂大小的绒球当授粉器点授梨花柱头,该种授粉器松软、蘸粉多,每蘸一下,授50一60朵花。最佳授粉时间为授刚开花或开放两天以内的花,坐果率最高。
天宝梨农对梨树疏果(俗称剔梨)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老农认为梨树挂果过多,易伤枝子或累死树,当地一般坐果多时在麦收后梨果长到红子(山楂)大小时开始剔梨,长到核桃大小时再剔一次,最后单个果台留2一3个果。60年代后期费县下杨湾梨农杨德元发现子母梨结果多果个就小,结果稀果个就大的现象,开始做子母梨的疏花疏果试验,并总结出子母梨叶果比控制在30~40:1,可使子母梨果实达到250g以上的结论。此期梨树疏果的数量主要根据花量多少而定,一般花多时隔台留果,花少时留双果,但不台台留果。1980年以后盛果期梨园一般采用疏花芽、疏花序和疏果三步走的技术措施,冬剪花芽20%,春疏花序20%、疏花朵25%,留果40%~50%,然后早疏果、早定果。1992年平邑天宝山果树站廉宝提出天宝香梨疏果需在5月底前完成,一般中长枝每隔15一20cm留1个果,壮短枝留双果,短枝均留单果,平均单果重可以达到250~300g。费县果业局(1998)调查:丰水梨叶果比在20~30:1时,平均单果重191g,40~50:l时,平均单果重229.7g,60~70:1时平均单果重325g。
梨果套袋是60年代初期开始个别梨农为防止梨小食心虫、蝽象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当梨果如山楂大小时套上纸袋,每果1袋。纸袋用报纸糊成,长18cm左右,宽14cm左右。套袋果皮色娇嫩美观,改善了外观质量。但套袋费工费时,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1995年起丰水梨在费县大量结果以后,为适应外销要求,开始在丰水梨上套专用梨袋,以150mmx195mm的双层遮光袋效果良好,特别是黄金梨套袋果呈半透明水晶状,果面细腻光洁,商品价值倍增。套袋前喷1遍杀菌剂,谢花后30天必须套完。果实采收前不必除袋,连同果实一起采收。临沂1995年至2000年梨果实套袋总数超过2亿个,套袋对梨果实病虫发生有较大影响,陈修会(1999)调查梨套袋后轮纹病、黑星病、茶翅蝽象、梨小食心虫明显减轻,但黄粉虫等喜暗微型害虫有所加重,在黄粉虫若虫盛发期需注意防治。
沂南县林业局李玉荣等(1997)对宝山酥梨在花后15天剪掐果顶,可使果形圆满美观,并显著提高果肉硬度及含糖量。
六、病虫害及其防治
20~50年代,境内梨区病虫害主要有黑星病(雾病)、褐腐病、轮纹病、赤星病,梨大食心虫(吊死鬼)、梨小食心虫(黑膏药)、桃小食心虫、白小食心虫、梨象鼻虫(梨狗子)、草履蚧、梨蝽象、梨实蜂、梨星毛虫(果囊虫)、梨茎蜂、潜叶壁虱等。过去对病害多无防治措施,任其危害,往往流行成灾。1950年平邑县两泉乡的梨树受赤星病危害达80%以上,减产150to当时梨果虫害也十分严重,有“没有虫眼不算个梨”之说,许多梨因虫害只能切梨干卖。对多数虫害是靠其天敌自然控制,有的对害虫也仅仅采用人工捕捉等形式防治,如有的果农在落花后用手掐萼片(梨帽子),可免除梨实蜂危害。50年代初期天宝山区梨农对梨星毛虫是用一长杆,上装一把弯刀,将被星毛虫包卷的梨叶割下,然后集中烧除。1952年平邑县闸口区仅捕打梨星毛虫就用工一万多个。当时一些果农还用烟秸秆熬水喷洒梨树,防治蚜虫、梨木虱等害虫。1954年平邑县苗庄乡用六六六防治梨象鼻虫、梨蜻象、星毛虫。50年代后期有些梨区用DDT防治害虫,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防治病害。1957年沂水县泉庄公社松柏崖在梨树发芽时,用六六六和DDT各一半混成160倍液防治星毛虫,效果良好。60年代中期开始费县下杨湾梨农杨德元、驻平邑县天宝梨区衣振东对当地梨区数十种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详细观察,之后临沭县石门农场、时宅子园艺场、苍山县塔子山园艺场、费县许家崖林业站等先后对巴梨腐烂病、梨小食心虫、草履蚧、梨木虱、梨花蕾蛆等梨树重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査研究和防治试验。如费县下杨湾1968年观察梨树花期受害是梨花蕾蛆为害的结果,否定了风、冻害的错误认识。平邑县辛庄作为地区的果树病虫测报点,由廉宝、廉士斌采取饲养观察,系统掌握了桃小食心虫、红蜘蛛、梨茎蜂等梨树主要病虫害的生活史及防治方法。各地梨园通过连续采取人工和农药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收到较好效果。人工防治如冬季刮除粗翘皮,即“要收梨,刮树皮”。临沭县石门农场1970年提出了对梨小食心虫要采取“成虫、卵和小幼虫兼治”的防治策略。到1975年前后,梨赤星病、梨圆吻、梨星毛虫、梨大食心虫等曾猖獗发生的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一些小型刺吸式害虫如梨木虱、梨黄粉虫等由于抗药性增加,虫口仍呈上升趋势,果实轮纹病危害也有所加重,梨小食心虫由于发生世代多,寄主复杂,仍造成较重危害,成为生产上防治的主要对象。在药剂使用上,1980年以前以有机氯(如DDT)及有机磷(如1605、氧化乐果)杀虫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杀虫剂逐渐应用了菊酯类(如速灭杀丁、来福灵)、氨基甲酸酯类(如辟蚜雾)以及一些复配杀虫剂(如辛硫灭扫利、桃小灵),杀菌剂应用了取代苯类(如五氯酚钠)、有机硫类(如代森锰锌)、有机磷类(如乙磷铝)、有机砷类(如福美砷)、有机杂环类(如多菌灵、粉锈宁、扑海因)、混合杀菌剂(如双效灵、退菌特、炭疽福美等)。在药剂使用技术上也有所改进,陈修会、廉宝等(1987)在40年生油绵梨上用40%多菌灵4倍液加2%平平加主干涂环,防治轮纹病、白粉病效果明显。此期许多梨园还应用梨小食心虫性诱芯诱杀成虫并测报其发生动态,临沭石门园林场连续9年(1982一1990)用72个性诱芯共诱杀梨小食心虫雄蛾52120头,单芯日诱6.43头。蒙阴县园艺场、临沭石门园林场(1994)利用赤眼蜂防治梨小食心虫,防效79.51%。此后临沂梨树病虫害防治开始逐步向低残留、无公害方向发展,2002年临沂市果茶中心制定了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提出在农业和物理防治的基础上,选择应用苦参碱、呲虫啉、福星、万灵、安打、猛杀生、多氧霉素、杀铃脲、烟碱等适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农药,在萌芽期、花期前后、幼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等按经济阈值进行科学防治。
七、贮藏和加工
《齐民要术》中关于梨的贮藏指出:初霜后即收,霜多即不得经夏也。平邑子母梨产量大,采收晚(寒露左右),且刚采下的梨果呈黄绿色,肉硬、质粗、味淡,消费者不甚喜欢,所以采收后一般不立即出售,待贮藏到翌年3~4月份,才开囤(堆)出售。在50年代以前,主要是室内囤藏,即用芦席围成直径1.5~2.0m的囤,每囤可贮藏1000~1500kg。先将梨在室外预冷,小雪后移入囤内,在囤的中心竖直放一直径10cm的高粱秸把,以利通气,上面只盖一层麻袋片即可。囤贮的缺点是梨果易失水,中下层果挤压伤多,也不便大量贮藏。60年代初开始逐步改为树下“梨躺”贮藏,大体分四步:第一步是挖沟凉躺,即于寒露左右,在梨园选择地势较高、地面平坦的树荫下挖沟,沟深20一40cm,宽100一150cm,长度以贮果多少而定,沿沟四周起埂,筑成“梨躺”后,凉躺1~2天,沟底铺一层席,以备使用。第二步是堆放预冷,在躺内堆放梨50~70cm高,上盖一层炕席,初期白天盖席,夜间揭开,以充分预冷,待霜降过后,用土将席四周压严。第三步是加席保温,小雪后再加一层席,并在两席之间加厚约10cm梨叶。第四步是退草防热,3月中旬后,当气温稳定在以上,除去外面一层席和梨叶,以防梨堆“伤热”。此后宜到4月份都可随时开堆出售。据测定,贮藏到4月中旬的子母梨果实硬度仍达11.9kg/c㎡,梨果面金黄,非常新鲜。
《农圃便览》详细记载了梨酒、梨膏、梨干的加工制作工艺。如梨酒“用好熟梨,连皮核切大片,排罐内令满,灌以上好火酒,封口,土埋三月取用。”梨膏“将梨捣乱,扭汁入沙锅或铜锅内,文火熬至滴水成珠。凡酸梨,换水煮熟则甜美。”梨干“甜梨去皮,切厚片,火焙干,允为佳果。”临沂民间煮梨工艺考究,风味佳良,有数百年历史的琅琊轩王氏熟梨1997年还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吃。民国31年(1942)华北实业总署统计费县有100t黄梨用于制作罐头。50年代后,梨的加工品不断增多,如梨干、梨汁、梨果罐头等,1960年前后临沂梨干出口量较大。70年代临沭产巴梨罐头出口香港、西欧。临沂罐头厂飞轮牌糖水阳梨罐头主要销往英国、西德等西欧国家,1985年获省轻工厅优质产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