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临沂花红、茶果、海棠果等小苹果栽植的历史久远。从19世纪末陆续引入大苹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苹果品种的引进和大面积发展,苹果栽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一整套苹果的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并得到普及。
一、繁殖
花红、茶果、海棠等小苹果的苗木多为实生苗,少数为嫁接苗,大苹果的栽植所需的苗木均为嫁接苗。临沂常用的砧木主要有平邑甜茶、八棱海棠、海棠果、茶果、山荆子(山定子)等。70年代初,临沂引进英国东茂林试验站的M系及MM系矮化及半矮化砧作为中间砧木,进行苗木繁育。80年代中期,从河北怀来等地引进大量的八棱海棠种子。80年代末,地区果茶站和临沂大孙庄孙凤臣合作引进无病毒的M系及MM系砧木,进行矮化中间砧和矮化自根砧无病毒苹果苗木的繁育,应用的砧木是㎡6、M7、M9、MM106,采用无病毒苗木建园,表现出早实、丰产、优质、抗性强等显著优点。
砧木的繁育,一般为秋季采种,冬季进行层积处理,处理的时间因品种而定,平邑甜茶、山定子层积时间30~50天,沙果和海棠60~80天。春季播种,夏秋季芽接,翌年春季剪桩,秋季出圃。80年代中期,为加快苗木的繁育,应用塑料棚,春季提前播种,夏初芽接,当年秋季岀圃,此法繁育的苗木称为“三当苗”,但该类苗木根系不发达,枝条组织不充实,长势差, 不利于早期丰产。矮化中间砧苗木的繁育,一般为春季播种基砧种子,当年夏季(秋季或翌年春季)芽接中间砧木品种,翌年春季(夏季)嫁接品种,秋季出圃。芽接方法主要有丁字形芽接和嵌芽接。在塑料薄膜未用于苗木繁育之前,沂水等地在早期曾用“土接"法。
二、栽植
苹果传统的栽植的方式多用穴植。50~60年代,新建园大都是挖1m见方穴进行定植。从70年代开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山地建园有的实行全园深翻(深80cm)和挖条带(宽深各100cm)栽植,平原推广条带定植。苹果的栽植时期,分为秋季栽植和春季栽植。乔砧苹果苗栽植株行距,50年代一般为5~8x5~8m,60年代多为5~6x5~6m,70年代以后逐步改为3~4x4~5m,矮化中间砧木苹果园株行距一般为2~3x3~4m。
三、土肥水管理
临沂苹果园,多建于丘陵、山区,肥力较低,水浇条件较差。50年代以后,临沂开展群众性的整山治水运动。莒南县厉家寨的“外撅嘴、里流水”梯田栽植果树的经验,曾在省内外大力推广。蒙阴县在砂石山区果园放“小闷炮”(炮穴深1m,用炸药0.5kg,放炮后结合施基肥),改土效果良好,1995年全县推广1800h㎡。果园间作方面,苹果幼园主要间作花生等矮秆作物,成龄果园多实行清耕制。1953年5月,农业部从东北调拨给我区紫穗槐种1500kg,分发各县果园试种、繁育推广。1963年秋,本区开始引进苕子、草木樨、沙打旺、香豆子等绿肥作物,首次在鄕城县试种成功。60~70年代,地区林业局在果园大力推广绿肥一一草木樨及苕子等。沂南县薄家店子林场果园面积23h㎡,1964年开始种植草木樨等绿肥0.7h㎡,1966年种植1.3h㎡,1971年以后,每年种植绿肥面积为13~20hn?,果品产量逐年提高。1975年,莒县种植绿肥2000h㎡,其中苕子1667h㎡,草木樨333亩,棉槐6000万墩,种植绿肥的果园占大队总数的80%以上,占果园总面积的50%以上。全区1977年绿肥种植面积最多,达到5000h㎡。60~70年代,莒南县草岭后等山地果园为了解决果筐问题,在果园梯田边全部种上紫穗槐,实行“肥条两用”,即麦收后割一次嫩条作为肥料,萌发后秋季割下编制果筐,效果良好。
1983年11月,省农业厅在蒙阴县召开果树穴贮肥水、地膜覆盖现场会,山东农学院束怀瑞副教授就果园穴贮肥水、地膜覆盖的具体做法作了专题报告,该项技术是山区干旱果园解决肥水问题的有效方法。80年代中期开始,苹果园开始推广覆草技术,它对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稳定地温、防止杂草生长、减轻落果损伤、减轻病虫危害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申为宝(1989)调査,苹果园连续3年覆草后,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较未覆草区提高8.57%、180.00%、471.43%,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32%。陈修会(1990)调査,果园覆草后,覆草区比露地区腐烂病株率降低32.2%,蝉卵枝减少73.6%~80.9%。
苹果园的施肥,早期以农家土杂肥、人粪尿为主,1952年开始推广使用硫酸铵和硝酸铵,之后推广应用氨水、碳酸氢铵、尿素、复合肥等速效肥料。60~70年代曾提出“斤果斤肥(土杂肥)”的口号,随着果品产量的提高,又提出了“斤果二斤肥”,部分高产园片达到“斤果3~4斤肥”。1970年沂水县提出“发展果树生产与养猪、养羊、养牛相结合”的路子,1973年该县果园共养猪11000头、羊15000头、豆腐坊250处,粉房300处。80年代莒南县提岀“一亩果园一头猪,一棵果树一只鸡”的模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量作用明显。随着果园面积的增加,有机肥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部分果园应用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果树专用肥等。据对苹果丰产园统计,每产100kg果实,氮、磷、钾的用量为1.0~1.5:0.5~1.0:1.0~1.2kg,其中50%~70%应为有机肥,在采果后施入,其余应在早春、坐果后、果实膨大期以及采收后作为追肥。有缺素症的果园,在施基肥的同时,视情况施入一定数量的硫酸锌、硫酸亚铁、硼砂等。此外,还推广了根外追肥,一般于春季萌芽前喷2%~3%的尿素、3%~4%的硫酸锌,花期喷0.3%~0.5%的尿素、0.3%~0.4%的硼砂,果实发育后期喷0.3%~0.5%的磷酸二氢钾。90年代,果园开始应用氨基酸多元复合微肥以及光合微肥等,效果显著。
为解决果园的用水问题,50年代,农村开始闸山沟、建谷坊、建塘坝、修水库。50年代末,开始修建机井、大口井。70年代中期,进行果园喷灌。80年代开始有的果园进行滴灌。90年代,果园进行微喷等水利基本建设。1998年,临沂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引进美国“鱼鸟”牌微喷设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多数果园的灌溉仍以沟灌、盘灌、喷灌为主,每年一般浇4次水,即萌芽至花前水、春梢生长水、果实膨大水、越冬水。
四、整形修剪
早期的小苹果没有树形培养的概念。30一40年代,花红果等小苹果的修剪主要是疏除交叉枝、风磨枝、重叠枝、病虫枝和细弱枝的“土法修剪”。50年代中期,许多新栽植的苹果树,不定干,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长;一部分园片的树株,则年年短截,年年一树条,树成“扫帚状”。为提高修剪技术水平,1957年临沂专区先后从烟台、莱阳等地区聘请了75名果树修剪能手来本区传授果树修剪技术,专署林业局还组织果树修剪队14个,共修剪果树35万株,促进了苹果修剪技术的普及。60年代,借鉴烟台等地的经验,主要推广主干疏层形的整形修剪技术,但部分园片过分强调树形的调整,临时枝疏除过多,修剪量偏重,影响结果。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修剪技术探讨,对树形和枝条的截、缓、疏等修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形不死,无形不乱”、“因树修剪,随枝作形”、辅养枝的保留与利用、枝组的培养等技术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70年代初,为了总结苹果树修剪中存在的问题,地区林业局组织县、公社技术干部对苹果幼树和成龄树的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专题考察,撰写了考察报告发至每个果园,并多次在沂源县西鱼台等大队召开全区县、公社、场技术干部参加的冬剪会议,各县对统一编号的苹果树进行修剪和评定,对临时枝的处理,主枝、辅养枝和树体高度的控制与修剪技术进行试验调查,逐步统一了全区果树干部的认识,从而促使苹果树整形修剪开始走上了正轨。
80年代以后,主干疏层形的整形修剪技术得到完善和提高,不同树龄时期(幼树期、初果期、盛果期)、不同类型树(郁闭树、虚旺树、衰弱树、上强下弱树、下强上弱树、外强内弱树、大小年树、高接树等)、不同品种树的整形修剪技术已经得到较好普及。随着新红星、玫瑰红、红富士等新品种和矮化中间祜的推广,苹果栽植的密度逐渐加大,随之又开始探索和推行小冠疏层形、自由(细长)纺锤形的整形修剪技术。一般情况下,株距3~4m的果园推行小冠疏层形,株距为2~3m的果园推行自由(细长)纺锤形。修剪技术也随着树形而变化,拉枝、刻芽、扭梢、摘心、拿枝、环剥、环割等夏季修剪的缓势促花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应用推广,较好地促进了早果丰产。80年代后期,随着红富士等苹果新品种的高密度栽植,广泛应用乙烯利、比久、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促进幼树成花。1986~1990年申为宝等经多点试验表明:在红富士苹果新梢旺长前喷布0.04%~0.05%的乙烯利与0.15%~0.2%的B9混合液,喷布2~3次0.05%的多效唑,或土施一定量的多效唑,均能提高萌芽率,增加中短枝比例,促进大量成花。根据对丰产园的调查研究,1996年市果茶中心提出了苹果优质丰产园的树相指标,对整形修剪技术进行量化规范:苹果成龄树枝叶覆盖率60%〜80%,修剪后666.7㎡枝量5万〜9万个,每n?树冠留枝量40〜60个,每㎡树冠投影面积留枝量100〜160个,长枝占20%左右,中、短枝占80%左右等。
五、花果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的小国光苹果,由于栽植时没有重视授粉树的配置,致使小国光的结实率一般都低于5%,开花不少,结果寥寥。60年代初期,莒南县李云章在大店区何家店对小国光树进行人工授粉,使坐果率提髙到20〜30%,推动了全区苹果人工授粉工作的开展。70年代以后,通过对苹果授粉组合的研究,明确了主栽品种的授粉树及其配置比例。人工授粉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用橡皮头或毛笔进行点授,一般每个花序授2〜3朵花,间隔20cm授1个花序;二是花粉袋撒粉,将花粉混合50倍的滑石粉或地瓜面装入袋中,在树上方抖动;三是液体授粉,在10kg水中,加白糖0.5kg,尿素30g,硼砂10g,花粉20g进行喷雾。果园初期所用花粉,一般自采自用;80年代以后,有人利用南北花期时间的差异,从河南、山东南部采集混合花粉,卖给果农,进行人工授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0年代,各地还开始在果园进行放蜂授粉,一般每0.7亩地放1箱蜂。莒南县南甘霖1989年引进角额壁蜂,授粉效果良好,其授粉能力为蜜蜂的70〜80倍,每666.7㎡释放50〜100头壁蜂,可提髙坐果率30%〜50%,放蜂回收率为5〜10倍。
60年代初期,地区苹果专车组就开始在各县的示范点上进行苹果疏果技术推广,直到70年代初期,群众才认识到疏果在提髙果品质量当中的作用。一般疏果是先疏坐果率髙的品种,如小国光、金帅等,后疏坐果率低的品种,如倭锦、红星、祝光等,以确保产量。随着产量的提髙,苹果园开始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通过调査认为,苹果结果过多是导致大小年结果的主要原因,由此开始根据树体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树体负载量。80年代推广的“间距疏果法”,果农易于掌握,一般壮树壮枝20cm留1中心果,弱树弱枝25cm留1中心果。以后又推广了“以花定果”技术,即在花序分离时疏除多余的花序,每个花序只留中心花,花期进行授粉,以确保坐果,蒙阴县小东关刘登福果园推广该项技术, 成为全区的苹果生产典型。
王安治、李峰(1984)试验,国光树在花蕾膨大期喷布300ppm乙烯利、开始落瓣后10天喷布300ppm乙烯利和20Ppm蔡乙酸疏除效果良好。申为宝(1987)试验,红富士苹果花瓣脱落后喷布0.03%的乙烯利、0.03%的乙烯利+0.002%的蔡乙酸、0.075%的西维因+0.001%的蔡乙酸3个处理,对红富士苹果均有良好的疏花疏果作用。刘淑兰、陈修会 (1988)试验表明:波美1度石硫合剂在金冠、国光中心花刚开过时喷布,可以起到良好的疏除作用。化学疏花疏果技术仅进行局部试验和少量应用,未能大面积推广。
李昌怀、陈修会(1986)试验,采收前21天,对盛果期元帅系苹果树喷布91.79%PR一04粉剂20ppm,采前落果率为3.0%,较20Ppm蔡乙酸(采前落果率21.7%)防落效果好。陈修会、李玉涛(1989)试验,红星苹果树在铃铛花期和落花期喷布2次100〜150电L三理酮,不仅能提髙花朵坐果率和增加单果重,还有增大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趋势。
60〜70年代,为了防止食心虫的危害曾经采用过套袋技术,但应用的数量不大。80一90年代,金帅苹果的果锈严重影响了果品的外观质量,各县曾大面积对金帅苹果进行套袋,每年套袋果量7500t左右。金帅苹果套袋多用旧报纸或旧课本缝制而成,5月中旬前完成套袋。李昌怀、申为宝(1992)试验,5月4日、5月8日、5月12日进行套袋的果锈指数分别为0.85%、9.62%、33.48%,而当年未套袋金帅的果锈指数为53.88%,因此,金帅套袋自坐果后愈早愈好。90年代以后,红富士苹果的套袋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蒙阴、沂水、莒南等县的套袋红富士苹果,直接或间接出口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苹果套袋一般在谢花后30一40天进行,采收前1个月摘袋,果实摘袋后搞好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等工作,以利果实全面着色。
六、病虫害及其防治
早期的苹果病虫害防治基本上以人工防治为主,如用烟拐子熬水防治火龙病(红蜘蛛),人工捕捉金龟子等,许多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控制。50一60年代,苹果主要病虫害是腐烂病、褐斑病、炭疽病、桃小食心虫、红蜘蛛、蚜虫等。此期临沂开始推广六六六、滴滴涕、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合剂等农药品种,对苹果的病虫害进行防治。随后有机磷农药的大量应用,使许多病虫产生了抗性,天敌被大量杀伤,导致叶螭、峭虫等为害的回升及农药的污染。70年代,金帅、元帅系品种的面积增大,轮纹病、早期落叶病上升为主要病害,加之苹果的大小年结果,腐烂病在大年时发生较为严重。
80年代中期以后,红富士、元帅系短枝型品种成为主栽品种,苹果斑点落叶病成为叶片的重要病害,常导致早期落叶。陈修会等(1990)对乙铳、扑海因、多氧霉素、速克灵、农抗120等数种杀菌剂采用常规时期以及加盛花期防治两组处理,结果后者病叶指数降低22.4%~39.4%,显示盛花期始喷杀菌剂能明显增强防效。红富士苹果大量结果后,苹果轮纹病成为果实的头号病害,严重时病果率达15%420%,采取提高树体的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发芽前喷福美碎、石硫合剂,生长期喷布多菌灵加乙磷铝、甲基托布津加乙磷铝并配合波尔多液效果良好。80年代后期,苹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得到广泛的试验应用。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地区果茶站(1987)在苍山、临沐县应用白僵菌和对硫磷微胶囊剂各0.2kg兑水150kg喷洒地面,桃小食心虫幼虫僵死率为85.6%~93.5%;应用赤眼蜂对苹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的卵粒寄生率达到92.5%~94.6%;应用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金纹细蛾等昆虫性诱芯,在虫情预报的同时还能明显干扰交配、降低虫口密度。金纹细蛾自80年代中期开始上升为主要害虫,陈修会(1989)试验,用生物农药25%灭幼脲3号1500倍、20%杀铃脲8000~10000倍对初孵幼虫防效优良。1990年,二斑叶蜻在临沂、沂南、莒南、费县等县市果园相继发现,该虫寄主复杂,暴发为害,抗药性强。陈修会等(1993)采用15%扫蛾净乳油3000~5000倍液防治二斑叶蛾,有效控制期可达50天。
90年代中期后,无公害苹果生产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1996年,蒙阴县被确定为国家科委项目《绿色食品苹果植保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基地县,开发面积135h㎡
。2002年3月,市农业局将蒙阴县高都镇确定为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同年7月,全国农技中心经济作物处还以高都镇为基点,对苹果园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管理,示范带动效果明显。七、贮藏和加工
70年代以前,临沂苹果贮藏主要是利用地沟、土窑或缸藏。地沟贮藏苹果大都在果树行间开浅沟,将苹果堆放于沟中,堆高50~60cm,白天盖草帘防晒,夜间揭帘降温,晚熟品种贮至翌年3~4月。之后,部分果区开始推广改良地沟贮藏,苹果的贮藏数量增加。80年代,各苹果产区相继建造了规模不等的机械制冷库。蒙阴园艺场1986年建造自然通风库,后来因为降温效果不理想,改为机械制冷,一直应用至今。90年代,蒙阴县果农借助山区地形建造小型地下冷库300余座,年可贮藏苹果15000t;莒南县文疃、石莲子等乡镇的农户建造微型智能冷库数十座,投资少,效果好。
进入90年代,随着苹果产量的提高,果品加工已成为生产中的一项主要内容。1996年,莒南县投资850万元在文暄建成了商品果清洗、打蜡、上光、分级流水线和浓缩果汁生产线,具有日处理苹果100t、年产浓缩果汁3000t的生产能力,产品注册商标为“三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