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皮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578
专题名称: 王皮戏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82.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东阿县独有的民间小戏。始以民间秧歌的形式演出,逐渐发展为剧种。它形成于清初,流行于清末民初及建国前后。其代表剧目“十八大姐逗王皮”,因剧中主角为王皮故而得名。 王皮戏演出时,只有武场和演员,没有文场。打击乐器有皮鼓大锣、镜钵等,演唱时小锣伴奏定拍。演出时间只在晚上,演出场地多在闲院荒场。演出时,演员手持彩灯排成单行走场,彩灯多为伞、瓶、鼓、篮等,领头人一杆“纛”字大旗开道,边走边扭高唱《路灯歌》,随后跑场,队形变化有“外摞线”、“里摞线”、“十字穿城”、“踩街”等。在跑场过程中,队形不断变换,各式采灯上下翻飞,十分壮观。跑场完毕,正式开戏。剧中角色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出台表演,前台演唱后场接腔,演唱曲牌有“叠断桥”、“贯孝灯”、“耍孩”、“桂香枝”、“山坡羊”、“顶嘴”、"十八调''等。该剧种的演出形式独特别致,唱、念皆用方言土语,乡土气息浓郁,演员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表演风趣、幽默,喜剧性较强,舞蹈动作较多,细腻古朴,耐人寻味。其主要演出剧目有《两亲家顶嘴》、《送饭》、《休妻》、《赌博鬼》等。建国后,王皮戏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文场,弦乐以板胡为主,加有三弦、二胡、鸟嘟嘟等。 花鼓戏又称“花鼓荡戏”,是在在平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清末民初。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