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聊城军分区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1528
机构名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聊城军分区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685.pdf
地址: 聊城
起始时间: 1949年9月

机构描述

1949年9月,以运东军分区与濮范军分区辖域合并,以原运西军分区(简称七分区)机关为基础,成立聊城军分区,12月25日举行授旗团结大会,宣布分区正式成立,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原省军区聊城军分区”,驻址在聊城城里古楼南街路西。当时执行乙种分区编制,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卫处,下辖警通连、教导队、独立营及清平、冠县、莘县、茌平、阳谷、寿张、东阿、聊城、高唐、堂邑、博平11个县武装部和聊城城关区武装部。同年10月下旬,独立营调离。1951年1月,聊城城关区武装部与聊城县武装部合并,5月间组建补训团,同时建立归队连。11月中旬,建立军邮支局。 1952年12月,聊城军分区精兵简政,撤销补训团,警通连缩编为警通排。平原省军区撤销,聊城军分区归属山东省军区领导。1953年2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聊城军分区”。1953年,军分区机关辖阳谷、东阿、聊城、寿张、茌平、博平、高唐、清平、临清、馆陶、冠县、堂邑、莘县、观城、濮县、范县、朝城17个县人民武装部。1954年8月1日,按新编制整编,并将原17个县武装部改为兵役局。1955年4月,聊城军分区归济南军区领导。 195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聊城军分区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聊城军分区”。 1956年4月1日,原德州军分区所辖的夏津、武城、德县、平原、禹城、齐河县及德州市兵役局划归聊城军分区领导。此时,聊城军分区辖茌平、阳谷、东阿、武城、禹城、冠县、高唐、寿张、范县、临清、夏津、莘县、馆陶、德县、齐河、平原、聊城县及德州、临清市19个县市兵役局。 1958年2月,聊城军分区编为乙种军分区,下设司令部(军务科、征集退伍预备役士兵科、无线电分队、警卫通信班)、政治部、干部处、行政经济管理处。11月,根据地方行政区划,聊城军分区辖聊城市、德州市、临清市及夏津、商河、临邑、东平、范县、冠县、寿张、茌平、高唐、平原、肥城、齐河县12个兵役局。1959年10月,随行政区将商河、临邑、肥城、东平划出。时辖夏津、范县、冠县、寿张、茌平、高唐、平原、齐河8个县和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兵役局。1960年8月,聊城军分区所辖兵役局改为人民武装部。 1961年1月,聊城军分区改为甲种军分区,并成立军分区教导队。7月,将齐河、平原、夏津县及德州市人民武装部和高唐县的二分之一划归德州军分区,时辖冠县、阳谷、寿张、莘县、茌平、高唐、馆陶、东阿、范县、聊城、临清11个县市人民武装部。同年10月,聊城军分区归山东省军区领导。 1964年12月,4805部队由聊城军分区代管领导,翌年1月归属聊城军分区。1966年8月,聊城专区公安大队改为聊城军分区独立营,各县中队相应归县武装部领导。1968年,整编撤销聊城县中队。同时县中队进行调防。1969年3月,重建聊城县中队。 1970年3月,遵照精简精神,军分区3部下设作训、通信、管理、组织、干部、宣传、保卫、供应、装备、卫生科。4月,增设机要科。 1975年12月,分区将所属8个县县中队移交公安机关建制领导,改称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同月,“山东省军区独立第六营”改为“山东省聊城军分区独立营”。 1976年12月,55106部队列入聊城军分区独立营建制(驻平阴县龙桥村,守卫平阴大桥)。同月,分区按新编制进行整编。司令部设作训科、通信科、军务科、动员科、机要科、管理科、警通排;政治部设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科;后勤部设军械科,增设民兵装备仓库;分区直属分队设有招待所、教导队。 1981年2月,军分区只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取消科的建制。同时所辖8个县人民武装部均改设作训动员科、政工科、供管科。8月,分区组建干休所,番号为“山东省聊城军分区聊城离职干部休养所”。 1986年1月,军分区机关进行整编,压缩机构层次,裁减人员,设立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撤销科的建制。7月,8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工作人员改归地方编制,实行地方和军队双重领导。分区所辖人武干部和工人及其装备全部移交给地方。县市武装部为副县级单位。1996年4月,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按照山东省和山东省军区统一安排,全区8县市人民武装全部收归军队建制。收归后其职责不变府的兵役机关,接受军队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县市委书记任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人民武装部1名主官为同级党委成员之一。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