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栽培历史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1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栽培历史与现状
分类号: S601.9
页数: 8
页码: 75-82
摘要: 苹果,古称奈、苹婆,即绵苹果,是沂蒙山区传统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沂山、蒙山仅有极少量栽培,有的作为砧木保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临沂苹果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历经7个发展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 栽培历史 发展现状

内容

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苹果,古称奈、苹婆,即绵苹果,是沂蒙山区传统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早在1800万年前沂山山旺已有大萼始苹果、抚顺海棠、古鄂海棠等绵苹果的近缘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记载:苹婆:大如甘桔色青亦日平陂见藏经又虎喇槟如平陂而小色红紫;林檎:一名来檎,早熟者甜晚熟者微酸;沙果:有蜜秋朱砂红掉线红数种。康熙十一年(1672)《沂水县志》、嘉庆元年(1796)《莒州志》、宣统二年(1810)《蒙阴县志》、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中对林檎、沙果、奈、蘋果都有记载,表明临沂境内早已有苹果类栽培,均属蜜果子、斑子、大花红、小花红等沙果及片红、暄包、苹婆(图1.1)等绵苹果,果个小,贮运性差,仅在沂水、蒙阴等山区县有成片栽植,有的在梯田、地堰边种植,实行“粮果间作”。目前沂山、蒙山仅有极少量栽培,有的作为砧木保留下来。19世纪后期起,西洋苹果品种开始引入临沂。据谷川利善(日)民国4年(1915)调查,同治十年(1871)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最初引进的西洋苹果品种13个,除栽于烟台毓璜顶山外,还在“新亭山东沂水县”栽植。这13个品种是早苹果、荷花鲜、伏花皮、金星、凤凰卵、桦皮、红搓皮、翠玉、绿青、王、丹顶、小町、大绿。光绪二十二年(1896),德国人华德胜引入丹顶、一斗金等苹果品种,在费县洋山林场栽植。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国传教士韩智泰引入伏花皮等西洋苹果250株,栽植于沂水圣母山上。民国元年(1912),莒县农事试验场果树园艺区栽植烟台香蕉苹果、大海棠果。民国28年(1939),莒南县岭泉区前柴沟村孙原昌从大连引进国光、伏花皮、红玉3个苹果品种共56株栽植0.2h㎡苹果园。1940年,莒南县洙边区西夹河村陈茂河从烟台带入苹果接穗,劈接试验成功。..
  据民国23年(1934)《中国实业志》记载,费县、沂水1933年栽有苹果分别为6900株、6450株,产量分别为1380市担(6.9万kg)、3225市担(16.125万kg),而且费县是当时西洋苹果红魁的主产县。民国31年(1942),蒙阴县苹果(含海棠、沙果)4000株,产量2000市担(10万kg);郯城县33株,产量2市担(100kg)。
  新中国成立后,临沂苹果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历经7个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1949~1957年。1949年临沂苹果面积为10h㎡,产量为20t。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为支援沂蒙山区发展苹果生产,从辽宁等地调入大批苹果苗支援本区。其中,1953年、1955年调入的苗木最多,主要在沂水、沂南、费县、蒙阴、临沂、平邑等县建园。沂水县主要在诸葛、王庄,平邑县主要在保太(大埠槐),蒙阴县主要在岱崗、野店一带建园。此期发展的主要品种为小国光,约占80%~90%,其次为红玉、倭锦、秋金星。到1957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2000h㎡,产量752t,此期苹果面积、产量的年递增率分别达到93.6%和54.5%。
  第二时期是1958一196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临沂苹果的迅速发展,在政府的扶持下,1958年全区新(扩)建了一批国营园艺场,有临沂茶山园艺场、临沐时宅子园艺场、鄕城北关园艺场、苍山文峰山园艺场、沂南历山园艺场、沂水东岭园艺场、沂水王庄园艺场、蒙阴园艺场等。与此同时,临沂县兴建涧头、重沟,临沐县兴建南古等县办园艺场。这批园艺场的建立,带动了群众发展苹果的积极性。此期的苹果苗木主要从青岛、烟台两地调入,品种有金帅、红星、青香蕉、祝光、祥玉、伏花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苹果生产出现低潮,主要是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管理,推迟结果,群众把苹果树称为“公树”,有的农民还说“苹果苹果,多年不结,给它一撅(刨掉)。”苹果面积由1959年的4267h㎡降到1961年的3727h㎡,减少540h㎡,其中1960年临沂县刨树233h㎡,沂南县刨树h㎡。
  1964年秋,在省政府的帮助下,全区建立了14个“三结合”苹果专车组(林业、供销、烟台果农三结合),主要任务是抓典型、树样板,带动面上工作,地区指导组设在莒县陵阳乡大官庄村。在专车组的指导下,莒南县文瞳公社草岭后(10h㎡)、沂南县蒲汪公社薄家店子(20h㎡)、平邑县保太公社大埠槐(7h㎡)等大队的苹果园,产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成为全县乃至全区的样板,有力地推动了苹果生产的发展。
  第三时期是1966~1979年。此期是临沂苹果稳定增长的时期,从1966年到1979年苹果面积由6467h㎡,增长到25493h㎡,年递增率11.1%;苹果产量由2995t,增长到104455t,年递增率31.2%;苹果面积占水果面积的比例由33.4%上升到62.1%;苹果产量占水果产量的比例由38.7%上升到58.5%。苹果成为此期发展的主要树种。同时,全区大力培训果农技术员,国营园艺场科研协作组的成立,有效地促进了苹果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提高。苹果早果丰产、矮化密植、人工授粉、病虫防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1975年,地区林业局提出苹果产量上“纲要”指标:平均亩(666.7㎡)产4~5年生0.15t;6~10年生0.75t;10~15年生1.5t;15~20年生2.5t;20~30年生3.5t。在发展乔砧苹果的同时,70年代中期,在青岛农科所的影响带动下,本区先后组织平邑、沂源、莒县部分园艺场及县、公社科技干部到郑州果树所、徐州果园等地学习苹果矮砧密植技术,引进各种型号矮化砧木,进行繁育试验,矮砧主要型号为等,重点繁育以M7为主的中间砧苹果苗,品种以金帅、红香蕉为主,平邑县保太公社、莒县浮来山园艺场都繁育了较多的果苗,用于本区矮化苹果园的建立。
  第四时期是1980~1985年。此期苹果面积略有下降,产量上升较快,面积由1980年的249741h㎡降至1985年的22893h㎡;产量由1980年的82185t增加到1985年的126720to1979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2年,全区8930处大队果园实行各种形式责任制,占果园总数的95%,其中大包干责任制占86.3%,联产计酬的占7.3%。1984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水果茶叶由二类农副产品调为三类农副产品,实行多渠道经营。此期间大批国内外苹果新品种如日本红富士、美国新红星等新品种陆续引进、试验、推广。1983年12月,农牧渔业部分配给本区着色系红富士接穗5000条(其中长富2号4400条,秋富1号600条),行署农业局分发给茶山等6个国营园艺场用于建采穗圃。同年,农牧渔业部农业局、计划司和省农业厅拨出40万元在茶山园艺场、浮来山园艺场建立优质果树苗木繁育基地。1985年春,全区从胶东等地引进红富士、新红星苹果苗150余万株栽植建园。大批新品种的引进为后来苹果大面积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时期是1986~1992年。此期是临沂苹果稳步快速发展时期,苹果面积由1985年的22893h㎡,1992年达到47894h㎡,年递增率11.1%;苹果产量稳步提高,由1985年的126720t增加到1992年的212398t,年递增率7.6%。此期苹果生产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苹果商品市场放开,苹果的价格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果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激发了果农发展苹果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大量名优新品种的引进,为苹果生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各地进行山区开发,省、地开发项目带来大量资金,推动了苹果生产发展,1988年6月国务院将临沂地区列为全国贫困山区开发试验区;四是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如穴贮肥水、地膜覆盖、矮化密植、病虫测报与综合防治及低产园开发配套技术迅速推广。1986年3月省标准局和山东农业大学在蒙阴县召开了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化工作座谈会,5月中国果树所栽培室主任李培华率果树考察组对本区7个县果树生产进行考察,9月全国着色系红富士苹果试验示范协作组来本区考察。1988年5月省农业厅在本区召开全省重点国营园艺场果园管理疏花疏果现场会,8月农业部组织全国矮化苹果协作组20余名专家来本区蒙阴、莒县、临沂3县市考察矮化苹果。此期国家、省、地还多次举办优质果品及省级样板园评比活动,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第六时期是1993~1996年。此期是临沂苹果调整和大面积发展的时期。苹果面积由1992年的47894h㎡发展到1996年的81442h㎡,年递增率14.2%;产量由1992年的212398t发展到1996年的623543t,年递增率30.9%。1996年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期苹果大发展主要原因是80年代发展的新品种基地开始大量结果,优质果品的高效益刺激了生产发展。
  第七时期是1997~2004年。此期是临沂苹果大面积减少时期。苹果面积由1996年的81442h㎡减少到2004年的34888h㎡(表1-2);苹果产量由1996年的623543t减少到2002年的409229t(表1-1)。特别是2002年苹果面积1年减少16760h㎡。此期苹果大面积砍伐的主要原因是果品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苹果效益下滑,加之桃、杏等水果的迅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2003年临沂苹果的各主要品种构成比例是红富士占60.9%,元帅系占19.7%,乔纳金占7.7%,嘎拉占5.8%。临沂2003年苹果产量在5000t以上的乡镇有31个(表1一3),其中10000t以上乡镇有8个,分别是蒙阴野店(29600t)、蒙阴旧寨(25046t)、蒙阴高都(23503t)、沂水诸葛(22000t)、蒙阴桃墟(17372t)、沂水马站(14000t)、莒南洙边(11000t),沂水院东头(11000t)。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