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临沂茶业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151
颗粒名称: 六、临沂茶业概述
分类号: S604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临沂地区自元明时期即有茶树种植,但到清末民初逐渐衰落以至绝迹。50年代后期 临沂开始“南茶北引”,经过大量的试验实践,摸清了茶树在临沂的适生范围,总结出一套 适应临沂环境气候的栽培方法,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取得成功,从而把我国茶树分布的最 北限成功地进行了北移,突破了过去“茶树栽培的北限为北纬30°”的理论。临沂绿茶素以 “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等特点著称。目前临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山东省 第二位。
关键词: 临沂茶业 茶业概述

内容

六、临沂茶业概述
  临沂地区自元明时期即有茶树种植,但到清末民初逐渐衰落以至绝迹。50年代后期临沂开始“南茶北引”,经过大量的试验实践,摸清了茶树在临沂的适生范围,总结出一套适应临沂环境气候的栽培方法,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取得成功,从而把我国茶树分布的最北限成功地进行了北移,突破了过去“茶树栽培的北限为北纬30°”的理论。临沂绿茶素以 “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等特点著称。目前临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山东省第二位。
  (一)临沂茶的史迹
  沂蒙山区种植茶树的历史久远。明朝天顺年间山东按察使王越的七律诗《咏蒙山茶》,清朝举人张淑躬(蒙阴县人)的《蒙山采茶词》十二首,都可以看出,当时沂蒙山区茶树生长的茂盛景况。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山东通志•沂州府》有“马陵山……有果园、茶园零星分布”的记述,说明本地还有集中栽培的茶树。直到民国26年(1915)《重修莒志》还记载:“茶有数种,不知焙制之法,仅供农家之用。”但到后来这些茶树已难觅踪迹。
  (二)临沂的“南茶北引”
  临沂“南茶北引”始于50年代后期。1958年,曾在南方茶区工作多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提岀了“我省火成岩山丘地区可以种茶,并能成为一项理想的经济作物”的意见,同年冬,山东省林业厅与临沂专署农林局从南方种茶地区购进茶籽5000kg。当时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致使大部分幼苗因冻旱而枯萎死亡,第一次“南茶北引”未获成功。
  1965年根据山东省商业厅的安排,临沂专区又进行第二次“南茶北引”。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专区种茶小组提出引种品种为浙、皖北部的楮叶群体种,并要把好选地关、播种关、出苗关、越冬关。1966年春,在日照、莒南、蒙阴、费县、沂源、沂水、莒县的10多个大队试种茶园2h㎡,其中日照县丝山双庙、安东卫北山0.6h㎡成活较好。1967年,专区种茶小组继续指导7县试种了26h㎡成活率约80%。从此临沂地区“南茶北引”的速度开始加快。
  1973年10月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在本区召开“六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现场会,并决定把临沂所产第3代茶叶群体种带到西藏、新疆、宁夏、北京等地试种。中国农科院茶科所研究员李联标认为“山东南茶北引是成功的”。由于政府在茶种、化肥、柴油等物资方面给予扶持,地区茶叶试验站等机构相继建立并加强了茶叶生产的管理和指导,使茶园面积、产量逐年增加。1979年全区(含日照、莒县)茶园总面积达到3287.2h㎡(其中投产面积1436.2h㎡),产茶831.54t。
  临沂茶叶生产在80年代处于萎缩阶段。历经几次大的冻害后,茶园面积和产量一度持续减少。1988年,全区(含日照、莒县)茶园面积只保有1132.7h㎡,茶叶产量607t。90年代以后,临沂茶叶生产进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三)茶叶生产现状与特点
  1992年重点茶区日照、莒县划走后,临沂茶叶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全市有8个县区产茶,2004年茶园面积2385h㎡,产茶877t,产值2450万元。临沂已成为北方绿茶的主产区,茶业也发展成为本地农村的一项特色产业。
  临沂茶叶生产的突出特点,一是茶树良种化种植有了突破。1998年,本市从中国茶科所、农业部东至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等引进了龙井43、乌牛早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在临沂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建立起了一处当时北方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资源库,初步改变了临沂茶树群体种良莠不齐、品质较差的被动局面。二是茶叶加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进入80年代以后,逐步加大了机械制茶的推广力度。在加工品种上,由过去的黄大茶、普通机制炒青向碧芽、银剑、松针等多品种高档化发展,名优茶产量已占总产的70%。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茶叶生产逐步走向正规。在技术上,先后完成了北方绿茶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开发、万亩生态茶园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1年、2002年度抽检,临沂20余份茶样全部符合NY5017一一2001《无公害食品一一茶叶》标准。四是茶叶名牌群体初具规模。到2004年底,全市已有30多只茶样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并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评比中获得好成绩。
   (四)临沂茶树分区
  通过引种实践,临沂地区分为2个茶区。
  据《山东省志•农业志》(2000年版)记述:菖南、临沐、临沂、日照、莒县为东南沿海茶区,蒙阴、费县、平邑、沂水、沂南、苍山县为鲁中南茶区。目前以莒南、临沐县为本地茶叶集中产区。
  从气象因素的分析和引种实践证明,东南沿海为临沂地区的适宜茶区,冻害问题不大,种茶的经济效益较高。
  (五)临沂茶叶的品质
  引种到临沂的茶树,其叶片栅状组织层次加厚(浙江茶树一般为2层,临沂茶树为2~3层),标志着引种后的抗逆性增强。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临沂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大都高于南方茶区的群体品种。如蒙阴县业家沟茶叶的茶多酚(25.91%)、儿茶素(0.196%)、氨基酸(0.394%),比浙农12号茶的茶多酚(24.61%)、儿茶素(0.160%)、氨基酸(0.381%)均高。因环境条件特殊,地产茶具有“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品质较高。
  (六)茶叶科技成果
  临沂茶叶科研在引种、栽培、加工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南茶北引,行署商业局、林业局1978年完成。从1965年南茶北引,到1978年全区13个县135个公社1413个大队共引种茶树4213h㎡,平均666.7㎡产超50kg的茶园70h㎡,其中茶园60h㎡以上的公社19个,产茶25t以上的公社5个。
  临沂地区茶园土壤调査研究,地区林业局等1982年完成。该项目调查摸清了临沂地区茶园的土壤情况,为生产中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和建立优质稳产茶园提供了理论依据。
  茶树越冬防护试验,地区茶叶试验站1985年完成。该项目试验总结了培土越冬、蓬面盖草、风障越冬等较为有效实用的茶树越冬防护技术。
  茶树适密适矮区田栽培,地区茶叶试验站等1986年完成。适密适矮区田栽培由常规宽行距稀植改为1~3行密植,茶籽种在低于地面15~20cm的“区畦”里。这类茶园,具有成园快、单产高、冻害轻、茶叶品质好等优越性,666.7㎡比常规茶园增收133.2元。1985年全省推广270h㎡。
  沂蒙高档茶试制,地区茶叶试验站1984年完成。该项目创制了“沂蒙碧芽”、“卧龙剑”、“沂蒙赤峰”和“沂蒙黄芽”4个高档茶新品种。
  沂蒙炒青绿茶标准化,地区茶叶试验站1987年完成。该项目制定了炒青绿茶的分级实物标准样和鲜叶、成茶标准。
  (七)茶叶生产展望
  茶树是重要的高效经济作物,属于名特优稀农产品。在当前农业总体效益增长趋缓的情况下,茶叶生产仍呈现出产销两旺、稳步攀升的良好势头,表明茶叶生产在本市还蕴藏着较大潜力。根据临沂农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将发展到1300h㎡,年产茶叶5000t,茶树良种化种植水平将达到60%~80%,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将得到全面普及应用,并以此作为提高整个茶叶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茶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产业化建设方面,将重点培植建立起15-20个年生产能力在100t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在全市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推进本市茶叶产业的现代化。
  .七、临沂果茶机构
  (―)行政机构
  临沂历来无独立设置的果茶行政机构。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