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苹果
苹果是临沂果树的主要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18世纪前后,沂水一带出产的秋风蜜(属沙果)被誉为“沂水山果”。19世纪后期起,曾先后引进过近百个西洋苹果品种,经过风土驯化,栽培改良,使苹果发展成为临沂大宗果品。苹果营养价值较高,据分析测定,每100g鲜果肉中含有总糖11.5g,蛋白质0.4g,脂肪0.5g,磷9mg,钾110mg,钙9mg,铁0.3mg,硫胺素(B1)0.01mg,核黄素(B2)0.02mg,维生素A0.08mg,维生素C5mg,维生素EO.31mg,天冬氨酸128mg,谷氨酸52mg,甘氨酸41mg等。苹果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果酒、果汁、果酱、蜜饯和罐头等多种制品。苹果的药用价值也较高,果实含有的多酚及黄酮类抗氧化物质,可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较为有效。苹果较耐贮运,在水果市场周年供应中,属当家果品。临沂地处渤海湾苹果产区,是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2002年7月蒙阴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同年9月蒙阴、沂水、莒南县又被国家农业部列于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第一节栽培历史与现状
苹果,古称奈、苹婆,即绵苹果,是沂蒙山区传统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早在1800万年前沂山山旺已有大萼始苹果、抚顺海棠、古鄂海棠等绵苹果的近缘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记载:苹婆:大如甘桔色青亦日平陂见藏经又虎喇槟如平陂而小色红紫;林檎:一名来檎,早熟者甜晚熟者微酸;沙果:有蜜秋朱砂红掉线红数种。康熙十一年(1672)《沂水县志》、嘉庆元年(1796)《莒州志》、宣统二年(1810)《蒙阴县志》、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中对林檎、沙果、奈、蘋果都有记载,表明临沂境内早已有苹果类栽培,均属蜜果子、斑子、大花红、小花红等沙果及片红、暄包、苹婆(图1.1)等绵苹果,果个小,贮运性差,仅在沂水、蒙阴等山区县有成片栽植,有的在梯田、地堰边种植,实行“粮果间作”。目前沂山、蒙山仅有极少量栽培,有的作为砧木保留下来。19世纪后期起,西洋苹果品种开始引入临沂。据谷川利善(日)民国4年(1915)调查,同治十年(1871)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最初引进的西洋苹果品种13个,除栽于烟台毓璜顶山外,还在“新亭山东沂水县”栽植。这13个品种是早苹果、荷花鲜、伏花皮、金星、凤凰卵、桦皮、红搓皮、翠玉、绿青、王、丹顶、小町、大绿。光绪二十二年(1896),德国人华德胜引入丹顶、一斗金等苹果品种,在费县洋山林场栽植。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国传教士韩智泰引入伏花皮等西洋苹果250株,栽植于沂水圣母山上。民国元年(1912),莒县农事试验场果树园艺区栽植烟台香蕉苹果、大海棠果。民国28年(1939),莒南县岭泉区前柴沟村孙原昌从大连引进国光、伏花皮、红玉3个苹果品种共56株栽植0.2h㎡苹果园。1940年,莒南县洙边区西夹河村陈茂河从烟台带入苹果接穗,劈接试验成功。..
据民国23年(1934)《中国实业志》记载,费县、沂水1933年栽有苹果分别为6900株、6450株,产量分别为1380市担(6.9万kg)、3225市担(16.125万kg),而且费县是当时西洋苹果红魁的主产县。民国31年(1942),蒙阴县苹果(含海棠、沙果)4000株,产量2000市担(10万kg);郯城县33株,产量2市担(100kg)。
新中国成立后,临沂苹果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历经7个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1949~1957年。1949年临沂苹果面积为10h㎡,产量为20t。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为支援沂蒙山区发展苹果生产,从辽宁等地调入大批苹果苗支援本区。其中,1953年、1955年调入的苗木最多,主要在沂水、沂南、费县、蒙阴、临沂、平邑等县建园。沂水县主要在诸葛、王庄,平邑县主要在保太(大埠槐),蒙阴县主要在岱崗、野店一带建园。此期发展的主要品种为小国光,约占80%~90%,其次为红玉、倭锦、秋金星。到1957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2000h㎡,产量752t,此期苹果面积、产量的年递增率分别达到93.6%和54.5%。
第二时期是1958一196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临沂苹果的迅速发展,在政府的扶持下,1958年全区新(扩)建了一批国营园艺场,有临沂茶山园艺场、临沐时宅子园艺场、鄕城北关园艺场、苍山文峰山园艺场、沂南历山园艺场、沂水东岭园艺场、沂水王庄园艺场、蒙阴园艺场等。与此同时,临沂县兴建涧头、重沟,临沐县兴建南古等县办园艺场。这批园艺场的建立,带动了群众发展苹果的积极性。此期的苹果苗木主要从青岛、烟台两地调入,品种有金帅、红星、青香蕉、祝光、祥玉、伏花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苹果生产出现低潮,主要是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管理,推迟结果,群众把苹果树称为“公树”,有的农民还说“苹果苹果,多年不结,给它一撅(刨掉)。”苹果面积由1959年的4267h㎡降到1961年的3727h㎡,减少540h㎡,其中1960年临沂县刨树233h㎡,沂南县刨树h㎡。
1964年秋,在省政府的帮助下,全区建立了14个“三结合”苹果专车组(林业、供销、烟台果农三结合),主要任务是抓典型、树样板,带动面上工作,地区指导组设在莒县陵阳乡大官庄村。在专车组的指导下,莒南县文瞳公社草岭后(10h㎡)、沂南县蒲汪公社薄家店子(20h㎡)、平邑县保太公社大埠槐(7h㎡)等大队的苹果园,产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成为全县乃至全区的样板,有力地推动了苹果生产的发展。
第三时期是1966~1979年。此期是临沂苹果稳定增长的时期,从1966年到1979年苹果面积由6467h㎡,增长到25493h㎡,年递增率11.1%;苹果产量由2995t,增长到104455t,年递增率31.2%;苹果面积占水果面积的比例由33.4%上升到62.1%;苹果产量占水果产量的比例由38.7%上升到58.5%。苹果成为此期发展的主要树种。同时,全区大力培训果农技术员,国营园艺场科研协作组的成立,有效地促进了苹果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提高。苹果早果丰产、矮化密植、人工授粉、病虫防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1975年,地区林业局提出苹果产量上“纲要”指标:平均亩(666.7㎡)产4~5年生0.15t;6~10年生0.75t;10~15年生1.5t;15~20年生2.5t;20~30年生3.5t。在发展乔砧苹果的同时,70年代中期,在青岛农科所的影响带动下,本区先后组织平邑、沂源、莒县部分园艺场及县、公社科技干部到郑州果树所、徐州果园等地学习苹果矮砧密植技术,引进各种型号矮化砧木,进行繁育试验,矮砧主要型号为等,重点繁育以M7为主的中间砧苹果苗,品种以金帅、红香蕉为主,平邑县保太公社、莒县浮来山园艺场都繁育了较多的果苗,用于本区矮化苹果园的建立。
第四时期是1980~1985年。此期苹果面积略有下降,产量上升较快,面积由1980年的249741h㎡降至1985年的22893h㎡;产量由1980年的82185t增加到1985年的126720to1979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2年,全区8930处大队果园实行各种形式责任制,占果园总数的95%,其中大包干责任制占86.3%,联产计酬的占7.3%。1984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水果茶叶由二类农副产品调为三类农副产品,实行多渠道经营。此期间大批国内外苹果新品种如日本红富士、美国新红星等新品种陆续引进、试验、推广。1983年12月,农牧渔业部分配给本区着色系红富士接穗5000条(其中长富2号4400条,秋富1号600条),行署农业局分发给茶山等6个国营园艺场用于建采穗圃。同年,农牧渔业部农业局、计划司和省农业厅拨出40万元在茶山园艺场、浮来山园艺场建立优质果树苗木繁育基地。1985年春,全区从胶东等地引进红富士、新红星苹果苗150余万株栽植建园。大批新品种的引进为后来苹果大面积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时期是1986~1992年。此期是临沂苹果稳步快速发展时期,苹果面积由1985年的22893h㎡,1992年达到47894h㎡,年递增率11.1%;苹果产量稳步提高,由1985年的126720t增加到1992年的212398t,年递增率7.6%。此期苹果生产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苹果商品市场放开,苹果的价格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果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激发了果农发展苹果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大量名优新品种的引进,为苹果生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各地进行山区开发,省、地开发项目带来大量资金,推动了苹果生产发展,1988年6月国务院将临沂地区列为全国贫困山区开发试验区;四是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如穴贮肥水、地膜覆盖、矮化密植、病虫测报与综合防治及低产园开发配套技术迅速推广。1986年3月省标准局和山东农业大学在蒙阴县召开了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化工作座谈会,5月中国果树所栽培室主任李培华率果树考察组对本区7个县果树生产进行考察,9月全国着色系红富士苹果试验示范协作组来本区考察。1988年5月省农业厅在本区召开全省重点国营园艺场果园管理疏花疏果现场会,8月农业部组织全国矮化苹果协作组20余名专家来本区蒙阴、莒县、临沂3县市考察矮化苹果。此期国家、省、地还多次举办优质果品及省级样板园评比活动,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第六时期是1993~1996年。此期是临沂苹果调整和大面积发展的时期。苹果面积由1992年的47894h㎡发展到1996年的81442h㎡,年递增率14.2%;产量由1992年的212398t发展到1996年的623543t,年递增率30.9%。1996年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期苹果大发展主要原因是80年代发展的新品种基地开始大量结果,优质果品的高效益刺激了生产发展。
第七时期是1997~2004年。此期是临沂苹果大面积减少时期。苹果面积由1996年的81442h㎡减少到2004年的34888h㎡(表1-2);苹果产量由1996年的623543t减少到2002年的409229t(表1-1)。特别是2002年苹果面积1年减少16760h㎡。此期苹果大面积砍伐的主要原因是果品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苹果效益下滑,加之桃、杏等水果的迅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2003年临沂苹果的各主要品种构成比例是红富士占60.9%,元帅系占19.7%,乔纳金占7.7%,嘎拉占5.8%。临沂2003年苹果产量在5000t以上的乡镇有31个(表1一3),其中10000t以上乡镇有8个,分别是蒙阴野店(29600t)、蒙阴旧寨(25046t)、蒙阴高都(23503t)、沂水诸葛(22000t)、蒙阴桃墟(17372t)、沂水马站(14000t)、莒南洙边(11000t),沂水院东头(11000t)。
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临沂花红、茶果、海棠果等小苹果栽植的历史久远。从19世纪末陆续引入大苹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苹果品种的引进和大面积发展,苹果栽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一整套苹果的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并得到普及。
一、繁殖
花红、茶果、海棠等小苹果的苗木多为实生苗,少数为嫁接苗,大苹果的栽植所需的苗木均为嫁接苗。临沂常用的砧木主要有平邑甜茶、八棱海棠、海棠果、茶果、山荆子(山定子)等。70年代初,临沂引进英国东茂林试验站的M系及MM系矮化及半矮化砧作为中间砧木,进行苗木繁育。80年代中期,从河北怀来等地引进大量的八棱海棠种子。80年代末,地区果茶站和临沂大孙庄孙凤臣合作引进无病毒的M系及MM系砧木,进行矮化中间砧和矮化自根砧无病毒苹果苗木的繁育,应用的砧木是㎡6、M7、M9、MM106,采用无病毒苗木建园,表现出早实、丰产、优质、抗性强等显著优点。
砧木的繁育,一般为秋季采种,冬季进行层积处理,处理的时间因品种而定,平邑甜茶、山定子层积时间30~50天,沙果和海棠60~80天。春季播种,夏秋季芽接,翌年春季剪桩,秋季出圃。80年代中期,为加快苗木的繁育,应用塑料棚,春季提前播种,夏初芽接,当年秋季岀圃,此法繁育的苗木称为“三当苗”,但该类苗木根系不发达,枝条组织不充实,长势差, 不利于早期丰产。矮化中间砧苗木的繁育,一般为春季播种基砧种子,当年夏季(秋季或翌年春季)芽接中间砧木品种,翌年春季(夏季)嫁接品种,秋季出圃。芽接方法主要有丁字形芽接和嵌芽接。在塑料薄膜未用于苗木繁育之前,沂水等地在早期曾用“土接"法。
二、栽植
苹果传统的栽植的方式多用穴植。50~60年代,新建园大都是挖1m见方穴进行定植。从70年代开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山地建园有的实行全园深翻(深80cm)和挖条带(宽深各100cm)栽植,平原推广条带定植。苹果的栽植时期,分为秋季栽植和春季栽植。乔砧苹果苗栽植株行距,50年代一般为5~8x5~8m,60年代多为5~6x5~6m,70年代以后逐步改为3~4x4~5m,矮化中间砧木苹果园株行距一般为2~3x3~4m。
三、土肥水管理
临沂苹果园,多建于丘陵、山区,肥力较低,水浇条件较差。50年代以后,临沂开展群众性的整山治水运动。莒南县厉家寨的“外撅嘴、里流水”梯田栽植果树的经验,曾在省内外大力推广。蒙阴县在砂石山区果园放“小闷炮”(炮穴深1m,用炸药0.5kg,放炮后结合施基肥),改土效果良好,1995年全县推广1800h㎡。果园间作方面,苹果幼园主要间作花生等矮秆作物,成龄果园多实行清耕制。1953年5月,农业部从东北调拨给我区紫穗槐种1500kg,分发各县果园试种、繁育推广。1963年秋,本区开始引进苕子、草木樨、沙打旺、香豆子等绿肥作物,首次在鄕城县试种成功。60~70年代,地区林业局在果园大力推广绿肥一一草木樨及苕子等。沂南县薄家店子林场果园面积23h㎡,1964年开始种植草木樨等绿肥0.7h㎡,1966年种植1.3h㎡,1971年以后,每年种植绿肥面积为13~20hn?,果品产量逐年提高。1975年,莒县种植绿肥2000h㎡,其中苕子1667h㎡,草木樨333亩,棉槐6000万墩,种植绿肥的果园占大队总数的80%以上,占果园总面积的50%以上。全区1977年绿肥种植面积最多,达到5000h㎡。60~70年代,莒南县草岭后等山地果园为了解决果筐问题,在果园梯田边全部种上紫穗槐,实行“肥条两用”,即麦收后割一次嫩条作为肥料,萌发后秋季割下编制果筐,效果良好。
1983年11月,省农业厅在蒙阴县召开果树穴贮肥水、地膜覆盖现场会,山东农学院束怀瑞副教授就果园穴贮肥水、地膜覆盖的具体做法作了专题报告,该项技术是山区干旱果园解决肥水问题的有效方法。80年代中期开始,苹果园开始推广覆草技术,它对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稳定地温、防止杂草生长、减轻落果损伤、减轻病虫危害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申为宝(1989)调査,苹果园连续3年覆草后,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较未覆草区提高8.57%、180.00%、471.43%,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32%。陈修会(1990)调査,果园覆草后,覆草区比露地区腐烂病株率降低32.2%,蝉卵枝减少73.6%~80.9%。
苹果园的施肥,早期以农家土杂肥、人粪尿为主,1952年开始推广使用硫酸铵和硝酸铵,之后推广应用氨水、碳酸氢铵、尿素、复合肥等速效肥料。60~70年代曾提出“斤果斤肥(土杂肥)”的口号,随着果品产量的提高,又提出了“斤果二斤肥”,部分高产园片达到“斤果3~4斤肥”。1970年沂水县提出“发展果树生产与养猪、养羊、养牛相结合”的路子,1973年该县果园共养猪11000头、羊15000头、豆腐坊250处,粉房300处。80年代莒南县提岀“一亩果园一头猪,一棵果树一只鸡”的模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量作用明显。随着果园面积的增加,有机肥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部分果园应用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果树专用肥等。据对苹果丰产园统计,每产100kg果实,氮、磷、钾的用量为1.0~1.5:0.5~1.0:1.0~1.2kg,其中50%~70%应为有机肥,在采果后施入,其余应在早春、坐果后、果实膨大期以及采收后作为追肥。有缺素症的果园,在施基肥的同时,视情况施入一定数量的硫酸锌、硫酸亚铁、硼砂等。此外,还推广了根外追肥,一般于春季萌芽前喷2%~3%的尿素、3%~4%的硫酸锌,花期喷0.3%~0.5%的尿素、0.3%~0.4%的硼砂,果实发育后期喷0.3%~0.5%的磷酸二氢钾。90年代,果园开始应用氨基酸多元复合微肥以及光合微肥等,效果显著。
为解决果园的用水问题,50年代,农村开始闸山沟、建谷坊、建塘坝、修水库。50年代末,开始修建机井、大口井。70年代中期,进行果园喷灌。80年代开始有的果园进行滴灌。90年代,果园进行微喷等水利基本建设。1998年,临沂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引进美国“鱼鸟”牌微喷设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多数果园的灌溉仍以沟灌、盘灌、喷灌为主,每年一般浇4次水,即萌芽至花前水、春梢生长水、果实膨大水、越冬水。
四、整形修剪
早期的小苹果没有树形培养的概念。30一40年代,花红果等小苹果的修剪主要是疏除交叉枝、风磨枝、重叠枝、病虫枝和细弱枝的“土法修剪”。50年代中期,许多新栽植的苹果树,不定干,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长;一部分园片的树株,则年年短截,年年一树条,树成“扫帚状”。为提高修剪技术水平,1957年临沂专区先后从烟台、莱阳等地区聘请了75名果树修剪能手来本区传授果树修剪技术,专署林业局还组织果树修剪队14个,共修剪果树35万株,促进了苹果修剪技术的普及。60年代,借鉴烟台等地的经验,主要推广主干疏层形的整形修剪技术,但部分园片过分强调树形的调整,临时枝疏除过多,修剪量偏重,影响结果。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修剪技术探讨,对树形和枝条的截、缓、疏等修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形不死,无形不乱”、“因树修剪,随枝作形”、辅养枝的保留与利用、枝组的培养等技术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70年代初,为了总结苹果树修剪中存在的问题,地区林业局组织县、公社技术干部对苹果幼树和成龄树的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专题考察,撰写了考察报告发至每个果园,并多次在沂源县西鱼台等大队召开全区县、公社、场技术干部参加的冬剪会议,各县对统一编号的苹果树进行修剪和评定,对临时枝的处理,主枝、辅养枝和树体高度的控制与修剪技术进行试验调查,逐步统一了全区果树干部的认识,从而促使苹果树整形修剪开始走上了正轨。
80年代以后,主干疏层形的整形修剪技术得到完善和提高,不同树龄时期(幼树期、初果期、盛果期)、不同类型树(郁闭树、虚旺树、衰弱树、上强下弱树、下强上弱树、外强内弱树、大小年树、高接树等)、不同品种树的整形修剪技术已经得到较好普及。随着新红星、玫瑰红、红富士等新品种和矮化中间祜的推广,苹果栽植的密度逐渐加大,随之又开始探索和推行小冠疏层形、自由(细长)纺锤形的整形修剪技术。一般情况下,株距3~4m的果园推行小冠疏层形,株距为2~3m的果园推行自由(细长)纺锤形。修剪技术也随着树形而变化,拉枝、刻芽、扭梢、摘心、拿枝、环剥、环割等夏季修剪的缓势促花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应用推广,较好地促进了早果丰产。80年代后期,随着红富士等苹果新品种的高密度栽植,广泛应用乙烯利、比久、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促进幼树成花。1986~1990年申为宝等经多点试验表明:在红富士苹果新梢旺长前喷布0.04%~0.05%的乙烯利与0.15%~0.2%的B9混合液,喷布2~3次0.05%的多效唑,或土施一定量的多效唑,均能提高萌芽率,增加中短枝比例,促进大量成花。根据对丰产园的调查研究,1996年市果茶中心提出了苹果优质丰产园的树相指标,对整形修剪技术进行量化规范:苹果成龄树枝叶覆盖率60%〜80%,修剪后666.7㎡枝量5万〜9万个,每n?树冠留枝量40〜60个,每㎡树冠投影面积留枝量100〜160个,长枝占20%左右,中、短枝占80%左右等。
五、花果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的小国光苹果,由于栽植时没有重视授粉树的配置,致使小国光的结实率一般都低于5%,开花不少,结果寥寥。60年代初期,莒南县李云章在大店区何家店对小国光树进行人工授粉,使坐果率提髙到20〜30%,推动了全区苹果人工授粉工作的开展。70年代以后,通过对苹果授粉组合的研究,明确了主栽品种的授粉树及其配置比例。人工授粉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用橡皮头或毛笔进行点授,一般每个花序授2〜3朵花,间隔20cm授1个花序;二是花粉袋撒粉,将花粉混合50倍的滑石粉或地瓜面装入袋中,在树上方抖动;三是液体授粉,在10kg水中,加白糖0.5kg,尿素30g,硼砂10g,花粉20g进行喷雾。果园初期所用花粉,一般自采自用;80年代以后,有人利用南北花期时间的差异,从河南、山东南部采集混合花粉,卖给果农,进行人工授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0年代,各地还开始在果园进行放蜂授粉,一般每0.7亩地放1箱蜂。莒南县南甘霖1989年引进角额壁蜂,授粉效果良好,其授粉能力为蜜蜂的70〜80倍,每666.7㎡释放50〜100头壁蜂,可提髙坐果率30%〜50%,放蜂回收率为5〜10倍。
60年代初期,地区苹果专车组就开始在各县的示范点上进行苹果疏果技术推广,直到70年代初期,群众才认识到疏果在提髙果品质量当中的作用。一般疏果是先疏坐果率髙的品种,如小国光、金帅等,后疏坐果率低的品种,如倭锦、红星、祝光等,以确保产量。随着产量的提髙,苹果园开始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通过调査认为,苹果结果过多是导致大小年结果的主要原因,由此开始根据树体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树体负载量。80年代推广的“间距疏果法”,果农易于掌握,一般壮树壮枝20cm留1中心果,弱树弱枝25cm留1中心果。以后又推广了“以花定果”技术,即在花序分离时疏除多余的花序,每个花序只留中心花,花期进行授粉,以确保坐果,蒙阴县小东关刘登福果园推广该项技术, 成为全区的苹果生产典型。
王安治、李峰(1984)试验,国光树在花蕾膨大期喷布300ppm乙烯利、开始落瓣后10天喷布300ppm乙烯利和20Ppm蔡乙酸疏除效果良好。申为宝(1987)试验,红富士苹果花瓣脱落后喷布0.03%的乙烯利、0.03%的乙烯利+0.002%的蔡乙酸、0.075%的西维因+0.001%的蔡乙酸3个处理,对红富士苹果均有良好的疏花疏果作用。刘淑兰、陈修会 (1988)试验表明:波美1度石硫合剂在金冠、国光中心花刚开过时喷布,可以起到良好的疏除作用。化学疏花疏果技术仅进行局部试验和少量应用,未能大面积推广。
李昌怀、陈修会(1986)试验,采收前21天,对盛果期元帅系苹果树喷布91.79%PR一04粉剂20ppm,采前落果率为3.0%,较20Ppm蔡乙酸(采前落果率21.7%)防落效果好。陈修会、李玉涛(1989)试验,红星苹果树在铃铛花期和落花期喷布2次100〜150电L三理酮,不仅能提髙花朵坐果率和增加单果重,还有增大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趋势。
60〜70年代,为了防止食心虫的危害曾经采用过套袋技术,但应用的数量不大。80一90年代,金帅苹果的果锈严重影响了果品的外观质量,各县曾大面积对金帅苹果进行套袋,每年套袋果量7500t左右。金帅苹果套袋多用旧报纸或旧课本缝制而成,5月中旬前完成套袋。李昌怀、申为宝(1992)试验,5月4日、5月8日、5月12日进行套袋的果锈指数分别为0.85%、9.62%、33.48%,而当年未套袋金帅的果锈指数为53.88%,因此,金帅套袋自坐果后愈早愈好。90年代以后,红富士苹果的套袋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蒙阴、沂水、莒南等县的套袋红富士苹果,直接或间接出口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苹果套袋一般在谢花后30一40天进行,采收前1个月摘袋,果实摘袋后搞好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等工作,以利果实全面着色。
六、病虫害及其防治
早期的苹果病虫害防治基本上以人工防治为主,如用烟拐子熬水防治火龙病(红蜘蛛),人工捕捉金龟子等,许多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控制。50一60年代,苹果主要病虫害是腐烂病、褐斑病、炭疽病、桃小食心虫、红蜘蛛、蚜虫等。此期临沂开始推广六六六、滴滴涕、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合剂等农药品种,对苹果的病虫害进行防治。随后有机磷农药的大量应用,使许多病虫产生了抗性,天敌被大量杀伤,导致叶螭、峭虫等为害的回升及农药的污染。70年代,金帅、元帅系品种的面积增大,轮纹病、早期落叶病上升为主要病害,加之苹果的大小年结果,腐烂病在大年时发生较为严重。
80年代中期以后,红富士、元帅系短枝型品种成为主栽品种,苹果斑点落叶病成为叶片的重要病害,常导致早期落叶。陈修会等(1990)对乙铳、扑海因、多氧霉素、速克灵、农抗120等数种杀菌剂采用常规时期以及加盛花期防治两组处理,结果后者病叶指数降低22.4%~39.4%,显示盛花期始喷杀菌剂能明显增强防效。红富士苹果大量结果后,苹果轮纹病成为果实的头号病害,严重时病果率达15%420%,采取提高树体的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发芽前喷福美碎、石硫合剂,生长期喷布多菌灵加乙磷铝、甲基托布津加乙磷铝并配合波尔多液效果良好。80年代后期,苹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得到广泛的试验应用。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地区果茶站(1987)在苍山、临沐县应用白僵菌和对硫磷微胶囊剂各0.2kg兑水150kg喷洒地面,桃小食心虫幼虫僵死率为85.6%~93.5%;应用赤眼蜂对苹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的卵粒寄生率达到92.5%~94.6%;应用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金纹细蛾等昆虫性诱芯,在虫情预报的同时还能明显干扰交配、降低虫口密度。金纹细蛾自80年代中期开始上升为主要害虫,陈修会(1989)试验,用生物农药25%灭幼脲3号1500倍、20%杀铃脲8000~10000倍对初孵幼虫防效优良。1990年,二斑叶蜻在临沂、沂南、莒南、费县等县市果园相继发现,该虫寄主复杂,暴发为害,抗药性强。陈修会等(1993)采用15%扫蛾净乳油3000~5000倍液防治二斑叶蛾,有效控制期可达50天。
90年代中期后,无公害苹果生产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1996年,蒙阴县被确定为国家科委项目《绿色食品苹果植保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基地县,开发面积135h㎡
。2002年3月,市农业局将蒙阴县高都镇确定为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同年7月,全国农技中心经济作物处还以高都镇为基点,对苹果园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管理,示范带动效果明显。七、贮藏和加工
70年代以前,临沂苹果贮藏主要是利用地沟、土窑或缸藏。地沟贮藏苹果大都在果树行间开浅沟,将苹果堆放于沟中,堆高50~60cm,白天盖草帘防晒,夜间揭帘降温,晚熟品种贮至翌年3~4月。之后,部分果区开始推广改良地沟贮藏,苹果的贮藏数量增加。80年代,各苹果产区相继建造了规模不等的机械制冷库。蒙阴园艺场1986年建造自然通风库,后来因为降温效果不理想,改为机械制冷,一直应用至今。90年代,蒙阴县果农借助山区地形建造小型地下冷库300余座,年可贮藏苹果15000t;莒南县文疃、石莲子等乡镇的农户建造微型智能冷库数十座,投资少,效果好。
进入90年代,随着苹果产量的提高,果品加工已成为生产中的一项主要内容。1996年,莒南县投资850万元在文暄建成了商品果清洗、打蜡、上光、分级流水线和浓缩果汁生产线,具有日处理苹果100t、年产浓缩果汁3000t的生产能力,产品注册商标为“三皇山”。
第三节临沂苹果砧木资源
沂蒙山区苹果砧木资源丰富,以沂水、平邑、蒙阴、费县等县较为集中,大多处于半栽培状态。
1.平邑甜茶(M.hupehensis Rehd.)
平邑甜茶属湖北海棠的1个类型,主产于平邑蒙山龟蒙顶周围的白云岩和恶峪及蒙山北坡一带,多在海拔700m左右的向阳坡山峪水沟两旁(图3-24)。树高4~6m,多呈圆头形。叶丛枝居多。嫩叶、花萼、花梗均带紫红色。伞房花序,具花4~6朵,雄蕊20,花柱3。果实扁球形,纵横径为1.3~1.5x1.1~1.2cm,底色浅黄,带红晕。果肉较厚,味涩,心室多数4个,单果含种4~7粒,千粒重10.2g,种子乳黄色,10月初成熟,后熟期30-50天。平邑甜茶是典型的无融合生殖型多倍体种(2n=51),种子由珠心壁细胞形成的胚发育而成,可保持母本性状,变异性小,生长整齐。植株根系发达,但分布较浅,抗旱力中等,特抗涝,比较抗盐,抗白粉病的能力强。平邑甜茶为国内闻名、蒙山特有的華果砧木资源,中国农科院果树所、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相继引种鉴定,目前已在安徽、河南、浙江一带推广应用(图4-7)。
2.西府海棠(M.micromahts Mak.)
难咽为西府海棠的主要类型,广泛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莱芜等地。小乔木,树势强,树姿开张。新梢黄褐色,老树干灰褐色,有裂纹。花蕾期粉红色,开后白色。果实扁圆或球形,红色,直径2.0cm,果柄长3.5~4.0cm,10月上旬成熟,果肉酸涩难咽。种子暗褐色,千粒重22.6g,种子后熟期40~60天。抗旱,较抗盐,不抗涝和白粉病。
3.楸子
别名海棠、茶果、长把子。主要分布在沂水、沂源、莱芜一带。小乔木,树势强,树姿半开张。新梢黄褐色,嫩枝密被柔毛,树干褐色。花蕾期淡红,开后白色,雌蕊高于雄蕊。果实卵形,横径2.1~2.3cm,单果重6.0g,果实黄色,阳面有红晕,存萼,萼洼处有5个小突起。种子褐色,出种率1.13%,千粒重19.5g。与苹果嫁接亲和力强,有矮化倾向。根系较深,抗旱、抗盐、抗白粉病,不太抗涝。
4.山荆子(M.baccata Borkh.)
别称山定子,零星分布于沂水、平邑、蒙阴等县。树势强,树姿半开张新梢黄褐色,树干褐至灰褐色。花白色,花柱3~5裂。果实圆球形,横径1.0~1.2cm,纵径1.0~1.1cm,单果重0.64g,果实红色,10月上旬成熟。果肉橙黄色,出种率4.4%,千粒重6.7g,后熟期30~50天。与苹果嫁接亲和力强,根系发达,为典型乔化砧不抗盐碱,抗旱力较差,但抗寒,适应性强,对白粉病抵抗力较强。
5.引进的无性系苹果砧木
70年代初开始,临沂陆续引进了英国的M、MM系矮化砧木,其中M2、M4为半乔化砧,M7、MM106为半矮化砧,为矮化砧。M9、M106在生产中应用较多
第四节临沂沙果资源
沙果(M.AsiaticaNakai)又称花红,在长期的栽培演化中形成了众多的品种,沂蒙山区分布有7个品种类型,在果树栽培历史中曾起过较大的作用。20~60年代,沂水县诸葛、崔家峪有成片的沙果林,诸葛李家河北村南山坡沙果林面积10km2,品种为秋风蜜 、紫斑, 大花红等混杂其间。1936年蒙阴县产沙果75t,1955年沂水县沙果产量260t。
1.蜜果子
别称春蜜果、伏海棠、小蜜果 、谢花甜,属沙果直把彩色品种群。主产于沂水、沂源、青州一带。果实扁圆形,单果重近30g;底色绿黄色,阳面红晕具彩条;果肉黄白色,松脆,品质中。7月上中旬成熟(图4-1)。
2.秋风蜜
别名秋花红、半夏、晚蜜果,属沙果直把彩色品种群。主要分布在沂水、沂源、鄕城、莒县、日照一带,果实扁圆形,肩略狭,纵径4.0~4.5cm,横径4.5~5.0cm,单果重50g左右;底色淡黄绿,阳面鲜红晕或霞,有时具彩条,果粉较厚;果梗较细软,长1.5一2.0cm;梗洼、萼洼较深;萼筒漏斗形或近筒形;果心较小,心室开;果肉绿白色,质中粗,味甜浓,富芳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2%~13%,总糖9.6%,总酸0.16%,品质上。8月上旬成熟(图1.2)。果,果枝寿命较长,坐果率较高。
3.伏魁
别称大蜜果子。沂水、青州等有分布,属沙果直把彩色品种群。果实扁圆形,单果重60g;底色淡黄绿,阳面黄红晕;果肉细而脆,有芳香,品质中上。7月中旬成熟(图4-1)。
以短果枝及果枝群结果为主,有少量腋花芽结4.秋魁
别称魁果。沂水、青州等有分布,属沙果直把彩色品种群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60g,大者100g;底色黄绿,阳面紫红霞;果肉质松,品质中上。9月上旬成熟。
5.斑紫
别称斑子、斑果子、黑花红,属沙果直把彩色品种群,分布在沂水、沂源及鲁南一带。果实扁圆形,肩略狭,纵经3.5cm左右,横径4.5~5.0cm,单果重30g;底色淡绿黄,阳面桃红晕;肉质沙软,味甜。8月上旬成熟(图4-3)
6.大花红
别名花红果、大歪把,属沙果歪把彩色品种群。主要分布在沂水、沂源.滕州、曲阜一带。果实近圆形,单果重50g;底色绿黄,阳面鲜黄红晕;果肉中粗,较爽口,品质中上。7月下旬成熟(图4-2)。
7.小花红
别名蜜果(临沂)、草花红(郯城),属沙果直把黄绿品种群,分布于鲁中南一带。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35g;全面绿黄至黄白色,果面常有纵锈线;果肉质粗,具芳香,稍涩,品质中。8月初成熟,
第五节品种描述
苹果是一个古老的栽培种,泛指中国苹果和西洋苹果。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在沂蒙山区多与沙果同园栽植,品种类型有分布于沂水夏蔚、郯城泉源、沂源东里的片红(也称彩苹),苍山、沂水县的喧包(别称大白皮),沂水秀峪的苹婆(俗称大果子),单果重一般85~100g。自从引入西洋苹果后,绵苹果很快被取代,到60年代遗存者亦甚少。西洋苹果现通称苹果,临沂自19世纪后期以来,共引进苹果品种86个(其中国外品种70个,国内品种16个),本地选育出早红玉、仲秋苹果品种。
1.皇家嘎拉
别称红嘎拉,新西兰果品研究部选出的嘎拉浓红形芽变。】986年引入临沂。
果实圆锥形,稍带五棱,平均单果重160g,最大270g;底色绿黄,全面着鲜红霞,果面无锈,果粉少,果点不明显;果肉淡黄白色,肉质细脆, 汁液多,酸甜适度,香味浓,可溶性固形物14.8%,硬度6.6kg/c㎡;成熟期8月上旬,采前落果少,常温下可贮藏1个月(图1.3)。
树势较强健,树姿开张,萌芽率高(66.7%),成枝力强(33.2%),幼树生长旺盛,成花容易,早果性强抗斑点落叶病和白品种:皇家嘎拉成熟期:8月上旬单果重230克粉病,对红蜘蛛、金纹细蛾抗性也较强,但对轮纹病抗性较弱。
2.美国8号
美国品种,原代号NY543。1990年临沂果树苗圃孙凤臣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引入栽培。
果实整齐端正,平均单果重220g,果实短圆锥形;果皮底色乳黄色,成熟时着鲜红色霞;果肉黄白色,细脆多汁,风味香甜浓郁,可溶性固形物14.3%,去皮硬度6.5kg/c㎡,8月初果实成熟,成熟期不太一致,采前无落果现象,室内常温下可贮藏20天(图4-12)。
树势中庸,萌芽力中等,成枝力强,抗斑点落叶病、果实轮纹病和蚜虫。
3.早红玉
1987年平邑县农业局王光全、孟庆杰等在该县白马乡胡同村果园发现的红玉早熟芽变优良单株,经过育苗繁殖、高接及建园试验,1994年通过初评,1998年8月通过省级鉴定并命名。
该品种果实扁圆形,果个中大,平均单果重127g,最大218g;果面光洁有光泽,底色黄白色,可全面着色,鲜红艳丽;果肉淡黄色,质地松脆,果汁多,甜酸适口,具浓郁香味,口感佳,品质上。7月上旬成熟(图4-10)。
树势中庸,干性较弱,树姿为自然纺锤形;萌芽力和成枝力均高,当年生枝多平斜,节间较短。结果早,丰产稳产,栽后第2年花株率79.9%,抗病性和适应性强,以平邑甜茶为基砧时抗涝、抗旱、耐瘠薄,抗蚜虫。
4.仲秋(暂定名)
1996年沂水县诸葛镇果树站从该镇武传森16年生富士果园中发现的实生变异单株。果实扁圆形,果形指数0.83;平均单果重263g,最大果重409g;果面全面浓红,果粉中多,色泽艳丽;果肉乳白色,肉质细嫩多汁,脆甜可口,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14.8%;9月中旬成熟,耐贮运(图4-11)。
树势中庸、健壮,树姿开张;萌芽率高,成枝力中等,具有一定的短枝性状,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结果早;叶片绒毛多,较抗斑点落叶病、轮纹病及蜗虫和红蜘蛛。
5.新红星
原产美国,系1952年在奥勒岗州发现的红星全株短枝形芽变。1979年引人临沂,8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的发展。
果实大型,平均单果重200g;果实圆锥形,高桩,果形指数较高,五棱突起明显;果面底色黄绿,全面浓红色,光洁,蜡质厚,果粉较多,果点稀,不明显,果皮厚而韧;果肉初采时青白色,贮藏后渐变为淡黄白色,质地致密,松脆,中粗,汁液较多,品质中上等;成熟期9月上旬(图1.4)。
树势强健,萌芽率高,成枝力低,结果早,早期丰产,以短果枝结果为主,芽接苗2年生开花株率17%,4年可全部结果。
6.红金帅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1985年从新西兰引进,直接在蒙阴县定植建园。
果实圆形或近圆形,果形端正,果个整齐,平均单果重140~180g;果实底色淡黄,果面披有片状鲜红色;果肉黄色,稍松,汁多,脆甜可口,微带酸味,可溶性固形物为15%~16.2%;9月上旬果实成熟,耐贮藏(图4-15)。
树势健壮,萌芽力、成枝力较强,短枝较多,成花较易,较抗轮纹病、早期落叶病。
7.金冠
原产美国,1895年在西弗吉尼亚州缪林斯果园中发现,系偶然实生苗。1949年引入临沂,称为金帅、黄香蕉,60-80年代为临沂的主栽品种。
果实近圆锥形或卵圆形,平均单果重190g;果面初熟时黄绿色,后呈金黄色,有时阳面有淡红晕,有的年份果面锈褐色;果肉白黄色,肉质细脆,致密,汁中多,味甜,可溶性固形物11.8%,品质上。9月中旬成熟。耐贮性较强,室温贮藏后易皱皮(图1.5)。
树性强健,萌芽力、成枝力较强,定植后3~4年结果,丰产稳产。但幼果期低温多雨或喷药不当,果面易发生果锈。
8.国光
多认为原产美国弗吉尼亚州,系偶然实生苗,1939年从大连引入临沂,称为小国光,50-70年代为主栽品种。
果实中小型,平均单果重125g;多扁圆型或近圆形;果面光滑,底色黄绿,成熟时全面红霞和粗细不等的断续条纹,果粉较厚,果点中大,凸起明显;果皮厚而韧;果肉黄白色,肉质脆,较细,致密,果汁多,初采时酸味较重。贮后酸甜适口,品质中上。成熟期10月中旬,耐贮运,适期晚釆可显著改善果品质量,果实采前遇雨易裂果(图1.6)。
树性强健,幼树生长旺盛,萌芽率和成枝力均低,结果期较晚;抗病、虫能力较强,但易受红蜘蛛的危害,易感染炭疽病和褐斑病。
9.红富士
1966年日本长野县佐原熊雄首先发现了富士的着色系芽变,目前已选岀100多个红色芽变品系。1981年引入临沂,随后临沂开始了红富士苹果的大面积栽培,2003年红富士苹果的面积21920hm2,占全市苹果总面积的60.9%。长富2号为临沂红富士的主要品系。果实圆形或近圆形,有时果形稍有偏斜,果形指数多为0.8~0.9;平均单果重200g;果皮中厚而韧,光滑,蜡质中多;果面底色黄绿,成熟时全红或条红;果点圆形,较明显,中大;果肉黄白色,肉质致密,细脆,果汁多,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15.1%,含酸量0.37%,品质佳,耐贮运。10月下旬成熟(图4-17)。
树势强健,萌芽率为75%左右,成枝力一般为4~6个;结果初期以长果枝结果为主,随着树龄的增长和树势的缓和,转为以短果枝结果为主;需要配置适宜的授粉树,授粉受精良好,严格的疏花疏果,才能保证丰产、稳产、优质。
10.乔纳金
美国纽约州农业试验站1943年以金冠X红玉杂交育成的品种,1968年定名。80年代中期引入临沂。
果实近圆形或圆锥形,大小整齐,平均单果重200g;果面光洁,蜡质多,无果粉,底色淡黄,彩色鲜红;果肉黄白色或淡黄色,肉质粗细中等,松脆多汁,酸甜适度,有香气,品质上等,既可生食又适宜加工,可溶性固形物12%~15%,去皮硬度7.3kg/c㎡o10月中旬成熟,贮藏性能一般,贮藏期间果面分泌油蜡。
乔纳金为3倍体品种,树势强,树冠开张,发枝力强,结果早,丰产性强,栽后3年见果,短果枝为主要结果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