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梨树是沂蒙山区传统果树。西汉陆贾《新语•慎微第六》记载:春秋末期(公元前4世纪初)鲁国武城(今平邑)人宗圣“曾子……煮梨……孝母”。西汉末年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其内金叶梨就是琅琅琊王野家太守王唐所献。今莒县、莒南、沂水、诸城一带当时均属琅琊,琅琊梨既然以名果贡献,则在原产地栽培必然更早。明朝诗人贝公远在《游蒙山道宫》中记有“梨枣垂佳实,松柏散繁荫。”16世纪初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曹县有梨数种,然不及泗水东山也,花特素,邑人多种之,说明当时蒙山一带梨树已有大面积栽植。17世纪中期明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张四知曾隐居费县许家崖“仙人洞”,春赏梨花、秋食梨果。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青州府志》、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兖州府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沂水县志》、清康熙十三年(1674)(沂州志》、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费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郑城县志》、清宣统三年(1911)(蒙阴县志》等府州县志均将梨列为所属境内重要物产。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嘉庆元年(1796)《莒州志》均记载:梨有秋白香水铁桑皮数种。民国6年(1917)《临沂县志》记述:棠梨即白棠子酸美赤棠味涩。民国26年(1937)(重修莒志》记述:梨有青梨桑梨赤白多种,赤者曰杜,白者曰棠,棠梨分黄白二种。说明临沂境内梨树原有白梨、褐梨(棠梨)、杜梨等多种,其中青梨、秋白梨、香水梨迄今仍是较好的品种。
天宝山黄梨是山东名产,民间流传“小大峪的山楂大峪沟的梨,燕家庄的葡萄不用提”的说法。16世纪以前,本地梨栽培品种主要为绵梨、油绵梨,以后逐渐以子母梨居多。子母梨是天宝山黄梨的代表品种,属白梨系统,极耐贮藏,俗称“满山磙”。其来源是在清乾隆初年(1740年左右)天宝山杨家庄一牧羊人在叮铛泉山崖上发现了一株野生梨树(后称子母祖),其果味甜、肉硬,即取回接穗,在青皮棠梨上嫁接成活。因为该梨形如纺锤,顶部凸起,好像母子相依,加之能贮到翌年新梨上市,犹如母子重逢,故称之“子母梨”。清咸丰末年本境大旱,不少绵梨、油绵梨被旱死,子母梨遂开始大面积栽植,1930年天宝山一带子母梨产量达到2500t,1934年《中国实业志》将子母梨列入山东梨树品种,1943年华北实业总署将子母梨列为费县主栽品种。平邑天宝山和费县许家崖一带,山高谷深,日照时间短,适于梨树耐荫的生长习性,本区至秋后梨树仍可生长绿茂。该地土壤为红土母质淋溶褐土,钾素含量较高,在本地梨树产量高、寿命长、品质好。至今天宝山、许家崖一百多年生梨树还有上千株,主要有绵梨、槎子梨、坠子梨、柿梨,平邑县天宝山上碳沟有1株400年生的绵梨,高8m,胸径达108cm(图3-11);许家崖下杨湾村有1株200年生的绵梨树,高9m,冠径10m,当年可产梨果2000kg,人称“八车子梨”。鲁南槎子梨是当地品质优良的梨品系,据天宝山大峪沟群众说,可能是莱阳往梨的接穗(当地称槎子)经嫁接变异而来。1942年日本人菊池秋雄曾对该品种进行过调査,并作为优良品种记入《北支果树园艺》。山东农学院牟云官(1958)调査指出鲁南槎子梨、莱阳往梨、青岛恩梨三者同为一源。莱阳农学院邵达元(1979)认为莱阳在梨、鲁南槎子梨、平原金香梨等可称为“茬梨系”。山东农业大学辛培刚(1987)从平邑县天宝山取材,采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槎子梨和在梨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山东果树志》(1996年版)记载临沂原有梨树栽培品种51个,其中原产于天宝山一带的就有23个。1980年以后,天宝山区还先后选出了天宝香梨、宝山酥梨和香梨王3个梨新品种。天宝香梨1991年由省农业厅列为名优特品种,宝山酥梨1997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并获得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银质奖。
西洋梨是19世纪末开始引进的,1896年德国传教士华德胜带入巴梨、茄梨品种在费县洋山(今塔山)林场建立果园试种。临沭县1966年巴梨面积330^,1976年产巴梨800t(出口100t)o20世纪80年代以后,临沂又引进了红巴梨、早红考蜜斯、红安久、绿安久、康佛伦斯等西洋梨新品种,但西洋梨在各县区栽培一直较少。
日本梨的引种开始于70年代,当时以晚三吉、长十郎、二十世纪、菊水、明月等为主。1985年以后费县、平邑等县又陆续引入了丰水、幸水、新高、爱宕、新世纪、金廿世纪等品种,1998年以后韩国育成的黄金梨、大果水晶等也相继引入临沂,近年日韩沙梨在临沂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梨树在明清时期已是境内的重要“果属”之一,天宝山有一条长8km的大峪沟,沟底两岸直到半山腰全部为梨树林覆盖,直到清末,仅天宝山就有梨树30000余棵,许家崖也有7000余棵,旧时有“两个济宁州,换不一个大峪沟”的美称。始于元明时期建村的沂水县梨行及梨园村、费县棠棣树及梨行村、苍山县棠林村,清朝建村的费县梨园沟及梨库套村、蒙阴县梨子坪及梨树旺村、平邑县棠棣峪和梨树沟及梨园村、沂南县大梨峪村等,皆因最初种植梨树而取名。1919年山东省长公署编印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査录》记载:临沂县特别出产黄梨,费县特别出产雪花梨。1934年《中国实业志》记载:临沂、鄰城、费县主产青梨,沂水主产香水梨,临沂、日照主产沙梨,1933年蒙阴、临沂、郑城、费县、莒县、沂水、日照7县梨树44.6万株,产量59917.5t。当时蒙阴县为山东省第二产梨大县,该县梨树36万株,产梨54000t,远销江浙鲁三省各大商埠。1938年以后由于日寇侵略以及战乱,大批梨园遭到破坏,面积、产量急剧下降,1942年华北实业总署统计费县、蒙阴、郯
城、日照4县梨树13520株,产量下降为662.5t。到1949年全区梨产量也只有4682t0
1950年以后,梨树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54年全区梨果产量为6419t,1957年达到8096t,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37.1%和72.9%。1958年由于粮食紧缺,不少村庄刨树改种粮食,梨果产量急剧下降,该年临沂梨果产量38161,比1949年还少866t01962年国民经济进入恢复阶段,梨园面积有所扩大,产量逐步上升,1966年梨果产量首次突破 lOOOOt,达到11341k1969年梨果总产量为16334t,为60年代最高产量年。70年代梨果产量基本保持在20000t以上,1975、1976年均超过29000t。1977年~1979年,天宝山等个别梨区强调“以粮为纲”,梨树产量曾一度下降。1979年之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果品经营市场放开,梨树面积、产量全面提高,梨园面积1981年3400h㎡,1995年698211㎡,1999年达到88581ml2。梨果总产,1980年33530t,1992年42492t,1995年58373t,1998年达到83473t,为20世纪临沂梨果产量最高纪录。2004年,临沂梨园面积8363h㎡,大小梨树329.75万株,其中结果园7590h㎡,总产110835t,结果园平均666.7㎡产973.5kg(表2-1、2-2)。2001年以前平邑一直是临沂梨树第一大县,1950、1960、1970、1980、1990、1999年产量分别占临沂梨果总产的70.6%、62.9%、69.2%、59.6%、69.5%和51.2%。1986年平邑梨产量超过莱阳,居全省第三位。1995年以来,费县、苍山等县梨果产量上升较快,2003年费县、平邑、苍山县梨果产量分别为50112u34912t、11000t。
临沂2003年梨产量在200t的乡镇有33个,其中1000t以上的13个(表3-3)。费县费城、平邑地方两镇,梨产量达到45330t,占临沂总产量的42.33%。平邑县黄梨集中在天宝山区的地方镇大峪沟、铜石镇彭泉和郑城镇桃峪3个相邻的流域,域内年产50t以上的村有70个。地处大峪沟的辛庄有结果梨树15000株,平均株产300kg,总产4500t。
1970年以来,各县先后引进金花、早酥、锦丰伍九香梨、红香酥、七月酥、八月酥、绿宝石等国产品种,随着梨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梨树品种也逐渐得到更新和优化。特别是1990年以来丰水梨等日韩沙梨的大量引进,从整体上彻底改变了境内原有的绵梨、子母梨、槎子梨等为主的格局。1997年临沂梨树主栽品种仍为子母梨(占33.98%),丰水梨只占3.94%。到2003年,临沂梨树主栽品种依次为:丰水梨(20.9%)、子母梨(13.2%)、槎子梨(9.7%)、绵梨(7.1%)、雪花梨(6.5%)、黄金梨(5.3%)、砀山酥梨(5.1%)、金花梨(5.2%)、鸭梨(3.6%)、巴梨(2.2%)。费县薛庄镇1990年开始发展丰水梨,到2003年丰水梨产量达到6536t,占该镇梨产量的85.1%。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新建梨园大都采取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人工授粉、促花修剪等配套技术措施,幼龄期梨树产量大为提高。1987年平邑辛庄6年生天宝香梨666.7㎡产3120kg;1998年沂南岸堤5年生宝山酥梨666.7㎡产2680kg;1999年费县薛庄4年生丰水梨666.7㎡产2103kg;2002年临沂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5年生爱宕梨666.7㎡产2900kg。
梨果是临沂传统的外销果品,清嘉庆年间即开始出口南洋等地,清同治七年(1868)天宝山黄梨出口5万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沂州府费县乡土志》记有“梨产西山者佳,颇外销。”民国8年(1919)山东省长公署印《山东各县乡调査录》记有“费县输出品:黄梨、枣仁、柿饼、花生油。”天宝山黄梨大都经贮藏后,于春节前销往南方各省。民国23年 (1934)(中国实业志》记载,费县梨主销南京、上海,蒙阴梨主销济南、苏杭,沂水梨主销青岛,临沂梨主销南京,常年外销量共约为27750t。1949年以后,梨出口量呈上升趋势,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为鼎盛时期,1960年临沂黄梨出口香港和东南亚1190t(价值73.87万元);1961年出口黄梨800t、梨干10t;1962年出口黄梨554t;1964年出口黄梨400t (价值18万元)。此后黄梨出口量逐年削减,1971年出口200t(价值8万元)。1973年以后由于子母梨糖分减少,水分增加,农残超标,不符合出口标准,遂中止外销。1976年临沭产巴梨品质较好,出口了100t。1996年以来,由于丰水梨实行套袋栽培,外观品质提高,费县、莒南等县丰水梨开始外销,2004年临沂丰水梨销往新加坡及港澳地区120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